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人生还之前看的,没看过原著,在最后一集之前表示再一次
没看懂复杂的人物关系,于是忍不住提起扒了豆瓣,于是几乎被剧透了,第二天看最后一集时容易理解多了。
最后一集的信息量的确有点大,虽然一直觉得男主眼熟,不过知道是马修之后还是觉得有点不像,哈哈…little dorrit和arthur的爱情线在电视剧情中是做了铺设的,时间的积累,只是被了点拨之后才恍然大悟,爱和被爱着的人都是幸福的,都会幸福的。
越来越喜欢狄更斯了,可以说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了。
一开始看得时候,人物都是毫无关联的,到了后面人物关系渐渐明朗了起来,人物的形象也更加生动和立体,每个人看似毫无联系,但到最后每个角色都可以串起来,前面的铺垫也在后面得以展现,让人不得不钦佩狄更斯这位英国大文豪的文笔。
房子倒塌的那一刻真的让人大快人心,邪恶终于无法战胜正义,善良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影片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讽刺桥段,比如说官僚机构的不作为和腐败,地主阶级的剥削和虚伪、上层社会的奢靡和空洞、人性的贪婪和丑恶......同时影片刻画了小杜丽的善良和纯洁、chivery对爱情的执着、充满正义感的绅士—Arthur Clennam 、表面冷酷但却内心淳厚的Christopher Casby......
我一直在想,当痴情的John落下眼泪,这是不是一个错误?
Amy的柔情停止在John面前,却同时也被Arthur无情打落,尽管是出于无心。
也许最好的结局是这样的:Amy与John在一起,Arthur与Pet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现实在Henry Gowan 向Pet求婚时跑偏,Arthur先生只晚了一步。
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现实,女一号与男一号的结合,众望所归,却是圆满向现实的妥协。
后期的狄更斯还是慈面仁心的,他笔下的世界不再是尖刻冰冷而无药可救,现实转向柔弱,而不是冷酷。
如果做一个统计,《小杜丽》中至少超过一半的人都是美丽的,即使是那些被批判的人。
我一直是很讨厌Fanny Dorrit 的,她功利而世故,吵闹而浮夸,那副嘴脸真是让人产生不了半点喜爱。
但当她把胸针扣在Amy胸前时,突然那个张牙舞爪的Fanny不见了,我想她是爱着Amy的,只是苦难与折磨让她变得嘴碎与挑剔,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样的苦难的。
还有大叫着“收租!
”的Mr.Pancks,在终于忍受不了每天压榨穷苦的底层人时,压制着的内心的愤怒与无奈。
我真心喜欢Mr.Pancks这个角色,当他不板起面孔时就像个孩子般单纯可爱,情绪流露从不遮掩,一直记得他的开怀大笑。
还有那个可怜的意大利人,每次看到他心里都是温暖的,他陪孩子们玩耍,干活十分卖力,用新学来的不标准的英语说着“I am very happy!"我很想就这样停滞,因为眼前的世界太过温暖。
我想电影的暗色调并不意味着阴郁与冷漠,它是在凸显一个个鲜明的人物。
温暖的微末在黑色的背景下衬托出光芒,这光芒恰到好处,不会刺痛你的眼。
我们常常看到冰冷的现实,就如我准备一口气读完《复活》,却在刚读过简介时心生怯意。
还有《安娜 卡列尼娜》,担心不圆满的结局带来差心情。
然而大多数现实不是冰冷而是柔弱的,所以不必畏惧。
现实中当然有John一般不如意的人,但要相信John一定能找到一位爱他的妻子。
我越来越爱这个柔弱的现实。
『顺便说一句,我是冲着Matthew Macfadyen来看的』
整部剧看完了,没想到让我最想敲键盘说说的是老杜丽。
看到男主带来消息说他们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很快就能从监狱出去时,好多弹幕担心会不会希望落空了最后老杜丽承受不住。
没想到最后是愿望成真让他承受不住了。
一朝逆袭,锦衣加身,人性里最不堪的一面就骤然爆发出来了。
这一段让我骇然,不光是老杜丽和大女儿和儿子的无耻嘴脸,更因为他们的这些行为越想越真实。
我自己也出身在一个经济拮据的家庭,现在出了校门努力工作,内心的隐秘愿望就是有一天能挣很多很多钱,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可是这一段让我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一个穷惯了的人一夕之间掌握那么多财富,原来嘴脸可以变得那么丑恶。
可能因为这一层的想法,在看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把老杜丽代入成自己的父亲,把自己代入成小杜丽。
看到老杜丽说的一句句色厉内荏的话,看他自以为高贵地安排各项事务,恨不得立刻跟昨天的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我气愤的同时更多的是痛心。
而看到小杜丽一直一直的隐忍,违心地顺从父亲和哥哥姐姐的各种安排,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力。
从剧中脱离出来,我只能庆幸——首先,就算我挣到大钱也不是一夕之间暴富,不至于让父母心态那么失衡;其次,我父母所处的环境毕竟不像那时候的上流社会那样虚伪,所以父母不至于演出姿态如此难堪的闹剧;最重要的是,跟杜丽相比,自己是个经济独立的女性,不必遵从父兄的意志去生活。
After all, I can always live the way I wish. Little Dorrit has her own limits, given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I pity her for that.
