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部影片的意义,置顶的几条评论都已经说得很到位了。
我只想说说影片最后那场被广为赞誉的战斗。
从我个人对军队的了解来说,最后那场战斗,其实还包括之前的,导演为了突出战斗的惨烈,似乎有点太夸大了混乱场面。
因为依照电影中的那种混乱,苏联军队似乎根本不可能作为一个当时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军队立于世,因为那种打仗几乎和杂牌军无异。
第一,一个连队,一百多人,不管机枪还是步枪,全部都是扫射,还基本不带钢盔,有掩体也不用,站立着扫射,这种画面很有英雄气概,可是真实的正规军难有这种打法。
第二,既然阿富汗军队那么多,哨兵怎么会没发现?
第三,这个地点是高地,顾名思义就是某一个地方的最高点,可是影片中到处有连队被更高地方阿富汗人攻击的画面,包括最后那场战斗,男主角一号挂了时,背后是高处来的敌军(可后来的战斗却是第九连往下打)。
这在军事上就不是高地了,而是死地。
说到战争片,大家都想到什么?
是战士的武勇,厮杀的惨烈,还是男子汉之间真挚的情谊?
是军旅的铁血,正义的宏愿,还是洋溢全身的爱国主义自豪感?
但是我现在介绍的这部战争片——俄罗斯的《第九突击队》(又译《第九连》)——却能给你带来绝对不一样的观感。
这部电影的导演叫邦达尔丘克,是我国老一辈人熟知的苏联影人邦达尔丘克的儿子。
真是虎父无犬子。
电影没有刻意为之的负能量,也没有一般商业动作片的浅薄,只有震撼人心的真实,充溢着对战争及其背后社会现状的揭露、批判与反思,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令人观后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内容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苏阿战争。
一九七九年,苏联因为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得到印度洋入海口的夙愿而突然入侵阿富汗,本以为凭靠世界两极之一的强大可以速胜,却事与愿违。
不仅折损了大量军费与军人生命,国际地位也一落千丈。
一九八零年主办的莫斯科奥运会遭遇了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一致扺制,因为苏联的战争行为违背了奥运精神追求和平的核心。
奥运会闭幕式上吉祥物小熊米沙的眼泪,被视为苏联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转眼九个年头过去了,战局依然胶着。
电影由此开始,描述了一群苏联年轻人从入伍到战殁的全过程。
电影一开始,就为我们呈现了一种不正常的氛围:入伍的新兵们如同荷尔蒙居高不下的牛马,失心疯一般创造各种粗野出格的劣迹。
他们对爱情与婚姻的虔诚与神圣全然不晓也不在乎,反而自鸣得意地大谈特谈与性有关的下流话题。
他们在重要的武器教学课上把老师示范用的炸药捏成了阴茎的形状,并相互传阅。
他们有人酗酒后抢夺战友的家信,引发老拳相向。
更有甚者,为了逃避训练及战死的重压,他们竟然用夜里聚众乱交的方式来宣泄。
这斑斑种种,已然不能用“年轻人涉世未深”等等的理由来搪塞了,因为其践踏了军人最基本的尊严与荣誉,是当时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代接班人跨掉的证明。
为什么会这样?
