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网络氛围突然急转日下,大家对于婚姻、爱情、婚变、出轨、劈腿这些事的看法让我恍惚怀疑,我们是回到中世纪了吗?
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
视频里,一个女人带着一伙人殴打另一个女人,抓头发、扯衣服、用脚踹私处,我当时就被震惊了。
但最我震惊的是网友的评论。
几乎清一色的支持打人者。
原来,被殴打的女人是小三。
我暂且不以道德的角度评价小三,从法律角度来讲,是谁给这些人打人的权利?
这些人把法律置于何地?
好莱坞在2012年有一部电影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和布莱德利·库珀主演。
电影里库珀饰演的男主角因为看到妻子出轨,并且将情夫重伤,然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真的是“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同样的行为,在中国,在美国,天壤之别。
真正将这种风气推向顶峰的是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刘阳出轨半藏森林”事件。
实话实说,在这之前,阿沁、刘阳、半藏森林这三人,我都不认识,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
此事之后,这三人,天下无人不识君啊!
说没有炒作的因素,我是不信。
《婚姻故事》最合适的观众就是这些人。
还有那些推波助澜、自诩正义的网友。
男女主角一见钟情,后来相互成就,最后还是走到了分居那一步。
电影一开始,便是两人在婚姻调解处写下关于对方优点的镜头。
有些话写下容易,读出来,很难!
在婚姻调解处调解失败后,两人便向着不同方向走去。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妮可找来了离婚律师,打算以法律终结这段关系。
丈夫查理则寄希望于双方对话,甚至推掉了纽约律师所投来的橄榄枝,这个橄榄枝对他极为有利,但有可能将妻子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看到这儿,我对妮可有点迷惑,本来说好的双方商量,结果现在要打官司。
哎!
女人!
但斯嘉丽和丈夫的一通电话让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丈夫出轨了!
哎!
渣男!
故事继续发展,丈夫迫于对方律师的压力,也为了孩子的抚养权和探视权,只得重新找回那个纽约的律师,希望可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利益。
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战。
这段法庭戏拍的真好,当年的黑手党小弟,摇身一变成了纽约城大名鼎鼎的律师。
开个玩笑哈!
他在法庭上咄咄逼人,指责斯嘉丽酗酒、吸毒。
当然,斯嘉丽的律师也并非“良善之辈”,同样对丈夫提出出轨的指控。
原来,美国情变也撕逼。
只不过,人家是在法庭上撕,我们是在微博上撕!
庭审结束后,丈夫和妻子回到家里,接着又撕了一场。
妻子指责丈夫出轨。
丈夫反问:一年了,你都不让我碰你。
然后,两人把几年的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摆上了台面。
你骂我无情,我骂你无理取闹。
最后,两人都哭了。
判决的结果也出来了,双方势均力敌,并没有过多要求。
丈夫为了能有更多时间接触孩子,大概也为了弥补这些年对妻子的愧疚,从纽约搬到了洛杉矶。
那天,他去看望孩子。
正巧孩子在做阅读练习,他凑近,与孩子一起朗读起来。
才发现,这就是妻子在婚姻调解处写给他的那封信。
他读着读着,哭了。
我看着看着,哭了。
我在想,如果当时他们把写给对方的那封信大声读出来、读给对方听,结局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呢?
可惜没如果。
他们曾经深爱过,也在不理智中互相指责过,但到最后,他们在各自的心里,一定是那个最初善良、聪明、体贴的人儿!
爱情和婚姻中怎么会有百分比的受害者、过错者呢?
只不过,有些人记住了ta的好,有些人只记住了ta的坏。
记住好的那些人,各自安好,再相遇依旧是朋友;记住了坏的那些人,网上撕逼,搅得整个世界鸡犬不宁。
斯嘉丽·约翰逊在采访时谈到夫妻关系,她说“夫妻关系就像任何工作一样,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将其维持下去。
”如果有一天这段关系终将结束,她不避讳告诉小孩:“我和你爸爸更适合做朋友!
”寡姐不愧是寡姐,戏里戏外,分分钟都是人生导师。
最近听了好多90年代的港台歌曲,发现好多歌曲都是“背叛、出轨、三角恋”。
动力火车的《那就这样吧》,我听这首歌时,只有十几岁,懵懵懂懂,但觉得歌曲里的主人公很man!
梁咏琪的《短发》,“你外套上有她的发”,这还用再怎么解释吗?
蔡健雅和孙燕姿合唱的《原点》,两个关系很要好的女生同时爱上了一个男生,怎么办?
娃娃的《漂洋过海来看你》,那个“你”,是彼岸有妻室的一个男人。
林忆莲的《为你我受冷风吹》,“若是爱已不可为,你明白说吧无所谓”,无须多言。
以前的歌曲没有正能量,但都成了经典;现在的歌曲满满正能量,无人问津。
以前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留下了不朽的经典;现在的明星情变、出轨、劈腿,吵得天昏地暗,留下一地鸡毛,沦为网友的笑柄。
希望以后不管是明星还是网红,自己家那点私事别拿出来显摆了。
按照我的建议,会写歌的写首歌,不会写的找人也行,或者,写点小故事。
将来某一天,说不准,真的就成经典了呢!
作者:A.O. Scott (The New York Times)译者:csh译文首发于《虹膜》根据传统,一个以婚姻为结局的故事,会被归类为喜剧。
那么,如果一个故事以婚姻的结束作为开端,又会如何呢?
