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很好吃的一对,在选角上非常出乎意料。
两个人碰撞出来的cp和磕点都恰到好处,一些“深入”的画面也拍的十分唯美。
非常精彩的刻画出了较为“刻板”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哈哈哈哈。
🇬🇧和🇺🇸两人真的很鲜明的形成了对比,一个谨慎规整,按部就班。
一个自由理想,被爱包围。
欢喜冤家,床头吵架床尾和(乐)好:1.选角真的还不错,除了主角两人以外其他的角色配置也好到不行。
尤其喜欢里面出现的女性角色,无论是美国总统女士,副总统的孙女Nora,还有Zahra辛苦打工人。
虽然每个角色出场不多,但都鲜明有力。
总统女士展现出的作为总统的强势和母亲的柔性是那么自然且和谐的同时出现在同一人身上,她在得知Alex的恋情之后,和儿子的畅谈甚至让我想把选票给她(x)。
一个总统爱子民前,一定是爱自己的孩子的。
Nora,可谓是Alex的恋爱导师,这个🇬🇧🇺🇸cp没了Nora和Beatrice那真的走两步就要散。
她真的好可爱,自信又美丽,在事业上也有着成就,是我很喜欢的角色之一。
Zahra真的是打工人灵魂写照哈哈哈哈,每次出现都在被工作逼疯的边缘,那句“付我的工资可不包括这个工作”简直打工人嘴替。
可以说是本剧最强打工魂,看的时候感受到了被迫加班解决烂摊子的打工人无奈。
这家没了Zahra都得要散。
2. 太过典型的🇬🇧🇺🇸刻画,很好磕Alex真的足够自由民主,出柜后被妈妈搂在怀里谈心的时候,真的能感到他是被深爱着长大的。
在最后被Henry突然冷落,独身闯入皇宫示爱那里真的好像Henry养了只大型犬一样。
那种淋雨弃犬的可怜模样,也难怪心软的Henry难以拒绝。
Henry规整拘束,充满了被皇室和传统束缚的紧绷感,想要爱又局促不安。
最后被勇敢追爱的Alex“逼到墙角”才表露真心那里,真的太典了。
两人分别时的互换信物本应具体刻画的,也被一笔带过了。
我难受…nope:节奏实在是太快了,这样体量的一个剧拍成十几集的电视剧正正好,像是这样的电影拍出来前后冲突不强烈,高潮部分若蜻蜓点水,真的很可惜。
有可能重新拍成电视剧吗,我觉得时间可以更长一点!
三星半,半部好戏。
前半部浪漫喜剧味道对极了,高能不断,嘴角没下来过。
看得出主创团队做了很多努力提升质感,台词明快有趣,镜头就流媒体爽片而言称得上考究。
Taylor的肉体和唇红齿白的Nick味道都很对。。
火鸡夜聊和新年派对几场戏把小说的亮点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展现了甚至最大化了。
几场亲密戏码也非常好,情和欲兼顾了。
尤其是巴黎夜场戏,Nick演得非常到位。
成功之处在于把小说的好处发挥出来,不足之处也在于并没有规避小说的弱点。
人物弧光做得非常美式,强调个人成长和价值找寻的同时对role obligation等体系性的问题一带而过,最终使人物的一些挣扎变得空洞。
同时,人物成长线索在两个角色之间分配不均,尤其是在影片里,仿佛Alex负责大杀四方但缺乏斗争细节,Henry负责少年愁滋味但很有些强赋新词的啰嗦感,使得一个人物空,一个人物烦。
好在Taylor形象尚佳,Nick足够有脆弱感,爽一下足矣。
毕竟BL的主要受众除了LGBT群体就是腐女了,要是再在故事里掺什么恶毒婆婆女小三的厌女桥段,再塑造一个或实体或象征意义的永远正确的“爹”,2023年的女性群体一定当场摔饭碗。
这电影看着就让人很舒适,白宫全女班底(英首相也是女的)、第一老公在家刷碗、第一儿子只能当花瓶nbcs他的竞选主张……以及英国王子不仅不秃而且还真的好看。
22世纪的童话故事了属于是,这才是赚钱的正确姿势!
