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诺兰爱上蝙蝠侠的黑暗风和高逼格。
发现此动漫是无意。
发现和诺兰版契合度挺好。
尤其阴谋论与蝙蝠侠的独往不为人所理解的悲情色彩太有杀伤。
看到蝙蝠侠和超人PK,一开始无法想像,好在剧本出色,超人受核弹和缺少阳光的削落,最后蝙蝠侠利用高科技勉强与之一战,也仅仅是战术上延迟,最后靠绿箭侠的氪元素绿箭让超人感受到了正常人对生死的情怀。
蝙蝠侠是好胜,强大且孤独的。
及富牺牲精神,这是最吸引我等的地方。
人入中年,初心不改。
当局懒政,百业萧条。
干戈多年,民脂耗尽。
超神已堕,如同官犬。
精忠报国,已为笑谈。
心神麻木,服务权贵。
赴汤蹈火,只为美帝。
嬉笑年代,小丑重乱。
高谭多灾,大火漫漫。
戈登救妻,历经苦难。
世间不平,人心涣散。
强盗横行,兵荒马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义侠不服,出面平乱。
主持公道,声张正义。
众人皆赞,如拥新主。
美帝大骇,颜面尽损。
下命超神,铲除蝙匪。
双雄约战,誓死高谭。
官兵皆进,蝙蝠待飞。
精密战甲,氪石相助。
狂击超神,直吐屈言。
精甲绝计,淋漓尽致。
凡人虽勇,不敌超神。
韦恩已衰,难免于败。
超神感之,暗免侠死。
雨后天晴,风平浪静。
地上之人,怀缅侠墓。
地下之侠,率众寻路。
蝙蝠何以撼大树?
纵使你一生有飞天入地百摧不折钢铁之躯,我仍犹记壮年时脊梁虽断仍抬头寻觅光明。
这个动画短系列的上部实在是有点中规中矩,不过看到下部更新,作为蝙蝠侠脑残粉还是毫不犹豫得点开观看。
新作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如果事先没有充分预习,会觉得信息量有点大;整体风格非常像《守望者》,都是迟暮超级英雄乱斗,而且作为动画片,主题能达到类似深度实属难得。
老蝙蝠侠破戒杀人,超人无脑世故,另附各种老年超级英雄客串。
和同期的电影版前传三比较,都设置了暴民的剧情,该作除了经典的冷战背景讨人喜欢,如何处理暴民问题的设定更是比前传三高明不少。
剧透太多无意,整体而言,观影体验远超前传三。
戈登警官对珍珠港事件说了下面的一段话,记忆深刻。
你肯定听像我这样的老古董吹过珍珠港,基本上我们都会说谎,讲得好像我们在事情发生那一瞬间立刻跳起来然后去找轴心国算账;真相是我们吓尿了,流言满天飞,连支像样的军队都没有。
我们躲在床上,拿被单蒙着头,然后就听到罗斯福总统在收音机上讲话,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带走了恐惧,变为战斗的热情,是他让我们打赢了那场战争。
多年后,有报告说罗斯福可能预先知道珍珠港会出事,但是放任它发生了,这念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如果这是真的,该有多么恐怖啊!
这件事把我们卷入战争,许多人因此死去,结果却拯救了千千万万更多的人。
我前前后后想了又想,直到我终于明白:这事太大了,不是我可以评判的,他太大了。
The DarkKnight Returns上次写《超人之死》的时候我就说过我会二刷,二刷过会,依旧无比震撼最直观的感受同上次一样,无论是在打斗、剧情还是情感升华上都甩开了BVS几条街,这部若不是受动画片的形式限制,诺兰那三部估计再也没有了风采。
其实,这也恰恰证明了现代动画片不再是为儿童,或者说是没有知识的人准备的了(我不想说“为成人准备”,因为我就曾因看美剧时被发现是初中生而被一下网友嘲讽),其深度和知识含量足以超过很多真人电影了。
本作对于其它关于平行世界的外传式漫改电影是先驱,(原作)在80年代首次引入了后英雄时代、蝙蝠侠归隐、冷战等内容,本身在题材上就已非常吸引人了,而在剧情的演绎上也没有落后——全片其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对Harvey、Mutants、joker和superman,对手的厉害程度不断上升(前两位是从身体上,小丑是精神上,而superman则是对社会和体制),batman的情感也逐渐升华。