诺亚·鲍姆巴赫这部温柔而扰人的新作《婚姻故事》,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它既欢乐又忧伤,有时候只是一个单独的场景,就足以兼具上述的两种特性。
它呈现了一种共享生活的凌乱崩解,并从中编织出复杂的情节,它试图从不和谐的状态中创造出音乐。
它的旋律中满溢着悲痛、失落与悔恨,但这首歌实在太优美了,这让它超越了那种忧郁的特质。
查理(亚当·德赖弗饰)和妮可(斯嘉丽·约翰逊饰)是一对居住在布鲁克林的文艺界夫妇,他们有着一个八岁的儿子亨利(艾奇·罗伯逊奉献了精彩的、不动声色的表演)。
夫妻二人都在电影界工作:妮可此前是一位年少的电影明星(她也是好莱坞之女),现在则是一个实验剧团的首席演员,而查理则是该剧团的导演,但他偶尔也会演戏。
我们对他们共同生活的了解,基于开场的一段蒙太奇,两人依序列出他们所喜爱的、对方身上的特质。
他们是在调解员的敦促下,编纂这个目录的,这位工作人员要在他们分居的过程中帮助他们。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友好的分离变成了令人力竭的决裂,两人从尴尬到愤怒,再到寻找新的平衡——扭转了托尔斯泰对幸福与不幸福家庭的坚定看法。
幸福是独特的、无法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于叙事之外的状态。
而痛苦是让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的东西。
这当然是离婚律师的观点,他们很快就会取代不幸的调解员。
妮可在电视剧集中拿到了一个角色,因此她带着亨利前往了洛杉矶,她的姐姐(梅里特·韦弗饰)和母亲(朱丽·哈基提饰)就住在那儿。
查理坚持认为,这次迁移是暂时的——「我们是一个纽约家庭」,他对任何愿意听他说话的人如此说道——这成为了这对夫妇和他们的律师争执的焦点。
文件被提交了。
音量也提高了。
亨利——他的幸福或许是每个人首先考虑的一点——被迫来回奔波,他的生活进入了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妮可和查理曾是创作层面的合作者,但他们如今成为了谁都无法控制的、同一场戏剧中的角色。
「我们需要讲述你的故事,」妮可的律师诺拉(劳拉·邓恩饰)说道。
查理探访了两个人——衣着朴实的贵人(阿伦·阿尔达)和穿着西装的骗子(雷·利奥塔饰)——其中一人敦促他「更改自己的叙述」。
对于两方来说,这都意味着将一对快乐夫妇的过去,改写成一段充满斗争的历史。
《婚姻故事》中最令人痛苦的部分,在于那种修正主义的叙事。
许多个人的特质被改写成病理,而许多错误被看作是潜在的犯罪。
德国社会评论家西奥多·阿多诺写道:「离婚这种行为——即使是发生在温厚、亲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之间——总会掀起一股尘雾,它会让自己接触到的一切蒙上一层阴影,并使它们变色。
」鲍姆巴赫通过生动而精确的影像,诠释了这一洞见。
他展示了「亲密领域」(继续引用阿多诺的说法)是如何「在繁荣状态崩解的时候,转化成一种恶性的毒药」。
这种亲密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消失了。
即使是在他们的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候——他们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越过了爱与恨之间的那条细线——妮可仍然称查理为「亲爱的」。
在他们之间仍然留存着甜蜜的残渣,它们提供着某种希望,虽然不一定会带来和解,但是也设下了一些限制,它们会防止两人持续性地伤害对方。
发生的一切是灾难性的、荒谬的,而且——正如律师所说——完全是平凡的。
鲍姆巴赫利用并发展了那些演员的杰出才能,但他拒绝采用夸张的手法。
我们可以看到闹剧式的痉挛和情节剧式的隐痛,但它们都呈现在日常生活的节奏之中。
但这并不是说,妮可和查理被限制在陈旧而阴沉的舞台艺术中——这种做法常常被看作是现实主义的。
他们有着显著而复杂的个性,他们的职业生活和情感生活填满了自己的时间,也填满了银幕,我们会看到焦虑、惊诧和偶然闪现的喜悦。
鲍姆巴赫试图平等地对待这两个人,我们也看到了他的努力。
和他的其他影片一样,这似乎是一部十分「私人化」的作品,甚至这一次的私人化色彩可能更强烈。
我不是在单纯地描述它的自传性。
你如果花几分钟时间在谷歌上搜索一下,你就能找到关于他的婚姻、父母、姻亲和其他一切你想知道的信息。
但如果你已经看过《鱿鱼和鲸》、《婚礼上的玛戈特》、《年轻时候》和《迈耶罗维茨的故事》,你肯定已经能够凭直觉感受到这些信息:他当然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的。
但你也不能期待这部影片是完全客观、对称的。
从某些方面上来说,《婚姻故事》对待查理要比对妮可更为苛刻。
这部作品强调了他的自私、自怜自艾的倾向,但他同样占据了整部影片的共情重心。
《婚姻故事》似乎更能理解查理,虽然妮可有大量的机会去解释自己。
她似乎是那个促成分手的人,她的期望与感受发生了变化,而查理在努力地理解这一点。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行为的后果,包括与剧院的成员一同欺骗妮可。
不忠的行为被看作是某种附带的内容,但这并不能完成令人信服。
虽然《婚姻故事》深入探究了两人错综复杂的情感丛林,但对于他们的性生活,它采用了较为腼腆——也可能是机敏——的态度,无论两人是分是合,这种处理方式都没有改变。
妮可会有一时的情欲(但接着就会转化为一时的愤怒),而查理——从性欲的层面来说——就像是一本封闭的书。
这部电影复杂的视点——被鲍姆巴赫揭示与隐瞒的内容,以及他跟随这些角色的方式,即使他们觉得自己处于凝滞的状态,但其实情境还是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对亚当·德赖弗和斯嘉丽·约翰逊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但简而言之,他们的表演可以说是非凡的。
