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卓越,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是真正的天堑鸿沟。
迈不过去的始终就是迈不过去。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分割来看的话,其实《阿嫂》已经具备太多的因素来保证它的成功。
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结构,一个特别的切入角度,一大群实力超群的演员,一个敢于颠覆的新生代导演。
认真地看这部电影,会发现黄精甫真的在里面投入了许多的心血。
这部电影里有太多精心设计的场面,多得都没有办法列举。
无论结果怎样,还是很感动于这个新锐导演的投入和仔细,起码这真是一部用心完成的作品,只是这一点,就已经很难得。
然而这些过于刻意过于精致的镜头,这些因为青春和不成熟而过于支离破碎的镜头,也是这部电影最终没有跨过那一步鸿沟的原因之一。
一个导演如果有很好的摄影和构图的能力,那么他就有潜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
但是前提是他要能讲好一个故事,这条标准不是用来衡量大师的,这是一条区分好导演和不那么好的导演的一条基本的分界线。
《阿嫂》这个不错的故事结构没有能变成一个不错的故事,是因为黄精甫还没有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
给人的感觉是他已经开始关心更高层面上的东西,在完整地表达出他的故事以前。
他精心地设计了故事的开头和发展,但是结尾却草率得让人不可思议;他认真地作了每一个人物设定,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这些人不但过于理想化脸谱化而且缺乏交代;他在自己的海报上都写出了这部电影的重点,但最后大家都没有能看到这个重点。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表达很多,所以往往忽略了自己叙述的能力。
还是青春的代价。
另一个付出青春代价的人当然是刘心悠。
其实作为一个新人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令人欣慰了,虽然她的表演是青涩木讷了一点,但是跟这个角色原本设定的气质上还算是比较相近的,而且这跟黄精甫把故事砍得支离破碎有很大关系,不能全怪刘心悠。
至于其他的演员,曾志伟,黄秋生,任达华和方中信表现都有相当出彩的地方,但是考虑到他们本身的演技和对于这种类型角色的熟悉程度,所以也没有什么好让人喜出望外的感觉。
相反刘烨和林嘉欣都让我比较失望,不是他们演的不努力,而是给他们的角色实在不适合他们。
我一直觉得刘烨是已经定型的演员,至于林嘉欣,我个人非常喜欢她,但是她实在太过斯文甜美,导致她的戏路也不宽。
气质对一个演员来说真的是致命的,跟演技没有关系。
用文艺片的方式来拍黑帮片,是一个很大胆也很值得期待的主意。
我们都太习惯银河映像镜头下那种黑色的,张力十足的黑帮,有一些新的尝试总是好事。
虽然大家的审美习惯导致一时之间很难接受,但是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也是包容多样的。
(P.S:这部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是模仿《最后的晚餐》设计出来的,想想剧情这个设计也真是够别出心裁的。
《全职杀手》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再烂的电影剪出来的宣传片也会很好看的。
这个定理应用在海报上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
如果你仔细欣赏《阿嫂》的海报,相信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黄精甫聪明的借用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来表现剑拔弩张的氛围,众角色如同基督门徒,各怀心事,暗藏层层杀机,而身后象征虔诚、善意的三座大佛更衬托出反讽的意味。
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和《江湖》的黄精甫不一样,色调鲜明,没有了一般黑社会片子的沉重。
他的片子,永远找不出时代,《江湖》如此,这部也是。
林MM的表现没有太多的特点,但也算可圈可点了。
新人刘心悠,没发现多像张柏芝,我反倒想起了高圆圆。
朋友说在看《阿嫂传奇》。
这样烂的名字我才不会留意。
但是好奇是什么吸引他,就看了一下。
原来是港片,老套的黑帮仇杀,剧情没有一点新意。
