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好像不那么喜欢“惊喜”,反而井井有条的生活让人安心。
大到几岁恋爱几岁结婚,工作几年升到哪个职位,几岁的时候银行存款多少,小到每天有氧运动几分钟,吃多少卡路里,性爱几分钟。
在数据监测下的生活让人有种科学主义的心理安慰。
理性随时战胜任性,翻开手帐开始计划下一周日程表的那一刻,大家多多少少都是控制狂。
现在,麦吉(格蕾塔·葛韦格 饰演)的计划是:她准备人工受孕。
她找到了捐精者盖依,一个数学家,正在转行卖腌黄瓜。
麦吉的意外是:她爱上了同学校的老师约翰(伊桑·霍克 饰演)。
人类学教授约翰有家室(朱莉安·摩尔 饰演)有小孩,学术生涯的无聊让他萌生创作小说的念头。
在麦吉为自己人工受孕的当晚,约翰向她表白。
本片导演丽贝卡·米勒,阿瑟·米勒的女儿,丈夫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而主演阵容中:在我看来,格蕾塔·葛韦格塑造的角色几乎全是纽约新女性(《弗朗西丝·哈》、《美国女主人》);伊桑·霍克也是演尽优柔寡断的天蝎男(“爱在”三部曲);摩尔阿姨在《依然爱丽丝》之后再次出演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三年之后,婚姻的窘态再次出现。
约翰在麦吉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
和约翰结婚后的麦吉忙里忙外,除了自己的女儿莉莉,还要照顾约翰的两个小孩。
上一段婚姻中,前妻乔治娅是一头扎进自己的事业中,而约翰付出更多;而在这一段婚姻中,约翰花更多时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麦吉觉得自己像个免费的保姆。
麦吉的新计划是:找个机会,撮合约翰和乔治娅重归于好。
亲密关系真的是很少有人能及格的科目,尤其是对越来越功利和理性的现代人而言。
婚姻关系中充满微型的权力机制,怎样各自兼顾家庭和事业,怎样分工怎样平摊付出和牺牲,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博弈。
当代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没有人天生被训练成母亲/主妇,只有兼顾事业与家庭,才是这个时代的成功者。
但是,殊不知,这样的标准背后,有多少鸡飞狗跳和力不从心。
现代人真的太累了。
麦吉和乔治娅达成了共识。
一次“意外”地在学术会议上的碰面,约翰和乔治娅“意外”地旧情复燃。
一个同事酒后失言,让约翰知道了自己中了两个女人设下的圈套。
一切陷入混乱,麦吉才发现:永远没有完美的计划。
结尾,纽约的冬季,所有角色都聚集在中央公园滑冰,莉莉无意间展现出的数学天赋,让麦吉陷入了另一番沉思。
一直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类型:知识分子电影(intellectual film),主人公一般是大学教授、作家、艺术家等脑力劳动者,台词精妙有趣,充满智慧,同时自嘲。
自诩生产思想的精英阶层,但他们仍旧无法逃离生活的尴尬时刻。
书香门第成长的丽贝卡·米勒,深谙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从她的代表作小说(后来也被改编为电影)《皮帕·李的私生活》中可窥见一斑:中产阶级的女性怎样从一个嬉皮士青少年,成长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商人妇,但是在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又怎样开始找寻自我。
丽贝卡的作品太过标准地符合受众的口味,反而大多数时候有点可预测般的无聊。
人物身上也大多带着一种——通俗地讲——“作”的气质,这让人有的时候不那么喜欢。
首映式时,丽贝卡谈到了影片的一个镜头语言上的特点:镜头总是会在两个人物对话的时候,瞬间移开到旁边的空间,然后几秒钟之后,人物开始运动到镜头当中。
这种playful的镜头语言似乎暗示着:观众可以预测角色人物的下一部行动,但是却又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本片有点类似掺杂了棍棒喜剧元素的伍迪·艾伦作品,诚然,并非多么优秀,但是,我们喜欢看人物在大银幕上犯囧,面对人生的尴尬,我们在笑出声的同时,好像也化解了一番自己的尴尬。
最近我,都在读 《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
当我读到卷一:教堂建筑之表里——各异的敬拜活动,这一小节。
里面提到了新教当中的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会(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
我想到了 《麦吉的计划》里面曾经出现。
贵格会基督徒就不信奉任何圣事和仪式,视之为“空洞的形式”:只是做了表面文章,不一定有实质信仰。
同样,贵格会信徒中没有神职人员,因为他们主张人人平等,所以在贵格会的宗教集会中,任何人都可能受圣灵启发而主持礼拜。
因而在教友派的会所里看不到任何信仰标志,只是一个简朴、安静而整洁的所在,人们可以在此默默祷告,静心冥想。
所以本片女主角maggie她不是没有信仰,她只是不喜欢繁文缛节,就像她一开始实际上对于男女关系的不信任等各种原因,选择的是独自受孕当单亲妈妈一样。
而进入贵格会的区域的时候,音乐是快速的、反复地,象征着她脑中在不停地思考她和男主人公john的婚后关系,实际上和她想象的婚后生活是多么不一样。
她再善解人意,不想在john和孩子面前爆发,那么她除了和闺蜜抱怨,她还能怎么开到自己呢?
