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去水塔偷水,去公厕偷水,就先给你一个直观的概念,这家人很穷,所以之后连两千块也拿不出来,才会发生那么多事。
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妈妈,一个只有6岁的妹妹,一个才19岁的哥哥,一场车祸,让原本虽然艰苦但还能快乐生活的小家庭走向绝望。
没有出生纸的妹妹只能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没有钱的哥哥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办煎熬与无奈。
最后参加议员的派对,用水车比对开篇的偷水,用一辆辆豪车比对哥哥和朋友们的小毛驴,人生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最后的偷车,撞人,逃逸。
是哥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被压倒还是抓住它来救命?
载着母子的这辆车,是走向地狱还是天堂?
整部戏看下来有一点我很不解,为什么兄妹俩被撞,妹妹甚至因为如此而死去,都没有一个警察来调查这件事,反而哥哥在之后做了一些过激行为后会被警察训斥,被抓,被教育。。
那妹妹的命那?
ps:好喜欢妹妹,好可爱,如果不要那么悲伤,你就说拍两个小时他们的平常生活,我也看啊。。
据说哥哥是男团出身,那我们国内那些男团看完这个演技,会给自己挖洞吗?
最后的最后,我怎么就那么喜欢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华裔的口音那。。。
哈哈
一周两刷上海影城,竟然赶上了这部片子的首映。
虽然张艾嘉没有粗线,不过看到男主角和导演,也已经挺惊喜的了。
演员导演出场和剧终都有掌声,电影节的观众素质都很高。
片子只有短短90分钟,不过看完片后感慨还是不少,因此虽然不太满意导演的作品,但考虑到影片还是可以引发很多值得思考的点,就给个三颗星吧。
【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 身为母亲以后的我更容易从家庭这个角度看待事情和人物。
虽然这部戏主要是站在19岁的男生角度来叙述故事的,说实话这个男生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重担,一边照顾生病的妈妈一边带着学龄前的妹妹很叫人心疼。
但是缺乏妈妈教导的大男孩处理问题的方式冲动又极端,徒有贫穷和骄傲,浪费了很多可以解决问题的好机会,深深地为他感到可惜。
如果他的家庭虽然贫穷,但目前依然让他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感受到更多的爱和以及面对问题的方法论,男主也不至于这么绝望。
男主从小缺乏母亲的指引,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要抵御住诱惑不走上歪路还是挺不容易的。
家庭环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性格命运,尤其是母亲的性格和教育。
另外感觉母亲和家境这一块的背景介绍也欠缺了一点,母亲的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就像一个青春期少年符号,也没有心路历程母亲会什么会疯?
为什么一直藏着男人的衣服?
父亲是抛下他们了还是已经去世了?
如果给母亲多一点介绍会更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电影只有90来分钟,其实细想可以设计更多内容。
【剧情设计不够丰满】 影片里面哪怕说着粤语也是一股浓浓的台湾文艺风,不愧是在湾湾学习过的马来西亚新锐导演。
机车下的吉隆坡和台北有几分相似,只是只有破旧灰暗的一面,找不到台北的纸醉金迷。
哪怕是议员所谓的豪华派对也透露着一股中国五线城市的村味儿,议员家里供水也需要用水车,我想说其实贫富差距还真的没有很大。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很害怕看到这么美好的一个大男生最后被逼上绝路惨死,像《旺角卡门》里最后张学友的样子,流着血抽搐的画面感觉终身难忘,又或者像《乘风破浪》里面的六一(但这些好像都是配角)。
可是电影结束男主角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我既松了一口气,又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
活着总是好事,还能重头开始,可是背负着保释以后又再犯的案底,以及这样的原生家庭,活着又谈何比死了更容易?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很好地设计人物冲突,剧情也不够跌宕,结尾又很戛然而止。
有点为四项提名的大奖担忧,唯一觉得还有希望的,应该是最佳摄影奖。
【评委青睐VS价值观传导】 虽然偏执型人格似乎更容易碰撞出戏剧效果,刻画底层人民的生活以及悲剧更容易受电影节之类评委的青睐(不然那么多女演员也不会争先恐后去演村妇)。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我不很认同这部电影的价值观。
穷归穷,急归急,但是一再地偷零件偷水偷车,虽然中间做过一些小小的抗争但似乎并不走心;在妹妹是被别人车祸撞死并且逃逸的情况下,自己开车撞了别人竟然还逃逸?
