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尘土飞扬的小路,烈日下奔跑的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玩着不知道从谁那学会的游戏,心底最深处的记忆都被这部电影勾起来了,看的时候很投入吗,看完才觉得唏嘘不已。
曾几何时,我也信誓旦旦的说谁谁谁是我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哪里哪里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小食品是我最爱吃的,认真的说将来我会上中国传媒大学,我要做一名主持人······我也想不起来是到了什么时候,我知道了传媒大学分太高,我考不上;主持人要求太高,我做不到。
在不知不觉中我懂得了太多我不想却又不得不懂的东西,懂得的代价是不再单纯,很难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很难用单纯的想法去想,懂得的好处,就是没成为普罗大众眼中的”缺心眼“。
那些最喜欢的东西,现在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了,你说奇妙不奇妙,人一旦开始长大就会先嘲笑自己曾经的梦想是因为无知才有的无谓,笑话自己无边无际的说大话,忘记曾经的最爱,每天想很多其实并不重要的东西。
可是那时候的自己才是最纯粹的吧,说的是自己想说的,做的也都是自己想做的,没有阿谀奉承,也没人对你冷嘲热讽,用不着考虑什么为人处世八面玲珑,至少有一颗自由的心,活着不就该是那样的吗。
满身的俗气,却没有勇气,不敢做自由的自己,只求有一颗自由的心给自己就好
整部电影讲述两个小学毕业生在乡下的暑假一些事情,这是看的第一部中国儿童公路电影,也许存在文化上的共鸣,感觉丝毫不逊于红遍亚洲的日本“菊次郎之夏”。
一个小学毕业的暑假,自认为已经长大了的一个城镇小孩瞒着父母到乡下同学家里玩,融入另一个家庭的日常。
起初是被同学各种有人的描述吸引,可是到那里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成群的螃蟹过河、没有炸药炸鱼的“丰收”场面,只有每天陪同学按家长指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去拜访毫无兴趣的人、吃很多不愿意吃的东西,但最终计划中的游泳、抓鱼、看黄河还是如愿以偿。
一路上两个小孩儿以小孩儿特有的思维和口吻前句不搭后句交流,看似近乎平静的过程少不了一些小别扭。
影片的最后,两人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分别,道出轻松而又沉重的再见,因为两个成绩悬殊的小孩儿再开学的时候因该去了不同的高中甚至不用的诚实。
相比小孩儿的纯净,部分大人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成人复杂、自私稍显不看的面目,只以聪明与否评价小孩儿,以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点绑架小孩儿,忽视小孩儿的努力和欣喜,为一己私欲编造谎言……成长哪能少的了烦恼和无奈,总之,本片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家庭人味应该唤起不少回忆与共鸣。
支持优秀的中国独立电影
可以说,《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下文《有人》)吸引观众的,更多的不是片子本身,而是来自于对这样一个拗口片名的好奇心,可在这个复杂的名字之下,包裹着的却是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
对于许多导演来说,他们自身的童年故事所具备的奇趣性与特殊性,以及浓烈的个人标签与故乡情怀相对于其它电影题材是较容易发挥的,至于电影本身能否更加出彩,关键是依赖一个导演的能力。
当导演杨瑾在面对自己的童年,面对自己的电影时,选择以“简单”为突破口,以一段“友谊”为依托,将着力点放在故事叙述本身,他不刻意追求繁杂的电影结构与叙事手法,将简单化作影片朴实清新的风格,即使全片因其低预算有制作粗糙之感,却仍见真诚,这种真诚就恰恰源于影片由里至外的简单。
《有人》的原名是《夏天的日记》,俗气,但更贴切电影里杨晋与王小波的那段童年往事,最后改名的原因是杨瑾导演想向自己的恩师崔子恩致敬,故从崔子恩的一篇同名小说里取名。
电影中涉及片名字意仅是寥寥几笔,杨晋到同学王小波(导演的又一致敬)乡下老家玩耍,王小波的爸爸,舅舅,姐姐有的赞美他聪慧,有人则不,这句带有第三人称视角的话语是对故事片段的一次择取评判,虽不如“夏天的日记”一般能够精准概括,却内在呼应了电影文本于细节上的注入,颇为用心。
