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只能说还沉浸在你证人线人的剧情逻辑思维中。
也许是本人不喜欢这种破案推理剧情的影片吧,实在看得发困,开场我就看得发困,告诉自己耐着性子,后来对精彩的,但是整个影片逻辑混乱,结尾拖拖拉拉,老梁对于这种角色的把握还是很恰当,但是对于片子中的警方那是什么啊?
一个大叔领着个傻X女,然后一样老套的家里有个叛逆的女儿,过着单身的生活,一样老套的家里贴满嫌疑人的照片。
还有一个SBTV。。。。
这算是笑点?
对于熟悉港式警匪片的观众而言,《大追捕》是种全新体验,导演周显扬与编剧杜致朗一文一武,分工明确。
演绎了港式警匪片的全新体验。
实际上,杜致朗此番的故事是这部影片令人耳目一新的灵魂。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位女编剧的故事中并不算最新奇爆裂重口味。
但是这部戏依旧遵循了让主角们背负着故事行走,成为“有故事的人”这一“杜氏编剧”的准则。
一警一匪两条线索的齐头并进,你进我退间故布疑阵,使得影片直到最后一刻依旧吸引人。
这也是影片能够区别于传统警匪片的根本所在。
虽然没有了常见的热血火爆,却足够依靠峰会路转的剧情取胜。
看后个人觉得剧情非常一半看到20多分钟就猜到了最后的结果故事果然是爸爸杀了女儿,内容空洞!
半小时的戏拍了1个多小时唯有看看张家辉的演技了。
今天下午看完了《大追捕》。
整体质量在港片中实属上乘,演员表演、导演说故事的能力、悬念的设计、配乐的渲染、剪辑的风格,都为这部影片添色不少。
但是该片核心部分——剧情有明显硬伤,关键的逻辑部分不通,妨碍了该片水准的继续上升。
先来说说优点吧。
该片最大亮点是张家辉的演技。
辉仔近几年在电影方面交出的答卷着实让人满意,虽然之前的演技早就得到大家肯定,但是拿到金像影帝之后感觉又上了一个台阶,从《证人》、《线人》到现在的《大追捕》(直接无视烂到爆的财神客栈,我只能说烂片不是他的错),表演水平一直维持在很高的level上,特别在刻画角色内心、单纯通过表情来饱满人物性格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个人认为这次的《大追捕》,至少从个人演技上给自己树立了又一个里程碑。
该片张家辉饰演的是一个哑巴,没有一句台词,要以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角,扛起整部电影,对演员表演的难度要求可见一斑。
所幸导演请的是张家辉,否则我很担心整部电影都会砸在这个角色上。
在片中,张家辉仅用表情、眼神以及肢体语言,把一个含冤入狱20年的犯人、为女儿奋不顾身的父亲演绎得活灵活现。
该角色的大量内心戏,均是本片的亮点,尤其是他刚出狱偶遇女儿的表情刻画,入木三分,让人不由击节赞叹。
对于其他角色,任达华的表演可以说中规中矩,并不是他演技不好,之前一大把强片已经证明了他的演技(如黑社会),只是他饰演的警察需要使用高端演技的地方确实不多,妨碍了他的发挥,而且剧情设定使得他整部戏都追在张家辉屁股后面,感觉像是窃听风云2中的古天乐,因此出彩程度打了折扣。
其他演员表演也都在水准之上,貌似找不出演的不太好的演员。
不得不提,个人觉得文咏珊非常漂亮,之前在《内衣少女》里就觉得漂亮,这部戏更显得清新脱俗,气质绝佳,作为女主角演技尚可,也是本片亮点。
导演方面,影片开头的设计就是一场血肉横飞的群架戏,张家辉一挑四,非常真实,看得我都有点心惊肉跳,奠定了本片“诡异”的基调。
之后电影中的剪辑、配乐以及张家辉的阴森的表情都使得该片诡异程度不断加剧,而时不时的双线重叠叙事手法也增加了该片的紧张感。
因此从悬疑片的角度来说,整部影片情节紧凑,节奏快慢适宜,良好的氛围渲染,主要角色性格立体饱满,导演对影片的掌控确实可圈可点。
说完了优点,说说缺点吧。
之前夸奖该片悬念合理,情节紧凑,为什么我在最开始会说该片剧情有明显硬伤呢?
