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過【大耳無罪】(Tulpan) 是一齣如此討好的電影,難怪在多個電影節中均獲好評。
故事其實頗簡單,就是一個愣小子求偶的故事。
那好看在甚麼地方?
我會說是男主角那份專一和純真。
我覺得他每個表情都很真、很肉緊,能讓觀眾感染到他的喜怒哀樂。
除了男主角,電影中的動物也是挺好看的。
好喜歡獸醫替母羊看病,還有男主角接生小羊的兩段,完全展現出在原始社會中,人和動物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電影中,男主角的姐姐和姪女唱了一首很動聽的歌,可惜聽不懂歌詞,不知道在說甚麼。
不過不要緊,單聽旋律便教栗陶醉不已。
總的來說,這是一齣輕鬆有趣的異國小品。
bc在四月底便會上正場,屆時大家請勿錯過啊!
看了好几遍,因为小时候生长环境的原因,我们班里还有几个哈萨克族同学,我们关系都还不错,所以感触多了一些…有一些背景和细节想和大家分享:哈萨克斯坦确实有海军,在里海,2003年左右才成立。
拖拉机运水是常态,人和牲口喝的用的。
以前都是马车驴车,冬天需要凿冰打水。
小儿子学驴叫。
驴叫,是发情的意思。
哈萨克电台的音乐是玛依拉,前苏联的民歌,十月革命期间以前,卖马奶的姑娘有歌唱天赋,人们为了听她唱歌而买她的马奶。
20-30年代传入我国,主要内容是教育年轻人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后王洛宾填词改编女儿一直在唱歌,这部分设计,可能因为这个故事而设计的。
所以,没人告王洛宾侵权?
苏联1991年解体,哈萨克斯坦加入独联体,整个国家哈萨克族68%,俄罗斯20%散到地下的糖果是俄罗斯的糖果,一种巧克力糖哈萨克斯坦有3个政党:“祖国之光”党、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光明道路”民主党。
俄语播出占40%以上。
所以整个片子是哈语和俄语的混合的台词语言。
"过来!
出发!
"这两句我听得懂,也是我们小时候的的口头禅。
和英语back的发音相似。
哈语的某些单词,和英语相似程度极高扎巴依是醉汉的意思门板用的是榆木,重,硬,耐用,相当于南方的橡木。
哈萨克诗人是神奇的存在。
江布尔鼓励人民反抗沙皇专制。
酸奶疙瘩可以救命,和石头一样坚硬。
晒酸奶疙瘩的毡房,我们小时候用的羊毛毡,赶毡是哈萨克妇女必须要会的技能哈萨克是伊斯兰,为何没有任何宗教的痕迹??
哈萨克一直有猎鹰的驯养传统,以及鹰的羽毛作为服饰、帽子的装饰,象征勇敢,有着美好祝愿等,每个哈萨克车里都挂着鹰的羽毛。
为何片子里没有鹰毛?
陆地的旋风,寓意有灵魂要上天了。
兽医抽的烟是西域一代的玛合勒嘎,汉语叫莫合烟,苏联传到新疆的。
好电影,暖人心。
我想起万马柴旦。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下午.看完觉得就是那种能获奖但不卖座的电影,它太闷了看完对别的没啥大感觉,因为感觉现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唯一小纠结的就是阿沙的那个好朋友托尼了边看边感慨这到底要多么喜欢阿沙,才能一次次的热脸贴上了凉屁股才能再一次次的被忽悠之后,又一次次的高高兴兴地贴上去我觉得这样的人实在太难得周围又没有这样的例子,前思后想,就觉得这个托尼应该是GAY,而且是弱受..阿沙这个强攻没有弯的趋势可怜的托尼职能竭尽所能得想让阿沙好并时不时地暗示,让阿沙知道自己想跟他远走高飞.这样一来一切都说得通了帮忙追姑娘不停地对他好,对他姐姐好.想方设法的想跟他走出草原.想着就替他心酸尤其最后那一次,高高兴兴地开着拖拉机,憧憬以后的生活又被阿沙的一句"停下"幻灭了就觉得这样一次次的有希望,一次次的被扑灭,挺郁闷
内容和电影无关。
只是自己的一段独白。
前不久一个人徒步了一小段西藏,搭了一辆藏车,由于和司机语言不通,无意间进了牧区。
其实我一直很想住在藏族牧区人家里,哪怕亲眼见识一下也好啊。
这样才能叫做正真的体验生活。
但一个女生多少不安全,朋友们也一直在劝我不要冒这个险。
加之牧区人烟稀少,往返都没有办法。
所以,我也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没成想,这次误打误撞进了牧区。
给大家简单说说牧区的情况,和电影里很像,方圆几十里也就一两户人家,很难搭到车出去,走到国道上还有十几公里。
天色渐黑,准备在小山头搭个帐篷,听见了狗叫,害怕有野狗(藏獒)。
而且这里的老鼠巨多(地上密密麻麻全是老鼠洞)。
当下旁无一人,只有无尽的浓密的夜色。
当时内心的确有点慌,想了无数种方案,也做好了通宵的准备。
远远的,在黑夜里出现了牧牛人的身影。
内心一阵狂喜,也明白这是我最后的机会。
他对牛的方式就像电影里的人对羊。
没有办法了,我鼓起勇气,冲着夜色里他的方向喊起“我能在你家里住一晚吗?
