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戏后接着的那个镜头,便是从片场拉到被放逐的导演,从城市拉到乡村的空间,预兆着本片将要讨论的摄影机与传统势力的主题。
先是遥控片场,再是遥控村民,帕纳西在戏中戏的结构中又完成了一次控上控。
面对着不说谎的摄影机,演员们被直视的角度与仿佛从天上传来的不在场的导演声音,形成了某种似乎在与上帝对话的感觉。
而在坦白室那场戏中,古兰经与摄影机的互相置换,更是表示了摄影机有着某种宗教般的权力。
就像夫妇演员最后对摄影机的质疑那般,现代文明面对乡村的那些传统权力结构也总会不适。
而在本地保守势力眼中,引入外来资源进行发展,和保持自己的价值观之间也总会产生矛盾。
仿似《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所表达的,对于他们来说真相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游戏规则。
这又使得传统与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排外情绪,总是存在着共生关系。
面对着戏中的排外压力与现实中的公权压力,片中帕纳西所拍摄的戏中戏的润与不润,与现实帕纳西的润与不润,形成了如同那部《阮玲玉》的元镜像结构那般多重意义上的奇妙张力。
今天驚聞已身陷囹圄的伊朗導演賈法·帕納西為爭取自己的自由和權利開始了絕食抗議。
聽此聞真是心如刀絞。
祈望他今早結束絕食,安然出獄。
賈法·帕納西作為伊朗大導演阿巴斯的副導演出道,逐漸形成了與阿巴斯不同的導演風格。
阿巴斯的電影意蘊深遠,通常是直指心靈的道德類影片。
國內時政往往隱藏於電影的背景之中。
另一位伊朗導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故事片大體也是委婉規避敏感話題。
可帕納西一直是為勇士,他的片子緊貼伊朗社會的問題,知識份子的困境、女性問題、言論的壓制、本土保守觀念等等都在他的電影有所反應。
他本人也一直為維護公義而遭遇不白之冤的勇士發聲,前一段還在網上發聲支持伊朗女性爭取自由的行動。
前幾日,剛看過他的電影《無熊之境》,為他的才華和勇氣再一次傾倒。
電影中的導演帕納西暫居在一個毗鄰土耳其的小村。
片中的帕納西由於被剝奪導演的權利,只能通過網絡在線上指導自己的弟子在城市里拍電影。
電影裡的男女知識分子為了是否逃離伊朗而矛盾重重。
而導演的意圖正是展現他們之間的各種矛盾和糾結。
這個村子裡一直有熊出沒的傳聞。
一夜,村里的一位村民在送帕納西回住處的路上表示,這村子里根本沒有熊,都是人們為了防止村民遠離村落而製造的流言。
而這個無熊之境,隨著電影的展開,卻時時刻刻讓人感到暗流湧動,似乎暗處總有一雙眼睛隨時監視著帕納西的舉動。
實際上,不管城市還是農村,都成了看似的無熊之境。
看著電影我會有種錯覺,似乎片子里的帕納西就是現實中的帕納西。
因為面對弟子讓他逃亡土耳其的建議,他選擇了轉身回村。
而轉念一想,現實中的帕納西又在對於電影裡帕納西在村里拍攝照片和通過弟子拍攝影片提出了質問。
拍照片和拍電影都看似體現真實,但它的真實效果卻可能帶來傷害。
比如,他要是把村里情人合影交給村民,那麼年輕人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而影片里的帕納西選擇矢口否認拍過照片。
甚至可以對神發誓。
再比如,對城市里兩位逃亡人的跟拍,事無巨細地拍攝,甚至提供偷渡手段,似乎也越過了道德的底線。
現實中的帕納西不僅展現了伊朗全國各地令人窒息的生存環境,也對於個人的道德底線提出了質問。
聽起來如此嚴肅的電影,帕納西採用的卻是很平靜緩慢的拍攝方式,也同樣是他拿手的片中片的形式。
這部影片裡不乏幽默和溫情,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拍攝,都能體驗到帕納西對於伊朗的熱愛。
確實能感覺出一股赤誠流淌出來。
人們客氣的問候,小心委婉的問詢,互遞茶水,禮儀盡到,可談論的卻是相當嚴重的問題。
一切刀光劍影都在無形之中向觀眾壓來。
影片的結尾可以說是悲劇性的。
悲劇之下,影片中的帕納西被村民敦促離開,不要下車。
而影片就在汽車行進途中的一個煞車和掛檔聲中戛然而止。
面對不義和悲劇,我們是否應該悄然走開?
