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乔

Little Joe,极乐品种(港),小魔花(台)

主演:艾米丽·比查姆,本·卫肖,利安娜·贝斯特,菲尼克斯·布罗萨德,基特·康纳,琳赛·邓肯,凯瑞·福克斯,塞巴斯蒂安·胡克,戈兰·卡斯蒂克,大卫·威尔莫特,Jessi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奥地利,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剧照

小小乔 剧照 NO.1小小乔 剧照 NO.2小小乔 剧照 NO.3小小乔 剧照 NO.4小小乔 剧照 NO.5小小乔 剧照 NO.6小小乔 剧照 NO.13小小乔 剧照 NO.14小小乔 剧照 NO.15小小乔 剧照 NO.16小小乔 剧照 NO.17小小乔 剧照 NO.18小小乔 剧照 NO.19小小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小小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丽丝,是一个单身母亲,也是一家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工作非常勤奋。她设计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暗红色花朵,不仅外观让人注目,其健康价值更是出众:如果气温合适,营养足够,人们能时常跟它说话,这棵植物就可以让它的所有者开心起来。爱丽丝违反了公司规定,带了一株回家送给自己的青少年儿子,乔。他们给这朵花起名“小小乔”。但随着花朵生长,爱丽丝越来越怀疑“小小乔”也许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无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废柴上路第一季机动战士高达水星的魔女第二季火星异种杀死比尔:整个血腥事件圣人营救芳踪杳然老鼠爱大米海天雄鹰默文·卡拉霸气女销售战争姐妹群星闪耀时遇上中国女孩我爸没说的那件事大周秘案魔法先生涅吉!OVA春誓言钓球非常父子档女王的教室九顶假发的女孩东寺街西寺巷库伊女郎很高兴遇见·你爱在今天如果我是有钱人孝心呀各自营生女高怪谈5:结伴自杀以家人之名又见稻乡

 长篇影评

 1 ) 专访导演豪丝娜:人不一定生来就为了追寻快乐

(豆瓣首发:Mr. Infamous ;原载:《电影》杂志)杰茜卡·豪丝娜第一次到中国,去了澳门,第二次则来到上海。

到了酒店还没歇够,她就带着同样清瘦的儿子前来接受采访。

初来乍到,她总是有点不太好意思似的说自己知之甚少,关于上影节的模式,关于中国电影的制作,关于中国观众对《小小乔》(2018)的反应,以及,关于儿子玩的那个无法在奥地利外登陆的足球游戏。

谦逊得有些害羞,连笑意都会朦胧起来。

从电影到见闻,聊到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总是略有腼腆地笑笑。

可她的电影,是如此先锋、大胆。

表现手法,呈现结果都是如此之外,还有对评价两极分化的坦然甚至期许。

她质疑希望、信仰与爱,更质疑真相。

这样的电影人,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泡出了哲学家的深度。

听她侃侃而谈,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原来竟有那么多事情,我们从未想过另外一面。

她把电影奉在圣殿中,却点燃了圣殿不容置疑的存在。

而她,杰茜卡·豪丝娜,成了影坛上又一位可敬的战神。

每个人都成了问号本·卫肖之所以欣然接下《小小乔》中的角色,就是因为“对杰茜卡之前所有的电影极感兴趣”。

从维也纳电影学院毕业后,杰茜卡以处女作《任性天使》(2001)登上影坛。

等到《卢尔德》(2009)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竞赛单元费比西奖,她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

以德国文豪克莱斯特入题的《疯狂的爱》(2014),成为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片。

而首部英语作品《小小乔》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就为艾米丽·比查姆赢得了影后称誉。

作品不多,但总能让人看到跟其他电影不一样的内容以及精神内核。

走到这一步,跟她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

杰茜卡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艺术世家,父母和大姐都在绘画界闯出了名堂,尤其是父亲鲁道夫,可谓维也纳幻想现实主义画派的大将,二姐谭雅在服装设计领域颇有建树,而她本人则在电影领域崭露头角。

这次《小小乔》能够吸引好演员,还能够打动戛纳评委,正因它不只在讲述一个科技与人心的故事,而它搅动的,更不只是这一片小小的精神天地。

女主角爱丽丝(艾米丽·比查姆饰)是个科学家,在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里带队培育了新植株“小小乔”。

它非但不是速成的,还要人们怀着爱意去抚摸、倾谈,才能成长。

相应地,它会释放气味,激发人们心底的快乐。

但是,小小乔渐渐有了控制人们情感与思想的能力,甚至“意愿”。

有人说这像《黑镜》,用冷冰冰的科技来推演一个潜在的未来。

杰茜卡表示,“我喜欢《黑镜》,但我觉得《小小乔》是不一样的,我不是在想象一个未来。

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这不是对未来作一个明确的预判。

”事实上,创作《小小乔》的基本思路,就是“设定一个女性版本的弗兰肯斯坦”。

科学家爱丽丝培育出小小乔,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把生命赋予了一个未知的怪物。

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前提,才能进一步探讨电影的核心,即爱丽丝如何在对儿子的爱和对工作的爱之间左右为难。

而在这个斟酌的过程当中,爱丽丝惊骇地察觉周遭的人在一步步变质、异化,自己再也无法确定应当如何去看待他们。

“他们变成了一个个问号。

”这种疑虑状态的投射,来自于杰茜卡在现实生活里或触动或困扰的经历。

她接连举例说,有些人变了,你会想,“哦,那可不是我十年前认识的人”。

又或者,你的孩子变了,因为他们长大了。

当你发现自己所爱的某人,其实并不完全就如想象那般,你会觉得惊讶不已。

两个人去结婚,两年后,他们就变得相互厌憎,怎么会这样呢?

我们以为很亲密的人,有朝一日,大家的距离会变得非常遥远,这又是为什么呢?

爱丽丝的同事贝拉(凯瑞·福克斯饰)到后来,越来越“不在状态”、“不是自己”了,但这时候,“是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你疯了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你自己,或者说,当你吃药了,你会不会没那么“是你自己”?

