安妮日记

The Diary Of Anne Frank

主演:艾丽·肯德里克,凯特·阿什菲尔德,杰夫.伯顿,罗恩·库克,Tim Dantay,Roger Frost,尼古拉斯·法瑞尔,伊恩·格雷,塔姆辛·格雷格,菲丽希缇·琼斯,莱斯利·夏普,玛丽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剧照

安妮日记 剧照 NO.1安妮日记 剧照 NO.2安妮日记 剧照 NO.3安妮日记 剧照 NO.4安妮日记 剧照 NO.5安妮日记 剧照 NO.6安妮日记 剧照 NO.13安妮日记 剧照 NO.14安妮日记 剧照 NO.15安妮日记 剧照 NO.16安妮日记 剧照 NO.17安妮日记 剧照 NO.18安妮日记 剧照 NO.19安妮日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安妮日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讲述花季少女安妮·弗兰克(艾丽·肯德里克 Ellie Kendrick饰)为躲避纳粹和家人一起藏匿于密室的生活记录。两年充满恐惧和迷惘的密室生活,让写日记成为了安妮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她认真的记录着这段辛酸岁月的种种苦痛和弥足珍贵的欢笑快乐,自由的只有她的思想。可不幸还是在两年后降临在了这个家庭,他们被送往集中营。坚强乐观的安妮和其他家人朋友都不幸遇难,只有她的父亲幸运逃生。战争结束后,安妮的父亲决定完成女儿的遗愿——将这本日记出版问世。安妮最后一篇日记写于1944年8月1日,《安妮日记》记录下了在纳粹统治下,人民苦难的战时生活,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一本最畅销的读物。 影片根据安妮·弗兰克同名自传体小说《安妮日子》改编。BBC邀请电影版《傲慢与偏见》编剧黛博拉·莫盖茨执笔,再次将这部作品搬上荧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您一定不要错过金属口红沉睡蝴蝶割腕者的天堂听好了恐怖之森3单身毒妈第二季渣男岛第二季一树桃花开苏里南光与影幸运情人草大饼的莎士比亚死期将至《猎魔人》制作特辑如何成为好妻子初恋红豆冰汉尼拔第一季甜点转生最强甜点师降临异世界架向星空之桥OVA我的邻居是美女摇滚巨星电锯惊魂5姐妹新喜剧之王卡洛娜走丢了东之伊甸珍宝捕鲸男孩半夜不要照镜子

 长篇影评

 1 ) 简单的幸福

或许只是个标题党看完了整部片子,总觉得该纪念点什么一直不喜欢战争片,觉得太残忍,前一秒还鲜活的人们,下面可能就倒下,永远都站不起来一直不喜欢看有关集中营的片子总觉得其无比的残忍,和南京大屠杀有的一拼看到安妮日记是个偶然更偶然的是,我竟然把她看完了整部片子都是在一个小阁楼取景除了小阁楼,还是小阁楼试想2年的时间,只能透过窗户瞄一下外面,那是怎样的生活。

有人说,安妮很自私我也觉得,但是,那时的她才13岁,叛逆期还没有过去还没有学会为他人思考这样子的她才最率真,最真实2年的时间,终究还是被出卖,死在了解放的黎明前夕对我们来说是可惜,如果,如果能多撑一会儿, 或许她就可以和爸爸重聚对于她而言,死亡会不会是一种解脱终于可以摆脱了集中营这样的生活纳粹人的恐怖,是整个摧毁了犹太人的生活原本富有或者幸福简单的家庭,就因为宗族原因,就要遭到灭门安妮让我第一次认真去审视这个问题如果人生只剩绝望,那该怎么继续?

安妮教会了我们,不放弃,不绝望比起她,我们的幸福何止一点点的多可以自由的呼吸空气随时的抬头看天可以周末和三五好友相约有爱的人陪伴欲望是无限的,低下头,或许你就能找到幸福

 2 )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本身更让人悲伤的了。

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

想起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读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直到现在脑海中经常会回想起印在书封面上的那句话:“妈妈,你怎么想象胜利那一天呀?

你以为那是在什么时候?

”“真是在春天吧?

一定在春天!

倘若在冬天,那么,雪是一样要融化的,花一样要开的!