看过很多伊朗电影。
这个导演是可敬的,即使遇到如此困难,依然坚持拍摄电影,传达思想。
一个被国家禁止且监禁的导演是如何能不断创作作品,骨子里那股不舒服,不断抗争的力量让人动容。
同时电影里的伊朗简直是让人难以想象,拓宽我对世界的认知。
相信此导演会像鲁迅一样载入史册。
从技术上导演朴实无华的镜头和戏中戏的设计可见其功力深厚,作为观众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虽然剧情比较平淡,可是但凡是带着了解异国文化,异国民生的初衷静下心来看,肯定能明白导演的功力。
看完还是很难说出“熊”大概指什么,也不能保证完全意会了导演要表达什么。
最表层上来看,两个故事同时进行着,一段是导演在边陲小村庄远程指导着剧组拍戏,另一段则是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剧组拍戏的画面。
所谓的打破了第四面墙就是戏中戏片段观众充当了导演的角色。
小村庄的居民看似欢迎导演的暂居,实则是千方百计的想要赶跑外来的人。
而导演的相机拍下的真的是真相吗?
或者相机拍下了什么都不重要,村民只想要把外来人都赶出去。
但这些行为会把不仅是外来人,同时读过书的青年人一起赶走。
他们想要的,是他们希望从别人口中说出一些符合传统的话,因为只要面对着古兰经,所说的话变成了“真理”。
就像村长亲口所说的一样,“夜深了村子的另一边有熊出没,很危险。
这都是我们编的,我们需要运用权力去制造一些恐惧,让他们信服。
”村民一方面说着读过书为什么还不懂得尊重传统,希望读过书的人能够继续维持、加强所谓传统的统治,但这是不可能的。
青年人最终是打破了传统,越境,被枪杀,死在了传统地方。
导演也离开了村庄。
另一方面戏中戏,打破第四面墙是很爽啦,但是我始终是没看懂。。
就先不评价了缺点也很明显,大部分平摇的镜头加上日常又冗长的对话看得让人真的很犯困啊。
或许是因为地域宗教的敏感性,伊朗地区的作品很少会听过。
借一些短评“他举起相机就需要无比的勇气。
” 看完我反倒是有些理解了为什么国外一些电影节特别偏爱中国导演拍的有关底层人民的片子……可能理解方向不对。
但我想说,就伊朗这创作环境都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也不能说什么“中国电影已死”的话。
毕竟就这部片子,你拿给伊朗人民看那就是一部禁片,只是放映地点需要变化一下罢了。
一部有趣的片子,帕纳西在被禁止拍摄之后弄出来的片子都有一种魔力,一种观众无法分辨它是剧本编排还是真实记录的魔力,它模糊了电影与现实的边界。
这部片子照例是他本人主演,结尾的一个个悲剧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他自己在反省,他所做的事是真的在帮助这个国家吗?
或许正如片中所展示的,他的出现只会为这个村子增加矛盾,引来警察。
这个片子里还是讨论了很多内容,与标题无熊之境最契合的可能就是恐惧是他人的力量,因为某种恐惧,所以导演拒绝离开伊朗,因为某种恐惧所以村子的传统得以延续。
他们因为恐惧一张虚无的照片而反复逼问导演,就像伊朗恐惧电影的力量而禁止导演拍片。
同时还讨论了谎话的边界,一边村民说为了和平撒谎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另一边却因为一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而迫使女主跳河。
片中当然有比较诙谐的部分,比如那段忘记停拍,而拍下的怀疑是间谍的言论,但是这个结尾让整个片子的气场还是相当低沉。
结尾好像让人看不见希望,仿佛事情每每接近好转,却又会崩坏,对美好结局的期待只会加剧悲剧的程度。
但另一个角度,正如女主所说,他们有为何要逃离,和爱的人在一起和自由的生活相比到底哪个更重要。
这部片子还比较有趣的是拍我们看到的镜头的摄影机是完全消失于故事的。
最后结尾的刹车声可能也是导演想给自己按下刹车。
2023-6-11看
如果不是帕纳西“扮演”的导演,跑到伊朗的边境小村,远程操控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土耳其小镇拍摄电影,又怎么会发生两起死亡事故呢?
