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24小时

城市24小时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剧照

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城市24小时 剧照 NO.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3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4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5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6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7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8城市24小时 剧照 NO.19城市24小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城市24小时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于2019年5月20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首季《城市24小时》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通过不同时间节点上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找寻每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琐事中还原被忽略的城市之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仰头老婆低头汉三姐妹的故事仙缘传命运之夜前传第一季夜蝶边境迷雾疫群爱我给我一个家铁血武工队玩的就是艳遇四大名捕我是一棵小草冰封侠:时空行者红月亮森林开膛街第一季蒂伯巴赫村的孩子们独家记忆番外之相信爱死亡之地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温暖青春大诚实家战俘的逃亡日记侦察记究竟天有几高外太空的莫扎特冰山上的来客帕尼帕特闪灵战士折磨青蛙军曹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城市24小时》随手记

1.郑州郑州火车站,中国最忙碌的火车站,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趟火车经过,可以通往所有省会。

服装物流大省。

铁路搬过来的城市,胡辣汤。

最大的货运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

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

梨园春,号称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戏曲节目。

八大古都之一。

四厂烩面,童年的回忆。

富士康的普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球最大的医院。

2.武汉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

这个城市几乎没有人在自己家里做早餐。

“过早”,因为码头兴盛起来的城市,九省通衢。

热干面。

武汉长江大桥,传统轮渡,养桥人。

光谷创业,创投会。

2018年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了120万,超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国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武汉大学,最美大学。

风光村,全中国位于城市中心的小渔村。

湖北博物馆,曾侯乙编钟,不能国外展出。

武汉东湖,城中湖,是杭州西湖的六倍。

雪松路的小龙虾3.深圳三和人才市场。

每4件国际专利申请中,有4件来自南山。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华强北,一米台面,就可以是一个公司,必须是创业公司。

全世界最多摩天大楼的城市,圈海造地。

深圳没有老龄化的焦虑。

深圳77位入选胡润全球富豪榜,人数仅次于北京,纽约,香港。

深圳最爱读书的城市,人均购买书全国第一。

4.成都大熊猫基地成都私家车保有量仅次于北京。

早高峰的时间,至少比全国晚开始15分钟。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一年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超过50天,于是,晴天便成了节日,过节要去泡茶馆。

鹤鸣茶馆。

绿茶+茉莉花茶,名曰碧潭飘雪。

成都,看得见的地方写着休闲玩乐;看不见的地方藏着勤劳能干。

成都的回锅肉。

宽窄巷子,锦里。

成都是最盛产农家乐的地方。

天府软件园。

春熙路成都是中国最晚入睡和最常熬夜的榜单冠军。

成都的酒吧数量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成都共有书店3460多家,只排在北京之后。

5.厦门鼓浪屿的生活补给来自600米外的厦门岛,禁止机动车同行,所以200多名板车工人,保障着小岛最基本的生活。

鼓浪屿没有淡水,管道输送的淡水只能满足生活所需,没有洗衣店。

鼓浪屿的人口密度,是厦门市的三倍,岛上一万多常住人口。

游客的鼓浪屿。

跳岛。

中国76个国际机场中,某种意义上中国最繁忙的机场,因为只有一条跑道。

国际港口,引航员。

中国的高级引航员只有不到200人。

80多年前,厦门岛先后出现了9个以序号命名的农贸市场,唯独第八市场存活,最古老新潮文艺的菜市场。

10间店铺就有一家沙茶面,海洋文化的融合。

厦门最不缺少的就是文艺。

沙坡尾,过去的沙坡尾是避风港,如今是文艺的代名词。

我还真见过厦门大学网红导游,老纪。

曾厝垵,传统与潮流你方唱罢我登场。

 2 ) 湖南考题

说真的,抽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非常庆幸的,真的是个好片子,不仅不偏,而且拍得很好,真的,考试院爱了我,感谢😘 相对于很多纪录片,这个片子不仅主题明确而且视听语言也很好写,是个非常好发挥的片子,很多的镜头都值得好好写,建议之后好好看看分析分析,拉拉片子。

虽然40分钟对于考生来说会有点偏长,但是自我感觉还可以(因为非常好看),而且该片不是大讲空话,内容上的填充都很棒,从小人物来看大深圳。

附几句里面的话吧,个人是爱了。

1.人们四处选择孤单,人们四处选择狂欢2.深圳没有忘记“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3.当城市陷入黑暗,这盏灯仍为你亮着 希望湖南考生都有个好成绩吧,面试也要加油呀!

