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是在工作的前几年在网吧看的。
是的,那个年代看过美剧人 无外呼几种方式,第一购买DVD光盘💿,第二网络上观看,第一种方式后来在全国也称普及,例如长春红旗街地下商场,海口明珠广场都有出售。
第二种。
因为我当时没有笔记本电脑,又在海口学习,所以感觉电视剧才几集的迷你剧。
可以这样看。
很精彩,从家族开始,到黑人运动,到猪湾事件,到玛丽莲梦露,到遇刺之谜等都有,非常满意。
美国可以说只有近现代史。
所以是美国很少有的历史剧。
这部剧看得我唏嘘不已!
感觉还原得很真实,jackie的隐忍让我一度为其落泪,jack复杂让人难忘,正如肯尼迪母亲对肯尼迪父子的评判:they are both with great gifts and flows,机智聪慧有责任心的bobby让人喜欢,同样也佩服肯尼迪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
肯尼迪家族真的值得人敬佩!
best bless the kennedys!
一直想看《肯尼迪家族》,然而一拖就拖了三年,最终还是打开了这部仅有八集的迷你剧,除了了解这个神秘而又悲情的家族之外,头脑简单的人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所谓情怀打动。
肯尼迪家族显赫的命运,似乎不只是一个意外那么简单。
Because you are a kennedy.这大概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轻言放弃的原因,坚持下去,不是因为自己想做,只是因为带着前人的希望。
老肯尼迪作为驻英大使在二战时不顾一切与罗斯福唱反调只为了到时能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家族也能成为真正的American,与这片新兴土地一样,也有从无到有、从无名到兴盛的可能。
然而对政治局势判断的失误让老肯尼迪的总统梦碎,大儿子Joseph又接过了父亲的愿望,一直觉得Joseph的角色塑造是比较失败的,可能是篇幅限制,他为父亲和家族而活,和更加自由的弟弟相比更像一个单薄的名字-带着Kennedy的后缀。
他为自己不能得一枚勋章而恼怒,这种恼怒让我感到一阵心酸,Joseph从未想过为自己而活,当这种宿命成为了一种习惯,由此而生的欲望似乎真的变成了自己真正的梦想,为你而飞,死亡的意外更加伤痛。
在这部剧里,最喜欢小儿子Bobby,不知道是因为表面上他更不像一个Kennedy人,还是因为他其实内心从未消失过的固执的家族情怀。
Bobby一开始就不像肯尼迪家族的人,他家庭美满,与妻子的耳鬓厮磨是父亲和哥哥不敢期望的,他在筹备Jack的选举时就决定以后要out of politics,在Boston开一家自己的律所,做一个真实的丈夫和父亲,然而只需要哥哥的“我需要你”的暗示便可以放弃心之所愿,留下来当一个从未想过还要承担他人指摘的attorney general,无数次他为哥哥的决定挺身而出,他的每一次支持甚至不需要理性的理由支持,只是一种无条件的维护,不管是猪湾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还是黑人的民权运动,Bobby都在尽力维护哥哥的政治形象,不管实然效果,只关你我都冠有同样的姓氏,在无数次为风流成性的Jack的烂摊子收尾后也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但一切都等不到连任选举。