第一次看狄更斯的作品改编,BBC出品实在精良,虽然色调看起来灰暗阴郁,但有些情节又温暖人心。
Little Dorrit低着头穿梭在阴暗喧闹的小巷中,她虽然贫穷但她始终善良坚定,虽然年龄小却支撑着整个家,所以我虽然能理解Mr. Dorrit和Fanny突然拥有一大笔财富之后的心理变化,但我还是不喜欢在威尼斯时他们对Little Dorrit的态度和言语,他们否定之前的一切连同否定了Little Dorrit一直以来的辛勤付出,实在让人寒心。
当Mr. Clennam跟Amy诉说他对Pet的爱意时,她以为那个比Flora年轻的人会是她,她心里升起一丝渴望,转瞬却听到一句“你不认识她”,她的幻想破灭,转身不敢望向他,却还得听他劝她抓住John啊啊啊啊啊演员演得实在令人动容,我仿佛跟着Amy的心一起沉沦,酸涩自卑,心痛难过,再没有人比她更清楚明白自己和Mr. Clennam之间的差距,她说“How can you and I be friends when my family sponge upon you!(我的家人如此占你便宜我们怎么能做朋友)”那一刻她只能拉着Maggy落荒而逃💔后来Mr. Clennam来跟她聊起求婚失败的时候,她爱意满满的眼里那依稀可见的闪闪泪花,噢!
心碎的Little Dorrit!!!虽然Pet也是位美丽动人的优雅淑女,但Amy Dorrit真的真的很好,在贫瘠之地开出的花,虽然娇弱但心性坚韧,无论贫穷或富贵都同样与人为善,坚强友好!
蛮喜欢后来旅途中Amy和Mr. Clennam的书信来往,那个年代,身处异国他乡还能努力维系着彼此间的联系真的不容易,在文字中了解彼此,两人之间的感情自然水到渠成。
总觉得要不是Mr. Clennam投资失败进了债务监狱,要不是有John的神助攻,他可能都还没真正意识到Little Dorrit的美好,可能是年龄差距,也可能是他们之间之前差距过大,总之我一厢情愿认为没能及时注意到这么一位善良女孩的深切爱意就算Matthew Macfadyen有迷人的大眼蓝瞳长睫毛长得再好看也不行😤不过还好最后Little Dorrit如愿以偿,她过得好就行,不用再那么劳苦奔波于生活真好哇😊第10集男主看到Rigaud和Miss Wade、Tatty在一起鬼鬼祟祟时跟上去,一半脸隐在门后面那个镜头的光影转换真的好看,男主的脸渐渐拉近并从黑暗转向光明,蓝眼睛注视着远处,好看!!
可怜的John被拒绝后依旧对Amy很好也希望她过得好,这真的是个可爱爱哭的君子,即使对情敌很不满依旧尽力为其准备了东西说不握手最后还是哭着握了🤣金子一样爱用墓志铭来纪念逝去的爱的男孩终将遇到同样爱他的女孩。
Circumlocation Office“拖拖拉拉部”,什么什么部差点让我梦回哈利波特,对这一段的表现真的讽刺到极点,表现幽默却直击要害,让人瞬间理解创作者想传递的意义,想去看狄更斯原著怎么描写这段的了,一定也很有趣讽刺!!!
刚开始看Miss Wade和Tattycoran两人都有点懵懵的,虽然后来讲了一下Miss Wade的身世,但也不太理解她们两个戏份的意义在哪,无法理解为什么Meagles一家人对Tatty很好却又总是使唤她,是想表现是一家人亲密才会这样,那为什么不叫Pet帮忙,明明有仆人为什么总是使唤Tatty,知道Tatty心里不舒服为什么不同她解释明白是把她当成一家人不拘小节了,还是说是从Tetty的角度来看的,她以为的很多次被不公平对待其实是她寄人篱下心思敏感才放大了很多事情??