我要是方中信才不会演这个人,又不需要混个脸熟。
什么都没有做就死了。
刘烨也死了。
但是毕竟还爱过,也说了一句象样的话。
——一句四大皆空就什么都不管啦。
永远都是你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看不到你。
你比我更逃避。
我不觉得你是佛。
你要还是人的话就站出来解决问题。
我一开始就在猜谁是幕后黑手。
先锁定了和尚。
不是有“谁说佛门清净吗”。
然后就武断地说小红帽是他的杀手。
D说我瞎猜。
是啊。
结果完全错误。
我总是先将最不可能的最珍视的给否定了,就像小红帽。
可能是内心里还是缺乏对人的信任吧。
很戒备。
只有真正喜欢的才会不记后果不怕受伤地勇往直前。
一意孤行。
女孩子死了。
影片最后字幕纯属蛇足:世界未必因她而改变。
但她尽了最大努力改变身边的人……我们应该还有一点纯真。
黑帮片总是少不了玩温情。
比如《杀破狼》。
想耍酷。
还是要唤起人们潜藏的良知。
其实“人之初性本善”实在是一句很无聊的话。
人的本性是不一样的。
善恶早已生定。
不是日后学坏的。
恶始终是恶。
只是小时候比较不会使出来而已。
要不然怎么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反应不同呢。
有的人,经历磨难打击和损害,变得温和坚强知人疾苦,将爱带给别人,希望从此没有人遭受那样的坎坷。
有的人,则变得狂暴肆虐看什么恨什么,报复一切。
这世界,千奇百怪才精彩。
谁的心里都有一个天使。
但并不是谁的心里都锁着一个魔鬼。
看了《阿嫂》。
技巧的痕迹太过明显,简直无处不在提醒它们的存在,其结果就是连色调气韵都不一致,更不用提神韵。
本人没看过《无间道》,今次总算一睹六大影帝的风范——果然是演技派,一个个都在那里拼命斗技术活儿。
任达华刘烨的角色本身面目模糊,再怎么卖力也是白搭;方中信的角色是乐天派,于是他就在那里一个劲儿地傻笑;曾志伟又恢复了他在《房东老爸》里的慈善本色;黄秋生永远在那里犟头倔脑——舞台腔那么重,干吗不去演话剧?
或者索性去走T台,装酷耍威有的是机会。
都在卖弄自己,到底有没有人从角色本身出发去体察、去领会、去演绎的?
六个影帝衬托一个阿嫂?
原本以为这个新鲜的题材可以再现中国妇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结果还是一个黑帮、纯真、佛理搅和一团的杂烩——香港导演天真起来还真是纯洁得可怕。
硬生生搀和进佛理,又做不到化入无痕,不免令人想起若干年前那一出令人作呕的咩咩咩。
理与人纠缠半天,理还是理,人还是人,理不融于人,恰似油不融于水,导演忙着加油添醋,大概忘了自己其实一脑子的水。
——需知,我与我佛最远的距离,不是脚踩佛像大口啖肉,而是明明就坐在佛堂手执经卷,却言不及义。
刘心悠同学饰演的角色,一句话,就是天真得可耻。
她忘了这一切都是因她而起?
到头来只有一句“我什么都不想做”,有用吗?
林嘉欣是个好演员,当年找仇家灭门时的痛苦被她表现得很真实感人,然而剧情和角色本身的局限又令她好似浮光掠影般淡出淡入,纯属浪费。
再加上她轻柔温婉的嗓音,扮凶斗狠时也不免语带缠绵,这可怎么办呢!
本来两个迥异的女子之间也许可以撞出点东西来,终究也是草草收场,白白糟蹋了上百只沙瓤大好西瓜。
看完电影就一个感觉,不知道什么意思!
其实我觉得司徒锦源虽然不比游乃海,但也不至于写了这么烂的一部剧本,可能是导演没拍好吧,只能这样理解了,本片导演是黄精甫,青年导演之一,个人觉得导演想说的话很多,想表达的方式也想特别一点,但是看过后让观众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了。
我想问最后的撞车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撞车?
撞车后就能让所有人都醒悟吗?
还有生日那段设计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为什么要是在生日的时候死?
为什么一个那么无关紧要的小女生死了,所有不能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我想说的是黑社会没有那么美好的事。
阿嫂?
林嘉欣?
刘心悠?
林嘉欣只是形式上的大姐大,而刘心悠凭着自己的纯真成了众大佬一并拥护的精神阿嫂!
这部电影在影像方面的调度很到位,但在剧情的控制上却趋于崩盘,有太多解释不了的死结,我想这应该连导演自己都说不清,因为他自己根本就没操作这项工程的能力。
黄精浦前一个产成品《江湖》,若不是有刘德华和张学友两位天王气场在那撑着,恐怕也连上台面的机会都没!
整个观影过程如坐针毡,现在香港电影的市场环境,有人肯给他投资,就该把握好机会,用心地做好作业,而不是一味地玩风格,先学会走路再奔跑。
曾志伟恐怕以后也不敢再给他投资了吧,那么多实力派的大牌演员就整出这么一出绚烂的礼花,太奢侈了!
