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说服自己席勒是爱Wally的,那个眼神那个笑容真的让我深信不疑。
可是当他告诉wally他要娶别人时,wally真的非常伤心和失望,他挽留了她,原因竟是我需要你,来完成那幅画。
看到这里,我不确定席勒是不是渣男,因为他是画家,一个富有天赋的画家,在他所到达的境界里,可能画画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包括爱情。
而wally爱惨了席勒甚至于超越了自己。
所以当两个人对于爱情的看法不一致,为爱情所能够付出的不相当,必然会有受伤的一方。
看完电影,我仍然相信wally是席勒的缪斯,我仍然把它当做一段美好的爱情,只是会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否则不要轻易交出自己的心。
席勒也许只爱画画吧,女孩们跟他在一起只想结婚,绑住他,拥有他,而他跟女孩们在一起只是把她们当做自己的灵感来源,一开始的相处目的就不同,是想法完全不一致的两类人。
他是浪子,他注定是谁也无法拥有的风。
在我看来,他是不应该结婚的...他不适合。
席勒是风,谁也无法抓住他,谁也不应该沉迷于他。
这部电影阐释了艺术家和模特的关系。
艺术家离不开一个给他灵感的模特儿,模特儿也离不开一个能给他灵魂的艺术家。
最后看到埃贡退伍开画展的那一刻我尽然看哭了。。。
一个艺术家的最佳伴侣还是那个欣赏他作品的人。
都说艺术家自私。
但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艺术是无价的,凡人只是在他们死后才会懂得他们的价值。
只要有人欣赏你的思想和人生观就可以和你一辈子,人生其他事何不如此。
可谓~路不同不相为伴,道不同不相为谋,情已开相见恨晚。
自己身为艺术工作者看完有感而发触动心灵。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
不是18世纪的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
埃贡·席勒,20世纪表现主义代表画家,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画家,从师于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维也纳分离派初期理念、核心理念:是反对学院派,并为艺术自由高呼。
与他类似的画家还有挪威现代表现主义画家蒙克 ,高更,梵高,野兽派马蒂斯。
埃贡•席勒英年早逝,从他的肖像上看,是那种带着神经质的、大头卡通青年。
他的画风用色混浊,造型夸张扭曲、奇特,不是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而是意在凸显内心的矛盾和情感冲突。
虽然色彩是杂乱的,但却表现得完整而和谐,有装饰性和戏剧性、和抽象现实性的感受。
他的素描线条虽然卷曲、流畅生动,然而现代的许多画者都能画出这种笔触的素描来。
相较绘画作品更加压抑的如上例举的画家,他的画仍然没有彻底脱出传统绘画审美,仍然是重人的形体表现,不过较过去的裸像画、肖像画多了感性的表达。
他绘画的突出性在于具有装饰性,和象征主义初期的特征。
另外负面压力的一点就是,他使用了少年人作为模特作画,这是不被允许的。
而这成为了公众舆论的公案而被司法拘留,产生了非议及入狱危险。
这部传记电影大略把他的短暂一生所经历的事件表现出来了。
不过在电影中,他被刻画成了一个情感败类。
可能是电影演绎的夸张和想象重构了他在生活中与身边女性相处的行为方式。
而大概这不是通常的情况。
__________另一方面,在他与女友沃利Valerie Wally Neuzil之间的关系中,他和大多数现代人的说法一样,所谓把爱情关系和婚姻分开。
在前者中,他表现出了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沃利不是适合的婚姻对象。
而又迅速、草率并预先地决定了自己的婚姻,然而在婚姻生活中,他对妻子爱迪丝Edith Harms也是自私自利的。
而沃利,人们对真实的维拉尼•沃利了解得很少,不仅长相、年龄,还有真实表现,可能都并非像电影那样。
不过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隐私化的表现:一个特别自由、热情奔放、和深情的女性。
她的自由表现在亲密关系没有主导性的约束,她也可以玩笑般地签下:“我不爱任何人”,这种所谓艺术家或荡妇角色才会说出的话。
我觉得这是她犯的一个情绪化的错误。
从往后,在电影和实录中,我们会发现,她不仅在与席勒生活的各方面支持他,在他从军后,她也去做了志愿医护,最后猩红热而死。
1911年初遇席勒并给他当人体模特时,她还是个17岁的女子,当然比起十三、四岁的女孩,她已经成年了。
从1911年到席勒订婚的1915年,期间也才四年时间,包括同居、恋爱、绘画和为生计奔走。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勒服役。
1918年秋天,西班牙感冒席卷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
席勒和他后来组建的家庭也相继因为流感病逝。
席勒15岁时,父亲死于梅毒。
读书时,他因为个人天赋而经推荐,接受维也纳分离派先驱,装饰画家克林姆特的指导,而成为奥地利象征主义绘画的一员。
最喜欢看席勒和沃利的感情纠葛片段,尤其是席勒送沃利去火车站穿过树林的那一段,一切都太过美好。
感觉影片对他本人感情状态的刻画还是宽容了些,但也很能理解他那种从小形成的敏感炽热而又孤离的心理状态,这也成就了他在绘画上的一生。
每个艺术家的诞生都是不同寻常的,一方面既给予了他超脱常人的敏锐,一方面又会剥夺他作为普通人的权利。
但拥有能沉浸并为之放弃一切的东西也是天选的宿命吧。
每次看欧洲电影总会为背景音乐动容,光影闪烁间,恰好的配乐最能戳中心弦。
哈哈,刚好自己的手机壳就是席勒画他的妻子《穿条纹衫的女人》,一直我还以为是沃利呢!
