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March 18–29, 2015「The Tribe | 聋哑部落」应该是MoMA刚刚结束的「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系列展映中最火爆与阴冷的一部。
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基辅一座萧条的聋哑青少年寄宿学校中,全片无对白、无字幕、无配乐,故事推进与人物交流全部基于让人眼花缭乱的手语表达。
影片放映现场有近一半观众为听障人士,不难从开场前他们热烈的"交谈"中看出内心的期待与兴奋。
一直将电影视作最"民主"艺术形式的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有声电影时代开启之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许就再也没有真正欣赏"完整"电影的机会了。
这一次,健全人露了怯,可谓"理解全靠蒙",而听障观众们一定比我看到了更多,读懂了更多。
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视听"语言,绝对是对「New Directors/New Films」项目主旨的最佳阐释。
令人遗憾的是,以我片面的理解,电影却用如此新锐有力的形式去包裹了一个肤浅刻意的故事。
走上歧途的少男少女们暗无天日、暴虐血腥的青春期故事,只因聋哑的由头强化了肢体的表达和寂静的压抑,再无更多。
并不是反鸡汤有任何问题,而是为了暴力的暴力着实卑鄙,为了悲剧的悲剧着实无聊。
影片散场后,许多听障观众依旧逗留在大厅中"讨论"着,从他们由高昂激动转为落寞凝重的表情中,我觉得影片辜负了这群人,这群最易赢取赞誉的观众。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是,本片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除了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电影语言还有着更多出其不意的革新可能。
只是下一次,不论噱头多新多棒,剧本还得过硬。
p.s 摄影牛逼。
这是一部没有语言和字幕的纯电影世界,拍摄形式超乎想象的极端,影片从头到尾的人声只有聋哑女孩堕胎时发出的一声嘶叫,那声原始的嘶叫使语言显得多余,因为片中没有人类的声音,所以这突兀的一声直击心灵,使你灵魂战栗,全片也没有一句对白,交流全部都是手语,但你担心看不懂手语的疑问将很快消失,这些失聪演员真诚的身体语言会将你的理解自行脑补,片中演员也都是社会上找来的失聪非职业演员参与演出。
身为一个正常人你可能从未关注过身边聋哑人群的生活,这部电影却让你看到聋哑人的世界如此寒冷彻骨,生存如此艰难,被边缘化粗粝生活伤害的灵魂如此扭曲,影片主要表达一名失聪寄宿新生为了在聋哑学校挣扎生存,加入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逐渐迷失,战战兢兢的爱情在冰冷现实生活的暴击下彻底沦丧,身体在躁动中碰撞,灵魂在无奈中嘶喊,青春在残酷中呼啸,动作在镜头中迸发,暴力、x爱、卖淫以至堕胎场面,都在原生态的、泼辣的、残酷的情节中展现,每场戏一镜到底的叙事,逼真程度可怖揪心,电影看完后真的使人灵魂颤抖,四肢冰凉。
清冷萧索的早晨,男主来到聋哑学校报道,学校正在排练一场虚情假意的庆典,无声的欢呼,只有背景音,非常的诡异,从这里你的心中就开始萌发一颗不安的种子,当干净整洁的学生们谦恭地向来访者献花,欢迎仪式看上去是那么地美好和令人愉悦。
然而当虚情假意的女校长结束招待会后,这所特殊的学校才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出鲜花背后的狰狞面目。
因为不是学校学生犯罪集团中被承认的一份子,男主在羞辱中被赶出宿舍,在走廊中度过了他的第一晚,夜色中他发现了这个学校里的秘密,女生在大货车司机集散地向司机出卖身体,而男生为了被这个团体接受,确立在团体中的地位而激烈搏杀,一切都是无声的,这些原始、野蛮的长镜头就这样向你展示了生活的残暴。
被接受的男主就这样参加了这个学生集团的活动,他们抢劫从超市购物回家的无辜路人,在不被人注意的废弃游乐场里里狂欢、酗酒、打斗、滥交,在火车上借着贩卖小商品的机会偷窃,发泄狂躁而无人关注的青春。
因为失聪听不到声音,拉皮条的男生被倒车的大货车碾死,男主荣升为这个角色,介于无望的生活中总要寻找一点心灵的寄托,他爱上了这个出卖身体的女主,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为了自身的片刻身体欢愉,一样必须付出金钱,这使人浑身冰凉的长镜头啊,真是导演的理性和冷静吗?