事在下边,根子总在上面。
除了入伍前的社会因素,学校与家庭教育欠缺以外,军队的规范管理也要负上相当的责任。
战局失利,士气低落,令当时的苏军从军官到老兵都压力山大,不得不对新兵进行很非人道的职权欺凌来树立权威,纾解焦虑。
其代表人物是新兵们的训练教官,因为战伤毁容还有屡次申请重返前线被拒,他心灵扭曲,变成一个虐待狂式的变态。
不仅平时训练时对新兵非打即骂,极尽侮辱尊严之能事;
甚至煽动交情甚好的士兵进行互殴,用这种法西斯式的方法锻炼所谓勇气。
在新兵们即将开拔的前夜,最需要好好休息的时候,他却控制不住自己个,酗了酒以后跑进宿舍里大打大闹,大喊大叫,给了战士们一个特别难忘的告别礼物。
这位教官是当时苏联军人的缩影。
他们进行着不义的战争,有着强大太多的资源、武器以及不愿承认但确实过于腐朽的政治体制,因此久久无法取胜。
在狂热但虚妄的信仰热血烧熄之后,他们无法成为勇毅报国的英雄,也不能成为百死逃生的哀兵,甚至成不了冷酷无情的杀戮机器,精神因为万分空虚与迷惘而垮掉,粗狂的外表之下只剩外强中干的虚弱。
接下来是奔赴前线,至此主人公们和观众才知道,训练基地只是小小的苦境,阿富汗战场才是真正的地狱。
一下飞机,他们就见证了一场悲剧: 一位即将回国的老兵在新兵之中找到了一位同乡,十分兴奋地把自己的贴身之物相赠,并要他回国时如法炮制,加以传承。
两人深情相拥,依依惜别。
热乎劲儿还没过去,老兵乘坐的飞机刚上天就被阿富汗军的火箭弹打了下来,坠毁爆炸,无人生还。
在那个机场里,战机坦克,大炮钢枪,堂堂军势,熠熠利器,全然无用。
新兵们在内的许多人,从脚底凉到头发根,因为他们仿佛看到了一种宿命:我等自认强,无以返故乡。
到了驻地,他们编入了第九连,开始一步又一步地直面战争的残酷与可悲: 领取武器,只有死人用坏的机枪;
进攻受阻,不得不通知炮兵将目标村庄包括平民彻底毁灭方告结束;
给养耗尽,不得不抢友军的物资;
新年来临,唯一的娱乐是听完最高领袖的扯蛋演讲后,酗酒狂舞(狗:我招谁惹谁了!
)。
以乐景写哀情啊。
还有上级,第九连的连长也是一个在战争中搞坏脑子的疯子。
他不仅冷酷颠狂,靠大晚上白费弹药跟敌人互射来取乐;
而且自私卑鄙,临战了命令手底下人给他找火柴抽烟,当那小兵回来又为了在上级面前保住自己面子而将他嘲骂一顿。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有这样的兵头将尾,整个连队好得了吗?
此人毕竟是历史了,我们在对此痛骂泄愤之后,还得好好想一想,是谁和什么,把他造就成了那个样子?
今时今日,如何防治诸如此类的害群之马死而复生?
还有死亡。
有主动的:一个苏联小兵偶遇了一个正在方便的阿富汗兵,两人毕竟无冤无仇,紧张过后聊了一会,相互谈及恋人时还笑了笑,然而苏联兵突然走了一火,将对方射杀。
随后他脸上既没有杀敌的兴奋,也没有幸存的欣喜,只有害怕与震惊,还有迷惘:同为良善人,奈何相厮杀?
也有被动的:有一个苏联新兵原本是学美术的高材生,尽管在军营里多次受到同伴和上级的戏弄与批评,他依然没有放下画笔,那在他心中是文明的希望。
有一天,他早起写生去,正为异国的壮丽山色慷慨万分之时,恰遇敌人突击,他仅来得及喊一声敌袭就被射杀,仅剩鲜血飞溅画板上。
多好的一个年轻人,他的爱、他的美。
他的热情一瞬间失去了意义,凄凉地死在异国,为那秀丽河山的主人以正义之名所杀,难道这是他该有的结局吗?
还有一个苏联新兵,一直软弱可欺,突然遭遇敌袭,他狂吼着拉开手雷与敌同归于尽,当时他的脸上全无勇气,只有惊恐,是精神被折磨到极致,已然癫狂的一种解脱的释放。
二战临末,日人叫嚣一亿玉碎,仍无法挽回侵略败局。
二者之间,谁比谁强多少呢?
还有敌人。
尽管是敌人,但电影没有故意丑化阿富汗人的形象,而是通过不多的着墨,画龙点睛似地表达了对他们的某种认同,即他们不是青面獠牙的魔鬼,嗜血成性的狂徒,而是跟苏联人一样的,热爱祖国,不畏牺牲,坚强勇敢,有血有肉的可敬的人。
他们可以设计巧妙的伏击,也会进行无畏的冲锋。
哪怕一个孩子,也敢端起枪向侵略者射去仇恨的子弹。
相比之下,苏联人张牙舞爪下的恐惧与混乱是难以掩饰的,除了上面那个走火杀人的小兵,还有另一个给长官买火柴的小兵,他在一间密闭无光的房子里见到了一个盲目的阿富汗老人,尽管对他毫无威胁,依旧恐惧不已。
美国人说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跟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其实苏阿战争又何尝不是?
