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首歌,恋上一座城曾经《成都》这首歌响遍整个大江南北,依稀记得其中的歌词,“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便对成都这个城市抱有了无限的期待,想象着赵雷坐在的小酒馆的模样……冒着十一长假高峰期,特地去了趟成都,去感受一下成都的魅力,发现成都是一座极具休闲,宜居,美食,旅游名城的地方,短短的几天下来,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对于成都来说,大概很多年轻人之所以那么喜欢成都,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风景,还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美食吧……反正我是这样的哈哈哈来几张在成都拍的照片吧
看完《我的城》,没有气势磅礴的震撼,却莫名生出惆怅来,时过境迁,事过境迁,面对人生的无力感和不甘心触发了我们思考。
时间是真实的吗?
还是人生的错觉?
封存一个刚出厂的手机,多年后拿出来,还是如新使用,但人生的岁月确实让你的身体和心理衰老。
所以,时间不是真实的,是人生的错觉。
我们使用身体,规划灵魂,到头来,我们结束生命,表面上看时间过去了,实际上,是机体的使用次数被消耗完了。
《我的城》是我们的故土,无论先来后到,城市给我们前所未有生活的空间。
,城市产生的智慧,科技让我们周而复始,循环反复的生命宿命不断繁衍,直到繁衍的速度被科技的速度超越,直到人类开始从科学的层面讨论永生。
《我的城》在过去的剧集为我们叙述的是城市人生的过往变迁,有机遇,有宿命,《我的城》在未来的剧集里,是否可以为我们展现希望,科技,突破和科技时代下城市人类的繁衍。
打开爱奇艺,发现首页有推荐这部纪录片,遂打开欣赏了一番,嗯,一座令人改观的城市。
银川,第一印象,好像是西北的一座城市,属于甘肃还是宁夏来着?
西北地区,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风沙漫天,黄沙遍地。
打开百度,搜索银川,哦,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有平原,有贺兰山,有黄河,还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看文字描述,应该还不错。
当看完这部纪录片,嚯,从镜头里反映出来的样子,这应该不是西北城市所拥有的感觉,蓝天、碧水、绿树成荫,绿化做的真好,俨然就是江南水乡,“塞上江南”这个称号果真名不虚传。
(有图为证)
百度无意间搜索到“银川有天下人,天下无银川人”,也详细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再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发现这句话说得真对,西北的一座小城市,没想到这么包容,一点都不排外,而且对于新鲜事物也是一点也不排斥,这样一看,这座城市是真的不错。
还有就是纪录片里面,那个夜市,还有那个羊杂碎馆,看的真让人流口水,看样子银川这座城市美食也不错,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转一转,看一看。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
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的故乡和自己生长的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
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
好在,有《我的城》。
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
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
有家人朋友,有喜欢的书店和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
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城市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从未注意到哪部纪录片会聚焦城市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
夜晚,华灯初上,一个人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有种流离的感觉。
更多的,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
有人说:“如果你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你就写不出这个城市的灵魂。
”对于所在的城市,曾经总是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过客。
日复一日的奔波,三点一线的生活,偌大的城市,留下了我浅显的脚印,马上被来来往往的人群湮没,我的理想,看起来都是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
在一个陌生城市生活,你会选择怎么拉近与这座城市的距离。
汪曾祺先生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可在你所在的城市,为了生活,你不仅要穿过城市的喧嚣、膨胀的物欲,还要掠过人心的疏离和无尽的孤独。
每天回家的路上,看到城市里的灿烂灯火,总是要问自己,这里有没有你的家,我到底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生活。
年复一年,当这座城市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更新更美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虽然不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但是却是接纳了你的地方,你会选择感恩。
你会感觉这座城市在推着你向前走,你们彼此包容,彼此理解。
城市里留下了你的一些愉快而美好的回忆。
四通八达的交通,轻松方便的外卖,无现金的自由生活,梦幻激情的氛围,这样的大都市令人着迷。
人人都想在成为一线城市体面的一分子,在那里扎根,获得尊严、幸福和好的未来。
一线城市充满着魔力的魅惑,也让漂泊者的灵魂无处安放:几百万的房价、挥之不去的压力和重负,异地他乡的心灵在流浪。
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来到北上广深的奋斗青年,在经历热血、努力、彷徨、迷茫甚至失败之后,在“逃”与“守”之间挣扎。
