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打碎一套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餐具而获电椅死刑的男人在法庭上对他身旁抽泣的律师说,“这就是生活。
”片中故事多发生在房间、酒吧、商店、街道等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场景布置和固定广角的镜头设计都十分简洁,表面看起来理性十足,实则充满荒诞的黑色幽默。
人物众多导致脸盲的我分不清谁是谁接不起来上下文,但这样一个个的生活片段何尝不是你我内心某处的缩影。
哭喊着“没人理解我”的女人,一气之下将顾客剃秃的理发师,边做爱边想着退休金的老头,以及在雷雨天排练的乐队。
最喜欢的结婚那段戏跳脱冷静的场景,乐手弹着吉他,姑娘穿着婚纱,房间像火车一样缓缓驶入车站,人们为乐手和姑娘的结合而欢呼,但那也不过是姑娘的美梦。
当成群的轰炸机飞过小镇时,所有的荒诞也都是值得珍惜的生活。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
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
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
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
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
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
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
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人生百态,为别人而活,只是活着的,还有庆幸还活着的。
心理医生道出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就像梦到可怕梦境的司机和想逃离现实觉得没人理解自己的胖女人一样,主观的强迫诉说自己的不幸,并不会考虑别人或者是观众。
(其实梦境那段抽桌布真是太好笑了。
)最后导致医生也自私自利的只管开药而且多多益善了。
军乐队号手床上那段亦然,自说自话,各干各的事。
原来各个国家理发师都是话唠么。
空洞无用的会议,戈朗直接倒地让我想起了It狂人里原公司领导说完话后直接跳楼的一幕。
遇到虔诚的信徒祈祷,神父还要多次说明要关门了,讽刺。
酒馆老板总是说最后一轮要酒,来日方长,但最后一次却没有。
结尾的飞机就是开篇梦到的飞机轰炸吧。
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到,及时行乐,好好对待每个人、每一天。
罗伊·安德森通过这三部电影建立了比较极端的个人风格,不仅仅在电影语言上,也在电影内容上。
戏剧被消解了,叙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个若即若离的片段在不停地重复生活的残酷和悲哀(《你还活着》是一个例外;它也成为我觉得三部里最好的一部)。
这样的拍片方式未必能体现一个导演对宏大叙事的掌控,但确实能把一个人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到绝对极致,所以你不能说它不成功。
另外,有些镜头做得很妙;一个镜头里有多层故事。
似有似无的象征性其实颇能抓住观众的。
(巾城)
好像有介绍说导演四十年拍了四部戏,看imdb,也不至于,长片短片加起来一共九部。
上部电影拍了5年,这部据说是4年,慢工出细活还是很符合瑞典人的风格。
提起瑞典的电影似乎就是淡出鸟来,冷静的让人受不了,就算是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脱不了清冷的氛围,虽然喜欢那里面的自然细腻。
这部片的开头一个老头颤颤巍巍的推着小车向前走,车上拴着一根绳子,镜头拉到后面是一只被绑着仰面朝天的兔子,应该是兔子吧,但愿我没看错,兔子挣扎几下,还是被拖着往前,直到出了画面。
这个场景似乎具有一种残忍的幽默感,一种复杂难言的强烈感受。
我想导演是想把这个感觉维持始终的,然而越往后似乎幽默的成分越减弱了,绝望几乎是不可抑制的弥散开来。
没办法那就是生活的本质,电影里许多人在做梦,于是故事在梦与现实中游移,然而梦是常见的,可预期的,这大概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重点不是故事性的,而是感受性的,你当然希望有超越性的东西存在,但是你仍然熟悉其中的暗示,脉络,或者你竟会豁然开朗。
可是,现在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因为日子就是这样的,再荒谬几分就可能不耐烦看了。
死水一般,隐隐作痛,即将或是已然散发着腐臭的味道。
不是很喜欢那句一再出现的“Tomorrow is another day”,因为已经过了泪水涟涟中看斯佳丽对自己说这句话从而也希望倍增的年纪很久了。
无论如何,太明显的教化或者太虚幻的激励都造作无趣。
那个有着象是酗酒过度的沙哑嗓音的到处叫着没人理解她的疯女人,的确应该骑上一辆摩托车,逃离生活。