这恐怕就要跳到另外一个话题“疯狂”,而这也是很让杰茜卡感兴趣的。

《小小乔》令人惊恐而又兴奋的一个地方,是始终想要牢牢控制一切的爱丽丝,发现自己渐渐深陷于内心的流沙,曾经以为稳固的关系、观念甚至自我,都在随之下沉,但与此同时,她又像是一个接连押错筹码的赌徒,再憧憬鸿运都好,也会有一瞬间动念——不如,就让一切尽毁吧,落得个人神共灭,也好过这灰头土脸。

有人觉得,到头来什么都变了,爱丽丝妥协,放任,看来什么都不会好了。

杰茜卡谈结局这种放松的状态,“也许她是迷失了,也许她是高兴的”。

这就看你要把寻常逻辑,摆在精神状态的什么位置。

在挑选演员来诠释这种不一般的状态时,杰茜卡相中了艾米丽。

不久前,艾米丽在《达芙妮》(2017)里演了一个顽固、好斗的疯女人。

“这是一个非常摩登的疯女人版本,因为这些古怪的地方,都挺让人喜欢的,而且是很正常的。

艾米丽有不可思议的天赋,而我的电影正好需要一个看重工作多于儿子的女人,我不希望观众去指责她,说她是个不好的妈妈。

”正式拍摄时,杰茜卡就会经常跟艾米丽探讨,什么时候爱丽丝会发现别人变了,而通过什么方式,她会觉得自己是在胡思乱想。

杰茜卡盛赞艾米丽的表现,“她是在一个很不稳定的基础上表演,因为这不是一部心理学的电影,不会有大场面来展现她的感受,她在电影里只能跟那种不安感合作,而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

这是角色所承受的压力,我觉得她完成得很好。

每一场戏,你仿佛都能听到一些内心独白。

‘他现在是在撒谎吗?

还是说,他正在说出真相?

谁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而这种情状下,观众不知不觉地就会以一种特殊方式潜入角色身上,甚至是代入到看似遥远的电影世界里。

单一性的真相并不存在能潜入《小小乔》世界的人会更明白,对于心理状态的质疑不过是一角冰山,对真相的质疑才是海面之下叫人惊诧的二级内涵。

爱丽丝、克里斯(本·卫肖饰)和贝拉,全部都是科学家。

可即便是科学家,也无法厘清当下发生的事态。

杰茜卡分析,“他们发明东西,发现事情,能够拯救人类,却也有可能毁掉人类。

”而仔细一想,能让科学家也失去自我意识,其实是一件更有讽刺意味的事情。

在创作剧本的阶段,杰茜卡跟曾经合作过《卢尔德》《疯狂的爱》的编剧拍档贾拉尔丁·巴哈德有过许多考量。

二人最终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剧本,力图保证每场戏都有一些模糊的特征。

比如,贝拉最后倒下了,那么,是克里斯他们把她推下去的,还是她自己跳下去自杀的?

究竟是小小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脾性,还是说这一切,不过是爱丽丝自己的臆想,只为了能让自己顺利工作,不用带小孩?

这些不确定的场景,就是杰茜卡觉得有意思的所在。

“当你在质疑别人的时候,你也在质疑自己。

”对这种视角问题,杰茜卡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我们这会儿坐在同一个房间里,我看着这个方向,而你看着那个方向。

这就很像电影的摄影。

”她很喜欢摆弄摄影机,譬如让镜头凑近某人,然后又把镜头移开。

“镜头的位置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想要做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不安。

”也就是说,她想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出现各种泡泡,“我这样判断,是对的吗?

”或者说,当有事情发生,角色离开了电影画面,然后又回来,那作为观众,就会有一种感受,“嗯,怎么回事?

有什么东西是我漏看的吗?

”杰茜卡笑说,“我不会把整幅拼图都摊给你看,总有几块是找不到的,而我手上并没有拿着。

”这就是为什么说,她的电影两极分化,很挑观众。

其实她也明白,绝大多数观众都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到线索,并得到明确的答案。

但她觉得,既然自己都还处在寻找答案的阶段,又如何能给观众提供呢?

“作为一个电影人,很难在拍电影时稍微留出一个缺口,让那种怀疑精神保持活力。

”这种曲折隐晦的做法,当年杰茜卡在《鬼饭店》(2004)里就已经做过尝试。

到了《小小乔》,她用了一个新的手段,那就是提供至少2个答案。

真相不再具有单一性,并开始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

在《小小乔》的试映环节,特定的一批观众会做好“被质问”的准备,所以能够欣然接受电影的特色。

但是到了戛纳首映,面对大批不同背景的观众,情状就不同了。

杰茜卡说,“当我看到观众在我觉得该发笑的地方笑起来,我会很开心。

但我也会跟评委会成员说,《小小乔》是多面性的,会有很多不同的主题,你得让观众选择是关于这个,还是关于那个的。

”电影的主线是爱丽丝在儿子与工作之间的权衡,但很显然,许多不管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观点、指涉、意蕴,都随着故事发展渐次出现,并被真相与假象之争给联系到一起。

“要是真的存在真相,那会是什么?

一切事情是否会有一个绝对的答案?

我在提供答案这方面,确实是很犹豫不决的。

”人类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杰茜卡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探究真相,这真相连皮带肉的,什么粉饰都不加。

越敢直面,越显勇气。

她深入许多常见的议题,在别人的陈腔滥调里,别有一种赤诚。

“我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当我在广播里听到一些所谓‘会让你感觉很好’的音乐时,我会想尖叫,我没法听。

包括一些‘很浪漫的、美妙的’电影,我没法看。

因为这是不真实的,它们遮盖了事情的本来面貌。

”而爱丽丝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取舍,其实多少投射了一点杰茜卡目前的状况。

她谈到当爸爸和当妈妈之间存在的不公平,“我必须得说,很多母亲就是很难放手。

而且我经常想,为什么她们不能说,‘请照顾我的孩子,我要去工作了。

’那种愧疚的不好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她笑着看了看跟来采访现场的儿子,小孩正在打游戏,还处在习惯跟着妈妈的阶段。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但没那么多。

我试图保持平衡,也希望能给孩子找到一个好的保姆,所以这并不难过,哈哈。

”所以在她看来,电影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绝望。

杰茜卡自己就挺喜欢爱丽丝和心理医生(琳赛·邓肯饰)谈话的那个场景。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解脱。

电影里很模棱两可——她现在是变了还是怎样?