披着巨大的悲剧外衣的颂歌。
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这些艺术家的人生,总会释然于褒贬。
我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去评价他们吗?
不论从艺术角度、还是道德层面,都无法全面的认识他们。
最好的立场,就是旁观者,既脱离于追捧,也无所谓指责。
虽然看这样体裁的电影,人们总免不了感性思考。
可我每次看完,等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又会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上来。
对这些各方面都充满争议的艺术家,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客观叙事。
因此,我认为最恰当的点评,就是网上的生平简介。
那就说说电影本身吧。
“每一帧都美得如同油画”,大概说的就是以《埃贡席勒》为代表的一系列带有隐喻性质的传记体文艺电影。
电影采用的插叙手法,让人像在爬一段螺旋上升的台阶,时不时探出头看看屋顶,又能随时低头看到下面的螺旋形。
最让我着迷的是恰到好处的留白和令人意外的光影,人和环境的明暗交界线像刻刀一样精确的塑造了画面构图,我看的时候一度觉得自己在学习摄影晚安,小云雀和她的死神。
被一开场的雷声、喘息声和火车奏鸣声的紧凑交织瞬间拖入剧情,然后逐渐被空洞平庸、松散拼接的正片深深地无聊到…原本期待一部钢琴家般的杰作,看到的只有虎头蛇身蚯蚓尾。
少年时父亲因梅毒早逝,与妹妹病态的依恋与掌控欲,与非洲优伶的露水情缘,与金主彼此利用与放弃,与山谷中的云雀坠入爱河,在维也纳引诱了对面无辜的中产姑娘…最终在战争加剧的窘境中贫病交加死去…导演讲故事的手法实在平庸,众多剧情看不到关联,感受不到内心的波澜,只看到埃贡一边享受着女人们的保护,一边利用着她们的深情。
这份自私和薄情之下,他对绘画的热情都显得那么虚伪。
纵然不能用今时的道德观审视过往,我却很难不将自己的世界观代入电影。
要讲好这个不易被现代价值观理解的故事,需要更强的情绪、更深的触动、更纯粹的艺术感染。
而我只看到了帅而无味的男主,演技被wally吊打,自始至终未看到席勒内心的澎湃汹涌,只看到被女人们保护的渣男在自我陶醉,总觉得对不起这如画的风景和配乐。
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现在眼前还浮现着男主在自己展览隔壁的小屋里默默地把每一张条目上的作品“男人和少女”改为“死神和少女”,桌角静静的躺着刚寄来的带有wally死讯的纸条。
影片显然是将两者的爱情美化了。
据真实记载,二人分手的场景十分不堪,schiele抛弃了对他不离不弃四年的wally,转身就娶了家庭条件优越的Edith。
他确实是势利,女性对他来说永远只有利用价值,用完了即抛弃。
在离别的咖啡店,wally穿着他亲自设计的裙衫,含着泪的深吻也未能留住这一放荡的游子,他只是生硬地别过肩膀毫无表情地疾步离开。
但影片仍然想让观者相信,离开wally的那几年,他也会时不时想起克利姆特家的初见、与她共度的纽伦巴赫阳光明媚的乡间和维也纳的大雪。
更无法忘记的,是紧抱她于胸口,“男人和少女”的灵光乍现。
女性在schiele的一生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以充满情色意味的人物画著称,并坚称他对身体的一切描述都只是艺术。
缪思可以有很多,但真爱只能有一个。