肯尼迪总统的执政在普通观众看来并没有特别的过人,可能是篇幅的限制,一开始并不能理解Booby在哥哥被暗杀后决定抛弃一直希望的那种生活,只为了把父兄的政治理想继续下去,但仍然不能免俗地为这种所谓情怀而感动,壁炉前沉思加上决定再次成就了一个扭曲了自己梦想的Kenedy人。
一直到自己也死于暗杀,最后一句话竟是对周围人安危的询问,这让Bobby在我心中的地位更加不可取代,也让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两代肯尼迪家族坚持的最美好的东西,一种在那个年代的令人鼓舞的信仰,对正义、良善的不懈追求,无限放大的个人对国家的担当。
大概就是这样的坚持,看上去有点可悲与不解的坚持,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和那片大陆上的梦,就像开篇精致鲜艳的美国国旗一样,缓缓飘动了无数年代。
选角导演选择凯蒂赫尔姆斯来演杰奎琳这个角色绝对是正确的。
现实生活中,凯蒂嫁的男人阿汤哥虽然没有杰奎琳嫁的总统有名,但也因为这轰动世人的婚姻改变了其一生的命运。
不同的是,面对婚姻危机,杰奎琳选择了隐忍与第一夫人的头衔,21世纪的今天,凯蒂则选择了放弃“阿汤嫂”的身份,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之前读过杰奎琳肯尼迪的传记,类容与我们看到的这一版的肯尼迪家族里面展现的有所出入。
年轻的杰奎琳以她自己独特的眼光,看中了当时还是参议院的肯尼迪。
很快,肯尼迪的大选胜出意味着在31岁的年纪,杰奎琳就当上了美国最年轻的“第一夫人”。
总统的特殊身份以及肯尼迪家族男人的天性,时常有女子走进她们的婚姻。
这里我倒觉得Bobby是个另类,面对全世界最性感女人玛丽莲梦露的诱惑,他都克制住了自己。
杰奎琳也曾想过以离婚来威胁反抗,但最终她还是走了她婆婆的老路,选择了妥协与沉默。
肯尼迪遇刺后,生活还得继续。
杰奎琳为了保护孩子,远离美国媒体的干扰,她选择了嫁给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
虽然全美国民众都认为昔日的女神被一点钱给收买了,但她确实是与快是她孩子爷爷年龄的船王结婚了。
与船王的婚姻也没有终结的如童话故事里那么完美,反而被船王女儿的遗产纷争耗尽精力。
杰奎琳在船王死后回到了纽约,做了一名普通的编辑。
杰奎琳少年时代在一本笔记上写下——绝不做家庭主妇。
她的确做到了,她曾是引领时尚的白宫女主人,是高贵的寡妇,拥有亿万财产的船王遗孀,虽然她最后一分没拿。
或许她晚年才真正过上了平凡、免受外界侵扰的日子。
但世上女子,谁有能有她经历如此波澜的风浪呢?
她所做的选择,都是随着自己的心来的。
肯尼迪家族——这个庞大的政治精英集团,被认为从未离开过美国政坛,尽管目前已经没有肯尼迪家族的人任职于美国联邦政府中,但这个家族仍旧以各种形式在操纵着媒体,试图删除一切有关他们的负面消息。
谁敢不爱肯尼迪?
2011年初,来自美国罗德岛州的议员帕特里克•肯尼迪离任众议院,这个小小的卸任却几乎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欢呼,因为他的离去,将使得美国联邦政府的任职人员名单中没有了肯尼迪这个姓氏,这还是63年的第一次。
然而,一直有传言认为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是肯尼迪家族好友发现并提拔的,奥巴马在竞选中途也的确受到了肯尼迪家族的力挺,凭借着这个家族在民主党内部重要的影响力,这个黑人青年才能够取代希拉里成为总统候选人。
一切都说明,肯尼迪家族尽管已不再露面,但他们对于美国政治的影响力始终存在,为了维护家族的颜面,他们也不惜动用各种手段来塑造形象,删除不良信息,但他们并不是总会成功。
总统父亲好似希特勒?