”。
当时,我确已有着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可以——”黑夜里的身影犹豫了一下,最终平和的回答了我呼,一颗大石头落地了。
我走过去,渐渐看清了他,一个帅气的年轻小伙,22岁上下。
简单聊天几句,发现他汉语讲的很好,是在云南上学的大专生,是家里第二个儿子,我叫他二哥。
家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嫂子,一个侄子。
还有一个老母亲。
他打电话告诉了家里人。
不一会又来了一个年轻人,是他的侄子。
他的侄子在兰州上大专,汉语讲的也还算好。
不如二哥热情欢迎我,一路上都在盘问我,我也耐心回答他,毕竟住在人家家里要让人家安心。
又过了一阵子大哥也来了,一上来就要帮我背包,问我走了多久累不累。
但他不太会讲汉语,我们交流纯粹靠互相揣测对方用意。
他从头到尾,直到最后我离开时都是对我照顾最多的人。
走了很远的路,终于到了他的家。
巧合的是,上午我来敲这家的门想要休息一会,不巧他们都出去参加赛马节了,没人在家,我最后是被这家养的三只藏獒的吠叫声吓得落跑了。
进了门,见到了老母亲,一个彪悍的藏族老妇人。
老母亲并不欢迎我——我是住在他们家里的第一个汉族人。
一进门就要看我的身份证、学生证。
三兄弟不停替我用藏语和老母亲解释。
老母亲渐渐平和下来,还会时不时用她明亮犀利的眼神上下打量我。
她只会说一句汉语“吃——吃——”端上牛肉“吃——”端上酸奶“吃——”端上藏粑“吃——吃”这几乎是我和她唯一的交流。
嫂子在喂养着婴儿,敞露着胸脯。
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人介意。
刚开始,我真的是有些不好意思的瞟了几眼,虽然我也是女的,但从未见过如此场景,不免十分好奇。
然而每个人都很自然,就像是吃饭一样的事情再平常简单不过。
老母亲手里的针线活也从未停下。
牧区的网很微弱,断断续续时有时无。
我们一直尝试加个微信,但没有成功。
是在我回到拉萨后才收到了他们的好友申请。
那一夜里,因为没有网,我们用蹩脚的汉语互相交流着。
我为他们朗诵了一段文章,是阿根廷学者写的一本哲学书。
我为他们选读了其中的佛学部分。
但没有人听懂,大家一阵哄笑。
当我把大昭寺布达拉宫的门票递给老母亲时,没有想到,严肃的老母亲居然脱下了帽子,把门票放在头顶,嘴中还默念经文。
她的专注和虔诚,让人忘记了这只是一张门票而已。
这是我见到的老母亲唯一谦和柔软的时候。
这种虔诚和一路跪拜到布宫的人我想是无异的。
就像电影里的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在无人的旷野里,有着最质朴无华的感情。
第二天一早,我离开了这里。
带着从未有过的平静和感动。
走之前我在枕头底下塞了200块钱。
大哥一直送我到门口,又往山下走了50米。
分别时,我告诉他去枕头下面看看。
我赶紧快走起来,害怕他追过来。
然而身后还是传来他的声音。
我告诉他这是我的心意,请他务必收下。
说罢,头也不回的走了,永远离开了这里。
想要说的太多,可无奈水平有限写额额出的太少。
这种深刻的体验我永远也写不出来。
这部电影吐槽的人很多,评分也不高。
我想,不是理解不够,而是体验太少,所以很难深入人心。
一种质朴、一种平静、一种义无反顾或者破釜沉舟。
这样的生活,是一种最朴实无华的幸运。
帐蓬里面的每个人都很固执。
姐夫固执地守在已经非常贫瘠的草原上,照料羊群,做一个牧民,养活全家。
大儿子每天固执地抱着收音机收听各个电台,仔细地听着新闻,晚上再一字不漏地报告给父亲。
女儿固执地爱唱歌,是一刻不停用尽全力地唱,仿佛她的生命就是为了这首草原的歌。
小儿子好动可爱,整天在跨下拖着一根木棍当马骑,他虽然年纪小,也有自己的梦想,不断固执地问:我们要去阿拉木图吗?