聋哑人一样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想尽办法追求出国的目的,而男主因为爱上了女主,拒绝女主再出卖身体,影响了团体的利益,遭到了团体的殴打和驱逐,而这个学生集团找到的“蛇头”也做好了使他们出国的准备,这时女主发现自己怀孕了,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堕胎,而男主又被沦落到火车上偷窃生活。
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通过大使馆门前长长的队伍就能看见这个国家整体困顿的生活现状,男 主发现女主办好了护照准备出国,出于无法放弃这段感情的目的,拼命想要找到女主的护照并撕毁以阻止她出国,却被这个小团体发现按到洗漱池中暴打,激烈搏斗中男主直接吞下了护照。
面对无望的生活男主丧失了继续生存的勇气,夜深人静时进入宿舍,木然的、不带任何感情的、有条不紊的搬起宿舍中的床头柜逐个砸死了小团体中的每个人,使人彻骨冰冷的是,因为失聪,男主杀人时连近在咫尺的人都毫无反应,被男主一个一个的在睡梦中杀死,影片结束时男主目光呆滞的走出学校大门,开放式的结尾,大段的空白留给观众去回味,天啊,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啊。
深夜于无声中看完了电影,卧室很静,我一个人伴着一室清光看着他们举行新生欢迎仪式,老师授课,排挤同学,抢劫,偷窃,卖淫,堕胎。
这是一个群体部落的故事,也是一个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终日汲汲于生活,很难也很少会把目光投向某一个小众群体———聋哑人,他们的世界。
是沉默主宰了人生,同时人生活得波澜不惊,这是我以为的聋哑人群体。
影片颠覆了我的观念,他们没有沉默的时光,没有温和的岁月,没有舒缓的肢体,更多的偏向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惯和集体制度,以野蛮的拳头和动物的思维来生存。
假使开头粉饰出来的美好景象算得上闪光点,到结尾的血腥暴力谋杀,通片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样的悲哀不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这样的悲哀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深切的悲哀。
我是流泪将堕胎那部分看完的,她说不了话,只能以不停息的嘶喊来表达身体的疼痛。
当冰冷的医疗器械在她的身体里搅动时,恐惧环绕着我,支离破碎的女性身体,痛苦的表情,不过是因为随了生活环境,随了这个群体的主流导向才会发生的这一切。
而这样的事情,即使回归我们正常人,有多少人能逃脱生活的主宰?
无声的世界,他们却发出了尖锐的人生之音,听不到,所以入室抢劫无人发现,所以夜半去女生宿舍强奸女同学,舍友熟睡不知情,所以半夜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打开大门的锁链声,开寝室房门的吱呀声以及用柜子猛砸同学的碰撞声都归于沉寂,就连最后大门一声响亮的“咚”也唤不醒他们。
他们在急切地生活,表达,从不停留,从不思考,顺从于生活环境,服从于生活意志,只要呼啸着来,呼啸着去,呼啸着生活,呼啸的人生。
这是他们,却又好像是我们。
不过是圈子不同,所以生活界面不同这点区别。
至于人生,好像都是一样,服从顺应无奈,像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呼啸来往。
(备注:呼啸指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
)
本片全程只有那些看不懂的手语及一些琐碎的声音,但是这却并不影响观影过程,相反是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
欺凌、抢劫、卖淫、堕胎,甚至杀人,诸如此类的青少年犯罪,以《聋哑部落》这个小群体折射出整个大社会,在视觉和心理上带给人极强的冲击力,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但是本片有个巨大的问题:健全人为什么没有“声音”?