那些沉静的,冷漠的,压抑的,疯狂的⋯⋯还是我们亚洲好啊,人们热火朝天的为生计奔忙,精神抖擞的防着明枪暗剑,我们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那么多内心的痛苦挣扎,天人交战。
其实很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移民认为敏感是人性的缺点而非相反。
幸与不幸,也真的只能是冷暖自知了。
还是与《二楼传来的歌声》风格一样。
长镜头、慢节奏、没有联系的人物与情节;里面的主角,贫富老少,都度过着糟糕的一天...这样的电影的确很适合来描述在瑞典的生活状况,福柯也说过,他是在瑞典这种慢悠悠的国家里才染上了写作的恶习的...我想瑞典是一个能让人沉淀下来去做一件需要时间的事情的地方。
导演非常讲究镜头、人物的摆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情节张力、对白的象征意义...觉得他实在是非常细心又严谨的导演。
如果没有看电影,单单看剧本,也应该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可惜我还是对于慢节奏的东西不感冒,还是逃脱不了瞌睡的命运。
不过我朋友倒从头到尾地看完了。
这的确没有可比性。
值得研究的是他的镜头,在《二楼》里,一个场景的镜头几乎不变任何角度,有点像北野武所追求的那种“一个镜头就是一副完美的画”的境界。
在《你还活着》里镜头稍微流动了些,没那么死了,也更有了些戏谑感。
似乎在他的影片中他更关注中老年人的生活,里面的老女人都被刻画的十分肤浅、滑稽、性欲十足,或者唠唠叨叨、不停抱怨...我觉得这一点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深有体会吧...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着无限活力的老人,一个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疲倦的老人,一个没有停止去探索,思考着的老人。
一个会因为老婆一成不变的性要求而赌气的老人。
总的来说,可爱的老人。
这让他的影片有了艺术戏剧所缺少的幽默感和世俗感——这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从技术角度说,此片最突出的就是摄影.配乐与影片所表达的东西也非常丰满适当.让人惊喜的是导演能将静止镜头驾驭使用到如此地步.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将静止镜头用得最出神入化的电影之一.在艺术性上几乎属于不可超越的高度.
影片直击人类的心灵空洞和存在感缺失,片中人物无论如何折腾、碰撞、追寻甚至互相攻击,最终都无法换来自我灵魂的被理解和被接受。
影片还是小情节串联的方式叙述,但如同散文一般,具有更明晰的主题。
导演视听风格独特清晰,几乎完全固定的机位放大了人际关系的疏离,让人物在镜头里的独白、自嗨都显得更荒诞幽默,也更加孤独!
本片配乐很好,为影片增加了不少黑色幽默气氛!
作为系列作品第二部,与前一部作品的风格别无二致。
仍然是静止长镜头,依然是琐碎的生活片段,演员的脸被涂以白色,最大程度上消解了表情变化带给观众的情绪波动。
与第一部大范围探讨宗教信仰不同,本片范围更广,诠释了生存与死亡、欢喜与哀伤、自信与自卑、平凡与渺小、爱与被爱等主题。
随着片尾悠扬的小调响起,影片在蔽日的轰炸机群中走向终点。
罗伊·安德森似乎正是以这样一种戏谑的反差来反问人们一直追问的那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假使你也觉得生活无望,世界充满了谎言伤害与斗争,那么末日的轰炸或是人生悠扬的小调吧。
你应当歌唱,应当跳舞,因为所有的毁灭与伤害都在建造那通向美好天国的阶梯。
那么我便将这问题抛出“你愿意就此登上这阶梯吗,让所有的苦痛与不解都埋进墓地”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还有几点烦恼要理清1.不被他者理解的自我“为什么没人理解我”,胖女人一边哭泣一边饮酒。
这样一场戏(求理解与不被理解的难题)可以说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做爱时鸡同鸭讲的吹号员,面包店望向窗外的店老板,吵架哭泣向他人诉苦的夫妻~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所有的人都被施上了一阵黑魔法,在他们与旁人之间竖起了一道不可越过的透明的墙。
亲人,爱人,夫妻,同事,陌生人之间都可交流却又无法靠近。
从诸多现象回过头来拆解最初的问题,不理解是事实,但问题的根源似乎另有他者——要理解的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想必胖女人也无法作答。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将想要他人理解的那部分说明白,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执着于向外求解呢。
就像胖女人如果不知道要用摩托骑到何处,那么即使给她一辆摩托,她也永远飞不出此地。
好了好了,吵完这一架,喝完这杯酒,但愿她能睡个好觉。
来日方长,毕竟明天后天的吵架依然排着队。
2.美好止于梦中婚礼列车驶向何处?
答曰:梦境深处。
梦醒时分人在何处?