不仅拍摄电影里的女演员跳海自杀,连他呆的村庄那对“亡命鸳鸯”也在偷渡时被枪打死。
这一切可都是帕纳西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执意拍摄政治向电影酿成的灾祸。
虽然都是虚构,《无熊之境》好似也在反思导演这一角色可能有的伦理困境。
本身,帕纳西构想这部电影,设计电影中的电影,就是为了表现伊朗严苛的政治环境:为什么人甘冒生命危险偷渡边境,因为自由价更高。
同时,他还在电影中置入了自己的现实处境:由于此前偷拍电影并在国外参展,帕纳西被限制出境,也不能在国内拍电影,因此想出一条权宜之计——跑到国内的边境小村,通过网络远程监督彼国的拍摄进程——既没出境,也拍成了电影。
帕纳西作为导演,当然有着他自己的创作私心,这种私心就是要反映伊朗的社会现实,完成自己的政治表达。
但这个意图无法靠他一人完成,还得建立在演员的表演上(一种牺牲行为)。
跳海的女人之所以自杀,是因为无法忍受电影中途做出的修改——引入走私犯的角色,让男人和她一起逃亡,男人拿到的却是假护照——这意味着男人走不了,电影呈现了虚假的内容,与她原初接受的拍摄协定不合。
在此,作为虚构角色之一的导演帕纳西要负全责,因为是他将虚构引入了真实(当然电影中的电影本身就是虚构),从而让演员无法分辨虚实。
同样,边境村落的情侣被悲催打死,帕纳西也有责任。
他拍下两人的合影,被女孩原定的未婚夫获悉——一种奇怪的习俗,剪下女孩脐带的男人就将成为她的丈夫——事实上,两人并没有感情。
这张照片如果公开,不仅会对未婚夫的名声造成损害,同时影响整个村子的声誉。
男人、村长以及村里年长的男性都给帕纳西发来了“通牒”——必须交出照片,并且删除。
帕纳西到底有没有拍到这张合影呢?
应该是有的,但他对此作了否认,既为了避免麻烦,也为了成全真心相爱的情侣。
但他没想到的是,事情越闹越大,情侣最后双双殒命,他自己也不清楚能否从中脱身。
电影很好地探讨了影像具有的欺骗性。
首先,让真人在一部虚构的电影中扮演自身,营造出纪录片式的真实幻觉:这是作为导演的帕纳西到真实的边境小村,指导在另一个国家的工作人员拍摄电影,电影里的演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素人,并且扮演自己。
其次,在电影虚构的框架内再置入虚构的拍摄,所谓电影中的电影:一对情侣在土耳其边境小镇偷渡的故事。
虚构的再虚构,事实上让第一层虚构变得真实,帕纳西不再是扮演叫帕纳西的导演,而就是他自己,他确实在指导境外拍摄,而整部电影是对他此次拍摄过程的记录。
再次,是现实走入了虚构,真实的走私犯出现在拍摄的电影中,变成角色,引出男女演员间的情感矛盾。
当女演员在拍摄中途突然对着摄影机向导演喊话,第二层虚构打破了——类似此前《谁能带我回家》里小女孩的突然“罢演”,戳破电影的虚假之幕——让观众恍然间醒悟其实没有演员,他们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从而制造出《闭幕》中“现实是虚构之虚构的再虚构”的概念。
帕纳西对着相机发誓:他没有拍下照片,相机在此成为现实的见证。
而村民之所以畏惧照片,也是因为照片是对现实世界的如实呈现,具有呈堂证供的效用。
不按《可兰经》,而是对着相机发誓,说明了现代技术对传统习俗的冲击。
如果说按《可兰经》发誓是作为观念的宗教至上,那么面对相机起誓是否称得上科学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全面胜利?
可惜的是,村民都被骗了。
对擅长通过“造假”来惑人眼球的帕纳西来说,相机记录的永远不会是真实,因此他可以对着摄影机撒谎。
如果对着《可兰经》撒谎,他就必须承受良心的谴责,很可能是做不到的。
摄影机救了他,也助他迷惑了村民,就像他用摄影机迷惑观众那样。
这真的是一则关于影像真实性的寓言:眼见不为实,相机不可信,那什么是真实的?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这句话经常被引用,这句话也被一些人奉为经典,为什么是经典,这句话的主要意义并不在于说话,而在于表达不同的观点,简言之就是尊重。
为什么尊重这么重要,原因在于尊重是平等交流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的时候,就不叫平等交流而叫做霸凌。
然而当代更多的人忘记了这句话,即便这句话是自己所提出来的,但当自己也践踏了这句话的时候,当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就显得可笑至极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无熊之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伊朗的故事,一个外国的导演暂住在伊朗靠近土耳其边境的一个小村庄,导演正在拍摄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拍摄在土耳其进行,导演在小村庄里遥控指挥。
然而导演的到来给这个小村庄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同时也使得这个小村庄陷入到一种紧张的氛围,原因何在呢?
