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神狗人

流浪神狗人,God Man Dog

主演:高捷,张洋洋,苏慧伦,张翰,黄健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剧照

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2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3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4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5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6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3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4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5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6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7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8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19流浪神狗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流浪神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年轻美丽的青青(苏慧伦 饰)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平面手部模特,她与身为建筑设计师的丈夫阿雄(张翰 饰)忙着各自的事业,二人鲜少交流,各自承受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巨大压力;原住民夫妇必勇和阿美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起早贪黑,忘返台东和台北运送玉兰花,就为赚取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且始终挂念漂泊台北的女儿莎薇(杜晓寒 饰);莎薇早年痛恨父母酗酒,她从家中逃离,依靠散打宣泄心中的愤懑和失意;失掉一条腿的牛角(高捷 饰)开着改装后的卡车,和阿仙(张洋洋 饰)四处游走,牛角寻找被人们丢弃的佛像,自认为没有好运气的阿仙则寻找各种各样的护身符,他们的生活仿佛就在路上。 一场意外车祸,改变了这群人的命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鼓擂刺梨花开世界的阿菊深海异兽金牌评论员第一季少女洛荷追踪者猎人牌局画江湖之换世门生智勇新警界再生缘所谓婚姻海鸥食堂深度多特蒙德第一季噩梦解析东北警察故事2探长薇拉第二季内心的幽灵魅魔新网球王子U-17世界杯半决赛无处寻觅玩命杀手那狗万物生灵第四季小企鹅宝露露一锅大麻烦醉侠苏乞儿爱你只在这两天谜案

 长篇影评

 1 ) 你的神掉了

有点意思的片儿,关于人的信仰,总觉得大陆很难得有这样的遭遇和想法。

导演花费几年时间对台湾各个阶层和社会现象的观察还有最后的总结能力还是挺厉害的。

有几点印象很深刻,一是音乐,兼顾了旋律性,但同时又用了常用于恐怖片的音色,再结合片中为了救赎自己而去信仰佛或者耶稣的原住民和中产阶级,甚至都没有去理解教义,得不到回馈就立刻要抛弃,有一种浓厚的戏谑的意味。

二是高捷的角色和当时台湾社会的矛盾,导演介绍说,当时台湾流行乐透,大家会请神到家,中不了奖又把神扔掉。

真的是相当讽刺,而高捷的角色,虽然是到处开车运神去庙会,但究竟是否有信仰,片中没有直说,但一直会穿插他捡回神的大小雕塑的镜头,让我流泪的镜头就是夕阳下他在还只是钢筋混凝土形态的空房子里擦拭刚捡回来的神,一边说:神不能不捡,狗不能不养,腿也不能不做。

接着就是几位神(当然是那种庙会上由人饰演的神明)在空建筑里围成圈跳舞的情形,仿佛是在庆幸还有人会把自己捡回去。

三是在戒酒的原住民的信仰,很明显他是为了戒酒开始参与教会的互助会,在被女儿怪罪后又去借助酒精,跑去教堂大闹我不要信了,没有用,醒酒之后又和妻子说我去把十字架拿回来。

为避开狗撞到人后,律师不让他讲实话,神父又认为这样他就得不到耶稣的救赎,他一方面说着神也不帮助我,我也不要信他了,一方面又开始自责自己杀了人,甚至想要寻短见,却在这时候碰到了高捷的运佛车,迷糊中觉得是另一种暗示,献上了自己拎来的油,又觉得自己可能被宽恕了,可以继续活下去了。

这个心态还是很有意思的,在我看来其实还是对这个世界很留恋吧,虽然自责撞车,自责给女儿留下不幸福的回忆,但还是找到了一根稻草让他能够继续活下去。

四是流浪儿童阿仙的角色。

他是一个看似接受了自己从小没爹没娘,甚至开玩笑说:“我一生下来就死了,我是幽灵”的人,然而还是会在和黄师傅熟悉之后,害怕他丢下自己,他把偷来的护身符一个个挂到被捡回来的佛像身上,希望他们多一点福气,是一个相当可爱的角色。

片中还有一些小情节,突然打破宗教和现实的边界,让人忍俊不禁。

比如说原住民把十字架和圣母像插在牛仔裤口袋里,见到佛像跪倒后,阿仙帮他捡起来说:“你的神掉了”。

比如在庙会,三个扮大神的人,在听到别人叫阿仙的时候一齐回头的镜头。

总而言之,是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尽管并不太喜欢穿插的那一对夫妻的角色,也感觉对他们的阐释有一些太过模糊。