电影截取导演童年的一小段往事加以塑造,片名则截取这篇夏天日记里的一处细节,从细节入手,电影的可看性也落在这二字上。
在趣味性的呈现上,《有人》投入于生活,三送圆白菜,三访小波亲戚各有笑料,三分之一的动画段落为该片增色不少,一些难以实际拍摄的画面用动画形式补缺,契合影片追求的童趣理念与其针对儿童市场的创作诉求。
影片并没有在画面构图上多加深究,更多的是把镜头对准人物,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引发了趣味效果,杨晋与小波在送白菜的路上滚白菜,扔白菜、奶奶不停地给两个小朋友零食吃、杨晋之于杨戬的童言童语等等皆让人会心一笑。
在描绘一个儿童世界的同时,导演以三送三访的叙事模式将其融入成人的世界,奶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迫使小波的亲生姐姐被领养,小波舅舅因政府征地修建大坝多赔钱而忙种树,这些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行为皆从孩子们的视角一一带出,导演没有在其中表达任何的自我观点,没有刻意的人性揭露与批判,一切回归于真实展现。
舅舅放下锄头想和杨晋、小波游泳,最后被妻子阻断一处,隐晦性地隔阂了儿童/成人世界,潜藏着对于成人化的无奈。
除却影片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两位小演员亦是一大亮点,自然纯真且略带稚嫩的表演,以及那些不时迸发的对话言语执拗又可爱。
而结尾则是给予了观众最大的惊喜,是真人与动画、真实与虚幻的一次互错。
然而简单,观众会真的买单吗?
可以看出,导演在电影整体的处理上还是略显稚嫩,传达追求儿童纯真快乐的愿望,追忆自己逝去的童年,无疑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但在导演个人情怀抒发与理念诉求上其实有所失衡。
从三送三访阻碍孩子们玩耍的文本结构来看,玩的趣味从主线上已被割断,怀的情感也没有更多直接性的流露。
以游泳和炸鱼作为两位小朋友玩耍的最终追求,不得不说,索然无味了些,就像前文所提及的一样,杨瑾也试图从生活细节与动画加以在主线上补充,丰富这个夏天的小故事,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所以《有人》的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简单到轻松,也可以评价为清淡乃至乏味,少了后劲。
在视听语言的掌控上不够成熟,选择用长镜头拍孩子,这种冷静的镜头下是孩童时而欢愉时而郁闷的情绪,形式与内容些许的不搭调,让人不经怀疑导演更多的是在抒愁情还是在传乐意,二者并没有很好的融合。
其中几次追跑的晃动镜头,在视觉上也是不舒服的。
侯孝贤总爱把长镜头搁在远处,拉开与被摄者的距离,这种冷静观察的画面最初就是为了照顾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这个做法其实不无道理。
《有人》的镜头多对准人物,且多是近景,少远景的拍摄,演员基本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看起来都较为粗糙,导演并没有仔细在画面与角度上加以斟酌来规避这些缺点。
同样是孩童们的电影,《有人》不如《童年往事》来得淡然,生死相交,轻重点于回忆,不像《菊次郎的夏天》一般处处充满惊与喜,更不似《奇迹》那般温情得舒心,不管这个简单的故事能否打动观众,笔者认为它还是能够唤醒你关于自己孩童时代的回忆。
至于观众是否买单,导演杨瑾早已在片名里提醒了自己,“Don’t expect praises”。
上周五晚应朋友之邀,参加了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在南京紫峰卢米埃影城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独立影展,看了五部独立电影(《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杨梅洲》、《天津闲人》、《危城》、《静静的嘛呢石》)中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首映,看到一半已经被电影中的两个小主人公所吸引,而包含其中的清新明快的格调倒成为观影之后的最深印象。
这部电影是杨瑾的第二部长片,相比于导演的第二部长片《二冬》,这部更具有作者电影气质,新作中他抛开了应有的故事框架,把更多的情怀留给了自己,以两位小主人公为媒介,让自己儿时的种种记忆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和观众面前。
先说在画面处理上,作为学院派出来的杨瑾导演,拍出的画面却没有太浓重的学院派气息,这是值得称赞的。