 3 ) 《城市24小时》深圳:以多元电视手法,领略“速度之城”的表情与姿态

以时光为轴,以日常为引,《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三集以丰富的表现手段,通过记录真实和鲜活的生活图景,勾勒出深圳独特的城市容貌。

从中国铁路的十字路口,到长江两岸的九省通衢,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城市24小时》(第一季)已向观众真实、动态地讲述了两座城市的不息运转。

在第三集中,镜头走向了祖国南端,通过时间的刻度遍历深圳的发展,领略这座速度之城一天中的表情与姿态。

记录细节窥见全貌,平凡细微处映射城市特色一座城市的宏大叙事,总是由星星点点的平凡人、平凡事汇集而成。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崛起的城市,深圳的发展速度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特征。

然而,在对深圳的描绘与讲述中,《城市24小时》没有从顶层设计的宏大格局展开,依然是选择以平凡的细节切入。

例如纪录片在表现深圳城市节奏之快与市民日常生活之忙碌时,通过早、中、晚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时间节点,重点讲述了早高峰的深圳街道远不如北上广拥堵,因为三分之一的深圳人依靠地铁出行,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堵车中;深圳人午餐时段比大多数城市都要长,但用餐时间最短,且外卖订单较多;婚礼通常在晚上办宴请,“白天的节奏很难与浪漫同步”。

通过三个时间刻度上的细节,节目于微观处体现了这座城市一天的运转。

运用丰富镜头视角,推拉摇移间展现城市性格通常来说,以城市为主题的纪录片会大量使用航拍镜头,以高视点的俯视视角展现城市全景,《城市24小时》虽然也多次采用这一手法,但在通过时间来表现深圳速度时,镜头的运用更进一步,尽可能地丰富人们的观看视角。

本片在讲述深圳发展的脚步时,有一个段落记录了“城中村”的现状。

在这一片段中,航拍、特写、平视全景等镜头交替穿插使用,向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的真实图景。

尽管四十年间在“深圳速度”的驱动之下,“向天要地”建造摩天大楼、“向海圈地”填海69平方公里,却依旧有1100万人生活在约占深圳面积六分之一的“城中村”,从而突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在飞速发展、日益繁华的同时,依然宽容地保留着“城中村”“握手楼”这种很多外来者第一次落脚深圳的区域,使城市生态表现更加多元,城市性格更加丰满。

描绘碰撞展现深度,矛盾冲突中探讨城市平衡在深圳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状态,形成深圳独有的人际社会景观,这一点在节目中有鲜活体现。

本片以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缺失老年人带来的家庭缺位为切入点,以学生放学但家长仍未下班这一时间段为时间节点,讲述深圳独有的“共享家庭”这一互助模式。

本片既通过采访描绘了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的难过,也展现了“共享家庭”一方的努力开导与陪伴,让孩子们适应了这样的特殊人际关系,从而让观众感受到,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正在努力形塑自己的城市文化。

在工作着的父母与需要陪伴的孩子间的碰撞中,观察深圳城市的发展,同时二者新的相互依存方式又映射出了深圳速度下的独特运行,从而在矛盾表达中探讨这座城市未来的平衡,增强了纪录片的纵深感。

纪录片带领观众在时间的刻度中遍历深圳的城市发展,感知深圳的脚步从未停歇,深圳人依旧在每一个24小时不息的运转中创造自己的历史,奔向自己的未来。

《城市24小时》:以多元电视手法,领略“速度之城”的表情与姿态

 4 ) 一口气看完了

看标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最喜欢的节目纪录72小时,所以才有了兴趣,没想到一口气看完。