 2 ) 從比較批判的角度看「流浪神狗人」

我主要想分享一下我對這部片的疑惑。

當然,我基本上對這部片還是持正面評價的:我很喜歡牛角(高捷)和洋洋的互動、很喜歡那輛神明車、很喜歡必勇巧遇神明車,把汽油奉獻給「另一個神祇」,彷彿一直不聞不問的神出手救了他的劇情設計,不過我不想重複這些已經被提過的東西,而是想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多少是對這部電影不太滿意的地方就教於大家。

1.蘇慧倫(青青)夫婦的劇情主線兒子的猝死是對這個已經形同陌路的夫婦的打擊。

影片以比較委婉的角度呈現了這個過程:我們看到她抱著孩子,然後接到外人的電話,或許這個電話改變了她的念頭,她起身關掉打開了的瓦斯,然後走到畫面後打開電扇和窗子。

這時我們才知道她產後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她竟要和孩子一起自殺......然後是她帶點不耐煩表情的特寫鏡頭,搖籃的聲音響了一下慢慢消失;畫面帶到全身鏡頭,她原來是很不耐煩地用腳踢著搖籃......背景音樂悄悄地切入。

這時丈夫打電話回家已經沒人接了。

畫面切換到救護車上,醫護人員正幫小孩輸著氧氣,蘇慧倫默默地留著眼淚......我認為,這些畫面暗示小孩子的猝死並不全是因為先前她去諮詢的醫生忽略了她提到的症狀。

她確實有些情緒不穩,也把夫妻失和的不滿多少發洩在兒子身上。

猝死的意外或許無可避免,但是她也很難逃過對自我的責備。

單就這一段看來沒有什麼問題,但若比較這一段劇情前後,我覺得這幾個青青間有著微妙的不協調感,彷彿不是同一個人:在一段之前的劇情之中,青青怯生生地向丈夫說「我訂了一間民宿,一起去走走」,被丈夫以工作太忙為理由推託掉後也不敢置一辭。

在之後的劇情之中,青青和丈夫去渡假療傷,結果丈夫又要被公司召回,這時的青青諷刺道:「你很關心小孩嘛!

」那麼,青青的設定到底是怎麼樣的形象?

是因為沉默,壓抑了太多情緒的妻子?

還是在車子上痛快地和老公吵架的妻子?

前一刻,我們看到望著排好的雜物被心情不好的老公弄亂,卻只是深吸一口氣、把委屈往肚裡吞的青青;後一刻,我們看到甚至想把孩子猝死的責任往老公身上推(她諷刺老公把事業當成「孩子」,間接有責備「真正的孩子」的死是因為老公漠不關心的意思)的青青。

這其中性格的微妙差異是劇情進展的一部分嗎?

還是編劇和導演在構思場景和對話時的失誤?

我個人的感覺是較接近後者的。

當然,現實中完全有可能因為孩子的死讓青青性格轉變、完全有可能她先前只是在壓抑自己這方面的情緒、完全有可能青青受洗後尋出的「解答」就是把原來應該自己負的責任推到老公身上。

但是另一方面,當我們用「你不能說沒可能......」這個理由時,所有的場景設計、性格塑造、台詞構思都不會再有好壞的區別了。

但是事實很明顯並非如此。

就戲劇的構成來講,青青夫婦的劇情線原來就有走向通俗的家庭戲劇的危險,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無論是在床上拒絕老公求愛的妻子、對老公求愛咬緊牙關全身僵硬的妻子、對老公唯唯諾諾的妻子、對老公的事業充滿敵意的妻子......這些場面全部是我們在這個那個戲劇裡都看過的俗套。

也因而我很失望地看到新的元素孩子的猝死引起的衝擊在後來的旅館場景中再度復歸到通俗的家庭口角(老公:「對不起我公司有事......」)。

老梗本身並沒有什麼大問題,它們常常是最具有普遍意義、最能激動人心的戲劇元素。

但問題在於「老梗集成」不見得是一加一大於二這麼簡單,角色性格設定的差異是其一,集成時的安排是其二。

對我而言,青青一方面身負孩子猝死的內疚,一方面找不出夫婦一起生活的意義,進而到宗教中尋求解答時是最有情緒能量的一段。

當青青從旅館到車上展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口角時,情緒感染力卻在急遽萎縮。

這原先應該是邁向劇情轉折的中心,是夫妻之間的隱痛再度被揭開、衝突發展到最高點的一段(青青作勢要跳車),卻被這些太容易預測的場景、台詞削弱不少。

2.演出和場面調度我覺得這可能是最明顯的缺點,而且這無法單單靠「多線劇情拆開重組」「劇情的創意」「象徵」「符碼」......來彌補。

一般使用業餘演員的目的是為了自然。

但是這部電影裡業餘演員常常讓我覺得「他們在模仿職業演員念台詞」。

開頭的那個會館的推銷就是一個例子,試圖「朗誦」台詞的結果使得演出既沒有職業演員的戲劇感,也沒有業餘演員的真實感。

必勇夫婦去找 Savi 的三角戲也顯得十分生硬這種父親和子女吵架,母親打圓場的戲也是十足老梗,或許是因為看了很多次,結果讓原來可能只是略顯生澀的表演看起來非常孱弱。