答曰:你来尝尝肉饼吧。
安娜的追寻和梦境也是影片较为吸睛的部分。
酒吧一杯酒,姑娘芳心许。
安娜是纯真与敢爱,在影片所构建的瑞典小镇中显然是一种稀缺品。
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梦中人们的欢呼与高歌也是导演的一种真实的期许。
套用园子温那部片子,这叫在无爱小镇呼唤爱。
也许安娜的痴心在旁人看来只是痴,也许她的爱不过是一场梦是自我编织的幻想,但我仍然欣赏她,并憧憬着那列随处可去的婚礼列车。
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活着,我们受苦,我们去爱,我们被伤害。
大雨就这样落下来,将美梦融成破碎的雨滴,再没有人回应我们无望的爱。
而那有怎样呢,最差我们还可以尝尝肉饼,感受咸淡,所以我要高喊“让那些轰炸机见鬼去吧”暂且先写到这吧。
/罗伊·安德森让我从自证的牢笼中跳脱出来,我不再共情不再怜悯,我也不期望谁来理解我。
我还活着,只因为我想在生活的咸淡中离那个想要被他人理解的自己近一些——“如果我不能了解我直视我,那么我该指望谁呢”。
在冥河之水卷住我的双脚前,我要去爱,去受伤~我还活着,不为了讲给谁听。
至少2000年之前的瑞典的一个小镇上各种各样人的每天都在发生的极普通的生活,电影本身真实地就像在各个地方安装了摄像头一样,也很幽默。
精神科医生的独白,富有哲理,值得深思:人的要求太多了,他们想要快乐,同时又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隘。
小学校教室外挂外套瑞典室内也会有饮水机这个小镇街道还是挺脏的,完全没有印象中瑞典的美景美食法庭时喝啤酒的三位法官瑞典衣服等颜色也不是那么鲜艳,灰色为社会各物的主调即使是瑞典、物质生活水平跟电影时代相比也不一样,也在发展也会お風呂打碎别人200年历史的餐具被判电椅死刑,执行现场还有观众?
还吃着爆米花没想到瑞典这个小镇邻居之间噪音会用拖把戳楼顶解决?
没有更文明的方式吗?
葬礼,有乐队有歌唱来人排队献花
猜到了但没完全猜到
色彩和表演方式很有意思,无奈除最后一段外缺乏感觉
这是在干什么?
所有面色苍白的剧中人,女孩,摇滚吉他手,商人,家庭主妇,罪犯和酒吧里的醉鬼,全都要忍受现代生活的痛苦和失望.他们在美梦和现实中穿梭,那些致力于相互交流的努力注定以失败告终.
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同一个镜头里精心设计的多重故事性令人称赞,但他这种拍法没法是体现一个导演到底对宏大的叙事有多少成的掌握的……
诙谐怪诞 原来我这样性格古怪的人应当属于瑞典
雷雨天的乐队演奏,移动的房屋,满满都是不一样的电影符号和情绪,安静洁白而又律动。数了下结尾共19架飞机…你还活着,便是晴天。
太冷了,是那种呆呆的带点傻逼劲儿的搞笑,看不下去,弃了。
5.5分。DTS 6CH/6.55G,已删除。
冷静而幽默,荒诞而真实。太独特太有风格了。2015.4资料馆重看,只记得女孩安娜的梦,再看还是非常感动。移动的房子,弹吉他的爱人。“大家都对我很好,虽然我不认识他们”
《人生如是》拓展观影:看的第一部罗伊安德森。本质还是心灵鸡汤式的庸俗存在主义,即使是罗伊安德森这种富有创造力的导演也无法免俗,何况他的一切技法只是传统手艺的返璞归真。罗伊安德森形式主义的大景别虽有爱德华霍普画作的风格,却更加极致:彻底删去暖色调的存在,一切都氤氲在梦的意象和叙述中。当然最有意义的是,他把背景带回到电影之中。
片太冷了,每个人都白的像个死人~
先看二楼歌声再看这个略容易走神,而且有点太绿了,但还是很棒的
没看懂。 ╮(╯▽╰)╭
非电影,舞台剧技法的段子合集。
画面色彩很柔和,像淡雅干净的水粉画;就这样逐格掉进、逐格陷落到没有逻辑的片段——逗趣,却泛着无奈,还有些许伤感。敬!创意。敬!人生。
夫妻做爱,女的头顶干嘛要戴个电饭煲?哈哈哈哈哈哈!
3星半。有一个哥特范儿的帅哥;那辆电车名为“Lethe”。
真,不知所云。
永远漠然的隔阂,无人能被理解。两百年的瓷器传家宝换来了在啤酒法庭拍卖出的电椅死刑,雨中的车站和满载的电梯内是陌生无言的群体,同样的群体在梦中却热情祝福着列车公寓中的新人,突然的歌声和死亡让世界末日响应着最开始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