林嘉欣,我最欣赏的女演员,可她的角色根本就看不出存在的必要,“我悄悄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最不可理喻的是,最终的结局居然是林嘉欣因涉嫌帮派殴斗被捕,那仅存的一丁点江湖气息也就随着风吹云散掉…..请问,有没有人能给我个合理的解释?
写于2007年3月19日
今天突然抽风,看完让子弹飞之后,又翻出一部阿嫂传奇来看前一部暂时还没法评,而且也没看过别人的评论,至少我觉得我应该再看一遍或者两边有一个很有趣的视角来看让子弹飞葛优,周润发,姜文三个人随着剧情的发展,互相的了解程度,每句台词被说出和被剧中人物解读的情况,才能构成完整的理解。。
唔,不如理解成三个人在玩杀人游戏,随着一轮轮的发言,互相了解到对方的立场,了解之前对方话语里隐藏的内容,以及对对方了解更多后自己的发言,更多的关注这一点,就能更好的理解人物和剧情。
还是说阿嫂传奇前前后后片子看了三遍了影评看了一点,但是没有一个写到我心里去的。
大都是喷片子拍的剧情支离破碎,人物性格转变的莫名其妙,故事发展的完全不合理。
我对此的理解是,要么是导演确实不行,整个人失控了,把握不了这么大的故事要么是导演不注意这一方面,甚至故意让这一部分失衡,让观众不被这一部分吸引我更倾向于后一种,毕竟投资一个没能力的导演聚集一大圈大牌拍一个导演控制不了的电影是个很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所以我是从,这个片子很有价值这一方面来看这部片子里,重要的是,色彩,象征,重复的镜头,重复的场景。
片头很可爱,枝叶花朵字幕,四个大叔穿着淡色西装给可爱的姑娘准备生日礼物任达华对着评委说,no pressure,do it,or die阳光明媚的沙滩上,红白两色的女孩在远处看着带着小红帽的阳光男孩简单地说,两者没有交集的时候,一切正常,黑道做黑道的事情,享受他们的便利,小女孩做小女孩的事情,享受自己的生活而后是演播厅,小女孩在叔叔们的期待中准备着比赛,老爹被刺杀未遂,一干人逃命在路口处,每个阿叔拿出一枚硬币,用铜钱占卜决定逃命的方向,导演用各个角度反复拍摄这个过程,除了缓和前一段紧张的气氛,当然也有简单的暗示,命运不可捉摸之类的任达华一开始的卦象是西,但是第五个硬币打翻了卦象,卜筮一般取六个卦象为一组,笔记本上的卦象只有五个,后三个组成了南,镜头环顾车内,任达华最后说,向南走不知道算不算一个暗示,神仙预示到了四人小组的分裂?
而后是小女孩的旁白,交代背景,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们不说,我就不问了】四人小组讨论事后善后,各自表明立场,大风要借此闹事,神仙对着大风说,天灾人祸不能算,不知道谁在闹,安抚可能的策划者大风,阿花表示什么也不知道也不想管,百得想洗手不干了。
四个人一起就只有打打杀杀的故事和回忆下一幕跟小姑娘一起吃火锅,明亮的色调,就充满温馨,百得说,不会吃鱼就别吃,结果亲近的人喂过来就吃了,果然被鱼刺卡住了,也蛮像后面的故事小姑娘在日记里回忆阳光下沙滩上的小红帽,错别字好多。。
百得用红笔一点点的修改,特意选了红花绿叶蓝字红笔咖喱饭白地板粉红卫衣,一片鲜亮的颜色,老爸女儿在一起也还是蛮幸福的之后一段没什么分析的,浅显易懂下个场景,金碧辉煌的寺庙,长发白衣刀疤脸的主持和写着佛光普照的大匾,除了简单推动剧情,要注意的是,甚至在黑夜凶杀中,主要人物和场景也是鲜亮的白色,而小女孩,依然是唯一的亮色调下一个场景的过渡非常棒,恍惚之间,18年过去,小姑娘躺在庄严地寺庙里翻着手动漫画,沉浸在想象里立刻就到了寺庙里,依然是反差,庄严地寺庙做相应的事情,当然还有简单的剧情推动两个女人,两个阿嫂第一次见面,一个在偶遇自己的心上人,另一个要求上位百华真的想杀小姑娘么?
