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给一星,是因为故事太阴暗,对人类没有起码的信心。
我不喜欢一点自信都没有的故事。
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太自卑了。
这个家庭里。
儿子不信任妈妈,不信任爸爸。
他没有把父母领养的孤儿用砖头砸死小鸟的故事,告诉妈妈,爸爸。
那时候她还没有显示太多的可怕性。
似乎并不是因为害怕,让他选择了沉默。
妈妈不信任儿子。
当儿子在饭桌上,表示不接受这个新来的孤儿妹妹的时候,妈妈给他的是惩罚,是威胁,却没有问一句,为什么。
也没有仔细打听她为什么会让儿子在学校里感到丢脸,让同学们嘲笑,具体的事情根本就没有问。
妈妈不信任儿子女儿。
当后来发生了年老的善良的孤儿院嬷嬷来探访了他们之后就失踪,并且发现尸体以后。
妈妈没有仔细的查问儿子女儿。
甚至都没有察言观色,发现女儿的变化,儿子的变化,被吓到被恐吓的小孩自己养的孩子,一点异状都没有发现。
儿子女儿没有信任父母。
因为就算是被威胁,被迫目睹杀人,他们也没有透露半句对自己的父母,孤儿只是一个人,她没有分身术,他们两个绝对有机会,分别对父母说清楚事实。
妈妈不信任爸爸。
她没有说透自己的想法,比如孤儿偷看做爱,偷看日记,洗澡关门,摔坏邻家小孩,不去看牙医,而只是歇斯底里,她也没有让爸爸和她一起调查事情。
她也没有决断的先把孤儿送回去再去调查真相。
在嬷嬷被杀害之后,事实上孤儿已经是一个杀人嫌疑犯。
难道家里还能放养着一个杀人嫌疑犯吗,在家里还有两个未成年儿童的情况下。
爸爸不信任妈妈。
这个不说了,大家看到孤儿杀死爸爸时,都非常开心。
足以说明爸爸的智商和情商的境界。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大约是家庭是地狱,随时都很可能被陌生人攻破,弄得家破人亡。
而实际上家庭是人类最牢固的最后的依靠。
我不相信人类如此互不相信,互不观察,互不影响。
如果人类真的是这样子,早在两三百万年前,就灭绝了。
爱一个人可以很轻易如果他貌似潘安。
甚至可以忽略他灵魂空虚.如果她一笑倾城。
自然可以淡化她蛇蝎心肠.一见钟情只需要三秒钟.而要将这三秒钟从记忆中抹去却需要七年.不幸的爱如同肥胖.以亲近的名义带给自己懒惰.麻木.贫困.这是一部角度很妙的电影.我把它理解为反爱情.不信任的爱.让我爱你这三个字成了最违心的问候.最平淡的敷衍。
我很少在看一部电影之前看任何影评.我很怕知道结局.怕一眼看透风景.怕别人的感情淡了我对电影的直觉.但我喜欢被镜头骗.喜欢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那种死了一回的感觉.时过尽迁颠沛流离百转千回还有我在!这部电影是我没猜透的,小女孩的表演真的很赞.那种眼神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犯罪暴力美!天才.总是与精神病有微弱的差别.悲剧.只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片荒野.突然想起一句话:我认识的人越多.我越喜欢狗!
中国的恐怖片为什么不好看?
因为那里面的女鬼(多半是女的)太有道德感了,如果你不是惹了她的二舅舅七老爷,或者让她生前大了肚子又一脚蹬了她,估计你是无缘和她照面了。
你看错了录像带,贞子就从电视机里爬出来向你问好,进错了屋子,就有伽椰子等着你做她的盘中美餐,像刀大说的那样,“无缘无故的缠上,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才是恐怖片之所以恐怖的地方,现在还要加上一条,你领养错了孩子,艾斯特就会化身成变态萝莉来爱你。
电影我是快进看完的,一是因为被剧了透,二是实在无法忍受艾斯特一张萝莉脸熟女心在真正的小萝莉Max面前作威作福。
剧情其实一点都不复杂,患了“一辈子做萝莉”症的女孩儿艾斯特内在其实是一个33岁的性压抑熟女,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她伪装成孤儿,以破坏领养她的家庭为乐,每当勾引养父不成时,面子上实在挂不下的她便会装疯卖傻杀人放火,这次这个瘟神来到了约翰凯特夫妇一家,没想到熟女遇人妻,结果熟女惨败丢了性命。
影片里装腔作势的音效让我亲切的觉得好像在看某国出品的《七夜》,而艾斯特的神出鬼没则是另一个恐怖片不可或缺的吓人利器,但是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艾斯特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角色,表面的年幼使得她对于性的正常需求被当做了一种变态,她只能把所有的欲望和冲动发泄在墙上的那些色情壁画上面,对性的压抑真的能扭曲一个人的性格吗?