我也好想躺在乌玛瑟曼怀里谁懂啊❤️🔥美国人民你们2024年干脆就选她行吗反正这活儿谁干也一样不如选个extremely hot的是的,“正确”没什么不好的。
它建立在意识到了现存的不公的基础上,无非是步子迈得大了屁股跟不上脚,或者为了急于证明自己的progressive而表现得有些动作变形夸张。
起码态度是有的挨打是立正的,你总要给现实以改变的时间。
我双手双脚支持“正确”!
更何况这部电影就是一个童话,寄托我们最“正确”最理想化的愿望,童话就是用来干这个的。
然而,有的现实可以被美化,有的则不能。
我个人不太喜欢的一个趋势是近些年的同类型作品喜欢给爹洗白,比如强行反转一个看起来严肃刻板的爹在儿子出柜后出人意料的表示理解尊重、比如隔壁同期上映的某片给“臭直男”加800层粉红滤镜最后强行用亲情来做一个剧终大和解…………拜托,you know how it works,爹尤其是东亚爹真的不是这样的。
很显然爹代表了父权制,他们可以说是少数群体面临的最大拦路虎之一了,这样强行把大BOSS美化洗白成不值一提的小困难,不就等于否定了少数群体真正面临的困难和他们付出的努力吗?
在本片中,对爹(祖父)的塑造还挺别出心裁的,这个爹是一个纯粹的“现实主义”者,一切都以实用为主,王子喜欢男人还是女人他根本不care——甚至这个无王位继承权的王子本身他都没在care的。
他关心的只有他的王位和统治,所以他自始至终也没变。
没有美化、没有洗白、没有亲情战胜一切。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一切呢?
是窗外的lgbt群体和ally们,是他们的声援改变了局势。
这个结局真是我看到的同类型题材里最完美的了——既没有为了happy ending而削弱反派,也没有否定奋斗和抗争的价值,还对🏳️🌈运动发出了了全心全意的褒奖和支持……
最后,喜欢这个公主。
准确的说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女性配角都特别招人喜欢,再次感叹闪闪发亮的女宝们呐。
豆瓣号终于复活了,发篇长评庆祝一下。
写在开头:盘了50+遍很喜欢所以基本都是夸的,会提及原著,但是所有讨论都基于电影版,写法跳跃逻辑很碎充满臆断还挺长,请酌情阅读。
1.斜线文的小情歌 开宗明义,其实只要在夏令营里拖过地,幽灵船上擦过甲板,都应该能辨认出这基底是 TSN/ Jewnicorn 的斜线文Slashfic,所以本篇评论就是建立在原著是斜线文/电影是斜线电影的基础上。
当然点明他是斜线文并不是想讨论本作和 TSN/Jewnicorn 的联系,而是想说说斜线文这个文体的独特性和他对电影的塑造。
斜线文最本源的根基是两人间的情感,换言之爱情,无需等到正文开篇的第一个字,在键盘敲下两个角色名之间那道斜杠时,这份爱情就已经昭昭天命不容质疑。
也不同于一般的浪漫小说/电影/原耽,斜线文甚至经常省略爱情如何萌芽的环节,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已然相爱的两人如何历经世事最终走到一起,就好比,幕布拉开就是扮作伽倪墨得斯的罗瑟琳与奥兰多在林中相遇的《皆大欢喜》,第一镜头就是奈特利先生对弗兰克评头论足的《爱玛》,不熟悉的观众会觉得节奏如疾风骤雨,但乐于此道者则甘之如饴。
也因此,在看了几乎所有Reaction视频后,会发现全球都是如此步调一致,同时惊呼,同时掩面,同时爆笑,同时垂泪,宛若最模范的大数据剧本。
诚然,这确实是大数据,只不过这份大数据的来源非常质朴罢了。
从1974年第一篇可考的 Kirk/Spock 斜线文发表至今,经由一组组的配对,一篇篇的书写,一代人又一代人,评论叠着评论,kudos压着kudos,无数的Hurt/Comfort,无数的 Angst/Fluff,五十年来,借助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几何倍数增长的写作者与阅读者的共同努力,用最笨拙的方式,缓慢原始但又最微细推演打磨出的最能让人愉悦的桥段,来展现一种最私人又最无私的喜爱,无关自身,只是想看两个互相喜欢之人谈情说爱的愉悦,所凝结出的一支美丽花朵。
