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追求科幻逻辑的同好们对第二集的混乱的角色动机和经不起逻辑推敲的剧情可能会十分不喜,但作为偏喜软科幻的文科生,我太喜欢第二集了。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在原著里,其实他们去的星球就是地球,只不过因为核和污染变成了一个死星,在这里有可能是机器人早已经知道或者说查阅过相关的资料库才能在女主疑惑时给出解答,而这解答是正确的,所以机器人才会支持男主和胖子自以为的“造梦计划”接下来说说我爱的点吧,抛开科幻的一些因素,其实第二集是个我看来很有意思的爱情电影。
男主和女主年龄的差异和价值观的相同都很有意思,向往着相同的生活,最后死之前的幻觉差点没把我看哭,“我想和你在湖里裸泳,我知道我们会做到的”里面其实有些对话很值得推敲的,男女主向往的在地球简单的生活和在飞行船观看人为的星球美景对比;从充满冒险的未知的探索欲到一个个插上已知旗子的转变,是啊,宇宙真的很大,可是只要有边界,它始终会被探索完(即使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可是人类心中的情感才是更值得人去认真对待的东西。
就像片尾,和你在湖里裸泳胜过宇宙的一切银河。
起先是無處不在的推銷廣告 針對個人特點精準推送 惱人不已 強制關閉接著是 高度自動化的流水線 仍要象徵性的 放三個工人 以對付工會 拒絕先進科技的結果是 遲到 以至於被領導根據心情而安排工作大選節目 一人候選 仍要拉攏選民 kill all others 主持人沒有在意 只關注教育問題 誰在意 誰關注 誰就是 other看透不說透 的人 明哲保身安分守己 關注的人 越來越在意 越來越變成 other抗爭的結果是什麼 被當成實例 釣取下一位 other繼續我們的娛樂 繼續承受任何法令 我們是大多數 少數的others 沒有那個勇氣暴露 我們都知道了 九片稜角的回憶 所以自此之後 再沒有過運動但我們如何保持清醒討論區有 你看昨晚的新聞聯播了麼 沒有 感覺那與我無關 太遙遠 並且感覺那是單方面有選擇的播送 卻又不得不去接受 沒有力量 沒感到 憲法 賦予的力量一旦醒了 就要永遠保持清醒 this otherare you other
没有剧透。
我只是觉得很多人对迪克有误解。
基本搜索的结论普遍都是嗑药嗑药我自己其实也喜欢找一些廉价的兴奋剂,因为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但其实我并没有多动症。
常见的红牛等等各种,还有维生素片,等等。
红茶,绿茶,各种咖啡。
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维生素片也有兴奋作用,吃了之后有唠叨的习惯。
然后感觉也变强了。
但是后来,效果就很微弱。
我真没实验过大剂量服用,,绿茶也是,一开始特别提神。
后来也没感觉了。
--其实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真的 相信这个世界其实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念产生的。
我见过一些事情,前后大概不到一天,从想法到现实出现。
建议大家看看 一个小说‘致命接触“那是不是个梦呢,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个世界?
我无法给出答案。
但真的我发誓,如果你见过我见过的,经历过那一瞬间,你肯定也会对真实世界产生怀疑
2017下半年到2018年初,《电子梦》第一季10集全部结束。
第一集,制帽人《The Hood Maker》,非常好。
非常纯正的英剧感觉。
设定上也是PKD拿手的变异人、心灵感应。
故事叙述流畅,尤其是最后男主能力的暴露,自然合理,和前面埋的很多伏笔契合。
第二集,不存在的星球《Impossible Planet》。
特技很绚,尤其是宇宙中各种星云、奇观。
绚烂、大气。
故事的解读有很多方式,有人认为他们最终来到的就是地球,有人认为最后出现的不是幻觉。
这集还是有些坑的,比如那个机器仆人诡异的态度。
第三集,通勤者《The Commuter》。
不像科幻故事的科幻剧。
故事其实不用科幻的元素也不影响叙述。
男主的表演很精彩,普通人的无奈、麻木、希望、悲伤和喜悦,都入木三分,真实动人。
第四集,疯狂的钻石《 Crazy Diamond》。
前面的叙述还不错,交代设定,塑造人物,营造气氛。
后面就崩了,飞速发展,咯然而止。
虎头蛇尾的一集。
第五集,虚实人生《Real Life》。
又是PKD擅长的题材,真实与幻境,幻境与幻境的切换、对立。
悬疑一直保留到了最后一刻,非常精彩。
当然,剧中几个女演的颜值也是赏心悦目。
第六集,人类是《Human Is》。
外星人题材也是PKD大量涉及的。
这集是典型的双线推动,一条线是人类和外星生物的战争,争夺资源。
一条线是女主和丈夫的感情。
两条线交织叙述。
最后在女主丈夫的身份上,两条线的价值观判断截然不同,这也就引发了主题,human is? 故事很精致,唯一的遗憾就是悬疑过早披露,关于女主丈夫的身份,以及女主对这个身份的态度剧情进展到一半就很明显了。
第七集, Father Thing。
一般般。
同样是外星人入侵人类身体,这集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走向和态度。
这种设定当年可算是脑洞大开,虽然今天看来不是那么新奇了。
所以说,光靠PKD的脑洞是不能保证剧情的好看的,还要有优秀的改编和拍摄。
第八集,自动工厂《Autofac》。
人工智能的主题,多次反转,非常精彩。
本集探讨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意义。
人工智能存在的意思是什么,在没有人类的情况下,如何继续自己的意义。
意义消失了,就创造一个。
片中的人工智能是如此行事的,人类呢?