還有好幾段演員間對話的節奏、緩急、呼吸都讓我有不自然或生硬的感覺,如 Savi 和教練的對話就是一例,教練幾乎是平平板板地念出一串台詞......電影中的每一場戲不單是要交代劇情的發展,還必須表現出演員的情緒和感染力。

但除牛角(高捷飾)和洋洋的對手戲外,即使在最激烈的幾個場景我也有種「不滿足」的感覺。

理論上表演也是場面調度的一部分,但《流浪神狗人》常常給我一種兩者分離的感覺。

而且導演有時為了暗示某些東西,將自己的意圖表現得十分明顯,這讓場面顯得有些陳腐而虛假:觀眾是在「解讀」導演的安排,而非感受角色和劇情的衝突。

舉例來說,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青青因為一個人在家無聊所以把每樣東西都排得整整齊齊,但是張翰一回來就「刻意」把這些東西弄亂。

這很明顯地是要表現夫妻間的不和,或許還暗示這對夫妻間尊卑的關係。

但是在那個時間點這對夫妻之間的衝突還沒有展開(我們看到他第一次回家時還小心翼翼地喊著妻子的名字)。

對我來說,導演「暗示」「象徵」的意圖太明顯了,以致忽略了角色(在一開始的性格設定下)的合理作為。

這個場景之後是張翰和蘇慧倫在桌子兩端的焦深變換鏡頭:張翰在鏡頭前、桌子前端,蘇慧倫在鏡頭遠處、桌子後端,以顯示兩個人的關係已經非常遙遠。

張翰看起來比較大,蘇慧倫看起來比較小,暗示兩人的尊卑關係......我在此不是要批評這一類「隔著鐵絲網的臉」「在門兩端的夫婦」的老套場面調度,而是想指出:無論觀眾怎麼解讀、能不能解讀,這一類的場面調度並無法挽救這一段對手戲中演出的生硬和不自然。

無論創意再精彩、劇情再豐富、符碼再多,表演永遠是戲劇真正的血肉,否則去看小說就好了,不是嗎?

在我看來,《流浪神狗人》有著精彩的創意,但卻留下這一點不小的缺憾。

除去高捷(牛角)的精彩表演,導演最著力刻劃的劇情線(光看比重和鏡頭數就可知),觀眾並沒有被引入劇中人存在的困境之中,他們的情緒也無法感動人。

3.神祇還是來看一些成功的地方吧。

導演對「神」的詮釋讓我想起量子物理學家的那句話:「機率就是上帝!

」。

有哲學家說命運不是必然性,而是偶然性,大概也是這回事。

片子中細心地安排了各式各樣的「巧合」,大到車禍或必勇奉獻汽油的劇情,中到幾個劇情線若有似無的相連,小到必勇太太抽中的跑步機等等。

這樣的「巧合」有時看來似乎有冥冥的意志存在,那意志進行賞罰,或是體現某種「期待」等等。

劇中人大抵是這麼解讀他們的神(或命運)的。

但是,這樣的機遇基本上是盲目的,這也讓神看起來並不如人們所期待的在「賞善罰惡」。

也無怪乎必勇無法平心靜氣地把車禍視為「考驗」,最終要把象徵上帝的十字架燒掉的原因。

即便是能夠聆聽神明的聲音、細心地照顧「流浪的神明」的牛角,神明似乎也沒有伸出援手。

以上或許是有些人認為導演和另外一位編劇處理「神」的概念時,有些像「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原因神只是漠然地看著人間發生的一切。

在現實層面或許真的如此,「殺人放火金腰帶」,「福」與「德」常常不是並行的。

但是,在精神的層面上又如何呢?

必勇一開始對十字架的祈禱並沒有讓他真正戒酒,而是女兒的拒絕、過去的回憶讓他從夢中驚醒,真正下定決心戒酒;同樣,無論是冥想或是受洗,也沒有對青青夫婦的生命困境產生任何幫助。

宗教是否真是這樣對現實也無力、對精神也無力的東西呢?