”他们的死,是在胜利之前4天。

 3 ) 自由的味道

我想,BBC的出品本身就值得期待,更何况是对这部风靡世界几十年的日记的改编。

安妮天真无辜的大眼睛,令我对结局感到分外地沉重。

虽然从开始看的时候,就知道结局如何,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琐碎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展开,很多细微、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我。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在小阁楼坚持了两年,快要看得胜利曙光的时候,他们被发现了。

最后在小阁楼互相道别的时候,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生命将要划上句号。

虽然两年里有争吵、有不满、有自私自利地耍小手段,但相互间培养的感情,依然真挚美好。

这出短剧,又重燃了我对生命的尊敬,对自由地活着的感激,对远离战争、远离种族争斗、对和平的渴望。

 4 ) 安妮日记

2010.4.30又是一部反映纳粹的电影。

对历史我始终了解的不够透彻,对于希特勒的种种政策,也不十分了解。

但看到有的人说崇拜他的战术,可能,单从某方面而言,他有一定的成就。

但从大部分来看,他的成就弥补不了一个民族的损失!

老百姓都会同情弱者,是的,因为他们没有对抗敌人的能力。

不过说到这一点,我确实为身为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

我们会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我们有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要不是因为有了毛主席,我想我们的下场会和犹太人一样可怜!

是啊,说到日本,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恨到骨子里,但我可以做到客观看待。

是不是就和那些崇拜希特勒的人一样呢?

我只是缩小了政治战争上的元素,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领域。

难道就没有犹太人喜欢德国吗?

……安妮的一家以及皮特一家和牙医,真的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了,虽然最终只有安妮的爸爸幸存了下来,那他们也是比大多数人经历的苦难要少的少!

至少他们有土豆、卷心菜吃,有书读,有广播听,可以拌拌嘴,可以有小爱情,甚至还有安妮可以写作!

大多数人不都是摆着手指头随时等死的过着每一天!

这也是没办法的比较!

这部日记,真实的反应了历史,让人能体会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普通人内心世界的变化。

我们可以憧憬一切,但前提是战争停止了,旅游,学习,电影,音乐等等等等。

一切的希望就差那么一点点等待就实现了,可命运终将无法改变。

看到有个人说“悲剧就是把美撕碎了给人看”绝的这句话写的很好!

常常有些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无能为力,比如天灾比如战争,而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无论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可能这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5 ) 自私的anne

看完以后很难过。

虽然故事的中间,我听不喜欢anne的,因为她自私、自我、自以为是。

可是等到最后被带走的时候她回头看了一眼阁楼的时候,看到每个人都标示着死于哪个集中营,哪一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悲伤,那种带着恐惧的悲伤,心痛的悲伤。

和平年代,你很难想象要把8个人关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彼此没有秘密,你甚至能知道这个人下一句话会讲什么的感觉。

工人在的时候不能讲话不能发声。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太压抑。

我觉得自己更像故事里的姐姐。

内心里也是一样的有梦想,向往自由。

可是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个anne了,为了维持屋子里的和谐,姐姐总是压抑着自己的喜好、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做了个听话的乖孩子。

这个时候我就越发讨厌anne。

她真的很难让人忍受。

她的话很刻薄。

她喜欢别人男生会不自觉的去”勾引“,最后真的是三分钟热度最后嫌弃别人stupid两个人不在一个层次。

她写出这样的信给她父亲,太没有良心了。

我知道,一个被忽略了成长感受的敏感的少女的心,可那毕竟是荒唐的童言无忌。

父亲看到信说这是他这辈子收到过最伤心的信的时候,太让人难受了。

从一开始,男生的妈妈就没说错,anne就是个被宠坏的小孩。

大家已经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下了,她竟然还这么自我。

好像全世界都在挑她的刺。

却不曾去领会大家的爱。

anne说她不想和别的女性和她的妈妈一样。

她想要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去旅行。

我懂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对自己生活的要求。

可是,在这样战乱的年代里,你可不可以收起自己所谓的权力和想法,也去想想同一屋檐下别人的感受那?

也许别人也正有着同样的想法,只是都没有说出来而已。

对!

这么说anne其实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告诫。

哪一个独生子女会没有一丁点这样的自我和自私那?

总觉得世界在欠着自己,其实周围慢慢的都是关爱。

这么说anne也是嫉妒,因为她可以活得这么自我。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时刻保持自己的。

她还有一个这么好的爸爸,即使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满足她从物质到精神的空间和需求。

这段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爱情其实算是青春期的好奇,荷尔蒙在作祟。

他们第一次在阁楼kiss的那场戏,anne好像突然长大了,穿着睡袍竟然有成熟女子的风韵。

想起在amsterdan看到的安妮之家。

为什么这么有社会历史背影的电影被我看出了这样的90后性格缺点?

其实大概也只有anne这样的姑娘这样的固执和自我才能成为不一样的人吧?!