今年9月19日,演员巴里•拜伯凭借在电视剧《肯尼迪家族》中的演出而夺得了艾美奖的最佳男主角奖。
这部耗资2500万美元的8集历史剧也可谓是一波三折,因为它差一点就“胎死腹中”了。
这部片子的制片人正是出品过《24小时》、《尼基塔》等经典美剧的乔•苏尔诺,原本计划在历史频道(NBC环球、赫斯特、迪斯尼合资)播出,可就在播出之前,肯尼迪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顾问站出来说,这个剧本简直是对肯尼迪和他家族的“恶意、复仇”。
因为剧本把肯尼迪总统的父亲——老约瑟夫•肯尼迪,描写成了一个脾气很坏“暴君”,他野心勃勃、放荡不羁、贪污腐化,甚至是希特勒的同情者。
他有很多经典台词比如说告诉儿子说“你的名声并不取决于你是什么人,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想象你”、“钱能够让你为所欲为”,还有他搂着两个儿子说:“现在,这个国家就是我们肯尼迪的了。
”而约翰•肯尼迪总统在这部剧中的形象也并不好:情报人员送来的紧急国家安全机密需要他阅读,可他却在游泳池里不慌不忙地做爱。
他甚至觉得自己无法忍受一夫一妻制:“如果过几天遇不到一个陌生的屁股,我就会偏头痛。
”而在这部剧预定播出之前,《纽约时报》几乎是用了一年的时间,长期刊登有关这部电视剧的恶评文章。
研究肯尼迪的学者觉得,历史频道本应播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剧本,而这个剧本把肯尼迪写成了一个“性成瘾者”,这不符合历史。
而制片人苏尔诺一直和共和党人走得很近,这也成了被攻击的目标,有人认为这部剧是苏尔诺这个右翼好莱坞人士对在民主党中影响力很大的肯尼迪家族的恶毒攻击。
最终,历史频道被迫发表声明说这部剧“过于戏剧化,而不适于在历史频道播放”。
可是历史频道花了2500万的重金来打造这部剧集,若是因为批评而雪藏岂不血本无归?
只好忍痛割爱把这部历史剧卖给了美国一家非主流有线电视网络ReelzChannel。
当该频道于今年5月播出该剧时,平均收视人数190万,创下了该频道创立以来的最高点,美国人的“肯尼迪家族情结”再次被唤醒了。
这一次,肯尼迪家族阻止“负面形象”的行动似乎没成功,不过非主流频道的小规模覆盖率,已经将影响力降到了最低,这也是肯尼迪家族为数不多的“失手”。
谋杀案引发的“家族麻烦”在美国《时代》周刊开列的“美国十大家族”名单中,民主党的肯尼迪家族和共和党的布什家族是最为显眼的。
然而,与人丁兴旺的布什家族相比,肯尼迪家族却屡遭不幸,除了总统约翰•肯尼迪被暗杀之外,家族成员的死于非命几乎成了一个“魔咒”,这也引发了流行文化对于这个曾经的“第一家族”的种种揣测。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这个不幸带来的巨大问题就是:对于这桩谋杀案的好奇心,使得不停有人想要挖掘肯尼迪家族的内幕,一些负面消息也因此而曝光。
从此,肯尼迪家族就不得不频繁地动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家族形象。
1964年,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和弟弟罗伯特找到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请他写作肯尼迪被刺杀前前后后的故事,并做了采访录音。
可是当看到完成的手稿后,杰奎琳觉得很多内容是隐私,要求曼彻斯特删去。
其实所谓的“隐私”,不过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东西,比如说曼彻斯特披露杰奎琳抽烟,但在那个年月,她却觉得“名门之女”吸烟是不对的。
曼彻斯特毕竟是个历史学家,况且自己写的又不是凭空捏造,所以不肯就范。
杰奎琳就生气地威胁道:“所有跟我作对的人的下场就会像死老鼠一样。
”可曼彻斯特还是不肯听话,杰奎琳干脆说:“我要毁了你!
”她威胁禁止该书出版。
这起官司最终庭外和解,出版商做了少少的改动才得以出版,这本书轰动一时,被认为是“描写肯尼迪暗杀事件最好的书”,可肯尼迪家族还是不依不饶,因为该家族和出版商之间的协议,该书不得再印,好奇心重的读者只好去互联网上掏二手书看。
1975年,《华盛顿邮报》的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写了一本《肯尼迪谈话录》,他曾经是肯尼迪夫妇的朋友,所以在出版前,他拿书稿给杰奎琳看,结果老朋友也翻脸了。
她认为布莱德利写自己太多了,写肯尼迪太少了。
而且布莱德利写出了肯尼迪爱讲脏话,“杂种、狗娘养的、傻逼”等词语经常出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肯尼迪口中。
布莱德利同样不同意修改,因为和布莱德利谈话时肯尼迪曾表示,可以在自己离开白宫5年后发表这些谈话。
此事之后,老朋友变得形同陌路。
最夸张的是,有一次布莱德利和杰奎琳只距离将近2米远,她仍旧装作不认识他。
硬的不行来软的想必有人好奇,历史频道为何没有像历史学家那样顶住压力播出《肯尼迪家族》呢?