因为我觉得张家辉挑起警察追捕自己的举动完全是多此一举,也就是说,要是他不干这些,该片在情节上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我先简单复述一遍情节:男主角跟他女朋友在20年前相爱并生下一女,但是该女生养父对此非常愤怒,将女生关起来并在酒后错手杀了女儿,嫁祸给了男主角,让他白坐了20年牢。
男主角出狱之后又遇见他自己的女儿(当时的婴儿),并在女儿别墅对面租了一个房子希望多看看女儿。
当他发现女儿被养父在酒后暴打,错手杀了养父时,他为了保护女儿将尸体拖走并有意识的留下证据让警方追查自己,在警方查到之后自杀的故事。
从我的描述,这个故事的大体架构并无情节不通的地方。
但是看过电影,了解故事细节之后,相信大家都会觉得,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留下证据的举动实在是完全没必要,除非他确实没事干,想玩玩警察也玩死自己。
男主角留下证据的动机是要保护女儿,掩盖女儿错手杀人的事实,但是在影片中,警察压根就没怀疑过他女儿杀人,本来嘛,那么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谁也不会想到是凶手的。
而且片中警察没有任何一个怀疑的镜头出现,倒是任达华当了一回怪蜀黍,跑到女主角房间里面跟人家说了一通别伤心啦blabla的肉麻话,得到谢谢的回答之后还假装害羞了一把,完全是合家欢的镜头。
而张家辉方面,他在毁尸灭迹方面做得非常好,尸体身上各种伤痕,还毁了容,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留下,同时有关他的案件是20年前的,如果自己不主动给证据警方打破头都不会怀疑到他(当然,本来就不关他的事),因此张家辉这么做完全是没事找事。
而如果张家辉不主动留下证据,这个案子估计也就成了一个无头公案,本片也就拍不下去了。
因此我认为张家辉主动留下证据的行为实在是不符合常理,逻辑不通,使得本片存在的根基不牢,是为硬伤。
好吧,就算张家辉刚开始不知情,怕女儿会被怀疑,因此在尸体嘴里面放了一颗纽扣,误导警方的查案方向,那过了几天也应该发现警方不怀疑女儿了,而且单凭一颗纽扣,警方本来就完全查不到线索的,纽扣不是女儿家里的,还能起到撇清女儿嫌疑的作用,那他本来就不需要再有任何动作了,这样他和女儿都能安全。
但是他不干,他又跑去楼上在警察头上扔玻璃,硬是让警方注意到自己这条线,来查自己来抓自己,实在是没必要。
好吧,我就当他这么做是想进一步混淆警察视听,让警察把查案重点放在自己身上,但是做完这一步也应该够了吧,警察怀疑自己,有个屁用,警察人证物证都没有,根本没法告自己,做完这步目前的状态顶多就是警察天天监视自己,自己和女儿依然安全。
但是他不干,越干越出格,跑去人家女警察家,把人家捂晕了塞个跟尸体嘴里一样的纽扣到警察手上,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傻逼都能想到是误导查案了,既暴露了自己又让警察认为他想掩饰真相,把自己和女儿同时推向危险。
真是多此一举。
最后干脆还来个绑架女儿,想用这种方法撇清女儿的嫌疑,殊不知就是因为他一次又一次无聊的举动,才搞得警察天天往女儿家跑,对女儿他妈洗地板产生怀疑的。
不然警察才懒得天天往山上别墅跑呢,你自己在家天天洗也没人理你。
最后张家辉死了还给任达华收了一条短信,把事情的原委大概说了一遍,我就想问你怎么知道人家电话的?
而且你都死了怎么发短信?
莫非你也看了源代码知道平行时空?
别跟我说是他跳楼的瞬间发的,是,我承认他跳楼时候的表情很享受很销魂,但是瞎子都能看见他手上啥都没有,发哪门子短信啊。
你也别说是设定了定时短信,他在牢里关了20年,一下就学会了这么先进的东西?