导演见证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但是这对青年男女却并不是被祝福的恋爱,而是地下情,因为女人已经与别人订了亲。
在小村庄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氛围当中,这对青年男女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于是,导演的存在就成了双反互相争取的对象,导演自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好事情,然而对于这个小村庄来说,导演的行为逾越了边界,渐渐的,大家开始要求导演离开。
《无熊之境》毫无疑问,依旧是一部讲述伊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过是用一贯的西方视角来审视伊朗的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得出来的结论自然是伊朗传统文化封闭保守压迫人性,在面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时候,非但不承认自己的落后,而且胆敢还击,这是多么的可笑,这是多么的以卵击石的行为啊,最终,用一个平行时空的双重悲剧来讽刺伊朗的宗教文化的保守和愚昧。
对于这种观点,暂不作判断,回到一开始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当我们对于某一种文化或者主张进行批判的时候,一定是有所参照的,但是问题来了,你所参照的基础就一定是对的吗?
就一定是真理不可辩驳的吗?
如果是,那么批判的意义何在?
批判不就成为了对于另一种文化或者主张的盲目崇拜了吗?
这样一来,不就是违背了批判的精神了吗?
我们并不是不接受批判,不接受不同,相反,我们是要接受不同,要接受不一样,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应该不容置疑的,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如果你用西方视角来看待本片的话,你会认为导演的所作所为是没错的,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当地的民众们是愚昧无知的,是乌合之众。
但是这只是导演的视角,如果换一种视角呢?
如果你切换到村民的视角来看,导演作为一个外来者,却破坏了这个村落原本的宁静,因为他的出现是破坏旧有的安定的,但是却没有办法给予一个新的秩序来平衡,那么导演对于村民来说自然是不速之客,自然需要被逐出,这就合理多了。
导演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村民的时候,看到的是不同,这跟村民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导演看到的不同是一样的,我们首先要承认这种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因为不同才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同,比如说村民的善良,在导演看来,他们是愚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善良的,对于一个被认为是城里人的人来到了乡下,大家都对于导演很尊敬,即便是不了解,也有基本的尊敬,这就是共同,但是导演并不认为这种共同需要给与同等的尊重。
这就是矛盾的关键点,西方文明在称霸了世界两百多年之后,开始变得非常骄傲,骄傲的一个具体表现就在于他只认同这一种文明,而对于其他的跟他不同的文明都是排斥的,这样就逐渐的演变为中世纪基督教一家独大的局面,这样的局面的后果一定是解体。
而对于自己文明的不容置疑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权威崇拜,试想一下,如果真的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们所谓的文艺复兴的意义何在,文艺复兴的意义就是质疑,然而现在,任何对于西方文明的质疑都会被敌对以及攻击,彷佛这是一种完美的存在,然而大家都知道,完美并不存在,这确实是可笑至极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本片的创作者用这样的一部作品所表达的意思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接受这种讽刺挪于的存在,但是本片的创作者以及西方的制度守卫者却并不接受伊朗这个有别于西方文明的存在,因为不同便被冠以邪恶,独裁,愚昧,压迫,因为不同,他们并不能被算作现代社会的另一种存在,而是被当成亟待解救的奴隶,如果一开始就是一种居高临下,那么结果自然就成了施舍,最终也就谈和平等了。