但这也是个真相。

那为什么不放手,把孩子给爸爸?

反正爸爸正好想要孩子,而她至少能专心工作……这应该是个开心的结局。

她为什么不能过这样的生活呢?

”正是让爱丽丝有了一段纠结、骇然的复杂经历,她才会有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观众同样如此。

很多困扰我们的事情,其实正因为有一层困扰我们的所谓道德在,只是,道德由谁定义?

道德为什么没有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而我们是否太习惯于被不完美的道德所束缚甚至折磨?

在最初打算拍摄一部关于人们改变的电影时,杰茜卡总是想,“结尾就是要拥抱人的天性。

”《小小乔》的结局是坏的,因为所有人都改变了?

还是说结局是好的,因为所有人都被治愈了?

又或者,哪怕在结尾出现一个充满丧尸的世界,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其实正是我想要的感觉。

所有东西都会改变,但是,没关系的,生活并不会介意如此。

”仔细一想,杰茜卡近乎荒谬的“残忍”,其实已经上升到了某种哲学高度。

“人类说白了,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

其中,最强烈的观念就是爱。

每个人都渴望爱,但爱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观念,而它使得我们能够沟通、生存,尽管我们当中有些人知道,它并不存在。

这就跟我们其他观念是一样的,比如信仰、希望、科学。

在当下,我们并没有那么相信上帝,而我们很多人都会离婚,所以信仰和爱也没有那么强大了,但是每个人都爱科学,我们总希望科学家会给我们终极答案。

《小小乔》则说,科学家也并不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

就像是牧师,他们假装给我们最后的答案,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任性天使》里的女主角丽塔(芭芭拉·欧斯卡饰)就是个始终得不到爱的中学生,哪怕“爱”被有形无形地强调多次,而最终,对于爱的索求,让她走向了某种无爱的毁灭。

《卢尔德》在一群病患信徒的朝圣之旅中展开神迹是否存在的谈论,到头来,似是而非的一个“神迹”让众人在信与妒之间摇摆,也不知道这宣示了上帝的慈爱抑或是残忍。

《疯狂的爱》在爱与死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在平静的语调里,透过起起落落的戏剧冲突,掠过一丝丝嘲讽。

而在《小小乔》里,还有个看起来有趣,但却有很深意味的设定,那就是培育小小乔的时候,需要付出时间,更需要付出爱,甚至要跟它说话,而它会让人感受到快乐。

可以说,快乐也是一种可以等价交换的东西。

杰茜卡补充说,愉快也是一个强烈的观念。

她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奥地利学校体系的文章,说的是学校正在摧毁学生的快乐。

“我就会想,这是指哪种类型的快乐呢?

我觉得这很值得质疑。

一个人做他或她想做的,就会开心是吗?

我觉得,在所生存的社会体系里,能够担当一个受尊重的角色,这才是快乐的本源。

”她笑着加了一句,“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

 2 ) 女主的巴巴里风衣真好看

介于蒂凡尼篮和草绿的配色构成了小小乔的诞生地-植物研究所所里的制服配色如此小清新研究院们看似呆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却也始终不能免俗 拥有独立思维的不为所里同事所容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被允许的 小小乔没有按照预想地生长 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转而操控它的造物主 能说它是邪恶的吗?

培育小小乔初衷是为了疗愈人类身心 然而人为的去除某种基因反而让小小乔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反制人类既视感… 影院中独自一人观影 戴着口罩 看着荧幕中温室里的小小乔 那样鲜艳摇曳生姿 不寒而栗 配乐确实很契合影片 一个鼓点戛然而止定格画面 片末女主结束心理咨询转身离开 那个笑容立马变脸 她到底还是麻痹了自己

 3 ) 我要快乐 只要快乐

追求快乐我相信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什么让你快乐和喜欢的人看一场电影完成当前的学习或工作任务或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完成自己的梦想

如果有一株植物小小乔能让你以保护它这件事而感到永远的快乐你愿意感染它的病毒吗

当所有人都被感染你要对抗的是所有人对小小乔无限的保护欲你甚至怀疑一切都是你的臆想可是你只是你一个人怪物嘶吼咆哮追逐你落下深渊你和他们变成你们现在我你他都是我们了

晚安 小小乔晚安 妈妈💤

 4 ) 《海底速報:小魔花》

影院好讀版小魔花既是商品,也是小小喬(little joe),即一種家庭成員的投影,這使得本片的雙重性從電影一開始就確定了,從類型來說,做為科幻電影之科,裡頭的科可以說是不盡令人滿意的,尤其在劇情細節上有許多邏輯硬傷,而幻的部分更是更是過於單薄,這是其失職的部份,然而當我們轉一面來看,作為對天外魔花的一次改寫其也有其可觀之處。

一開始看到小魔花這個翻譯,當然首先會想到科幻電影史上著名的天外魔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這部電影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是在講外星植物來地球透過各種滲透手法來施行其擴張。

所以一比對《小魔花》當然就很像天外魔花的某種當代改版,只是其走了「未來即現在」的風格,將天外魔花改為當代人類基改的產品,誕生於類似孟山都的大企業實驗室,而女主則是小魔花的「母親」,但是對於這個她自豪的產品,她漸漸感到不安,因為她發現這個她自豪的商品/兒子似乎改變周遭的人,甚至改變自己血親上的兒子喬,讓她覺得他的寶貝兒子被變成不一樣的東西。

而所謂的「外星」不再是某種外部共產勢力入侵的象徵,而是資本主義內部生長出的異化的象徵,小魔花正是這樣與過去的天外魔花做出一種反向的對比,其揭示了資本主義何以如此牢固,因為其是合於人性的,而不人性的地方在稍一衡量之後也就成為了體制內的必要之惡,比如公司內部最先從自己身上的狗聯想到小魔花之毒的神經質老資歷同事,便以一種瘋癲先知的身分預告了一切,她宣告著對異化的奮鬥「這不是我的狗!