宗教?
她和闺蜜(也是她工作地点的同事)一起参加了 乔琪(男主前妻)的试读会,看到了前妻在公众面前是如何光鲜,作为女性是多么独立(她都帮乔琪带她的孩子了,她是有各种时间哟)
在湿度会等签名后,快速跳接下一场,她坐主位,和john和乔琪的两个孩子一起吃饭,没有对话。
但是配乐已经是下一场贵格会的快速及反复了,她看着自己悲惨的现今生活,丈夫如墙上图画的大公鸡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的一毛不拔。
她必须思考必须冷静了。
然而到她把两个孩子送回生母乔琪家的时候,她准备把她的计划plan告诉乔琪时,在家里这个环境(而不是试读会那种乔琪光鲜的公共环境),乔琪的缺点乔琪的怒火终于表现在她面前。
那么maggie's plan是否成功呢?
自己看电影吧。
电影里的生活一向是离现实中的生活很远的。
看到麦吉寻求体外受精,独自孕育一个baby的段落,不由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欣新闻。
大意是一个上海高校的女博士,同样是厌倦了相亲逼婚的生活,也同样想自己生一个孩子,于是辞职到美国人工授精怀孕。
只是,现实世界的结尾是,这个可怜的女孩,终于因为大龄有孕无业的种种现实压力,在花光积蓄的巨大压力之下,流产而丧失了理智,据说变成一个精神失常的女子流落街头。
所以电影里的麦吉是幸运的。
她所生活得社会已经从观念和制度上给予了一个女人不结婚却能够独立养育一个小孩的可能性。
因此,麦吉才可能看上去不需要依赖任何人,独当一面。
如果你是一个完全无法接受预想和现实不符的人,那么你注定无法走入婚姻,因为所有的美好幻想近乎等同于所有你需要忍受和妥协的一切。
现实是,你想要的,永远只能靠你自己的去争取和给予,而非来自另外的其他人。
所以这么看来,麦吉的生活是我们只可远远向往,而非大多数人可以抵达的状态。
男主非渣男,因为实际是,你遇到过多渣的男人,你就是对应的那个多绿茶的女人。
女主演了太多这种性格的现代女性了,看片子的时候,总觉得好穿。
Greta 真的很適合演魯魯又無害的女主(紐約哈哈哈之後就無法洗刷這個形象),女主覺得結婚真愛無望,只為想要自己在這人生階段養育小孩,所以便展開自己(人工)生小孩的計畫,這部2015的片現在我看到還是感覺被啟發了,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在同時突然愛情來了,卻變成了第三者然後扶正結婚了,結婚生了小孩(還不是老公的),然後工作順利也把小孩照顧的很好,甚至老公跟前妻生的小孩也照顧的好好的(因為老公跟前妻都是優秀人種非常忙碌),此時卻覺得不對勁想把老公退還給前妻,聯合前妻進行大復合計畫,雖然情節異常和平又歡樂,這部的概念真的有點多元成家(雖然還是異性戀的範疇),讓我不禁在想,其實真的優秀的女性並不一定要結婚才能生小孩當母親(當然這部片完全的理想化),家庭與婚姻的未來發展應該還是會有新的變化,覺得有趣,誰能想像外遇小三的片子能拍得這樣輕鬆,真是道德觀重整。
继在多伦多、圣丹斯等电影节展映后,女导演丽贝卡-米勒云集朱丽安-摩尔、伊桑-霍克、格蕾塔-葛韦格等演员的爱情喜剧《麦吉的计划》来到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展映,导演也携两位女主演来到柏林。
摩尔带病到场,一上来就用德语跟媒体打招呼:“我生病了。
”该片是一个发生在纽约知识分子圈的三角恋故事,轻松有趣笑点密集,首映场台下观众笑声此起彼伏。
一个萝卜一个坑,说的是婚姻情况。