这里要引用一下木鱼大大提到的观点——一部优秀的电影/故事需要三个方面的展现:人物情感、人际关系、社会问题,我想,这部电影/漫画 都做到了——上半部分在对抗Harvey和mutants的时候虽然对方战斗力强,但充其量也只是趁老爷归隐而出来做乱的普通罪犯,真正的难题还是老爷如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在看到英雄都已没落后的社会几近崩溃,自己童年的悲剧不断上演,老爷在其内心深处愤怒和愧疚的驱使下重出江湖,但时代变了,自己老了,他不得不避免使用以往的方法对抗罪犯,最终当然是他使用新的方法获得了胜利。
这,不过是他自己心理层面的障碍。
电影最出色的部分还在后面:多年前被彻底击败的Joker在看到batman崛起之后也苏醒了过来,回归本质,尽其所能吸引batman的注意(这也是体现joker的诞生源于batman的一处),在肉体上死亡,在精神上击败了老爷,让batman成为了公敌——这也是为什么joker是DC漫画中最伟大的反派,因为,他是一个会胜利的反派(死的时候,他是笑着的)。
当然,在与joker的对抗中,batman也完成了与新任罗宾的默契,以此完成了影片对“人际关系”的处理。
本作通过这三个对batman非常重要的反派其实是总结了老爷一生中所对抗敌人的大部分类型——有的只是单纯的喜欢暴力,有的是源于心理疾病,有的有极端的信仰,还有的是为了对抗batman而生的。
剩下的部分以与超人的决斗和冷战为主,大部分美国电影中只要关于冷战,苏联一定是绝对邪恶的,但是这一部中,没有可以的渲染,反而是凸现出了美国与苏联的相同点。
超人,根本不代表什么美国梦,他只是美国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
政府允许他的存在而不允许batman的存在就是因为他们一个听话,一个不听话,一个可以掌控,一个不能掌控。
面对强权和社会,超人选择了逃避的服从,骗自己政府是对的,这其实也只是在为自己随意使用能力找理由。
他看到了,自己无法对抗社会,于是以这种不公正的方式维持着社会稳定。
而batman选择了对抗,虽然行为极端,但却活的真实,活在自己的理想中。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最终会因为信仰而开战,一个是现实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主义者。
决战当然没的说,非常燃,最后老爷的独白、阿福令人心碎的举动加上音乐加成感人至深,算是美漫史上的里程碑了——一个英雄的陨落。
结尾是一个有力的反转,老爷和超人最终还是达成了默契:超人给了老爷清净和自由,而老爷也最终认识到自己一个人是无法拯救社会的,于是,他教会了哥谭人民自己反抗罪恶,这一段在戈登救火那里提现的特别好。
论本作的深远影响,看看近几年DC关于batman的电影就知道了:1.诺兰DarkKnight里Joker的“胜利”和众人对老爷的围捕2.Rise和BVS里新老警察的对话和对老爷的态度3.BVS里的核弹和决斗4.BVD里的狙击枪……我们会发现那些优秀的电影片段很多都来自这里原著漫画我在不知道多久以前曾经推荐过,现在仍要推荐为了最好的,不朽的,Batman
这部影片更多讲的是体制的冲突,以及体制对于超级英雄的矛盾。
体制外的小丑这一部有我喜欢的丑爷,对于joker,我把他定义为体制外的英雄,我最开始喜欢小丑是因为希斯莱杰在黑暗骑士中饰演的小丑实在是惊艳了我,但是对于小丑的这种喜欢只是因为小丑是单纯的想做个体制外的人,自由自在的杀人,他是很纯粹的恶。
所以很喜欢DC创造出来的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小丑恢复正常后被自己的主治医生邀请到了电视节目中,而小丑依旧还是那个小丑,在电视直播中用微笑赌气杀了200多人,所以站在体制外的坏的角度上看,小丑的确是英雄,但是我希望很多人喜欢的只是小丑这个角色的含义,而不是他的行为。