话说我都不会发定时短信。。。
而且他费工夫查怎么发这种短信就为了给警察发条无聊短信?
那倒是跟他前面那些脑残举动挺相配的。
最后的最后,任达华跟他的疑似女友(女警)聊起这个案子,女友还夸他说也就你能一直查查到真相,别的警察查到纽扣估计就不查了,我就想说要不是张家辉自己脑残一直给你们线索,你们真是屁都查不到,完全被耍得团团转还好意思自夸,真是无语。
以上就是我对该片的点评,单纯的个人观点而已。
无视我说的硬伤的话,是一部好片,还是值得推荐的。
在我心中,这部电影足足有8.0及以上的分数。
我在看完一部电影时,会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对电影进行大致模糊的感受,那是每一个观看者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对它做出的第一评价——我的第一评价,就是:很不错。
这个感受,大部分来自于主线脉络的铺设,以及它被展现的完整度、精彩程度,我会打一个大致的分数。
再接着,我心中会出现一种不完全美好的感觉,那则是来自于支线,整个故事好不好,电影好不好,不仅要看主线的故事发展的如何,还要看支线的故事是否是必要的,是否与主线有巧妙的链接,如果都做到了,则是十分中的满分,否则,则是满分中的十分。
主线,决定大致的基底分,但能有多少后劲,由支线决定。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多以上跟剧情、电影毫无关系的事?
这是我看到评分7.0之后我自己内心重新为电影打分的心理过程。
重新打的分数是8.0及以上我就说说打动我的,在电影结束,滚字幕后我还在回味的地方。
我不知道各位家长怎么看王远阳在徐雪床边那一系列看似诡异,甚至变态的举动。
但身为子女的我,在知道他俩的父女关系后,我感到温馨,又有失落,又有悲伤。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爸爸吵架,很严重,不理睬对方将近一个礼拜,他早出晚归,错开与我的所有可能会面的时间。
没过多久,我又跟我妈吵架,吵完我躺在自己的床上,心里很乱,很激动(真的声嘶力竭地吵,心狂跳不止,感觉是在对我叛逆的提醒),我也没盖被子,闭着眼躺着,身体发凉也不管。
后来爸爸回来了,走进我房间,第一件事就是帮我盖被子,亲亲我的额头,走的时候,他用手轻轻捏了捏我的脚,带上门出去了。
第二天,我们和解了。
当你明白那是一位从未陪伴自己的女儿长大,看着她成长的父亲之后,这个巨大的转折带来了冲击,那些把他定位成有前科的、变态、强奸犯的想法被冲破后,握脚、看手、亲昵贴脸的动作,让我有些失落。
是对自己的失落,因为一开始给出的他的身份是让我对他的一切都产生不好的猜测,他所有的情感流露我都认为是“变态”的畸形的。
但是,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有权利去拥有所有人都该有的情感。
他为什么把徐雪的手展开来看,轻轻地握住,再看看脚,又去抚摸一下,看到脸,用额头去贴近她的脸颊,露出一个表情......我想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否觉得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小的手,和这么小的脚,而这小手小脚,竟是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睡着的脸,珊珊可爱啊,多想凑近他,亲亲他。
而王远阳,都错过了这些,从来只在玻璃窗外看着这一切的他,想用这不合理的方式,来短暂的拥有一下这样的情感。
影片最喜欢用的方式就是误导大家,扔烟雾弹,这是悬疑最常用的手法,当然不能一开始就让你知道,你必须得跟着编剧走,满满都是套路,你以为你看穿了整部影片,事实上,不小心又被塞了一口的套路。
但是人们买账,就是成功的套路。
这是我对《大追捕》的心得,如有意见相左的地方,请大方分享。
在这方面不是专业的,但是是兴趣所至,有错误之处,望多多包涵。
坐在电影院里的时候非常忐忑,就像怀胎十月待产的孩子,马上要看到TA了,心里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张家辉一身肌肉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还是听到了很多观众发出的惊叹声,那是整整半年特训的成果。
想起第一次见到张家辉,在剧组午饭的时候才放松下来与我们有说有笑,无比珍惜桌上的饭菜,说饿个半年就知道吃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电影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暴力的场面,尽管这个心理建设做了快一年,但在大荧幕上看到这么惨烈的打斗场景,果然还是有点腿软……这是一部Cult片,毫无疑问,我看到的每个场景都那么熟悉,台词、表情,甚至都知道下一句他们将要讲啥,尽管如此,还是被吓到了。
电影的前部分,剧情意料之中,演员的表演出乎我的意料。
尤其是文咏珊,整场电影下来我在心里为她叹服了很久很多次。
而最大的亮点,就是张家辉的表演,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完全依靠表情来表现内心复杂而激烈的情绪。
观片之后有很多媒体预测张家辉又将揽入一枚影帝称号,更有媒体巧妙的用张家辉哑巴角色的特征来形容他“完美的无话可说!