他们是如此完美地相互匹配,或者说,他们用一种有趣的方式,创造了一种不匹配的状态,这构建了整个故事的运作轨迹。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种有些神秘的魅力,他们的脸上携带着立体主义的信息,他们的声音里潜藏着讽刺性的深意。
他们曾经期望着能够理解彼此,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故事的其中一个寓意是,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彼此,但我们有义务去作出尝试,这一点是具有惩戒性的,但又具有某种古怪的激励意味。
律师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行事,他们坚持要为复杂的问题提出简单的答案。
现在是时候指出,阿尔达、利奥塔和邓恩都几乎是在这部影片里悄然「潜行」,这部分是因为,他们表演的那些角色需要注重的元素,与查理和妮可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两人一起在工作,但他们很少同时出现在舞台上。
在两次重要的例外中,那些戏剧时刻采用了借来的话语与自觉的人工性,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未经装饰的感觉。
这两场戏都使用了斯蒂芬·桑德海姆的《伙伴们》中的歌曲——《你可以把一个人逼疯》,那是一段快活的抱怨,讲述了为一个迷人的自恋者而倾倒的过程;而另一首名为《活着》的歌曲,讲述了成为这样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德赖弗在《婚姻故事》临近结尾时的歌声,是一首关于需求的颂歌,它让我们进一步地、痛苦地意识到,「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这并不意味着活着。
」这是一个荒凉的结论,这部细腻而凌乱的影片既接纳也拒绝了这一点。
查理和妮可在两座庞大的、自以为是的美国城市间辗转,他们发现其他人既是难以忍受的,也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同事、姻亲、前任,甚至是在婚姻法庭上负责宣誓的官员。
活着就是活着,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
关于《婚姻故事》 ,小伙伴跟我聊起律师对婚姻的破坏:本来男女主对彼此还有感情,可是因为诉讼离婚,被律师挑唆得撕逼揭老底、互相伤害,分道扬镳,虽然结尾两个人冰释前嫌但也各走各路再回不到从前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倒是觉得片中的律师都是好律师,男主找的第一个老律师很能共情,也知道什么对男主来说是情感上真正重要的东西,比起诉讼律师来,他似乎更适合做一个mediator。
另外两个诉讼女律师男律师则十分实际,深谙游戏规则并尽全力替客户争取利益最大化。
有人说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博弈,不是输赢,而是感情,离婚的目的是两个人都能好好地处理这段感情,重归于好或者安安祥详地分手,但律师们关注的只有赢,弄得整个离婚过程变得十分ugly。
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对对方产生共情,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明白他对你造成的伤害算什么大事。
比如男主,其实女主已经知道无法维系这样无独立意志的婚姻了,但两个人即使去做离婚调解,男主都没能意识到女主想要离开他,还只是觉得她去加州只是为了接个新戏、散散心。
女主离开纽约前夜想最后听男主说说话,所以忍着泪问问他对她演技的评价,他却丝毫没看出来,一脸自信一本正经地真的开始挑起她的毛病来——好像她对他的抱怨、跟他说起想要离婚等等一系列举动,都是小孩子闹脾气,过段时间自己就会好的——他在婚姻关系里占主导地位,根本不认为她是个独立的个体,不相信她真有本事离开他。
这种power dynamic其实早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主想留在纽约搞戏剧,女主就得放弃自己的电影事业、远离家人朋友地支持他。
女主多次说想要回洛杉矶家乡生活一段时间,而男主明明可以拿到工作机会,却以纽约工作重要为由一次次拒绝(但间中男主拿到哥本哈根的工作机会,却义无反顾地跑去工作一年,这时倒也闭嘴不提纽约工作的重要性了)。
这段婚姻的问题本质,在女律师质问男主时就已经被交代得一针见血,“所以你的想法就是计划,而你太太的想法就是说说而已了?
” 男主对待女主,不像是一个成年人对待另一个与之平等的成年人,而更像是不守信用的父母对待难缠的小孩子:小孩吵着闹着要家长带她周末去公园玩,爸爸为了能堵住孩子的嘴、让自己清净一会,所以当下佯装应允,到周末的时候却假装忘记这码事,不了了之。
这时候,作为一个小孩子,你若跟你爸爸吵说,“你怎么不守信用呢,而且我也有去公园的权力啊。
”会有用嘛?
你爸爸会说,“去公园哪有大人的工作重要,以后什么时候不能去、非得现在去吗?
”面对一个力量比你高很多阶层的人,你如何能够叫醒他、让他心平气和仔细地考虑你的诉求呢?
如果家长都能像对待自己一样认认真真对待小孩子,大概也不会出现那么多青少年离家出走甚至以死明志的现象了。
女主明明是个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却处处被当作是不重要不算数的小孩子,这种生活想想也是十分令人窒息的,但坐拥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根本就不愿意睁开眼睛看到她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即然她在他心中都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怎么会跟她共情呢?