這恐怕就不是那麼肯定了。

4.音樂坂本弘道的配樂是值得稱道的。

我認為它兼顧了創新和可親性。

可親性大概不用多說;就創新來說,一開頭蕭邦的曲子逐漸被大提琴的奇異音響侵入就很讓人驚奇(或許有點像德國現代作曲家 Lachenmann 那些讓樂器發出各式各樣聲音的風格)。

之後的鋸琴旋律也讓人印象深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弦樂重奏在劇情發展中的表現:一開始大提琴在高音區的撥弦和小提琴的旋律線明顯地不契合(或許是因為定弦的調整?

),之後大提琴和小提琴的二重奏帶點複調色彩,最後劇情逐漸走向和諧時(問題沒有全然解決,但多少看到一點光明和幽默),弦樂的重奏(三重奏或四重奏)聽起來才像「歸位」一樣變得和諧起來。

這個設計非常新奇有趣。

但有我不能不提的一個疑惑,就是一開頭蕭邦的搖籃曲(結尾字幕竟然把曲名的英文誤植為「船歌」Barcarolle,這是我覺得蠻不小的一個失誤)這個演奏實在彈得不好,而且在下降音型時還有漏音。

既然蘇慧倫在實際演出時也是要另外找一個人來當「手」,為什麼不找好一點的至少找個沒漏音的錄音來配呢?

當然,你永遠可以找到一個解釋,比方說青青本人並不是什麼優秀的鋼琴家,或導演特意用這樣不完美的演奏在暗示什麼,等等。

但是就影片和配樂的關係來看,不論是不踩踏板、把搖籃曲彈得像圓舞曲,或是漏掉的音符,這些都沒有產生什麼「美學效果」。

另一方面,由於這段配樂的設計是讓優美的蕭邦被大提琴噪音般的聲音侵入,最後被取代此時鏡頭帶回青青憂鬱的特寫,暗示美好、優雅形象之後的另一面因此在我看來,蕭邦的鋼琴曲反而應該越清新、夢幻越好,沒有用這麼一個坑坑疤疤的錄音的理由。

假如導演並非刻意為之,那就只能導向一個我很不願意猜測的可能性這和那個標錯曲名的「搖籃曲」一般,是製作的草率導致的。

導演只是隨意地使用了某個版本(可能是蘇慧倫的替「手」演員演奏的版本),沒有仔細控管影片的每一個專業細節。

5.細節回頭去看電影的每一個層面,我覺得這部電影在角色和創意上都是很成功的。

牛角和洋洋的角色不但新穎,而且發展出有趣而引人注目的關係。

必勇或青青的家庭雖然「典型」,但的確碰觸到了現代台灣社會的一些重要問題。

劇中也的確呈現了「人與神」之間各種關係的層面:冥想、佛教或基督教顯然沒有對張翰和蘇慧倫的家庭困境產生任何幫助;能夠傾聽到神明的聲音,細心呵護「偶像」(神像),彷彿自己才是神明的保護者的人(牛角其實是這部片中發展得最深入的角色);人在某些時刻向神祈求克服自己的軟弱,然而真正讓人下定決心的卻是現實的人際關係(原住民父親是因為希望挽回女兒 Savi 才讓他真正下定決心戒酒,在這之前他甚至到教會把十字架擲還神父);神明未必會在人最需要幫助時出手,但當祂化為「良知」時卻又是這麼無法擺脫....凡此種種都給了觀眾豐富而寬廣的想像空間,更別提導演和編劇頻繁塞進的「符號」(如最明顯的「手」)。

但是這些很好的點子在執行層面卻因為一些細節的未盡完善受到損傷。

這些「細節」累積起來,造成了對電影無法忽視的巨大影響。

比方說,為了製造「神與鬼」的伏筆,洋洋在告訴牛角他是棄兒後,馬上就接了一句「我是鬼魂喔」。

但是光就「遊蕩、無家可歸」這個性質來說,洋洋這麼比喻自己多少有點突兀。

因為我們之前看到大食王的他、不畏懼神明的他、靠著搭便車環遍全島的他實在沒有什麼動機把自己比喻成沒有實體的東西。

又比如 Savi 和她女朋友的劇情線。

一開始她女朋友做的是類似「尺度比較大的模特兒」一類的工作,為何後來想到的「賺錢點子」會是去洗劫嫖客就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而 Savi 原先甚至會為了女朋友胸部被人看到而生氣,一下子為了錢忽然什麼都不在意了,也讓人有突兀之感。

她們兩人洗劫嫖客的橋段配合音樂,產生一些有趣的狂想色彩,但這樣的色彩卻和影片的現實感根本不相容。

甚至,如果細究的話,這個橋段甚至可說是十分粗糙的,演出水準大概和康樂社團晚會上搞笑的表演相去不遠(我猜導演大概沒有真正考察過 SM 是怎麼回事吧)。

必勇的肇事讓他在好不容易快要振作時又重新掉入谷底,而且為了脫罪說的謊讓他不斷受到良心的責備。

應該說,這個劇情的發展本身是很有力的:明明必勇正要迎向光明、明明閃避狗是一件善事、明明見到Savi的渴望是父母的常情,但是世事就是這麼無奈,不是嗎?