……你好,再见
视角确实比较生活化,感觉和观众的距离很近。
即使有矛盾吵架的环节,有危险边境法外之徒,但总体仍然是一部节奏慢,相对安静的片子。
故事比碎片化。
因为几条线同时进行,刚开始有些迷惑。
到最后虽然是能够完全理解的,但是故事没有明确的高潮。
看完不会有明显的完结感,反而会有种怅然的感觉,有很多情节逻辑和背景还可以深挖思考。
尤其是知道这样的事情是在真实存在在现实中的,甚至基本就是事实,没有太多所谓的艺术创作加工,就更感到震撼。
是一种对无法掌控的人生的无力感和恐惧感。
有感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如此不同,而无论在怎样黑暗、压迫的土壤下,都能成长出追求自由的灵魂。
尽管美好的愿景最终还是染上鲜血,但有导演这样的人在,就感到也许还有希望。
2010年12月20日,因为危害国家安全和做了不利于国家形象的宣传,贾法被判6年有期徒刑,20年内不得制作或执导任何影片,不得写剧本,不得以任何形式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不得离开伊朗。
在此之后,贾法仍然以各种方式拍摄了5部电影,分别是《这不是一部电影2011、《闭幕》2013、《出租车》2015、《三张面孔》2018、《无熊之境》2022。
电影的主题基本分为两类:被限制拍摄时期的心境、对伊朗政治的批判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电影表现的虚构与现实的探讨。
在《闭幕》中,代表创作人格的作家把自己封闭在豪华别墅内,用窗帘遮挡阳光,躲避在安全屋内。
对于他来说,外面的世界只有黑暗和雷雨。
而代表自由人格的女人却渴望自由,为了自由甚至愿意走进大海献出自己的生命。
而这正是导演被限制拍摄电影时期的心境:被封闭在代表伊朗的别墅内,在创作和自由间左右摇摆,最后选择继续创作放弃了自由。
《出租车》中,出租车既暗示导演被困在伊朗国内,也暗示着他失去经济来源后的落魄。
但同时出租车也代表着行动,对应着拍摄电影的摄影机,记录着车外和车内的现实。
红灯之后就是绿灯,只要行动,总有一天能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无熊之境》中,导演被困在代表伊朗的边境村庄中。
整个村庄都是传统的黄土风格,暗示着整个伊朗思想的传统和保守。
导演逃出村庄的镜头中,一道道土墙仿佛一个迷宫,暗示着导演的无法逃离。
而当和村民狭路相逢,必须避其锋芒才能顺利通过。
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导演的创作也基本只能在暗地里进行。
《闭幕》中,作家只感躲在别墅里偷偷创作,但被一直被追求自由的女人骚扰,无法完成创作。
《出租车》中,导演采用偷拍的方式继续去捕捉现实,但是最后监视者还是找到他,去抢夺他的储存卡。
《无熊之境》中,导演只能通过网络远程遥控在土耳其境内的剧组进行拍摄。
电脑屏幕代表的就是摄影机镜头,是导演拍摄电影的权力与权利,但被国家无情剥夺。
没有信号暗示的是拍摄自由的丧失,于是他开始寻找信号,其实是在寻找自由。
贾法曾经是阿巴斯的副导演,电影纪念在很大程度受到了阿巴斯的影响。
第一部作品《白气球》的编剧就是阿巴斯。
阿巴斯在创作生涯的末日的主演母题就是电影中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在《樱桃的滋味》中,男主车窗内构成了一个戏剧空间,车窗外构成了一个现实空间。
乡村三部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橄榄球下的情人》,前一部电影在本部中是现实,在下一部电影中就成了虚构的故事。
《特写》通过日常化对白、嘈杂背景音、无意识动作、设备故障增强影片的纪实感,达到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目的。
影片通过改编真实事件创造虚幻,又通过增强纪实感向观众展现新的现实。
阿巴斯揭示了电影的本质:电影即记录真实,又创造虚幻。
所以戈达尔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因为在格里菲斯利用经典剪辑法在电影中创造了戏剧空间,而在阿巴斯的艺术探索中逐渐逼近现实。
