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百花,A Hundred Flowers

主演:菅田将晖,原田美枝子,长泽雅美,永濑正敏,北村有起哉,冈山天音,河合优实,长塚圭史,板谷由夏,神野三铃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2

 剧照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2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3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4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5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6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3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4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5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6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7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8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19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儿时被母亲抛弃的葛西泉(菅田将晖 饰)不得不放下心结,照顾着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妈妈(原田美枝子 饰)。妈妈逐渐失忆,却经常奇怪地要求泉和妻子(长泽雅美 饰)带自己去看“半朵烟花”。随着妈妈的一次又一次走失,泉被抛弃压抑已久的情绪失控,母子矛盾彻底爆发。在妈妈生命最后的这段日子,泉最终发现了妈妈尘封许久的秘密…… 影片改编自川村元气同名原著小说,荣获第70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敌当家3菜鸟老警第七季你咪理,我爱你!平魔策之红颜长情剑战狼2火炬木小组第一季我的鲛人弟弟罗姆男孩本色淘气爷孙功夫梦戒毒风云空军大电影:只要活着初步举证警眼真情电波泡澡少女!天堂海岸单恋楼外楼士兵的故事公寓沉睡谷第二季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一季迷途少年杀人事件唯一真爱我谈的那场恋爱周生如故情刺欲海星沉

 长篇影评

 1 ) 温情包裹的创伤

国内上映时片名叫做《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不知道是不是基于市场的考虑。

这个名字强调了最后的陪伴,因为片中的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力迅速衰退。

儿子不能总在身边照顾她,另一边妻子身怀有孕,分身乏术的他把母亲送去了养老院,夫妻二人抽空去看望。

母子二人的关系看上去很别扭,客气、拘谨、隔阂。

原来,儿子童年时,母亲曾经抛下他跟自己的情人以夫妻名义生活了两年。

他们原本就是单亲家庭,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离开,儿子只能在亲戚家寄人篱下。

这段经历在儿子心中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使母子俩有了隔阂。

长大成人的儿子想问母亲为什么抛弃自己,想要一个道歉,可是患病的母亲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抛弃他的事情了。

看过鲍勃·奥登科克主演的剧集《幸运汉克》。

主人公汉克为自己年少时被父亲抛弃而耿耿于怀,几十年没跟父亲联系。

当见到年迈的父亲时,他鼓起勇气问为什么,父亲甚至已经认不出眼前这个中年人是自己的儿子了。

剧中对这段情节表现得很直接,感情冲击很强烈。

日本电影一向含蓄,没有表现得那么直白,但是核心问题是一样的:当伤害过你的人忘记了对你的伤害,尤其对方是父母时,这是否构成了二次伤害?

含蓄不代表温和,本片相比于《幸运汉克》,其实更残忍一些。

片中的母亲在神志比较清醒时表示,不能得到儿子的原谅很遗憾,但是她不后悔年轻时的那次选择。

如果影片就这样残忍下去,让母亲困在记忆里,儿子困在创伤里,就像千千万万个你我一样,也就挺好的,我对本片的评价可能会更高一些。

然而,影片最终打出『半朵烟花』的温情牌,失忆的母亲最后残存的记忆仍是与儿子相处的时光。

于是,痛苦和创伤就被包裹在脉脉温情里,不再追究了。

这是一个比较妥协的处理方式,也许也是比较现实的处理方式。

现实中的痛苦和创伤,往往得不到疗愈,只能这样和着温情,囫囵地搅在一起。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2 )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大脑也会说谎

母亲的阿尔兹海默症、被丢下的孩子以及新生命的诞生,这三个事件,象征着烦恼、伤害和幸福的情感漩涡……冷暖色调的运用、空间的循环跳跃、对比鲜明的回忆穿插、当下矛盾和治愈的临界呈现等都非常到位,由此塑造出真实且细腻的人物弧光和场景氛围……对百合来说,不被理解的孤独,其精神构筑的大厦早已崩塌……对泉来说,与痛苦的执念相比,忘掉的美好才是真正的遗憾吧……

 3 ) 结尾太顶了!意外!