别人都像姐姐一样被现实中对”好“的定义所憋死了吧。

 6 ) 最痛心的,不是死去。 而是孤零零地死去

最痛心的,不是死去。

而是孤零零地死去。

你不知道你亲人在哪里死去,是否已经死去。

你的亲人也不知道你即将在哪里死去。

唯一确定的,是大家都将死去,甚至整一个种族。

我没有震惊于希特勒残忍的杀人手法,因为他就是嗜血的凶手,世间并非只有他一人。

而他的罪行惨绝人寰,于我更在于让每一个家庭妻离子散,让每一个犹太人无依无靠变成行尸走肉,只带着自己的编号生死任由处置。

因为毫无希望的生命没有盼头。

而有希望的生命,就像密室中的安妮和她的亲人朋友们,哪怕担惊受怕哪怕失去自由,只要他们在一起,就能感受到温暖。

温暖,是安全感。

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总让人觉得,一切都有解决的办法。

Yes, there must be a way.大不了,一起死也无惧。

而年轻的安妮还不懂。

她顶撞母亲,让她的父亲也伤心欲绝,她不知道她将要为这一切感到多么后悔。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小树,所有枝条联系着所爱的人。

希特勒将这些枝条全部斩断,树也就枯死了。

十分佩服安妮的父亲。

他是最顶天立地的男人,他找到让家人藏身的方法,安抚燥乱的孩子,抑郁的妻子,他还拯救了另一个家庭,哪怕他自己心里再怕,他也坚强地支撑着那股气儿。

他是八个人中唯一活下来的,定是其他人分别后已没有生的念想,而他却想尽了办法找到活路。

战后,当他知道自己是家人中唯一幸存者,该是如何的悲痛?

女儿留下的日记,也许是他唯一的念想了。

 7 ) 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

“但是不管怎样我依然相信一切会变好的,不管如何人们心中善良长存”,安妮在被抓的前几分钟写在日记里的话,“我听到逼近的枪声,看到百万人民的伤痛”可是我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

犹太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苦难的伟大民族。

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

他们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

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着犹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获取一口果腹的饭、一丝遮体的衣。

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

人们很难过他们坚持了那么久还是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可是安妮的生命没有结束,就像她自己说的她要用写作的方式让生命延续,安妮在阁楼里度过了他的青春期,一个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她需要独处,需要自由,需要爱情,需要写作,需要理想,哪怕是在8个人拥挤的避难所里。

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是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

如果不是战争安妮会怎样?

叛逆,敢爱敢恨,像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要远离父母那让人窒息的爱,可是当自由伴随着梦魇会是一种对生命更加严肃的思索。

这个小屋潮湿、摇晃,让人窒息,无聊透顶可是日记成了安妮的宣泄,这里面藏着一个女孩对生命的思索,对性的好奇,与母亲的冲突,对自由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对那一段历史感性的呈现,这一切就像汩汩的泉水流淌在这本影响后世的《安妮日记》里。

8个人躲在小屋2年的时间,他们会悲伤恐惧,但是他们从不绝望。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

他们躲避了那么久当他们被带走时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一个民族的坚持与信仰。

他们不管何时都不会绝望。

在这个避难所里杜赛尔先生最孤独,他没有亲人,没有人能够倾听他,一个五尺男人常常在被窝里哭泣,与安妮争夺书桌而闹脾气,但在最后一刻他给安妮穿鞋子,我看到他脸上从未有过的平静。

我很庆幸安妮没有将日记带走,法西斯会像对待一堆废纸一样来对待它,唯有自由的思想是杀不掉的。

安妮弗兰克于1945年3月死于贝尔森集中营。

 8 ) 酷虐的沙丁游戏

1片中两个小女孩都是大明星哦,一个叫肯德里克,我看过他演的朱丽叶,青春版朱丽叶,棒极了,另一个是琼斯,在《万有理论》当中出演过。

表现的是13岁安妮的星星点点。

几年前看原著的时候我哭了,并且疯狂的寻找他的历史照片。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没有这样的感觉。

不过在表达两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那种艰辛不能发出声音和常年的压抑,仍然让人感动。

但是更让我激动的是,安妮和被迫与杜塞尔医生同住一间屋子,杜塞尔因为要工作,霸占了桌子更长的时间,安妮表示抗议。

这时候他的父亲不动声色的走进来与杜塞尔交涉,他说安妮也需要时间写作,你必须遵守协议,他认为人的解放最终是思想的解放。

如果我当父亲,也一定会如此开明。

2有两点建议,第一,大量的用第一人称旁白,也就是读日记的文字,意义不是特别大。

反而削弱了片中的表现性。

第二,在原著当中日记本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是安妮的好朋友,安妮可以向他没有阻碍的吐露心声。

但这一部分在本片中被删去了。

只不过在最后一幕它被发现了。

电影突出了安妮想当作家的热望,却把她成长的故事忽略了。

原作中她对自己胸部和月经的描述,在片中被缩略到几秒钟。

所以那种成长的喜悦在这部片子里面没有。

她的“最大愿望”是“成为一名记者,随后成为一名著名作家”。

她常听伦敦的一个荷兰语电台的广播,听BBC!