在这个不缺梦想的时代,选择安逸生活还是奋斗坚持,选择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其实哪种选择都是对的。
因为世界那么大,心安即是家。
第一次看片子的时候,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把我那长久以来飘忽不定浮在空中的心拉到了地面,跟着摄影机,穿梭在每个鲜活的人物周围,看着他们笑,听着他们说。
一边感叹别人的生活竟然是自己做梦也想不到的,一边想着自己为什么总是活不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还记得当年班里的美女学霸,高考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北大。
谁曾想,第一年3分之差让她与梦想失之交臂。
再见她时,依然是坚定而自信的脸庞,我问过她为什么要坚持。
她说,就是想上北大。
简短的回答,却让我想了好久,年少时当别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候,我还浑浑噩噩茫然不知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何处。
身边有一个朋友,爱玩,但唯独喜欢绘画。
那么不爱学习的人,每天练习绘画十多个小时。
大学毕业后,所有人反对,说你还是老老实实去找个稳定工作比较好。
他不听从家里的安排,坚持自己的选择,只身前往北京深造。
现在的他忙碌、劳累却也快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的作品,因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看起来肆意妄为,却活出了自己的模样,我觉得他很酷。
提笼架鸟玩洋车串胡同儿,那浓浓的京味儿能让你咂摸良久;一色儿的绿一双双炽热的眼,球迷响彻天的叫喊声足以唤醒内心那已经沉寂多年的激情;“四轮载人,两轮载魂”,酷炫的女摩托车手,会让你恍惚觉得自己的生活平淡如白开水……生命短暂,有的人辉煌一世,有的人平凡一生。
有的人追名逐利,有的人知足常乐。
但依然有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随风而驰,他们潇洒不羁,他们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不是片中人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
但他们每个人热爱生活、努力生活的样子,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年少时,会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去北京还是上海?
做科学家还是发明家?
可直到长大后,才明白,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再平凡不过的一个。
生活不是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才叫精彩。
其实,让自己酷炫也很简单:有梦想,并为之努力。
有幸这五个城市都去过呢,但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对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深的感触。
北京的部分采访了很多老北京人,整体的感觉是一种老北京文化的失落吧,确实是有很多原来的人文气息不见了,需要去继续传扬,也挺佩服一些老北京那种怡然自得,我就想玩点儿我喜欢的东西的心态的。
深圳是刚工作不久的时候去的,但是我发现我就一直都不喜欢那种看着有点乱有点不整洁的城市环境,之后去了广州也不是很喜欢那种城市氛围。
其实要说这俩城市的环境也不是很差,还记得飞机落地,从白云机场出来的路上,感受到很舒服的阳光和海风,但真的去溜达溜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鱼龙混杂的感觉,就不是很喜欢。
上海和北京一样都是大城市,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但我还是更喜欢上海,喜欢那个洋气劲儿。
其中有个被采访的设计师就说,曾经在这里每天被996压榨,不知道图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就好很多,确实是生活还是需要自己找到乐趣才能过得下去。
真正让我想问我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
生活到底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是在看成都和银川的时候,看成都时候还不是很明显,因为一直以来都觉得成都是一个悠闲的城市,再加上父母总对我说少不入蜀,所以对他们这种悠闲的状态很是习惯。
看到银川的时候,第一个精酿啤酒老板,曾经也在北京呆过,就说到在大城市压力大,也曾996,也曾焦虑,突然有一天就会问自己,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回到家乡之后,有了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
还有专门卖羊杂碎汤的父子俩,对自己的营生非常自豪,父亲对儿子能够继承家业,继续给大家做正宗好吃的羊杂碎汤就感到很厉害很自豪,也让人能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就是这种幸福感,让我心生羡慕,我就不由得想问自己,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我的生活在哪里,怎么样才能慢下来,像他们这样慢慢生活,充满幸福感呢,真的太迷惑了,但也真的很羡慕思路断了,不知道还想说什么,先这样吧
没想到纪录片《我的城》一改聚焦大城市的人文气质,转而给了人一种体验小城市安逸生活的视角。
北京、上海、深圳都是有大城市那种让人莫名紧张的生活节奏,成都虽然安逸但是也是十分热闹,而小城市银川则给我一种,这里就是慢生活的地方感觉。
同样是系列片的模式,由人物故事让大家感受,思考。
看完银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酒吧老板姚欣。
他更像是现在很多人的缩影,年轻时一腔热血,有大城市奋斗的经历,而终归无法将理想与现实调和平衡,最后回归家乡找寻归属,享受生活。
有的人会说这样是没有追求的,他们早早的在实现理想的路上退缩,他们没有舍弃家乡这条退路的决绝之心逼自己成功。
但也许有同样经历的朋友,也会理解这样的人。
很多人并没有找到理想的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应该怎样选择?