我们都心知肚明,wally在他妹妹婚礼上的“没有爱上任何一个人”的证明是假的,她深爱这个如此执扭又忧郁的男人,也许是从第一天那目不转睛的眼神开始,也许是他让她把长袜拉高一些的时刻。
所以,一年后,当他拿着写着同样证明“一年会花几周的时间和wally一起度假”,而要娶Edith的时候,这仿佛是一场无情的儿戏。
艺术的圈子里,特别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男女关系是说不清楚的。
wally和Edith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能是出于身份的卑微,wally永远像百灵鸟样用无限带有浪漫生机的包容对待这位大艺术家,所以他们的爱情也好工作也罢才能维持数年之久。
在得知schiele和Edith的婚讯后的崩溃也在情理之中,她对他是海水般的爱,既可以有汹涌的激情为他提供艺术的灵感,又保留着日复一日平静却扎实的爱。
艺术家身边的女性是最伟大的。
而只有艺术家,往往是男性,被历史所记住。
女性,一定要像蒙马特情人苏珊娜瓦拉东一样,不仅要有过人的才华,还要有睡遍整个印象派,让无数男人梦寐以求的名声才行。
要不然只落得卡米耶克洛岱儿的下场:分明有着和罗丹不相上下的天才,却只以“罗丹的情人”被记住,在精神病院孤独的死去。
而Edith从新婚开始就在不满,“我不想让别人这样看到我”,这是看了schiele的素描后的冷漠话语。
要不然就一直在嫉妒他和别的女人,即使schiele在多活几年,这段婚姻也不会长久。
高傲怪诞如schiele,怎么会任人轻视他的艺术?
也许在世人看来无情,但他是把moua,wally和其他的一切视为艺术。
爱情、友情、亲情。。。。
所有的都和艺术所重叠,因为艺术既是生命,是他一生所追求,而不会左顾右盼地迷茫。。。。
ps:1.最近几年传记电影越来越多了呐,前段时间看了舞女,也非常棒。
欧洲的传记片画面都特别唯美文艺复古2.花痴福利:男主360度美颜,小哥实在是太帅了(屁股没有想象中的性感,总要有缺点。。。
)他是不是模特??
男主帅的不可思议,渣的也叹为观止 一口一个我是艺术家,即使埃贡席勒这等艺术家与我同时代,我也只想踹他两脚,觉得此人虽然有点才华但太他妈能装逼了所以喜欢艺术作品就好,对艺术家不需要报以同等的好感,以前看名人传的时候发现名人其实也是凡人,再大点发现名人不仅是凡人,还是会有很多缺点很多道德问题很自大自私的凡人,他们的艺术天份,就好像鸟一样被困在了躯体的牢笼里,怎么也冲撞不开 艺术不会被俗世的道德观所束缚,但我会,或许这就是我与艺术无缘的一小部分原因
我一直期望妹妹和埃贡有段感情…我可能实在太喜欢骨科兄妹了,而且他们真的好美,埃贡的情人都很漂亮很美,但不得不说,他自己就是最美的我之前在知乎上看过,会因为名人道德水平低下而不看他的任何作品吗?
而答案却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纯洁无暇道德高无黑历史的名人很好奇我们此时此刻对于某些艺术家的道德水平要求亦或者法律要求,会不会成为未来几百年后人口中“迫害伟大艺术家的暴民”所以是艺术重要还是道德重要?
是艺术家重要还是人重要?
是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重要还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观重要?
是要艺术还是要道德是世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了,还是只有“坏人”才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来进行艺术创作?
