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后,我本想打个两星可是这作品也并非一无是处,有几个演员的演技还是蛮有味的,但是大体上看,他确实是个不称职的历史剧。
历史剧不是不能够改编,历史剧一样能戏剧化地表现,但是它的尺度相对严格,举个例子吧,就说很多人诟病的《康熙王朝》里面有段正大光明殿训斥群臣的情节,你说他真实吗?
实在不真实,实在是很戏剧化地表现,你说他好吗?
我觉得是好的,台词好演的好,也依托了史实,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康熙王朝》,他里面为了宣扬主角的正确过度美化了历史,就说这个三藩之乱,康熙真这么有底气吗?
其实不然,历史上三藩之乱的转折点是吴三桂病死,在此之前清政府都是呈被动防守的态势,但是电视剧为了美化主角就写成了吴三桂活着的时候就被打败了,这就是不尊重历史了,但是这样的改动对整部电视剧的结构立意伤害大吗?
实话说没太大影响,但是这部剧就不同了,作为一部标榜正剧的历史剧,从头到尾不断使用民间的戏说全然不尊重历史,既有给徐达寄烧鹅又有刘伯温死后留天书,这不是历史剧这简直是个古装剧。
作为一个编剧要有基本的底线,不能什么东西都往进塞,拍的是朱元璋不是《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是评书也不是话本,就好比为什么《三国演义》可以把历代的评书话本汇粹在一起,因为他拍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古装戏和历史剧看着很像但是给编剧的发挥空间是不同的,这部剧我既不怪演员,抛开情节只谈演技他们都算是有实力的演员,也不怪导演,具体的内容是编剧在把控,要怪我只能怪编剧把好生生一个正剧写成了古装剧,拍成了《九岁县太爷》、拍成了《铁齿铜牙纪晓岚》,而且又由于编剧自我感觉良好半文不白的台词、戏说的内容,作为一个古装剧他也远远比不上《铁齿铜牙纪晓岚》这样的上乘佳作更况论他是一部正剧了。
这版朱元璋简直了,需要你时就舔着脸“礼贤下士”,再不行就耍无赖。
不高兴时就马上翻脸不认人,把你骂得体无完肤。
然后又需要你了,又舔着脸求你。
最后等你没用了,再把你杀了。
完全无脸面一人。
看到最后感觉朱元璋能成功,完全不是心机手段有多厉害,也不是因为有多残暴,而完全因为无耻、无赖……这剧真的是把朱元璋的残暴表现的玲离尽致了。
朱的残暴也好,手段也好,都源于他的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下的经历与底层逻辑。
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极端的,随时随地都会背叛,而且一背叛就是要你命,所以他不放心任何一个人,同时他自己本身就是极端的一个人,他不懂得解决问题,他也不会,所以他做着杀死每一个人的准备。
这剧特别有意思,又出乎意料一人就是刘伯温。
开始他意气风发,后来唯唯诺诺、杯弓蛇影。
他早就看透朱元璋,可又让自己越陷越深。
他明明看透世事,可被朱稍一冷落,又郁闷无比。
所以他是假装豁达,实则是斗不过淮西帮而装的?
有时看他的一些建议,看似为国为民,似乎又“深谋远虑”。
他几次和朱提淮西帮是祸患,最终导致所有勋旧几乎全军覆没。
这里朱用他做挡箭牌,可这事也确实是他提的。
或许他本来就知道朱不会放过他,所以他故意拉淮西勋旧陪葬?