苏联所遇上的,是最难缠的坚韧不拔的对手。
侵略战争不义,畸形内政致使社会倒退,即使将士奋勇,又何有不败之理?
还有电影的结尾,极具讽刺意义:第九连与进攻驻地的敌军鏖战多时,弹尽粮绝,行将覆灭之际,他们苦苦期盼的援军终于到了。
没想到增援的方式则是武装直升机重火力扫射,把地面上双方的军人通通干掉。
之后,阵地上仅存的一个苏联小兵强压悲痛,向飞机上下来的长官汇报战况。
对方却告诉他:战争结束了。
战争结束了?
我们却没赢,那就是……输了。
可是我们明明是赢了,第九连与敌人,哪怕幸存者是一比零,胜利还是在我们这边!
第九连赢了,可是祖国输了。
那么我和我的战友们,我们的英勇、他们的消逝,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长久以来,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罪,又是为的什么!
年轻的小兵潸然泪下。
他想不明白,还未能明白,便终于退伍返故乡。
然后不到一年,由于经济和政治形势的突然恶化(其实在此前的多年就一直在恶化),他的祖国轰然倒下,分崩离析。
随后他和他的队伍的真实故事,日复一日地不为人所知。
有人在主动地制造忘却,有人在无知地拥抱忘却。
直到那位勇敢的导演加以揭露,我们才如梦方醒般知晓:在那个强权引申为爱国主义的时代,有一群乃至无数天真热血的年轻人,被故意地蒙蔽了民主、平等、自由、公平为何物,成为了狂热政治的炮灰、牺牲品,血与火埋葬了他们的青春。
其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且鉴之,方使后人无复再哀后人矣。
首先要解释一下这“再见”两个字。
这个“再见”不是告别的意思,而是重逢的意思。
就是说我再一次见到了苏联。
自从苏联解体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看过俄罗斯拍摄的电影(当然这不包括重温过去的苏联老片)。
在电影的选择上,有时我有一些很固执的想法,我总是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时代过去了,或者说一种制度改变了,那么曾经这个时代所赋予她的电影的某种特质就会丧失,而如果这种特质恰恰是我所喜欢的,那么随着这种特质的丧失,我对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的热爱也就丧失了。
这种情况发生过两次,一次是香港,一次是苏联。
我的想法当然是愚蠢的,因为无论什么时代,艺术都会找到她生存的办法。
新的时代会赋予她新的特质,你要做的不是缅怀过去,而是在新的特质上寻找你所喜爱的元素。
于是我又开始看俄罗斯电影,前些日子看了一个《土耳其式开局》,那是对好莱坞的拙劣模仿,不值一提,我们来谈谈这部《第九突击队》,尽管她只能算是对好莱坞电影的成功模仿。
我们虽然在谈论这部电影,但我的焦点却并不在这部电影本身的情节上,所以我也就缺乏把电影情节叙述出来的热情,我把在网上看到的电影简介贴到下面,请原谅我的懒惰。
继《守夜人》、《土耳其开局》后,另一部俄罗斯电影《第九突击队》(9 POTA)刷新了国内票房纪录,它自9月29日上画以来,在首个周末收得770万美元票房,至少180万观众入场观看,成为俄罗斯历来开画票房之冠(《守夜人》首周票房仅500万美元),截至10月16号,它累计票房达1900万美元,已突破《守》(1600万)、《开》(1800万)两片的纪录,成为俄罗斯历来最卖座的国产片。
《第九突击队》突破苏联共产时代的话语禁忌,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电影的故事发生在1987-1989年,当时由于穆斯林的强烈抵抗,苏联在阿富汗损兵折将,近15000名苏联士兵伤亡,苏联特别成立了“第九突击队”协助前线战斗。
6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小伙子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87年末这支奇兵被派往阿富汗海拔3234高地的战争中心以掩护苏联士兵撤退,迎接他们的,除了“第九突击队”的前辈,还有生死茫茫的战场。
电影的预算为900万美元,有1500名现役士兵参与拍摄,而且他们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二部和以拍摄007系列影片闻名的英国Pinewood电影公司合作。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父亲就是曾经导演过巨片《战争与和平》、《一个人的遭遇》的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看完影片,我的心情很复杂,有一丝喜悦,但更大的是失望。
我的喜悦是对电影本身而言的。
俄罗斯的电影水平仍然很高,并且她的空间更加自由了,可以毫无顾忌的对过去进行批判了。
对此,俄罗斯电影人观察了十五年,他们终于确信苏联一去不赴返了。
而我的失望就在于我终于确信苏联电影真的一去不赴返了。
一个通过电影营造出来的纯真年代一去不赴返了。
苏联电影本身是苏联政府的喉舌,是为苏联政策服务的。
而苏联的最大政策就是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而这也是苏联电影的核心内容。
我非常喜欢苏联电影。
在这种喜爱里,观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问什么人最能被苏联电影打动,那一定是中国人,同样的意识形态带给我们一种共鸣。
中国和苏联都没有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的?