”《大追捕》是一部不一样的香港电影。
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香港警匪动作片”。
这部电影中大部分“动作”都依靠警察和罪犯的脑力决斗体现出来,尽管在肉搏戏份上并没有以往港片“轰!
砰砰!
哗!
”的感官刺激,却在头脑游戏中集结了丝丝入扣让人欲罢不能的逻辑和线索。
而在动作场面上,将情节走向的最高点放在了地标性建筑“昂坪360”缆车中。
这是360°透明缆车,高度450米,脚下一片透明。
当时为了体验电影中的氛围,我们战战兢兢在车厢里脑内想象着在这么高的地方打斗,如果有恐高症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事实上,任达华确实有恐高症。
香港电影讲求一种情怀,这种情怀最大的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褪色,它也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这种情怀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表现一类特定的人群,不太注重故事结构的严谨。
相反日式推理讲究精妙的本格推理逻辑,情节上绝对经得起推敲,但场面上却始终只有一个很小的格局。
如果有一部电影,既有日式精妙的推理,又有港式情怀和格局,那么这部电影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效果?
《大追捕》则告诉了你真相。
这些年香港电影一直在找一种回潮的突破点,故事也好形式也好架构也好,想要回潮就必须要有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夺命金》站在了黑色幽默讽刺现实的立场上,《桃姐》站在了温情感人的情怀上,《大追捕》则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人文关怀。
它告诉你“真相也许并不重要”而“眼前的人才最值得珍惜”,颇有“活在当下”的意味。
电影之所以在前半段不断营造一种惊悚极致的悬疑气氛,甚至将血腥暴力及杀人现场的惨状细节作为调味剂,不断给观众心里造成一波又一波挑战,就是为了在最后将浓郁的人文关怀——感人至深的情——推至最高点。
因此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之中你便会发现《大追捕》在满足推理和动作的同时,又做到了“男女通吃”。
说起来,目前为止看过的人都说哭了,哭了的人里有男有女。
感情是无界的,而《大追捕》中所涉及的感情是“全球通”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会明白这样一种感情。
因此即使电影院中入座的人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有着迥异的地域文化差别,也一定会在这部电影中达成一种共识。
而这部电影之于我,又有着其他更加深刻的成分。
坐在我旁边的友人说:“你看电影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丰富,惊恐也有,微笑也有,看到你熟悉的场景了吗?
感觉你和电影有着某种默契”。
电影的最终版本,与我看到的剧本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编剧说在拍摄过程中也慎重的多次修改剧本,最终的电影成品更有张力。
也因此,在影院最终看到这部电影完整版的时候,给我更大的惊喜和冲击。
梅林茂老师的配乐是影片又一亮点,电影不能没有音乐,默片时代没有对白也有现场演奏的音乐。
而《大追捕》的音乐则是将惊悚和悬疑推至观众内心最敏感的高度。
而电影结束后的那首《向阳花》则完完全全是给了已经泪如泉涌的观众一颗猛烈的催泪洋葱炸弹。
电影结束了,很多东西还留在脑海里回味。
歌曲绕梁三日,你从中获得的又是什么?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这里有所收获。
一部电影我们都学到了很多,走出影院的时候朝着各自的方向,人们有说有笑渐渐散开,心里一定还是留有种种感想吧?