2.三道主菜 当然如何将这花朵变为果实,就是导演兼剧本马修的工作了。
从结果来看,马修没有执着于把它变成一部通常的“浪漫喜剧”,而是扬长避短,将斜线文出场第一刻两人就深爱对方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观众所得到的便是,在一部普通浪漫电影两小时的片长,三幕式的结构里,收获了半部《傲慢与偏见》,半部《罗马假日》和一个《诺丁山》式的结尾。
就像前段所说,由于斜线文的特性,我们得以跳过爱情如何萌芽的环节,只出现在台词中的墨尔本气候大会是达西先生说出“可以容忍的”那场舞会,之后的波折便成为“恼人”的 Alex 和“无礼”的 Henry 间的“见过几面”。
直到开场皇家婚礼,Alex 和 Henry 犹如尼日斐花园舞会的两支邀约般针锋相对,肯特郡的几次散步成为了杂物间里的袒露心扉。
新年雪松下,Henry 重复着达西最灾难的表白,红房间内,Alex 终于同 Liz 一样化解心结接纳对方,直到午夜白宫二楼卧室,电影过去三分之一,Alex 是 Bi 然后暗恋多年,Henry 如五月花柱而且一见钟情,诸事水到渠成,第一幕结束。
至此傲慢与偏见演完,如若两位只是丽兹和达西,那已经可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但 Henry 却在此留下“别太当真”的扣,带来第二幕。
最后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在作者导演和演员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成功获得了一个稀有的达西式右位,怎能不餍足?
于是带着“别太当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位殿下和一位美国人,他们接吻拥抱(甚至),他们漫游各地,有嬉笑有深情,舞会与音乐,甚至都还吃着冰激凌,但依旧以为不会相爱,直到奥斯丁的湖水犹如台伯河畔,Henry 变成安妮,知道自己必须亲手结束一切。
至此电影完成三分之二,罗马假日演完,如果他们只是安妮和乔伊,那便只能等一个萍水相逢不复得路的结局。
但这是斜线文,带着王子和王子终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昭昭天命,迎来第三幕。
同样的,再次在作者导演和演员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成功获得了一个布莱德利式的左位,亦很满足。
天边的星辰离去,相对于等过四季,Alex 七天后便决定自己寻求答案,有误会有爆料有争吵有和解,但最后都大大方方的公之于众并接受所有人的祝福。
于是我们收获一个诺丁山式结局。
电影结束,观众开始等待第二只婚礼蛋糕,当然这只绝不会是昂贵的75000镑。
至此马修的工作完成地还算顺利,用了一部通常商业电影的体量演了三出爱情电影的精华,把斜线文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当然这样必然会造成调性的割裂感,但所幸,通过对原作的部分调整理出了一明一暗两条线,还算合格且紧密的串联整个故事。
3.两条曲线 原作小说是严格的 Alex 视角,也因此 Henry 线完全伏在其中并不容易理解。
但电影自第三幕起,除了少数几场承接外,主视角都变成了 Henry,于是原本暗伏的 Henry 线被凸显,而整部电影得到一个头尾都有角色曲线的相对平等且完整的故事线。