有些压力是很难顶住的。
2010年初,一个名叫罗伯特•戈林沃德的导演站了出来,他也是坚定的“肯尼迪家族支持者”,他建立了一个叫做“停止摸黑肯尼迪”的网站,对每一个登陆网站的用户说:去告诉历史频道,那是右翼的政治攻击,而非历史。
肯尼迪总统的贴身顾问泰德•索仁森在网站上说:“(肯尼迪)家族的人和当年的亲历者尚在人间,播出这样的东西是会遭天谴的。
”据说有5万余人在该网站上签名表示支持。
《纽约时报》也用头版来报道了这件事,戈林沃德觉得他们已经大获全胜了。
结局就是前文提到的,历史频道卖掉了它,不敢播出了。
有时候,除了围堵各种负面消息,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也是十分必要的。
肯尼迪家族中也始终有人在努力把家族形象打造成一个时尚而健康的文化标志。
肯尼迪家族中也并非个个都是一脸黑线的人物,总统的儿子小肯尼迪就是个玩得起的家伙。
在他创立的时尚生活杂志《乔治》的封面上,他公开让演员模仿玛丽莲•梦露的样子拍照,公然不顾梦露曾经是他父亲肯尼迪情人的传闻,这个举动就是在告诉人们:别太当真。
但他于1999年因私人飞机坠毁而丧命。
他死后,与之共事多年的《乔治》杂志编辑理查•布拉德雷想写本关于小肯尼迪的书,结果就被传言说他是一个对小肯尼迪垂涎已久而未得逞的同性恋者。
这本名为《美国之子:小肯尼迪传》的书还没动笔,该书的出版商就被电话警告说,出版这本书会是“傻子的行为”,电话来自卡洛琳•肯尼迪的两个跟班。
《乔治》杂志的所有采编人员在离职时几乎都和小肯尼迪的律师加里•金斯堡签过协议,内容很简单:不许写小肯尼迪。
可是小肯尼迪身亡之后是否可以写?
协议里没有明确说,至今也无人知晓。
而肯尼迪的妹妹卡洛琳则推崇利用“软实力”来维护家族形象。
她总是善于发现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名门中那些善良、温柔、诗情画意的故事,比如《名门望族的圣诞节》、《鼓励人的最佳故事》、《杰奎琳•肯尼迪最爱的诗篇》等。
而她所完成的这些书,几乎每一本都能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其中《杰奎琳•肯尼迪最爱的诗篇》一书在出版第一年就卖了50万册,卡洛琳的一番运作甚至被出版界称为“卡洛琳现象”。
有评论人士调侃说,这年头,在美国能够被出版商捧着出诗集还不是诗人,也就只有肯尼迪家的女人能做到了。
肯尼迪家还有自己的出版公司,以出版儿童和青年读物为主,比如《小肯尼迪的美国英雄》系列。
值得一提的是,斯瓦辛格的前妻凯瑟琳也是肯尼迪家族成员,她就负责这家出版公司的事务。
肯尼迪与默多克的“交换条件”随着媒体帝国时代的降临,肯尼迪家族也发现,只要说服了几个传媒大鳄,媒体上就不会再有肯尼迪家族的负面消息了,这种“事半功倍”的捷径他们怎会不走呢?