那些美好的,遗憾的,开心的和难过的。
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其中滋味,庆幸的是我感同身受。
抄抄抄,编剧绝对不能只靠这一招来走捷径,这对复兴中的香港电影更加不利,影响甚坏!
缓慢失控的节奏,言而无味的台词,中间穿插了多断煽情,偏偏又插的不是时候,无数个小细节都没能解释清楚,导演和编剧的基本功都不够,就想着技巧了。。。
太让人失望的作品,尤其对不起这样的演员阵容。。。
《大追捕》这部电影,能令我看完,主要是两位主角的表演,关于编剧,如果电影的表达顺序能按以下的方式进行调整:王敏德死-任达华追查-张家辉逃亡-张家辉死(此时观众以为真相大白)-徐雪自首,将又是港产片的一次胜利!
可惜了!
有多少人坐到影片最后的最后,听完了片尾曲《向阳花》?
如果没有听完为整部片子画上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的这首歌,或许您并没有为这部片子打上一两颗星然后大放阙词说“这片子极烂极不值得看”的理直气壮。
坦白承认,这部电影的剧情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家暴殴打女儿徐雪(文咏珊 饰)的父亲徐翰林(王敏德 饰)在重击、焚石、沉海等恐怖手段之下“离奇死亡”,警探林正忠(任达华 饰)开始着手调查真相。
电视开始30分钟后就已然看出:徐雪是二十年前惨死的徐依芸(文咏珊 饰)的女儿,而当年被指控奸杀徐依芸获罪入狱的王远阳(张家辉 饰)必然无辜含冤,而且他极有可能正是徐雪的爸爸。
所以电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徐翰林到底是怎么死的,犯人究竟是不是王远阳;二是二十年前的案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终电影呈现给我们的剧情是:徐翰林的死是因为他在殴打女儿徐雪时被女儿推倒意外跌落露台摔死,而这一切被出狱后一直默默关心(监视/偷窥)女儿的王远阳从望远镜里看到,于是他主动出击,用重击、焚石、沉海等恐怖手法将徐翰林毁尸灭迹。
在尸体被意外发现后,他不断地引导警察,企图替女儿背下这个黑锅。
在警探林正忠通过追查二十年前徐依芸案的疑点来调查徐翰林案,就快要确定真正的“凶手”(徐雪),并已将王远阳“逼”入楼顶绝境询问时,不会说话的王远阳发了一封说明当年真相的短信给警探,同时用死亡来为一切画上了句点。
父爱如山。
在王远阳对林正忠笑了笑,张开双臂从屋顶跌落时,不断落下的眼泪证明了这四个字的重量。
而这部片子最为主要的内涵,父爱如山,完全凝聚在了片尾曲《向阳花》中。
在影院里听这首歌的时候,伴随着汪峰略带沧桑的歌声,就觉得是王远阳在对女儿徐雪低语呢喃,诉说着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希望。
“虽然这大地很悲伤,虽然这世界有一点点脏,也许你会感到荒谬疯狂迷失方向,如同爸爸我曾经历过的那样,不要难过也不要悲伤,曲折的生命才充满意义。
如果你可以,如果你能够,希望你是那纯洁的向阳花,你要成为那美丽的向往花,在布满创痛的凄风苦雨中,坚韧地辉煌地绽放。
”这是深爱着女儿的父亲在女儿睡梦中的喃喃低语,这是期盼看着女儿一点点长大,长成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的父亲的深情叮咛。
只可惜,王远阳从没有机会,再没有机会对女儿亲口说出这些话。
通过“悬疑”来展现父爱题材的片子拍起来并不容易,但幸好《大追捕》整体上没有“烂尾”,算是大体做到了善始善终。
任达华和他女儿的那条线处理的比较不尽如人意,略显鸡肋——虽然合理的铺垫除了他看完张家辉短信后的痛哭,然而总的说来并没有对剧情起到什么作用,颇为鸡肋。
至于谢安琪和任达华的“打情骂俏”,处理的比较讨巧,引出笑点的同时不至于令人反感,甚至为沉重的剧情抹上了几点亮色,使剧情不会太过压抑沉闷。
作为“悬疑片”来说的话,片子的悬念处理手段颇有些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味道,无论是多次眼睛特写,还是浴室惊恐那段,都有些模仿的痕迹。
然而剪辑真的有些把模仿变“戏仿”的意味,明明悬念设置还能做的更好,硬生生被拉低了一个档次,从悬疑片变成了“名侦探柯南”式的毫无挑战性的推理游戏。
片头的打斗有够带感,水与血的融合向来最能代表暴力美学,何况张家辉还专门练了一身腱子肉,视觉冲击很到位。
然而后来听狱卒说起那一段时,那几个闪回镜头选的真不知该如何评价。
同时每到关键时刻,总有些不合时宜的停顿和蒙太奇跳接,真的让人一头雾水——悬疑片不是通过故意让人看不懂来达到悬疑的目的,然而《大追捕》中某些剪辑真的让人不敢恭维。
至于剧本,这种披着推理外衣歌颂父爱的情节也不少见,或者说隐忍的父爱总是给人推理的感觉?