贾法也继承了阿巴斯对于电影展现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且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闭幕》中只有导演和作家拍摄片段、导演下海等少数镜头是发生在现实空间,其余镜头均是导演内心的映射。
但是这种电影的虚构却反应了另外一种真实,导演内心的真实,而真实世界的画面却在虚构空间中成了手机拍摄的虚构视频。
《出租车》中导演用偷拍镜头最大程度记录真实,但是整部电影却仍然是导演创作剧本拍摄的虚构故事。
在《无熊之境》中更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对于这一母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导演被困在边境村庄是影片的现实,而拍摄的电影是虚构。
但真实情况却恰好相反,拍摄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现实,因为它暴露了在拍电影;而整部电影对于我们才是虚构,因为它经过了编剧创作、摄影师拍摄和导演的剪辑。
当镜头从电脑屏幕移到导演身后,就暴露出电影的虚构属性。
即使导演拍摄的电影是对男女主真实经历的记录,但是所有的镜头包括演员的走位都是被导演远程操纵着。
甚至当和导演失去联系,剧组为了防止重拍停止了拍摄。
而且即使如实记录,有很多镜头摄影机也无法涉足,比如和蛇头交谈的镜头。
所以当女主卸下伪装,戳穿电影的谎言,我们才会发现无论摄影机如何忠实记录,总会有导演权力的操纵,电影一定会创造虚构。
在导演拍摄的电影之外,导演也用相机去记录村庄的画面,其中一张照片就成了现实。
但我们无法知道导演是否拍摄了这张照片,虽然从导演查找照片的镜头可以猜测应该没有拍摄,但毕竟摄影机没有拍摄导演拍摄的内容或者摄影机里记录的内容。
于是电影不仅可能创造虚构,它甚至可能创造未知,因为摄影机拍摄的内容和保留的内容是电影的一部分,没有拍摄或者被剪掉的内容也是电影的一部分。
影片里导演给了甘布摄影机,让他去记录洗脚仪式。
结果当他把镜头对准人群,所有人都在说他把锄头换成摄影机,成了大导演,动作也开始有了表演性质。
当他把镜头对准地面,所有人意识不到镜头存在,便开始说导演的坏话。
这就是电影的局限性,当他对准现实的时候,人们发现了摄像头就会开始不再现实,于是电影也无法忠实记录现实。
导演电影的拍摄地是在土耳其,但对应的确是现实中的伊朗。
影片开始摄影机在不同人物间流转拍摄了一个长镜头,用来记录现实,但当电脑屏幕暴露,电影产生的虚构就被拆穿。
男主从白色调的封闭胡同中走出,走进女主工作的相对开放的彩色街区,暗示两人从伊朗逃出生天,来到了相对开放的土耳其。
两人面临着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回到故乡伊朗,第二种是用假护照偷渡到代表自由的欧洲。
这是导演当时内心的挣扎,是继续留在伊朗被限制自由,还是流亡海外去追求自由。
男主和女主分别对应了导演的肉体和精神,肉体和精神无法分离,所以女主始终不愿放弃男主。
要么一起走,要么一起留下。
女主十年间一直在忍受痛苦,一直被流亡、酷刑和监狱折磨,暗示着导演十年的精神一直饱受折磨。
男主代表的肉体由于受到监视和控制,所以无法搞定护照逃离伊朗。
而在伊朗他也一直饱受欺凌,被路人殴打,被狗代表的警察监视。
即使在生日派对上,他也无法感受到欢乐,只能独自去眺望代表自由的海洋,但却被围栏拦住无法达到。
男女主作为演员,自然被禁锢在电脑屏幕中失去自由,始终处于导演权力的控制和监视下,一举一动都要听从导演命令。
而权力必然会产生谎言,所以最后男主才会用假护照去欺骗女主离开。
但让女主自杀的其实不是谎言,而是不能和男主一起离开的事实。
导演也认清了自己的现实,只要肉体被禁锢,精神就无法完全获得自由,只能在自杀后留在自由的海洋中。
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必然性会产生虚构,但却在完成时传达出导演内心的现实。
影片中共有4个传统:老奶奶给导演讲述的上个时代只要摘下喜欢女孩的头巾就能成为她的新郎的故事;婚礼当天村里的男人和女人分别给新郎新娘洗脚,让他们的爱情像他们的脚一样纯洁的仪式;在女孩出生时,以哪个男孩的名义为他剪脐带,未来她就要嫁给这个男孩;只要向真主发誓,那么无论真假,誓言都会被村民相信。
四个传统明显和宗教相关,其中第一个和第四个更是直接来源于宗教,暗示着宗教对于伊朗传统的影响。
整个村庄可以看成是伊朗的缩影,村长代表着权力着,长老们是传统的化身,村长要依靠他们维持自己的统治。
整个村子对于雅谷和戈莎婚姻的维护,本质是对于传统的维护,目的是为了维系这个村庄或者国家的统治。