马克思韦伯的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第九集,安然无恙《Safe & Sound》。
集权、洗脑控制。
PKD时代对这些还是忧心忡忡的。
故事也算中规中矩。
是一个深刻的主题,但这种主题的表现,《黑镜》系列要精彩多了。
第十集,杀死全部其他《Kill All Others》。
又是集权的主题。
限于篇幅太短,无法展开,既不能展现集权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无法慢慢推进主角的悲剧。
略显平庸。
总的来说,在心灵感应、多重幻境、外星人这些PKD拿手的主题上,电子梦还是不错的。
偏政治类的,如集权社会,由于《黑镜》珠玉在前,比较而言,平淡无奇。
如果今天早上打开冰箱,发现昨天做的红豆粥坏掉了,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倒进马桶。
如果这份工作不称心如意,深思熟虑之后也能决定换掉。
如果我的爱人不再爱我,尽管痛彻心扉,我也能放手。
但是如果有机会,有这样一个,完全改变痛苦的生活轨迹,改变这把扔掉的茶叶包再泡一遍般滋味的生活,甚至让一个令我又爱又恨的人完全消失的机会呢?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孩子呢?
这么多年,埋藏在Ed心底的阴霾无法散去。
他的孩子是痛苦而恐惧的、有暴力和自残倾向的,不知何时,Sam也许就因为过失杀人入狱,给Ed和妻子带来更多的痛苦。
没有哪一列车能带走Ed的悲哀。
也没有哪一张车票能带他逃离。
他不再真心地微笑,他逃避快乐,因为觉得,他不配。
梅肯高地给了Ed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他可以像这里的其他人一样把自己的过去、令自己痛苦的人像倒馊了的红豆粥一样倒掉。
让Sam这个患有神经疾病的儿子,从活到现在,倒退回七八岁夭折,甚至是从来没存在过。
真的能这样做吗?可以一天天地过自己最开心的日子,可以把痛苦的记忆从脑子里切掉,可以吗?Ed犹豫过——他去了三次梅肯高地,并不是没想过重新开始。
但是——书读完了换一本新的;去年去西藏今年可以去新疆;人不爱了大不了换一个——但是不管你以后在不在我的生活里,谁也没有办法抹掉你存在过的事实。
因为——因为我真的很爱你啊!