乌克兰导演怀抱电影,找来失聪非职业演员演绎没有言语、毋须字幕的纯电影世界,形式极端超乎想象。
但别担心,你看不懂手语的慌张很快消失,专注便是解脱,聋演员型爆的身体语言就是补偿。
寄宿新生撞正聋学生犯罪集团,在羞辱与拳头中一步步上位,却卡在卖肉女生的激情中。
青春在残酷呼啸,动作在长镜头迸发,暴力、性爱以至堕胎场面,都原始泼辣,力破银幕的那声嘶叫更显言语累赘。
康城影展最大开眼界的出位话题作,连夺影评人周最佳电影大奖等三奖。
虽然没有字幕,也看懂了,但感觉只是披着聋哑这个噱头的外衣,而里面的内容表述显得有些空洞贫乏。
导演的表达方式很新颖,所以三分都给了表达形式。
导演企图以平静的语调去探讨关于人性的压抑和暴力,这并不是聋哑人的世界,而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是人本来的模样,只是当没有了语言,就只有直面。
大家习惯了躲在语言的背后,为各种行为辩白,而失去了语言我们的世界变得简单直接而又残忍。
在聋哑的世界里,只要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真相。
当你没有看到时,危机四伏,你也无从感知,所以一个混混被卡车倒车时碾死,最后四个混混都在睡梦中被杀死却毫无知觉。
导演一直用缓慢的镜头意图给我们讲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但缓慢得有些进流水账了,而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却淹没其中。
导演从多个视角去讲述主角的生存环境,所以将过多的镜头给了环境,周围的人物,而等到正式进入主角这个人物的时候,又显得有些突兀,就像是本来你在看一部纪录片,却突然转成了故事片,使得影片的衔接不够顺畅,也使得人物塑造得有些凌乱,被割成一片一片,拼接起来又不完整。
导演的问题就在于心太大,想用的表达手法太多,却丢了主心骨,让整部影片没办法撑起来,让主角最后情绪的爆发有些头重脚轻。
如果这部影片是一部有声电影,它绝对不够精彩,甚至有些差劲,只是一部普通的青春校园暴力影片而已。
所以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就是用聋哑的世界去表达,这也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聋哑人,这个群体可能没有几个人能接触得到。
这部电影之所以将他们的生存环境称为“部落”,意味着他们完全被孤立在健全人控制的社会以外,他们的语言我们很少有人懂,他们的心理与健全人心理相比存在差异。
这部电影正好给我们这次机会去接近聋哑人这个群体,这部电影的演员全是聋哑演员,发生的环境就是大部分聋哑人生活学习的聋哑学校。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台词没有音乐,完全由手语叙事。
该片由于独特的观影体验,和对聋哑人客观冷静的观察,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了影评人双周最高大奖。
这部片子非常新鲜,因为影片中所有的撕逼,所有的对话全是手语。
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笔者真得不知道他们要干些什么,评论界也有人说”理解全靠蒙“,还好影片的故事也不是非常复杂,足够的视听语言确实能弥补对话缺失不便叙事的问题。
电影并没有像那些公益性宣传电影过多地强调健全人对聋哑人的帮助和影响,而探索聋哑人的群体生活。
电影没有直面社会对聋哑人的社会排斥,然而电影一开始就通过2分钟的长镜头去描写聋哑人问路的场景,聋哑人通过手语和书写这种方式交流,健全人却常常难以理解,交流效率很低。
在电影中,这些聋哑青年人的生活完全在聋哑学校这样的小圈子里,很少与外界接触。
他们的职业去向已被学校规划,自己没有对人生没有选择性。