影片中小丑死了,不是死在老爷的手下,是自杀,但是在世人看来他就是死在了老爷手下,并且老爷在逃脱警察追杀过程中,对着死去的小丑说到不要笑了,不要笑了,而老爷为此开枪的准星也失准,在这一点上,小丑还是赢了老爷,因为他让老爷脱离了自己的管制--不杀人。
体制外的蝙蝠侠很多人都说蝙蝠侠和小丑意味着硬币的正反面,所以小丑是体制外对于坏而言的英雄,那么蝙蝠侠就是体制外对于好的英雄,蝙蝠侠和小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虽然都是不按体制办事,但是蝙蝠侠会克制自己,给自己定好准则不杀人,当然这或许也是蝙蝠侠怕自己变得跟小丑一样。
但是不杀人的蝙蝠侠仿佛永远都战胜不了敌人,不能给予体制内的群众真正的帮助,所以在小丑自杀后,老爷仿佛放弃了这一条准则,对于警察也是大打出手不再留情的感觉,并且在哥谭陷入一片混乱后,老爷这个时候也站出来呼吁蝙蝠侠之子成为哥谭的秩序,并说着:“tonight,i am the law”。
也正是由于蝙蝠侠这种决断,才使得哥谭成为了全美的唯一一个安定的城市,但是这一切却引来了体制内的高出的不安。
体制内的超人在影片中,超人已经为政府效力,成为了政府的机器,在美国与苏联的战争中充当着武器的作用,这样的超人没有了那种精神,那种自己一直尊崇的美国精神,而是已经成为了政府的打手,没有自己的灵魂了。
体制内外的群众体制内的群众又分为普通群众和高层,普通群众其实基本不分体制,在影片中体现的群众们在混乱中直接就成为了体制外的群众,而体制外的群众在蝙蝠侠的带领下又重新走回了体制内,当然这一点影片表现的过于理想化,但是高层不一样,高层有着权利和野心,总统便不会放任体制外的人影响到自己的地位,而蝙蝠侠明显越过了界,所以会叫超人去将蝙蝠侠带回来,体制内的高层最为英明的或许就是戈登了吧,正直,一生都在抓捕罪犯,对于蝙蝠侠也有自己的看法。
超人VS蝙蝠侠影片中总统叫超人去对战蝙蝠侠的时候,蝙蝠侠仿佛是去赴死一般,阿福也是这么劝告蝙蝠侠,罗宾也是,毕竟两人的战斗力差的的确过大,而事实确并不是如此,蝙蝠侠在绿箭侠的帮助下击败了超人,而自己却死了,但是却是假死。
只是这样只是为了唤醒超人吧,大超后面的态度也的确标明认同了蝙蝠侠的理念。
而蝙蝠侠在这次战争中的确是很悲剧色彩的,自家的管家,从小到大抚养自己的管家,像亲生父亲一样的管家死于风寒,自己的财产和房屋也是被焚毁。
但是这一切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意志传承下去吧,成立一个蝙蝠侠战队,去对抗体制外的恶人们。
就蝙蝠侠的合法性,戈登警长对新上任的的Yindel警长讲起了罗斯福,阴谋论说当年罗斯福在明知珍珠港会被偷袭的情况下还任其发生,以此为契机加入了二战正面战场,以少数人的牺牲换取了国家的警戒,把人们的恐惧转化成战斗的精神,从而保护了更多的人民。
阴谋论的真实性不置可否,但在蝙蝠侠的问题上,戈登则说: “He is too big.” 蝙蝠侠的形象是基于恐惧上的,他可以开蝙蝠车上天入地,毫不犹豫地打断暴徒的腿,但真正能制止犯罪的是蝙蝠侠这个形象在他们心中投射的恐惧和人们对蝙蝠侠这个形象产生的希望的象征。
那牺牲一部分的合法性来塑造一个更安全、更和平的哥谭是否合理呢?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简称TDKR) 夹杂着不少作者Frank Miller本人的对于政治、媒体的嘲讽,这些在他的其他作品里,包括TDKR的后传里也重复出现。
于marvel不同的是,dc有很多独立背景的平行宇宙的名篇:可以从《红色之子》这样的作品里告诉你超人如果在苏联一方呈现的故事,也可以像TDKR 一样告诉你无政府主义蝙蝠侠如何对抗“真实,正义,美国做派“(truth, justice and the American way)的超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出角色的内核。
在TDKR中,媒体的报道出现率极高,还多次强调看问题的“角度”问题。
任何有头有脸的人都能在电视上发表高见,在蝙蝠侠的问题上争论立场,连Joker都能说出:“为什么大家不能听听从我的角度出发的想法?