他最后写的遗奏,似乎又看出他郁郁不得志才是他的真实内心。
他给的建议也都是真的,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知道他水平如何,想听他说真话,他不敢搪塞。
反正朱和刘这方面戏份,把刘写的太没用,把朱写的太恐怖。
其实说白了,他朱是疑心病,杀人魔,反复无常一小人。
你拿正常人心思去猜他,不累死自己才怪。
还有一点刘连自己仆人是卧底也猜不到,这智商确实差了点。
前半段马马虎虎,后半段渐入佳境,真是越往后越好看。
刘伯温真是儒雅,也明确表现了刘的政务能力确实是不如李善长和胡惟庸。
虽不像大部分剧里体现的那样神机妙算,但也是绝大多数事情都能看透,这剧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朱和刘之间斗智,一个连哄带吓,一个小心翼翼揣摩。
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也很符合想象。
确实是一个农民的政治理想所能实现的最好的程度了。
论思想深度甩《康熙》八条街,当然还是不能跟大明王朝那种神剧比。
搞不明白康熙那种剧竟然有九点几分。
今天看《明朝那些事儿 》,正好看到马皇后之死,便想要写些什么。
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没有马皇后的出手相救,可能朱元璋在遇到郭子兴之前就被杀死了,如果没有和马皇后成亲,即使在郭子兴门下,也斗不过郭天叙和郭天爵。
她就朱元璋与危难之中,在朱元璋被困,即将饿死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为他送饭。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颇有胆识,陈友谅进攻龙湾时,她捐助自己所有的首饰财物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原来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奢,并劝告朱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疾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
更难得可贵的是,马皇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朱元璋要杀朱文正、李文忠、宋濂时,她都出面苦苦哀求,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
马皇后懂得一个人生命的可贵,在她患有重病时,拒绝医治。
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
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他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她还是那样做的。
在马皇后死时,他不禁哀声痛嚎,因为他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就是他的一切,是他的唯一。
马姑娘,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
这个女人给了他无数的帮助,却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的一生就是这样度过的。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她的丈夫成为皇帝后,她仍然以爱心待人,每当朱元璋举起屠刀时,她总是上前阻止。
她用女性特有的母性和慈爱关怀和挽救了许多的人。
虽然她最终也没能把朱元璋这辆失控的车拉回轨道,但她已经做了她能做的一切事情。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人生如此,何悔何怨。
1.前半段稍显无聊,后半截直接雄起,看的我茶饭不思,一口气到大结局,主演和主要配角演技很好,至少极其符合我的口味,是我幻想中的朱元璋的形象,与胡军相比陈宝国的就略逊一筹了。
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历史纪录片,也不是所谓的历史正剧。
认真的讲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可以将它看成是对那段历史和主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的影视娱乐作品。
3.既有大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逻辑,也有一些野史杂闻的添加,如果是历史爱好者和影视爱好者,这是属于你的饕餮盛宴,如果你是找茬人,和“正剧”爱好者,这对你来说是毒药砒霜。
这部剧将朱元璋和明朝初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民间奇谭编织而成的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也呈现了一台啧啧称奇,精彩异常的封建帝王君臣的政治权谋表演。
4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找准定位,别鸡蛋挑骨头,把它当作经过改编再创的影视作品来欣赏,而非苛求其为“历史正剧”你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愉悦;把它看作是权谋斗争,君臣博弈的影视作品而非历史作品,你会赞叹剧中的各个角色互相博弈斗智的快感;把它看作是民间历史传奇的演绎而非一板一眼的历史记述,你的偏见会改观许多。
5.另外,仔细琢磨,你会毫不质疑的发现许多角色,事件是巧妙编排,有意设计,似乎在“含沙射影”。
导演和编剧肯定是“阴阳人”。
这些彩蛋虽然不是准确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抒发什么立场,得出什么结论,但细细品味或者猛地会想起,很有意思,会不禁道出“哦!
原来是这样,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比如:a朱元璋的那几个亲密战友有没有很像谁?
b朱元璋农家出身,农民起义,喜爱游泳是否令你想起某位伟人呢,哈哈?
c洪武大帝的主要死对头陈友谅的发型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摆着在说这就是常凯申了吧?
d还有就是明朝开科取士第一届的进士朱元璋打破常例,让他们下基层历练实干这是在说什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e另外,杨宪,急功近利,贪名冒进,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厚望和期许欺瞒君上,大放微信,这在说什么,自不待言?
f另外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可能比较隐蔽,如果你对现代史上教员的背景,经历熟悉的话,也不难发现。
就是朱元璋,本淮西布衣,身份寒微,学识浅陋(其实聪明绝顶,能力超流,胆识过人,善于学习);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阴暗面和心里创伤,他对自己早年的出身还是会有些许自卑,对自己学识浅薄既感遗憾,同时对饱学之士,诗书大儒始终又爱又恨。
既尊重仰望,也痛恨如仇敌,觉得他们都是顽固不开化的酸臭腐儒,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却脱离实际,不沾地气儿。
与刀尖滚来,血中杀去的山野武夫不同,甚至与读书人相比较,认为武人更质朴单纯,而后者则更为心机狡黠,同时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亲近,始终尿不到一个壶,不是一路人的感觉。
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轻蔑和鄙夷,最典型明显的情节就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只谈剧中的影视形象而非历史)这条故事脉络,刘伯温在剧中是朱元璋麾下最为聪明智慧的臣子,朱与他一直爱恨纠葛,相互折磨,刘对朱总是有敬仰钦佩,却也十分惧怕帝王天威;而朱对刘呢,则也是亦有敬仰之情,也不乏憎恶轻蔑之意,朱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过分聪明,总能猜透朕。
孤高自赏,自命清高。
老是仡老归乡,想远离咱,既是惧怕我,也是看不起我。
所以,朱总是捉弄,威吓刘,激烈反感其数次乞骸骨,究其原因,就是心中自卑,对刘这种典型的读书人中的人杰精英,对其才智嫉妒,对其所谓自命不凡的态度鄙夷,这种情绪,从而在朱一统华夏,问鼎中原之后,成为人极帝王后愈发不可收拾,此前的不满加上现在取得的权力,致使朱更加想要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想要使他们不仅在表面上称臣,而且必须从心里由衷的拜服。
必须完全地,根本地通过玩弄,威吓,贬低等诸多方式最终击溃其虚伪无用的气节和自尊,令其完全心悦臣服的忠诚于我,从而收获无上权力带来的征服欲望和驭人快感。
那么最后这个我自认是彩蛋的彩蛋,你们发现了吗?