我把房间装修成你肯定会喜欢的样子;我想你也会喜欢我喜欢的唱片;天气晴好的时候我带你去放风筝;你在厨房帮妈妈把面粉和鸡蛋搅拌均匀。
你不可能不存在。
你是一日二十四时,一月三旬,一年四季。
你是我对这世界全部的爱恋。
我不是车站的调度,你不是乘车人。
不是我换一列火车就能这辈子也遇不到你。
因为如果遇不到你,我也就不是我。
痛苦从不曾掩盖快乐。
当你行将失去一个人,举目四顾,拥有他时的那些恐慌和不喜早就云散。
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他可爱的一面。
显然我们选择的依据不是有没有痛苦,而是爱没爱过。
所以我们才成为我们。
梅肯高地不是精神高地。
它是一个精神病院。
未婚夫妻不停重复他们最开心的一天;服务员表现得热爱生活和工作;其他人和他们一样,远离真相,不承认痛苦,但是其实,正是痛苦造就了我们。
E03之后,我发现三个故事都在讲真相。
第一个故事讲面具和真相。
第二个故事讲表象和真相。
第三个故事讲结局和真相。
Ed第三次从梅肯高地回家,见到了儿子,却没见到一直会等他的妻子。
我想在修改后的结局里,妻子可能被精神失常的儿子杀死。
但是这不是一个妻子还是孩子活下去的选择,这也不是一个和谁度过余生的选择。
事实上,Ed回家前并不知道结局是怎样的。
他选择的不是结局。
他当然知道也许Sam会闯下更多的祸,但是他选择了接受和承受——生命是一个酸柠檬,Ed没办法把它酿成酸甜可口的柠檬汁,但他还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它——因为他爱他啊。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其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而消费所依赖的符号-物带来了现实的虚空,消费被符号操控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Autofac的隐喻:生产和消费优先于人的存在《Autofac》(自动工厂)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英剧《电子梦》中的一集,描述了类似于消费社会终极形态的人类未来,并且明显借用了鲍德里亚的诸多哲学概念。
故事讲述了核战争爆发之后,一小撮人类活了下来,这些人依靠着Autofac这样一个全自动工厂源源不断给他们送来物资而生活,但是其中一个镇上的人觉得不对劲,他们感觉到自动工厂通过无人机运来的物资并不是他们需要的,而且他们好不容易培养种植了一些植物也因为自动工厂不断排泄出的生产副产品——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污染物而无法存活。
所以他们就策划了一起反抗自动工厂的行动,直到来到自动工厂内部,一切谜底揭开:原来他们都是承载了原来工厂制造者和管理者意识的赛博格[1],人类早已灭绝,但是自动工厂是永生的,为了合法化自动工厂的存在,它就把人再生产出来。
——美其名曰,人类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Autofac就接管了这项指责。
首先,这些赛博格作为人的拟像身份是令人疑惑的,故事的假设是这些赛博格具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因为他们违背了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无止尽的消费或者说为自动工厂生产的东西买单。
在此,程序就是很像一种消费编码,而赛博格似乎就与现实的人没有差别了。
其次,故事是对未来智慧城市(即控制论城市)的预言:基于效率和秩序的智慧城市把一切都包办了,生活看似很美好,劳动生产都不必要了,却牢牢地把人放置和固定在消费者的位置上,而这看似最高的位置其实也是全然没有自主性的。
最后,控制论可能失败,体现了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一旦消费被去合法化之后,革命就开始了。
这部剧非常好的把握到了鲍德里亚概念里的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自我合法性和消费的无意识。
「消费」的问题作为全球消费主义中心,美国人不止消费今天的今天的钱,还通过疯狂的信贷来消费未来——导致信用卡数量的暴增。
2017年,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是中国的8.5倍。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2]。
部分美国人甚至把消费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小布什就曾鼓励人们多去购物,以刺激经济,这里几乎有一种消费即正义的理念。
信贷消费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大部分美国人处于“贫穷”状态。
根据美国银行利率咨询机构最近统计显示:69%的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低于1000美元,34%的美国人银行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
有些美国人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有超过43%的调查者表示,他们过去一年经历了不少财政困难,包括缺少食品、不能按时交房租,或者付不起医疗费。
[3]美国的消费带来的问题是很现实的: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却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如果人人皆如美国人一样消费,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可想而知。
一方面,消费是正义的、或起码正当的,是个人权利,是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费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费使生产合理化、也就是最终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不可恢复性的破坏……消费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本质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些现象都来自于一个归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潜在的无限生产力与所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技术结构的层次上不断突破原有的限制和有没有这种需求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体制必须不仅控制生产机器而且控制消费需求,即生产决定需求;不仅控制价格而且控制这一价值所要求的东西,即生产决定「符号-物」。
[1]在其理论中:消费从属于生产,消费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是消费的前提,「符号-物」是消费的对象。
在他看来,「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而不是“需求是生产的结果”。
消费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秩序-技术体系和生产力-流通体系-有购买力劳动力-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强调某种结构性。
反过来,消费使生产合理化——需求体系通过普遍的消费变成现实,需求体系的实在化也就是生产的合理化。
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即具有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意向。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符号编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
“需求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在个人层面上生产力合理体系的先进形式。
‘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
”“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
”消费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的根据」消费在今天社会层面毫无疑问已经获得了不容怀疑的合法性,这从国家经济即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就可以看出: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对应内需,出口对应外需。
而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又没有其他制度平衡,结果很容易想见,就是经济崩溃。
另一个角度是需求,这又可对应某种生命政治,体现在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愈趋明显,人口增长前景不佳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大众而言,消费可以带来一种「平等的神话」: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即消除了不平等的社会状况。
由此,又进一步引出「增长的合法性」:因为要实现这种平等,就必然需要不断发展、使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结构性匮乏和结构性过剩——始终存在”,他否定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的神话」的虚假性。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合法性其实是一种「共谋的产物」:即垄断性生产——对物质、关系、差异——也就是对符号的生产定义过程,和消费的个性化结构。
共谋在这里明显是贬义,借此鲍德里亚明确了他的批判立场。
需求:需求决定权、消费「强迫症」借由城市化和通讯,鲍德里亚看到现代人的需求是不由自主的——“当整个社会都已城市化,当通讯无处不在,需求将根据一条垂直的渐近线而增长——它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出于竞争。
”那么这种不是出于喜好的需求还算不算需求?