姚欣选择了,但他又是幸运的人。
跟往往向现实低头而碌碌无为的人不同,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他在家乡找到了他热爱的事情,他找到了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像他自己说的一样他“补钙”成功了。
这反倒是另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他像一个匠人,安心做自己的啤酒,还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年迈的父母。
片中最为让我感动的场景之一,一家三世同堂,一起酿酒,一起为他们的酒起名字和设计标签图案。
老人慈祥、孩童天真欢乐,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那种幸福的微笑,这种和谐美好真的让人羡慕至极,这也可能是很多“成功人士”不能体会的吧。
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劣势,但往往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他们虽然容易满足,但是他们活的更有人情味儿。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们找寻到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城,找寻到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找寻到幸福。
这就是福
成都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城市,对皮肤超极好,去了没多久就感觉皮肤润了很多,而且在北方的时候经常起痘,到了之后也不起了。
成都的节奏很慢,没有大城市那种速度,很惬意。
在成都可以看到遍地的茶楼,有茶楼你就可以看到一副镜像,外面好多桌子,大家都在打麻将,这是成都人的最爱,经常能听到对成都的一个评价,到成都上空你就可以听到麻将声。
在成都生活的人很喜欢玩,认识的好多人经常周末就去附近有山有水的地方露营,烧烤,很喜欢。
吃的就不多说了,成都美食就不用说了,不过地道的成都才菜很好吃,就是好多地方没有餐谱,不会点菜。
当然啦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对北方人不太友好,冬天太冷了,根本扛不住,实在冻的受不了就出去暖和暖和,湿冷对北方人造成1w点暴击。
推荐大家34月或者9 10月去温度会更适合一些。
然后就是不要紧盯成都的大景点,成都好多小景点都特别好,就是知道的人少。
总体来说在成都生活3年对这个城市很有好感,喜欢成都人,很实在也很热情。
个人很喜欢纪录片。
说不上原因,单纯觉得,那是真的。
看《舌尖上的中国》《水果传》《我在故宫修文物》。
也看《生门》《人间世》《最后的棒棒》,那些人间悲苦隐忍无奈贫弱残穷生死挣扎,看的有泪无力,却也记得提醒自己,好好活着就是幸福。
类比来看,《我的城》是另一类型。
在它这个类型的片子里,已经尽力做到了往一类行列里站位。
昨日在爱奇艺热度已经蹿升纪录片全网第二,可算成绩撩人。
而况,它是付费片,有多少人愿意付费去看一部纪录片呢?
所以,接近百万的收看量含金量不低。
出品方来自宁夏,僻居西北,视野和胆量可嘉。
出品纪录片是个冒险的事情,更何况大而无形的城市加小人物选题,没有官方投资,没有广告植入,全凭一搏。
主创团队来自新影集团。
中央新影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
这样一个老牌电影厂,它自带的厚重扎实,对年轻导演们的影响毋庸置疑。
这种影响其实也带在这部纪录片团队的身上。
四集里,上海和深圳各有分集导演的咔板气质,城市特质很分明。
而成都和北京篇是我固执偏爱的,刷片也刷人。
年轻的女孩子,怎么叫美?