也许导演想表达特殊环境下的人性抉择、没有绝对的善恶,但我于情于理都理解不了。
况且,生活也并不是没有给他伸出过援手,邻居保释了他并且带他们去了议员的派对,似乎看到了一丝与生活和解的机会,但是年少又骄傲的男主不是很想领这份阶层差异巨大的情面,不辞而别。
最后的最后,还开着偷来的车伴着妹妹的歌声在雨中母子情深,导演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价值观,对男主角是什么态度啊?
最多有点同情,但是已经麻木不仁了,感觉生在这个阶层只有永远无法翻身的绝望。
PS:吉隆坡一定没有很多外卖和快递小哥吧,不然这么爱开机车,分分钟找个月薪上万的工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挣扎在温饱线上了呢。
剧情片不好拍。
商业片有纯熟无比的叙述套路,但是,剧情片少有。
讲个故事很容易,但是观众不喜欢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故事。
讲个好故事也很容易,但是,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故事很难。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异常的单薄,而且表现又相互冲突。
前提了营造生活的艰辛,兄妹情的温馨,虽然节奏有点拖沓,但是令影片生色不少。
高塔仿佛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阶级。
穷人只能报以仰望。
而且,就算你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爬了上去,只怕也是一无所获。
影射了大多数穷人的窘境。
拼命努力,付出极多,所得却极少,甚至无所得。
所以,穷人必须活得像草原上的捕食者。
为了活下去,什么道德,什么律法,都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社会制度又处处和穷人为难。
为什么穷?
因为没有文化?
可是,我们看到,穷人家的小孩子上不起学。
为什么穷?
因为懒惰?
他们可比脑满肠肥的议员们更加努力。
甚至,他们的出生都是个错误。
谁能想要,阻碍主角见妹妹最后一面的,竟然是一张“出生证”呢?
没有出生证,就不能见死者。
出生证,是否能证明此人来过时间?
没有出生证,那么,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导演把困境给了主角,也转变了片子的基调。
营造的温情面纱被血淋淋的撕下现实的残忍暴露出狰狞面孔
这姿势如同被贫穷击倒,陷入囚牢。
主角已经身在牢笼了,所以他还怕什么?
所以,我们见到他为了钱,去偷去抢去求人,最后进了真正的监牢。
可以说,他的困境,是因为身上还有“人性”。
他还在乎自己的妹妹,家庭。
然而,到了结尾,他一晌贪欢之时,撞了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之时,这一抹人性的色彩,已经要开始改变了。
看到有评论,还在谈,他们偷盗,有没有顾忌被偷人的感受?
开好车的人,在乎过路边混混的感受吗?
双方本来就隔着一层可悲的厚坚壁,不要再学议员们,说出那种假惺惺的关怀话语。
他们偷窃没有任何愧疚,而被偷者对他们又何尝有一丝同情?
社会的其他人何尝对他有一丝关心?
造假证的只在乎钱,医院在乎制度,生活富足的人在乎秩序,警察在乎安定,邻居们在乎生活用水。
整部电影里,除了同伙和底层的“兄弟”,谁在乎过主角的死活?
谁又在乎妹妹的去向?
谁又为一个女孩逝去付出过一点点悲伤?
没有。
人们的眼睛不会往下看。
就好比有钱人,希望穷人们知道廉耻,守法讲秩序,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好好当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穷人,安安静静的死去。
他们根本不在乎穷人们怎么活,为什么穷。
只希望穷人们,不要像夏日的蚊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分,贝。
贝,是钱。
被钱所分类的人生。
分贝。
上分贝,下人生。
上面的人,说话才能有分贝。
下面的人,只能过着没有分贝的人生。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节奏缓慢,时间略长。
而且表达的方式过于直白,解决的方式也过于粗暴。
几乎是想停就停,毫不顾忌观众体验。
本片的结尾在,作为小说来说,尚可。
作为电影来说,不太高明。
甚至让人感觉故事才到中段,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1800块钱的事情,导演还非要玩一个开放式结局。
是才华有限,还是格局不足?
不过,我是赞同导演就此结尾的。
因为冗长压抑的叙事,看不到任何出路的生活,缺乏起伏的情节设置……早已经消耗了我的观影耐心。
我心中直说,嗨嗨嗨,我已经知道他们很惨了,接下来呢?
哦,就是卖卖惨就走啦?
就是这种“你看我多惨”,然后就结尾啦?
那种就算生活是坨屎,也得过下去的觉悟呢?
那种我和妹妹情谊深厚,无论如何也要破解僵局的努力呢?