他的世界只有强大无边的自己罢了。
连到了加州之后,他的儿子当面口口声声说自己更想留在洛杉矶,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男主都不承认,觉得是被女主教唆的。
这个时候只有变强大,让男主看到她的力量,才能扭转这种局面。
所幸女主终究不是小孩子,她能求助于律师和司法。
的确,在律师的“帮助”下,明明相爱的双方在庭上互相揭短、撕逼得很难看,将多年的亲密和信任亲手砸碎。
但律师确实帮女主赢了,给了男主重重地一击——原来他不是那个坐拥全部权力的人,原来在婚姻关系中他也可以那么无力,原来女主也是个独立的、有想法、值得被郑重对待的成年人啊。
所以结尾男主才产生了觉悟接下UCLA的工作邀约,搬来洛杉矶工作。
男主终于学会好好听女主说话。
只是这个觉悟来得太晚了,他们已经回不去从前了——但再迟来的觉悟,也比永恒的糊涂要好。
这里赢是个目的,也不再是个目的,种种的缠斗,只是为了让他学会正视她、好好听她说话,但有些人,如果不让他栽个跟头,结结实实地吃些苦头,他永远不能了悟这些道理。
案件要和解的时候,虽然男女主原本计划两人平分抚养权,但女律师改成女主占55、男主45了,因为女律师就是想赢,不想让男主觉得自己拿到了50/50。
女主并没提出什么异议。
结尾时,男主搬来加州,女主和男主恢复了友好,虽然这时女主已经有了新的对象,他们再回不到从前了。
女主主动提出可以放弃一部分的抚养权,跟男主平分。
这并不代表女律师是多此一举——只有胜者可以不计较地做出给予的姿态,输者伸出双手接受胜者的恩惠,想到胜者的种种宽宏大量,感激涕零。
而若一开始便一直是输家,则永远不会被对方严肃地当一回事。
人们都是被扇了巴掌才知道痛,见了棺材才知道掉泪。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需要计较这个输赢。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我们需要司法系统、需要律师、需要丑陋繁琐的诉讼、需要把血肉一层层揭开。
在婚姻中如此,在社会其他方面也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Jingyao哪怕被千夫所指、荡妇羞辱,也要赢JD,为什么星星被恶魔养父强奸了,要顶着屈辱和压力将他绳之以法。
因为弱者就是要赢,因为赢了才有力量,才能被当作人来对待。
(发状态被锁了,希望这里能发出来)
#法律的现实意义#
我想从中西文化差异方面谈谈我的感受:1.原生家庭的态度妮可决定结束婚姻,搬回洛杉矶的娘家。
她告知母亲和姐姐自己的决定,母亲只是说自己喜欢女婿查理,再无别的主观论断,而姐姐面对妹妹要求她给查理递律师函的任务只是有一些可爱的不知所措,最后也有惊无险完成了任务。
查理来到岳母家,可以看出他和岳母以及小姨子关系极好,而妮可的家人不仅对查理毫无偏见,还十分喜欢他。
但是,妮可决定结束婚姻的时候,家人并没有干涉,劝解,或者穷根究底问她原因,而是不干涉她的决定,全然接受想要结束婚姻的女儿/妹妹,为她和她的孩子提供住所和情感支持。
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要结束婚姻,那么原生家庭必然要掺和进来。
你可能要反复跟父母以及七姑八姨解释你为何要离婚,如果对方没有出轨家暴等“原则性”问题(甚至有这种问题),你可能要被劝解若干次,什么为孩子着想啊,什么找对方再谈一谈啊,什么有婚姻总比单身强啊之类的。
或者父母觉得自己孩子受委屈,找亲家闹腾。
我认识的一个阿姨的女儿离个婚,两家大人差点大打出手,离婚后,两家人跟仇人似的。
另一个朋友的同事,夫妻因为一些事情吵架,女儿回娘家诉苦,结果她妈吗觉得女儿受委屈,跑去亲家那里一番闹腾,最后离了婚,对方连孩子都不让见(当然违背法律和人道精神)。
所以我觉得人家美国的父母不掺合孩子的事情,你要结束就结束,我接纳你。
你有了新恋情我也祝福你。
不会说你老公人不错啊,你三十几岁离了婚带个孩子不容易以后没人要还是凑合过吧这种。
我觉得这就是对子女的一种尊重,或者说对一个可以自己做人生抉择的成年人的尊重。
而不是用什么世俗的偏见来绑架你。
2. 离婚的法律妮可本打算协议离婚,丈夫也同意。
但是朋友劝她还是找一个律师,于是她找到了一个特别懂她业务能力又很强的女律师诺拉。
找到律师后,很多东西不用自己在那里掰扯,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尤其是心力来面对这件事情,因为有专业律师帮你搞定。
所有离婚事宜,都可以说跟对方说,你跟我的律师谈。
既然已经决定离婚了,就真的没那么多好当面谈的了,谈着谈着一情绪化,可能婚就离不了了。
更别说要分财产,要监护权这些伤脑筋的事情了。
美国打离婚官司虽然耗时耗力耗钱,但是一切都有制度和法律打底,当事人能从容一些。
在中国,要是双方能在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协议离婚还好。
可是要是一方想离一方不想离,或者都想离就是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就很难办了。
一方去法院起诉,法院会在若干天后指定一个人去调解你们,角色相当于居委会大妈。
我看你们挺好的啊,他又没打你,她又没骂你,你看你们都有孩子了,瞎闹腾啥啊。
啥,他和别人搞暧昧?
男人嘛,难免三心二意。
你看现在他都说他改了,他不想离婚想好好跟你过日子,你给他一次机会嘛……怎么?
她有洁癖你受不了?
没什么啊她爱干净每天把房子打扫的整整齐齐的多好啊,别瞎折腾了回家过日子去吧……最后你说你就是想离,那人家说了,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不给判离。
你们耗着吧,要不分居个半年一年的再起诉试试?
3. 离婚当中的沟通尽管电影里的两个人中间那场撕心裂肺的争吵让人疼痛不已。
很多人也说看到了离婚过程中的残酷真相。
可是我觉得这并不是最坏的。
至少两个人在大多数时候还能够有一种彼此尊重的对话和沟通。
在电影的争吵中,查理说出狠话立马就痛苦到泪流满面下巴抽搐,可见他心里还是在乎妮可的。
对爱过的在乎的人说狠话,事实上是对自己最残酷的惩罚。
现实中婚姻的瓦解,往往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貌合神离,或者貌也不合神早已离。
别忘了,在中国你想结束个婚姻,有原生家庭的介入,有亲朋好友的劝和,有法院大妈的调解,直到拖到你精疲力竭。
而很多夫妻,在离婚的过程中根本连哪怕是一次真诚的沟通都没有,哪怕那种吵架式的沟通都没有,只有冰冷的对峙。
有时候冷暴力比那种还能宣泄情绪的争吵杀伤力更大。
电影确实抽丝剥茧式的道出了婚姻的真相:妻子认为丈夫自私,不能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为家庭做出的事业方面的牺牲,希望搬到洛杉矶生活等),丈夫认为自己奔事业也是为家庭做贡献,自己为爱做了妥协(年少成名本不想结婚,为了妮可早早结婚生子),认为妻子提出离婚并聘请律师争夺抚养权才是过分。
婚姻的真相就是:你们永远无法真正满足对方。
你们号称爱对方但是事实上最爱的唯有自己。
你们可能为了对方妥协一下但是无法妥协一辈子。
就算你们爱对方你们做决定的出发点还是在自己,即使以爱的名义为对方做了牺牲也会在心中积攒怨气然后有朝一日爆发。
但,至少,两个人泪流满面的吵完还能拥抱着安慰对方,在这种情况下这已经是一种最高默契了。
妮可没有对查理的痛冷眼旁观,即便她自己已经痛到体无完肤。
这不是一般的婚姻走到尽头的夫妻可以做到的。
电影里,从两个人写给对方的信,甚至从两个人争吵后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曾经是深爱过彼此,深深理解彼此的。
可是现实中,有多少婚姻走到尽头的夫妻是真的爱过的呢?