与日本的纪录72小时相比,可以看出制作团队想要借鉴却不屑复制的心态。

原因有两个1 24小时在这个系列里定位尴尬,节点与对应内容大多没有合拍,到最后基本是吃-玩-工作生活几个固定方向。

简单来说,没有表达出在这个时间用镜头对准这些人的必要。

所以会有一些脱离24小时概念的片段,比如鼓浪屿的音乐会,比如郑州火车站的部分。

甚至有回溯时间这种打破当下的手法。

但也有因为24小时的概念而能够捕捉到别的概念捕捉不到的部分,比如香港深圳的放学高峰,比如富士康普工的两小时六局。

纪录72小时的时间是纪录片拍摄的时间,城市24小时的时间是拍摄对象的时间,定位的差别造成了关注个体还是关注群体的效果反差。

2 这类纪录片的目的应该是用固定时间和地点来得到宏大叙事的剪影,以小见大。

我喜欢72小时的原因就是它用这个方法达到了关注个体的极致,通过节目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与此人的相遇,不仅是有关此人的完美简介,也是成就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三者缺一不可的一句话故事(当然更多是因为选择了一个很有趣的场所)。

24小时首先拒绝了关注个体这件事,在任何“关于这个人,这件事想知道更多”的时间点这部剧都做到了戛然而止。

我想知道成都卖辣椒面的那家店的老板的母亲怎么了,想知道在鼓浪屿开啤酒店慢生活德国人的故事,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跨境去香港上学的深圳小孩,……留了很多疑问。

但这应该也是保持时长的一个方式,只是,用片段剪影个体,还是用片段企图指向群体,在时间极致固定的这个纪录片概念里24小时可能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即便有很多遗憾我还是很喜欢看的,特别配合日谈公园最近关于城市排行榜的节目,都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看中国看世界,十分收益。

而且那些简略而成就的丰富也让这片子看起来真的一点都不无聊。

 5 ) 湖南编导生表示爱了这个片子

带着对湖南摄影考试的心理阴影,在考试的前一分钟一直拿着笔准备开写观影笔记。

真的写了超级多,有一张半的a4纸,这个片子让我在考场开心愉快的结束了编导笔试。

幽默的解说词给观众亲近的感觉,而且毕竟在湖师大,配置还可以。

感官还蛮好的。

而且这个片子特别的好分析!

真的是爱了爱了。

希望接下来的面试加油啦!

湖南编导生2020!

 6 ) Untitled

一、郑州——20200120作为一个南方人,我觉得我对广东省以外的区域都不太了解,于是看到北方城市的生活才会觉得这么新奇。

火车拉来的城市,开头讲的就是郑州站,各式各样的人在这来来往往,车站的工作也很忙碌。

看上去火急火燎甚至有点“凶”(个人感觉)的站长,在遇到走丢了的小朋友时,脸上流露出了微笑与温情,令我感觉很真实。

学习豫剧的小姑娘勤学苦练,小小年纪就被送到豫剧学校学习。

棉厂里的伯伯和昔日老友吃着烩面、富士康的工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光,回想起来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是当时看的时候只觉得很有生活气息,很真实也很感人。

二、武汉——20200121一上来就是吃!

早餐,过早,热干面,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出来买早餐的景象,热闹非凡,每家早餐店都排得水泄不通,又是我没见过的场景。

早餐店的工作者、制作面条的工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开始准备了。

北方的城市总是给我一种秋天才有的萧瑟之感,可能是我想到北方时总是想起光秃秃的树干吧,但武大的樱花除外。

下午时分是修整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刻。

晚上总是大家放松的时候,小龙虾供不应求。

三、深圳——20200122与前面两个城市不同,深圳一上来就是投行老板上班记,高楼大厦、西装革履,少了点吃东西的烟火气。

996在深圳进行的如火如荼,大老板分分钟几千万上落。

接下来是三和人才市场,各种HR在招聘各种人才。

关于深圳的故事几乎没有吃喝玩乐,大多是奋斗、拼搏、高科技。

但城中村里的老阿姨、青梅竹马的小学生也让人感觉有丝丝温馨。

四、成都——20200122本来挺期待成都的,但是感觉时间线比较混乱,比不上前面几集。

先从大熊猫说起,这里就有好几个时间线了,大熊猫憨态可掬,和饲养员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有很多人还想再看多一点熊猫,但是我觉得关于熊猫的内容过长了。