还是说正是因为她患有精神上的疾病,才使得性压抑对于她性格的创伤如此巨大?
她越是被当成一个孩子一样的爱护,那种对爱的渴求就越得不到满足,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即便艾斯特是一个正常人,她也还是摆脱不了她那种极端的性格和悲剧的结局,她让我想到罗丹的情人卡米尔,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总是会造就一颗理想主义的玻璃心不是吗,只不过当玻璃心被损毁后,它就只剩下扎人和自扎这么个作用了。
深入的探索艾斯特的内心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导演明显没有准备往这个方面研究,甚至是刻意的淡化了它的阴影,于是我们看到的艾斯特“变平了”,她就只是一个心肠毒辣心理变态的伪萝莉而已,像一个麻木不仁的辐射污染源,放到哪里,哪里就死伤一片。
当然,一个悲剧的诞生并不是单方面努力的结果,约翰这一家子本身就存在了重重危机,责任和信任的丧失,残疾人小女儿和处在叛逆期的儿子,流产和酗酒带来的心理阴影,我真是弄不懂在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环境下,是什么样的坚定信念让他们又弄了一个养女到家里来好让折腾来的更猛烈一些,他们选择艾斯特,正是因为艾斯特的完美,她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善解人意,工整的就像习题簿最后几页上的标准答案,他们的领养行为只是为了想要填补痛失爱女的心理缺憾外加找回作为父母的尊严,这对艾斯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和自私。
凯特说她想把对死去孩子的爱付出到真正需要它的孩子身上,但是真正需要她的爱的,却是她身边那个总在调皮捣蛋躲在书屋里看成人杂志的儿子和不会说话需要通过助听器和这个世界交流的女儿,凯特无法解决这些她能力之外责任之内的问题,于是就企图跳过这些问题,把目光投放到艾斯特身上去,这对于之后的引狼入室,不得不说是一种咎由自取。
领养关乎于道德,而道德问题总是那样的扯不清,其实道德就是人类本性的遮羞布,你扯下的是对方的,也是自己的。
女人天生比男人敏感,当女人开始琢磨着事情哪里不对劲儿时,男人还陷在天降乖女的幸福感中,而当女人已经开始有些歇斯底里时,男人双手一摊,说出了那句我们恨得咬牙切齿的经典台词:“你想的太多了,她还只是个孩子。
”我讨厌孩子,《致命ID》里最后的凶手就是孩子;《约书亚》讲的是一个孩子如何谋杀自己的妹妹来获取家人的爱的故事;《镰刀梦魇》,直接就是一个一群孩子谋杀一群大人的游戏。
我是人性本恶论调的支持者,孩子是邪恶的,他们的邪恶在于完全不懂得掩饰人性中的贪婪和暴力。
我们总是先学会摧毁,然后才懂得珍惜;先想到的是占有,然后才被灌输“孔融让梨”的谆谆教诲。
如果一个孩子在我面前卖萌装可爱,我恐怕会无动于衷,因为他知道他的笑容能换来关注和糖果,一切的讨好,不过是获取利益的手段而已。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黑纸,得由成年人在上面涂抹白色,然后这白色会脱落,斑斑驳驳的,到那时孩子也就变成大人了,这是一个过程,逃避或跳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孤儿》为什么恐怖?