他没有对电影进行过多的修饰,把电影交给自然,归还给生存过的土地,通过两个小主人公的所见、所说、所闻,再慢慢地寓情于山水之中,寄情于阡陌之间,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副美丽、纯粹的乡村图景。
两个小主人公的美好演出成为这部电影最亮的亮点了,两个小主人公不做作、不生硬,生气也好,开心也好,委屈也好,都是随着个人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看不出有任何雕琢过的痕迹,从头至尾没有太多的违和感,可以说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许这也得益于导演对儿童心理拿捏的恰如其分。
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来看,配角的亮点不是那么突出。
尤其是在王小波妈妈的选角上,妈妈的气质过于出众和脱俗,没有那股农村妇人的淳朴的味道,显得很不协调;反而小波父亲的扮演者却是比较到位,他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活脱脱的就像根植于这片土地的百姓一样,一个天生的小煤窑业主,一个天生的北方农民,一个天生的中国父亲。
随着电影的不断放映,时不时就会出现令人愉悦的电影原声。
确实,小河的配乐给电影增添了太多了亮点,提升了原有的电影品质的同时,欢快的基调,清脆的旋律与电影中的情节配合的恰如其分,画面与电影相得益彰,OST的旋律至今还在我耳边回绕。
此片中动画场景时常出现,与现实画面相互交织,占了相当一部比重。
而在动画运用上,因基于个人喜好,一直不是很看好在电影中插入动画的做法,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也许导演插入动画的本意是带给增强新鲜感和童真趣味性,这部电影也达到了之前所期望的效果,但同时也破坏了画面上的协调性,此外,插入动画的做法也阻碍了电影叙事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坏了电影整体的流畅度。
叙事始终是这部电影的硬伤,那可能也是中国电影人普遍的短处。
整个故事始终缺乏一个主线,故事只能去跟随着摄影机的步伐一步一步继续前进,故事的紧扣性,连贯性更无从谈起。
在电影放映到三十分钟的时候,也许导演自己也已经忘了电影中的人物要去做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了吧;即使在电影结尾也是被牵强插入的奶奶带走了两个小主角之一,至此电影才算自己把自己完结,期间的电影的逻辑性也只能靠魔幻色彩的笔墨来填充了。
观影过程中,浓厚的山西口音、露天的煤矿、土做的窑洞、天真无邪的对话等原生态的东西倒是对我造成了不小的触动,甚至会认为这些无一不是导演儿时经历过的事迹。
此外,片中用动画的手法来表现小主人公们的往事,恰恰说明旧时光毕竟远去,而美好还在、童真还在,童年的闪回依然在杨瑾脑中不断回绕,这种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位观影人去细细地品味,缓缓的怀念。
即使是回忆,也只能是对逝去的光阴一种臆想罢了,不可能完完全全复制在电影中,回忆中包含着种种真实的、深刻的、虚幻的、飘渺的梦幻的经历,最终会与影像中的蒙太奇相互交汇,并掺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美妙绚烂的、怀旧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画卷。
苏珊·桑塔格是战后美国知识分子中的一位,以前偶然读过关于她艺术观的介绍,感觉很有立场,不过某种程度上也很奇怪。
她认为,艺术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从哪说起呢……年轻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有自己的影子大概是自然规律吧,因为记忆无论如何都是财富,加上还没有开挖,里面是肯定会有宝贝的。
仔细想想,用童年经历解释这个片子里的七七八八,也完全说得通。
比如“背了那么多地名结果一个地方也没去过那有什么用”这种话,我们用一点想象力,就可以把它放进导演的“人生启蒙”系列里了(如果真有这种东西的话)。
不过也就是在听到这段金句的时候,我开始觉得儿童片不是我今天要看到的东西。
大概除了记忆,导演还是有话要说的。
你像,伴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是画面上静物一样的工人和煤山。
我们干什么都讲意境,不知道讽刺算不算也是一种。
山西人大概对煤都是又爱又恨的吧,只不过直到“一个人一天能挖16吨”这样的台词说出来,我才大致确定了导演心里这些爱恨各自的比例是多少。
还有。
一个小男孩,因为奶奶偏向自己不喜欢妹妹,所以不喜欢奶奶。
听起来拗口,却让我记起来一本小说——至少有一本吧。
怎么说呢?