我们中国人太现实了,现实到有许多的婚姻从结婚的那一天起,两个人就不是因为真正的爱情而走到一起的。
很多的离婚,其实从一开始就仿佛注定。
其实如果真的爱过,有一天走不下去了,那也毕竟好过没有爱过,白白耗费了人生宝贵的时间来的好。
妈妈朋友的女儿离婚了,当初她妈吗硬生生拆塞了女儿和她的大学恋人(嫌人家穷),让她和富二代结婚。
结果刚生了孩子就离婚了。
李银河说,人应该好好爱一次。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什么。
所以尽管很多人看完电影说,好残酷啊,好痛苦啊,我还是能从点点滴滴感受到一些两个人真诚地热烈地爱过对方的痕迹,还是有一些曾经爱情碎片的些些暖意。
我觉得电影在叙述人生冷酷真相的同时,又有一种炽烈的情感表达,这共同构成了一种人生,它是有情感在其中流淌的人生,虽然结局不是童话式的。
4.孩子两个人在离婚前,离婚时,离婚后,都十分关切孩子。
他们会考虑孩子在哪里受教育,考虑孩子交朋友,考虑法庭的介入会不会影响到孩子。
在离婚的过程中,他们不遗余力地给予孩子关爱并且没有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
两个人默契地把离婚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可是在现实中,离婚时双方和双方家庭常常难以保持冷静,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创痛。
就说之前一个阿姨的女儿那个例子,离婚后男方把孩子教给保姆带,还不让母亲探望孩子。
大人闹僵了,却剥夺了孩子的母爱,不是太自私了吗?
或者夫妻双方在离婚之前若干月若干年争吵不休,令孩子痛苦不堪。
研究生阶段学的教育心理学,读过相关文献,很多小孩子会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造成的,因此觉得痛苦和内疚。
小孩子会下意识觉得肯定是自己不好,不乖才让父母分开。
因为感情不和的父母有时候会拿小孩撒气。
会说都是因为你令我不开心这样的话。
所以孩子很可怜。
我觉得电影中的父母至少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冷静和克制。
他们已经决定离婚了,还是会两个人一起在卧室里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只要有孩子在他们就默契地微笑,甚至开玩笑,给孩子一种安全,温馨的氛围。
5.女性爱情或者婚姻的结束,总是令人感伤的。
但是电影里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妮可却是我欣赏的女性。
首先,她的中性打扮很惊艳。
她的打扮没有那种女性化的柔美,却时时透露出一种聪明和自信。
妮可是一个很感性的女人,这在她几次流泪里表达的很明显。
她两次躺在床上流泪,一次在纽约的家里,一次在洛杉矶的家里。
她跟诺拉叙述自己的困境时流泪,还有最后她和查理吵架时流泪。
每次不管是默默流泪,还是情感爆发式的哭泣,都非常打动观众。
但与此同时,她又非常冷静和果断。
尤其欣赏她这一点。
当她意识到自己对婚姻失望,对丈夫失望后,很果断地提出结束婚姻,没有那么多顾虑和纠结,就带着孩子回到了洛杉矶。
她没有闲暇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而是迅速开始了新的工作(影片结尾说她获得了艾美奖,代表她找对了事业的方向)。
在查理来洛杉矶找她时,她很明确地说:“我想做一个新的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那个时候其实查理应该还没有很果决地决定真正的结束婚姻,可是妮可已经请了律师来做这件事情了。
结婚后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城市和事业方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可是当她意识到爱情不能给予她她想要的,不能弥补她日复一日的人生缺憾,尤其是当她意识到查理的“自私”,她便头也不回地去探索人生其他可能性了。
尽管这个决定是痛苦的,不舍的。
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伤人的。
电影里妮可这个角色是很独立和果敢的。
她一甩往常女性角色的柔弱,脆弱,而敢于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不甘被困在某个地方(婚姻,世俗看法)。
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也获得了支持(家人,律师,新男友)。
事实上,有时候当你愿意改变的时候,看似很困难,只要你下定决心,也总能路遇贵人,披荆斩棘,达成所愿。
妮可甚至帮助自己的丈夫成长了。
对于查理来说,曾经的一切理所当然,包括妻子无条件的付出。
而痛过之后,他忽然有所感悟,酒吧里那段独唱很精彩。
影片的结尾,他终于把工作暂时转移到洛杉矶,听到消息的妮可甚至呆了三秒钟。
小结:那个说着: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女子最后还是主动选择结束婚姻。
可见真实的婚姻,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电影。
靠爱情,靠牺牲,靠妥协的婚姻,有时候并不能长久。
走不下去就分开,可以。
甚至可以果断一点。
不管是双方的选择还是一方的选择。
只不过这个过程不应该太煎熬。
给予彼此足够的体面和尊重,给予孩子最小的伤害和损失。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够处理好不如意,也是一种境界。
我要把查理的这首歌抄在这里,如果有天我和爱人发生了争执,我就重新看看这篇歌词,听听这首歌,想想我们最开始是为什么要投入一段因为认真所以必然会有争执的关系当中的。
BEING ALIVEBy CharlieSomeone to hold you too close Someone to hurt you too deep Someone to sit in your chair To ruin your sleep (It's true, but there's more than that. Is that all you think there is to it? You have so many reasons for not being with someone, Robert. But you haven't got one good reason to being alone. Come on, you're onto something, Robbie. You're onto something.) Someone to need you too much Someone to know you too well Someone to pull you up short To put you through hell (You see what you look for, you know? You're not a kid anymore, Robbie. I don't think you'll ever be a kid again, kiddo.)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low out the candles, Robert, and make a wish, want something.) Somebody hold me too close Somebody hurt me too deep Somebody sit in my chair And ruin my sleep And make me aware of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Somebody need me too much Somebody know me too well Somebody pull me of short And pull me through hell And give me support for being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alive Make me confused Mock me with praise Let me be used Vary my days But alone Is alone Not alive Somebody crowd me with love Somebody force me to care Somebody make me come through I’ll always be there As frightened as you To help us surv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BEING ALIVE.