牧场老板很固执,面对亚莎提出给他一群羊的请求,只说:没有老婆就没有羊。
在草原上,没人给你洗衣做饭,捱不过一个星期。
甚至连没有露面的图潘也很固执,只凭亚莎的大耳朵就否定了这个求婚者,到城市时读大学去了。
主人公是大耳朵的亚莎,他固执的梦想是在大草原的星空下,建立起小小的乐土,在那里应有尽有,搭起有图案的白色帐蓬,有电视机,有自己的农场,在那里建立童话式的生活。
他对长得非常像杜汶泽,不断劝说他到城市去的那个司机朋友说:我不稀罕你的城市。
是的,他们是越来越少的草原游牧生活的坚守者,大多数人已经到城市去了,只有他们固守在这越来越被沙化成荒漠的草原上,他们的魂被草原吸引,梦想虽然在不断修改,比如将帐蓬改造成装着太阳能电池板屋顶的酷房子,但他们的梦仍然根植在这个草原。
只是,这个梦想虽美,但却是残酷的,“没有老婆就没有羊”,简单的话蕴含朴素的道理,草原梦想的实现需要男人也需要女人,没有女人的坚守,男人也许能捱一阵子,但能捱得长久吗?
自始至终没有露面的“郁金香”走到城市去了,亚莎的姐姐会是最后一个陪伴男人坚守草原的女人吗?
或许,小儿子不断反复的问话给出了答案,城市的诱惑巨大,后继者最终还是会到阿拉木图去。
也许不该这样悲观吧,可以看到的希望是,亚莎曾反感姐夫用命令的口气对他说:我说不就是不。
但影片的最后,亚莎用姐夫的语气对司机朋友说:我说停就是停。
也许这就是牧人的顽固吧,有这样的顽固的精神,草原的魂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说不定,真的能建起有自来水和900个电视频道的草原呢?
《图班嫁给我》讲述在海军服役结束后,阿萨回到了哈萨克,在姐姐和姐夫的家里帮忙放牧。
他有一个简单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牧羊人,在西伯利亚大草原上拥有自己的羊群和帐棚。
为了圆这个梦,他首先必须找到一个愿意过游牧生活的老婆,但他的眼里只有图班一人,而图班却因为他的一双招风耳数度拒绝他的追求,草原上的清苦生活就因为一场求而不得的婚事,越来越让人苦恼。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可能是2008年拿下最多国际奖项的电影(从戛纳到东京,从伦敦到蒙特利尔……)。
《图潘》●导演:谢尔盖·德沃兹弗依●主演:托勒普伯根·巴依萨卡洛夫如果你喜欢《图雅的婚事》,想再来感受下大漠的荒凉气息,那选择《图潘》(Tulpan)是件不错的事儿;如果你对《图雅的婚事》的理念和追求不大满意,看《图潘》同样是绝佳的选择。
图潘和图雅,两位姑娘的名字多么相似,故事剧情也都跟她们的婚事有关;不过在哈萨克人这里,被追求的图潘只是个幌子,从头到尾她都东躲西藏,被遮得严严实实,连露个小半边脸都是难事。
“图潘”还有郁金香的意思,这朵不曾绽放的郁金香,隐在幕后无人知。
再到后来,图潘的意义就不只跟一个女人有关,只作为美丽的化身出现,预示了人在大漠里生存下去需要的勇气。
求婚的年轻小伙烦心无比,只因图潘嫌他耳朵大,另外图潘那位彪悍的母亲也没让他少吃苦头。
影片讲述一出求婚不成的戏,在恶劣的环境下,小伙心存很多梦想,但前提是他要找到一个女人,否则就只有吃风沙干等死。
结婚意味着单独的个体结合为伴侣,这在《图潘》里起到了关键的暗示作用,它跟人最本能的繁衍有关。
毫无生气的荒漠上,蒙古包是个孤零零的存在,然而它又像一个母体里的子宫,里面住着一家人。