因为挺多文艺作品,电影啊小说啊,都涉及过这一类的情节,比如小孩子看到别人伤害动物会伤心,看到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同学挨欺负也会生气等等。
正义感是天生的吗?
这是所有这些相似的描写抛给我的问题。
我当然回答不了,而且相比于从哪来,我对到哪去要更感兴趣一些:正义感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吗?
不过话虽这么说,过去和未来之间,也还总有一个现在,“意义”即在此发光发热,覆盖众生,正义感这种东西,也只在当下才有实效。
电影里的情节发生在童年,观众却是在真实的时空里观看,如果体验到的东西能对此时此刻的我们产生一些影响,我觉得这是它最大的意义。
我对纯粹没什么执念,所以加入的东西有价值的话,我不在乎它把纯粹破坏掉。
这里跑个题,说一嘴《寒战》。
《寒战》是个什么样的电影呢?
听起来像商业片,看起来像商业片,赚起钱来也像商业片,但它就是有商业片之外的东西撑着气场。
刘德华硬生生地说了两次香港是普通法的社会,也不管这台词是有多突兀。
但就是这句重复了两次的话,让我把它当成一部严肃的片子去看了去想了。
回到这部《聪慧》,上面说的那些,对我也就相当于刘德华的台词了吧。
最后,桑塔格是能顶得住“知识分子”这个光环的人物,有她自己的方式反哺社会,对待艺术自然就没什么包袱,可以坦然地只求纯粹。
只是如此大家本就难求,电影人和观众活在当下,社会责任总归是不可逃避的话题。
所以说,记忆是构成《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的底色,但我还是感觉导演要说的应该不止于此。
在被国产电影折腾了一年之后,邂逅这样一杯甘泉,是一件幸事。
我有多不理解现在的国内导演或者说编剧的妄自尊大和粗鄙的圈钱行为,就有多喜欢这部饱含导演自己体验和思想的独立作品。
当看到《美姐》《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这样的独立佳作,我才暮然明白,国内不乏真诚有心的创作者,只是目前国内的电影环境不允许他们在影坛大展拳脚。
他们有自己的诉求,有思想,有情怀,也有不被一般人察觉的细节表现,而这些在今时今地更显弥足珍贵。
无独有偶,这三部作品都是反映国内最淳朴的乡村生活,讨论的是中国的芸芸众生。
我不是反对那些华丽包装的电影,只是他们包含的东西太过肤浅与寒酸,以至于看过之后我都不好意思评分。
《聪慧》一片,显然包含着导演杨瑾的童年记忆。
第八套广播体操,小学毕业后撕课本卖废纸,到小河里游泳抓鱼,还用举例么?
这就是我们一样的童年。
学习好的杨晋小学毕业后,借口去外婆家,跟着班里“一帮一”的差生小波到农村去玩。
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刻画,真实的场景,一下子能把你带回八九十年代的生活,比如学校的课桌,校服,厕所,比如简陋的小卖部,比如那一排排瓦房。
就在这几天的假期里,我跟着小波和杨晋感受到了久别重逢的童年往事,那么鲜活,到最后小伙伴的分别我的眼睛就模糊了,就像我今天挥别了我的童年小伙伴一样伤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年又要结束,天涯海角的小伙伴们,这一年可好?