Alex 的曲线电影基本尊重原著但只保留了主干,去掉了性向探索和旁枝矛盾,出于简练剧本的目的也算合情合理。
同时加大了年龄后,放弃了一些过于幼稚鬼的情节和脏话斗嘴(比如原著的火鸡恐惧症,雪松树下依旧疯狂吐槽 Henry 还说自己上过两次 Teen Vogue 封面和红屋后威胁要列进禁飞名单,当时读到是蛮好笑的,写斜线文里也很可爱啦,真的要拍出来就太不搭调了)Alex 的人物曲线其实相当经典,是一种古典式的英雄史诗型,动机和立场也非常正剧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帮助他人,最后拯救公主。
所以他的曲线由一开始的婚礼蛋糕前想要刺破 Henry 的假面,到解开心结后开始尝试了解 Henry ,辨明心迹后主动寻求 Henry,得知他的身份困境后尝试拯救 Henry,被撞破后努力让家庭接受 Henry,百分之一千确定自己对 Henry 的爱,并最后认定了 Henry 是值得他去勇闯孤塔拯救之人,对 Henry 行动的回应一直都是 Alex 人物曲线的最主要动因,好似佩内洛普之于奥德修斯,再辅以帮助母亲连任,推动拉丁裔地位的小插曲桥段来丰富的人物弧光。
因此他整体的人物发展是闯关式的,跨过的关卡认定的情感都会变成既定事实,可能会短时间无法认清自己的追求而迷茫,但一旦明确之后,他就不会退缩,所以他后面扮演 Saviour 音速降临伦敦拯救王子并不突然,这是 Alex 角色成长后的最终目的和必然结果。
这里正好插入说一下第二幕亦是全片的大转折,即 Zahra闯房间的意义,虽然拍摄手法相当喜剧,但整体来说它正式终结了第一幕结尾处两人那个名存实亡的”不要当真“的约定,表示他们都该考虑下一步了。
同时这一切对于 Henry 象征着一种失控,这个后面再说。
对于 Alex 而言这表示他必须承担起自己对 Henry 的那部分责任,并解决其中的问题,且为将 Henry 列入到自己人生计划的一部分中而做准备。
而对于 Henry 线的塑造则更多的来自电影的改动:手机联系是 Henry 先起手的,连续的王尔德拜伦大卫鲍伊的暗示是 Henry 先开始的,雪松下拥吻是他,接受邀请夜访上门是他,提出马球场约会是他,甚至马具间也是“Henry 先推的我”,小丘咖啡馆调情的是他,巴黎夜求欢的是他,邮件里直述爱意是他,最终闯到布鲁克林相见的亦是他。
这其中一些是原著情节,但更多是电影添加(比如书里 Henry 说出一见钟情没记错已经是博物馆之夜那里了)。
而由此形成的结构便是,在第二幕的大转折前,Henry 都是绝对主动的追求者一方。
在 Henry 线里不存在爱与不爱的问题,他爱惨 Alex 了。
但凡他不是王子,或只是一般的名人,白宫夜当晚他就能把婚给求了,第二天拉着首相总统当证婚人,就把事给办了。
所以 Henry 的人物曲线是一种浪漫式的骑士文学型,动机和立场也非常悲剧式:在自身绝对理想追求和冷酷现实间四处碰壁并万劫不复。
因此举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这两者的人物曲线,就好比帕尔修斯和热恋的罗兰相爱(所以就很带感(。
而这个理想追求和冷酷现实,其实电影在小丘咖啡馆两人对于姓氏的调情后就明确讨论,即两个 Henry 的困境:“英格兰之心” Henry George Edward James Hanover-Stuart-Fox 永远属于英国,因此那个匿名的爱着 Alex 的 Henry Fox 只能属于自己,永远无法公之于众,如何把两个 Henry 合一便是他的宿命,就像给 Alex 邮件里提到的冒名顶替综合症,这更像是 Henry 对自己的解读,”秘密而耻辱“的 Henry Fox 正顶替着 Prince Henry 享受本不该属于他的爱戴,也呼应两人后来弹琴时 Henry 所说“民众爱理想化的他,现在他们要接受事实了”。
这相对于原作简化了不少,但考虑电影体量还算合理。