不过,《图潘》的故事真没什么说头,导演坦言过半内容是身在荒漠临场发挥而得。
影片营造出粗糙的影像质感,没有配乐,排斥了任何可能造成美化的人为添加。
影片的长镜头设计才叫一绝,拍摄难度足以让人目瞪口呆,绝不是憋着一股劲拼出了多少分钟而已。
沙暴肆虐时天地昏暗,乌云携着闪电,人类在大自然的气象变化面前渺小而无力。
小伙替羊接生一段,时间仿佛凝滞了一般,他又吹又拍、连拉带扯,分明可以当作牧民入门的教学影像。
这听起来好像很闷,实际上不是。
这部电影相当欢乐,细节生动,处处是生活幽默,有冷有热。
家里的三个小孩各有所长,唱歌听广播拖木马,纯真的天性足以让你莞尔。
小伙的损友中英美文化的毒很深,天天吹水。
他的存在以及不时出现的城市字眼都连接了外面的世界,仿佛这片荒漠以外,才是属于人类的地方,而他们是被流放了的。
这些人都不像在表演,更接近于本色真实的一面被偶尔捕捉到。
发情的牲畜,爱子心切的母骆驼,舔了舔小伙子的羊,人跟动物在某些时候也有情感共通的地方。
如果它们能在无意中逗乐你,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9b7/5e5090.html】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注重写实风格,羞涩求爱、恶劣荒漠加上如有神助的动物生灵,《图潘》让人眼前一亮。
———Jonathan Rom ney(《Screen Daily》)
我看内容的,老公看技术的。
我看大自然真神奇,忽地一股龙卷风,忽地一望无际,田园牧歌似的清唱,畜牲们艰难的生产。
贫困的生活现实,跟孩子口中背诵的世界大事、文化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反讽。
草原上最后一个女人离去,暗示这样的乡村与田园生活是城市文明冲击下最后的挽歌。
我老公评价,这种不靠剪辑的一气呵成(如亚沙给母羊接生)、一家人的生活场景的捕捉在一个镜头里完成,摄影师具备了导演的能力,随时用镜头构建一个又一个情节,演员和群众演员对镜头视若无睹的状态,是这部影片技上的探索价值,也是电影发展过程的某种尝试。
班图为什么不嫁亚沙?
亚沙当过水手,见过阿拉木图(首都)的大世面,他在姑娘家描述的外面的世界,正是姑娘想往的,一个回来,一个要出去,两人的轨迹平行而不相交。
其他人也是如此,广播里外界的信息、孩子们挂在口头的阿拉木图梦想。
直到亚沙自己成功地接生了头小羊,他也真正成为了这里牧民的一员,所以他去追求姑娘的方式都发生的改变,自信奔放狂热。
不过,姑娘到底还是走了,姑娘要的是真正地去到城市,而亚沙则是把生活绘在衣领上的星星和蒙古包,所以班图不要嫁亚沙。
到底是得奖片,还不错,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中途都看得有些打呵睡。
誰都可以擁有夢想。
不獨獨是火火的舞台劇《大世界》中的一班在獨裁社會被壓制自由被無限監示的「賊」,也可以是出身哈薩克、夢想只在大漠中建立自己的羊群和家庭的寒微鄉下小男人Asa。
有這夢想,他其實也擁有一個大世界。
-《大耳無罪》的哈薩克,這個《哈薩克鄉下佬出城搵著數》的主角波叔的出身地,原來跟我想像中,那麼兩碼子,起碼我想不到,原來是大漠遊牧,感覺很蒙古。
可能來自自身生活節奏,感覺上本片節奏緩慢,而且利用了不少的長鏡,把一幕幕大漠生活細緻描繪。
由策騎兼帶羊牧羊、駕著車子買物賣物、相睇、拯救垂死的蓄牧、幫母羊分娩;甚至在帳幕(蒙古包?