”电视台为了博取高收视率也自然同意让这种杀了超过600人的罪犯上节目,只要有人看,有需求,大众媒体就会给大家看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也作为人们主要的信息来源来调控着社会对问题的看法,比如“蝙蝠侠杀死小丑”的报道就彻底地让蝙蝠侠这个公众形象跨越的道德最后的防线。
(漫画中还有提及很多和剧情无关的娱乐节目和色情片明星的花边新闻)同样,大众的需求也在政治上反映了出来,总统(里根)把责任抛给州长,州长踢皮球给市长,懦弱的市长只担心自己的选票,只根据民众的声音而不是理性来作出决定,民众又是从视角狭隘、利益驱动的媒体中认知到这些官员的,从而恶性循环。
从《元年》中就能看出戈登的理想和野心,但他在退休之际也没能从根本解决哥谭的犯罪黑洞,还被变种人帮视作目标惹火上身,所以故事需要从一个体制外的角色,由独立于一切之上的蝙蝠侠来定义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蝙蝠侠需要重出江湖。
心理医生在电视上谴责蝙蝠侠因为自己的神经病行为,造就了双面人、小丑这些原本纯良的恶人犯罪来满足自我,其实类似的言论在微博、知乎上“没有蝙蝠侠就没有哥谭反派”的言论也比比皆是,那只能说他们并没有理解蝙蝠侠。
蝙蝠侠是极其浪漫的英雄主义者。
布鲁斯在父母被枪杀之前看的就是蒙面义侠佐罗,本作中唤醒蝙蝠侠身份的一个暗示也是电视上播的”The Mark of Zorro”,所以蝙蝠侠这个角色的根源就建立在正义之上,而不是秩序。
Bruce Wayne天天搞企业,做慈善照样可以拯救无数人,可惜哥谭的问题并不是体制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不然也就不会需要蝙蝠侠。
漫画里有这么一段情节在电影中被删了,是阿福回忆布鲁斯小时候的故事。
TDKR#4在这种所有人只关心作案手法和犯人的推理名作中,小Bruce的关注点却在于坏人最终是否得到了正义的制裁,这份执念是从父母被杀的那一刻就埋在了骨子里的。
在所有电器、科技停摆,暴徒上街打砸抢的时候,如果法律和秩序做不到伸张正义,那他就成为法律本身。
蝙蝠侠的底线是不杀人,即使在这种全城坏人为非作歹反派全明星登场的情况下,他也没有跨过那条线。
是的,蝙蝠侠在TDKR里面没有杀人!
扎导拿tdkr说蝙蝠侠杀人根本就说明他没认真看!!
不然就不用再三强调蝙蝠车里装的是橡胶子弹,强调枪是给胆小鬼用的,因为枪让杀戮变得太容易了,让我们不必背上这份污秽和劳动。
在对战变种人首领的时候,此时已经年迈的蝙蝠侠大可不必从蝙蝠车上下来和正值盛年的变种人首领肉搏,但是用橡胶子弹就永远不会打动这帮子整日无所事事拉帮结派,举着枪到处扫射的年轻人,而这种拳拳到肉纯粹的力量和技巧比子弹更能征服人心。
即使小丑也没有让蝙蝠侠打破原则。
电影版魔改成小丑最终对蝙蝠侠说:“我赢了,我让你失去控制了。
”搞得好像蝙蝠侠真的痛下杀手了一样。
原作漫画不仅给了更多的心理描写,也点清了蝙蝠侠没有下手,小丑还因此嘲笑蝙蝠侠“没有这种勇气”,最终自己拧断了自己的头,但是他的目的达到了,即使蝙蝠侠没有亲手把自己杀死,他也创造了“蝙蝠侠杀死了小丑”这一大众认知,从而把蝙蝠侠拉下了神坛。
TDKR #3 动画版大部分还是还原了漫画故事,并且在这一点上大受好评(毕竟不知道有多少dc动画电影要是能按照漫画一格格拍下来就不会是现在这个垃圾样了,对,骂的就是缄默),而且打戏非常的过瘾,这种流畅的体验frank miller分镜是做不到的,而且漫画每页每格的文字量和信息量都非常多,对不怎么看漫画的新人门槛比较高,从电影入手确实是不错的选择,至少TDKR这部是非常安全的。
如前 提及的一样,漫画的优势则在于对心理活动的描写和细节的补充,比如说下图中出现率极高的电视媒体报道和舆论压力以及与背景的对比更加突出。
TDKR #2 另外,TDKR里的罗宾是由Carrie Kelly担任的,但是动画版只是一句话简短交代了二代罗宾Jason Todd的死亡和蝙蝠侠的退休。
在2016年也是Frank Miller主笔的漫画《The Dark Knight Returns: The Last Crusade》也就是TDKR的前传中有详细解释这方面的故事,我个人很喜欢Miller在其中描写的Jason和Bruce的关系。
至于初代罗宾Dick Grayson,漫画中在Bruce和警长的对话中有提及两人已经7年没有联系了,动画则完全没有提及,以及把这里和变种人领导第一次对战时候的回忆Dick的内心独白全部删了。
此时年近花甲的蝙蝠侠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又和大儿子老死不相往来,而“蝙蝠侠需要罗宾”,所以Carrie很自然地接过了罗宾的战袍。
TDKR #2 在TDKR出版之前,蝙蝠侠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形象还是60年代里那个用驱鲨喷雾的搞笑角色。
直到1986年TDKR之后,蝙蝠侠系列正式走上了“黑暗”的风格。