比方说我们通常把消费划分为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必要支出和其他非必要支出,今天的非必要支出已大大超越前者。
现代都市正是由一群消费「强迫症」组成的,“现代人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实在感。
”这种消费的需求其实来源是可疑地,“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果是,要么通过先于生产行为本身的手段(民意测验、市场研究),要么通过后续手段(广告、市场营销、包装),“从购物者(在此能逃避任何控制)那里剥夺决定权并将它转让给企业。
它可以在企业那里得到控制”。
广而言之,个体对市场行为适应以及总的社会态度对生产者的需求和对技术结构目标的适应,就是体制的自然特征(最好说逻辑特征)。
其重要性会随着工业体系的发展而增加”。
——这就是与“传统序列”相对立的、被加尔布雷思称做“颠倒了的序列”那么真实的需求或动机到底有没有?
可能还是有的——“必定有一种需求,而这一需求是社会流动性的功能。
”可能超越阶级、超越当下的生存境遇才是人们消费的真正动机。
当然需求除了内在的动机之外,还可以由外部手段来操纵。
创造需求——爆米花实验和现代广告技术1957年,市场研究人员詹姆士·维克瑞宣布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潜意识刺激能够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维克瑞宣称,新泽西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偷偷地灌输了两种潜意识信息:"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
维克瑞自己设计了一台高速投影仪,让这些信息在电影屏幕上一闪而过,信息每次停留的时间仅为三千分之一秒。
虽然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但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分别上升了18%和58%。
[3]当然这种广告投放方式是野蛮甚至是不合法的,今天它以更软性及可见的方式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比如《复联2》中的各种商业广告植入,从汽车到内裤,从银行到保险公司,Samsung,Audi,哈雷,Under Armor,Beats,Addidas……各式品牌电影里出现的植入广告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比电影的总成本(2.2亿美元)的一半还要多。
在此值得质疑的是一部广告电影是否还有必要收费?
如今作为捕获消费者手段的文化产业借助于广告、电影影视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创造时尚、符号和文化意义、对大众实现了全面的需求控制、进而消费控制,这点通过广告公司的核心创意部门和广告以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形象出现获得说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谷歌、淘宝、亚马逊、阿里巴巴。
而且不仅仅是内容曝光上,实际上有一种接近消费行为控制的工程学——比如通过算法即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建模:在消费决策的各个环节上设置监测点、再通过人群画像、标签分组、行为监测和分析,从而捕获特定或易于有某类消费倾向的人群。
这也是为什么大数据对消费社会的具有特殊重要性。
消费:物还是符码?