)裹的家庭小事,女兒愛高歌、小兒子愛拿著小竹子扮騎馬,都得以細緻描劃,十足十民族的深度精華遊,讓觀眾如我們像寄住在民宿,伴隨這群生性簡單的人,在浩瀚大漠裹,歷經生活的喜悅和憂患。
要說的事情壓根兒不多,幾句可講完。
反正,故事不算是主菜吧。
Asa這個小男兒,旨在尋找愛人,然後結婚,然後領養一群羊,然後在大漠中建立自己的「地盤」,世代相傳,簡單的願望,這些那些,他都畫下了在自己的水手服的衣領內,連帳篷的花紋,他都想好了。
他翻起了衣領,在門縫間(對方不願見他而躲了起來),一臉不知羞的向自己的愛人Tulpan表白並吐露自己的夢,企圖引得對方注意。
換來冷待,他仍是一臉懵懂。
Tulpan嫌他大耳,可是大耳無罪啊。
他繼續在姐夫的家中寄居過活。
一切都是不順意的生活,難道就可以說擺脫就可以擺脫到嗎?
他不滿姐夫對他冷言冷語,他甚至覺得對方命令自己而不快,一度「離家出走」。
走呀走,看到一隻等待分娩的羊。
Asa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成功替母羊分娩。
片子用了不短的篇幅以及長鏡,那一刻,由能力引發,被姐夫壓制的男性尊嚴抬了頭。
所以,他一見到老友,就嚷著說,我要找Tulpan!不過結果如何暫且不表...最後,物品行李都執拾好了,要離開這地方吧。
但思前想後,始終,都不願離開大漠。
大漠,始終是男兒大丈夫的紮根地吧,換成城市,都是酗酒者和癮君子的地方,好嗎?
不像一般的電影,本片節奏緩慢,內容也其實不太緊扣「大耳」這香港譯名中的主題。
像生活的素描,淡淡的,寫實的。
這一套獲取「某種觀點」大獎的電影,果然與別不同。
原文:http://the4re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03188
我在安拉穆图有个家。
在那我是一个勇敢的牧民,有着自己的羊群和骆驼。
每天看着日落和日出,放着我的羊群。
挥着我的皮鞭。
风暴来临,勇敢地捍卫我的家园。
保护我的羊群。
看着孩子骑着木竹马。
哈沙克斯坦大草原的荒凉与沧桑结合了暖暖温情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辽阔的草原猛烈的风暴;难产的母羊聒噪的劲歌;诱惑的艳照模糊的广播;地动山摇的羊群及性格各异的一家六口人…大银幕上的一切极为生猛,对观众造成强烈冲击,仿佛置身于草原风暴中。看似粗糙但却充满调度极复杂的高难手持长镜头摄影,动物比演员更厉害!剧组真牛逼!
拖拉机音乐大篷车,还有母女俩的歌声加一颗星,找不到原声资源啊
莎玛和她女儿唱歌真好听啊
别具风情
写实和新鲜感的分
哈萨克斯坦版本的耳朵大有福
我是来看接生小羊的吗?女主在哪里?
拿奖不少,听说口碑不是那么强!
结尾有些突兀……
喜欢不起来就是
外星一样 羊羔 广角景深旋转 沙始沙终
返璞归真的电影,很棒。拍摄的难度看着很大。
导演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算是哈萨克斯坦本土导演,拍得相当不错,刻画人物很成功,每个人都有他鲜明的特点。导演把生活在这草原的家庭生活拍活了,绝了,很真实,也很有趣,有内外冲突,矛盾成立,我看过最好的拍草原生活的电影,也喜欢它的手持摄影,和那些长镜头,镜头晃得刚刚好,长镜头走位和呼吸感也刚刚好,结尾动物戏拍得非常真实了,太加分了,长达8分钟充满期待的长镜头。提前锁定我2021最佳榜单前三名。这比《恐龙蛋》不知道好几倍了,可以说跟《哭泣的骆驼》不分上下,但我个人太喜欢《图潘》了,看个人爱好吧。
QN-D9《大耳无罪》我只是觉得还行
所有的人物都那么真切,就连恶声恶气的姐夫,也有大风沙中接生小羊的温柔一面。
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吃惊于牧羊人的天地怎么变得如此贫瘠。但小姑娘的歌声依然的嘹亮,天地间的吟唱总是更有灵魂。
其实觉得穷追不舍有点不妥。然后又觉得要靠本能(一雌一雄配对、生仔)才能生存。
8.8荒原的生活就是这样,向往着郁金香的水手,到最后也没见到图潘的样子。其实很好奇羊生产是怎么拍的,感觉好真实,剧组总不可能特意找了只难产的羊吧
真即把像韩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