总之剧情不算糙,总的来说几条线都颇有存在感(除了之前提到的那条仅仅服务于任达华人物塑造而且只塑了一般的任家父女戏以外)。
但剪辑有硬伤,所以也有些拉低剧本表现水准。
配音的话没说的,因为主演是个哑巴,所以很多地方情节的表达都借助了音乐,相对来说是很不错的。
尤其配上张家辉的演技,人杵在哪儿,配上合时宜的音乐,就已经是一出内涵丰富的戏了。
最后再提几个散点:1、片子始终是要公开放映的,所以最终还是把被父亲欺辱的女儿的身份指向了“养女”,也就是没有血缘关系,不构成社会契约定义层面上的父女乱伦。
这么一来,虽然养父欺辱养女在道德上还是有乱伦含义的,但始终是削弱了其所带来的冲击感。
同时,也削弱了本来可以形成极端对比的两组父女关系——王远阳同女儿,徐翰林与女儿——所带来的讽刺意味。
2、香港的父辈与子辈关系,在香港电影里一直都得到反映。
从《新警察故事》里把儿子阿祖逼上邪路的督察爸爸,到《宝贝计划》里为了死去的儿子发疯的财阀爸爸,又或者《大追捕》里能为了孩子舍命的警察父亲、“犯人”父亲,有反面,也有正面。
香港社会“港童”的泛滥造成父母的不堪重负,而孩子们在父母忙于工作,从小菲佣带大(一部分),竞争如此恶劣的环境又要如何生存,如何赡养父母,都将会是香港电影里继续反映下去的议题。
3、这电影里或多或少还带有些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反思。
那些不停强调的1988,不停强调的洋人警长,不停强调的当年的冤假错案,不停强调的屈打成招,实在借“戏剧化”讽刺现实,还是借“过去的真实”讽刺现实,当真值得把玩。
4、张家辉一直在吃雪糕,是因为女儿叫小雪吗?