這不是我的狗!

」然後她便把自己的狗拿去安樂死了,做為對抗者,她也有自己的必要之惡。

換句話說,本片觸及了一般商業科幻電影較少觸碰的面相,那就是如果異化是真實存在,但卻是往對他人好但對我們不好的方向,我們要接受那個被異化的「他」並尊重「他」嗎?

這個議題在之後女主發現自己兒子喬的漸變而逐漸發酵,她因此得站上那個神經質老資歷同事的位置,將這個問題嚴肅以待,包括去檢視愛慕自己的男同事的漸變。

開頭有提到本片的一些硬傷,比如作為一個高經濟價值的未發售原型,小魔花竟然這麼容易被盜走,而實驗室居然只需要一張id卡即可進入,且大樓一樓沒有警衛24小時輪班,使得這一切變得如此輕而易舉,這些東西是無法去深思或許也是電影導演沒有要我們深思的。

就氛圍塑造而言,本片做的不賴,尤其比起走有奇觀來嚇人的套路(當然本片還是有跳躍式驚嚇),本片則是因為低成本所以必須在背景音樂還有色彩與音效上讓觀眾給受到詭異的氛圍,一些東洋音樂的使用讓其在西方人耳裡聽來或許增添了些神祕氣息、高頻的音效則幾乎要引爆觀眾的耳膜,而小魔花綻放時的音效也讓人感到不安,即便它是如此被動而非主動進擊的「怪物」,但正因為本片缺乏高動能的情節,反而使得觀眾對這種細小的聲音更敏感,你可以拿其與稍早環球的《隱形人》比較,兩部同樣是小成本電影,故都不約而同採取了較低限的手法來拍攝,利用觀眾感官的相對性來節省資源,於是對於本片「故弄玄虛」便並非是種貶意,而是種讚揚。

你不知道什麼正在傳播,是小魔花的病毒正在感染眾人嗎?

還是老員工的歇斯底里?

又或者是女主自身的愧咎?

電影刻意的不去說破反而使得一切更使人焦慮不安,因為它不再是個可以引出然後擊破的他者,比如作為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象徵一般,從資本主義的象徵來解讀小魔花也許只是我的一廂情願。

如同電影時常出現的向空無一物的背景而去的手法,全片擺盪在「想太多」跟「無可救藥」之間,小魔花改變了人,但這是壞事嗎?

如同電腦、網路、手機……改變了現代生活,我們最終只能過問自己,而當我們不喜歡時,也只能接受自己已成少數,不再有任何既成解答,也不再有任何改變可能,如同女主從孤立無援到接受一切。

如果我們從「對抗外星勢力」那種科幻片來去給它評判好壞,那本片絕對是會被嘲諷缺乏智商的那種,然而另一方面其卻也說出了某種當代人心的真相,那就是資本主義改變了一切,而我們不應該去留念那些被改變的事物,包含我們的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你的往昔不變或許是他人的不堪地獄。

 5 ) 勉强可以划为科幻片的科幻片

2019英国科幻片《小小乔》,豆瓣评分6.3,时光网评分6.4,IMDb评分5.8,于2022年12月2日引进国内上映。

一部带有悬疑、惊悚、软科幻色彩的剧情片,不是未来气息浓郁的硬科幻片,科幻元素仅仅体现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人工培育的红花上,影片的其他方面均没有科幻元素,是一部勉强可以划为科幻片的科幻片。

剧情构思很独特——不育红花像毒品一样蛊惑接近它的人类,人类成了红花的宿主,红花虽然不育却控制人类从而达到永恒。

红花获得人工培育大奖而即将行销世界,未来全人类将成为红花迷惑之下的傀儡,人类将分不清真假,生活在红花迷魂之下的“快乐世界”。

影片节奏缓慢,娱乐性不强,剧情并不复杂,105分钟有些偏长,剧情不够紧凑,影片翻来覆去讲述的是一人又一人被红花蛊惑,最终主要角色全都被红花蛊惑,红花即将行销全球,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开放式结局。

影片的配乐很独特,不是音乐,而是撕裂一般、令人焦躁、令人不悦的噪声,衬托着剧情的神秘和悬疑。

2019年的电影时隔三年在2022年末才引进国内上映,和本片导演是获得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有关,和女主获得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有关,可以说是片商趁着热度清库存清家底。

 6 ) 专访艾米丽·比查姆: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你质疑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图片版权归《电影》杂志社。

导演采访→《专访杰茜卡·豪丝娜: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艾米丽·比查姆很瘦,略大的连衣裙并不贴身,紧勒的腰带摘下了,布料就有了种要飘起来的假象。

不在乎。

衣服的缺陷,正好拿来大咧咧地自嘲。

照片没拍多久,似乎被镜头追到了穷途末路。

她定住,笑了笑,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哎呀,不知道该摆什么姿势了。

似乎只习惯在镜头前诠释角色,而不是摆弄自己。

于是当摄影师让她想象要抓住点什么,或是心情突然放晴时,她一下子俏皮、生动起来。

剧本是一桶燃料,没有注解也不打紧,她可以用演员的格调来完成明星的使命。

而那种谦逊与诚恳,又赋予她高于本职的魅力。

有一瞬间她玩得特别开怀,特别忘情。

不过等到结束后问她,晚上是不是要去吃烤鸭呢,她笑得更加灿烂。

(注:以下涉及剧透。

1 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5月17日,《小小乔》在戛纳放映。

活动结束后,艾米丽·比查姆就回了英国。

一天早上,她醒来后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要火速赶去机场,搭乘最早最快的班机折返戛纳。