应该至少会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女主,及最佳女配。
Laura Dern出演的女律师实在太真实,有一段她出演的律师说出关于人们对母亲的固有看法因为太有共鸣,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编导通过这段道出了众多女性一直以来面对的社会压力。
本片与《克莱默夫妇》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离婚律师和争夺抚养权的官司细节。
很多类似电影都是跳过这个环节,因为担心争论会让人觉得枯燥,但本片反而是律师、辩论场景最好笑,最具有讽刺性,也最接近现实,体现了剧本的杰出,及编导对生活的观察。
另一次掌声是Adam Driver演唱,OMG!
我今天看了他两部电影,咱就不说大段台词的驾驭能力,连演唱也这么出色,看来星战里的凯洛仁真的是他出演过角色中,最无法体现出他才华的一个了。
很多场景都是长镜头展示争论,让本片更像是舞台剧,太佩服演员的实力。
特别是一场夫妻争执的戏份中,爆发力十足,让人彻底感受到了这种口头争吵带来的伤害。
斯佳丽这次绝对是她最好的演出,完全不需要用卖弄自己的性感,你会完全忘记她是斯佳丽,是黑寡妇,褪去所有光环,她化身为一个追求事业和自由的普通母亲。
开头的部分简直就是婚礼上最好的结婚誓词范本,片尾再念起,没人可以忍得住不流泪。
有时候我们常常纳闷两个相爱的好人为何会离婚,本片算是很典型的例子。
很多时候婚姻的开始因为有激情与吸引力,一些分歧都被掩盖,但时间久了,裂痕如果没修补总会显露出来。
影片显然是在告诉人们,结婚前一定要想好,自己需要为这婚姻做出的那些妥协,是否真的可以做到。
当然,没有婚姻是完美的,但如果双方都可以做妥协而让步,总是比单方面迁就来得长久。
本片对婚姻、男女关系、家庭的探讨很值得思考,且相当细节化地呈现出了离婚的每個步骤,要付出的代价。
看完后,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离婚的花费太大,根本离不起婚。
”(多伦多观影)
这可能是第一部我看完之后思考停滞的电影,即使演员的情绪还满满的附着在自己身上,却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就像故事里结婚十年的夫妻,知道彼此需要好好谈谈,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开头,也不知道怎样平静交谈。
上一次看电影哭,还是诺兰的《星际穿越》。
我们常形容好的夫妻好得仿佛是一个人,是和睦的利益共同体,是共同书写的同一个故事。
可是当两人最终走向离婚的时候,你才发现所谓婚姻从来都是两个基于同一时间线的独立小说,虽然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但很可能一个人写的是少女文学,一个写的却是鬼故事。
就像关在两间牢房的囚徒,面临不可避免的困境。
亲密的关系从来没有平等可言,总有一方默默付出,心力交瘁到承受不住,也总有一方自以为牺牲得多,永远理直气壮。
当崩溃的一方选择结束,开始漫长的离婚过程,两个人也终于开始当面对质彼此的口供,终于开始发现过去种种的假象,终于开始辩驳自己的真心。
畏惧婚姻,可能是畏惧离婚时的所有不体面。
不论事前再怎样文明的约定和平分手,无论有无过错,无论是谁的过错,离婚最终都会演变成血淋淋赤裸裸的肉搏,因为在最后的温情落幕之后,只有利益是真实的,也只有输赢是可以量化的。
一个无意的失误,一句无心的戏言都可以用来攻击对方。
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说出平生最恶毒的话去诅咒彼此,直到一方放弃投降妥协。
你们像恨得死去活来的仇敌,过去的相爱仿佛是一个笑话,共度的时光仿佛是一场骗局。
你亲手杀死了这段婚姻故事里的你,也杀死了陪着自己的对方。
不过影片还是很温情的,起码双方都想要争取孩子的监护权,因为这是这段婚姻里唯一真实美好的纪念品。
但是真实世界里往往是一方潇洒的放弃离开,多年后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白头发,才堂皇的希望重回孩子的世界。
大量的长镜头与自我剖析的独白是对演员演技的无声认可,两个主演都值得一个奥斯卡的提名。
邓恩饰演的律师更是神来之笔。
明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值得期待。
婚姻故事,没有好人和坏人,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有过笑,有过泪,你们是在彼此心灵划下伤口的共犯,也是相互利用改变人生的同谋。
太会写对白了。
开篇8分钟的两段自述,让人相信,世上的确存在美好的关系,和美好的彼此注视的目光。
妻子第一次见律师,吐露自己为何决定离婚,斯嘉丽·约翰逊那一大段连贯的表演,她说的那些话,说出了大多数婚姻从内部瓦解的实质。
丈夫突然将自己的律师从温和派换成强硬的野兽派,导致离婚法庭上双方都陷入被动,随后,两人决定在私下进行协商,结果却突然演变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争吵,最终丈夫崩溃,这大概是史上最精彩、最真实的夫妻吵架。
接下来小刀游戏那场戏,也太会写了吧,我完全要笑疯。
这电影不是要讲婚姻有多可怕,你明白吗,有时候,相爱的人,彼此尊重、信赖和欣赏的人,也有可能会选择结束他们的婚姻,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却了不起的事情。
(本篇影评涉及剧透,建议观影后再看!