笑还有,张家辉,你最后那里笑个屁啊,你一笑,我就哭了。
这电影看懂了真是挺虐心的。
我会记得那首歌,记得王远阳最后那个笑容。
记得去成为一朵向阳花。
【Copyright © 2012 AKIRASTAR(独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
一直以来,我对港片都情有独钟,只要是喜欢的导演、制片或演员的作品,一般都会第一时间观看。
即便是在港片靠‘不是女人’以烂俗狗血商业片独立支撑的那个年代也不例外。
而近年来,港片似乎突然焕发了第二春,各种高质量影片(当然,这也存在口味和角度问题,在我看来的高质量影片可能别看看来是一炮无也说不定。
)迭出。
而在众多港片中,最吸引我的则是‘银河班底、黄秋生和任达华’包含这三元素任何之一的影片。
但是在看过本片后,我觉得应该要再添加一个元素了,那就是杜致朗。
对于杜致朗,我算是属于后知后觉了,看完《大追捕》后,才突然想去百度下编剧,结果发现居然是《江湖》《罪与罚》和《不能说的秘密》的编剧,《江湖》虽然不算好看,但是里面的叙述性诡计的运用却非常的娴熟,当然,叙诡是推理小说用语了,在电影里可能不这么叫。
《罪与罚》因为与同期上映的外国影片《孤儿院》内核撞车,所以也没有获得应得的评价。
至于《不能说的秘密》则算是我心目中的五星神作了,在没看过任何介绍的前提下,把这部电影当成校园青春伤痛电影看的我,在结尾时着实被震撼到了,而这个震撼,远比《搏击俱乐部》《致命ID》来要来得强烈。
通过这四部影片,我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出来,杜致朗绝对是一个悬疑推理小说的铁杆粉丝。
看到一些影评,很多人说本片中流露出的感情以及无私奉献这个主题,都和《嫌疑人X的献身》很相似,这点我也确实承认。
不过如果静下心去思考的话,本片中所表露出的情感,应该比《嫌疑人x》中要更出色一些。
在《嫌疑人X》中,石神的付出与情感是理想化的,是高度升华的。
而在本片中,这种奉献与情感,则是完完全全真实的。
也正是因为真实,所以可能才让人感觉平淡,不够过瘾。
每个人都暗恋过别人,因此大家都很愿意把暗恋这种情感升华,提高到一个无限高的境地,这也是大家都对《嫌疑人X》中石神认同的根本原因。
至于本片中的情感,老爸为了女儿牺牲,天经地义,所以也就显得不是多么伟大了。
而这两种情感,到底哪种更伟大,我最文章的最后,会单独的进行一下阐述。
其实提到亲情,本片的意境还和另一部小说《永远是孩子》很相似,但是仅仅是指感觉而已,其他部分并无什么雷同的地方。
而这本书(也有同名日剧)因为相比《嫌疑人x》要冷门很多,所以不太被推理爱好者之外的普通观众所熟悉,因此在大家的影评中,很少看到有人提到。
除了‘亲情’之外,本片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复仇’。
本片中,无论是被关押了几十年的囚犯,还是因为多年前的一段回忆引发惨案等诸多元素,都和《老男孩》(韩国)非常的相似。
只不过一个主题是黑暗绝情,一个是温暖感人。
不过,虽然本片非常对我的胃口,但是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在以青年观众为主力的电影观众群中,以及以豆瓣为首的一大批文青聚集地中,肯定不会得到很高的评价。
因为本片的主题——父女情——对于这些文青来说,有些遥远。
虽然同样都是亲情,但是从子女的角度与父母的角度去体会,感受会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对于本片我想说的就是,如果让那些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喜怒哀乐中渐渐长大的家长去看,评价应该会更高一些。
好像片中那个让人感到可怕的‘杀人犯’,在床边爱不释手的亲吻着女主角的脸颊,手背甚至脚丫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人父母者,是真的体会不出这些举动所包含的情感的。
而片中王敏德对于‘女儿’的情感,很多人都觉得很虚假,而很多年轻观众应该还会向着很不和谐的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我只能说你们日本的小说和影视看多了。
现实生活中,我碰到过很多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家长,有时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还会暴怒得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打一气,更何况片中经过艺术加工且患有狂暴症的王敏德呢。