正是因為世事無法總是順心,人才會需要神的存在,不是嗎?

但是,即使是這段本意不錯的劇情,也因為導演和編劇試著要給必勇「多一點打擊」而受到損傷了。

我指的是必勇被記者訪問的片段台灣新聞水準低落歸低落,還沒有低能到追著問毫無知名度的人是否「曾經酗酒」的程度。

何況,記者連「曾經酗酒」都挖出來,卻不知道酒測結果通過也不成個道理。

類似這樣的釜鑿痕跡,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地在傷害著這部片子。

的確,導演或編劇是劇中人物真正意義上的「神明」,主宰著劇中人物的命運。

然而,是不是正因如此,他們反而應該像電影裡的神明一樣,默默地看著他們劇中的人物?

人物性格一旦設定成型,接下來能做的就是依照設定的性格發展,而不是導演或編劇伸出他們的手將人物引向此地或彼地。

在我看來,一方面,在劇情設計或台詞撰寫時,導演和編劇傳遞「概念」的企圖太強,時時讓觀眾感覺到那隻伸進來的手;另一方面,在表演層次,當演員最需要導演引領他們走向「真實」時,導演卻顯得力有未逮。

這些缺憾不至於讓人不滿,但是難免讓人覺得惋惜。

這也是我對《流浪神狗人》的整體心得。

 3 ) 一部台湾的“,<<撞车>>”

似乎人与人的冷漠,要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件件让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事,才能换醒世人,让大家相信世间有爱,其实,我们平时的一个笑容,一句寒暄,一个拥抱,都会让人觉得温暖……这个电影把剧中所有的人和事都串在一起,导演实在是费了不少心思,且电影的音乐也用的和符合他所表达的意境,颜色也控制的不错,实为导演较好的力作。

 4 ) 福气

喜欢那个流浪的孩子,吃起来好可爱,呵呵.都说能吃是福,他却觉得自己福气不够,所以收集那么多护身俯,却都慷慨的送给了每个被遗弃的佛,老天有眼.一直忘记不了的是片子里那量穿梭在寂寞公路上的透明的佛车,也许只有台湾才能看到这样的人神共存的景象,神秘热闹着冷眼旁观,也许这个世界本是寂寞的太久,所以神都来凑凑热闹吧.

 5 ) 要怎样才会懂得珍惜

电影看得人心情压抑,尽管结局美好,但是画面及配乐以及表演的氛围都是淡淡的、为难的、抑郁的。

尤为专心注意到的,是苏慧伦出演妻子的夫妇。

在一场突发车祸后,两人方才意识到生命脆弱而身边人需要珍惜,这个情节于情于理都是很恰当的,人嘛,都是麻痹的、自私的、所求甚多的,所以在生活中渐渐迷失自己、忘却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得到的又是什么,在得失之间耿耿于怀,狠狠地问——你到底要我怎么样!

你怎么可以对我这样!

你都快要把我逼疯了!

难免应了歌词里的一句——这个世界谁无病。

无病呻吟的并不是一颗需索不足的心或者爱与不爱,而是像静修所里的老师所说——每一个生病的身体背后,都有一个被困住的灵魂。

这个世界这么匆忙,还有谁愿意停下来俭省自己的灵魂呢。

直到——突然发生的车祸。

两夫妻在开车的时候吵架,因此减慢车速,后车超车后与货车相撞后两人当场身亡。

于是两人在借宿的地方开始重新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生活。

多么让人生恨的桥段!

这个世界已经漠然到了不到生死攸关无人关心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地步!

多么让人生恨!

人们为自己的洋洋自得找了多少的理由啊,忙碌生病吃饭应酬功名利禄……至于那个什么灵魂,困住也罢逃跑也罢,灵魂又能值几个钱——如果不是是一场车祸或者其他的什么飞来横祸后侥幸活下来并且还能喃喃地对自己的亲人爱人说——我们回家好好过吧——这样的话,我们就这么碌碌地活着难道就永远也学不会珍惜了么?

难怪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总算懂得了。

爱情也是这样吧,冲击之后侥幸没有消散掉的那一款,必有后福!