你可以到苏联电影中去寻找。
当然还有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
在电影中,社会主义是如此的美好,生活在其中是如此的幸福。
苏联电影就是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幸福的生活》,就如同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瞧这一家子》《他俩和她俩》《五朵金花》。
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莫斯科保卫战》就如同我一遍又一遍的观看《地雷战》和《地道战》,它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幸福。
电影已经耳熟能详了,但那种幸福的感觉还想一再的重温,对我来说,这就是苏联电影的魅力所在。
而现在,苏联电影已经真真切切的成为了历史。
对于我来说,缅怀必定是夹杂着一丝失落的,就如同俄罗斯人对于苏联的灭亡也决不会是全然的喜悦的。
现在我只能在失望中的一丝喜悦中获得快乐。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在苏联电影中所没有的批判精神,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战争目的的批判。
这部影片非常残酷,而且是越来越残酷,她没有美国商业片中那种希望与感动。
她更类似于《野战排》或者《全金属外壳》。
对,她绝对可以称作是俄罗斯版的《全金属外壳》。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的处理是令人震撼的。
苏军战士中有一个以画家自居的年轻人。
他是影片中着墨最多的角色,在以描写群像为主的这部战争影片中,他算得上是第一男主角。
这样的角色,你希望他不死,或者死得其所。
但影片中的处理让你震撼,你或许想到他会死,但你不会想到他会这样死。
影片的开始留下了大量的伏笔,他与女友的爱情,他想要描绘战争画卷的梦想,他拥有当狙击手的潜质。
这一切使你憧憬他会在影片的最后大显身手。
但是突兀的,在最后一场战斗打响之前,他被一枪毙命。
导演前面的铺垫,似乎就是为了给你制造这种心理落差,死亡对于人们是平等的,他不会因为你是主角而眷顾你。
他不会因为你的众多梦想而怜悯你。
一枪爆头,你连感到绝望和悲哀的时间都没有。
死亡是平等的,但是电影却要继续,如果电影中的人全死了,那么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所以一定有一个作为目击证人的幸存者。
这个家伙镶了一颗钢牙,我们不妨就叫他钢牙。
钢牙这家伙好勇斗狠,面目可憎。
但是宿命的,他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
影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这群年轻人完成训练即将踏上战场时,他们在机场碰到了一群即将退伍回国的老兵。
其中一个是钢牙的老乡,交给他一个护身符,跟他说戴着这个护身符就决不会死,这个护身符已经保佑老兵二十三年了。
讽刺的是,老兵在送出护身符的下一刻,他乘坐的飞机被炮弹击落,坠毁在机场。
这个场景我们不难想到,钢牙会活下来,我们想不到的是只有钢牙活了下来。
但是活下来的仅仅是肉体,他的灵魂已经死亡了。
关于战争对人性的泯灭,影片中也有所交代。
其中有两个地方是点睛之笔。
一个是教官这个角色,他开场就对士兵们说:“你们甚至不是人,是狗屁。
”而他自己甚至已经丧失了重新生活的勇气,只想回到战场上去送死,他甚至为自己不能回到战场而失声痛哭。
另一个片段是当士兵们去第九纵队营房报道,那个营房里的气氛就象是阴间,老兵们的眼神冰冷,仿佛就象在看一群死人,而他们自己身上也没有一丝活气。
李敖说,有两个地方可以塑造男人,一个是监狱,一个是军队,并为他都曾经经历过而沾沾自喜。