所以,无论是占有欲还是家暴,都是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并非什么过分夸张的暴力行为和乱伦之爱。
在《大话西游》中,唐僧曾经对悟空说过,“有一天,当你明白了舍身取义这个道理后,自然会回来和我一起唱这首歌……”。
而在这里,我姑且套用一下这句话作为这篇影评的结尾:“有一天,当你们为人父母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再重看一下本片,自然会和现在的我一样,把评分改成五星……”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49620/?start=100#comments
初闻《大追捕》这个片名,我就给这部电影冠上了香港电影一贯使用的警匪追逐打斗暴力等一系列类型标签。
再看海报上张家辉那张瘦削阴郁的面孔,我把这个男人假设为一个阴沉狠辣的角色,因为权力金钱或者爱情而冲撞在阴谋与法律的迷雾中。
叮咚,我先这般设想一番,随即走进影院,放空心神,把自己完全交给《大追捕》,等待影片真实的模样来给我鉴定谜底。
不错,一开始就是一场浴室血腥大战,在喷溅的水花,拳头和血迹构织而成的暴力交响曲中,人见人惧性格怪异的哑巴杀手王远阳(张家辉饰)果然够阴沉够狠辣。
这位二十年前因为企图强奸女友并最后杀人行凶的重犯出狱后行事怪异,街边垂涎美女,跟踪和前女友长相一样的少女徐雪,偷听偷窥还深夜潜入民宅,种种行径无不告诉我们这个男人就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变态狂。
所以当海边荒野出现那具容貌尽毁遍体鳞伤的徐雪父亲徐翰林的尸体时,我们自然把矛头对准了这个爱吃冰淇淋的杀人狂。
但是,如果香港新晋导演周显扬把一部悬疑剧搞的这么没有悬疑,编剧杜致朗这么容易就把凶手带到我们眼前,那我们是太天真了。
在真正的谜底慢慢揭开之前,整部影片弥漫着的浓浓的阴郁味道却慢慢淡了下去,浮现出来的反倒是大爱无声至深至重的深深父爱。
如果你已身为人父,你一定可以读懂王远阳在出狱后第一次看见女儿时眼角渗出的泪水,你可以理解他孤身一人在小铁屋子里伴着女儿的钢琴声入睡的脸上浮现的笑容,你可以理解经历狱中凌辱二十年出狱后却制造一系列犯罪假象只为女儿替罪的良苦用心。
张家辉在整部影片中未开口说一句话,却用精湛的演技让我们迷惑在阴郁与温情共舞的世界里,在他最后跃楼而下的一刻,他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却哭了。
评分不应该那么低
“真相真的這麽重要麽?就算讓你找出真相,對所有人都沒好處。我真的很想知道,親眼看著自己女兒長大是什麼感覺。”
继窃听风云2之后,我看过最好看的港片。什么事情都应该刨根究底,真想往往被一些人的不作为掩盖。哑巴是最难演的,没有语言,靠的是面部表情以及,眼神。豆瓣的文青爱好刨根究底,这样的片子居然刚刚及格
虽说基本猜到全剧情不过还不错。。。 剧情走向让人不自觉会和嫌疑犯X的现身。。。不过还是不同的。。。真的不同的。。张家辉问达叔你有没和你女儿抱抱达叔说骑马马?张家辉那一笑明显的是。。。。选窦骁来当年轻张家辉。。。╮(╯▽╰)╭。。。找人分钱么。。
这idea抄得太明显了
比片名更甩的剧情
在二星跟三星之间徘徊好久考虑还是给三星吧、悬疑在半小时之内告破可是好像最后场子里的妹子都很惊讶的样子QAQ、镜头太装逼诶港片新导演都爱玩闪回啊不停的BGM啊装逼的画面啊那种骨子里凛冽的感觉是越来越少了、最弱的、请问任达华老婆那条线到哪儿去了、我还以为这是最大悬疑呢结果啥都没交代、
虽然中段以后悬念已经被猜到7、8分,但整个电影的节奏把控还是比较合适,没觉得拖沓,因果关系也非常合理,结尾还是让人感动的。父爱如山来形容男主真是再贴切不过。张的演技越来越赞了!
三观也太正了吧,什么重口味,变态杀人,诓人啊!
来,你们继续捧 把它捧上天!
情节套路不难猜,张家辉没可能再度封帝。
出乎意料的好看。
虽然没有嫌疑人X那么nb 我觉得这片子还可以啊 何况是张家辉~ (不解释)
一部残忍血腥但异常美丽温暖的故事!
没有悬念的悬疑片
每个情节包袱我都猜到,无味啊。。。
哦我给你弄了三张周杰伦演唱会的票,就别看这电影了。
20分钟长MV的剧情,硬是让Y给墨迹了107分钟
片子最牛叉的不是COPY了东野圭吾神作《嫌疑犯X的献身》(电影版)的故事内核,而是请到了田壮壮来客串,一身北京泥土味的田导,太神叨叨了。再加上一腔泥土味儿的汪峰的片尾曲,这电影牛逼到家了,又一极品。以后见到杜致朗、周显扬还是绕道而行吧。
故事没写好事硬伤,再怎么也补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