律师加里•金斯堡是小肯尼迪在布朗大学的好友,他曾经帮助肯尼迪家族去劝说默多克,让他旗下的小报《纽约邮报》不要刊登卡洛琳•肯尼迪女儿举止粗鲁的负面新闻,他也因此得到了肯尼迪图书馆的职位。
默多克也不是白帮忙,卡洛琳•肯尼迪亲自写推荐信给纽约曼哈顿的贵族名校——布里尔利私立女子学校,好让默多克的女儿格蕾丝可以顺利就读该校。
2008年,卡洛琳参选议员,默多克的《纽约邮报》再次力挺她,她颇受感动,作为回报,她安排了一个电话,让默多克与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相识。
肯尼迪家族与奥巴马关系不一般得传言,也再次得到了证实。
所以,有人总结肯尼迪家族的游戏规则就是:有钱有势的人为肯尼迪家族的人服务,作为回报,他们将成为名声显赫的肯尼迪家族的好朋友。
那可能会是美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一个上层社会人士的社交网络,“肯尼迪家族好友”也像是荣誉勋章一样让很多人艳羡,不停地加入到帮忙肯尼迪家族维护形象的大军中来。
肯尼迪家族还是利用媒体的好手。
2000年5月,描写小肯尼迪的《美国之子》仍旧没动笔,因为出版商不想出版这本书,“他们就这样杀了我的书”,作者理查•布拉德雷说。
他挂掉代理人的电话,15分钟之后,就接到了默多克的小报《纽约邮报》的记者的电话,问:“对于你的书被干掉了,你作何感想?
”布拉德雷感到一阵恶心,他想出门透透气,结果发现记者和相机已经等在他家门口了。
第二天早上的《纽约邮报》上,《美国之子》被干掉的消息刊登出来,出版商还向报纸大倒苦水说他们并非受到肯尼迪家族的压力才放弃,而是了解到布拉德雷与肯尼迪家族有保密协议在先,不想当被告所以才放弃。
肯尼迪家族再一次成了无辜的人,而布拉德雷却成了向出版商隐瞒保密协议的“说谎者”。
不但阻止了该书出版,还让作者成了“谎言家”,如此手腕可不是常人具备的。
出版商后来说:“不断有纽约的人打电话给我说不要出这本书,尽管每个纽约人都知道他们是肯尼迪家族的好朋友,但是没有一个人说‘是肯尼迪让我打这个电话的’,他们只是说自己想要打给我。
”肯尼迪家族始终隐藏在暗处。
之后,布拉德雷的代理人又去找几个曾经对此书表示过兴趣的出版商,但回答是一致的:不要,谢谢。
没办法,失业在家的布拉德雷只好把这本没人要的书写完了。
之前的出版商曾答应花60万买这本书,可是在“人人喊打”之后,只有小出版社答应出30万,布拉德雷只好“贱卖”。
此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火热一时。
2011年1月,《肯尼迪家族》就要播出了,历史频道又接到了肯尼迪家族成员的怒吼电话。
然后,肯尼迪家族的老友、NBC前主持人玛利亚•施维尔直接找到了历史频道的另一个股东NBC环球的老总,表达不满。
最为致命的一击是,2011年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50周年。
卡洛琳•肯尼迪就威胁说,如果历史频道播出《肯尼迪家族》,那么历史频道的大股东迪斯尼ABC就是肯尼迪家族的敌人,自己就不会帮助ABC搞到母亲的谈话录音或是父亲肯尼迪总统的任何资料。
很多人认为肯尼迪家族的势力在逐渐削弱,可以确定的是,打开肯尼迪家族的谱系,发现90后的家族成员很多,他们现在刚刚20出头,这个家族以后是否还会如此嚣张,要看他们如何表现了。
(杂志稿,勿转)
整理一下在短评中的回复。
我觉得这个剧来说史实上还是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物关系的刻画非常不准确,就拿对JFK和老约瑟夫这对父子关系的刻画来说,只说A不说B,只说老约瑟夫的野心、他对JFK的推动和扶植,不提JFK自己的动力和他对父亲的反抗。
事实上,JFK人生的许多重大时刻都是违背老约瑟夫的意愿自己做的选择。
比如二战时候上前线的决定,老约瑟夫是一直坚决反对的,JFK是通过走外祖父(John.Fitzgerald,曾任波士顿市长、联邦众议 员)的后门而不是父亲的后门才上的前线。
还有JFK1946年的第一次众议员选举,固然受到了老约瑟夫的资助,但整个选举主要是由他自己的二战战友、同学等年轻人组织的,他之所以找到这些”自己人“就是为了对抗和平衡他的父亲和外祖父的势力。
再比如1954冒险作了背部手术,还有1956年参与民主党副总统提名的争夺,都是违背老约瑟夫意愿的。
更进一步说,肯尼迪家族在老约瑟夫时代政治上非常右倾和保守,正是从JFK开始逐渐向左转,后来居然成了左派自由主义的代表。