我想他的话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和平年代。
在战争中,军队和监狱只能毁灭人性,无论男女。
当然,相对于李敖,军队和监狱这两样我都没有经历过,我是在主观臆断。
但是我希望我这个结论永远停留在主观臆断而不是亲身经历。
影片的结尾钢牙独白:“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
”曾经的感动变得虚幻起来,一个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国家,一下子就不副存在了。
那些战死的看不到这些的人反而是幸运的。
而活下来的只会感到一片空虚和困惑,以及无尽的伤痛。
历史就这样开了人类一个玩笑,但是只要还有国家,只要还有人类,这样的玩笑就会周而复始的开下去。
再见,苏联。
这一次是告别的意思,告别现实中残酷的苏联,而影象中的苏联,正如同影象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一样,永远不会解体,会永远长存下去。
《三国演义》里的那首“几度夕阳红”,被琼瑶断章取义的拿去形容爱情了。
我也不妨学习一下,断章取义的拿一首席慕蓉的爱情诗来描绘一下这部电影和我的心情。
我们并未象我们担忧的那样堕落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象我们设想的那样高尚让燃烧的记忆从此冷却让光辉的幻想从此破灭我没有什么好伤心的毕竟这世界上,多是被弃置的灵魂,被弃置的心其实在追求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包括快乐与悲伤,包括——幸福(电影是深夜看的,帖子是凌晨写的,困意如山,思绪混乱,不知所云。
)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前苏大兵的恶梦今天还在美国大兵的身上继续,无法评判某场战争的正义与邪恶,不同时空,给出的评判不一样,看这部电影,我欣赏的是他的暴力美!
此片正值当时能源价格大涨,俄罗斯经济形势见好,需要来一部能振奋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电影,也反映俄罗斯人怀念二十多年前那个巨无霸帝国的强大,从该片成本来看俄罗斯人是花了大力气,画画天赋禀异的帅气男主最后战斗开头就被打死,获得幸运勋章唯一活下来的男二,教官的俄式浪漫,生猛的连长霍霍,单兵素质不错很高但却靠人海战术冲锋的阿富汗反抗军,最后的战斗场景激烈而又残酷让人激发斗志,作为一部战争片来说是不错的,第九连接到的命令本该是撤离那片区域,由于战斗中电台被敌迫击炮炸毁,无法请求支援和与上级联系,导致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一人,苏联最后退出了阿富汗,从战略角度苏联的政策是失败了,但第九连在战术上守住了高地,也就是男二所说赢得了自己的战争,幸存的男二回到苏联不久后就解体了,人民生活水平急转直下,大家曾经的信仰消失了,用他们的话说被国家无情的抛弃了,伟大的军队也不复存在,他们在迷茫中挣扎着,苏联士兵在派往阿富汗之前被教导是去抵御西方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渗透,为了拯救于水火之中的阿富汗人民,但到了那里才渐渐发现自己或许才是入侵者,不知道为何而战,也许只是为了自己死去的弟兄,俄罗斯人通过反思阿富汗战争,但也怀念那个强大的国家,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想要重振大国雄风的野心,另外不知为什么我本人很喜欢听该片头片尾曲,有种荒凉压抑而又沧桑的感觉,有要该曲的小伙伴可以联系我
很多人都记得美军15年前入侵阿富汗,却忘了30多年前苏军发动的阿富汗战争。
这部影片就是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表现那段历史,从参军到集训到入境到冲突。
可惜情节比较拖沓,情绪上并没有代入感。