)十一月底的芝加哥,天气已经冷的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到来了。
两周前刚去Music Box电影院看完《灯塔》,听闻《婚姻故事》将会放映,还是35mm版本。
顶着冷风去了。
在电影院看35mm版本是很难的一件事。
暑假时候去好莱坞,在arclight看了35mm版本的《纪念品》。
现在数码已经成为主流,越来越少的电影仍然使用成本高昂的胶片拍摄。
其次电影院也得有相应的设备和技术人员,35mm版本才可以呈现在观众眼前。
35mm的电影投影仪当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出现在荧幕上,我已经感受到35mm的魔力和它带给视网膜瞬间的快感。
在这里感谢导演依然选择胶片作为拍摄媒介!
电影本身其实让人想起来很多电影。
首先是题目,让人想起来大师伯格曼的作品《婚姻生活》。
这部诺亚鲍姆巴赫的电影则注重于婚姻破裂之后。
鲍姆巴赫亲自写的剧本导演的电影,可以说是作者导演。
电影的核心在于冲突,这种冲突是来自各方面的。
主角Nicole和Charlie事业上的冲突,对于居住地偏好的冲突,个性的冲突,家庭背景的冲突。
这些冲突则是导致婚姻走向结局的催化剂。
Nicole曾是小有名气的演员,后来加入Charlie的话剧之后,和Charlie相爱结婚,生了孩子,还从西海岸彻底搬去了东海岸。
这里强调的还是女性的牺牲。
Nicole说:我是为了你的话剧事业,放弃了我自己的演艺事业。
这个其实是很多婚姻走向矛盾冲突的一个原因。
这个让我想起来几个月前看的一个电影《伯纳黛特你去了哪》。
很多事业比较顺利的女性,结婚后相夫教子,放弃了自己曾经的事业发展,开始向家庭靠拢。
而丈夫可能忙于事业,或者岁月累计,也缺乏了对妻子的一些情感上的沟通与关心。
这个是个社会性问题。
很多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的女性,几乎等同于脱离了社会,无边的孤独把人推进一个深渊 -- 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Nicole就很沮丧,她对律师Nora说,如果在一个瞬间,Charlie关心她了一句,可能事态就不会走到这一步了。
可惜Charlie没有。
电影有一个很重要的侧重点,就是居住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很大重合,但是他的确强调了这个点。
Nicole来自洛杉矶,家人都在洛杉矶。
Charlie热爱纽约,自己的剧场也在纽约,家住纽约,从来也没有怎么想过Nicole喜欢不喜欢纽约。
Nicole终于爆发,决定离婚。
其实在另一方面,纽约象征着Broadway百老汇,而洛杉矶象征着洛杉矶Hollywood. Nicole选择会洛杉矶,一方面是对自己个性/voice的捍卫,另一方面是宣布自己再一次走向事业,勇敢地做出为自己的决定。
在车里和陌生男人亲热,很大程度也是心理上对自己强调,我不是为别人为丈夫活着,我是为我自己。
Charlie的“冷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亲,他不怎么提及自己的父亲,Nicole连他的家人都没见过几面。
Charlie自己都说,Nicole的家人就像他的家人一样。
感谢Music Box送的电影海报除去胶片的因素,电影本身的拍摄也很有趣。
我印象深刻一个Nicole的长镜头,对着斯嘉丽约翰逊的脸,背后是白墙,就像是Nicole透过银幕直接同观众倾诉心中的委屈压抑。
这是最靠演技的时候,斯嘉丽做的很棒。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Charlie在餐厅直接上去麦克风唱歌,那一段也很迷人。
电影的本质也回到了那个经典的问题:女性到底如何在一段健康的婚姻中实现做自己?
为什么自己要为了家庭丈夫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喜好。
对于明年年初的奥斯卡,我不确定这部电影会不会得到最佳影片或者导演的题目,但它至少会拿两个左右提名,我猜其中一个会是最佳原创剧本,另外一个可能会是最佳女主或者最佳影片。
这部电影就像是很多近些年离婚主题的升级版,很多有趣的情节和台词 -- 尤其是那段关于上帝和圣母玛丽的 -- 在电影院里能都惊呼导演的比喻。
但它同时也被这样格局的剧本限制住,很难成为一部留世杰作。
感谢您阅读我的影评。
我15岁去美国上学,现在在美国读高4. 自己也称得上是电影爱好者,最近拍完一部短片,刚刚提交到戛纳电影节。
如果您对我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ndysspace. 下面是二维码👇 谢谢!
我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你在我的房子,与我的家人同处, 本以为一家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到最后我们却恶语相向,曾经的回忆都化作利刃刺入我心。
比翼鸟会离散,连理枝会摧折,有情人能成眷属,却难成知音。
你不读我的字,不看我的表演,你不在乎我的荣耀,你只是爱我,却不理会我灵魂的出口。
我们的爱因诉讼分崩离析,昔日的包容因孩子抚养权的争夺层层瓦解。
法庭上任何生活细节都被夸大,唯独爱没有。
请的律师不存在体谅与理解,只为胜诉。
当婚姻沦为利益的交易,离婚也就成了合作的破产。
为什么婚姻源自爱却终于恨,为什么夫妻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后才理解彼此,为什么同样一封信闹离婚时读和离后一年读滋味天壤之别。
如果说人生是一面白墙,婚姻就是一个用拳砸出的黑洞,离婚不是把洞补上,而是把洞挖得更深,更深。
婚姻故事 (2019)8.52019 / 英国 美国 / 剧情 爱情 / 诺亚·鲍姆巴赫 / 斯嘉丽·约翰逊 亚当·德赖弗
其实题材并不是我的菜,但拍得真好!就这么个故事,看得屏气凝神,步步为营到针锋相对,再到爆发,最后偃旗息鼓,胶着中点缀着轻松,辛酸中也交织着温暖,喜怒哀乐几种情绪占全了,真正做到了“五味杂陈”,无论是剧作还是表演,真是太强了。这就是生活啊,值得那些国产剧学一阵了
触目惊心,十分钟的吵架像刀割般的疼,说着伤害彼此的话,却刺痛自己的内心。婚姻二字,在宣誓的时候有多神圣和美好,在别离的时候就有多虚伪和自私,结婚把彼此黏连得越紧,离婚就把对方撕扯得越深。两个人不能在一起,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因爱生恨。围城之中,谁又能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去搜找曾经拥有,如今却气若游丝的爱呢?