接下来是茶文化,成都出美女,男女老少皮肤都很好,脸蛋还红扑扑的,很可爱。

接下来是太古汇、宽窄巷子、徐家大院、陶艺,陶艺师突然做起了叫花鸡哈哈哈。

本来是很期待拍摄的成都的火锅的,但是只拍了排队的场景和网红直播,都没有拍到关于火锅的实质性内容。

五、厦门——20200123文艺之都,鼓浪屿、曾厝垵、沙尾坡、厦门大学……闽南语真的很温柔,男女老少都是那么的文艺。

 7 ) 无题

我严格意义上不是100%的成都人,我和我父母的籍贯都在川中一个小县城。

在某沿海小城市出生,到了9岁才到的成都,18岁出国。

这部片子里所传达的那种所谓“老成都”的悠然境界,我不置可否。

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我的确是去过的,但那也是出国两年之后再回来想接接地气,体会一下所谓“老成都”生活了。

泡杯三花,可惜的是作为半个成都人,我打不来麻将(四川话,就是不会打的意思)。

再掏一下耳朵,中午和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一起吃10多块一盘的盒饭,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我最初到成都的时候是住在水碾河,那是一个银行的老职工宿舍,五层楼高,不通电梯,住在顶楼虽然夏天很热,但我经常喜欢爬到楼顶去看在猛追湾的电视塔。

下课之后有时能遇到用扁担或是摩托车驮着两个大黑木桶卖凉面豆花(一般这种车子上还放了个喇叭,里面虚幻地播放着摊主的吆喝:“凉面豆花er“)可惜,这种比较接成都地气的市井生活只过了两年。

之后就搬到三环路旁的新房子,周围全是安置房和没有拆迁的城乡结合部。

一种非常粗粝、半原始的状态,仿佛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新陈代谢。

出国之后每年回国一次,感觉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地铁通的线路越来越多,以前自己总是身处在这个环境中浑然不觉。

当作为一个留学生被强制从自己从小长大的环境中抽离出来,每隔一年再放回去一段时间,这种巨大的变化让人的感觉是十分真切的。

快速进行的城镇化,给我带来的冲击,我作为一个所谓的“成都人”每次回国都要借助大众点评或者某某微博、微信公众号才知道哪里好玩了。

每个中国的旅游城市都有一个古镇,上面有卖烤羊肉串、烤鱿鱼的摊子,有所谓的原生手工艺品,实际大多来自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还多半有一个抱着把破吉他卖唱的伪文青,安抚着远道而来集体刻奇的人们。

我不知道,我还是否有资格评价成都了。

 8 ) 不成熟的观后感~

直奔深圳这集,看完简直了!

wow~!

前半段完全抓住了我们认识的深圳的特点,速度、效率、效益,创业,从城中村开始转折回落一些城市温情,探索地理规划和深圳位置,最后有创作者关于人口结构新型,新型人际关系的思考,几处用词上有视角的惊喜,24小时书吧展现一些人文气息。

大量的数据和材料输出可以看出导演组在筛选上做了多少案头工作,简直不要太好。

成都喝茶那里跟着小姐姐背影,然后坐下那逆光那胸怼着拍一股vlog油腻感,瞬间感到不适~然后三个年轻人在那喝茶,是导演组吗假假的尬聊,这种2组镜头在剪辑台上都应该舍弃的。

喝茶,那些大爷大妈的生活速写不香么?

那才是最感人的慢生活,竟然差点劲儿!