也就是因为艾斯特跳过了被抹白的命运,也就是因为她在儿童的面孔下,藏了一颗成年人的心。
这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包含着惊悚恐怖元素的文艺片。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果不是魑魅魍魉来作怪的话,一个小孩子到底有什么样的能耐可以让人坐立不安、惊叫连连?
这就是剧情带给我们疑问的地方这部电影实属难得的好片,在今年众多惊悚片中,这应该位于一等片的行列,比起那些纯粹拿鬼魂吓唬人,挑战视觉刺激和心理承受的亚洲系恐怖片来说,这部电影i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丝寒意,更多的是内容的扩展度让人们思考很多问题,从而那种惊悚会持续很久。
至少我看完之后,晚上没有睡着,不是因为被吓着了,而是剧情带来的有心而生的本能的恐惧让人窒息!一部很精彩的心理惊悚片,在2009年恐怖片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部电影可以算得上今年最好的恐怖片之一
她到底是谁?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些隐秘的线索带着观众接近真相,超越年龄的能力暗示了她身上种种疑团,牙医代表年龄。
缎带代表伤疤。
卫生间的门锁代表身体的秘密。
撕掉的陌生男子照片,代表禁忌之爱。
打量着与养父John调情的女人,抖落出一个少女不该有的嫉妒:这是成年女人才会有的比较。
Esther摘下骨灰黄玫瑰,佯装天真的递给Kate。
是她逐渐稳固自己地位时,最有力的挑衅。
自残代表了驱逐女主人的强烈愿望。
开场吊足胃口。
在女主人Kate的噩梦中,高空俯瞰的血迹,轮椅与地面摩擦的声音被无限放大,拿着录像机不知所谓的丈夫,死在腹中的婴儿。
所有被压抑的恐惧,伤痛,无力的挣扎,都显现在这几分钟。
残酷的现实阴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惊醒,Kate走入卫生间,在镜子中凝视小腹的伤痕,从壁橱取出药物。
满面愁容。
从一个脆弱、憔悴的母亲的视角开始,让人看到了一个家庭岌岌可危的局面,她因为伤痛而酗酒,因为酗酒而混乱,因为混乱必须服用药物。
所以她终将是不被信任的,即便她已经重新开始积极的面对生活。
她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她的过去,让他的丈夫选择去相信一个不知底细的女孩。
而不是相处了10年的她。
于是,所有的剧情都水到渠成,无需生硬铺陈,她与丈夫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为了没有消失的爱,而不断悲哀的努力着,他们试图用一个孩子来驱散一个家庭的阴霾,重获快乐。
直到Esther的到来。
Esther聪明而孤独。
带着古怪的优雅气息。
长了一张哥特脸。
很难想象一个九岁的女孩,精通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有着与年龄脱轨的成熟和淡漠,更有着成年人都乍舌的残酷和绝情。
她巧妙的骗取妹妹Max的信任,在谋杀修女的情节上,天真的Max惊觉酿成大祸,她看着姐姐冷酷的脸,以及毫不慌张的处理现场,拾取赃物,脱下塑胶手套。
Max的表情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Max是聋哑儿童,遭受过濒死的意外。
她一直期盼有一个天使般的姐姐。
Esther的出现让她快乐,并且感到安全。
Esther很快掌握了手语,满足她一切无声的需要。
所以她听从她。
直到她发现Esther是假扮的天使。
她从慌乱,惊愕,到哀伤,愤怒,恐惧,因为恐惧而忍耐,掩饰,同时紧张的注视着自己周遭的一切,这一系列的情绪转换,都被一个可爱的孩童,仅仅用眼神表现了出来。
扮演Esther的女孩Isabelle Fuhrman ,演技更是让人不得不称赞。
嫉妒,变形的爱,成年人的冷漠, 她用与其年龄极度反差的演技出色的诠释了这个深不可测的小恶魔,据说导演为了这个天才童星,更是花心思重新设定了剧本。
可见其惊人的表现力和潜在的,驾驭角色的能力。
女人满脑子都是爱情。
试想一下如果你一直停留早九岁的样子,无法拥有一份完整爱情,你爱的那些男人们他们也许会爱你,可从不能出自于爱情。
想一下,如果是这样,你会如何?