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
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
”消费过程既是作为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是一种交流体系,也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也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于是它就成了战略分析的对象,在法定的价值分配中,决定着其特殊的分量,这些价值涉及到其他社会含义,如知识、权力、文化等。
正是在价值分配的语境下,诞生了「符号-物」,一种超越传统物的存在。
符号-物:带来了物的价值重估作为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可以是没有限制的。
虽然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
甚至可以说,符号是人的需求增长的必然对应物。
对于新的消费社会中的「符号-物」,产生了这样一些与传统物不同的社会现象:1)第一位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受符号支配,因此一切都是可替换的;2)拜物教其实是一种符号拜物教、对能指的拜物教,也就是对对可能性、潜在意义的迷恋;3)符号价值实际上是能指超越所指,也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功能大于物的功能即其使用价值;4)符号-物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5)形成了一种「物-人」的新关系,这种关系与物的去魅有关:人比物长久、物沦为暂时性的消费对象,于是不管是一个圣杯还是一座教堂、博物馆里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人与物只建立短暂联系,这样人在一生当中也就可能拥有过无数的东西;6)物就有昭示「整个类别/物的系列」的功能:通过符合和象征意义物品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系——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汽车对应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包、名表、豪车则对应于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建立了需求体系的对应物,「符号-物」迥异于基于物的用途和功能而被需要的传统物。
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物的自杀、死亡加速和破坏,这里发生转变的是物的价值根据——消费就是消耗,因为被使用的对象需要持存性和耐用性,而符号需要交换需要更替,这项消耗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
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
其惟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比如汽车例子,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出行方式、且道路安全事故频发,对「物与生命」如仪式般规定的破坏,为自己提供了物质过于丰盛的证明。
鲍德里亚故而预言:“「破坏」都注定要成为后工业社会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在破坏中超越、变化。
”符号-物的意义符号-物对人的意义在于差异化,“工业需要无差别的人作为劳动力,无差别的人再次要找回他的区别性”。
正如「消费的脉络」也提到过的需求体系是作为生产体系的后果而产生的。
消费的结果是使消费领域成为了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因为消费的结构性和阶级性也体现了流动的可能性。
因而,「符号-物」也就在社会区分原则或逻辑下的应运而生。
消费还体现为一种渗透:“消费领域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清一色的领域(至多有少许的收人和“文化上的”差异)……需求和满足会向下渗透。
”反过来说,人会在这样的等级社会中自动向上归并、靠拢,这或许正是今天被大力提倡的消费升级。
总之一句话:一切消费都是为了社会地位。
「物的合法性」也就是:通过物而拯救的等级逻辑。
符号-物与现实的关系然而「符号-物」的到底能盖几分真实?
鲍德里亚持一种怀疑态度:“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
我们并没有介入其中,大众传媒并没有让我们去参照外界,它只是把作为符号的符号让我们消费,不过它得到了真象担保的证明。
这里,人们可以给消费生产力下个定义。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心的关系。
根据这种简图,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此已经明确的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
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也就是说,符号-物越是发达,真相越不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符号-物」是消费社会中具有自我意义的结构,它与现实的脱离,这个结构的形成逻辑是:首先,由于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那么消费本身成了一种意义领域;接着,这个意义领域成为吸引着人们消费的“黑洞”;从而,符号化的消费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和内向生长的环境,具有自组织的性质;最后当物品过渡到「符号-物」之后,一切物品都可以相互替代了,而虚空的符号之下可以是任何物品,因为占有关系要比物本身更重要。
最后鲍德里亚的结论是:消费被符号所操控, 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另一种支配与控制, 即大众通过主动地进入到消费社会中, 通过对身分的差异追求无意识地认同了消费体系以及相应的符号-物体系。
现代社会因此体现为一种由大众消费而非劳动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消费力比劳动力更重要的今天,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资本的行动逻辑。
[1] 赛博格:英语cyborg[2] 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7[3] 2016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课程论文——读书笔记一篇@2019.9
真的感觉上个世纪的人的科幻想象一样那么厉害,科幻永远不落后。
1the hook maker“读心人”的存在,如果在好莱坞大片那就是“X教授”,但如果是一个小群体,作为特殊的人群,自然会被当成“异类”而被大多数“正常人”排斥,排斥的结果也肯定是社会最底层甚至被监控被歧视。
更何况,他们是“读心人”,谁又愿意被“读心”,正如那个maker教授所说“思想是人类的唯一自由殿堂”。
我觉得教授是大好人啊,为什么要抓他呢。
我有个卑鄙的想法“正常人高层”害怕“读心人”又想利用他们。
而“读心人”的反抗,到底是争取人权,还是正如“正常人”害怕的,他们还是想窥探思想,凌驾其上,因为他们毁掉了面具。
我觉得是毁掉他们公平地位和平相处的机会。
面具其实是让彼此变得平等,因为,面具只是象征一种可能性,以后完全可以制造“眼镜”挡住“读心人”或其他更便携的,完全可以双方平等合作商量。
但是,没有,双方都没有。
我知道,这肯定是影射当时50年代的现实,但我不了解那个历史(当时美国处于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
政治审查和迫害严重,全国受牵连的共有 2000 多万人),我感觉还是讽刺政府的多。
好啦,回到男主女主,“you can read my mind,but you can't read my head”,这句也是经典啊,我也不知道男主是否真的因为彼此相处而爱上女主,但很清晰,女主被欺骗了,很伤心。
2 不存在的星球在未来,地球一般都会毁灭。
星际旅行,“星芒之梦公司”是个弄虚作假的旅行公司,也许,宇宙并没有那么美丽,只能通过“色彩增强”、“粒子碰撞放大至恒星级”来把简化的幸福放大,他们的工作也许就是“编织梦想”。
而有钱的老人家想回到奶奶的故乡“地球”,想体验奶奶曾说过的“森林、瀑布、溪流、游泳”,也许听人描述的美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我至今记得“金阁寺”。
为了钱,小胖子决定鱼目混珠(他虽贪财但心肠不坏,从结局可知。
而机器人管家不愧是机器人,冷漠而忠心,为了主人的“圆梦”,管男主去死),男主也刚好被打击(剧情需要)。
重点在于,那场梦,爷爷奶奶附体之恋。
“你有梦过我吗?