她的确是去了,只不过,从英国尼斯启程的漫漫长路,她乘坐的是摩托车。

风尘仆仆,却也酷劲十足。

紧接着,她成为了最佳女主角。

聚光灯打下,才满35岁的她被定格在影史的光辉一页。

只是向来低调的她,就连社交媒体也几乎不发工作以外的内容。

很多人还不熟悉这位新晋影后,更不知道她的大半人生经历,都与表演息息相关。

其实就跟许多演员一样,艾米丽自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那会儿,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演员,于是18岁时,她去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参加了面试。

可即便幸运入围,她依然不知道演员能否成为自己的职业,毕竟“这个行业太难进去了”,因此她还准备了应聘简历,预备去酒吧工作。

总是欠缺一点信心的艾米丽,其实彼时非常享受跟学院的老师合作。

“他们总能让我受到鼓舞,而我也能学到很多,他们的恩情,我欠了不少。

”在学校里,她还遇到了一个不错的经纪人,使得她在竞争激烈的演员行当里,慢慢地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来”。

“过了好一阵子,我才能跟合适的人在一起工作。

我觉得每个演员都会有适合自己的不同项目。

我一直都知道自己想参与独立电影制作,而且这种表演是我所喜爱的,让我很有感觉。

”艾米丽深感幸运,因为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剧院表演,“都能跟很好的导演合作,饰演一些有深度与风格的角色”。

2006年,拿到学士毕业证书的艾米丽正式踏入影视圈,接拍了《牵引亡魂》(2006)、《一路顺风》(2006)等剧集。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角色试下来,还是要等到电影《凯撒万岁》(2016)和剧集《百年乡情》(2013-2014)、《荒原》(2016-2018),才能给予她更高的知名度。

在吴彦祖主演的《荒原》里,她演活了一位非同凡响的寡妇,被人们用“能将剧集据为己有”来夸赞表演的出彩。

等到独立电影《达芙妮》(2017)找上门来,她更要大呼这是“意外得到的天赐之礼”。

评论界不吝笔墨地盛赞大放异彩的艾米丽,最终她也收获了伦敦独立电影最佳女主角、托里诺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等表演类奖项。

当然,她仍旧没有当红的境遇,也没有翻红的功利。

不断感激一路尽遇贵人之余,身为演员并以演员自视的艾米丽只是一再强调,“这就是我的口味,能去做一些真心实意喜欢做的事情真是太赞了。

”她说,“我不介意角色是什么,只要剧本好,而且导演有意思,我就会非常渴望去合作。

”她又说,“我的确很享受看到一份好剧本的喜悦。

而且,当作品能有好质量的时候,那种感觉简直美妙无比。

所以,我真的是非常走运。

2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达芙妮》之后,就是杰茜卡·豪丝娜的《小小乔》(2019)。

这种偏向独立的作者电影青睐艾米丽,艾米丽也对自身的又一种可能性跃跃欲试。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爱丽丝,一位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

她领队研发一种特别“有爱”的植物。

除了定期浇水、保持恒温这些基本操作,这种暗红色的美丽植株还“希望”人们来抚摸它,并且跟它倾谈。

作为回报,它会释放一种气味,激发人们的快乐。

像是养一个小孩或是宠物,辛劳付出后,可以期盼一些难以用物质标准来衡量的愉悦。

于是她以儿子的名字给它命名,称之为“小小乔”。

但在爱与温暖的表象之下,人们似乎开始被小小乔改变本性。

饶有兴致地看了剧本后,艾米丽去跟杰茜卡见面,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杰茜卡则向她展示了小小乔的设计理念,给予她一个近距离观照导演思想的机缘。

“我非常喜欢杰茜卡之前的作品,跟寻常电影相比,它们相当有趣,而且很有深度。

她每部电影都挺不一样的,我尤其喜欢《卢尔德》(2009),那种黑色幽默和出色的视觉效果,真的很厉害。

”加盟《小小乔》是必然的,特别是本·卫肖和凯瑞·福克斯已经答应参演,“我一直都想跟他们两位一起演戏,而且之前也跟制作公司合作过,所有一切都很棒。

”拍杰茜卡的电影是去开展一场未知的冒险,“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电影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不管怎样,它一定会很有意思。

一切都在杰茜卡脑子里布置好了,她有自己的想象,而我们都很想知道,她会希望电影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在一切尚未揭晓时,杰茜卡先给他们设计造型。

“她问我愿不愿意剪短头发,然后给我发了些照片,又问我愿不愿意把头发染得更红一些。

我说可以啊。

”于是,那个有些保守、呆板却又颇为耀眼的发型,开始把爱丽丝的内在性情给外化出来。

艾米丽笑说自己的发型、实验服都很搞怪,而本那个有点“舔狗”特质的角色克里斯也是,总穿着衬衫,搭配米黄色休闲裤子和休闲夹克,还挎了个小包。

“很好笑哎。

”艾米丽这样形容。

就像“跟他一起拍戏,总是很好玩”,尤其是当“如此绅士的人,要去表现暴力的时候”,所以打斗场景也是她极为钟爱的。

玩笑话说得轻松,事实上,准备工作还是很严肃、很繁杂的。

他们要提前做好很多调研功课,还要一起长时间地探讨,从而保证所有与科学相关的术语、操作,都经过精心打磨。

艾米丽觉得基因工程的内容和美学很有革命性,很吸引人。

她特别喜欢培植房和实验室,那里摆满各种科学仪器,还会有科学家解释自己手头的工作。

“他们要从一片叶子里提取DNA,实验非常复杂,但非常酷。

我们不太能理解实验结果,但兴趣就是会被吊起来。

”可无论表面有多少好奇、兴奋,艾米丽表演起来,还是要以收敛为主。

“这个角色需要把全景给拼出来。

她总想读懂别人的想法,总是疑神疑鬼,怀疑别人是否在戏弄她,欺骗她,嘲笑她。

他们都是她的敌人,已经被小小乔感染,这让她觉得自己要负责任。

”因此,面对周围环境的悄然变化,她总是显得比其他人淡漠。

在草木皆兵的当下,连喜怒哀乐的表露都是一种危险。

艾米丽在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尽量小幅度的动静里传递细微的情绪波动。

回想当时,她说,“当你在做一些基础表演的时候,要学着去集中注意力。

你要想,这一幕能传递什么?