这造成聋哑人往往缺乏对社会的认识,“敌对性”“自卑”等内倾性格是普遍存在的,这个群体很容易走向极端。
这部电影的模式与其他青春帮派片极其相似,同样是讲述刚刚混迹于帮派之间的菜鸟级人物的生涯。
然而与那些只是因为家庭束缚青春叛逆而走向歧途的普通青年小阿飞相比,在聋哑学校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男的动手女的卖骚。
这种社会非常残酷,弱肉强食,如同原始社会一样。
在片中,当主人公准备吃自己在学校里第一顿饭的时候,他的食物直接被对面的胖子很淡定地抢走了。
而帮派团伙 想要获得食物和钱财,全都通过袭击携带路人而获得。
从这些事情身上,就可以看到在聋哑人心理没有对方,只有自己。
在这样的团队中,谁强谁弱完全靠武力争取 获得,我们主人公进入团伙后第一件干的事就是比武。
所有吃的喝的都有团伙上层的人占有,因为这帮人完全没有言语能力可以进行争论。
如果有哪个喽啰独享了一些事物,团伙上层的人对下层的人没有正常人应有的口头教训,一上来就是又打又踹,可见整个帮派有着很明显的层级管理。
片中主人公也拥有爱情,然而与常规青春帮派片相似的是爱情成为帮派活动的牺牲品。
影片中有两段非常赤裸的性爱镜头,证明主人公与他的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他的女朋友在一次上厕所试出了自己怀有身孕。
然而帮派却组织她移民意大利,这件事导致了主人公与整个帮派的分崩离析。
影片最终有很多血腥的段落,从视觉效果来说,影片的信息大量用长镜头承载,大量的跟拍镜头都在捕捉不平静的帮派活动,很黄很暴力。
很少能看到影片中直接描写女人上厕所和女人人工堕胎的场景,这部电影让你一次看个够。
其实非健全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在最近这几年的国内外影坛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去年有两部电影表现盲人的生活,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娄烨的《推拿》,一段盲人复明的主观镜头十分惊艳,盲人社会内部的爱恨情仇也有很客观的表现。
而挪威的《盲视》则主观地剖析盲人用想象构造的世界观,与常人正确的世界观相比一切都是断裂的破碎的。
这部电影又将冷冰冰的镜头扭向聋哑人的生活,窥探他们因被社会孤立而产生的自卑偏执的心灵。
虽然他们与我们有一定距离,但他们与我们同在,只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深陷犯罪的囚牢中。
全篇的语言系统是手语,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是靠演员肢体表现来理解。
讲述了一群聋哑人的生活和情感在脆弱的外表下如何翻腾出暴力、自私、犯罪等等,与外界的接触都是利我而冲突式的,在近乎封闭的自我下,情感的诉求在结尾血腥的暴力犯罪下达到一种发泄式地表达,这和娄烨的《推拿》角度有所不同,但关怀的层面是相近的。
这部电影绝到什么程度呢?
它是一部无对白无字幕无旁白无配乐的“四无”聋哑电影。
天才导演用手持设备录制了三十多个长镜头就组成了130分钟的大电影。
前十分钟我因为看不懂手语而着急,后两个小时却完全沉浸在无声的喧嚣当中,人性的阴暗面在聋哑部落里勾勒出了一幅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浮世绘。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事件——某聋哑新生入学为切入点,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本该是心灵港湾的特殊学校,但影片开始几分钟后,随着象征正常人类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老师和学校退出舞台,一切让你目瞪口呆的乱象便接踵而至:冷漠,暴力,堕落,偷盗,性.爱,卖.身,堕胎,犯罪,血腥……无声的世界里,躁动以最喧嚣的方式给了我们致命一击。