杀只是个试探,本质还是追求上位而已。
百得对着阿花说,做人没火怎么做人,阿花安慰百得说,自然会有人去做的,自然说的还是小妹。
而后百得找女儿,遇刺。
又是一个简单的象征,为什么偏偏是在找小妹的时候遇刺。
片中不断地出现白色场景的素描卡通和大片的鲜花,自然是在象征光明美好的一面。
而后的一大段都比较简单。
看几个象征意义浓厚的部分。
保镖始终穿着暗色调的衣服靠在罗汉像上休息。
大风始终戴着帽子墨镜。
保镖的形象很有趣,特别选一个粤语跟普通话混杂的人物。
实际上火锅一个场景里,小妹也被大风清楚的说明,粤语都不会说。
所以保镖跟小妹,其实都是场外的人,但是他们都在努力说粤语,想要融入这个群体。
但是后面的场景里,胖子大哥突然彪普通话就让我很茫然,前面你在百得训话的时候带头打电话,后面你又带头普通话起哄,人家都穿冷色调的衣服,你穿米黄色,你也是异类么?
三人送走小妹,阿花依然试图和好,提出的还是吃火锅。
大风要求分家,神仙一言不发的离开。
每次大风要推动剧情的时候,总会整理下墨镜。
后面寺庙里的追杀场景,保镖再一次跟罗汉像一起出现,然后光荣的领取了便当。
小红帽也莫名的离队了,住持大叔念着经杀了一大票人,所有人进入了新的阶段。
两个嫂子再次对话。
小妹说,我不要争。
百华说,不是你说了算的,总要争,总要有敌人,总要有人输。
百华看着自己的孩子这么凶暴,明显是表明她自己也一直处在茫然的信念下。
百华完全不像简单的分析力,仅仅代表了复仇代表了黑暗的一面而已,代表的是犹豫,立场的不坚定。
反而小妹代表了坚定地信念,从来没动摇。
最后黑帮车斗的一场蛮精彩的,关键点依然是,注意色彩,注意美感,剧情和合理性都是累赘。
最后大风跟神仙在车里的特写,可以看到大风把墨镜摘掉了,每个人都准备接受自己的后果的时候,小妹做了人肉盾牌,自我牺牲,拯救了他人。
整部片子始终贯穿的和重复的场景有,百得的家,百华的家,寺庙,尤其是佛像的背景。
简单的理解就是,导演相信这种博爱的,无作为的心态,可以拯救世界。
但是剧情和人物性格的转变完全不合理,就如同结尾说的,世界不会因为她改变,她只能改变几个人。
那么谁能被改变了,自然是唯一合理的人,也就是剃度出家的大风,也就是说,能被救赎和改变的,只有被直接被救赎的人,其余的旁观者,只能看一下,感叹一下而已。
传奇个头!
大家别去看,看了上当的。
海报的造型呢,估计导演想凑数凑个“最后的晚餐”,所以谁都放上去拗造型了。
可惜,明显很不成功。
◆演员·“阿嫂”——刘心悠如果硬要我说一些她的优点的话,那就是身材很不错,鼻子特别挺,哭戏蛮好看,长得挺干净。
嗯……嗯……差不多了吧。
我真是不清楚导演为什么挑她,为了配合所谓的美国读书人的奇差的中国话(估计就算粤语她也说不好否则普通话配音干嘛配成那样)?
为了配合剧中那在一团黑一团灰里所谓突出的红色“清纯”而特地找了她?
中国这么多人,就算香港一个弹丸之地,也不缺比她演技好比她清纯比她话说得清的小女孩吧?
抛去演员问题不说,光这个角色就够值得声讨了。
善良到莫名其妙的地步。
我的意思是,善良是美德,是很好的品质,可是编剧拜托你编得真实点成不?
我不喜欢那些不真实的善良啊亲情啊什么的。
假花再美它还是假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又如何能真正打动人心。
·“小红帽”——不知道是谁演的只有过一个正面特写镜头这位小朋友是“阿嫂”的一见钟情对象。
就在沙滩上看到他救人,然后就喜欢人家了。
导演编剧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阿嫂”同志特别喜欢心地善良的人。
见面第二次就交换手机号码。
第三次“阿嫂”被人追杀“小红帽”就英勇地替她挡了一刀,结果体力不支倒地之后“阿嫂”还打电话给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的保镖(当然她不知道这回事,可是正常的做法应该是叫救护车啊!