”3通勤者一开始很悬疑惊悚,我也是到了最后才理清剧情。
梅肯高地,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也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一定时间点从某列火车跳下可以到达。
功能是:进入后再出来可以“改变”自己世界,消灭曾经的痛苦,记忆手术后痛苦不再存在(其实就是“无限月读”),主角的痛苦是“有个类似精神分裂躁狂症的儿子”,于是儿子消失了。
(看到这我还以为是主角有精神病,幻想出儿子)反正我理解到的主题是“那不是痛苦,那是爱”,不能逃避现实。
尽管消失了对儿子和父亲都好,但那是虚假的。
其实我觉得“梅肯高地”那些离不开的人,就是从火车上跳下来的不堪痛苦的自杀者吧。
4or5 real life通过仪器,两种生活,不断来回,可以选择,到底哪个是真?
“当你做梦时,你依然是你自己,只不过不是现在的你”。
没想到,主题是“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罪过惩罚自己,哪怕那些罪过是假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配得上美好的生活”6 human is“如果牺牲,爱和善良都不是检验某人是否人类的最终测试,那什么才是”这么一来,他喜欢的到底是变形虫,还是曾经的丈夫,还是丈夫,还是结合后的丈夫?
7 the father thing外星人入侵,会占据身体和记忆,跟上一集刚好相反,南小主杀了他爸爸并推动反抗。
因为是大量入侵(跟上一集的区别),尽管假爸爸对妈妈变更好,但还是不行,假的就是假的。
除了色调偏暗,也不知实际要表达什么。
反抗?
外星人占据人类身体的恐怖,一直环绕不散。
8自动工厂这个故事很精彩。
战后自动化工厂反而成了统治地球的存在,它自认“为消费者服务”,更为可怕的是,原来消费者没了(战争的可怕),于是创造人类出来做消费者,“一切都是可取代的”,可是创造的人类不知道自己是替代品,产生了爱。
于是工厂创始人毁灭自己的工厂,因为它变了,不再是造福人类,而是控制人类,在她看来,那些人已经是人类了,于是她和男主就快乐活下去了。
9.安全第一自由和安全,这就是个隐私的问题?
恐怖袭击的谣言是对真实的垄断,说的不就是美帝吗?
就知道那个女孩会被耳机骗,哎,肯定要这样被骗的。
最近因为时间线中不断有人提及菲利普·迪克,所以就找了这部剧来看。
顺便看了一下对应的原著故事,很方便,因为有剧集tie in的新版书,每篇还都附有改编编剧的说明。
没全看完,但总体感觉是改编的格局小了。
第一集的改编大部分来说是很出色的,继承了原著读心这个概念,但是将背景设定和视角都改了。
原著中是政府已经利用读心人建立起了高度监控的社会,所以反抗者是势力很弱的,只能偷偷反抗,原著设定的屏蔽工具是头环,细细的一根金属丝,戴上帽子就能掩藏住。
读心人想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成为人上人。
到了剧集中,背景变成了政府正在试图建立读心的监控制度,民众反抗十分激烈,而读心人还受到社会歧视。
在这个背景下,头环变成了面具,象征着明目张胆地不服从,而编剧的很多原创性的情节都是值得称赞的,特别是读心人的视角,读心人因为读心功能带来的困扰,遭受到的歧视和利用。
剧集的设定理论上说是冲突更激烈、更多元的。
原著中的最后走向是物种演化,读心人以为自己是进化的高级人类,结果发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无法繁衍后代,只是一个短暂的畸变。
而剧集中出现了可以屏蔽读心的人,如果按演化的走向,这本可以发展到三个种族的战争。
但是在这样宏大的设定之后,剧集最后走向了一男一女的互相信任,落脚在了爱情之上。
真的只能感慨一句,格局太小。
第二集看得我满头黑线加一头雾水。
一个老妇人想要在临死前去地球,而地球是一个不存在的星球,船长为了赚钱而决定选一个星球欺骗老妇人。
原著中关于地球的记录已经灰飞烟灭,关于地球的信息都如同神话传说,老妇人从祖父那里听过关于地球的故事,相信祖父来自地球,但这个也只是猜测而已,她的祖父讲述的是什么样的地球故事,小说中没有详细展开,他是否真的来自地球,讲的是自身的经历还是传说故事,是不能确定的。
老妇人对地球的向往,其实并非是对已知的祖辈历史的向往,而是对神话幻想的向往,是对未知的向往。
而故事结尾,船长捡到的一枚硬币,则暗示他们随便选择的用来欺骗老妇人的星球,可能就是真正的地球,地球因为能源枯竭而变成了那个样子,是对读者的一种警示。