在豆瓣看到过有人短评说现实中的埃贡没他美,比他坏,电影太拘泥于席勒的情人不论如何,这都是一部除了美好的女性肉体和饰演埃贡席勒演员的颜值以外没什么好看的电影,没有看出才华只看出渣与浪
电影里面的艺术给我的很大感觉,就像影片中一开始的那场裸女秀,扮作古典油画里的样子,其本质无非也就是性性性
(芷宁写于2017年8月6日)一部画家的传记片,倘若缺省了对其人生关键时刻内心和情感的相对有理有据的适度揣摩,便会失分不少,影片《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便是如此。
该片选了一位非常帅的演员诺亚·萨维德拉来饰演在彼时颇有争议的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890年-1918年),似乎有走捷径的嫌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着墨的地方就能含混而过。
埃贡·席勒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命只有短短的28年,就他遗留作品的数量而言,他短暂一生的容量似乎涵盖了懒人的几辈子,而他的个人生活,有着典型的艺术家的随性随意,堪称“邪魅狂狷”,放纵肆意,似乎怕来不及活到明天似的,这或许和其家庭背景也有点关联,父亲在他15岁就离世,而在离世之前,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争吵如家常便饭。
埃里克·侯麦在影片《双姝奇缘》中藉由蕾妮特这个学习绘画的女孩儿说出过这样的话:“当一个人绘画时,画就是他本人,因为……情绪感应,完全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是内心独白。
”席勒的画,线条富有激情,造型夸张,色彩触目,观之能从画中感到某种极度悲伤的情绪,也有着不安、焦虑和苦闷,仿佛画家的内心独白。
而“画家想要表达的,和人们看到的,通常是两回事”(语句同样来自侯麦的蕾妮特),故而不同观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或趋近于画家的意图,又或者根本与画家的本意背道而驰。
传记片的拍摄与解读,有时候也是如此。
埃贡·席勒和女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解读他的关键,他的生活、工作中不乏女性——他和母亲的关系紧张,当面不知该如何相处,在信中却往往口出狂言;他曾让妹妹葛尔娣做他的模特,而妹妹则对他有种痴缠的迷恋;他和很多女模特的关系暧昧,其中维拉尼,也就是沃莉,是他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缪斯;沃莉和他一起经风雨,除了做模特外,还帮他和画商周旋,为他出庭作证,在他被羁押其间,也不离不弃,而他最终却抛下了全身心为他而活的沃莉,娶了家庭条件相对好的哈姆斯家的女儿。
对于这部影片,人们普遍不满意的地方大约便是——对席勒决定娶哈姆斯家的妹妹伊迪丝感到突兀。
虽然往事的确如此,但影片对此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过渡,他之前似乎和哈姆斯家的姐姐阿黛尔接触得更多,这中间依稀有断裂或跳频之嫌。
其实对此,影片也是做了些不算充分的伏笔,如,当席勒发现妹妹和自己的好友有染时,他很愤怒,怒斥妹妹不该如此轻率不智,他的怒吼中流露出了他的观念——他认为女人该珍惜纯洁的躯体。
沃莉起先是席勒的老师克林姆特的模特,片中的席勒还曾询问过沃莉和老师关系,可见他是在意的。
而阿黛尔·哈姆斯在和席勒的闲聊中,谈及妹妹伊迪丝因年龄的缘故,在社交方面被管得严,必须按时回家,此时,闪过一个席勒对伊迪丝有另眼相看之感的镜头,但很短暂,稍纵即逝。
饰演沃莉的瓦莱丽·帕赫纳,算是这部影片中对角色情感和情绪拿捏比较合适的一位,她诠释出的无望的爱恋与彻骨的悲伤,足以令沃莉义无反顾地加入一战医疗队伍的行为来得符合人物的行为逻辑,而悲伤的结局也足以令片中的席勒明了,他究竟错失了什么,于是画名“男人与少女”终成“死神与少女”。
现实中的埃贡·席勒曾言:“看着你,让我的心脏很痛。
我爱你。
”这话究竟为谁而言,各有解释。
而该片对席勒的塑造似乎流于表面,没有诠释出一位画过上百幅自画像的人的极度自恋与自我怀疑,自卑又自傲且一丝不苟的气质也并未体现出来。
影片的画面是美的,很多场景颇有质感,倘若在剧情架构和人物塑造方面,能再往前推进一步的话,就再好不过。
(杂志约稿)
我必須要承認一開始打算看這部電影是爲了男主的顏值。
我不是說我對他有多了解或是之前就知道他很帥怎樣,真的只是因為在瀏覽網頁時剛好看到一張劇照而已。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0599186/(我當時看到劇照的時候就在想:這應該是席勒本人吧)我經常有疑問覺得不知道現代人的審美究竟落在什麽區間里。
畢竟現在俘獲少女們芳心那些小鮮肉和流量明星我是真的很難苟同。
我覺得女生全部都長得和姐妹一樣,男生們各有各的丑和彆扭(請原諒我自己長相醜陋還在對別人說三道四,畢竟他們就是吃這碗飯的,我小小的抒發一下自己的想法也是OK的吧)都說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是隨著一批批工業化流水線網紅的誕生,大眾的審美也日趨接近,女生要白幼瘦,胸大屁股圓,男生最少都要1米8,高富帥最重要的就是高了。