电影的高明之处我觉得在着重刻画母亲回忆的同时也带出了儿子的回忆,而明明忘记的人是儿子,不清楚过去的人也是儿子。

这样更让观众以主人公儿子的视角和思维去思考和感悟母亲对于儿子的爱,从而达到结尾的共鸣。

另外虽然母亲每一段的回忆刻画的都比较平淡,但是母亲细致入微的演技很真实,同时和儿子的回忆,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共鸣。

 4 ) 2023北影节主创交流全复盘(with 川村元气)

英皇影院环境很好,就是前排看imax有点费颈椎😅

主持人&川村元气记录一下今年北影节放映之后的主创交流环节,这场观众的提问都很有质量。

再过一周多在院线就要上了,想给更多影迷朋友们分享电影里的一些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反传统叙事比较吸引我,但剧情走向其实很明朗,也略微平淡。

个人认为百花目前在豆瓣上被低估了(但不多),毕竟很大程度上也是私人记忆的电影,有更多了解之后我会给它加一星。

川村给我的印象很好,对答如流,而且非常勤奋,北影节排的这几场他都参加了,有感觉到在卖力宣传。

观众的问题是随机的,但有些川村明显事先准备过,肯定做了不少功课(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

唯一的遗憾是访谈以后导演就从侧门离场了,也没有签到名(冲在前面的我被工作人员拦下来了…)1. 关于选角?

电影改编自导演自己写的同名小说,其实是半自传性质的,因为川村的奶奶就得了阿兹海默。

据导演说,小说问世以后,苏打看完很感动,哭得稀里哗啦,主动打电话联系川村,认为自己和泉非常相像(我理解是性格上),希望拍成电影以后可以出演男主角。

美枝子则是因为她自己的母亲也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没有人比她更了解病人,所以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至于长泽雅美,因为她是非常负责的演员(没有故事呗)。

2. 电影名为什么叫百花?

片子里穿插出现过几次泉给百合子买郁金香的模糊镜头,实际上是母亲半失忆以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几个片段之一,包括关于半朵烟花的诠释。

所以百花其实是指这样的记忆片段,当一个人得了阿兹海默,记忆的时间维度就崩塌了,只剩下几百个平行的片段在脑海里闪现,所以百花就是记忆(这里忍不住吐槽,为什么中文名要改成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啊,真的太俗了)。

3. 人物衣服的颜色变化?

(佩服这位提问的观众,我只注意到苏打总穿紫色的衣服,还驾驭得这么好…)如果大家观察得比较细致,对颜色敏感的话会发现,泉常穿紫色系的衣服,而百合子常穿黄色系的衣服,主要是利用黄色和紫色的对比效果,如果大家看颜色图谱就会发现,它们处在对角的位置(类似黑和白),且搭配起来是协调的。

这里有一些母子之间隔阂的象征意味,虽然两个人物日常戏的时候站在一起,但通过衣服的颜色对比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里还有一个设计,大家会发现百合子年轻的时候衣服颜色非常鲜艳,到后面逐步失去记忆穿着也以素色为主,接近白色,也利用颜色变淡表征记忆的变化。

最后刚出生的孩子穿的也是明黄色,代表了一种传承。

这些是动画界常用手法,与导演动画制作人的背景相关(川村是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等作品的制片人),这里想尝试用在电影里(我是觉得耳目一新,看完以后去翻豆瓣上的剧照发现确实是这样)。

4. 如果没有发生地震,母亲还会回去吗?

现实里对应阪神大地震,抛弃孩子,在外面独自过了一年是导演奶奶的真事儿,和片子里的情节类似,奶奶老年痴呆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川村,她年纪大了以后觉得很罪恶,但并不后悔,也是因为发生地震以后才回家。

导演说地震(或者说集体创伤?

)在日本很多作品里有体现,比如他和新海诚最新合作的铃芽之旅(我还没看,无法评价),发生大的灾难之后人会自然地排出内心的优先顺序。

5. 父亲这个角色后面就消失了,他去哪了?

父亲在片子里是以一种幽灵的姿态出现的,他只穿灰色的衣服,拍戏时川村让演员平缓地走路, 不要有上下的波动。

其实还原父亲的形象在片中只是根据百合子的日记描述,导演说自己小时候写日记都是假话(这里非常可爱),谁会在日记本里记录真实记录呢,所以浅叶只是出现在日记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他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包含多种可能性,可能受地震影响他离开了(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优先级?

),也可能根本就是虚构的,在百合子的一声大叫中,幻境就结束了。

6. 日本人的生死观?