然而剧集的改编彻底放飞了,实实在在地叙述地球已经毁灭了,太阳系已经毁灭了,实实在在去了另外一颗星球。
另一方面,老妇人的祖父祖母又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来自地球的人,有着实实在在的地球往事。
这就让整个故事都不合逻辑了,一个人沉迷于神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沉迷于祖辈的往事,可能只有慕容复那样做皇帝梦的人。
而男女主之间的关系,更是匪夷所思到我无法理解。
男主为什么会梦到女主祖父的自行车?
他们是因为前世宿命而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地牵绊?
男主因为这种恍惚的前世牵绊,就决定和一个刚认识的老太一起去死?
啊,不懂。
只让我感觉这个故事似乎又变成了爱情,俗气而小气。
第三集,逻辑更加不合理。
原著讲的是时空裂缝的出现和影响,另一个世界取代了我们已知的世界,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改变了。
剧集改编试图为平行的世界制造一个存在的根据,但是这个理由是完全背离物理学基础的,平行世界运作的逻辑也是彻底唯心的,其中的人就像神一样。
所以到了最后,剧情就彻底成了一锅鸡汤,你有爱,就能战胜一切,能改变世界,能打通平行空间。
只是这个故事里的爱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第四集和原著差别大到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全新的故事,除了一丁点影子外,几乎和原著没有什么关联,剧集是混杂着出轨的中年男人的激情、危机和自私选择,最后又变成了女人的复仇爽文。
画面中有很多的奇奇怪怪的科幻元素,但不是主题,只是点缀。
尽管我一直在挑毛病,但还是打了四星,有空还是可以看看的,其中很多想象力确实是很有启发的。
当然更推荐读读原著。
原著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包含的主题非常宏大深刻,而且并不过时。
比较追求奇异效果的科幻系列故事,介于奇幻与科幻之间,体量太小,碎片化严重,讲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是架子刚搭好,演员表就开始滚动起来了。
但依然值得一看,尤其是对科幻题材创作有一些启发作用。
人吓人,扮鬼吓人,对我而言都是低强度神经游戏,电子梦里的Kill all others才是高级情境——最令我恐惧的人间炼狱。
因为我身处其中,亦真亦幻,我约有一半生命归属others,另一半则处在对others身份定位的恐惧之中。
胖子和所有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实现了区块链的社会中,一言一行都有监控记录,电视上每天都在直播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总统候选人(唯一候选人)的演讲,她告诉人们,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是一种爱国的姿态。
直到有一天,这位候选人在直播中说出了心里话“Kill all others”,胖子坐不住了,一个视频电话打到直播现场去质问,为了这通匿名电话,他把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虚构人物。
然而,身处区块链社会中是无以遁形的,他的真实身份立即被显示在全国观众的屏幕上,候选人很淡定地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胖子想逃,候选人却说,假如你不是“others”你就不必害怕……【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第五梦的女主角Sarah以一个未来世界的女同警察的身份出现,她工作失意、因为一次大屠杀中,她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同事,只有她侥幸活下来,于是她每天都在绞尽脑汁追踪凶手;另一方面她有着接近完美的生活——女伴是成熟性感的VR科技公司高层,还非常爱她,她们生活富足,她还有一辆会飞的自动驾驶汽车!