伴隨著外表審美的趨同,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創作也漸漸難有創新。
席勒的畫在當時也是很難被接受的存在,當然我們現在可以說他是表現主義,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挑戰的除了畫派應該還有世俗的環境吧。
出演席勒的Noah Saavedra確實也是很英俊,不過你要說他多麼多麼帥氣我覺得也還好,更多加分項是他演出了席勒作為藝術家的氣質和個性。
片中的席勒一直在畫畫,不停的畫畫,和別人爭吵是爲了畫畫,接受徒有其表的婚姻也是爲了畫畫,模特換了一個又一個,永遠吃著鍋裡的看著碗裡的。
他是個渣男沒錯,但是也一個太能捕捉美的渣男。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是藝術家們好像真的多少都會有點與衆不同的地方,有好也有壞。
從感情角度來說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席勒大概會上去甩巴掌,但是從藝術角度來看,我又會升起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算了吧,藝術家都有點不正常的。
劇中的Valerie Wally Neuzil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美女。
不過席勒一直把她當成自己的繆斯,他也一再強調不是好看就能做模特的。
要有獨特的氣質。
我記得自己看過一個專門寫人體模特的貼文,大概也是說這麼一個意思,就是要美的有特點,不要美的千篇一律(網紅臉拜拜)
這個世界上,好像很多事情都很難兩全,比如你要一個藝術家成就很高,但是做人方面也要是個道德楷模,再比如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事少錢多離家近,但事實上能達到一兩個點已經很不容易,很多人是任何一個都沒法get到。
偉大如席勒也是英年早逝,留下洋洋灑灑幾百張手稿,每次想到這些藝術家們都這麼早早就離開了人世真的是讓人扼腕歎息,不知道他們還有多少數不清的想法沒來得及表達。
埃贡席勒
画家的世界,五彩斑斓满欧洲开着火车。。。。不对,是乘着火车游历欧洲(认真脸)
就挺一般的 没什么亮点
整个电影都是裸体霸屏。
席勒的綫條和色彩簡直讓人嘆爲觀止。私生活上,相比渣男這樣的稱號,愛而不得的命運所具有的悲情浪漫倒是讓我覺得感動呢。
男主角演员太帅了,瓦丽的扮演者显得和他尤其不搭。埃贡席勒之所以总是被指控大概是名不够大,又喜欢追求自由的艺术,要是像风流成性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摆明了混迹情场,可能就不会这么的艺术现实两难全了,可惜他风流只沾染一点儿,艺术也做的不够好。这电影没什么碰撞,除了男主的颜值,没什么可看的。
看的平台盗版
こんなクズ見たことない
画家传记片,若缺省了对其人生关键时刻内心和情感的适度的相对有理有据的揣摩,便会失分不少,选了非常帅的演员来饰演在彼时颇有争议的画家,似有点走捷径的意思,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着墨的地方就能含混而过,影片的画面是美的,很多场景颇有质感,倘若在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能往前推进一步的话就再好不过
埃贡和格蒂在开始部分竟然给我一种骨科的错觉😅我还是主张人与作品分离来看,否则……
帅的心动 渣的心疼
摄影和音乐都好,男主是空心美貌,看剧照是一见倾心,在片子里乏味得很,给我的感觉特别像《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张超……
而一个艺术家 大抵如此
不懂的艺术明显的渣男男主很帅也看不下去
看了不少艺术家传记,梵高的遭遇,莫迪里阿尼的遭遇,甚至席勒的一些遭遇。跟当代艺术在某些国家,当下的遭遇没区别。科技发展了有用吗?现在是21世纪了有用吗?依然是不了解,不关注,不学习,无知当光荣。一边缅怀着梵高们,一边做着跟梵高时代鄙视和嘲笑梵高的人一样的事。
现在艺术家的传记影片讲来讲去只能在情史和性上面不断挖掘了。其实更想看到的是他们内心的挣扎,精神的苦楚。当然要表达这些是很难的,要表达出来而不做作就更难了。所以大概也只有继续在性上面不断挖掘。以至于以“自画像”闻名的挨贡·席勒被表现成一个痴迷裸女的早亡者。
兄妹俩感情很好
28岁正值好年华。镜子好似灵感源泉,那副死神和少女让人浮想联翩。还有处座房子的窗户实在太别致了。
对他的画无感。而通过本片,对其本人更添恶感。
作为了解生平一些经历还不错,只是偏重在情感戏方面,对于画家的才华和特点的呈现好弱,而席勒的作品本身是非常有冲击力的。Wally这个角色诠释得很帅气,席勒则是长得过分好看😂Klimt家和Secession拍很美,期待去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