文稿措辞上也差强人意,emm…有些句子明显还应该再斟酌改改。。。

总而言之,成都,作为最有人味儿和生活的城市,我觉得显然还能再好点。

文案上,文化俏皮感和轻松在开头一部分不够,爷俩拌嘴那里语言的魅力在剪辑上做的可以更盛一点,镜头不够丰富,好几处觉得可以了怎么还不切下一个画面。。。

厦门的画面好丰富,剪辑好成熟,音乐贴合,颜色舒服😌~对着树洞讲秘密的花样年壶让人忍俊不禁^_^,厦门文艺小清新很怕拍得很塑料质感,但是并没有,海岛音乐一上,那闽南风情热浪阵阵飘来~武汉,标准的好,武汉话的音乐好有感jio~江湖儿女郑州,浓重的凋零的北方城市既视感,铁路也救不回,没有互联网的快节奏,只有逝去以及逝去中的灰蒙蒙的工厂,以及待炸的城中村,弹幕郑州人都觉得把郑州拍出来了,那就真的好惨一城市,整体蛮正蛮标准但不咋好看,不喜欢,可能因为我不是北方人没啥感觉个人观点:武汉>深圳/厦门>郑州>成都

 9 ) 《城市24小时》成都: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成都,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的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发展,却似乎又有一些东西仍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样。

在这个巨大的城市空间内,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和他们身边的烟火气,共同勾勒出一缕缕的温情。

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以全新的视角、生动的叙述,带我们走进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图片来源:央视网)取材平民化,突出城市主题每一个普通人都为城市的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都人始终在这座城市中认真努力地生活,用他们身边的烟火气,营造出最闲适、自在的城市。

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烟火气”、“慢生活”作为成都最为显著的主题被放大突出。

本片选取大量生活化的镜头,取材平民化,如茶馆中闲谈的茶客与老板、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市民、居民楼里为回锅肉的做法而争论的祖孙……在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最打动人心的温暖,使得成都充满烟火气息、生活节奏缓慢而悠长的形象在这种平民化的表达中得以鲜明地彰显,形成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的生命力量。

(图片来源:央视网)立足新视角,讲述城市名片在系列纪录片《城市24小时》中,每一集都浓缩着一座城市6个主体故事及18个左右的场景故事。

因此,如何在50分钟内以全新的方式讲述城市的真实生活面貌,带给观众关于一座熟悉的城市全新的认知,也是本片重点关注的议题。

大熊猫作为成都较为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已被海内外所广泛熟知。

而在《成都》一集中,导演在叙事视角的立足上进行创新。

本片选取凌晨5点到早上8点作为叙事时间范围,将大熊猫起床之后的生活状态通过饲养员高强度的工作进行体现。

观众在了解大熊猫的日常起居的同时,也对熊猫饲养员予以关注,进而改变传统的刻板印象,拥有对这一城市名片更为全面、清晰的认知。

(图片来源:央视网)勾勒多面性,关注社会现实在成都慢节奏的生活中,成都人依旧是这座城市运转的核心,不同岗位上的不同群体共同组成了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

本片选取较多类型的社会群体,通过软件园中游戏测试员的工作状态体现青年人在有“少不入蜀”之名的成都如何奋斗,以深夜的书店中加班、办公、学习的白领与学生洞见成都人在忙碌中寻求安静的生活方式,讲述“巴适自在”的茶馆背后老板如何劳碌辛苦……从而勾勒成都的多面性特征,表现出成都在自在闲适中依旧发展变化所蕴含的动力,深切关注社会现实,展现生动丰富的城市样貌。

(图片来源:央视网)成都就这样以自己不紧不慢的节奏,带着烟火的气息,走过两千多年的历程。

通过平民化的讲述、新视角的选择,以及多面性的勾勒,锦官城“余生很长,何必慌张”的态度在《城市24小时》(第一季)第四集中被娓娓道来。

24小时的记录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人间烟火,以影像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抚平都市中每一颗凡人心。