唯一的遗憾是:可惜我看的不是130分钟的原版。
这是一部,至今回想仍让我震撼不已的电影。
没有熟悉的文明语言,却有更原始的语言,爆裂了所有感官。
This film is in sign language of deaf-and-dumb There are no subtitles and voice-over 这是一部以手语为媒介 无旁白 无字幕 无翻译 且无配乐的电影 尽管是为了这样的特殊性原因被吸引,而买票入场,却在电影开始之前,突如其来一阵莫名恐惧感袭来,笼罩全身。
那是一种,别于一般电影观赏的惯性,担心没有声光效果、没有对白翻译,会造成看不懂的困扰,所引发的陌生感,以及惴惴不安。
最后,我只记得,我是带着震撼离开电影院。
--以下剧透-- 剧情简介: 塞吉因缘际会来到收容聋哑少年的寄宿学校,表面的沈默与平静之下,年轻人自成阶级。
白天在校园求学,晚上男孩结党抢劫斗殴,女孩则出卖肉体。
塞吉凭著一身胆识,眼看就要爬上层峰,爱情却在此时降临让情势逐渐失控。
◎ 无声世界,静音的暴力,具体刺痛更甚
【过於寂静的喧嚣】The Tribe(中国翻译为:聋哑部落)(是乌克兰电影,以聋哑学校为背景,讲述寄宿学校一羣学生的故事。
顺理成章的,剧中演员用乌克兰手语作为对话,全片皆如此。
唯一一场出现非聋哑人士,在移民局大排长龙的民众们,所听见此起彼落的窸窣人声,也仅是现场背景音而已。
并未提供任何助益理解剧情的资讯。
应该是说,你大概知道有一群人在移民局排队,而女主角等人也身在其中。
顿失熟悉的声音对白,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Myroslav Slaboshpytskiy),这一次让我们“反主为客”,走入一场我们才是文盲聋哑的故事里。
他甚至连配乐、音效都狠心不给。
你连这一点依据都没有,无法妄想从音乐的线索中,听出剧情的情绪走向。
你有的,只是静心观看和思考,跟著故事线发展,密集揣测与串连,从中拼凑出一份理解。
或是,就甘心被打败。
沦落睡觉下场。
◎ 每一个族群的文化系统,文明或暴力,即是生存之道
英文片名The Tribe,意指特定一伙的族群或部落。
保守的系统箝制整体成员行为,包括阶级、经济、信仰、血缘,有著共同遵循的文化规则,以及团体语言。
言简意赅,The Tribe就是这群聋哑少年--身处社会边缘,以暴力为武器,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
这部电影,不谈道德,不提文明,不批判说教,有的是赤裸的真实。
借着特殊题材和表现,电影谈论的社会课题,掷地无声,更是撼动。
校园霸凌、肢体暴力、弱势阶层、社经结构、犯罪抢窃、卖淫偷渡、弱肉强食、阶级意识,乃至爱的情慾,仇恨的喷发,导演用静默却张力十足,无声地震耳欲聋每一个观者心坎。
诱惑你幽微深处的恐惧不安,让你无从躲开地直视,那些平常貌似冰冷且遥远,最真实的社会问题。
如果说要给“无声”一种形容,导演在【过於寂静的喧嚣】呈现的是:星火燎原华丽的黑暗。
◎ 感官被引领全开,一知半解却看懂剧情
由于平日依赖的电影语言,几乎被剥夺清光,反而投入许久未曾经验的全神贯注。
眼球不再忙碌追逐字幕,听觉少了衬乐、特效的刺激,处於这样一个“文盲聋哑”状态(你根本不懂他们在比手画脚些什么),除此就是现场音。
观众的视线全心回到了演员的表演。
像个偷窥者,站在远方注视他们的表情,猜想当下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你不会想要放过任何现场音,因为那是你仅有,听得懂的声音。
每一场戏,你揣测,带着一知半解往下看,试着回头串连、拼凑。
有趣的是,虽然你可能某些情节会错意,或真的不明白。
但随着剧情发展,你会发现感官被引领全开--你进入故事了,即使你根本不懂手语!