变成埃斯特吗?
起初看这部片子只是因为喜欢它的名字,搜索了一下,断续的看了几个片段,非常喜欢那黑头发小女孩的神情。
于是下了这部片子,但被搁置了很久才看。
看完后,感想有几。
相信。
这是看似简单实则最难的主题,若从开始约翰对凯特就持有相信,那么后面的一切可能会是另一个走向。
也不能说在这里是没有相信存在,只是错了位,约翰对埃斯特就是到死前才放弃他一味的相信的。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又该如何测试自己的相信是不是值得。
这是太艰难的命题。
别再企图找寻到支撑,清楚自己的内心及思绪,不一味偏执,不一味相信。
任对谁也都不可放任所有情感,这似乎才是最安全的,才不让爱变伤害,伤自己伤他人。
每人都如此担心不可自保,隐瞒及一味退让以为是能避开险阻,但那些困境还是在的,迟了来期,也因此变得更加汹涌。
麦克斯是天使一样的女孩,她聪明勇敢,可也是向埃克斯退让。
是因为善良吧,也许是一度相信埃克斯会如她自己所言般“你是我的小妹妹。
我不会让你受一点伤害,我爱你。
”担又似乎不止这样,埃克斯杀害了修女,爸爸妈妈似乎都不能够保护到我们了。
她还是个孩子,自然不知因为自己的包庇而产生的后果。
人们原始的意识,以为不提不碰,伤害就此消除。
如同埃克斯所画的那些表面平和的画一般,如果不是因为些许差池,可能旁人永远也不能发现,任那些爱恨嫉妒在墙壁上肆意灿烂。
比如妈妈凯特的那些私密。
比如丹尼藏在树屋地板下的黄色书刊。
比如埃斯特的真实背景。
这些不可言说,无意窥探都会被惊吓。
熟悉的温顺乖巧被陌生转眼覆盖。
埃斯特也不过是个可悲的小人物。
当凯特一脚把她踢下冰层覆盖着的河流。
她苍白的脸沉入一片黑暗,最后的表情似乎是有些惊讶的。
如此不可预料的失了自己盘算,以为即便是无所得到也不至于落得丧失,虽然不是胜者,起码死去的那个不该是自己。
她环握着匕首,一边对凯特乞求,“救救我,妈妈。
”而不知自己早已被识破身份。
在《圣经》里夹着的每一个男人,也都是曾爱过的,努力的撞向坚硬,并再次用力去爱。
奢望着从不能归属自己的那份,受伤害之后把爱人变仇人。
她从能得到正常的爱情,如同她不能得到符合自己年龄的外表,她了解那是求不得的,或许才因此变得暴虐、不择手段。
可是到头来还是捞不得半点爱怜和怜悯,如此可笑 可悲。
ESTHER这个名字,是她为自己选的,她在精神病院里并不叫这个名字,并且我也不认为精神病医生会给这个病院里最为残暴的病人取个名字。
ESTHER,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家里的女主人,一个是安静,文雅的女子。
有意思的是,后一个含义是她给人的表象,后一个则是她自身的欲望。
这不是很像我们做过的一个心理测试吗?
ESTHER是一个心理和生理都有疾病的33岁的成年女性,这也决定了她在这个家的地位,她能够用自己全部的生活经验,加上小女孩的外表,来颠覆这个家一切。
她知道要怎么装扮成一个无害的,优雅的小女孩。
带上牙套,穿着塑身裤,用白布把胸部裹住,明明精通于钢琴和绘画,仍旧能够拿捏着小女生应有的水平。
且不说这个片子所带来的令人沉重的对于人性的思索,ESTHER完全超越了一个精神病应有的水平,她甚至像一个心理专家。
可惜的是她最终还是自己毁了自己。
不是因为她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她的不够清醒。
她在墙上画的所有的画,都是JOHN和成年女性的性交画面,而不是小女孩,但是她仍旧执迷不悟的企图用看似小女孩的身躯去勾引JOHN。
失败是必然的。
ESTHER一开始就崩溃了,因为她残杀了几个家庭的成员,但是她仍旧不明白,有些东西不是像打游戏机一样,这次不成功,下次搞不好就行了。
又或者,她自己根本不想清醒呢?