 6 ) 神啊神,你为何离弃我

《流浪神狗人》 God Man Dog导演:陈芯宜演员:高捷、苏慧伦陈芯宜的这部处女作有过好评,就观后第一印象,却是刻意有余、精彩不足。

刻意在于片名始终让我记不住,到底是“神狗人”还是“神人狗”。

按照英文片名来讲,显然是后者更能保持统一。

流浪是陈芯宜持续关注过的游民生活状态。

设置God与Dog,是正读与倒念都行得通的两个单词,却掩饰不了狗的刻意出现。

不妨干脆点,名字就仿《篱笆、女人和狗》,称为“上帝、男人和狗”。

近年台湾电影有的是跟风的青春片、同性片和纯爱片,不过大多没什么心肺,也没有营养。

当局支持电影制作,年复一年发出电影辅导金,至于后面事宜官方似乎兴趣不大。

反正有着一大部分都被浪费的惯例,大家各取所需,不出声地保持默契。

这一时间,绿色彩的本土意识在电影里急剧觉醒,绿色的流行与社会政治的背景不无联系。

反映在过去一年的《练习曲》、《最遥远的距离》中,就是胡德夫的民歌音乐,大吹乡土民风的环岛巡游主题。

这一切在《流浪神狗人》有着同样的微妙信号,观众可以在《流浪神狗人》中见到作为背景的台北101大楼,美丽的东海岸,原住民生活以及宗教与民俗文化。

台湾电影的表现对象,从外省人、本省人再到原住民,这固然是条不大一样的道路,却不见得就是一个好出口。

近几十年的日本电影,有一部分电影人持续关注冲绳、韩裔华裔以及外来族群的生活状态。

其缘起也只为了表现处于边缘地带的少数群体,通过他们承受的压力更能表现一整个时代的困境。

影片展示了台湾社会不同阶层的面貌,陈芯宜安排达八个主要人物的群像戏,不过有些角色失之徒劳。

这个过程中,导演暴露了她所处的观察姿态。

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夫妻,情感生活很不快乐。

生活不宽裕的原住民父亲,看起来也不开心。

一无所有、到处游荡的流浪人,似乎只有他们才能够无忧无虑。

以上人物都被边缘化,唯一称得上共同点的是都和神明信仰有所联系。

他们不受周围关注,直到一起车祸的发生。

《流浪神狗人》里有着基督教与佛教、道教的多样,几种门类的语言交流,不同人的思想差异和激烈交锋,这些都直白说明了导演的野心。

遗憾的是,年轻女导演把自己放在这样的位置并不是太好。

深入程度和编剧技巧上,影片远远不够。

简单说,可以比较一下被称为“不算新鲜”的《巴别塔》或者《天堂边缘》,那里的叙事节奏和多线讲述有何等紧凑。

《流浪神狗人》处理起来全给做反了,内容一多一杂,就变成东糊一把西补一把,不大牢固的堆砌。

此外,影片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台湾演员的青黄不接,非职业演员和专业演员的混用,看起来没有特殊效果。

此前苏慧伦在郑文堂的《深海》里就演过了不正常的神经质女人,貌合神离的妻子角色没有新意。

张翰(张震的哥哥)和张洋洋(《一一》的小男孩)都来自杨德昌的挖掘,不过没什么好说的。

影片经常有大段叫人窒息的沉默,镜头更是懒得动弹一下,诡异的音乐有时候也显得不大协调。

小组讨论: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29849/出处: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8-06/28/content_502819.htm

 7 ) 慢慢看

直到车祸,才开始明白电影要表达的意思。

导演真够沉得住气的,以至于看的有点儿压抑。

任何神都不是救赎,想要得救,只能挣脱掉执拗的自己。

价值百万的古董佛,被丢弃的关二爷雕像,硕大的观音,小樽的圣母像,没有福气的阿仙,这一切在牛角看来,都是需要被修补被爱护的对象。

当他们融洽的同处一室,世界就真的变美了。

 8 ) 台湾版《撞车》

  我不敢说这是抄袭之作,但各个方面来讲,这与前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撞车有太多雷同之处。

看完《撞车》再看这一部虽不至于有味同嚼蜡之感,但已经不再新鲜。

 9 ) God.Man.Dog

想起妈妈说的一句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不爽的事情。

有些事情菩萨和耶稣都顾不上。

只好靠自己!

外加撞大运!

讲起菩萨和耶稣,想起一个笑话!

菩萨和耶稣的区别是什么?