也许看完后仍有不太确定的,某些细节。
可是你是懂得剧情的,你知道你看了什么样的电影。
这么说着实弔诡,可是确实如此。
这也是导演史拉波斯维兹奇叫人惊艳赞叹的地方。
他不仅突破了语言的框架,更突破了电影既有叙述风格。
他让不懂手语的观众,透过他利用镜头所讲的故事,让你再次体会电影无国界这句话。
更甚的是,作为一个所谓正常人,你突破了听与说的经验。
你会确立收获了什么。
前提是,你没睡着。
◎ 每场戏一镜到底的叙事,逼真程度可怖揪心
【过於寂静的喧嚣】每场戏都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叙事,没有特写、没有跳接、没有特別告诉你该注意什么,而是逼真程度的可怖与揪心。
入夜后有个负责拉皮条的男学生,每天都带着两位女生,到大卡车停靠的地方进行卖淫。
我有点忘了,某个完成任务的晚上,他是在滑手机或是点烟。
当时他背对一辆正在倒退的大卡车,并未注意身后车灯闪烁,而倒退的警示声响他也根本听不见,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卷入车底,人旋即消失在你视线。
随即,巨大轮胎辗过,一条断了的腿,扭曲自车底冒然出现在镜头前。
剧中有人意识到出事了,大卡车也停下来了,黑暗场景你看不出豔红色,但有一滩液体从车底渗透出来。
何等惊心动魄!
女主角怀孕要堕胎,长镜头残忍地要你,宛如亲身陪伴般,一同经历极其的痛苦。
发现怀孕,女主角寻求黑市堕胎。
粗糙、肮脏的环境,沙哑声带发出疼痛,微弱却强而有力,杂糅目无表情的黑牌医师与冰冷器具,游刃在她阴部乃至子宫内搅和,渗出的血,与叫不出疼痛的声响,多么残酷著剧中人,以及观看的观众。
也因为皮条客死了,男主角获得上位机会,由他负责拉皮条工作。
但他后来越过理智线,青春时期的他,渴望女主角的身体。
既是情慾,也是爱的渴求。
一镜到底的震撼是,所有画面跳过细致剪辑,趋向真实。
男主角第一次花钱要求女主角提供服务。
随着他们脱光身上衣服,我读到人在情慾底下,充斥卑微与渴望安慰。
尽管金钱买到一场情慾,却买不到男主角,真正渴求的爱与依靠。
男主角一再靠偷窃得来的金钱,买到女主角的躯体,始终无法如愿让她爱上。
最后一次,他往负责卖淫的司机头上,狠心一棒敲击,进入屋内偷取大量钞票,全数撒在女主角身上,他要的是做爱。
就在她房间,就在她室友旁边。
他们摇晃再厉害,隔壁室友完全听不见,那爱慾与交易的流动,那样汹湧。
因为爱,他阻止了她接客,搞砸了皮条客工作,等同破坏游戏规则,进而被视为老鼠屎、异端分子,接续而来的则是惩罚。
他被排挤出族群之外,成为孤身只影的,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当他获悉,女主角想要逃亡义大利的护照簽证已经落实,他慌张且发狂地用嘴撕裂,那本让她遥远离开的本子,他因此被族群同伙的四个男生暴力讨伐。
长镜头之下,他被狠狠殴打、浸泡水里差点窒息,最后一个玻璃瓶力道十足撞击头部碎裂,喷血、昏迷,施暴者才终于善罢甘休。
我不知道导演怎办到的,但吓坏了观众。
最后一幕,男主角回到冰冷,没有上锁的宿舍寝室(聋哑寄宿学校机制),一间一间进入,霸凌他的四个男生,熟睡着。
他拿起小木柜,高举助力往下坠落,他听不见,观众却听得犀利清楚,木头砸在人的级首声响,“砰砰砰”三声,涓涓血流漫溢。
无力抵抗,鲜血流淌,死了。
然后,他继续砸隔壁床上的,那颗熟睡人头。
也死了。
他称心了,继续往下一间房间。
重覆地,做一样的事。
我身旁的观众不敢看,惊呼用手摀著眼睛。
这是导演的心意,再残暴,我还是逼迫自己亲眼目睹。
杀完了人。
电影结束。
无声地,惆怅环绕着我。
字幕滚动,我带着惊吓与震撼,离开真善美戏院。
爱与恨,无须翻译,你会明白。