毫无深度。
有句台词写对了,离婚律师会看到一个好人最坏的一面。其实这对夫妻分得不算难看,虽然中间一度有点鸡飞狗跳,但最终还是重归平静互相谅解了。以我之前在律所辅助律师们处理离婚案的经验来看,撕破脸撕得很难堪、离个婚彻底离成仇人、离婚过程充满攻心计和算计、枕边人突然变成最让你恐惧的人的情况真不算少见。至于片中关于离婚律师的情节,怎么说呢…律师这项职业的职业道德是维护委托人的利益,而不是判断谁对谁错然后拥护对的一方的利益(现实如此),一旦离婚诉诸法律,其在法律意义上的“和平解决”和夫妻双方自己所以为的“和平解决”根本就不再是同一个概念了。
和《克莱默夫妇》相比,差距是全方位的显而易见。
别让爱情碍着婚姻,感觉有三个小时那么长,全片力量不如片尾一首歌,想到《克莱默夫妇》却又远远不如。
他们俩不论吵架的时候还是找律师解决问题都说明他俩几乎互相不了解,而剪头发,系鞋带,点菜这些物理上的细节只能证明顶多算是亲情关系。一种现代人的习惯是似乎把爱恨挂在嘴边,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互相关心。整个故事都算不上一个故事。这个电影跟爱乐之城差不多,这些电影人讲的故事已经脱离大众了,连职业都懒得多余去想。
看着名字就知道是一星的装逼文艺,看过阿黛尔的生活,幸福的拉扎罗,罗马,爱尔兰人,对豆瓣文艺高分跟特么绝望了!
作为legal行业的从业者就这么说吧:很多事情一旦进入司法程序,就很难再受个人意志感情的控制了
鲍姆巴赫找回了他的才情(不再重複前兩部片的自己)、斯嘉丽找回了她的口碑(不再是影獎票房雙毒藥)、德赖弗則再一次展現了他太被低估的實力。前輩喻為二十一世紀的《克拉瑪對克拉瑪》,不過更為避重就輕,黑臉針鋒都被雙方律師團給辦了去,剩餘的夫妻正面對決猶如愛火燒盡的柴,近碰燙手,遠了卻仍有餘溫。P.s.斯嘉丽在後車廂做愛這個現實梗未免也太…..
充满生活的真谛,在不在一起没有想得那么容易,有时必须分开,有时必须迁就。另外,你选择看一个最好的人的最坏的一面,还是最坏的人的最好的一面?
全片唯一坚定地试图依据道德准则行动的人是经历过四次婚姻的老律师Bert,毫不意外,他迅速地被踢出了局。最终,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的前途,只有可怜的小亨利继续做他的好孩子。所以,他们都该死的、他妈的输了,并且在很长时间里他们将怅然若失却不知起因。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温暖,要么他是在和卡萨维蒂那个道德沦丧的中产圈子比较,要么就是我生活在一个比那更糟的世界里。
爱残忍也温柔,但它毕竟是值得的。/两位主演🐂🐂🐂
没懂为什么高分,看到一块过来评价了,男主有句台词:我一个籍籍无名的20岁的导演忽然上了《纽约杂志》这样的封面,我成了大红人,看谁都想上,但我没有😅😅😅这话说的,合着没上就算是憋住是优点吗但,在离婚的时候写一些对方的好处以及自己和对方结婚的理由,这个好实在,日后我结婚的话,就一定要在结婚前列好一些内容,看看自己是否值得为了这些原因结婚吗很喜欢夫妻两离婚也是朋友,因为他们相信那些情意是确实存在过的。
?? white privileged ppl 无病呻吟,两位如此over the top的表演也可以领跑的吗?安排的几场骗奖(爆发)戏真实做作笨拙得辣眼睛哦 :-| 难看至极
没看完,看到两人吵架觉得太假受不了了。感情部分好无聊,当法律剧看可能还行?
3.5 一直伯格曼,没有人吹一下“State of the Union-2019”吗?
又甜又浅的NY&LA离婚扯皮录,这小孩太不讨喜了。比起两人展现情谊的小细节,我更喜欢割破手臂和给儿子念信时跳过there was a lot of alcohol and some violence in his childhood的戏份。Ray Liotta的离婚律师真是匪气十足,特意截出来又单独看了几遍。
即使从个人经验中也只能提取出这点东西,贫瘠如此,挺可怜的。
故事节奏上看很精准但确实很无聊。两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像对着面无表情的观众表演歇斯底里的情绪爆发。完全无法理解美国中产阶级花几万美元请人吵架的行为,第三方介入两人关系简直不可理喻。其次是表演,摊上这种剧本,演员实力再强也是在自说自话地工业化演出。邓恩女律师张牙舞爪的人物设定让人反感,特别是那段政治正确的女性发言,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涉及性别议题,为什么非要说一段会分散注意力的“金句”。看之前以为是《45周年》这样的杰作,再次高估好莱坞了,这种无病呻吟的工业品配上名气大的演员就能获得喝彩,美国人的俗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