3全篇是BBC连续剧的风格,重视内容,注重小气氛的营造。

特别是最后一幕,他们被德军发现后,大家相互鼓舞的劲头。

我不禁在想,德军是多么没有人性,看到别人受难而不动心呢。

我自己已经在流眼泪,而德军居然能看着数千万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

丧失了人性,也就丧失了存在在这个地球上的理由,他们最终会覆灭的。

在内容方面,我不仅回忆起了原著,而且增强了不少印象,比如说1945年3月,安妮和她的姐姐一起死在贝尔跟集中营,而其他的人死在不同的集中营里,他们的父亲幸存了下来,在奥斯维辛。

于1980年去世。

安妮和那个医生同住一屋的经历也很有趣。

还有彼得一家吵吵闹闹,总是在抱怨,但他们变成了一个犹太大家庭,互相取暖。

还有他们偷听敌台,听到诺曼底登陆时激动得流出了热泪。

4:PS布鲁玛的文章,翻译摘要:这种被迫的紧密关系,即使在最具善意的人与人之间,也会迅速带来琐事和恶意:食物的分配、利用卫生间的时间、或者使用书桌的时间,都会引发冲突。

轻微的调情也会引起嫉妒爆发;重复叙述过太多次的意见或故事也会引人烦恼。

安妮在她的日记里描述的,就是萨特的名剧《禁闭》中的那种封闭空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巧合。

这部剧作诞生于1944年,与安妮写下她的日记恰是同时。

他用的语言是“他人即地狱”,而安妮日记的结束语,也不是她对希望的描述,而是:“……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其他人的话。

”梅普·吉斯(Miep Gies)曾帮助过法兰克一家,保存了安妮的日记,并在战后转交给她的父亲奥托。

他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

这份日记在他修订后先是被荷兰的几家出版社拒绝,等到1947年才首度出版。

在删除了一些有关德国人的不满言论后,于1950年出版了德文本。

但要等到1952年双日出版社在美国发行这本书后,它才真正扬名世界。

当时的编辑芭芭拉·齐默尔曼(Barbara Zimmerman)是安妮·法兰克的同龄人,她婚后成为芭芭拉·爱泼斯坦(Barbara Epstein),并与友人共同创立了《纽约书评》。

如今这本日记已经被翻译成超过六十种语言,在日本甚至还有了漫画版。

法兰克一家和另外四个犹太难民躲藏的公寓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王子运河河畔,如今已经成为圣地,数百万人来此拜访,他们在此落泪、留影、献花,凝视着由安妮收集的电影明星别针装饰的近乎神圣的墙壁。

奥托·法兰克曾经收到过一封来自一位神父的信,信里提到这位神父曾经向安妮祈祷,就像她是一位真正的圣徒那样。

在日本的西宫市有一座安妮的玫瑰教堂。

盐湖城的摩门教徒们为安妮追授了一场洗礼,将她纳入他们之中。

甚至有人宣称曾经目击安妮显圣。

几年前,在他们躲藏之处后面的花园里的一棵七叶树患了病将被砍倒的时候,人们发起了一个运动来试图保留它。

安妮曾经在后窗的窗帘缝隙中看着这棵树,它因此成为一个珍贵的遗迹,需要得以保留。

这棵树终究没能活下来,但在它被风暴吹倒之后,有些访客们从树桩上剥取木片,像真十字架的残片那样珍视它。

 9 ) 如果只是从青春期的角度来看。

我也曾被我的父亲指责说我闲书看的太多,但是当时只是觉得他们是想让我变成应试机器而打击我的话,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

我看这不电视剧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的心理历程,我很能明白那种言不及义的生活,以及无人倾诉的烦恼,我也有一本日记来和自己交谈,整理情绪。

印象最深是在第三集,12分钟开始的部分,PETER的妈妈批评ANNE的话:“····问题是,你知道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等你长大一些就会失去很多乐趣。