以上这些在剧中都没有展现,可以说正是编导对历史的选择性裁剪,使得人物定位非常不准确。
JFK自己并不缺乏政治上的兴趣和动力,他从1936年到1941年在哈佛和斯坦福学了5年的政治学相关学科,出版了一本关于英国绥靖政策的著作,并且1945年作为记者采访了旧金山大会、波茨坦会议和英国大选,可以说他的兴趣从来没离开过政治。
之所以最开始没有想到要参加竞选,一是由于有个同样要从政的哥哥,二是由于长期健康不佳(1947年被确诊Addisons'disease,当时医生只给了1年寿命)。
但即便他的哥哥没死,即便不从选举政治途径,我觉得他也会从政。
还有梦露啊这种从未证实的传闻,被当成真事儿来拍,居然在剧中还占那么大篇幅,怎么可能不被历史频道退货。
对于古巴导弹危机过程的描写,根本没有参考早已经公布的白宫会议录音,会议上的对话都是编的,在有确切历史记录的情况下还要搞这种发挥。
还有,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杰奎琳几乎一直陪在JFK身边,而不是像剧中描写的因为闹别扭快到危机结束了才回来。
危机结束后JFK送给参与危机处理的执委会成员每人一个在蒂凡尼订做的小银日历,以感谢他们的辅佐,也同样送给杰奎琳一个。
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偏差,无论任何传记,对JFK本人是赞扬的还是批评的,从未否认一点“He loved being president”,他热爱他的工作。
这部戏里把他写的好像不幸生在帝王家,不情不愿的继承王位似的。
情节紧凑,有张有驰,人物刻画恰到好处。
唯一令人感觉不妥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道听途说的情节。
诸如竞选中的不道德行为,肯尼迪的私生活,他们与胡佛、约翰逊的芥蒂。
虽然这些事情被广泛传播,但是没有确凿的事实依据。
所以我认为这部片子可能会误导一些缺乏经验的人。
不过奇怪的是,片子却没有大肆宣扬肯尼迪之死的幕后故事。
我想这也许是因为两位肯尼迪被刺的故事版本多如牛毛,编剧也莫衷一是,无法取舍,只好采取与拍摄先前故事不同的手法,只拍被刺事件,不拍经过由来。
对JFK及其家族的了解,一直是间歇性的、循序渐进的。
见到纽约市的JFK机场、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看到关于小肯尼迪的文章;见到那张和赫鲁晓夫掰手腕的漫画……甚至安倍晋三被刺杀,这些小事都一次次地推动我去了解JFK。
有人说:看这个电视剧就是为了看最后两集。
说实话,前六集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但是因为怕最后两集看得伤心,还专门放了一段时间才看。
我想看他们是怎么活的,而不是怎么死的。
看完电视剧,John和Robert变成了Jack和Bobby。
①对于JFK的塑造,他背部的病是我挺好奇的一个点,没想到电视剧里还真做了大笔的刻画。
此外,真实的历史人物应该不是这种“唯唯诺诺”的样子,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都没有表现出JFK的野心和自信来。
②看剧的同时也在看Netflix出的Robert Kennedy的纪录片,看到了很多很多历史影像,剧里有些地方其实是挺真实的,比如Bobby中枪那天,演讲中的最后几句、还有Bobby的动作,几乎是1:1还原。
还有一个小细节,Bobby工作时喜欢挽起袖子,剧里也还原了。
只是演员和历史人物的气质不一样,很多认识Robert的人都说他很“忧郁”,真人是比较显老的,没有剧里的人物有活力。
③JFK在白宫有一个全力支持自己的亲弟弟,这种关系带来的亲切和踏实或许是很宝贵的吧。
④历史剧反映历史,且不考虑历史人物是怎样的,剧里两位主要人物接连被写死,这剧看得心里挺难受的。
最后一幕回忆了JFK刚刚入主白宫的那个晚上,可以说是物是人非,让人唏嘘不已。
⑤剧里多次提到“肯尼迪家族的人”,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Kennedys,我觉得必须要学会牺牲,为了家族牺牲自己,无条件地支持最能代表家族地位的人。
⑥最后,想说,每个人都可以再感性一点的。
杰奎琳好吝惜她的泪水。
作为拥有金钱,只渴望权利的肯尼迪家族成员,他们基本上远离了快乐,靠近了悲剧。
但,作为肯尼迪家族成员也是值得骄傲的,他们已经是一个传奇!