没看过原著感觉Tatty离家出走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最后把匣子送回来,有点工具人的赶脚。
最后用房子倒塌来解决Rigaud这个可怕的杀人魔也是有点奇异又简单🤪感觉人性真的很矛盾复杂,除了极少部分的骗子坏人,剧里展现了很多很美好的人!
伤心园里永远是十岁的Maggy,虽然总大声喊着“Rent day,rent day!!”但其实是伪善的Casby每天催着让他逼他们紧点(交租)的热衷于推理调查的侦探Pancks,对孩子们很好的Cavalletto,热情好客的Plornish夫妇,贫穷的人们在生活的重担下依然怀有一颗善良真挚的心,热烈地生活着,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生活总是起起伏伏的,心存善念,天必佑之。
心若善良,行必久远。
又一部狄更斯小说的影视化作品,而惯于将名著搬上荧屏并一直保持着高水准的BBC,这部《小杜丽》同样没有让人失望。
那古老破旧的危楼陋巷,陈旧有年代感的楼梯家具,精细表现人物身份的服装帽饰发型,很快会让人入戏。
贫穷、暴富,卑微、高贵,阴险、仁善,暗恋、单恋,阶级仇恨、贵族崇拜,身世反转、上流幻梦……种种戏剧化元素应有尽有。
但狄更斯从来不会流于浅薄狗血,不会脱离社会,不会远离现实主义,不会失去批判精神,不会放弃对人性和人世复杂性的挖掘。
也许女主和她的所爱有点过于道德高地,但那是作者给灰暗残酷世界中的光亮。
至于演员,艾米·杜丽的饰演者乍看相貌平平,但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加上细腻精湛的演技,越看越觉得富有个人魅力。
亚瑟的演员似乎是为饰演欧洲古典名著中的绅士男主而生的,而人生大起大落的威廉·杜丽老爷子,威严凛然却心里装着秘密的克莱纳姆老夫人,无条件单恋着小杜丽的约翰,憨笨却不失纯良的亚瑟热爱者胖姑娘……诸多角色也诠释得令人难忘。
灰暗的基调,结尾却是个happy ending,但最打动人的地方在此之前。
泪点在老杜丽去世的那一刻触发。
虽然他有可恨之处,但更多的是可怜可悲之处。
在他离世的那一刻,我对他的所有偏见和指责全都化作理解的泪水。
我知道,在Marshalsea的时候他痛苦于自己曾经的光辉与现在的落魄,而当他重获自由和财富后,又深陷于摆脱过去阴影与重建地位的牢笼中。
他始终生活在别人的眼光,或者是他认为的眼光之中。
可以说是他太过于骄傲,以至于以为所有人都像他这般骄傲,容不得半点人生污点。
他的内心矛盾和挣扎始终贯穿一生,但我认为这并不只是源于他对自己失去的地位的执念,更多的是受社会观念和世俗阶层固化的影响。
在他身上,展现了英国绅士阶层对自身尊严彻底的捍卫和固执,也暴露了上流社会自负、虚伪、势利的黑暗面。
他的角色形象无疑是在整部剧中最丰满最深入的,就是以他为中心,维多利亚时代的光辉和黑暗得以共生共存,绅士阶层的崛起和没落得以展现。
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社会的镜子。
在此致敬Mr. Dorrit。
整部剧最讨厌的是意大利杀手Rigaud,隔着屏幕仿佛都能感觉到他凑近脸蛋时呼出的filthy口气和一张令人作呕的胡须脸。
这个人从第一集出现就已经是一个谜团,不到后面几集都不知道他与主人公的联系到底是什么。
同理还有Mrs. Wade和Tattycoram。
这两个角色直到最后一集我也没看明白在剧中起得是什么推动作用,除了发现遗嘱和真相以外。
看来要看回小说才能找到答案。
然而,与jane austin小说和简爱等只局限于某个特定人群和圈子展开情节的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如此多的角色安排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无论是代表贫穷和弱势的债务人监狱周围的居民,还是代表上流社会的Meagles、Merdle一家。
每个角色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独自展开剧情,让人无法捉摸此中的联系,疑窦重重。
而看到后面,所有的角色才逐渐产生交集,相互影响,推进剧情。
作为玛丽苏爱情重度爱好者,最喜欢的当然是little Dorrit和眼睛迷人的Arthur。