一旦清醒,则要面对的是更为绝望的境界?
很多豆油觉得ESTHER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值得同情的是什么呢?
是她悲惨的遭遇吗?
她就是依靠了这些同情,才慢慢的毁掉了别人,也毁掉了自己。
但是她真正要的不是同情啊同情和爱,相距很远。
同情是她所利用的工具,爱则是海市蜃楼。
因为没有人真实的看到真实的ESTHER,所以ESTHER注定了不能拥有爱。
留意这部片子很久了,以前以为是恐怖片不敢看,现在看了,发觉编剧太牛了。
整部片子紧凑得当,事件抽丝剥茧般进行,在母亲给力诶斯特一巴掌和最后一脚踹下去时,真的让绷着的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当然,最后父亲被捅死确实在我的意料之外。
而演员方面,的确都表现的很出色,尤其诶斯特从一个天真无辜的少女慢慢演变成腹黑再到黑暗完成暴露的妇女,真的不得不赞啊。
最大的恐怖的是完全意想不到的真相。
小女孩的演技太棒,那种楚楚可怜和阴狠毒辣完全hold住。
海报本身也挺渗人的,那妆花黑眼圈的样子加阴沉眼神实在太吓人了。
从丈夫约翰在孤儿院准备关门时一声清脆的“hello”开始,就应该知道里面声音的主人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当约翰被吸引过去,小女孩伊斯特抬起头对他微微一笑时,伊斯特的计划俨然已经成功了一半。
电影挺有看头的。
跟其他最后几分钟才抖出包袱的悬疑片不太一样。
《万能钥匙》、《致命ID》、《小岛惊魂》这类片子,虽然也是最后几分钟才揭晓谜底。
但是,《孤儿怨》却更难。
因为不管是不是个资深影迷都会猜到,这个新加入家庭的孤儿势必会带来一场腥风血雨,只是我们不知道具体会如何而已。
这个家庭的设置很好,没有任何缺陷或短板,仿佛就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有过外遇的丈夫、内心空虚的妻子、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以及片中像天使一样的存在——小女儿麦克斯。
人人身上都有缺点,家庭成员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正如文章的标题: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正是因为每个家庭成员身上都有缺点,伊斯特才可以迅速抓住每个人的把柄,各个击破。
我想会有很多人在观片过程中跟我有着一样的想法:丈夫约翰为什么那么不听妻子凯特的话?
仅仅因为凯特曾经酗酒吗?
还是因为新收养的小孤儿看起来太乖巧漂亮了。
这是一个曾经出轨甚至连在带孩子游公园时都会跟邻居大胸女人调情的中年男人。
因此,便不难解释当一个优雅美丽又懂得画画的漂亮女孩表示亲近时,他多么欣喜。
如果孤儿是一个男孩,或是长相丑陋,我想男主也不会那么坚信孤儿是无辜的了。
我不知道别的家庭是怎样的,至少在我来看,夫妻应该最亲密的人。
妻子发疯般地说一个刚刚收养的孩子有问题,当丈夫的竟然不仅置之不理还觉得妻子有病。
那么可想而知,约翰和凯特两人之间的感情早已岌岌可危。
片中一个人物设置很关键:心理医生。
在普通人眼中,一个心理医生即使不能做到对于人性分析得惊天地泣鬼神,也至少应该眼里不揉沙子。
然而,这个愚蠢又肥胖的心理医生竟然丝毫没看出体内藏着一个33岁女人灵魂的精神病患者有问题,还把责任都推到妻子凯特身上。
并且,犯了罪致命的错误——她竟然在丈夫面前责备妻子对孤儿不好。
妻子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这类危险孩子的信息,可是这么多信息竟然都没说动丈夫。
况且,当修女阿比盖尔惨死在回孤儿院的路上时,两个人竟然没有对孤儿采取调查。
这有点不合情理,毕竟女人都是敏感的。
而且,孤儿已经早早地表现出自己对修女的敌意,她甚至连句话都不愿意和修女说。
叛逆不爱沟通的儿子,过于年幼又失聪的小女儿。