日本有物哀的美学,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失去才会珍惜(和我理解的物哀不一样啊喂!

),导演也是利用这个契机,思考记忆是什么,母亲对于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母亲是蒲公英或向日葵,失去了才会珍惜(这个问题感觉有点答非所问)。

川村的第一部小说《如果世界上没有猫》也是这样的一种哲学(很诧异,高中时候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没想到是他写的,世界线收束了)。

7. 金鱼代表什么?

为什么想到半个烟花?

影片开始就出现金鱼的镜头,结束时又出现了金鱼缸,上面提到对于老年痴呆没有时间跨度概念,记忆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把神户买的金鱼剪到现在的场景里,是复现的手法(可能泉给百合子献花之类的场景也是一样的手法)。

金鱼的红色表现她自己的舞台,所以每次金鱼在的时候男人也在,和她一起喝下午茶聊出轨的朋友也是穿的红色(这也行?

)。

关于半个烟花,也是川村的私人记忆,小时候住在小区里,夏天有花火大会,也是看不到完整烟花,于是问妈妈怎么样才能看更完整的。

长大以后去朋友的豪华公寓,在最高处欣赏烟花,确实好看,但没法打动导演了,总觉得小时候的更加感动,更美一些。

所以比起永不凋谢的假花,川村更喜欢真花(电影里是借百合子的口说出的);比起人工智能,还是经常忘事的朋友们更加可爱(居然蹭上了chatgpt这个热点,印象中片尾泉的同事有提到ai的问题恰恰在于它不会忘记,实际上与泉母亲的境况作对照了)。

今年我的排片兵荒马乱的,还请了几次假去看电影...继续期待上影节和平遥

 5 ) 鲜花与烟花,不再喝的味噌汤

我更喜欢《百花》这个原著和原片的名字。

这里的花,既是多次出现的百合子与泉生活中的一束鲜花,也是最后造成遗憾的“半个烟花”。

而味噌汤,则是象征在母亲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后,破裂母子关系的意象——两人默契地不再喝了。

对于亲子关系,特别是丧偶式育儿的关系,要怎样才能越过这道坎,想起因怨恨而被忘记的“半个烟花”?

就像书里写的“当时曾经那么快乐,为什么竟然忘记了?

”小说及同名电影《百花》已于2022年9月9日在日本上映。

小说在去年5月、电影在今年5月引进中国大陆,都改名为《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翻了翻电影官博的宣发,也无非是“母亲节催泪必看!

”、“她一定是最爱你的人!

”、“她忘记了一切,唯独没忘记爱你”这样的字眼。

可以说,无论是改名还是宣发,都过于老掉牙。

这种传统道德下的典范母子关系,也许并不是川村元气的原著所想要讨论的内容。

电影的一个重要情节是“阿兹海默症”,讨论了亲情在外力影响下怎样维持和历久弥新的问题。

但如果真想看这种戏码刻画,为什么不去看《东京物语》呢?

无论如何,原著和影片中设置的第二个重大情节,即百合子和葛西泉中间消失的一年,都必须得到讨论。

从原著上看,这段母亲抛下世俗责任和与儿子的生活而与出轨对象同居一年的情节,在第10节(全书共15节)即三分之二的部分展示,回收了诸多伏笔。

百合子独自带大了泉,他们的相处异常礼貌。

在诊断前,虽然每年新年一起度过,百合子却总会想起被人们遗忘的自己的生日(即元旦),似乎在苦恼没有一个伴侣能真正为自己庆祝;母亲会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失误而频频道歉,儿子会借工作延后感到尴尬的母子关系。

传统印象中,丧偶式育儿下,母亲应该全心全意照顾孩子,孩子则应该时刻体谅关怀母亲,一起扶持走过。

书中也设置了化妆包、送花等若干细节加以佐证。

甚至百合子在得知泉订婚时,对“好不容易能像正常母子一样”的生活消失而感到难过,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段虽然有着占有欲,但总体母慈子孝的关系。

然而,由于父爱的缺席和不被家人理解,百合子缺乏伴侣,对男女之爱求而不得;泉也有着故意走丢“想被找到”的依赖心理——正如书中的描写:“原来自己和百合子是一对用这种方式测试彼此内心的爱的母子“。

然而,世间总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在单一双向的相处中,个人的空间被压缩到没有。

百合子完全没有自己的人生,泉则抱着被需要而生活,且在唯一的依靠缺席一年后迟迟不能走出风波。

就像原著中多次设置了百合子走失的情节,在最后的烟火大会上,面对找自己找得大汗淋漓的泉,百合子没理由地说“我找了你很久”,在记忆的寻找中,是谁一直被困在风波中而被寻找?