因为那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聋哑部落 预告片3影片年份:2014 国 家:乌克兰 Ukraine | Netherlands 类 型:剧情、犯罪 语 言:手语 Sign Languages 导 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Myroslav Slaboshpytskiy 编 剧: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Myroslav Slaboshpytskiy 演 员:Grigoriy Fesenko、Yana Novikova、Rosa Babiy、Alexander Dsiadevich 出 品:Ukrainian State Film Agency, Rinat Akhmetov's Fou
大尺度
这群男盗女娼的聋哑学生,就预示着乌克兰这个国家的未来一样,没有希望,在国际上发不出“声响”;以及乌克兰的坊间堕胎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
没人说这片是剥削演员吗?双重标准啊。换成是部美国独立小片导演能被喷死
#FIFF26#其实比《试验》采用全片无对白与无解释的手法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全片更为复杂的剧情设置与更贴近真实生活的背景实况让本片的观影难度有所加大。但在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完全不像导演首作的惊人的导演技法之下,一切的迷惑与不理解都成为了不重要的其次,那些最直白的暴力、色情、仇恨、血腥却都成为了本片最强硬的注脚。无声处的宁静更可怖,听不见的邪恶更窒息,掩藏在死寂中的一切更加让人胆战心惊,因为那是最刺骨的寒冷,在一瞬间把你拉到绝对零点,永不复生。
なにこれ
这个拍摄手法绝了
形式大于内容
远离社会,暴力至上,等级分明,手语打的赛永春,69玩的赛马振。。。
与其说是“聋哑部落”,不如说是“失语部落”,更准确来说就是本片原名直译“部落”。异常大胆真诚从而先进的聋哑演员使用意识,在隐喻乌克兰民族的过程中指向两个方向——一面是整体秩序边缘化的失语,一面是秩序边缘化后更贴近于原始意图的动作的出场。但情节组织上,导演在过度机械的“原始”表现中失去了很多触及深层的机会,不管是系统性的还是个体性的。好在结尾足够凌厉,几场戏直接指向了整体性社群压抑之下的末路——弱者互戕和系统崩塌。如今看来像是今日乌克兰的寓言,我当然希望所有付出的血肉能换回关注、共鸣与话语,但我也希望现代人类社群跳脱出“部落”的原始宿命,这看似水到渠成实则绝非易事。1.6
简单的不良少年故事 只不过把普通人换成了聋哑人士 没有语言没有字幕仅仅只有手语但并不影响观影感受与理解 卖淫 抢劫 斗殴 聋哑少年版古惑仔 最后陷入爱情的男主在静音状态下砸死帮派成员的段落很有新意 镜头运动和色调是亮点 其他平平
想到了以前看的《聋人之国》 同样是聋哑人,背景设置在东欧
手法很新颖,内容很老套
虽然没有字幕,也看懂了,但感觉只是披着聋哑这个噱头的外衣,而里面的内容显得有些空洞贫乏,导演的表达方式很新颖,所以三分都给了表达形式。导演企图以平静的语调去探讨关于青春的压抑和暴力宣泄,这并不是聋哑人的世界,而是世界本来的模样,是人本来的模样,只是当没有了语言,就只有直面。大家习
长镜头过多,显得很拖沓。还有,为了增加话题性,不加手语字幕,尽管观众大多能猜出大致情节,但还是非常影响影片的理解!
评二星是个人意见,主要是冗长,哑语又看不懂,觉得剧情内容很少,如果不是哑语电影,有声的话基本就没有什么特色,小年轻们的故事,结局很血腥,怎么办呢,年轻人,一个贼窝,不是文艺范的话就不会觉得太好看
.......
電影的構思與概念確實是大膽與前衛,但故事的確比較單薄,角色的情感處理也有點粗糙,而且全程的廣角鏡跟拍長鏡也有點暴露了導演的功力不足,還有那些性愛鏡頭,墮胎和最後的刻意血腥,感覺只是為電影製造話題的味精--寫實主義,線性敍事,長鏡頭。
很压抑很冗长,我还不能接受这类电影,或许不是导演和演员的问题。
剔除了声音和语言,人反而更接近于野兽。
非常有趣的片子。形式新奇。即使不懂手語,基本上當默片看也能看得懂。但是要面對這個結局真的很無奈,有點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