导演编剧只顾着想要表达保镖刘烨同志对“阿嫂”的恋恋不舍了)。
最后好不容易这位戴帽子的群众演员有个特写镜头了。
还是个挺清秀的男孩子嘛。
就是一直让所谓的代表善良的红帽子压迫着。
抬不起头。
·花叔——方中信;辰叔——任达华;风叔——黄秋生;百强(“阿嫂”的养父)——曾志伟关于他们,我没挑毛病。
也许是因为他们真演得不错,也许是因为我被他们所谓的影帝光环所蒙蔽。
呵呵,也许而已。
以往不喜欢方中信,可是却挺喜欢他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一直很温暖地微笑,平易近人得很。
任达华的感觉,还是老路子,没啥突破。
无功,也无过。
本是冲着黄秋生去的,挺喜欢这个看似凶巴巴可内心细腻的男人。
演得也不错,唉,就是角色不讨喜。
曾志伟的老大形象,不会陌生。
比在《无间道》里多了温情,发狠的样子,大同小异。
·和尚——元华;洛华——林嘉欣元华不打就不算演了吧。
所以导演给他安排了一场莫名其妙突兀的打戏。
没啥好多说的了。
洛华——这个名字很美。
林嘉欣演得不错。
以前一直觉得她的美丽在于温柔。
原来她发狠时候,也是那般独特。
◆电影·最傻的帮派斗争方式你会认为一辆接着一辆黑色轿车在大马路上在光天化日下互相撞来撞去像是在开碰碰车的帮派斗争方式很悲壮吗?
你会认为因为身穿红衣代表善良的“阿嫂”一记挺身而出,就会神奇地同时和她的风叔被困在车子里面,等待外面本来打得好好的一帮子大汉们一起来救他们,这样很能体现帮派义气和“阿嫂”的魅力吗?
看到那些冒着白烟的“碰碰车”和穿着红衣的“阿嫂”,听着悲壮的配乐响起,我差点崩溃了。
·保镖的愣头青话语我恨死这个编剧了。
刘烨在《蓝宇》里面多好啊,放到这里就被糟蹋成这样。
开车开得好好的,在那里就突然激愤地对“阿嫂”说:我就知道我就是死了我就是死了也要保护好你!
你没有看错,他是说了两遍“我就是死了”(或者是“我就是没命了”,意思差不多但绝对是两遍);他的语气也绝对配得上用感叹号。
这么个木讷的保镖什么时候也学会琼瑶阿姨那套了(说木讷不是根据《蓝宇》而是根据他前面的表演)?
然后“阿嫂”就特别“纯良”地说什么其实有他在她身边她一点也不害怕。
然后很傻的画面出现了。
明显是俩演员做在没有开动的车子里面自己上下颠簸,傻笑。
唉。
整部电影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了。
反正就是,大家别想着去看了。
一是因为上映时间过去挺久了(我看是因为一时脑子抽住……),二是因为真不怎么值得。
只希望下次运气好些,别让我鬼使神差看到这样的电影。
糟蹋影帝糟蹋脸面,糟蹋金钱糟蹋时间。
倒觉得没有评论所说那么不堪。
当然缺点是非常明显的,剧本很单薄,我本来期待那么有吸引力的故事大纲会以更有张力的剧本为依托的。
所有的人物都不丰满,那么一大票好演员的确是浪费掉了。
嘉欣收起以往甜蜜的小微笑耍酷斗狠倒是别有一番味道。
我宁愿看她接这样的戏而不是什么后备甜心。
刘心悠同学是真的不会演戏啊。
虽然是第一部戏有可原谅的余地,我也的确相信她会有所进步,但是她不会成为那种一流的演员。
演戏这个东西还是需要灵气的。
想想人家张柏芝的第一部戏。
想想人家林嘉欣的第一部戏。
想想人家娜塔莉波曼的第一部戏。
差距啊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东西留下印象。
刘烨饰演的保镖临死前抓着的手机,振动的屏幕上的“她”,是最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两阿嫂对决,六影帝反目,这个电影的宣传语,当年确确实实吸引了不少人的兴趣。
可惜文不对题货不对板,面对林嘉欣的强势,刘心悠从始至终就是白纸一张,她看不到人性与现实的丑陋,融入不到社团的氛围当中。
即便有众影帝扶持,她也没能成为阿嫂,更谈不上传奇。
刘心悠认为叔父们很疼她,都是好人,应该解散社团从良,并凭借一己之力感动了外部威胁林嘉欣,感化了内部叛徒黄秋生,最终任达华真的听她之言将社团解散了。