24小时记录人间烟火,抚平城市中的凡人心

 10 ) 2020湖南编导联考真题

城市24小时-深圳咱也不知道分析了啥,也不知道主题是个啥,懵逼的进了考场,又懵逼的走了出来,就分析了深圳的快节奏生活,发展之快,人文关怀,大城市中的温暖,会发展的更好,奔向美好的明天……分析结构,解说词,音乐,镜头运动……就这样吧我也不会啊……连出三年纪录片也真是好样的,嗯,真棒解说词还是挺富有灵性的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改成了“一生不能只够爱一个机器”也是蛮牛逼,悟空那个也是可以的,拍纪录片不挣钱😂😂😂富于生活化,趣味性。

 短评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没有去年的片强,而且画面完全沦为了,解说词的附庸。

5分钟前
  • 索多玛的旅人
  • 还行

感觉什么都讲了一点 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9分钟前
  • 风也温柔。
  • 较差

有没有高于49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本,虽然我知道这个是要符合央视纪录台规定的时间。团队都搭好了,时间长点多讲点内容呀。文案扣一分,用词真的随心所欲,好不考究, 一地鸡毛。

13分钟前
  • Robin
  • 较差

武汉郑州拍的不错,其他城市,尤其当成都的陶瓷艺术家大变叫花鸡…

14分钟前
  • One day
  • 还行

承上启下的衔接非常僵硬

16分钟前
  • Nadja
  • 较差

郑州那集拍的最好,其他都流于表面,少了点意思。尤其是厦门那集,海滩一边唱戏,另一边是rap摇滚乐,号称这样的中西方碰撞,是非常老套的桥段了。

17分钟前
  • David
  • 还行

大熊猫太可爱了🐼🐼🐼🐼其他就一般般

18分钟前
  • 音风
  • 还行

作为外地人看看其他城市人的工作和生活也挺有意思的。有些段落可以再精简些

20分钟前
  • Niqa
  • 推荐

本人生活在郑州,所以特意看了第一集。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高楼宏宇,也没有官方gdp式的城市色彩,里面是这个城市里最有温度的人物,行色匆匆,来去无名,被裹挟在这个城市的机遇与没落的洪流中。本集呈现的郑州像一杯泡好的茶,用力一摇,茶叶,茶根,茶渍,在杯子里翻滚,混混不清,但有茶香飘过。

24分钟前
  • Tutubaba
  • 推荐

一直觉得,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两套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一套在当地的地方志和旅游宣传手册里;另一套在老市民和本地的哥的胡侃之中。这样一部纪录片最大的意义,就是帮我们记录下了一座座有烟火味儿的城市。那些普通人的日常起居,看似相同,其实城市性格间的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27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还是很现实的纪录片的,看了武汉篇很有烟火气,抓住了武汉码头城市的特点,最有名气的热干面也贯穿始终。

30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力荐

蛮不错的纪录片,可以满足我这种没钱旅游的人一饱眼福😂。

32分钟前
  • 薇瑾
  • 力荐

坚定了去成都养老的想法。

36分钟前
  • 钱自由
  • 还行

看了2遍,挺好的。适合去过的温故知新,没去过的种草

40分钟前
  • Focus
  • 推荐

郑州,武汉两集尚可。其他三集,尤其深圳……怎一个乱字了得。形散神不散何意?可不是强行串联。写文本的人迫切需要进修。

44分钟前
  • 林雁飞
  • 还行

7/10,深圳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现在看来真是讽刺满满...

47分钟前
  • 童年末日
  • 推荐

终于在这里看到了跟我一样的底层的国人

48分钟前
  • Lucy有Fur
  • 力荐

boring

50分钟前
  • 量子
  • 较差

很没有水平的纪录片

51分钟前
  • 四季春不加糖
  • 较差

对城市的热爱好比叶公好龙,求之不得,远观而不可亵玩。中国城市化令人叹为观止,能把历史和现代如此交融,堪称一绝。来美国想象各处都是纽约,来了之后发现确实每个大点的城市都是彼此的复制粘贴,高楼不是银行就是酒店。剩下就田园县城和镇子,岁月静好,闲来勿扰。

54分钟前
  • flyp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