直到母亲失忆,住进了康养院。

在整理日记时才发现,母亲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乐趣,在卸下母亲这层社会责任之后,她也有着自己的多彩人生。

而对孩子的责任,最终压倒了自我的追求。

这种极端的张力,让泉第一次以女性而非母亲的视角体会到百合子的矛盾。

此前刻意到对象家留宿,从而在母亲问起时报复地说:你好意思问我,显得那么幼稚。

大概也是因此,泉选择了原谅,回忆起了被自己格式化的“半个烟花”的美好记忆。

这样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亲密关系中亦应有自己的空间。

也许是这本书和电影想传达的。

百合子有过这样的理解,否则不会追寻“自己的人生”。

然而社会的刻板理解——母亲可以忘记一切乃至自己的生活,唯独不能忘记的是孩子——让她无法面对自己、丧偶式育儿的压力让她选择独自离去,看起来最坏的选择,实则是无能为力,也束缚了她的一生。

相比于泉的原谅,她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这场风波。

所以,我理解的这部电影,不是告诉我母亲是最爱我的人,不是强化“唯独没有忘记爱我”的印象。

我更希望,母亲爱我,但更爱她自己,希望她在与我分享的记忆之外,有她自己的美好和独立的生命。

就像王菲回答记者的经典语录:“童童有爸爸,我要找的是自己的伴侣”。

 6 ) 我想和你再看一次“一半的烟花”

葛西泉始终无法和母亲亲密共处,与他缺爱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他是母亲和有妇之夫婚外恋诞生的孩子,出生起便没有父亲;以及未婚先孕、始乱终弃的遭际,让母亲承受了巨大心理创痛,有过儿子一年时间一人在家的经历。

葛西泉是有怨恨的,心里对母亲很多不满,但因为对方是自己的生母,也就无法逃脱孝道的束缚。

在怨恨与责任之间,葛西泉履行着儿子应尽的本分,但又与母亲保持距离。

譬如除夕夜回家探望,吃完饭后便找借口离开,留下失忆的母亲一人跨年。

母亲的阿兹海默症,初看好像很俗套——因为近几年有不少讲述老年人患阿兹海默症的电影,好像一拍老年电影,就得是阿兹海默症——《百花》对阿兹海默症的设定,还是有新颖的地方。

通过母亲的病症,其实揭示出儿子更深层的受害心理。

电影快结尾时,刚看过烟花的母亲全然忘记此事,吵闹着要看“一半的烟花”,葛西泉再也忍受不住内心的委屈和怒火。

与母亲患阿兹海默症因而需要人照顾这事相比,母亲丢失过往生活的记忆,更让葛西泉觉到痛苦。

因为这意味着,母亲把当年无意中“伤害”他的记忆全部遗失,葛西泉觉得母亲因此逃脱了罪责,自己是被背叛的。

这才是葛西泉自始至终都无法亲近母亲,却又碍于孝道不得不承担抚养责任的根本原因。

阿兹海默症在此便不只是一种让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症,更是一种电影主题向更深程度探索的谕示。

母亲失去记忆,意味着她解脱了,留下儿子继续活在童年的创痛中,无法得到解救。

甚至于,美满的婚姻和即将出生的孩子,都无法慰藉他。

电影最后,母子两人坐在廊檐,看到了被远处高楼阻断的“一半的烟火”。

原来母亲只记住“一半的烟火”,是因为当年儿子说过一半的烟花是忘不掉的。

还有什么,比这层设计更让人感动的呢?