我希望你们能够理解我,而这就是我想要去做的。

至于每个角色要做点什么,我们相互之间都会谈论很多。

”她又补充,“这还是很需要勇气的,因为这跟你之前的表演和其他人对你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会不会演得很糟糕,于是特别紧张最后呈现的效果。

不过,似乎大家觉得还不错。

”“这就是演员要去承担的风险。

”但就跟参演一样,艾米丽对杰茜卡有着百分百的信任。

“她不会让我做任何不好的事。

但这个表演确实很不一样,这对我来说也是新的体验。

3 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小小乔是那么精致,那么美丽,通体包裹着呵护、亲昵与爱,释放着开心的迷人信号,但它却是一切未知的缘起,如同看不见的根部,岔开了众多叫人不寒而栗的事实。

因为要生存,被绝育的小小乔通过花粉来改变人的习性,让他们千方百计地维护它。

艾米丽看得透彻,“这绝对是植物想要生存下去的本性与办法,是它们的一种竞争方式。

让苍蝇帮它们繁殖,就像人类操纵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一样,不管这目的是好还是坏。

”由此衍生的强烈对照在电影里比比皆是。

可爱与可怖,人类的善意与植物的恶意,人为的操纵以及被动的报复,全都在相绊相生。

到头来,小小乔让观念不同的人们之间出现裂隙,产生矛盾,甚至引发争执与冲撞。

在艾米丽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去爱。

对某些人来说,爱是很好的,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就不是。

此外,每个人应该怎么去定义快乐呢?

当你开始质疑快乐,那它就成了你无法控制、抓住的东西。

这是很实在,很主观,很哲学的。

”关于爱与快乐,《小小乔》谈了很多,并以此作为探讨其他问题的基底。

“我觉得之前的情节就是为了营造出这个电影高潮,这个完美的一刻。

”艾米丽称善杰茜卡的聪明,“她之前也没有尝试过这种做法,但这一切就像是生活本身,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版本。

什么才是完美结局?

什么才叫终极快乐?

你试过人为制作吗?

你能够找到并且到达那个目的地吗?

《小小乔》是能够激发很多思考的。

”这些问题全都压到了爱丽丝身上,她成了探寻答案的主体。

艾米丽说,“当她发现自己可能创造了一些具有毁灭性的危险东西时,感到非常害怕,与此同时,她的爱好、生活、工作也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所有东西都在彻底改变她的观念。

”当她失去理智,感到尴尬、羞耻、受伤、失望后,“她就变成了孩子,而孩子变成了家长。

杰茜卡也是在探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探索关系的变化。

”但在千头万绪之下,还是杰茜卡所谈到的核心,“爱丽丝创造了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怪物。

她不再有能力去控制,但她对此负有责任,必须去终结它。

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受。

”弗兰肯斯坦可以泛指失控的创造物,通常会毁灭创造者,这可谓小小乔极佳的注解了。

在面对潮般涌来的众多问题时,导演处理得非常聪明。

艾米丽解释,“观众跟演员一样,在经受角色的经历,一起去完成那个拼图。

但在最后,什么都是非常模棱两可的。

对我们来说也是这样,但对她而言,这就是想要的结果。

”由无从怀疑到怀疑他人再到怀疑自身,由异化到同化,又在一个更大的层面,让大家自以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会被轻而易举地连根拔起,叫人反问假装与本真的距离,世情与人性的荒谬。

在这个思维背景下,干净、简洁的《小小乔》展现了一种深层恐怖片的自律。

而东瀛风的诡异配乐跟独树一帜的用色、剪辑,更让效果翻了倍。

艾米丽笑谈“杰茜卡在玩她喜欢的把戏”,因为就连演员,“看着这样的场景、服装,怎么也没觉得是个恐怖片。

”但这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艾米丽评价,“杰茜卡喜欢在紧张感上做文章,让观众觉得马上就会出现危险或恐怖的情节,感到不自在,突然间,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门后没有怪物,只是一个小孩。

就好像所有东西都坏掉了,然后又回到那个疑神疑鬼的状态去。

”对此,“有时会让人受挫,但有时又会让人非常喜欢。

有时候观众特别想要看到一个怪物,想要一个结果,但她却有特别高明的想法。

”看得透这一层,艾米丽非常理解《小小乔》口碑的两极分化。

对观众而言,可以为惊喜而兴奋,可以为落空而懊恼。

这是一场由始至终就没打算讨好大众的游戏。

艺术世家对杰茜卡有着深刻的影响,“电影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不是为了娱乐大家,而是逼着你去思考,让你感觉不舒服,让你质问自己。

这就是艺术的作用。

”从很多层面来看,艾米丽身上也透露着这种良性的艺术气息。

就像当年她曾说过的那样,“我进戏剧学院,不是为了在镜头前装可爱。

”如今她已贵为戛纳影后,也许意味着日后会有更多选择角色的机会。

但由始至终,艾米丽强调的都是“明智”,希望自己能够“选对了”。

相比起数量,她还是更倚重质量。

“因为你想要做到完美,做到最好,那你就要竭尽全力。

假如你没法跟角色产生共鸣,那就很成问题了。

”换句话说,“你可以拍很多很多烂片,但这会将你引向一条自己并不想走的道路”,而“当你选对了一个好项目之后,它能让你走得很远,给你带来很多收获”。

“所以,还是要在空闲的时候,学习,体验,读好书,旅行,跟好的人接触,这能够提高你的生活品质,更能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演员。