影片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把杨晋的回忆性叙述都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童趣盎然,将影片轻松自由不拘泥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也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
对我来说,罗晋是电影里最大的代入感介质。
电影里两个小主角,如果要对号入座的话,我小时候更偏向罗晋一些。
罗晋是个敏感的孩子,从起先被小波对乡村里游泳炸鱼抓螃蟹诱惑到了小波家里,然后发现小波的很多话都是“吹牛”后的生气,最后还是被小波打动留下,这些都会是我会有的反应,而小波却让我想起了那些活碰乱跳的你们。
罗晋与小波是两种性格的孩子,一个学习好一个学习差,一个爱说爱笑一个沉默寡语,一个静若处子一个动若脱兔,可是世界就是这么奇怪,反差大的却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性格互补。
今年的《极速风流》《弗兰西丝•哈》都是这种角色设置,价值观迥异的两个人,却莫名的和谐。
友谊这东西,太奇怪,不经意之间他就来了,摸不着头脑,就在你心里刻下了一个大大的印记。
千万别忽略电影里的一个小细节,杨晋回忆里动画呈现的猫与猪,竟然在现实情境里惊现。
我想这是导演要对观众说,我讲的每一句话没一个画面都是真实可考的,不是瞎编乱造的。
回忆里,罗晋的奶奶家有一只特别厉害的大黑猫,村里人经常找奶奶带她的黑猫去抓老鼠,有一次罗晋还被黑猫咬伤了;罗晋外婆家有一只猪,在外婆家玩时,外婆总会带着罗晋和妹妹和小猪崽一起玩耍。
影片的最后,这两只萌物先后登场,且和动画片段的讲述和画面不谋而合,堪称本片的另一大惊喜。
超现实主义的应用,直接体现了导演的才华以及用心,这就是我为什么欣赏这些独立导演的原因,他们总在不经意间用行动打动你,不需要任何华丽伪装。
作为儿童题材的影片,《聪慧》对于性没有避讳,而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刻画了小男孩的性认知,这些画面不但不做作,反而更显真实。
罗晋和小波在学校厕所尿尿时,小波看着自己的鸡鸡,突然冒出一句:“长大以后,一定比马老师的大。
”看到这里,我忍俊不禁,这话小男孩谁没听过?
还有,当小波带着罗晋来到姐姐家时,罗晋明显对小波姐姐有好感,说姐姐眼睛漂亮,头发黑,胸大,说完后小波和罗晋失笑,又是一阵打闹。
所有的这些我们似曾相识,小时候的性认知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懵懂的过程,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然作为导演,电影里肯定会包含他对于生活的理解。
《聪慧》是杨瑾对小时候农村生活的追忆,不用猜,肯定饱含深情。
同时他也毫不留情的揭示了农村里愚昧无知的一面。
农村老人的重男轻女,对头胎生了女儿的母亲打骂,逼着母亲将女儿扼杀;在空地上种树,以期国家在建大坝伐木时给予经济上的补助;挖煤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被蜜蜂蜇了后把蜜蜂吃掉等等。
导演用轻松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厚重的问题,这些领悟如此真切,观众不知不觉就会被感染。
其实很久很久前,我就想写的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献给我童年的小伙伴,但是太笨拙,心灵或者手巧我都不沾边,以至于冷漠似乎成了我的标签。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真正的朋友,节日里不发短信,平时也无电话寒暄,一旦有事,拿起话筒,连一句‘不好意思’的客套都不用。
”我不知道这话几分对,但至少我大致符合这种描述。
看杨瑾的这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你们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我的脑海心田。
也许我们几年没见面,也许你在海的另一边,也许你还在家耕种一亩三分地。
湖边的蜻蜓,树上的小鸟,课间的纸条,操场的乒乓球桌,都有你的印记。
那时候,我只知道有一个外国,我只知道数字都是有尽的,我深信天圆地方,我深信有妖魔鬼怪也有盖世英雄。
So young so naive,一去不复返。
长大了,从小山村到了城市,从小学到大学,从无知到信息四通八达。
生活越来越丰富或者越来越单调,为工作奔波,为生活奋斗。
你们的消息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但脑海里你们身影常常毫无预兆从脑海一闪而过,我知道那是你们住在我心里最深藏的一隅。
回不去的从前有你。
回不去的从前有我念念不忘的小伙伴。
再见,我的童年小伙伴。
再见,我的2013.