 7 ) 做母亲很难

从镜头一开始,到结束,好像生生插入一个人的人生,不当不正的时间,然后突然又抽离一般,心中怅然若失。

做母亲好难,孩子的记忆,孩子心灵的伤都是母亲给的。

有好的回忆,也有受伤,到大都无法愈合的伤口,母亲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孩子。

百合子在孩子小学时跟着一个男人走了,走了一年,泉一直难以忘记母亲丢下他突然走了,无法原谅母亲。

泉一出生就没有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温和善良,直到小学突然有一天母亲消失了,他等了许久,自己一个人四处找母亲都没有找到。

一年后母亲又回来了,可是对于母亲为什么会丢下他走,他从来没敢问过,但是他一直记得。

可以说,从那时起,他对母亲就有个隔阂,有了不信任。

再难以听母亲说爱他的话,难以与母亲交谈,可能他一直在害怕,母亲再次丢下他。

所以说,拥有母亲“这个头衔”很容易,不用申请,生一个孩子就可以称为母亲。

但是成为一个母亲太难了。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要忘记自己,要为孩子而活,因为你已经不是一个人了。

爱恨之前你要想着孩子会怎么看你,任性放肆时也要想着在孩子眼中你是什么样……任何一个决定,你自己的人生决定,孩子都跟你一起承担着。

就是因为有这么多条条框框限制着女性,所以当一个母亲太难。

百合子是对是错,我想她错的只是没有告诉孩子,什么都不说就消失是逃避,也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孩子也许不懂,但不是永远不懂,今天他不理解,但是1年,5年,10年……或者当他为人父母时也许就会懂,会知道,自己的父母亲也是普通人。

人最害怕的是未知,为什么泉到长大都没能问出,你为什么当时丢下我,因为他害怕,害怕答案,害怕自己是母亲不幸的源头,所以他一直不敢问。

可事实是,就是因为对泉的爱,母亲才放下一切又回来了,放下了自己曾经以为很重要很重要的爱情,回来了。

可是,泉因为害怕一直都不敢问,所以他不知道母亲一直爱着他,胜过任何人。

看似简单的事,因为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无法说出口。

从小我们被教育不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一个吃的,不能往死里吃,因为没起子。

喜欢的玩具要跟别人分享,要不就是没礼貌。

去别人家送礼要送自己不舍得吃的,不舍的用的。

爱一个人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是不害臊。

悲伤了不能哭出来,哭出来就是懦弱。

所以我们不会鱼人相处,不会与亲密的人相处。

这才是成为大人最可悲的事。

不会对爱的人关心,反而对外人毕恭毕敬有礼貌。

对爱的人要求理所应当,你就应该懂我,你就应该明白我的想法,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什么。

可是,连你的父母都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凭什么要求你的另一半做到?

人生不时时反思无法有幸福。

如果你幸福,那是因为有别人在替你反思,要感恩身边的人。

 8 ) “半朵烟花”与错位的记忆真实

实在是后劲很大的一部片子。

也是参加的第一场映后。

剧本编排比较简单的故事,主要讲的就是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后,如何和曾经抛弃过的儿子泉和解的故事。

母亲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母职,她会坚持把家里的花瓶插一支当季的单支鲜切,也会抛弃儿子去到海边城市追求婚外的恋情。

很喜欢母亲在海边生活的那段日子,在租住的房屋阳台上,听着附近的有轨电车呼啸着穿过天空的零星,实在是带着海风的一段画面,无法用文字说尽。

“半朵烟花”的意象用的动人,百合子一直念叨的半朵烟花,原来泉和妻子认为是烟花大会上,绽放的烟火和水里的倒影形成完整的景象,但其实是母子相依为命的某一天,坐在地板上看到被高楼遮住的“半朵烟花”。

你以为她忘了,其实她是换了一种方式记得。

而泉真正明白的时候,百合子的记忆已完全消弭。

这个结尾当时看的特别难受,导演映后提到意象的时候,海提到了关于片中一个钓鱼场景是在湖里还是海边(指导演和母亲的原型记忆出现冲突),在亲子关系中,记忆出现混乱和错位是件常事,过往的具体事项早已模糊成情感的指代,而关于人的部分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实。

用鲜切花指代生命状态也不罕见,但导演用的有灵气且不生硬,花的种类变化,和最后花消失了、仅剩一堆空花瓶被作为遗物收检,线性的明线收束很成功。

所以用《百花》作为中文译名明显更好啊导演……ps人工智能着实有点败笔,导演在映后讲到自己想用人工智能被植入无数记忆却没有灵魂vs母亲的记忆在渐渐消失但情感仍存这一对比,但在亲情片里出现元宇宙实在让我出戏。

 9 ) 花火是百花,记忆也是百花

想吐槽怎么就把百花这么有含义的名字译成了中国小学生作文题目??