于是这两重现实的矛盾就对她形成了痛苦的折磨——她怎么能够一边享受这样的美好生活,一边她的战友们寒冤未雪,一年多了她还是不能为他们报仇雪恨。
看着她日渐消沉,女伴Katie为了让她放松一下,给她带来了一个假期——通过公司测试用的VR设备,可以制造一种接近真实体验的虚拟现实环境,也就如假期般实现了一次对原有人生的逃离——因为这种VR的逻辑是在用户自身的梦境基础上编制剧情,而不是营造一个统一的虚拟现实,因此它便具备了度身定制、真假难分的特征,因而格外真实。
进入VR梦境的Sarah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她成了一个黑人男性George,作为George的Sarah发现这个世界的自己是一家VR技术公司的老板,但不久前刚刚历经丧偶之痛,妻子在一次绑架中被谋杀,而那个妻子竟是Katie的模样。
几次在两个世界来回穿越之后,Katie出现了怀疑,仿佛Katie的世界不是真的,George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因为Katie的世界太美好了,好到不真实(实际上也并不美好,她在那里失去战友,历经痛苦),而George的世界里他正经历丧妻的痛苦折磨,仿佛这种痛苦的生活才是更符合她期待的生活(如二十年前《黑客帝国》中墨菲斯对尼奥所说的“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黑客帝国》红色药丸还是黑色药丸?
虽然在几次来回穿越中,Katie已经开始发现George的世界不对劲,在那里他总是头脑混乱、记忆碎片化且模糊不清,而且会出现和Katie世界相似的场景。
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被Paula——那个VR世界的朋友所说服,毁掉了VR设备,永久性的关闭了穿越通道,留在了VR世界。
但是等等,这真的是真相吗?
其中有一场戏中,当Sarah来到和她第一次穿越到George世界的场景时,是George世界在线、Sarah世界在后,而且Sarah被犯罪分子击中后就马上穿越到了George世界——这里两人都是没有携带VR设备就实现穿越的。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已经如硬件般构架于Sarah/George的头脑中了。
也就是说,物理上来说,对Sarah/George而言,这两重真实(Reality)都是真实的。
她的选择与其说是一种追求真实的选择,而毋宁说是一种追求道德上的自我赎罪的选择,如Katie说,We are all sinners(我们都是罪人)。
生活就是赎罪,如果可以选择一种生活,更好地赎罪,灵魂便更容易得到解脱吧。
第五梦从结构和故事主题上和《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非常类似,真实还是拟像问题如鲍德里亚所分析的,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年后《黑客帝国》及其类似的故事今天看来仍旧如此切中要害。
P.s 据说好莱坞人人都想演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所以本剧的不管主角配角都是大牌/老戏骨。
整部剧的风格与黑镜类似,但故事的主题上走得比黑镜更远。
Sarah神经连接关闭
不合逻辑,但感性至极第一集萝卜的口音萌死了,赛博朋克风格的场景,政府压迫下的反抗,地下反抗者间的爱情,永远都不会显得过时。
统统都是PKD上个世纪50年代的短篇集子扩展出来的,二次创作。电子梦取名太棒,周公梦蝶式的思辨几乎融会贯通了一整季。E3小径分叉的小镇、E5陀螺究竟是否会停止旋转、E6和E8几乎可以看作是BSG的番外篇(罗纳德.D.摩尔夹私)、E9和E10两集异曲同工(成为大机器上的齿轮或者排除故障)。此六集为佳。
all twists are way too simple......
菲利普狄克!!第一集跳过。第二集编织美梦回到地球。第三集类似迷离时空在火车上跳下。太老了,即使经过改变也还是能感觉出来内容有点过时
还是最爱第一集,后面越来越失望
无聊
仅看了第一集,感觉整个过程有点儿装神弄鬼,而最后的核心感情又表达得太直白,前后有些不协调,不是很喜欢
哇喔
三集停
除了第八集还可以,其他的完全比不上爱死机和环形物语
第六集,真是对PKD非常降维,非常无读解力和想象力但异常空洞的视觉呈现。。。
e08最佳。感觉每集稍微丰富一下都能拍一个电影。非常厉害
水准参差不齐。
这么垃圾的特效,片头弃
1 3
我真的没看懂。。。。
注水太严重了,显得拖沓,剧作本身在科幻片里也没有太大突破,就卡司还是不错
不是很看得懂这类剧,每集最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当然,第二集最后还是很好看的,我不是说裸女,我指的是风景…
Real Life和Kill All Others最好看,分别代表了迪克的两个噩梦:虚实难分、木及木又。Human Is次之(结尾好)。Impossible Planet里的老婆婆是卓别林的女儿。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