我知道是动画片,却没想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真人出演。
我知道是儿童片,以为有真善美,却只看到圆白菜。
我一直在等待高潮。
以为有精彩的暑假,令我们感慨万千的同甘共苦的友情,以为有大量激起我们童年回忆的道具。
什么都没有。
但我看到了纪录片里也很少出现的真实的陕北生活。
太真实了。
真实的没有可以一下子想的起来的故事情节。
我怀念的是大黑猫和大白猪还有姐姐那乌溜溜的圆眼珠,鼓鼓的胸脯,黑黑的麻花辫。
我怀念的是我人生的某个已经过去的时刻我希望我的从前也有人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杨晋和小波没有提及,我们作为观众却不该忽略:他们已经小学毕业了。
他们学习成绩悬殊,接下来多半不会在同一个学校上初中。
甚至小波是不是还继续寄宿在他姑姑家,是否还和杨晋在同一个城市,都很难说。
一次长久的告别正在默默降临。
明白了这一层,我们就知道:小波一次次挽留,一天天拖延,并不仅仅是少年贪玩的天性使然。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长久告别只字不提,却想尽办法延长此刻相聚的时光。
这“只字不提”是值得玩味的,其中有懵懂,也有成熟。
正是一派纯真,哀而不伤的赤子之心。
小朋友们的相处之道是神秘的。
当我们身在童年时,我们不用学习就精于此道。
当我们年齿渐长,却又往往将这一技能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看这部电影,就像温习自己的童年。
特别是那些花招伎俩,无不熟悉亲切,让人会心微笑。
比如说,一定要在父母面前强调自己的朋友学习成绩好:“杨晋是第一名”。
只有这样才能换回父母对朋友的认可。
而事实上,在这对朋友的友谊中,仿佛世上并不存在“学习成绩”这回事。
孩子的纯真在于,他们哪怕耍花招,也并不是故意欺骗谁,而只是下意识的维护友谊。
杨晋最后被奶奶带走了,离别就此来临。
小波追逐高呼再见,他们真的能再见吗?
片尾动画给出了答案:杨晋和小波肩并肩,走过黄河铁牛,走过鹳雀楼,走过关帝庙……走遍了山西,也许还走出了山西。
一路上他们身形渐长,从一对小朋友变成一对老朋友。
通过这段片尾动画,观众们内心深处的纯真情怀,最终得到了保护和安慰。
说实话,这个有点绕口又有点别扭的名字还是挺吸引我这个上了点岁数却又不甘心服老的伪文艺中年老少女的。
关于不服老这个事儿,大概也可以从前面的这一句贯穿里面强撑的肺活量中看出点蛛丝马迹。
至于其他的,不说也罢。
一直都喜欢这类接地气儿的片子,简单真实不油不腻,近乎白描的叙事风格,朴素干净,却又贴近人心。
不得不说,有些土特产式的独立电影,比圈钱的商业大片,更具魅力。
毕竟,有人拍电影是为了赚钱,有人则不。
永远第一名的杨晋和永远倒数的王小波,因为班里一帮一的关系,成了好朋友,杨晋知道很多的知识,山西辖内的所有地名,黄河的渊源和流经的路径,以及经典的古诗词,都能朗朗上口。
而王小波却一问三不知,可就这样一个小差生,却是个有着惊人记忆力并能随机应变的机灵鬼。
小学毕业了,两个好朋友面临着人生中第一次长久的分别,懵懂的王小波词不达意的用尽各种方式一次次的挽留杨晋,那些专属于小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无限纯真。
而离别所带来的那些淡淡的哀而不伤的小情愫,则显得更加纯粹而又弥足珍贵。
作为奥斯卡最佳配角的圆白菜,带着他俩渡过了一小段回味无穷的美好时光。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承载某些沉重,也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要表达某种意义,艺术本身并没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可以轻松舒畅的叙述一件小事,不社会无企图,不需要过度的去解读。