因为我以为这是一部热血的战争片,但通篇只有暴躁的情绪,狂飙的荷尔蒙还有尘烟四起的村庄。
观影50分钟还脸盲着不知道谁是谁,我对战斗民族男人长相真是分不清楚,只记住两个颜值出众的,主角的眼睛好美。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个披着战争外衣的反战片,没有火力全开的大场面,就是枯竭、重复和疲惫,还有不情愿与不得已。
战斗民族拍摄阿富汗战争非常的耐人寻味,结尾更是彻底的否定了这场战争。
影片情节交代的不清楚,没有来龙去脉,最后不知道哪出来数不清的黑衣人把九连碾压了,画面就像抢滩登陆单机版。
困兽犹斗,弹尽粮绝,在九连即将灭团之际,触发主线剧情,空中出来两架直升机,黑衣人瞬间消失,出现盛装NPC(面目冷峻,翻毛军大衣),进入CG画面,告诉幸存者Missions All Cleared。
结尾仓促到不忍直视。
而男主(我心中的男主)死于第二场围攻,作战中,战士们脸上的血污让我再一次脸盲。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很多硬伤,节奏太慢,细节处理很突兀。
整体上只能说剧情不够颜值凑。
很多人觉得俄罗斯人拍的战争片要远远强于美国的大片。
可是我觉得俄罗斯战争片不够燃。
就连《斯大林格勒》也是如此。
不是我的菜。
俄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的本性极其贪婪,就像一条巨蟒,靠强抢豪夺发家致富,霸占了世界最大的一块土地。
即使如此,她的胃口仍然无法满足,因此她四处出击,到处树敌。
按基辛格的观点,俄国人不甘被遗忘,她希望夺取更多的出海口。
因此俄国在东方和日本大打出手,在中亚侵占阿富汗,而且都以惨败告终。
1950年代,苏俄还打算在中国旅顺驻军。
当然,这无赖被中国一口回绝了。
俄国人的扩张本性决定了他们的下场——只许赢,不许败。
她输不起,日俄战争失败,直接导致沙皇俄国的覆灭。
阿富汗撤兵两年之后,苏联解体。
6/19/2011他们也不知道。
两年以后。
他们为之战斗的国家也不存在了。
《第九连》。
看来我国民间俄语人才还是匮乏啊。。。
在射手网找到的最好的字幕都翻得糊里糊涂的,字幕的劣质影响了观影质量,很多情节我根本没有看懂。。
(也许看懂了会有改变。。
)名曰第九连。
但是闹来闹去就那不到十个人。。。
是第九班才对吧。。。
但是抛开字幕,影片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人物塑造。
作为主角的那几个人基本上都以群体形式出现,几乎没有个别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坐在一起聊天,聊来聊去又啥事不干,使得这几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特点,跟其他的背景没有什么区别。
导演的角色设定旨在展现这些在那场战争中弱小的个体,但是我一直看到阿富汗才慢慢分清楚这几个人。
有些角色塑造得那叫一个失败,而且还很重复。
教官很明显走的是《全金属外壳》的路线,但掺入了多重性格却又不好好刻画,看起来还没有我初中军训教官那么有魅力。
教官申请去阿富汗遭拒在剧情上是《星河舰队》,在表演上直接是《实尾岛》的翻版。
在阿富汗的各位兵哥,死得真的让我有打仗的感觉——就是死了你都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典型就是那个牛逼哄哄没有事做就去打枪的兵哥,现在片子删了。。
我实在想不起他是怎么死的了。。。。
作为主体的几位,表现得最多的居然高潮一开始就死了,前面基本处于半隐身状态的那个。。。
因为字幕原因我实在搞不清楚他叫什么。。。
居然活到最后证明低调者永生。。
这个角色很奇怪,长得很摇滚,一看就是要被和谐掉的人,却在剃头的时候被剃头兵一句为国奉献的理想只是说说而已而激怒。。
说明他是个乐于为国奉献生命的人,是乐于去侵略阿富汗的。。
但是之后画家赞扬战争是美好的时候这哥们又火了。。。
除了人性是复杂的我还能说什么。。。