 10 ) 我不是不快乐

这部片子,淡淡的,不紧不慢的。

几张面孔,几对人物,几种生活。

陈述着,展示着。

看到快一半,才意识到,他们每个人,都在欲望的网里苦苦支撑与挣扎着。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而信仰,只是我们求得欲望实现的另一种形式罢了。

青青,她想要爱,想要简单的生活,想要老公的温暖和孩子的平安,可是,她没得到。

于是她想到了信仰。

然而,信仰也没能使他得到什么。

生活还是生活,生命多么脆弱。

当生动的死亡片段在她眼前展开时,才懂得生命的可贵,才决定好好活下去。

她之前一直不快乐。

之后的日子会向好,如果要快乐,还需要努力。

阿雄,不快乐的男人。

公司要修度假村,不惜占据美丽的海滩,也不惜普通民众的房子和安逸的生活,他只是商业大潮中的一个小水手,船长不是他。

他的事业与家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平衡。

就连去疗养时,也是心事重重。

当那个价值一百万的清代古董被青送走,他咆哮着,脸抽搐着。

他是真的不快乐。

这是不是庸人自扰呢。

虽然他去拜佛,但他没有任何信仰。

莎薇,她的人生不是完美的,她的父母穷,她的哥哥不在了。

最初,她对散打生涯很迷茫,她说,我不知道我这样是为了什么。

她被强加了一种生活,教练要她得奖要她保送上大学,这种欲望压抑了她自己的欲望。

可是,这没有办法。

在命运面前,人时常需要妥协。

在骗了一些钱之后,莎薇觉得没意思,生活还是步入了正轨。

到最后,6000块的玩具,让她满足,也让家人满足。

她终于可以回家了,她得到了内心的温暖。

这个时候,她是幸福的。

虽然她没有信仰,她会越来越快乐。

小寒。

欲望多得很。

想出名 想赚钱 想隆胸结果被男人占便宜,结果去骗人钱,结果,胸没隆成。

她没有信仰,相信,她的内心也是无比空虚的。

必勇夫妇,最具代表的两个角色。

捡回破烂做好分类,开车送桃子,尝尽苦难。

可是夫妇俩勤劳又和善。

他们一直在为某种理想,为相对更好的生活奋斗着。

必勇会为学生买玩具时多付一些钱感激念叨老半天;接到别人送的桃子时会拒绝说这一个要好几百块呢,结果别人这么做的原因是不再要他送货。

妇人本来就很穷,但看到流浪的阿仙,想都没想就把方便面都买了下来,勉强果腹的同时还想着可以抽奖。

除开必勇在为戒酒挣扎着信教,他们还是很幸福的。

但是车祸无情地撕破了平静的生活,撕破了信仰的无能。

律师说,反正你先不要认罪就对了,其他的先交给我。

妇人说,如果能让莎薇和阿布斯早点回到我们身边,就算是说谎又会怎样呢。

必勇又开始喝酒了,他自责,他说不上快乐,也说不上不快乐。

生活还要这样继续。

不过,孩子们都回来了,又中了一台跑步机,这是不是一个转机---重归现实生活的转机?

我相信他们会好好活下去的。

牛角先生,残疾人,用庙会赚钱。

他收集散落在四处的被人抛弃的信仰,但又以此来解众生苦,弥补一些人们信仰缺失,并提醒他们:不管生活怎样,也不管你有没有信仰,神在这里,你还是要好好生活。

(“你这么热门哦,也会被丢掉。

神不能不收啦,狗也不能不养啦,脚也不能不做,对不对?

”)他的钱被偷了,平静的很,也不挣扎牵挂,只是等着莎薇来送钱,然后淡淡说一句“还好你有良心诶”就打发了(而青青的老公却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在他那里,青青的信仰被践踏着,这样一来,青青不管有什么信仰,但还是不快乐)他被老板拒绝了,损失了一笔钱,却可以很轻松的用捡来的桃子和鱼安慰自己,语气里全是高兴和惊喜。

牛角先生,虽然收集了那么多佛像,也以此来谋生,但他也有可能不信教,他的内心已经足够富足,他只要简单的活着。

而关于假肢,他并不急切去买一个新的。

这样看来,他几乎没有欲望。

至于阿仙,他轻松的活着,痛快的吃着。

他也快乐着。

(PS:演阿仙的张洋洋长大了,没以前可爱了牙齿都不整齐= =。

什么,你没看过他的片子?

杨德昌,《一一》!

)佛像的镜头在片中随处出现。

当我们看着佛的眼睛与祥和的表情,我们是否可以在浮躁的社会和琐碎的生活中,用片刻时间将心静下来,洗净一些没必要的欲望?