电影里有个硬伤,让接近70代的原田美枝子演30代或者40代的少妇,再演技实力派,岁月留下的痕迹还是欲盖弥彰啊!

哪里也没有看出来小泉的妈妈只剩最后一年了?!

最后被团地建筑遮掉的花火才是那个一半的花火。

才是妈妈心心念着的那个和小泉一起看到的烟花,而小泉却忘记了。

一直不能原谅妈妈有一年时间抛弃了自己的小泉突然发现自己也有“做错”的时候,这一刻全部都释怀了,也放下了。

这部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电影,和其他同类电影一样,宣传了家人应付患者最初的无力疲惫到最后心态上的崩溃,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的叫喊。

患者本人则是从偶尔的迷惑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忘记了。

新的地方是,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很奇怪,比如记忆,当你忘记了的时候,父母却记得。

而当父母老去忘却了时候,你却发觉自己突然像传承一样,记忆突然越来越清晰。

这种妙可能就是人的本能吧。

还有一个感慨是关于人工智能的,人类给一个复杂的编程系统输入了大量的知识,他人的各种经历,关于各种事情的各种心情,思考回路,当有一天人类忘记了所有的一切,或者从地球上消失了,留下的人工智能虽然拥有这些记忆和情感,却谁都不能代替,谁也不是。

 10 ) 不是你忘记了,是我忘记了

不是你忘记了,是我忘记了… 这部怎么说呢,太偏文艺,且前半段整体节奏都是很缓慢的推进,母亲看到的回忆里是男主角还是小孩子的视角,这种交叉感觉像是家长眼里你永远还是孩子的那个感觉,我看了导演的履历,常年担任制片人也做过很多不错电影的制片人,可此片节奏还是叙事结构都差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是本片后续看到会引进上映,浮躁的城市里静下心来看文艺片的人会很少,另外就是本片缺少的是共情,你无法对母亲或者儿子的角色共情,也就无法引爆本片的催泪炸弹,想着预期来看感人母子情的没有,想看纯文艺的估计很少,好在最后有点题什么是“一半的烟花”让故事至少是完整的,而答案也很浅显易懂,不是在哪里看或者去看多么好看华丽的烟花,是你和谁一起看的,以及你能否记得这件事情,看电影也是一样,有时候看了很多好看的电影,你还记得和谁看的嘛?

 短评

刚来日本的时候买了原著小说看,终于等到上映了。果然原著作者自己当导演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原田美枝子和菅田的演技撑起了一个个长镜头,情感表达十分细腻,从对白和表情的细节上都能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对認知症的表现也是足够有创意。最喜欢地震和最后的半分の花火两段,在电影院不自觉地就流泪了。比起原著删去了一些情节但不影响理解整个故事,推荐。

7分钟前
  • 令和拉面王
  • 力荐

百花皆有凋零之际,但是赐予我生命的母亲,您是一直盛开在我心里的

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1. 非常舒适的镜头移动方式及速度;2. 巴赫的平均律前奏曲第一号加舒曼的梦幻曲对我是一记双杀;3. 音乐的叠加方式与变换方式非常喜欢;4. 记忆啊,人就是记忆吧;5. 在妈妈的记忆消失之前,都没有原谅过她,那么,就是永远都没有原谅她吧。

10分钟前
  • nordgreen
  • 推荐

虽然"一半的烟火"的梗从开头串联到尾,由儿子的忘记到母亲失智的"忘记",讲母子亲情羁绊,原田美枝子、苏打甚至配角长泽雅美都演得不错,但依然觉得故事难看难熬,只有一句"父母并不总是对的",也并不是在有缺憾的家庭长大就一定无法成为好的父母。

15分钟前
  • 朴树的那些花儿
  • 较差

在一声声「妈(尬桑)」中留下了泉涌的眼淚 我一定不能让我妈看这个 不然会把她眼睛哭肿 我外公就患有阿尔兹海默症 我妈一直陪他到最后 / 一半的烟花🎆很迷惑吧?看到后面知道是江面上放烟花 水面映衬着半截烟花 直到最后 原来一半烟花是 妈妈小时候陪我在家里阳台遥望对岸被楼层遮住一半的烟花 😭 正如下文所讲 本片重点是表达男主角与曾经无故抛弃他一年的妈妈和解改编自短篇小说〈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这本书是川村基于自家的故事写成的,怪不得对阿尔茨海默症和照顾病人的生活写得那么真实。不过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却不是阿尔茨海默症,而是与父母和解。——换句话说,这是一本写给想要或者需要与父母和解,但却发现这真的很难的人的书。其实到最后我们就会明白,所有的心结都是自己的心结。与父母和解,最终是为了与自己和解