 7 ) 似乎是反娛樂上癮片

影片目標: 想要展現女科學家版「科學怪人」。

以職場母親的身份體現當代性。

花隱喻當代操控人上癮的“好萊塢造片機器“。

(出自訪談)【職場母親身份帶來的女性困境,推進故事線,使母親違規送幸福花給兒子喬。

幸福花象徵資本主義新興的,設計成令人上癮的娛樂。

這種娛樂使得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只在意娛樂,積極拉其他人入坑。

而這不是製造這種娛樂的母親的初衷。

】影片觀眾:文藝片觀眾群(出自訪談)【文藝片觀眾是對產業化大眾娛樂保持一定距離的人。

他們對這種令人上癮的大眾娛樂或許會有種旁觀者的“清醒”。

影片似乎暗示,面對這種無孔不入的娛樂,很難完全不接觸,保持不迷失其中。

而堅持自己所面臨的社交壓力,或者讓他們被周圍人排斥霸凌,或許是選擇裝作和被娛樂同化的人一伙。

喜好小眾的人有時就是面對如此處境。

】影視手法: 角色:熱愛工作的職場單身母親,12歲的兒子,暗戀母親的男同事,清醒知道事態的貝拉,投機的主管,分居爸爸,兒子女友,花。

背景:培育基地,母親家,兒子學校,分居爸爸的家。

畫面風格:人工感,設計感,無菌,乾淨。

音樂:引人入勝,但是製造疏離感和怪異的。

【影片強調著人工和精心佈置感。

導演刻意讓音樂唐突,把這部作品和好萊塢令人上癮的造片手段區別開,讓人不完全被操縱調動情緒。

或許我們會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喜歡這部電影,還是只是被控制情感了?

】運鏡:暗示第三方的存在。

【能令人上癮的娛樂產業一直潛伏在身邊,直到最後統治世界。

 8 ) 迄今为止看过最weird的电影

首先,最令我感到矛盾的就是这个花LittlenJoe。

看到影片最后我无法判断它是好是坏。

好:花粉的吸入使人呈现出真正的自己,不再因外部的各种因素而束缚自我。

莫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内心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坏:在别人眼里,这些人被花粉感染,因为他们完全变了个人,说话行为种种都和以前不一样(但其实也不能说因为别人改变,一种让你不喜欢的变化而批判这个花是有害的)其次,有一个疑惑之处。

片尾处,当女主从心理医生的诊所走出来的时候,她的笑容逐渐消失,眼神变得有一丝冷漠。

这让我不禁怀疑难道她是在假装被花粉感染?

Anyway,这个电影说不出拍的是好是坏,但肯定的是,它给人一种很微妙的感觉,看完之后还会让我有一丝好奇and意犹未尽的感觉。

至少它是一部有个性的片子。

只靠灯光颜色以及配乐就能把普普通通的场景烘托出惊悚诡异的氛围,这点很👍ps.这配乐有种日本传统戏曲的feel,good choice!

 9 ) 冲养本喵来看的

说实话,不是本喵我根本不可能看这片的.....习惯的会刷我本出演的所有片子,依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本喵的喜爱及演技的赞叹,演技这两个字真的太烂了,小本不是演,他就是!

艾丽儿、理查二世、布鲁图斯、汤姆、本、诺曼、弗莱迪……他在哪部片子里,他就是片子里的人!

出拳打倒艾丽丝的一幕笑翻了……打得过誰呀我的本?

年近40岁你依然象个花季少年!

只想抱你入怀好好疼惜.....另外,女主的发型太丑了,真是看的心痒难耐要帮她撩上去....最后,清醒的别扭的苦与沉醉的幸福的乐,你要哪个?

快乐就是快乐,不分来源——假如不把人类的文明进步做为己任的话..........................................................没想到女主居然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天呢,评委们都瞎了么?

我本的香水无奖,天理难容啊……

 10 ) 骗人的花,噬魂的粉

如果有一种花粉,吸了就能感到快乐,和所有吸过的人一样失去自我,没有灵魂像不会有什么改变地死了一样,同时照顾那花成为你的使命,你甚至愿意为那花去杀人(谋杀贝拉);不吸的话,继续在人间疾苦中挣扎求幸福,但你和任何别人都不同,你有自己的个性和使命。

你会吸吗?

花粉的设定,和毒品一样都通过吸食使人快乐,同时让上瘾的人为了它甚至可以付出生命。

红色,如少女的红裙般妖艳性感,同时也代表着血腥暴力。

而当身边所有人都吸了,你不吸反而被看成是异类,遭排斥乃至围攻,甚至采用暴力手段,你会妥协吗?

你会为了捍卫自己的灵魂而坚决抵抗被同流吗?

很多时候我们妥协了,我们合群了,从中暂时地抛开眼前苟且,获得了暂时的开心。

爆米花片就是现实中的其中一种小小乔。

影片中贝拉和爱丽丝拒绝妥协,结果被逼死、被同化。

这结局很让人不开心,也更让人反思。

想想自己还有哪点没有被同化,还能有自我的自由。

配乐很特别,暗示剧情转折,惊悚和诡异的氛围被渲染得如百万朵花同时抖落花粉般浓烈。

画面色彩也很讲究,爱丽丝的服装都是潜粉系套装,配上金黄蘑菇头和各式大颗圆形耳钉,抢眼主角风。

好几个镜头背景很干净,比如小小乔的“全身”远景,爱丽丝的几个特写。

香水boy 本卫肖的出演令人惊喜,给影片狠长一度期待值,表现中规中矩。

这次不是为了香气,而是为了花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难道冥冥中注定为他物而活。

这才是一部惊悚片应有的样子。

说得就是某医生,放下闪灵重新来过或许还有机会让我重新爱上你。

 短评

惊栗风反转基因宣传片(大雾)个人觉得故事本身倒是挺简单的,但寓意的深度却不见得逊于赫尔佐格《家庭罗曼史》中的思考,只是表达上再多些可能性可能更好一些。比如还可以再突出一下女主Alice潜意识的梦魇元素,再比如,我后来看到某篇导演访谈提到“她有个9岁大的儿子,竟然爱看《冰雪奇缘》,她觉得这简直跟吸毒一样。全奥地利人都只看美国电影,她的内心是可怕+恐怖!”,我就在想,片中Alice和Joe不是计划去看电影么,如果加上她们看美帝娱乐商业片的桥段,可能还能多一层小小乔大毒花和好莱坞大毒草的互文呢(滑稽)BTW. 为伊藤貞司的配乐打call!为反“精美(精神美帝人)”奥地利斜杠导演打call!