身形精秀,面庞净白,轻言软语,却扛得起麻袋,淋得了风雨,戴着麦拿着对讲机,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以招呼工作现场的兵马粮草。
在男人的职业里像男人一样劳动,却依然保有女人的纤美柔软,才是值得赞美的。
看过全网发布的宣传片里闪过的影子,加上我偏执的想象,这部纪录片的女导演应该都是这样美的静秀而顽强。
年轻时刚做记者。
满脑子都是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那时候我连片尾字幕都不漏过,青春的时光里,时间、陈虻、张海潮这些名字我都记在脑子里,我不崇拜主持人,我崇拜幕后的他们。
想象成都片导演的现场,感觉看到我自己的青春。
她做着我曾经想做的事情。
在她的成都里,无一不体现了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的结合,其实那就是全民视角,每一个看的人,都能会意会心。
一些精巧处,是只有聪慧灵颖的女性才会有的落点。
灵魂有方向,身体就走不错。
导演就是灵魂。
总导演就是灵魂的管家。
所以,我给总导演也画了像:不善说话,能写一手好文章,刚净素泊,心里装着一腔血,却又懂得在体制下寻找平衡点,让理想和作品都得以平地走路。
宣传片中的总导演,满脸写着百年凝重,自带五四青年的一张脸。
我与他们素不相识。
这一生大概都不会认识。
但这丝毫不妨碍我的尊敬和喜爱。
尤其他们还那么年轻。
我们说体制,就好像那是一个笼子,或者一个挡了自己去飞的巨石。
年轻人更不愿意在体制里被束缚。
所以,这是我敬佩导演团队的地方。
体制下,这些年轻的导演得天独厚的得以灌溉了正确的线条和方向,有冷静的思考和倾听,而自身的个性和热血,又让他们能够保有敏锐的新闻感和对受众关注力的洞察。
能在体制的框制下找到空隙,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才是年轻人的本领。
新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他们在体制内成长,又在自我中撒欢;他们奔走红尘,又始终心怀悲悯;他们和现实作战,又为责任代言。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一代优秀文化代表的侧影。
祝你们一路奔走,归来仍是少年。
一群素昧平生的人, 一起奔跑在一拍即合的路上,将洞见转化成看见,将无形的城市转化成有形的故事,将微末化为力量,怎么看,这都是走来艰辛、想来美妙的事情。
理想是一个伟大的事情。
坚持理想是一个很费力的事情。
如果不能百分百坚持理想,至少,也要,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
祝现实照亮你们的理想。
一共5集,5座城市及城市里的人物故事。最喜欢老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成都的贫富皆可乐,其他的感觉拼凑太生硬,还不如常规的美食纪录片流畅的有温情。
五个城市,五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城市的每个人,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满意且知足,真的就算得上是幸福了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人,不同人的生活构建了城市不同的气质。深圳篇充满了工作和奋斗,完全没有生活气息,也是让人无力吐槽。
北京是我的家啊
为了银川才看,有点油腻
如果在多一点
为成都那集的擦边与包容多加一星。不过,成都不拍大熊猫就算了,为啥不拍成都的博物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成都是全国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就是说,我们成都不仅很休闲很会耍,耍得也是很有品味的。🥺总之,视角和文案不太行。
成都女娃好酷哟
银川和北京排得比较对味 其它城市很一般
怎样在50分钟内,用影像代表一个城市——很难,因为很多要素都是雷同的。
纪录很片面的电影,如果想了解一座城市,这么拍是很不负责任的!
画面是有感染力的但是剪辑略显生硬旁白功底不够 总有种浮于表面的感觉
人文的片子就是很合我意,最喜欢讲银川那集,把银川纳入明年旅行计划✓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所有的爱好,所有的见地,所有遇到朋友,所有读过的书构成了现在的你。
只保留建筑是没有意义的,人,才是灵魂
很一般。
最近看了一堆城市的故事,其中新加坡的片子取名“城市DNA”,讲城市的故事,就是要把城市的特点,反映出来,有点难。为什么拍城市纪录片,从现在看到的片子,都是宣传目的,为了宣传自己的城市。各个层面上都有忌讳,不能拍的要更多些,而个性化是趋势,网络社会,虚拟社交圈,城市越大,朋友越少,能拍什么?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人活得滋润,有人活的辛苦,个体的故事不能反映城市的特点。
很接地气的纪录片,把现代城市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动的表现出来,每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不一样的人文特色
有些拼凑,衔接的不好,有些例子并不能代表一座城市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深入拍摄,从我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游客对城市浅薄的认识。这种认识,都不用去到那个城市。观众看纪录片,希望从已知中探索未知,这部纪录片没有做到。北京、成都、上海、深圳,我对这些城市的印象依次递减。不过影片的镜头挺好的,画面主题明确。如果在整体的节奏内容编排整改一下会比较好。上海的弄堂,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都是可以加入的。个人认为,每一个城市的包容性都是很强的,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都很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各种衣服等等都会被慢慢接纳。如果这是城市宣传片,可能不太能吸引到我去这座城市。北京的弄堂,成都的早市都是很亮的点,可以稍微放大。这部纪录片不算好的,但绝对不是坏的。诚实纪录片不好拍,每个人对城市的理解不同,小人物的生活就是如此。
还行吧。主要是感觉找的人太多,拍城市太少,而找的人感觉又有点........🤣 怎么说呢 “边缘化”???并没有拍出城市精髓。———(但北京那集,好像“住在公园”里的老外惊到我了——他是认真的吗?但看着很爽啊!还有那个住四合院的帅哥——四合院屋内装修都那么纯白北欧极简风的嘛?~ 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