一开始看到Arthur觉得莫名眼熟,还一度因为深邃的海蓝眼眸和纤长睫毛误认为他是建军哥(North and south的亲懂),后来看了豆瓣简介才发现是傲慢与偏见的达西先生,因为在这部剧中Arthur实在是壮胖壮胖的,实在看不出达西先生那张棱角分明,眼眶深邃的脸和美好肉体的影子(误)。
然而,胖胖的Matthew带给我另一种英国绅士可靠、正直的感觉。
在Dorrit打开包着Arthur掉落的纽扣的手帕,默默回想着两人相处的时光时,我也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
共情能力泛滥的我总是可以跟随主角一起坠入爱河,又不得不一起承受情愫不得表白却又无法得到对方感情的心痛和思念。
所以我的第二个泪点,也是在Arthur向Dorrit倾诉对Mrs. Pet的爱意时,Dorrit必须压抑自己的感情,即是眼含泪水也要强忍着别过头去艰难地回答"Yes, we could still be friends"。
我曾写过,最美的情愫是双方彼此倾心却又尚未倾诉的时候。
然而,最痛苦的情愫,也因此是只有一方的深情,而另一方,却心在别处。
John Chivery恐怕是此种情愫最典型深刻的表现。
他对Amy的深情无需赘述,看过影片的人都能体会。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fine young man, 不仅体现在他对Amy的一往情深,更体现在他对自己墓志铭的想象中。
当他准备向Amy求婚,第一次自言自语的想象自己死后的墓志铭时,给我的感觉是可爱可笑的(In a sweet way)。
然而到了最后,他虽未全部释怀,却又明明白白地把内容改成了"终身未娶,将她之名刻于自己的骸骨之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可以按照想象的自己死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生活,那么他终将不会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因为如果他想活出最好的自己,他会希望世人对他的评价,一如他在世时的真实、温暖。
John的高贵不只在于他的感情,而在于他对生活的态度。
想必狄更斯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以至于BBC热衷于翻拍其作品。
无论是远大前程还是小杜丽,所描述的英国社交圈名利场亦或是等级、阶层等都与我之前看过的一本有关英国语言及行为模式研究的书如出一辙,金钱不能改变所谓的绅士淑女们对门第出生的看法,高冷路线无疑是不会出错的,而对于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也不必有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因为同样存在的不会出错的标准答案。
所以小杜丽水晶般的心灵真是难能可贵,无论是麻雀变凤凰还是最终回归贫穷,都能够正视道德与良知,真情与真爱。
经历世事,最终与亚瑟终成眷属,大团圆结局实在是让人舒适。
约翰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对小杜丽的爱可谓矢志不渝但注定无法拥有,时刻让人心碎但又无奈。
14集中亚瑟入狱,约翰的和他的对话实在深得我心:“我虽然算不上绅士,但也是个男人,我明明想打你一顿但是却为你选择你喜欢的屋子帮你搬东西爬上爬下,你以为我是为了你吗?
不!
我是为了她!
”爱很容易,爱到无私很难。
克莱曼夫人与远大前程中的郝维辛小姐如出一辙,为爱纠结扭曲了心灵的老巫婆有着不为人知的血肉。
狄更斯可能钟爱此类角色不能自拔吧我去!
最后,很好奇当今英国人的观念与传统是否仍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现合拍,就好像中国人很难跳脱出儒家文化的影响。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实在可怕,因为从你的姓氏,甚至发音、用词等谈吐,家居摆设等用品,把你归为上等人下等人着实让人不爽啊!
你高超软枕居室富丽堂皇就入流了?
NO!
暴发户而已,看见剧中那些破败的古堡了吗?
越古旧的东西越是绅士们淑女们的心头爱啊,这说明你的家族有历史,你是在继承而非购买。
变态啊!
一句话,想混到上流社会,难!