斗胆对比一下与教员心路相似之处:1.教员的早年经历: 尽管当时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是新民学会的领导者之一。
但到了人才济济、精英聚集的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之后,就大有小佛见大佛的感觉了。
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
多年之后,他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由于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
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2.教员后期对于知识分子异常偏执的鄙薄和轻蔑,改造知识分子的诸多大运动可窥一点教员的内心世界
对于刘伯温,看的事情很透,一眼看到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可是他没有办法……原本想归隐,回青田老家;皇上的恩威他也看的透,不得不又回来。
他是回来了,可是心却不在这(已经看透了,很无奈的选择……)最后被歹人下药毒死,很凄惨,更应该说是“恨”小人的卑鄙,“悲”刘伯温的结局。
可反过来想想,也只有死能结束这躲不过的一切,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到了“大智若愚”,可是仍然没有用……
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
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
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
不都是改编小说嘛!
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
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
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
绝对影帝级表演!
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
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
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
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朱元璋电视剧画质粗糙,化妆丑陋,服装道具廉价,可是人物饱满,故事完整,起承转合都设计的很好,很棒的人物传记,意外的好看,尤其是人物刻画,胡军演出了朱元璋的草莽劲,又有帝王的霸气和阴狠,还有很重的猜忌心,有时又像孩子般任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归根到底是一代帝王。
很不错的历史剧,朱皇帝晚年权谋有点吓人啊,能杀的全杀了,废丞相归六部杀功臣清乱党,果然当权需要狠心啊!
话说朱家人都挺善权谋的,朱棣嘉靖尤是。
朱元璋给朱标做那个荆棘的比喻很生动啊!
虽然是06年拍的,现在看起来仍感觉很新。
看完全剧,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当一个人成为皇帝之后,他就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国家机器。
为了国家,必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杀不想杀的人,而这一切完成之后,留给自己的竟然只有孤独。
如此多的处心积虑为了江山基业,所有的刺都被拔掉,不但不能保千秋万世,甚至促进了王朝的灭亡。
个人觉得,拔刺也不能全拔,留几根刺可能会延续得更久点,当然,最终还是逃离不了灭亡的。
【狡兔死,走狗烹】他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打天下,拼老命;他是兢兢业业的后勤部,少言语,操劳命;他是出谋划策的良军师,茅庐出,天下统。
无论是被朱元璋誉为明朝“韩信”的徐达,还是明“萧何”李善长,明“张良”刘伯温,亦或是千千万万个功勋加身的开国武将文官,无一都逃不过朱元璋的“去荆棘大计”。
当年他与皇太子朱标的一番对话,道尽了兔死狗烹的亘古不变的残酷现象。
“父王,为什么您要杀尽功臣?
”“你能把这根满是荆棘的树枝拿起来吗?
”“不能。
”“但如果,我把上面的荆棘都给你拔掉,你是不是就拿得顺手。
如今,我就是在在位时帮你把荆棘给你拔掉,才将皇位传给你。
”而这些荆棘,也被刘伯温成为骄兵悍将。
“在打天下时,他们大破城池,立下战功;但建天下时,他们基本是无用的,甚至有害。
他们一辈子只会破坏,如今只想享受,自认为是皇帝的兄弟和功臣,不可一世。
但其实初建天下,根本没有太多财力物力给他们享受,于是他们就开始作乱。
此之谓骄兵悍将。
”这一番言论不仅点醒了朱元璋,还道出了兔死狗烹的必要性。
不仅是功高盖主,还因忽略了“上位”和“皇帝”的差别,缺乏“破坏”和“建设”的过渡,而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
而这本身又是历史中无法逃脱的悲剧:好不容易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武将无法在建国后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无法享受应得的待遇,带着牺牲战友的信仰,活生生地被自己最崇敬之人弄死,破灭信仰(当然私以为他们最终也没有破灭对朱崇拜的信仰)。
悲剧的内核,无非是在必要性和必然性之下,人物和现实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而历史的悲剧,更添深度和厚度。
说白了,无非是当功臣的,不由得骄傲放纵;当皇帝的,不得不杀功臣。
但“杀”法能变得温和点吗?