事实上对爱情来说,是不成立的,优秀的人,不管男女,都会是一个萝卜好几个坑。
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天天上演着悲欢离合的故事。
可能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一想起关于婚外情的电影,联想到的都是哭哭啼啼的妻子,脚踏两船的丈夫,与美貌妖艳的小三。
不是妻子成功复仇,就是丈夫小三恶人恶报自有天收。
而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正是因为它的反套路,妻子离婚后光鲜亮丽生活优渥,小三上位后活像大家庭的保姆变成黄脸婆,最后小三忍不住去找正妻:“求求你,快把这团乱摊子和老公接回去吧。
”迷茫的生活如死水 每个人都在幻想转角遇到爱大龄单身女青年麦吉自嘲“爱无能”,从没经历超过6个月的恋情,觉得要单身一辈子的她,突然想要一个孩子,因此决定借精受孕,偏偏这个时候爱情不期而至,出其不意地夹带着措手不及: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已婚作家,就像狗血爱情剧里的套路,妻子强势而成功,更显得他的无能与难以喘息,他这样形容妻子:“她很好,只是她想毁了我的生活。
”文艺女青年麦吉瞬间圣母附身,觉得自己就是拯救这个陷入泥沼男人的天使,义无反顾地扎进一场别人的婚姻,她爱他郁郁不得志的才华,望着他的眼睛满是崇拜,而他愿意倾听她的每个细节,告诉她“你值得来到这个人世间”,就连枯竭的思路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第二春而焕发出生机。
而之后呢,成功上位的麦吉与作家结了婚,可是生活并没有变得美好,不仅要照顾前妻的两个孩子,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事无成的丈夫,活像一个保姆。
婚姻专家总说爱情就要势均力敌,而生活中谁又能完美平衡婚姻关系?
你以为姗姗来迟的爱情是阳光照进生命,其实不过是远光灯造成的眩晕,爱情里并不美好的真相,需要一辈子慢慢去参透与接受。
高难度的爱情,是月色、诗歌、三十六万五千朵玫瑰,加上永恒;高难度的婚姻,是账簿、证书、三十六万五千次争吵,加上忍耐;高难度的人生,是以上两者皆无。
—— 朱德庸麦吉期待爱情,盼望婚姻与孩子,而这些通通来临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惊喜变为平淡,炽热的爱情被生活的冷水不断浇灌,纵然她们试过不管不顾地冲出生活,活出哪怕一晚的刺激,也难以消解扑面而来生活里的愁与平淡繁琐。
而麦吉看到前妻离婚后光鲜亮丽的生活后,再也无法欺骗自己,在自己为照顾三个孩子而疲于奔命的时刻,这位情敌在著书开演讲会,在自己洗衣做饭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刻,这位情敌在悠闲地喝下午茶。
这不是麦吉想要的爱情、婚姻、生活,她想奋起反抗,想把手里的烫手山芋统统还给前妻。
她主动找到前妻,希望生活回到正轨,把丈夫拱手让回去,而妻子欣然接受提议,两个女人在窗明几净的办公桌前制定着圆满的“婚姻保卫”计划。
当麦吉意识到自己的婚姻不只是两人窝在暖炉边喝着威士忌谈小说时,这位大龄文艺女青年的梦就碎了,想要挣扎地从无望婚姻的泥沼中爬出来,就像当年丈夫想从前妻身边离开的模样。
“为什么你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得体离开?