一直以为作品里的Christ-like figure 是Arthur。
他的正直勇敢,对真相的探索,以及帮助Dorrit一家脱离Marshalsea都很了不起. 看到最后以及一些别人的分析才明白原来真正的Christ-like figure是Amy。
从起初字面意义的Marshalsea监狱,到Dorrit一家出了监狱以后展现出来的 似乎踏入了外界更大的牢笼。
几乎每个人,从Merdles上流社会家,到艺术青年Gowan,到Arthur的妈妈Clennam太太都都套着各式样的枷锁,就连Arthur最后都没能脱离母亲带来的巨大负面的影响。
唯有Amy从监狱开始,就是一个用爱和无私给这个阴霾氛围添加亮色的角色。
剧最后面对下跪求饶的Clennam太太,Amy继续用爱包容原谅了她,让Clennam太太真正得到释放,不必再用仇恨罪之类的理由justify自己的残忍行为。
而Amy的原谅行为也最终感化了Arthur,让他也能够原谅Clennam太太,放下包袱。
最后这段看得特别感动。
狄更斯似乎很难被称作基督徒作家,但是他对基督教尤其是新约教导的理解,按照太太的话说,总是特别自然的融合到了他作品的故事以及人物言行上呢。
无数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男女主角互诉衷肠,或暧昧推拉或直白热烈或情深意浓。
但我心目中不可超越的场景永远属于小杜丽。
可能从现代观众的口味偏好看,爱情线“糖”太少了。
直到结尾的时候,感情的铺垫堆叠,已经到了要急切找个出口宣泄了,否则极易爱极生怨,但是偏偏男主角还不自知,这个时候借由一直暗恋女主的小约翰,一直沉默守护却也爱而不得的第三者来说出口,从竭力压抑到爆发,小约翰的剖白心迹,把小杜丽感情中的哀矜忠贞,她说不出口的赤诚无悔,全部摊开在了爱人的面前。
For all the time,I was breaking my heart over her.And she was breaking hers over you.披肝沥胆,格外动人心魄。
悲喜犹存,浪漫又现实。节奏没有把握好,撑死到最后一集有情人终成眷属,终于等到监狱里互诉衷肠的一吻,整个人兴奋得恨不得扑上去了。王子果然要在经历青梅竹马幻灭,意中人爱而不得,家族沦落之后才会留意到灰姑娘漫长守候。马修迟钝的温柔,羞答答肉乎乎的正太脸,年纪哪里像是大小杜丽一倍的样子。
改编狄更斯名著,带着BBC独特的英式典雅腔调,描绘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的盛世美好之景。围绕小杜丽身世之谜,牵扯出众多上流与下流社会人物相貌:批判堕落的道德观、同情下层人民、揶揄虚伪拜金的上流社会、揭露嗜血肮脏的金融投机世界,调侃庞大冗余的官僚机构、展现金钱至上的人物关系。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无法令人忽视的便是人物高度脸谱化——英雄至始至终都是英雄,狗雄无法逃避被社会谴责和陨落的命运结局。塑造的称得上精彩的人物有小杜丽的姐姐范妮,上位时刁钻蛮横又审时度势,对下层人民欺压但又孜孜不倦调查上流社会勾当的包租公。至于代表真善美的小杜丽与男主亚瑟完美形象,只能归类于大作家对时代的美好的幻梦,其单一乏味的程度就像那句歌词——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Matthew还是演古装剧好看O(∩_∩)O~,小Russell实在是太可爱了~~~
Charles Dickens有时候夸张的让我厚不住啊
有些剧情莫名其妙
善与恶的宿命结局只有在古典BBC剧里才能出现吧,也许天确实在看。PS:好久没有讨厌BBC的男主了。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还在怀疑原著是否如此大团圆。狄更斯可能意在讽刺时事,可在我眼里是个凉意温情交加的故事。除了最后死于非命的老恶棍和天使般的小杜丽,每个人都有其人性真实的一面。纵使女主角太善良太好太正直纯真不像人间人,四星半或五星,已经不必计较。
拍的真好,对白也美。就是结局太屎了,不过那是狄更斯的错!
哇哦哦~~
大多角色的言行举止都怪异无比,而且这样的“怪异”似乎也不是来自年代。除此之外,绝大多数的人物形象扁平、脸谱化。唯一让我觉得生动的是John。可爱、善良、深情,早早为自己想好墓志铭的John Chivery。
冲着Dancy 去的
可能期望值有点高。。。毕竟我从来都不喜欢Dickens的作品。。。
20160912-bbc剧目前看过的最差的…没看过原著,不能明白好多角色存在的意义,比如说meglas那一家子,还有好多情节,感觉就是故事没讲明白…
结尾爱的太突兀了
好阴郁喔
...
可怜的John,Arthur直到最后一集被John骂醒才察觉到是爱?是我看错了他,反而Amy很早就喜欢上了,真就一直卑微到了最后一刻;什么亲生遗产的,全都塞在最后一集,看的好累
I am too tired recently to read. In very limited spare time, what accompanies me is little brain consuming material. Dickens did a good job in depicting uneducated characters,including the poor but candid, the rich arrogant ostensibly but self-abased in fact. I fail to resonate
poor John
看到一半弃剧。人物刻画的像少儿读物,人性描写的太简笔画了,感觉就是"一切都是为了节目效果"那种三流剧目的感觉,所有的人都像是死物,脸谱,那种为了骗稿费而湖绿出的情节和高潮,很扯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