而戈莎的情人索杜斯读过大学,思想更加现代进步,所以他参加过游行示威,代表着传统的反叛者。
导演用相机记录现实,也记录下这对情侣反抗传统的现实,于是他引火烧身。
九岁男孩的证词不被法律和律法认可,却可以指证导演,讽刺了伊朗没有法治精神。
而作为导演朋友的村长为了让导演交出照片,竟然用他曾经去过边境的事作为要挟,暗示着伊朗权力者的虚伪。
整部电影其实是在影射导演的真实经历,因为拍摄电影记录现实反抗传统,最终被权力剥夺了自由。
在副导演带导演去边境的夜晚,打光明显的偏暗,暗示着导演被困在传统村庄的处境。
甚至有一个甘巴在光中他在黑暗中的构图,适应传统的人才能活在光明中,挑战传统的人只能被丢进黑暗。
影片里老奶奶给过导演一种她喝了三十年的茶,可以清洗肺里的焦油,这是村里的传统。
而导演给她吃镁片,治疗她的疾病,这是现代的医疗方法。
导演对于村庄就是一个传统的挑战者,所以他才会受到很多村民的排斥,在甘巴拍摄的视频中听到很多坏话。
去往边境的汽车中同样黑暗,车灯暗示着光明在前方。
到达边境,土耳其一侧灯光金碧辉煌,而伊朗一侧伸手不见五指,暗示着这个国家的黑暗现实。
但导演始终没有跨过国境线,虽然他内心明显想要逃离这个国家。
可能是他无法放下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些遵守着传统但又纯朴善良的人民。
影片里有两个人始终照顾着导演的起居,分别是甘巴和老奶奶。
甘巴给导演提供梯子帮他拍摄,帮助他完成电影追求自由。
而老奶奶给导演做饭,给予他精神食粮。
在导演去对自己的证词进行宣誓之前,导演被一位老者叫住。
老者告诉他很多人用谎言发誓,但是无论誓言真假,都会赢得人们的信任。
只要导演撒谎,这事情就算告一段落,导演也能从中脱身。
为了让他停留,老者骗他前面有熊,需要和自己一同前往。
老者向导演揭示了统治的本质,权力通过制造谎言去维系传统,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遵守传统保持国家的稳定。
有没有熊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担心有熊而感到恐惧,从而自觉听从权力者的命令。
宣誓的屋子里有老人和小孩,老人代表着传统,小孩代表国家的未来。
老人通过让小孩参加仪式保证传统向下一代传递,但老人和小孩数量的对比暗示着国家未来的衰落。
导演没有选择服从,他用摄影机去记录真实挑战国家的传统,用真实去刺穿传统的谎言,于是被认为不尊重传统。
传统的卫道士也暴露出他们的爪牙,直接和传统的反叛者索杜斯展开冲突。
导演只能躲在屋子里旁观,窗子暗示着他和村民的隔阂,也暗示他的自由进一步被限制。
对应着现实中导演因为拍摄电影去反应伊朗的真实触犯了权力者的利益,因此锒铛入狱,并被限制了包括拍摄电影的各种自由。
至此导演在电影内外实现了统一,权力为了维持统治会制造谎言,那些戳破谎言的人都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导演认为电影会产生虚构和未知,但并没有否认电影仍然可以记录现实,并揭露权力制造的虚假。
在电影内,虽然故事产生了虚构,但是展现了导演内心的真实;在电影外,虽然存在着没有展现的未知,可是摄影机仍然成为了戳破谎言的利剑。
即使伯提亚没有欺骗萨拉,但因为无法一起离开,她最终还是会自杀。
即使导演没有到过这个村庄,戈莎和索杜斯最终仍然会挑战传统试图穿越边境最终中弹身亡。
导演反思电影会制造虚构和未知,但他仍然肯定电影记录真实的力量,它能够挑战权力制造的谎言。
导演到达的边境区域是蛇头和走私犯的地盘,警察和军队的势力无法涉足,所以不可能知道导演到过那里。
在导演拒绝发誓之后第二天就被人举报,明显是村长作为权力者被挑战权威后的打击报复。
于是在村里人都因为戈莎和索杜斯的死亡陷入混乱时,导演逃离了村庄。
但影片的结尾他停下了车,走向了人群,他终于不再逃跑,选择直面这个国家的现实,哪怕迎接他的是更加可怕的惩罚。
不知道前方是否有熊,但他已经战胜了内心的熊。
背景里传来的狗叫是那些导演的监视者,它们再次席卷而来,通过限制导演创作的自由去维护那些权力者制造的谎言。
六点钟起床,从外地坐动车组列车直冲上海,源于这些天太忙没时间做电影节攻略,昨晚意外发现帕纳西导演的这部电影有放映,非常惊喜。
可以说是这次电影节在影院刚到的最棒的一部(有些因为没收到票只能在电脑看,还有些没出的看不了)。
关于这部电影我真的可以讲很多很多,但可能也是因为有熊吧,我不敢讲,怕我的标记与短评被吃掉。
(就算现在这样干巴巴,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来吃,哦,只有很多水分的时候才能让他不爱吃,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的他或许也爱吃?