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志骄器小不可得】朱元璋曾把陈友谅定为志骄,把张志诚称作器小。
先攻张,志骄陈好生事,终造成两头夹攻;先攻陈,器小张必不支援陈。
果不其然,朱先“火烧连环船”破陈友谅,后搭高塔围城攻张志诚,终一统天下。
所以说,志骄器小都不可。
但标题只是一部分,更让我钦佩的是朱元璋的军事领导能力。
说到底,识人能力。
后来,他三顾茅庐请刘基亦如此。
而这,也是我所缺乏的。
【活得聪明反而悲剧】剧中有个角色最为网友所诟病,刘基。
大家纷纷说历史上的刘伯温根本不是那么窝囊。
历史真相如何,不可知。
但剧中的刘基,更像个悲剧人物:从一开始就看懂了自己的一生,却无力改变。
想辞官隐退,被皇帝封为监察御史,天天得罪人。
终辞官归隐,被皇帝天天赏赐日用品,只得回朝。
死的那一刻,不是畏惧死亡本身,而是认为终于解脱,坟归故里。
那是对生多厌倦,才说出如此之言。
剧本像流水账一样的,情节除去宏大叙事,剩下的部分写得好潦草,演员在角色填充上有功劳。昨天又翻了下《洪武大案》,编剧对人物塑造的把控差别太大。
看明朝那些事儿成了明粉。明朝电视剧都爱看,这次二刷朱元璋,一样精彩。大爱李善长刘基,演绎的出神入画,神形兼备。再加上妙语连珠的口才,神鬼莫测的心术,五星只少不多。
编剧功力了得,导演把控到位,演员表演出彩。
有点儿戏化了
看了两个半小时的解说😄(up温城鲤)前半段好像爽文😂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总想找个差不多的电视剧看看,这个分儿还比较高~看了之后就觉得坑爹了。又是战争场面若干次的重复!没能力拍历史剧就尼玛别拍!打金陵是那个场景,守濠州还是那个场面!细节可以不在意,麻烦你老孙和老郭根本不是那么死的好嘛!老郭哪有那么正直!?朱元璋名字的来由都搞错!!
真是出奇的烂。。。。比康王还烂 ps:我刚想说怎么有人写剧能比朱苏进还烂 结果一看编剧 豁然开朗
看了六集,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么好的题材被拍的像小孩过家家一样,台词、打斗场面、情节推进…… 一坨屎觉得“大明王朝、康熙王朝”更好看了
胡军把憨厚和帝王之心演的淋漓尽致,超喜欢马皇后
不尊重历史,胡编乱造。拍的也不好,演技差,场景差,战争差,台词差
皇觉寺的重八行僧,有了名字元璋相当于重新活了一次,鄱阳湖前夜的侧听出肝胆忠义,日月行天亘古不变,洪武荆棘上长满了刺。一起奋斗的兄弟没了,妻子儿子走了,帝王是孤独的可太祖的孤独是自找的。东升西落是自然之理,让太阳站下日出资金日落栖霞。
朱元璋和马皇后演员不错,其他演员实在不想用脏话评价。最可笑的是编剧,实在没有文化,好剧本从头到尾找错,你丫是从尾到头找对。
糙,一般,各种隔。就不说战争场面的一次次重复了。和康熙雍正等剧差了一个档次。
爸妈在看 也跟着看了点 06年的片子画质修复的不错 不过音频编辑有些问题 胡军演得非常好 一个天才、冷血又神经质的迪克推塔 只可惜是卡司里唯一能夸夸的 剧组太穷
为刘伯温和让太阳停下伤心哭了几次。总结和某类上级打交道的经验。爱记旧账,说此事翻篇不能当真;不谄媚就是疏离清高,尤其是比他学问高的;不好听的实在话,哪怕追问也不能直说,问题早就有,说出来的人会变成问题的一部分。不明白职务安排可以问,攒着委屈怒火易挂脸闯祸。不要抢他的机会做好人。面子从来不虚无缥缈,具体到万事要请示,不能靠猜自作主张;不要揶揄多嘴;不要擅自动他手里的任何人财物;不能放下他去巴结同事;不能宣扬没公开的安排;不能默认是某职权某组织的主人,无论面对的是谁;无靠山不太平时不能推脱,他会安排难度数倍的任务立威。先记到这,虽然看着有委曲求全的意思,但当做雷点指南,以自己舒坦为主。“能臣嘛,走到哪都得踩在是非窝里”“有时候请人家吃饭,并不一定指望人家来,只是给人家一个拒绝的机会”
你就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哈哈哈哈哈哈哈
胡军的男子阳刚之气将朱元璋的帝王霸气演绎的淋漓尽致,吼住了全场!
就这????
苦大仇深的脸,一天到晚紧绷着假装深沉。
胡军的表演真是精湛,把一位布衣帝王的憨厚、粗犷、精明、雄猜甚至恐怖,方方面面演绎得淋漓尽致。可惜啊编剧是朱苏进,于是我们就只有半部创业史和半部老刘背锅史可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