影片的镜头还不错。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并不高明。
或者说,非常偷懒。
所以给两星。
以及,节奏太慢了,90分钟的内容,换个利索点的导演,可能用不到45分钟就讲完了。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
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
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
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
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
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
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飞机上看到的。
看的着实心酸。
这个妹妹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非常的懂事,没想到在生日的时候被撞死了。
妈妈病的不清,在家一直反反复复的洗衣服,然后发作的时候整个人和疯了一样。
哥哥为了把妹妹的尸体带回家,到处寻找线索。
黑道白道都试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最后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误撞了一个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结局就是他接上了他的妈妈,他说带她回家。
well,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很耐人寻味。
整个片子格调也是很生活化。
很有意思。
分贝人生。
看之前有没有以为这是个讲聋哑人的电影?
张艾嘉。
是不是要不是张艾嘉的名字,压根儿就不会看这么个电影?
电影在典型的台湾腔里拉开了帷幕,烈日、少年、小女孩、甜腻腻的小女孩的声音。
怎么也没想到是缺水。
南国的艳阳和人字拖里,从来都是湿漉漉的空气,还有同样湿漉漉的、不论怎么挤压、揉捻,都能柔韧如初的青春。
这次不一样,直到小女孩唱起一首马来语的童谣,我才隐约感到,噢,这不是那个盛产青春的台湾啊。
少年在高处没有找到水,他带着妹妹躲在一个公共建筑的厕所隔间里。
厕所里一样缺水,没水冲厕所、没水洗手,不过好在有清洁工,公事公办地定时拉来几小桶水,补充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
不能及时冲厕所的厕所里,味道可想而知。
没人的时候少年和小女孩一边捏着鼻子一边说笑,有人的时候摒着呼吸忍着笑,听到清洁工倒完水走出去,他们兴冲冲的拎着一串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饮料桶,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去装看起来已经没那么清澈的水。
电影到这,我都觉得,台湾导演真是到哪都能拍出来明亮的电影啊。
只可惜,后来的情节一步一步击碎了我的浪漫想象。
如果张艾嘉饰演的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被扭曲后的化身,那开头出场的少年就是善良和无意识的结合体。
而可爱的小女孩,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异化时的、最纯粹的善良。
所以她活不过电影的四分之一,在6岁生日那天,毫无前兆的戛然而止。
少年有两个朋友,外形追求痞及怪,白天洗车,晚上偷车,18岁的年纪里,认为这便是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一技之长,隐隐得意。
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偷车成功过。
找少年放风时,随便一个经过的路人都能让他们迅速结束还没起色的作案现场,而丝丝缕缕的优越感,只不过是偷车这份技能,让他们的仇富心理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是的,他们的底线太低了。
他们快乐的阈值停留在0,只要不是负的,哪怕是0.1,只要是一丁点的给予而不是付出,哪怕是用来冲厕所的水,哪怕是洗车的工作,哪怕是掌握了偷车的技能。
什么?
你说偷车这样的事你怎么还能当个技能说出来?
这已经不是没有道德,而是已经触犯法律了!
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的底线,法律是社会对一个人要求的底线。
他们不是没有自我要求,他们会关心少年最近生活好不好,会很开心的给小妹庆祝生日,后来听说小妹死后,因为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被从停尸间带出来入殓,会帮少年想办法,心急如焚的央求办假证的老板。
他们只是不承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已。
他们可能是孤儿,可能很早就辍学,可能总是吃不饱一日三餐,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个社会给过他们什么,凭什么来要求他们来遵照社会给他们的底线?
如果偷车是有罪的,那开车撞死人呢?
整个马来西亚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像城市里到处没有水一样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吃穿用度、医院警局,到处都像电影台词一样杂交含混,普通话混合着广东话、闽南话、马来语、英语,这样复杂的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流失和误解,这加重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焦灼,也练就了麻木和无所谓。
无常中的日常——今天有水了,冲个凉;今天过生日了,吃个红鸡蛋;今天看到一辆顺眼的车,偷偷看手气如何。
日常中的无常——今天妈妈又发病了,没药吃;今天摩托被撞了,小妹死了;今天被带去一个晚宴,是自助餐,可以打包鸡腿。
电影里没有坏人,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无心理论善恶。
少年以超出自己年龄的耐心,照顾神经病的母亲和幼年的小妹,却从自己打工的店里偷零件来卖;母亲终日躲在停水停电的房间里,却仗着自己有精神病,让孩子出面,跟来做衣服的人要两份工钱,或趁邻居不在的时候偷隔壁的水;两个朋友帮少年打抱不平,除了说见到撞人的人一定把他弄死,就是去求另一个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去办一张假证;玩游戏的社会大哥在听说小妹被人撞死,在医院不能入殓,给出的最大善意除了一个办假证的地址,就是一张最能起到作用的钞票;办假证的店里黑暗逼仄,老板喊出的1800元一点也不能便宜,深夜临关门闭店,走出来的除了他还有一个像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儿子。
这是一群在社会最下层的淤泥里长出来的人。
没有人会出落成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有一些,长成了一节一节的藕,虽然千疮百孔,也还有血有肉。
有一些,像那个6岁的小妹妹,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一声不响的折断了,化成新的淤泥沉到水底。
电影没给出意识形态的引导,没有批判、夸赞、推崇等一概想要教育人的情绪,如果不是最精湛的演技都掩盖不住张艾嘉的名气,我几乎以为整部电影就是马来西亚某个华人圈层的日常。
可不是日常么?