)真是一只怪bear啊!
题外话1:有一个在夜晚拍轿车头的镜头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很多噪点也是挺……题外话2:一男子在厅内大喊前面的人不要看手机了,喊叫声实在很影响他人观影,主要是看手机的行为虽然不好但不同于屏摄之错,而前面人看手机影响的是他与他边上的人,他影响了整个厅,要提醒也应该在不影响他人观影的情况下轻声提醒吧题外话3:cinity厅双机只开了单机,亮度稍弱
翻来覆去讲点自己的事...
Film Forum.,半睡半醒看,没完全get到。心疼伊朗人。
哭诉人权,用影像的声音
。
真的非常无聊
故事很好,奈何创作空间有限,导演亲自上阵使得刻意编排的痕迹更重,素人演员的表演也都很僵硬,容易出戏。
必须说其实没太看明白。。。那条边境线到底要不要越过是主角是导演心中的难题,到底有没有人看着。但得知导演还在坐牢瞬间肃然起敬。
#siff25我们的恐惧就是别人的力量。如果沟通有用,你就不会在这里。我的天啊我太喜欢了,但是也太痛苦了。每段台词都令人颤抖。还想补充,在边境的时候,导演和莱扎走在坡上,那月亮的光耀眼到想哭。btw,6排迟来一点还带了炸鸡进来的男生,阵阵香味虽然有些干扰,但是当电影里贾法对房东母亲端出的饭菜说真香啊的时候,让我一下有些身临其境了。
#ZFF 18th5一些有熊国家的观众看了都该脊柱发凉
在不正常的国家,无论城市乡村都无处可逃,才会害怕子虚乌有的熊。向摄影机诚实地起誓,拒绝虚假希望,才是影人应该做的
一贯自恋的套路
走线,民俗。伪纪录片的手法还是很犀利,但还是有些沉闷无趣,几条线关联性也不强,感觉这个电影很难说服没有相似出身和背景的人,我甚至觉得还是先解决发展问题吧。
像某种道德故事,显现意图和现实之间的罅隙。寻找信号以及与一根筋的村民打交道的段落有点像阿巴斯的感觉,遥控拍摄戏中戏则是帕纳西自传性的故事吧。
7.8 对自我的处境、电影人或是疆域内国民的处境作出很漂亮的戏剧化处理,将现实写成剧本并时刻提醒摄影机的存在的功力还是很明显。当然境界还是与阿巴斯作品有明显差距。
电影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呈现伊朗人民的现实一种,简单说就是一种打破虚构与真实的界限,这些演员在电影里饰演的角色即是电影拍摄的虚构,但实际上又是演员本身生活最真实的呈现,可以说虚中有实,真真假假。但正是这种独特的魅力与表达风格,带给观众的冲击力是巨大的…逃离是无奈的
警戒,前方熊出没
评论都是学院派的吧,我是指电影学院的老师要求看的电影,然后学生把写影评的作业直接发在这里了。我直接说吧,不好看!拍点反自己国家反社会的内容,舔一下西方观众的屁眼在西方放映,西方评委给点名誉就觉得自己有多牛逼了,那不是靠出卖民族和宗教尊严来换取的吗?一部电影好不好,难道不是首先本国本民族的观众认可才是可以的吗?作为西方培植的文化打手,在伊朗拍摄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当作波斯国家穆斯林文化的糟粕证据呈现给敌对国家,这不就是波奸吗?包括给本片打高分的人,也是借题发挥指桑骂槐,难怪国产片都是垃圾,学校培育的都是什么人渣~
非要说有多么深刻的意义也可以说。但拍得真是太不讲究了
不好看。
不管是发生在德黑兰的逃离德黑兰,还是发生在村里的被驱逐出村庄,都看的极其压抑,很多时候人轴起来,逃不开无法理解这四个字,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何呆在一个边境村庄,也无法理解自己为何不肯逃离,也无法理解为何一个男人可以随意指定女人属于自己...就如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只是一个拍电影的,却被视为头号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