年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里有自己的影子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规律,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周全的《西小河的夏天》、张内咸的《待业青年》,以及杨瑾的这部《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
真实的个人经历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独一无二却又能给很多人带来记忆的共鸣。
确实,有人靠技巧深入人心,有人则不。
看电影的时候,好多被遗忘的儿时记忆,如同一块块凌乱的拼图,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它们残缺不全,很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案,又像是一帧帧被剪辑的乱七八糟的黑白底片,间断跳跃却又不肯停歇的轮次播放。
跟身边很多同龄的独生子女相比,我很庆幸我的童年有姐姐弟弟的陪伴,这当然最应该感激的是我的父母不畏强权不惜破财敢与政策试比高的超生行为,这可不是什么重男轻女非要生个男孩才肯罢休陈旧观念,如果不是生我弟的时候出现了意外,相信我兄弟姐妹的队伍会更加庞大。
我姐从小就是条汉子,在我有限的儿时记忆里,就没有她打不赢的架,现在想想,在那个看见墙上写着谁谁是小狗都会感觉受了奇耻大辱的年纪里,有个像大哥一样的姐姐罩着,我的背景实在是太强大了。
想想当时我都没有横着走,真的是暴殄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代,那些被我忍让过的小坏孩儿们,还不赶紧感谢我的不告状之恩。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姐放假,负责在家看着我和我弟,爸妈出门怕我们出去闯祸,会锁上街门,把我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院子里。
姐姐偷偷拿把铁锹在门下挖了个洞,我们就爬出去玩个够,在爸妈回来之前再爬回来把洞填上。
后来事情败露了,过道的地面就变成了水泥的。
我爸在酒厂工作的时候,家里堆了好多白酒,占了我房间的一整面墙,我偷偷的挑了一瓶最好看的坛装古郡醉藏在床底下,背着我姐跟我弟,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喝完了。
那年七岁,启蒙太早,以至于到现在我都闹不清楚自己酒量到底是多少。
早上的时候经常看见我爸对着镜子刮胡子,一直都很好奇为什么刮胡子就跟割韭菜一样,刮了一茬又一茬,似乎永远都刮不完。
趁着家里没人,我跟我弟把刮胡刀翻出来,你一下我一下,玩的不亦乐乎。
直到有一天我妈问我,你一个小姑娘,胡子怎么那么黑。
我一下子就傻了眼。
那时候的我们,对所有能看到的东西都抱着十足的好奇,但凡可以尝试的就都不会放过,我妈的长裙子,我爸的红双喜,门前的大槐树,废旧宅院里的残垣破壁,无一能够幸免。
年少时很多依稀的记忆,如同隔了一整个世纪般,时而清晰可见,时而又模糊一片。
然而有一件事,我却久久无法忘记。
四年级的寒假,我在大姑家住了几天,腊月二十六回到家里,准备过年。
二十七早上,爸妈慌慌张张的说要去大姑家,我很纳闷,我刚回来能有什么事儿。
后来才知道,那天早上,表哥自杀了。
那个领着我们一帮小孩放鞭炮,炸漏了水桶,吓飞了老母鸡的哥哥,那个教我们打麻将,看到我好不容易集齐的东南西北中,笑的四仰八叉的哥哥,那个长相酷似张国荣的好看的哥哥,在临近春节的时候,轻易的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在十年后的课堂上,老师一边讲有机磷中毒,我一边趴在桌子上抹眼泪。