88年3月dc出版了Alan Moore的名作《致命玩笑》,蝙蝠女下半身瘫痪;88年9月《家族之死》中dc编辑部发起读者投票,最终决定二代罗宾Jason Todd在主宇宙的死亡,虽然frank miller本人这次投票是”the most cynical thing [DC] has ever done" 这些事件都极深地影响了蝙蝠侠的心态和处事,奠定了蝙蝠侠故事的“黑暗风”的走向。
《黑暗骑士归来》不仅改变了蝙蝠侠接下来30几年的走向,也改变了社会对漫画行业的认知,让漫画行业获得了主流媒体的注意(p.s.《守望者》也是同样是1986年发售的),影响了业界日后的发展,而电影能还原到这个程度也获得了大部分原作粉的认同。
影视方面来看,毫不夸张地说,近年来所有蝙蝠侠为主角的题材,热门至诺兰三部曲,偏门至乐高蝙蝠侠都多少有着借鉴或者改编TDKR的影子。
虽然我不认为Miller的蝙蝠侠就是所谓的“黑暗风”,但这个选择明显更加卖座,dc也就更愿意让故事往这样的方向发展,让蝙蝠侠惨中又惨,虐了又虐。
dc编辑部才是小丑的化身(划掉) 在故事的尾声,新任警长并没有在哥谭断电的时候逮捕蝙蝠侠,她和戈登警长说了同样的一句话:“He is too big.”罗斯福到底是千古罪人还是英雄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他个人本身,同样蝙蝠侠无论是作为一个英雄还是罪犯也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民众看到的结果是有了蝙蝠侠的哥谭市是在这次全美大城市中唯一没有发生暴乱的地方,他是哥谭需要他成为的象征,警察又有什么资格做出评判呢?
同理,那些在网上嚷嚷“没有蝙蝠侠哥谭会更好”的人也请闭嘴。
最后卖个前作安利,补充了Frank Miller宇宙中蝙蝠侠退休的背景: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The Last C8.2Frank Miller Brian Azzarello John Romita Jr. Klaus Janson / 2016 / DC Comics续作黑暗骑士2嘛,反正我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蝙蝠侠精神解读,兼评《暗夜骑士归来》跟很多人一样,我对于蝙蝠侠系列的喜欢,始于诺兰的《黑暗骑士》(下简称TDK)——希斯莱杰的小丑令我整个精神随之癫狂,“why so serious”这句台词甚至一度成为我的生活信条,令我遭遇困境时变得无比麻木与强大。
我开始去翻看蝙蝠侠的各类作品,尤其是小丑出现的故事。
之后,《黑暗骑士:崛起》上映,不知别人怎么看,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没有能带给我心底的震撼,或许是前作的光芒太过耀眼。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米勒的《暗夜骑士归来》。
这部作品所展示出的强大信念,令我建立起来的整个蝙蝠侠认知体系瞬间崩塌。
与它的气场和格局相比,TDK不过是诺兰发泄迷茫、希斯莱杰狂飙演技的小家子舞台剧罢了。
当然,作为电影来讲,TDK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它很好的总结了蝙蝠侠系列对于社会、体制及英雄精神的拷问,并将之打包抛向了观众。
因而我们看TDK,感受到了一片黑暗。
蝙蝠侠这个角色本应是黑暗中的光点,是燎原的星火,但TDK显然没有完成这个阐释——所以人们看完TDK,更多人喜欢上的是小丑。
而之后的黑暗骑士崛起也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贝恩这个路人型小BOSS令人不知所云,大BOSS米兰达只不过象征着仇恨,夜翼和猫女的刻画也算不上成功,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黑暗骑士崛起是不错的,该有的都有了,但对于蝙蝠侠内核精神的阐释,这一部电影并未能回答TDK中的问题。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无疑受到了米勒作品的影响,它成功的营造了米勒的黑暗,却也仅仅营造了黑暗。
而《暗夜骑士归来》这部历史上将蝙蝠侠拖入黑暗时代的作品,实则在讲述的是希望。
一、高谭市高谭市是一座失败的城市,官员腐败、罪犯横行、人民懦弱。
但高谭并不是一座道德最烂的城市特例,蝙蝠侠归来故事中,受核弹爆炸影响,美国所有城市都陷入了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可见高谭并非是罪恶之城,它只不过是众多城市中普通的一座,它所代表着的是我们这个社会。
而高谭市中政府、警局、检察院所代表的则是体制。
谈到体制这个词,我们往往流露出厌烦与憎恶的情绪。