”“因为这样太可惜,怕女儿成长在不健全家庭,也怕她在一个无爱的家庭长大。
”不是不纠结,不是真甘心将所有拱手相让,而是生活本就是左右为难,没有两全其美。
这可能也是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常态,不敢试错,因为错误的成本太高,不敢承认失败潇洒转身,因为付出那么多,怎么能轻易离开。
如果说人生是场赌局,大部分的人不是输在满盘皆输,而是败在当断不断、总想翻盘的赌徒心态吧。
一部荒唐的婚外情里尽是鸡毛蒜皮的絮语,而更显得贴近生活,麦吉与前妻的握手言欢以及携手密谋都显得那么可爱了。
你看,生活兜兜转转,你以为自己的人生会是个意外,而悲欢离合在这世间早已轮回千千万万遍,谁也不例外,步谁的后尘。
爱情只能是生活里的锦上添花 不会是绝处逢生的救命草成功将丈夫支离出生活的麦吉才开始过起自己的生活,不为丈夫,不为孩子,就是为自己。
帮学生开启事业,与女儿一起泡澡,她看着泡泡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泡泡”,唯一的忐忑是期待丈夫的出轨计划成功。
电影里充满戏剧性的剧情,心怀鬼胎的麦吉与前妻,反倒使屡次出轨的丈夫可怜与单纯。
无端地,让人开始琢磨生活这场没有剧本的电影,谁说风水不会轮流转,你心心念念盼来的爱情,之后也是有可能恨不得拱手送人的。
命中不是自己的,无论是费尽心思抢来,或是不费吹灰之力上门的,最后都会离开。
生活有各自的轨道,偶尔的失调,就算是美丽的意外吧。
电影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缺陷,以自我为中心的妻子,碌碌无为的丈夫,总想掌控生活的麦吉,像不像我们自己,像不像我们生活中曾经出现的路人甲乙丙丁,生活的剧本没有安排,处处都可能撞到惊喜,但惊喜也可能变成惊吓,或许这才是生活的魅力,走下去,你会发现,你在演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的结尾麦吉甩锅成功了吗?
这个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发现。
虽然女主眼熟,但是没印象,男主是爱在三部曲的男主,女二号太眼熟了。
故事很奇特,西方处理爱情婚姻显得那么直接有没有。
麦吉是个独立的女性,单身,想人工授精做个单身母亲。
偶然认识了深陷强势成功的终身教授的老婆的阴影下的小男人,不过小男人也好像有所建树,约翰刚开始写小说,没有读者和可以倾诉的人,于是麦咭和约翰总是相约讨论,然后呢,麦咭的捐精者上门,其实他喜欢她,想直接来传统式。
当然遭到了拒绝,女主不想把自己原本设想简单的事情搞的复杂,毕竟她也是在一次意外中诞生,并且一直自立,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麦咭人工受孕的当晚当时,约翰跑来表达了爱意,于是,时间来到了三年后,他们的女儿已经活蹦乱跳,而麦咭的生活完全陷入了约翰造成的全职保姆的境地,她尽心尽力安排一家人包括丈夫之前的两个孩子,约翰呢,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影片最后解密:其实约翰是因为这部难产的小说才爱上麦咭。
他以为麦咭希望他写完,而其实麦咭只是想要一个懂她爱她的人儿。
于是麦咭和他的前妻设计了鸳梦重温的桥段,不想真爱的俩人还真成了,只不过麦咭的好朋友酒后失言说漏了,男主气急败坏跑了,两个女人互相理解支持下带了几天孩子,此时,男主的书稿前妻看完后给烧了,顺便还了碳肥给男主,顺便指出他应该怎么发表他自己作品,并预估了后边的前景,两个互相了解的人必定走在了一起。
以前我总以为看上了就赶紧扯证生孩子,现在看了,互相欣赏互相理解才可能长远,如果没有分开的三年,也许他们原配的夫妻依旧是男主丢了自我女主独自强大,最后也会走向崩溃的边缘的,我现在便是深陷其中的感觉。
为孩子,为事业,为家务无休无止争吵不休,都太自我,以为自己才对这个家,孩子还有对方付出更多,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总之,希望这片子给情侣看,给夫妻看吧,好片子,虽然不煽情。
一个叫麦吉的女人计划生一个孩子,但是却不想结婚。
到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但是却经历了一个比较苦逼的剧情。
一句话其实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但要理清楚里面的弯弯绕绕就需要一部电影的长度了。
虽然不是一部小妞电影,但是里面还是包含着一些小妞情节的。
虽然女主年纪大了但是依旧在纽约这个活力四射的城市依旧表现的活力四射。
他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她是一个有活力的人,喜欢小孩却又不想婚姻。
因为对于未知的恐惧使得自己面对无法预料的婚姻时候表现的很逃避。
这点可以从大胡子临时想要和他发生关系的片段可以看出。
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依旧是逃避的。