作为母亲和妻子的凯特在对于家庭的维系上一开始便是有问题的,孤儿的出现只是更快地加速了这些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达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试想,如果儿子平常乐于跟父母沟通,对父母有信任的话,他怎么会不向父母寻求保护,又怎么会怕到不敢把真相告诉父母,甚至连尝试也不愿意?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家庭早已败絮其中,任何不安因素都会使得这个家庭彻底崩溃。
丈夫是肯定要死的。
这不是不听妻子话的代价,而是他早已是一个上钩者,而且是自愿上钩的。
故事必须有所牺牲。
儿子死不死不要紧,因为正是儿子住院这件事才成为夫妻彻底分开的导火索,也给了孤儿最后作案的机会。
小女儿是不能死的。
这是我看到最后唯一的信念。
这是一个像小天使一样的女孩,充当着孤儿“保护者”的身份,却也只是仅仅贪图她身上那一点点姐姐的感觉。
如果小女孩麦克斯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与别人玩耍,这个身份便不成立了。
可能是一个人一辈子要受的罪是有限的,因此这个失聪的小女孩不仅在危难之时救了哥哥、妈妈,还能一次次逢凶化吉,活到最后。
她是这部戏的希望,也是母亲凯特的希望。
如果不是为了救小女孩,母亲也失去了最后拼搏的动力和力量。
说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下我看到丈夫约翰被孤儿刺死时的情节。
我心中一直想着:果然,只有女人才能跟女人斗。
虽然一个一百多斤的大男人斗不过一个“小女孩”这件事,编剧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说是孤儿体内是一个33岁的女人,并且有非常严重的暴力倾向。
再加上约翰从背后被刺了一刀。
然而,这就是我最想要表达的观点。
一个男人是永远斗不过女人的。
他不明白女人失去一些东西后会歇斯底里到有多可怕,更不知道女人想要保护自己爱人时会迸发多坚韧的生命力。
因此,同样是被孤儿压在身下用尖刀刺杀,约翰必定一命呜呼,而凯特却会更顽强地抵抗到底,并且在最后关头一脚踢开孤儿,抱起自己的小女儿,说一句:“没事了,宝贝。
”一个为情所困的女人所蕴含的复仇能量是爆表的,而一个想要保护自己孩子性命的女人的反抗能量却是逆天的。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跟谁玩聊斋。
还有啊,其实正如片子的名称一样:每个人都是孤儿。
被遗弃永远寻不得爱的伊斯特是,内心时刻想出轨的丈夫是,嗜酒且犯过错的妻子是,跟父母零交流的儿子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小女儿也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当孤独到了一定时刻,不是害人,就是害己。
或是共同毁灭。
冲着导演这个寓意,片子有点想头。
最后,啰嗦一下。
一定要学会跟人沟通,最起码让身边最亲近的人认为你是最可信的。
如果妻子第一次跟丈夫说:“嘿,我觉得那个孩子有问题,我害怕!
”丈夫立马想到,我的妻子不会平白无故说这些,她一定是发现了什么,然后迅速把孤儿送走或带到警察局。
妥妥。
“911”已经过去8年了,可美国人还心有余悸,老是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会出产恐怖分子。
只不过,这次不是留着大胡子的穆斯林,而是一个长得乖巧可爱的狂躁症美女患者。
表面上看起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精神病患,利用美国人的“爱心”制造了可怕的事端,但仔细想想,如果这个家庭果真完美无缺,又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被人击垮?