事实上,体制并非总是不好的,它是必要且必需的,并且,大部分时间,它是保护我们的,政府、警察、军队无疑不是如此。
但体制会失效,甚至会被人利用。
体制的失效,导致罪恶不能被有效制裁,于是人们开始麻木不仁、道德沦丧,于是罪恶进一步蔓延,社会就此进入恶性循环——高谭市即是如此。
因此蝙蝠侠系列的人性观事实上是性恶观,而体制在约束着人性中的恶。
TDK中,小丑说道,释放这种恶,只需要“轻轻的一推”,而这轻轻一推的便是体制失效。
所以说,当核弹爆炸时,美国所有城市瞬间才会全部堕落为高谭市。
二、蝙蝠侠基于这种背景,蝙蝠侠出现了。
蝙蝠侠是一个义务警察,是一个在体制外打击罪恶的人。
与罪恶这一社会概念相比,蝙蝠侠即使是一个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超级英雄,他依旧太渺小了。
以个人单位去对抗一种社会概念,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他注定失败。
在方式上,他采取了以暴制暴,通过建立心理威慑,消除罪恶。
这显然是打击罪恶的最直接方式,但这一做法本身却又是体制所不容的。
因此,同所有“侠”一样,蝙蝠侠从诞生一刻便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蝙蝠侠并不是反体制的,他不是一个暴徒,也不是一个革命者。
蝙蝠侠内心中是改良派,他希望的是体制复原,因而他的最初合作对象是戈登局长和哈维邓特检察官。
他希望体制能正常运行,希望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
这则是他精神境界高于其他超级英雄的地方。
而事实上,蝙蝠侠抓错了重点,体制失效不过是外因,社会混乱的真正内因是“人性本恶”。
即使高谭市某一天恢复了秩序,只要“轻轻的一推”,便随时会再次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是蝙蝠侠的外部悲剧。
三、蝙蝠侠与小丑喜欢蝙蝠侠系列的人都会说一句话“蝙蝠侠与小丑: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便是“对体制的不敬”。
不同的是,蝙蝠侠想通过“违反体制”去维护体制,而小丑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反体制者。
小丑同时还是蝙蝠侠内心的黑暗面与恐惧。
游离于体制之外,不受体制约束,蝙蝠侠也怕自己会某一天因享受这种快感而堕落,那样他便彻底成为了小丑,因此他给自己划了一铁则,那就是“不杀人”。
但不杀人,便也无法杀死小丑。
于是蝙蝠侠掉入了小丑的逻辑陷阱。
因此从蝙蝠侠自身立论的角度出发,他不可能战胜小丑。
因为他对自己的做法本身便抱有怀疑,“不杀人”这条铁则只不过是他内心矛盾的遮羞布。
这是蝙蝠侠的内部悲剧。
四、戈登与哈维邓特戈登和哈维邓特在最初并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是体制内和蝙蝠侠合作的两个人,也是从体制内部努力复原体制秩序的两个人。
但哈维邓特堕落了,不同作品中,他堕落的原因不同,但我们却都可以将之归结为“轻轻的一推”,于是哈维邓特开始厌恶体制,检察官成为了双面人。
而戈登局长则可以说是整个蝙蝠侠系列中最完美的人物,正直、勇敢、坚定,同时也不死板。
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瑕疵(除了“元年”中的婚外情之外),他为高谭市的秩序贡献出了他的一生。
但他卸任时,我们却蓦然发现,高谭市并未因他一生的奋斗而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高谭市还是他最初到来时的那个高谭市。
戈登和哈维邓特的失败说明了,当体制失效时,体制内的人便无法从体制内去挽救体制。
这是体制内精英的悲剧。
五、猫女与绿箭猫女与绿箭是两个游侠。
这两个人并无蝙蝠侠那般远大的理想,也无蝙蝠侠那般强大的意志,他们也比蝙蝠侠单纯的多。
因此,相比蝙蝠侠,他们对体制更加不屑。
绿箭不单打击罪恶,他还劫富济贫;猫女则本身就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岁月带走了猫女的身材、超人切掉了绿箭的手臂。
不过,奥利弗毕竟是条汉子,即使没有手臂,他还是用嘴向超人射出了复仇的一箭,但这一箭却已不是罗宾汉的一箭。
白驹过隙,理想主义却显得越发重要。
猫女的沉沦,绿箭的流亡宣告着没有理想信念的叛逆者即使不输给体制,也会输给时间。
这是体制外叛逆者的悲剧。
六、超人超人曾经是蝙蝠侠。
但超人更加强大,他不但有着更强的能力,还有这无穷的寿命。
无穷的寿命便意味着无限的时间。
因此,他没有必要像其他超级英雄一样死磕。
只要信念还在,他便有资本耗得起。
于是,超人妥协了,他与体制和解,亲手拆散了当初的正义联盟。
超人不再是人民英雄,而成为了国家英雄,也沦为了政府机器。
此时的超人已成为了无限寿命的戈登警长。