宗教给人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

我原来以为这部片子想告诉我们,物质上有保障的人才有权利信教(必勇不是最终放弃了信仰吗)。

后来我一思考,发现不能这么理解。

我觉得是,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快乐起来,让自己的内心富足起来。

而如果你不快乐,感觉无限空虚迷茫,生活也让你提不起劲,感觉不到希望,这个时候,就算是信仰也帮不了你。

有时候,信仰反而让你更加痛苦。

(阿冰问:“你的签怎么都是吉啊?

”牛角先生说:“签是给人家希望的啦!

”)人为什么会痛苦?

欲望太多。

人为什么要信教?

祈求解脱。

一切还是得从自己做起。

如果你受不了生活里的挣扎,那么就请你习惯挣扎吧。

这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够脱离呢。

片子的神来之笔是---当阿仙和神明坐在一条凳子上吃包子被人赶跑,并被告知不能跟神明平起平坐,而那之前,“神明”才刚开口说话,“下次有庙会就叫我,我需要装假肢呢!

”真是讽刺。

人快乐富足起来,的确会变成神仙。

《流浪神狗人》---神,狗,人神最快活无虞狗其次人最惨

 短评

这世界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

5分钟前
  • trista
  • 推荐

神明与台湾山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都市丛林的抑郁。原住民音乐也像神迹一般贯穿整部电影叙事转折点。想家了。

9分钟前
  • 沧洋_
  • 推荐

感觉好萌啊,还带有一丝神秘气息。

11分钟前
  • 孤岛飞鹰
  • 力荐

GOD&amp;DOG 流浪的神、狗、人,一幅台湾社会的缩影写照,三个阶层,中产,流浪汉,原住民。角色刻画太过细致生动。跳蚤市场和河边捡佛像的片段体现了导演高超的生活观察能力,太喜欢前半部分了,车祸后后半段,总感觉不如前半段,但还是很棒!胶片电影不死

12分钟前
  • 翻车鱼
  • 推荐

很乏味的片子。。纯粹冲着当年的最爱——苏慧伦去的。。

16分钟前
  • 阿错
  • 较差

这是我视线以外的东西。

19分钟前
  • 很想吃花生
  • 还行

没看进去 挺一般的

21分钟前
  • 小国际
  • 还行

看的时候总觉得很苦 不敢看下去 果然是女导演的作品总在怜悯一切和呈现平凡的困苦 还好啦结尾没这么糟糕 不管什么神都能渡人的吧

24分钟前
  • 綠 鴨
  • 还行

配樂十分棒,大加分

27分钟前
  • wesley
  • 力荐

蘇慧倫和在「深海」中一樣,詮釋現代人的抑鬱,線條分明。高捷不演大哥,卻更貼近他現實生活中好男人的形象。特別喜歡原住民那條線,也喜歡音樂圈和電影圈交錯的配角使用,有著狎促溫暖的趣味。裡面的尤浪尤幹,就是不浪尤幹的哥哥阿。把台灣現代社會的元素,抽離組合得很棒

31分钟前
  • 木川
  • 推荐

价值与信仰在三个群体里或各自或互相地轮转着,他们,我们,都一样迟迟等不来救赎。生而不为人,只是作了在人间流浪的幽灵。音乐棒。

36分钟前
  • 地球最後的雨
  • 推荐

3+ 高捷那条线最好

39分钟前
  • owo
  • 还行

因为结尾加上两星

41分钟前
  • 六月羊吃羊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五条线索叙事,阶级贫富、佛教/基督教、少数民族、残障人士、传统文化等社会元素都有涉猎,似乎野心蛮大。但处理得较为混乱。堆砌流浪神/狗/人的符号,以车祸汇集所有线索,剧作上显得很是刻意。从庶民角度看,《大佛》无疑优秀太多。P.S.张翰/苏慧伦的CP看上去有戴立忍/桂纶镁的既视感

4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三个家庭,两个漂流的人,闷。我愿意这样窒息

48分钟前
  • xx@百年孤独
  • 推荐

想到了一页台北

49分钟前
  • 枯藤老树肥羊
  • 还行

对年轻导演心慈手软或者不是太好的习惯..但crash也好..冈萨雷斯也好..其实并不妨碍导演用台湾的方式讲台湾人自己的事..只此一点就无可替代..电影或者并无国界..但文化亲切感和共鸣呢?

54分钟前
  • 煮豆燃豆腐
  • 推荐

原来神也流浪

57分钟前
  • 贝塔
  • 还行

人们定义出水蜜桃的价值、手的价值、狗的价值、人的价值,甚至,连神也有了不同的价值。可总是有人慌张的寻找什么,就像在寻找落魄的神灵,在寻找简单的日子,在寻找家人的和睦。都在流浪者寻找各自的归所。

1小时前
  • 净手焚香
  • 推荐

漂亮的OST

1小时前
  • 拿破妮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