你会说我20年前就读到了,你要还是想要丈夫的话就赶快找一个吧,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你觉得动心的了。

你无所不知,但都是纸上谈兵。

而到了实践中呢,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位大婶一直以来给人都是很世俗聒噪的形象,但是不能因此就觉得她一无是处愚蠢无知。

我越来越的觉得世界的道理总是很直白朴素的以至于往往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直到历尽千辛万苦,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某一句话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可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经历是错误的,或者说,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能真的理解,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不仅仅是因为生命本身的可贵,更在于,他曾走过你不曾走的路,而他的经验可能就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富。

只要用心的活着就会有价值。

可惜我明白的太晚。

闲书看的太多,虽然我到现在也认为多看书是很好的,但是不的不承认,我的生活比同龄人少了很多很多的乐趣,获得快乐也很不容易。

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该做什么的时候能一心一意的做好它,心无旁骛,内心笃定,任何的不适度都会造成不幸福的感受。

 10 )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the thudering could entirely hold me in powet....- Anne.........怎么说呢。。

觉得电影中的安妮和日记中的安妮。

几乎判若两人。。。

我记得,日记中的安妮是个温柔而有性格的女生,没有那么那么那么多的小任性什么的。。

她会,因为在雨夜上到阁楼,而阁楼的窗正好被风吹开,使她能够那么近距离的接触到大自然的力量而感恩不已。。

她会。。。

那么那么。。。

的感激,所汲取到的任何的自然气息。。。

怎么来说,她都是个温柔的女孩。。。

可是电影中似乎,把她的个性拍得太过了些。。。

值得庆幸的是,最后,她也认清了。。

她和那男生的不同与不和//SHE IS A SPECIAL GIRL ...A REALLY SPECIAL GIRL//

 短评

BBC迷你剧的《安妮日记》没有像电影那样讲述他们在集中营中的日子。故事在他们被纳粹发现、带走嘎然而止。没有泯灭人性的毒气室,没有人们惨烈的哭嚎,只留下被纳粹扔在地上的一本本安妮日记。

6分钟前
  • 荷栗
  • 力荐

最后他们一次走下楼梯的时候才有了感觉,那种黑白的无力阴冷的感觉……

10分钟前
  • 空空Catch付
  • 还行

挣扎着,活下去

1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看到剧里的Anne就会想到自己叛逆期的时候伤害过很多人,果然那个时候小孩都会变得很讨厌

19分钟前
  • 我要去玩
  • 推荐

too bored....i'm looking forward what's really going on below...no sexy,no family,nothing special, but it's a diary,i wonder What is worth r

23分钟前
  • zy-sharp
  • 还行

虽然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姑娘

26分钟前
  • Troy
  • 力荐

关键还是在于记录了历史。

28分钟前
  • 纯属巧合
  • 还行

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非得把书拍成电影

29分钟前
  • Cyder
  • 较差

我居然没标记过这个……枉我在阿姆斯特丹冻了一上午才见到爱了十年的安妮。

31分钟前
  • 卜卜
  • 力荐

还不错

33分钟前
  • aye8dn
  • 还行

电视剧剪辑的,显得有点凌乱,最后的一场戏很不错。

36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处理得最让人触目惊人的是影片最后,黑白定格静穆的人物背景分别附上他们的姓名死亡时间地点。谁都没能没有逃过死神的手掌。再丰富的情感欲望离开了生命个体便不复鲜活。我想,没那样的经历,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感同身受的,他们的那种惊恐,胆战,在绝望与希望的中间地带来回游走。该死的纳粹!

38分钟前
  • 忘言
  • 还行

为什么我看的是一部电影?

43分钟前
  • 仅限娱乐
  • 推荐

就觉得室友的前室友看着很眼熟,原来是像女主,总有种怪怪的感觉

47分钟前
  • 斯文扫地
  • 还行

peace

50分钟前
  • 叶凯希
  • 还行

小小的空间,8个人,生活了两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想不到在胜利的前一夜,还是功亏一篑。。。

51分钟前
  • 咖啡
  • 还行

我记得零星的情节了,只觉得安妮写的真实了。

54分钟前
  • 十一月
  • 还行

一朵开放在阁楼的花朵,在春天到来前消陨……

55分钟前
  • 万源一
  • 推荐

青春期的叛逆少女是多么令人讨厌。不过挺了两年多最后还是死了真惨。

60分钟前
  • 啊咧咧
  • 还行

悲剧的人生 但这就是现实 哭死了

1小时前
  • 大雄快跑_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