此片从一个侧面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民内心深处的担忧:一方面,自己内部矛盾重重,问题多多;另一方面,来自外部邪恶国家的人又居心叵测,明明受了自己的恩惠,还整天图谋不轨,911就是一个明证。
这种后911情结,美国人至今未能释怀。
影片中,凯特和约翰的家是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有着令人艳羡的一切:体面的工作(一个是钢琴老师,一个是设计师),两个聪明漂亮的孩子,以及别墅、汽车等等。
但翻开华丽的表面,下面却是暗流涌动:丈夫曾经出轨,与邻居偷情;妻子在第三个孩子早就胎死腹中后,仍然隐瞒真相,假装临产;而且她酗酒,与婆婆关系紧张,以致于最后没有人愿意相信和帮助她;漂亮的女儿是聋哑人,儿子则喜欢躲在树林的木屋里看成人色情杂志…… “孤儿”艾斯特的出现其实只是给这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家庭以致命的一击,加速了矛盾的爆发。
也许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孩用了很多恐怖和不堪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残酷冷血、不择手段、没有爱心、阴险狠毒,这些特性都非常符合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想像。
把她说成是一个善于伪装的精神病患者,导演实在是很客气,同时也成功避免了“污蔑”爱沙尼亚人民的嫌疑(如果今天这个女孩来自中国会怎样?
估计导演会被中国人的口水淹死)。
据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遇到投诉,因为其中的一句台词:“想要像爱自己的亲生孩子那样去爱一个收养来的孩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让有爱心的美国人民非常不满。
要知道,“博爱”,是美国中产阶级价值观中重要的一环,正因为此,他们才会爱心爆棚地年年去第三世界国家收养孤儿(以联合国慈善大使安吉丽娜·茱丽为重要代表)。
如果你质疑这种精神,那就是动摇了美国长久以来信仰的基础。
此片的惊悚部分处理得很好,导演在气氛的渲染上技巧高明(虽然情节不乏漏洞)。
只不过,对于所有热衷收养孩子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来讲,影片背后所蕴含的、对精神危机的描绘会更令他们记忆犹新。
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爱心被彻底地利用,且最终成为伤害自己的武器,你叫那些信奉“博爱”的美国人情何以堪?
所以,艾斯特制造的真正恐慌并非是单纯的家庭危机,而是深刻的信仰危机。
杀人、夺爱,只是表面的血腥,摧毁的也只是简单的肉体,如果哪天美国人担心起来,觉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人都不可靠,认定自己的好心都被当成了驴肝肺,觉得那些来自穷国的人全是恐怖分子,这才糟糕呢!
补充一点:影片貌似有个明显的BUG,女主人凯特在往萨朗院打电话查证艾斯特身份的时候,接电话的前台不会说英语,请了别人来接。
可后来,当艾斯特当年的主治医师致电凯特告诉真相时,却讲了一口流利英语,根本无需翻译。
难道英语在爱沙尼亚已经如此普及了吗?
2009.12.14
一个人过可以,但绝对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和一个猪一样的男人绑在一起!!!
恐怖个鸡巴,越看越生气,一家子废物
和舍友在学校一起看的,港真,后面把我们都吓到了,小女孩的演技很棒啊!!!
除了老女孩的出色演技,真没觉得那么好看,故弄玄虚不说,本质不就是恋父的题材么
什么爸爸呀,真是窝囊废
整部剧都是压抑的,直到在医院里看到凯特那狠狠的一巴掌时才第一次有喘了一口气的感觉。另外严重怀疑伊莎贝拉·弗尔曼的真实年龄,演技太可怕了。最后,听老婆话的男人才能活得久。
老处女恶心死我啊FUCK!!无意看到张截图想还是把这片子看了吧嘤嘤后悔死…
让人看着很不舒服的那种恐怖片。。
一个新的人间凶器诞生了
中国版的我先看了~~~哎
有纹有路,合情合理,不错的惊悚恐怖片。小女儿超萌。
事先被剧透,所以觉得一点不好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loli控们要自重。
那么能挖深度的人物就这么被惊悚一下就完了,浪费
今年惊悚片无人能及此!
伊莎贝拉弗尔曼在饥饿游戏里戏份太少了不皋性!
有这么好吗?要剧情没剧情,要恐怖不恐怖,还有bug,除了智商低到令人诧异的父母和几个萝莉正太之外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烂番茄和IMBD上评分都很低,搞不清为什么国内观众这么喜欢
难看死了。越看越气。。
小孩演的很好~
被剧透,穿到15岁就可以了,太大太小都憋屈。其实这才是纯粹的小孩,哪里有那么多道德。
好故事,可惜叙述手法极其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