导演或者编剧的想法尚可,只是这配方并非我们熟悉的那个江湖,自然难以理解剧情的设定。
整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飞车相撞,不是影帝斗戏,而是刘烨牺牲的场景,这才是社团该有的样子。
刘心悠的父亲廖启智因杀死好兄弟而遭到遗孀林嘉欣报复身亡,曾志伟、任达华、方中信、黄秋生四位社团大佬加一个保镖刘烨,几人一直照顾着刘心悠,生怕她也被林嘉欣报复而有危险。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渐渐习惯了安乐茶饭,唯独黄秋生依旧喊打喊杀,为日后埋下了定时炸弹。
曾志伟说他知道谁要杀他,却不愿意真的去想,怕想到一个不愿意面对的结果,主谋不言而喻了。
当年曾志伟为保护刘心悠对外宣称待她18岁时将娶她为妻,如今已经到期,可他却先一步被枪杀。
临终前担心林嘉欣还会咄咄相逼,曾志伟托孤给任达华,让他辅佐刘心悠成为社团一姐,众人的阿嫂。
尽管众人不服,但刘心悠还是站在了那个位置上,可惜出师不利,而且还遭到了暗杀,令刘烨护主牺牲。
任达华这个假传圣旨挺失败的,刘心悠在他们保护下长成什么样他应该心知肚明,硬扶上位累及他人,一步错步步错。
看破一切的方中信找黄秋生理论,被后者冲动杀死弃尸在林嘉欣的地盘,同样看懂真相的林嘉欣没有让谢君豪反击,而是反手去教刘心悠世界的残酷,颇有阿嫂的风范。
这一段的设计太过文斗了,若是黄秋生联手谢君豪,决战林嘉欣和任达华,才符合自己的宣传和观众们的期待。
任达华要亲手结束这个错误,与黄秋生下了生死战,为了阻止这场叔叔辈的你死我活,刘心悠冲入了战圈,牺牲小我改变社团。
这一堆飞车对撞的戏,肉眼可见的经费燃烧,大场面没起到大效果,非常可惜。
里面的配乐真的可以说是优美,情节上的仗义也很感动
用现在的话来讲,吊炸天
主题有点意思,还记得央视的评论,“一只羊进入了狼群,为了生存她改变了自己;另一只羊进入了狼群,为了生存她改变了狼群”
出奇的惊喜·· 纯洁的力量
导演吃大便了!!史上最烂的黑帮片!还有人在江湖 烂到不行
我真搞不懂,百德既然想让菲比当自己的接班人,这18年来干嘛不培养她?结果是留下一个白痴女给兄弟们,演了场“扶不起的菲比”
看了《阿嫂传奇》,刚刚开始看的时候还以为又是一部黑社会争斗为背景的港片。不禁跟杜琪锋的《枪火》联系在一起了,里面同样也有黄秋生、任达华,几个熟悉的身影。可风格却迥然,这部片子更多的走深沉的西方的风格多了一些,没有太多争斗的场面,多了几许对话和表情来讲述电影的内容,还有就是通过服装来表现,记得特别是最后撞车后洛华(林嘉欣饰)和任达华抱着菲比出来的那一个场景,洛华是白色的,任达华是白灰的,其他人是黑的,而菲比却是红的,似乎传达给人的一种视觉信息。尽管她这样的举动似乎为了戏情节的安排,而做的效果
为什么都说是烂片?有没有用心看?
除了明星汇集,基本看得云里雾里
女性为主的黑帮片
都什么跟什么啊~ 算了 这2星全给心悠的~
那个时候觉得这样是电影讲的黑社会太那啥了,现在看来,浮云啊。
天雷滚滚,还到处剽窃的配乐,太不要脸了...
刘心悠现在又变好看了
a shit movie
致命的问题不在黄精甫乱搞花活,也不在刘心悠国语粤语皆烂的台词表达,司徒锦源写的这个故事交给杜琪峰把关拍摄的话,无论侧重大时代的风云不测,还是侧重帮派内部的勾心斗角,都不可能把落脚点放在一个傻白甜的自我救赎。“黑社会”既然带了“社会”二字,就不可能这么容易被这么圣母的举动感化。黄精甫就算没有看岩井俊二和北野武的电影看傻,就凭刚刚拍过《江湖》的经验,也不应该想出这么白左的主题表达(看花絮,连监制曾志伟一开始也对黄精甫的这个构想感到吃惊)。最好有人告诉我,这是当时合拍片限制使然,在飘扬的红旗下,香港的大佬们才是小白兔
只因喜欢林嘉欣
烂得不能再烂,shit
刘心悠最后的那个表情,爱上。
光有一点纯真,其实,没什么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