4分钟前
  • Galois
  • 推荐

配乐特别邪乎日本风格配合搭配集体被附身的演员能看完只能觉得也是被附身了,分都给影后。

8分钟前
  • 少年面条
  • 较差

B / 开头干瘪,但之后随着配乐表演多个层次的旁逸斜出调性逐渐丰富,甚至在这个一眼能望到头的单薄科幻设定之下发掘到了极其细微的当代症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态具象,而是着力于捕捉对“常态”与“非常态”进行“分辨”这一行为本身的焦虑,这恰似一种“塑料”包被的困顿状态:批判与批判的无力之间的无休止缠斗。为了呈现这种状态导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说是无比谨小慎微了,她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出现偏离与失常,又让它们相互团结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类型模样。

1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当初想看乔乔的异想世界,结果找错了

12分钟前
  • daermian
  • 较差

深谙红配绿之道。只有赤色才会洗脑吗?

17分钟前
  • 404居民同志
  • 还行

亮色真漂亮,配乐相当wired…这个时间点看完蛮微妙,摘下口罩,呼吸小小乔:)

22分钟前
  • 还行

配色所谓未来式复古,俗世剥离感。Maria Svarbova的摄影作品活起来的感觉。从天外魔花演化到今天的丧尸母题中同化不同化的问题,在心理医生的话语外生了一份不寒而栗的暧昧。配乐有病。

24分钟前
  • 旧书君
  • 还行

精神病与羊癫疯

2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很差

形式感十足的概念型科幻小品。1.故事架构上承袭自[天外魔花],彰显出人对隐形入侵、丧失情感与身份特质的恐惧与不安。2.配乐诡谲惊悚,很日式,大部分时间的确张力十足。3.构图与色彩搭配极佳,随手暂停都能入画,堪称视觉盛宴。4.运镜亦不同寻常,多用不疾不徐的横移长镜头,一点点地吊起观众胃口,缓慢揭示事物;人物对话时常从全景或远景双人机位起始,渐次前推,直至双人均进入画外,画中只留二人之间的空间。私以为,一种人际间的隔阂与疏离感由此透现出来。5.儿子趁母亲睡着时起身一幕,昏黄的墙上几乎仅有剪影,恍若重返德国表现主义电影。6.演员的表演风格也捎带疏离与冷淡气质,与全片风格相得益彰,不过,戛纳影后或许并非实至名归。7.美中不足的是结尾稍显冗长多余。(8.5/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过度显性的惊悚类型叙事,明显削弱了本片心理健康与生物工程反思的命题表达深度,且这两个主题之间互相冲撞和抵消,也让其深刻性消解在类型化表达的噱头之中,多少有些遗憾。而配乐用得过多、过满、过于重复,同样是一大硬伤。其上述两大命题中的任意一个,独立聚焦呈现的话,都会非常精彩;尤其是后者,让人联想起新冠疫情之初、已经快被人遗忘的实验室病毒争论,让人不寒而栗。

29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还行

3.0 从两人对话中慢推直到两人离开画框,暗示之后自我的消失,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阂,还有几段模糊的台词也比较有趣,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像是一个空壳,包裹着虚假的氛围和概念,深处只有无尽的空白,极为无聊。

31分钟前
  • AIR
  • 很差

一个新奇的概念,但内涵只够支撑一个短片。

36分钟前
  • Nemooo
  • 还行

花吃了那男孩,原来我非不快乐。

4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非常细思极恐的科幻惊悚

41分钟前
  • 烨明
  • 推荐

戛纳现在真是不挑剔

43分钟前
  • RS
  • 很差

不好评分。太多隐喻,比如对当代极权主义的思考。

46分钟前
  • 热带幽灵
  • 还行

音乐十分 女主的假发一分//这个阴谋是真的还是臆想的 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

48分钟前
  • 老阴阳人儿
  • 推荐

3.3 相比于政治、社会性的表达,更接近对现代人际在没有病毒时本就存在的陌异感和在此社会结构之上自我主体的不稳固性等主题上的科幻悬疑类型化处理,诡异的镜头设计、异域配乐对人物和叙事并不那么加分,相对更有存在感的外在包装了相对空洞直白老套的内里,很大原因是并不具备多大的未知感和不稳定性,也容易给观众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清醒感”,这与《悲情三角》甚至是相通的。

52分钟前
  • Pincent
  • 还行

今年影院观影TOP1剧本,如果要想给这一故事套一个科幻的模子,其直接呈现出来的便是这种效果,音乐显著地带有中式恐怖的韵味,联想到花粉,让我一度怀疑导演知道“迷迭香”这一词语。但同时给其定义为现实主义的话,一切又是那么的正常,只不过女主角不再正常,在这一语境下,导演似乎在重演“疯女人”的故事,她们闻过后之所以又反悔,乃实事求是之后,发现真的如是,自然打消顾虑;男性角色之所以如此捍卫花,不过因为其是商品,是利益;女主角最后的转变带有女性对家庭、对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代入到那句“成为我们的一员”,又何尝不是一种后现代重塑一神(信仰)的口号。

57分钟前
  • 三岛
  • 力荐

b站上看解读的。。。。恩,海报还是不错,故事则扯淡。人生有限,标记下很多电影真的是花几分钟都不值得

58分钟前
  • 泠泠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