还有那个白雪公主。。
前面一直清纯出镜。
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免费军妓。
兵哥之一乐呵呵地进去,啥都没做就大骂着战友没有人性出来了。。。
人性真的很复杂。。。。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
)小邦达尔丘克不愧是老邦达尔丘克的嫡系,处理大战争场面水准是高高的。
但是相对与他爹,他也没有什么进步。。。
巷战处理得一塌糊涂。
那段巷战像是为了后面喀秋莎火箭和大规模爆炸场面的出现找借口。。。
几个兵进个村。。
死了一个,然后喀秋莎就把这个村轰平了。。。
搞不懂他们之前为什么要进村。。。
莫非真的是俄罗斯不缺人不缺炮吗。。
小巷子遭遇战玩不转,小邦还是祭出了家族传统——高地保卫战。
子弹够多爆炸够多所以场面上不至于难看。。
但是咋看咋觉得是老邦的《他们为祖国而战》里面的德国兵换成阿富汗人而已。
都是一个军官模样的带着一群背景哥边走边放两枪,被炸一炮就散开各自隐形,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到阵地边上了。。
走镜切镜什么的太细致太复杂最后还是简单粗暴的大群人马迎着子弹往上走,主角们打得到后面人少子弹少,肉搏到差不多顶不住了大部队过来了。。。
可能是游戏打太多了。。
一个兵力武器和阵地布局都不差的高地咋打得比单枪匹马的王成还痛苦。
至于开头几门炮就炸得一个军官不剩不。。
敢情阿富汗的炸弹都挑官大的那里飞。。
阿富汗的兵时而一步百米,时而蠕动不前。。
还有那个长得帅得一塌糊涂的阿富汗领头的。。
那么帅居然一个特写都混不上就死了。。。
造型师我可怜你。。。
小邦除了大规模爆炸场面外很细心地加了很多细节。
可是明显细节太多了,片尾不到20分钟的决战场面还要分成三段,每段还常常有些摸小虫子的场景。。。
给人感觉里面的人一下就死了一片。。
而且最扯的是到最后主角只剩两个了居然还有很多背景们没死又冒出来了。。。
这里我相信是第九连了。。。
人物塑造基本没有,苏式装备的展示也是少之又少,战争场面憋到了最后20分钟才有点像样的。
其他时间在干什么。。
大批装甲兵部队走过来走过去。。
拍了拍那几张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脸顺便展示下阿富汗风光,还有就是兵哥闲聊,而且一般聊不到几句就要打架,我没有看出来他们有什么感情啊。。。
因为字幕原因,我没有看懂导演想讲什么。
对战争的抨击嘛,点了点点。。
可能是政治原因没敢着重表现,毕竟好像俄罗斯还没有怎么反思这场仗。
对战场上人性的反思,字幕原因我看不出来,而且里面的角色单薄得像《使命召唤》里面的配角们。。
有什么人性不人性的。
最后看到导演毫不吝啬地把镜头给了坦克和飞机,结尾独白还表现出对大苏联的怀念,所以导演也许只想借阿富汗这个噱头展示下武器装备和提醒下子自己人我们以前也阔过。。。。
提下优点。
万江叔叔提醒,塑胶炸弹的段落还是很有意思的。
里面的教官跟老美的果然不一样。。
着重政治教育,甚至还有民族政策教育。。
开眼界了。
这个片跟《集结号》差不多,老外战争片赚钱了,也拿自家武器装备出来炫炫。
《集结号》里面更加夸张,解放军连自家衣服都不穿了。。
穿的是美式军服。
苏联兵的衣服倒蛮好看的,除了头盔。
里面的苏联兵给人感觉太弱了。。
那个狙击手都没有任何表现,一个人都没有杀到。
死的时候手上拿着画笔。。。
我们的狙击手。。
那叫一个牛逼。
其实你爆人家头没有什么。。
你用得着那么做作的抬手就是国民党帽徽嘛。。
如果现在拍战争片是拿来炫技的话,请你打外星人。
(当年的自己真的是个喷子啊。。
但是真的不好看啊这个片子。。
2017.。
)
《第九突击队》有很多战争片的影子,因为它们都是战争片。
但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它是俄罗斯的战争片。
直到现在,自己最喜欢的战争片仍旧是那部制作粗糙,画面粗粝,影像非常像纪录片,但内容却相当震撼的俄罗斯战争电影《炼狱》,没有任何视角,只有尽量还原。
试想,电影又能还原真实场面几分?