但戈登警长耗尽一生办不到的事,超人耗尽无限个一生也一样办不到,因为他已身处体制内。
这是妥协者的悲剧。
七、小丑之死蝙蝠侠最终厌倦了。
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然后杀死了小丑。
小丑狂笑着自焚,“I make you lose control”,对于小丑的逻辑来讲,蝙蝠侠输了。
但蝙蝠侠也因此解脱,小丑之死标志着他与体制彻底的决裂。
蝙蝠侠不再是一个改良者,他不在寄希望于体制,开始相信他自己。
于是,“Tonight, i am the law”。
八、民众觉醒当蝙蝠侠与体制纠缠不清时,民众并未完全相信蝙蝠侠。
而当蝙蝠侠杀掉小丑,彻底执行自己的法律时,刚才还混乱的一片的民众却突然间顿悟了,无论是平民还是暴徒都放下了武器,手挽手一同维护高谭秩序。
新任女警长甚至高呼:"He is so big"这无疑是扯淡的,太理想化了。
这一段不是米勒在讲故事,只是在写诗。
个人的觉醒可能是顿悟,但民众的觉醒不会是顿悟,只会是渐悟。
这期间需要一个一个蝙蝠侠的前仆后继。
九、蝙蝠侠与超人的决战最后,当完成了一切他所能做的之后。
蝙蝠下走向了他最后的宿命。
蝙蝠侠决定与仅次于上帝的超人对决。
这时的超人已是体制的代表。
蝙蝠侠与超人力量的悬殊恰恰代表着个人与体制力量的悬殊。
如同个人对抗罪恶一样,个人对抗体制,一样不可能成功。
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并且对于蝙蝠侠而言,他只有短短的8分钟。
但他义无反顾。
蝙蝠侠拼尽了全力,超人元气大伤且无心迎战,蝙蝠侠在这8分钟里终于取得了上风。
“…我要你…记住…克拉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你独处的时候…我要你记住…我…扼住你喉咙的手…我要…你记住…唯一打败过你的人…”然后蝙蝠侠华丽的假死。
这一刻,我早已泪流满面。
是的,我们每个个体都无法战胜体制,但相比体制的冰冷,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如此炙热。
当炙热的灵魂如同鸡蛋一样撞向体制冰冷的高墙时,诗性正义就此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
古今中外,无论作家笔下还是历史现实,皆是如此。
这种光芒我们可以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看到它,在肖申克监狱的地洞中能看到它,在耶路撒冷的文学奖获奖演讲中看到它,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架上看到它,在戊戌年北京菜市口“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呼声中看到它,在亚拉巴马州的公交车上看到它……这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却又如此耀眼,如同天上的星芒,繁星汇聚,照醒了民众,也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你是要当一辈子懦夫,还是要当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落幕的失败者,依旧守护着这座城市。
哪怕空气中仍然弥漫着绝望,寒冷的季节已然降临。
布鲁斯韦恩死了,戈登局长卸任,哥谭市的夜空中再也不会有闪耀着的蝙蝠标志。
但是蝙蝠侠仍在,罪犯们依旧提心吊胆地生活。
只要还有人心存正义,只要还有人敢于挺身而出,蝙蝠侠就永远存在。
宛如夜鹰,徘徊在城市上空,嫉恶如仇。
他从黑暗的角落走向黑暗的深渊,一如往常。
其实不喜欢看英雄迟暮,我心里蝙蝠侠本应是不老不死的,但是作为DC最最最牛的没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蝙蝠侠的晚年尤其受关注也尤其让人揪心。
黑暗骑士归来上下两部都很好,蝙蝠侠还是那样不管受多少伤,路有多难走,他都会站起来,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但是他老了,力不从心了,我看着他比以往更卖命的战斗,心里真的很难受。
独臂的Oliver,心脏不好的Bruce,都是当年过着美人美酒跑车珠环翠绕的生活的风流人物,和如今两下相较,实在让人心下凄凄。
当年的战友和伙伴,也都走的走,散的散,繁华不再了。
好在大超还顾念旧时情谊。
一个人可以给一个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会给社会带来的启发,全在Gotham断电失火的时候显现出来。
一个人给这个城市最好的东西,就是让大家还归自己的本心。
让小丑在tunnel of love被蝙蝠侠变相整死真的是意外呢还是编剧的节操又被狗吃了=_=||| 大超不容易啊,都被好朋友扁成豆包了。
蝙蝠侠骑马好帅好帅!