或许他只是想要一个孩子来给自己作伴。
而其他就需要顺其自然了。
通常一个有所期待的女人必然是要配备一个渣男的,而对于文艺男的两种结局似乎亘古不变,一种是被伤害就像《和夏末的五百天》中的男主一样;另外一种就是本片中的男主了,显然这是一种施害方。
当两个女人密谋对于文艺男采取措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其中一个人意志不坚定。
但是越害怕什么就越会迎来什么。
随着剧情的发展,原配觉得自己的意志力如同被带进温暖房间里面的雪一样,慢慢的不知不觉的融化了。
于是乎,一个女人站起来就意味着另一个女人必须倒下去。
很显然女主作为后来者必然不能居上了。
然后就被原本的两个人生生抛弃了。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习惯于一种状态的时候。
你的周遭的环境就非常排斥另外一个人的介入。
但是有时候因为自己觉得生活就要发生改变了的时候其实很多情况下是由于别人对于你的好奇,仅此而已。
你所认为的爱情其实很多时候只不过一种新鲜感而已。
当男人开始用下半身思考的时候当时就不会去考虑结果了。
而更为狗血的是,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时候却又犯了另一个错误使得两个错误交织起来。
那就更加乱了。
但是很多人对于这种情况就是乐此不疲。
当然受伤的人总是那个付出者,其他人顶多是换了一种状态而已。
并无其他。
当你准备接受一种新生活的时候就得准备新生活带给你的负面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可以克服的,有时候后则是不能被克服。
当你付出的时候就别想着对方也会以同等的回报来给予你回应。
因为爱情本来就是相杀的。
这种不公平是一直以来客观存在的。
接受这种不公平会让你的生活更加好受一些。
执拗的陷入矛盾中不能自拔的话。
其实还是改变不了现状的。
习惯了一种状态就别想去打破他,如果决心打破就要随时接受可能带来的后果,当然也许是恶果。
管他呢?
生活还在继续,不是吗?
最后告诉我们,与虎谋皮是极其愚蠢的决定。
如今还是会有很多人对单身妈妈冷眼侧目抑或是唏嘘怜悯,觉得这种状态的女人无疑是最可悲的那一类,而她们的小孩也自然归属在可怜,缺爱的行列里。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社会概念,却也是一时半会儿转化不了的陈词滥调。
记得之前和一个非洲的朋友聊天,他说自己虽然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对中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他喜欢看成龙的武打电影,知道成龙儿子的那些劣迹斑斑,他说他非常钦佩毛主席和邓小平。
他觉得如今看似是弊端的中国庞大人口量,恰恰是推动中国发展,把中国元素波射到全世界的关键。
毛泽东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
在那之后,中国人纷纷涌出国门,渗入到了世界各个的国家。
他们一面改变着自己,极力的融入到新的环境和文化中,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那些后来选择回国的人,他们带着新的思想和价值观,继续影响着另一部分的中国人。
然而现在的情景是,信息的交流早已不是口口相传,极个别精英现身说法似的影响他人的时代了。
互联网已经打破了很多屏障,人们可以轻松的通过电影,音乐,艺术,书籍各种各样的途径,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思潮和新新潮流,知道在海那边的人们是这样生活的,了解到启示还可以这样抉择。
当然,冗杂多样的信息量也会让人们感到审美疲劳,如此轻松快速的获取信息也相对削弱了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和冲击力。
不过再微弱的光,也是亮的。
事业稳定且小有成就的麦吉是个大龄高知女,她孑然一身倒也自得其乐。
她想要成为一位母亲,但是却并不想要婚姻和男人,所以她计划体外受孕要一个小孩,并且独自把孩子养大。
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爱情,一个有妻室的男教授。
麦吉被他的才华所吸引,男教授也觉得麦吉是自己的心灵伴侣,他们懂彼此。
于是男教授与强势优秀的前妻离婚,与麦吉结婚,并且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看上去麦吉不仅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孩子,还收获了计划之外的家庭,有了一位相知相爱的丈夫。
虽然港版的名字是《小三大计》,但是我不认为麦吉是“小三”。
因为从始至终她都没有勾引诱惑有家有室的男主,没有越雷池一步,反而是男主跪下来祈求“我可以睡在你的床上吗?