没有保障、无处伸冤、被像个陀螺一样拎的团团转、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也已经不想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活着就还这样活着、如果死了能好好埋起来就是最高要求、一边的人没水喝一边的人在用整罐水车开party、一边的人在自助区往粉色的塑料袋里打包难得一吃的鸡腿一边的人在谈吃素才是慈悲,可不是就是自古以来的日常么?
太阳底下无新事,何时善待睁眼人?
「first观影」张艾嘉老师表演太加分了!
妹妹死后他们在公交车上,妈妈从恍惚到悲痛落泪,像重锤一样击中了我坚硬神经的柔软处。
还有网吧打游戏流氓大哥无偿的帮助,和流氓三人组之间相处,无论他的渠道是是否合法,都让人动容,因为这些人要的只是生存,甚至没有尊严的生存,这些人的情义,仿佛微弱的一点点光,让现实显得柔软了许多,也饱含温情了许多,可能是因此电影从干渴开始在雨中结束吧。
2017-6-23 上影节 @大光明电影院这部戏情节略微有种“主题先行”的感觉,议会那一段像是为了突出贫富差距而去努力表现贫富差距……故事的时间跨度为三天,三天里面呈现了命运接连的打击和贫穷带来的种种副作用,像一个困境的横截面,这个横截面也暗示着家庭以前可能经历过的创伤,但仅仅止步于暗示,譬如并没有解释母亲为何会发病,父亲去哪里了呢,妹妹到底是不是亲生的,等等。
有些故事里是可以不解释原因和动机,直接开门见山展现这种横截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里似乎需要简单交待一下原因。
这样感觉整个故事会更有说服力一些……(个人看法
from 豆瓣剧照然后张艾嘉的演技部分,印象最最深刻的是母亲和阿强从医院回来坐公交车的那一幕,一开始还是好端端地望着车窗外面,然后突然她脸部五官整体极剧烈地抽动了一下,像拧在一块儿那种,最后还是紧抿着嘴没有哭。
那个瞬间差不多也就是一秒钟左右,特别震撼,特别心疼。
预告片截图另外就是最开始,妹妹回来喂她吃药,她那时还清醒地坐在床尾,把不到她腰高的妹妹一把搂在怀里,反复拍了好几下妹妹的背,嘴里反复念叨说“妹妹回来了”,特别暖,也特别心酸。
预告片截图母亲立君精神疾病发作的部分爆发力很强,声嘶力竭的,特别有冲击力,比她的早期作品《八番坑口的新娘》里那个神智不清的母亲表演更为激烈,我一直有点青睐性格激烈的略带偏执的命运悲惨的边缘人物这种人设,由她来演于是就更喜欢了(迷妹式掩面)。
但是因为这个片段去年在53金马酒会花絮里看到过,当时已经被震撼了好几轮,所以这次看到时对我而言就没有前面两个镜头那么惊艳。
预告片截图还有就是特别特别喜欢她这部里的原声,不光是大马口音特别local,更重要的是音色。
她每次开口叫“强”的时候酥得我都要昏古起了……叫“妹妹”的时候我就继续躺地不起三秒钟。
她音色真的超级超级戳我……(好吧就此打住再下去变花式夸爱豆了。
《分贝人生》海报最后结局并没有给出一个解决困境的答案,也没有金句台词。
这一点我很喜欢。
只不过是夜里母亲坐在阿强偷来的车上吃着阿强从议会晚宴带来的鸭腿,车窗外忽然下起了雨,噼里啪啦雨声越来越大,伴随着妹妹的儿歌声,母亲拿出了她给妹妹缝的新衣裳,问强“好不好看”,似乎再一次忘记了妹妹的离世。
当命运的暴雨降临时,活着其实是没有出口的,就只能是别无选择地一直在路上,可能浑身都已经湿透了。
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这种电影方面的小国,每年出产的量比较少,但每每出的几部总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走的还是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真的是越看越让人难受,尤其的几个经典桥段,比如去水库和公厕偷水;生日蛋糕买不起一整只,只能买一小块...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有人开豪车、议员家里开派对甚至还叫了一辆送水车备用……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把问题突出和放大后完成了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蛮不错,适合静下心来看。
文/何小威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
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的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
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
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与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则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
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的泪水,无处诉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
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的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
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
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
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的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
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与纯真的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
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与健康的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
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
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
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剧本逻辑太差.