我始终都想不通,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对自己如此狠绝。
后来,我终于明白。
在我们漫长而又艰难的成长过程中,有人渴望长大,有人则不。
微信公众号(shenhaishali)
片名很奇怪,是一句话,但是很文艺,足够吸引眼球,也足够吸引文艺朋友。
但是内容没有配得上这个片名。
淳朴的方言让人觉得没那么亲切,因为方言味太重,以至于需要看字幕,在感受至诚的情感时反而觉得总是在被打断,饶有的兴趣也都在一次一次的被打散。
如果是给儿童看的,动画部分应该算是ok,大人看的话,反而觉得有些画蛇添足,或是不精致,甚至是敷衍。
最后没看完
二郎神实在是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那年夏天,我和小伙伴过暑假。清新纯朴的片子,两个小男孩之间的友情,温暖又可爱。导演是个低调好玩的人,期待他以后的作品。
尽管从头到尾的“我带你去游泳,炸鱼”还有各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圆白菜/西红柿),还有吃焖面。不过却觉得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不好表达的地方导演用了动画这个方式,非常的讨喜。(要我说王小波虽然成绩不怎么样,可似乎得到了更多的爱(舅/姐/奶/妈),杨晋最后上车那里却看得有些鼻酸。)
超有共鸣的一部电影,快笑翻了。如果少些刻意的文艺腔,估计会更好,不过我爱这文艺的腔调。你听说过黄河,知道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的诸多省份,却没看过黄河,对它诉说过心事。儿童的眼光看世界,都是吃的和玩的,好有趣,连友谊也是可以用吃喝来弥补的。动画部分与现实无缝对接。久违了的土地味,清新
不造作但也没逃离平庸(催眠般的),显聪慧但也只是钻空子讨巧的能事,这当然不是孩子的视角,完全是成人借助回忆还原想象中的孩子的视角,而且还不是什么先例。
。。。。。
有一种特质朴的感动 小男孩杨晋和我小时候一样 总觉得自己长大了 可以为自己做主 后来渐渐长大了 却好像还是那个贪玩爱显摆又有点孤僻的小孩
7⃣️其实一直看得我提心吊胆,生怕熊孩子闯祸,所幸注定也不会出现什么。动画部分还是挺有趣的。
已被奶奶外婆们的邪典气质萌翻,当然还有各种感动的点…
导演一厢情愿的童年记忆
俺们山西的片子,运城乡村童年故事,俩小孩演得不错
没想象的好看 但还不错
童年回忆,可惜我不是在农村长大,所以没有共鸣
近期看过最真挚的中国独立电影,镜头语言虽平实,动画和超现实部分很惊艳,但最厉害的是语言带出的心理细节很微妙。导演是呆萌系,萌得有笑点。开头看是本土化的《童年往事》,但中间部分偶尔有点今敏的影子。为了感谢赠票和旁边的笑声引导员...
片子里没有一个“坏人”,这不仅是孩子心中的世界,更是导演心中的温暖。
此类接地气拼回忆的片子也算是中国难得柔和的一抹类型片,偶尔插入的动画有种孩童视角的温暖的天马行空,那个忽然就在小伙伴家住下的傍晚,那个一起讲了好多好多个故事的土路,那个不被奶奶喜爱的姐姐,那个永远粗糙温吞的黄河,那些个专属记忆与乡音,为心裹上茸茸的暖外套~~
百无聊赖甚至有些尴尬的儿童暑假。不喜欢它是因为片子很真实拍出了童年中那种大段大段时光拿来浪费、和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场景,长大了回过头来看不是怀念,而是觉得“也就那样吧”。小孩演员表演得很真实,倒是几个大人很不自然。
某个夏天差不多就这么过的。
把我看饿了
写实主义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了。电影完成得童趣盎然,但也缺少惊喜和波澜。不断穿插的动画回忆叙事倒是有几分意思。熊孩子果然是大城市的土特产,看农村孩子多可爱。最后我想说,片名你真的牛叉闪闪,可到底是啥意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