”。
婚后的生活自然是琐事重重,不变的是麦吉依旧是那个全能选手,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丈夫和前妻2个孩子,自己的1个孩子)。
对于只一心想写出伟大小说,对孩子和家务不闻不问的丈夫,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只是及时的反观自我,她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需要那个男人,她和女儿完全可以生活的很好。
于是她竟然做了一个计划:把这个男人还给他的前妻。
最后,两个女人各取所需,只有那个男人在中间被忽悠设计的团团转。
两个女人彼此欣赏,并没有上演“大婆斗小三”这个约定俗成的戏码,也没有讲故事反转成百合剧。
说这是一部很女权的电影也不为过。
一个女性,选择了自己欣赏且喜欢的基因,体外受精孕育一个小孩,然后把他培养长大享受做母亲的幸福。
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逐步的完成着自己的期许和计划。
再走了一段错误的路途后她幡然领悟,男人和婚姻只是她计划外的事,既然彼此的联结已经不再紧密,何必再去苦苦坚持。
于是她努力的迷失的生活中扭转方向,让一切回归原位。
麦吉的果敢和独立带给她幸运,在进行看似疯狂的计划中她并没有搞砸这一切,而是让大家都有了“完美结局”。
一切如初,兜兜转转的这几年也让两个女人明白了各自想要的是什么。
糟糕的台词和节奏 好卡司也不能奉献好表演
老了,受不了那些自以为好笑的无脑台词。
格蕾塔天生适合演这类神兜兜式的傻妞角色,灵光一闪,脑子进水,明明自作自受,还自得其乐。摩尔阿姨的异国小口音太可爱了。
格蕾塔·葛韦格真的是我的佳片女神…… 和伊桑叔+摩尔阿姨三个人之间的化学效应简直微妙!!!Such a refreshing drama!!! 台词饶有趣味又紧密呼应,气氛的营造和对家庭问题的展现拿捏的精准、睿智而又掺杂那么一丁点刁钻和顽皮。“I know I can live without you now. I just don’t want to. ”
三星半。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孩子和妥协。
难以理解的老外的价值观。
典型的美式庸俗老套装小资小清新电影 不是把主角设置成张口闭口anthropology Zizek就可以假装主角很内涵的 在我遇到过的人类学家里没有一个是像他们这样的 Ethan Hawke以后接片长长心吧 并不是每部片都可以是爱在系列的
两星半。
想一想,虽然故事轻松逗乐,但是真是由内而外的白的令人恶心诶。moore真的是太可爱了
爱情小品,三角恋的故事乏善可陈。不过Greta和摩尔阿姨塑造的两个反差极大的女主人公倒是风味独具。这种一强一怯的组合,总能制造出一些意料之中又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包袱。
计划与变化,人生没有这么简单,电影可以说讲了一个三观很奇特的故事,算是讨论女权?很有趣,最后的结局真是没想到。
對話很精彩。
【9】飞行时间太长,于是又看了一部Gerwig,有点儿意思但又差点儿意思,男主真是烦得令人窒息,我要是编剧就让前妻和现妻合谋杀了他
摩尔阿姨口音太性感,表演给好评。格雷塔中规中矩,以及角色总是气质相似,好处是个人特质鲜明,但是局限正也是演员本人大于角色。伊桑霍克渣男也是演得棒棒的。是美国人政治正确的女权电影。对话里小机灵很多,但是有小机灵不代表有大智慧,故事曲折和戏剧冲突多少有些刻意。
这剧本真的没有greta的参与??角色太适合她啦!从未想到会跟伊桑合作,有趣
额……嗯……瞧这一家子……?
格蕾塔!
古典的三段式,男女、婚姻之中的神秘momentum,可以预期的结局与充满兴味的过程。故事非常机智,同时也令人非常难过,正是因着即使有这种“完全可预期”,依然免不了失落,焦虑,兜兜转转,阴差阳错,最后才回到彼此,看起来像浪费时间,但同时又仿佛某种学习。狐狸爸爸*wink*
演员次,故事平。
从塞尔维亚回国飞机上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