可想真实战场的惨烈。
《第九突击队》仍旧表现了俄罗斯战争电影独特的影像品格,像美国战争片,但娱乐性不足,但电影拍出了让人想流泪的影像思考,并且思考是在非常简单粗暴的镜头中表现,俄罗斯人对战争的理解就像理解列巴一样,逐渐接近骨髓。
电影一开始就有一点很值得关注,就是十分炽热的影像,沙漠被太阳炙烤的蒸腾,画面的颜色被调的色温很高。
之后转入了一个新兵蛋子的视角,然后就是军营训练,和正常没什么两样。
只是没想到前面铺垫了这么长,就是为了最后毁灭的非常彻底。
还注意到了一个镜头是训练他们的军官因为不能上战场很失意,在一片花丛中神伤。
看的很有意思,如此粗粝的大兵在这么漂亮的花丛中,这个想法真的不错。
心里首先想到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彪悍的外表下,细腻且无处安放的情感用这么一片花海表现,好“粗暴”!
电影表达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爹妈生的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普通士兵在冷血无情的子弹、迫击炮下的状态。
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苏联和阿富汗的战争是入侵战争,苏联在与美国夺阵地。
但所有的正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打仗都是要人去打,死的不是机器,是活生生的人。
《第九突击队》中最后士兵的死亡没有像我国抗日神剧中,慢动作煽情一下,死就是死,哪容得你去思考。
回过头来喊一句“敌袭”,就被爆头。
拉手榴弹,首先表现的不是爱国的怒吼,而是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或者是乱枪打死,也没有特别的镜头,不管是谁,都不重要,死亡都很平等。
还有电影火箭炮的镜头好牛逼,毛子玩爆炸真的强,直接轰平了一个小村子,火浪滔天。
最后阵地战迫击炮密集轰炸,视觉效果还是很强的。
整体结构类似于全金属外壳,前半段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战士;中间过渡的就是战争的枯燥,乏味,凶险;最后一场俄罗斯+好莱坞风格的血战达到高潮,沃尔宾拔雷自杀,死战到最后的几个人愤而起之,亡命一战,着实让我肾上腺素飙了一把。
整体来说确实有很多缺点,但亮点很足,配乐也很不错,可能是俄罗斯的风格,在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后感觉别有一番风味。
对于俄罗斯电影来说,5分还是要给的。
老乡给的护身符真邪乎啊
美国的战争片,都是个人主义,一个小纵队干翻全部敌人!俄罗斯战争片,永远有祖国强大的武装队伍做支撑,赶来营救队友并消灭敌人!
浪费了两个多小时
w除了颜值,没啥长处。一部惨烈的战争片,竟然多次让我昏昏欲睡。
毛熊必须猛 不过死了的毛熊才是好毛熊 烧个鹰酱给毛熊才是正经 也算对得起它了 和炼狱比起来 真实性差了太多了 那也比好莱坞强多了 拍的也有点鹰酱范儿 达瓦利什比达瓦利西 听起来顺耳 可怜的小熊们 被高层折腾惨了
还挺激烈的
头一次看俄罗斯战争片,和我们曾是战士一个套路,对于战争的残酷的描写倒是挺细致,中规中矩。
实在是无爱
俄国人,拖沓啊~5.8
一个帝国的陨落与很多人的一生。
俄罗斯入侵阿富汗,被打出来了,美国进入阿富汗也被打出来了。既然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帜进行的非正义战争,那为什么还把自己塑造成盖世英雄呢?
怎样成为真正的战士? 当你的战友一个个离去 而你却有幸活下来,你的战斗为谁而战? 为国家,国家最后没了,为兄弟?兄弟都不在了,为自己? 其实这时活着比死还难受! ----当那个老兵把幸运徽章给他时,就猜到最后肯定只有他一个人存活了,这个比死还难受的存活。
阿富汗战争
没有人擅长在阿富汗作战
算不算毛子黑苏联?
拖沓了
俄国人有阿富汗,美国人有越南,以显示他们反思过他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当然,打败了的才反思,打胜了的就不用反思了。
这打的还不如二战呢
电影没看出来什么镜头感,镜头感很差;没什么感觉,前面是全金属外壳,战争场面是野战排;就是电影的反思挺好的,最后的独白还是打动我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我们为之战斗的国家,在两年以后消失了。困惑、迷茫和历史的误会定格在经历战争后英雄的脸上。
苏联的E连,只是他们的结局很悲剧,也很没意义。不要去pps上看德语配音的中文字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