啊,多年以后看这部电影,就觉得真的太惨了。没钱不要做移民,国外的生活真难啊。不过夜晚骑着摩托车放着小烟火的场景真的美。
剧本太糟心了,完全基于一种浅薄的想象。
连着看了两部社会题材,好压抑。这是个好故事,只是讲述的方式一般,全靠表演撑着。
3.5 虽在具体情节上有过多巧合的设计,但人物塑造很出色——除却演员表演外,同情或关怀没有被剧本作为“视角”被滥用,困境绝对成立。男主角随意且混乱的行为动机和疲惫恍惚的状态都写的很妙,所谓生活的曙光、成长的弧线也从头到尾都没闪现过。整个电影陷在停滞的困局之中打转、作无用功,恰好贴近人物兜兜转转的生活。
携着金马百万首奖和张艾嘉加持的光环,成品却乏善可陈。显示了从一个讨好的概念发展到一个完善的剧本中间的距离有多远。导演在戏中堆砌社会议题,效果却极其浅陋而刻意,处理戏剧和人物逻辑时也不难看出稚嫩和混乱,尤以男主角塑造最差。@平遥
2/5 --- 2017 HKAFF / 無病呻吟毫無重點/技巧/劇情的爛片, 不符合邏輯漏洞百出, 歹戲拖棚! 入圍金馬獎估計是看在張艾嘉主演患有精神疾病母親的份上吧...... 一顆星給張艾嘉, 另一顆星給最後一幕. 這導演直接下地獄被封殺, 不手軟.
穷人家各有各的不幸 电影全程揪心 分+贝=贫
一贫百事哀,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是真的觉得只靠张艾嘉演技撑着
第二场车祸的时直接就鹅鹅鹅了。。。。浪费了张艾嘉老师
此片将视角瞄准底层,却又没法好好的将故事铺展开。导致很多坑挖了又不埋,拍得也像新手作品似的!
没看懂。小姑娘好可爱。。。
似乎是可惜了張艾嘉和女孩的演出,帶有義大利新寫實的底層生活,其實又有些菲律賓影子,漂流漂泊,這種籌錢式帶出貧富差距、結構性貪腐還是曼多薩能掌握這樣的題材。有故事,可惜情節張力皆不足,人設也薄弱,最後一口大雞腿下雨感人。(觀影二次,仍無改變想法,但導演未來仍可期,2.75
看到最后觉得电影没有完,张艾嘉不被厚待,这样的表演竟然没有提名,不过也吃亏在单调缺乏变化,导演的大篇幅都去展现了整个过程,在情节和情绪之间,舍弃了应有的情绪,而是去走马观花的展现情节。
马来西亚新导演作品,张艾嘉加持,有点像一点无明和幸运是我的路数,一老一小在大城市里相依为命,其中一个还有精神疾病。男主是个无正当职业的街头混混,但对妈妈、妹妹、哥们都有情有义。片子调调是对的,主角配角演技也都很好,但剧本有些平庸,一是个别情节设计略显刻意,二是结尾也太戛然而止了
6/10 故事太弱了,但張艾嘉當之無愧是華語現世最偉大的女演員。
#亚洲电影节#错过了开头,结尾感觉落点有些奇怪。张艾嘉阿姨演得真好。
SIFF2017-16 聚焦贫富差距和一些社会冷漠现状 浓浓的东南亚风 有点侯孝贤又有点蔡明亮 完成度还不错 毕竟是金马创投走出来的选手 再加上主席本人出演 爸妈不在家已经过去几年了 这部势必会入围一大堆了
这是一个关于苟且求存在大城市底下的贫穷家庭的悲惨故事 并引发穷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悲歌 导演却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 呈现出对社会真实写照 表现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 真正主角是张艾嘉的儿子阿哲 青春叛逆 脾气暴躁 岂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其年幼妹妹的生命 阿哲才真正陷入到一种无望的实际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