我是喜欢bobby一家的。
剧中,bobby想要的东西无非两件:1.做喜欢的事情(我觉得他离开政坛就会开心,包括JFK);2.同妻子儿女在一起好好生活。
一切看似简单却不能,因为他们是肯尼迪家族的成员。
我最喜欢的是第4集8'13'',bobby同老婆聊着工作,然后在小儿的叫喊下,bobby跟随着子女老婆一起兔子蹦,画面真是可爱温馨!
bobby是一条合格的变色龙,在工作上有多严肃,生活中就有多可爱,作为他的父亲和兄弟,是可以骄傲的!
这部片子,bobby是最大亮点,导演一定也是大爱Barry Pepper!
十分推荐此剧,看演技派硬朗帅哥Barry Pepper是如何展现RKF的霸气和柔情滴!
只要是Barry Pepper的剧,我的五分都给得太轻易!
love him!
阿汤嫂演的一般般啊,说一般般都是客气的咯,剧集太短了,很多人物和事件都是需要仔细刻画的,可剧集表达的很敷衍,也许是题材因素,不如去买本书看的过瘾。
一个生于政治又死于政治的家族。真人真事总是特别吸引人,说到底,人都是八卦的.每一个光鲜亮丽得背后总有他不为人知的阴暗面.
Ambition is not a vice of little people.
除了凯蒂霍尔姆斯的杰奎琳,其他都很好
阿汤嫂的造型和当年的杰奎琳真的很像 不过她演戏也太做作了 第一夫人接受采访时这样 估计大家都吃不下去饭了
Jackie小婊砸,汤嫂演得好。集数有限演的快,但保持格局不仓促。
政治历史部分不探究黑白,其实本剧更注重对肯尼迪家族的描写,重心在父子之间,对其他家庭成员侧面的塑造也十分到位。最不满意的隶属前汤嫂,完全没有第一夫人的气场。
虽然题材很敏感,故事很传奇,可是真的拍的很一般啊
我竟然看完了........
这肯定有美化成分的好吧。
Bobby好忧郁
频繁的时空穿插镜头是一大特点。肯尼迪家真能生~
总统和第一夫人演得不够好,拍摄和制作中规中矩,好在这家的故事本身精彩。
各种黑暗历史啊
政治的混乱毫无理由。
肯尼迪总统的神秘死亡让这个备受争议的家族又蒙上了忧伤的面纱,但惨剧依然没有结束。八集的迷你剧不仅把众大事件悉数呈上,家庭和国事之间的穿插也安排合理,很不错的剧集
总之就是各种大手笔。但是还是比不上 欲海情魔 啊~~~
制作精良,细节考究,画面质感极佳。家族悲剧宿命表现弱势,梦露出场太糟蹋人了。
我不知道为毛评分这么高。。。我想说我一直睡到12点。
肯尼迪家族的女人都不简单
典型的美式家族剧,历史剧,政治剧,人物群像,以交替闪回的手法记述了肯尼迪家族的荣辱兴衰以及冷战时代美国外交,内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作为中心点的肯尼迪在演绎方面略显张力不够,过于程式化的定位也损耗了这位政治人物的深度剖析,但依旧能令人折服于这位传奇总统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