猫女……谁看见猫女了……蝙蝠侠我相信你❤
中年危机版蝙蝠侠大战超人....
这是一部我都舍不得被翻拍成真人的动画电影。面对愚蠢迷茫无法做主的变种人,疯狂冷酷四处破坏的小丑,被操控为战争机器的超人,脆弱自私需要帮助的居民。心系哥谭背负屈辱,眼睁睁看着英雄拖着不再灵活的身躯,点亮哥谭最后的光亮,然后悄然隐藏于黑暗中。永远的黑暗骑士!
大超一人干翻毛子军队这种丧尽天良的事都画。。。
黑暗得让人憋闷
一旦处理到小人物的群像,擅长人物塑造的漫画公司也只能草草了事。蝙蝠侠振臂一呼瞬间应者云集放下屠刀的情况过于理想化,事实上灾难面前,每个人心中都有小九九,做出抉择应该更纠结才对,这是人的本性,不受任何伟光正形象的左右。漫威和DC在超级英雄设置和对正义性的讨论上重合度很高啊。 @2016-05-22 15:36:15
和漫画版一样精彩!
我要你在以后的岁月里记得那个依靠众人合作,唯一打败过你的人。
看到前半段的时候,我想吐槽警察不抓小丑却只顾着抓蝙蝠侠,而超人上头有总统替他掩盖,还是真正有超能力者,而蝙蝠侠被打压通缉也罢,还是个会老会病的普通人。看到后面明白了,为什么高谭市犯罪率会高升呢?一般这种情况不就是统治不得力社会不安稳吗?就把蝙蝠侠想成古代的起义头子就好了,不过让我可惜的是他没有推翻政府的想法,所以最后才只能采取这种方式脱身。身为统治者一员的女总警察,对于这种不利于统治的份子自然不想放过。一直讨论什么程序正义都是个屁,程序维护的是统治者利益,能被招安的不安分份子自然没有威胁还可以利用,像蝙蝠侠这种自然被疑心要另起炉灶,被统治者追杀啊。
剧情非常紧凑,一点不输真人电影。
动画版有动画版的结局,非常好!总觉得前传电影结束得有点仓促,还有很多故事都还没拍完。小丑终于死了,超人竟然为美国政府效命!
难看,弱智
这才是《蝙蝠侠》该有的质量,故事、画面、动作、情节等等,都优于前作。我不晓得,为啥上映时间只差不到半年的时间,动画技术竟然改善这么多?另外,超人的莅临、小丑的登场算是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吧?然后,电影的配乐有些汉斯·季默的感觉!!小丑挑战蝙蝠侠 & 超人大战蝙蝠侠,血腥,暴力,黑暗!!
不好看!
蝙蝠侠终于找到出路,从被恐惧变成被敬畏,收集门徒领导人民,重生后成为信仰。——「Tonight we are the law——Tonight I am the law」屡屡陷入警察围堵、在罗宾协助下才艰难逃出,竟然打了三次才命中炸弹,即便拖着如此残躯,仍然能在8分钟内用计谋打败超人,打败那个国家暴力的代言人。身躯虽卒,精神不朽。后来人灵感的源泉,小丑走进访谈演播厅桥段俨然去年的Joker,加强装备套装的老爷和大超在暗巷连环计对战,在BVS得到完美复现。
老爷被通缉,小丑被追捧,大超诏安当了狗,多讽刺啊形容超人战蝙蝠侠是夫妻打架,简直太精准了,哈哈
超人就是老好人
英雄都迟暮了哎~
!!
蝙蝠侠电影看的就是一个纠结
手抖没舍得给3星,感觉没上一部好,内容太多有点没讲透的样子。虽然对蝙蝠侠的设定很认同但也觉得过于苦逼,反应有点过。但是鉴于信息量如此庞大,而且是如此重要的一集还是觉得不错的。配音太机械了。镜子那段创作者简直challenge自己。媒体和大众舆论依然是讽刺的点。全片够黑暗的,绝对成人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