16分钟前
  • 陳輝霆陳遇安
  • 较差

挺好一故事,剪辑得稀碎,刚代入点感情就立刻闪回到八丈远。川村元气明明挺通俗、挺有条理一人啊,怎么到自己执镜的时候就混乱成这个样子。最后只能让一头雾水的观众,看优质演员们在「高潮戏」里干卖苦力,选择起身离场也不是、接着看下去又不明所以,可真是够难堪的。

20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较差

是每个国家都领了要拍一部阿尔兹海默症代表作的指标吗

25分钟前
  • 苏丽珂
  • 较差

不记得多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亲情片了,纯浪费卡司系列。看了下这位导演,他当制片人的片子都挺不错的,怎么想不开去当导演呢,下次别拍了……

29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较差

影片经由一段段交错于记忆、想象和现实空间的长镜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段关于我们是否了解母亲的故事。一个近年来频频搬上银幕的阿尔兹海默症,一种原本疏离的母子关系想象性破冰。半朵烟花,水中倒影的意象算个小亮点,主人公在与失忆母亲不得不频繁相处的过程中,才逐渐了解到了母亲的另一面人生,以及母亲对他的沉重的爱。

30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东亚人都这样,如此爱你也不会讲。

34分钟前
  • skyandstar
  • 推荐

太平了。

38分钟前
  • sam
  • 还行

又是阿尔兹海默症题材就已经很腻了(全球各地影视剧真的很泛滥很泛滥了),叙事手段还这么老套。那几处蒙太奇真的俗不可耐。圣赛虽然看在导演几个突出的镜头设计上发了导演奖,但整个视听依然非常没有个性,都像是从别的电影里刚学来的。菅田将晖也演得有点划水。

40分钟前
  • 蓝河的风儿
  • 较差

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片名,原本对这个片子有很高的期待。没想到,拍的稀巴烂。还不如拍成流水账,加入了一些特别的元素且完全没有处理好。原本以为是心中年度最佳的预定,现在是年度最失望的预定了。唯一得到的:有一天,当妈妈忘记了,别怪她,因为我们也忘记了很多(我们并没有记得很多)。

45分钟前
  • 很差

麻酱只是打酱油啊,戏份太少啦。前半段是“困在时间里的母亲”,后半段是“我为啥不喜欢我妈”。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渐渐失忆,儿子与母亲不太亲近,直到病重送到护理机构,儿子才开始后悔这么多年的疏离。母亲失去的回忆,儿子从她的日记中寻回。儿子从小没有父亲,母亲本来独自抚养他,却与有妇之夫私奔了一年,儿子被抛弃后便无法原谅母亲。母亲什么都忘了,却想看一次“一半的烟花”,原来这是儿子与母亲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只不过儿子忘记了,失忆的母亲却念念不忘。也许,这就是最好的谅解的机会。

48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不得不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剪辑节奏 给加一分

49分钟前
  • 马自制力差
  • 推荐

什么都想讲,什么也没讲好,到最后除了很美的烟花之外什么也没留下,一部很空的电影。

52分钟前
  • Moonlit Winter
  • 较差

你会忘记那些母子之间的事,失忆了的母亲不会忘记且对你的爱半分都不会少。放在现在社会真的不知道该往哪个方面探讨了,是向往自由是正确的还是回归家庭才是呢。

54分钟前
  • Rabbitの胡萝卜
  • 较差

看的时候楼上也在弹钢琴曲。原著更细腻,“一半的烟火”。又想起我奶奶了~有些事情是留存在记忆里,等待唤醒的。

57分钟前
  • 小飞侠
  • 还行

苏打这个发型看上去也太像周一围了……导演最后选择的落脚点太过温和了

58分钟前
  • 思栋鸟
  • 还行

为什么人类要有阿尔兹海默症这种东西,如果让我像这样没有尊严地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活在过去可悲得让人发笑。

60分钟前
  • MOM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