也因此巴黎夜后 Henry 对 Alex 提出的两个问题,都是以“一部分的你是否...”开始,因为对 Henry 而言,割裂两个自己生活已经是日常的生存之道,但从上面提到的曲线就能看出 Alex 不存在分裂自己屈从问题的可能,他只会发现并解决问题,所以 Henry 永远也不可能要求 Alex 像自己那样分成两部分,也是在意识到这点后他说他“正在学习”。
这里正好插入一下 Henry 和妹妹 Bea 相关对话的个人分析,可能存在过度解读,看过算过:开场婚礼戏,妹妹问过 Henry “有没有见过 Alex”,结合后面 Henry 提到家里只向妹妹出柜过,可以得出 Henry 对 Alex 一见钟情的事并没有对妹妹说过。
但后面 Zahra 酒店捉人片段,两人讨论知情人员的对话则是:H:“还有珀西。
”A:“对还有诺拉。
”H:“哦,我还告诉了我妹妹。
”A:“哇,我还不知道。
”H:“是,她真的很高兴我们在一起。
”告诉珀西应该就是马球赛的时候,毕竟要他更新宾客名单。
然后 Henry 是分开陈述并且给妹妹的信息是他俩确定关系了,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告诉妹妹”是巴黎夜后。
这里甚至可以脑补一个从巴黎回来冒着粉红泡泡的 Henry 拉着 Bea 聊 Alex 聊不停。
再然后逃离德州后的一段对话:H:“我结束了和 Alex 的关系。
”B:“是祖父发现了吗?
”(Did grandpa find out?
)H:“不是这次。
”这几句值得稍微过度解读,首先妹妹听到是 Henry 主动结束关系后,直接跳过小情侣吵架闹别扭有的没的,马上得出结论是“祖父棒打鸳鸯。
” 而这期间妹妹根本没有在场过,所以她单凭 Henry 跟自己聊天的状态和内容就是知道 Henry 爱惨了,主动结束的唯一可能就是外力。
其次妹妹说的是“祖父发现了吗?
”,如果是知道类似情况之前发生过一般会下意识的说“又发现了吗?
”。
所以过度解读就是虽然之前祖父也介入过,但 Henry 并有告诉过妹妹,Alex 是第一个主动愿意分享给家人的男友。
再叠加第二幕大转折(Zahra 闯房间),给 Henry 带来的失控感,明确地向他揭示,“不要当真“的约定已破,两人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私人事件,Henry 需要为可能的将来早做准备。
因此第二幕的后半段,Henry 曲线实际是在“学习”与“伤害控制”摇摆,一方面他学习向家人分享 Alex(告诉了自己妹妹),另一方面也学习分享 Alex 的家人(接受邀请,到奥斯丁度假拜见岳父 ),并更乐于接受 Alex 的爱(卡拉OK唱机和六杯龙舌兰酒后 Alex 的照顾)。
至此我们可以说 Henry 已经接受了他自己成为 Henry Fox-Claremont-Diaz,但还是不够,他还是没准备好迈出最后一步,或者说单凭 Henry 一个人他永远也无法迈出这一步,所以他只能选择“伤害控制”进行逃避,即转换回 Prince Henry 的身份(有象征意味的穿回西装),并逃回城堡。
也由此两人的塑造临近完成,但他们依旧必须共同面对并互相完善各自角色曲线的最后一笔,即夜闯城堡。
4.一场交锋 经历整个第二幕,Henry 可以是属于 Alex 和他家庭的 Henry Fox-Claremont-Diaz,也可以是属于皇室的 Prince Henry,但仍不能将两者合一,他满怀对 Alex 的爱又背负着王子的责任,自囚在最后的一道枷锁之中。
同样经历第二幕,Alex 拥有了百分之一千确定的对 Henry 的爱和无惧坠下悬崖的决心,带着有全家的爱与包容,手握钥匙冲向最后的关隘阻隔,去解救他整个角色的最大动因,他的安德洛墨达,囚于枷锁中的王子。
夜闯城堡,这里便是两个人物曲线最后的交锋和发展。
这幕争吵确实堪比雅思/托福混合双打,也有像“用一座牢笼交换另一座”这样的金句频出,但立场其实很好辨别。
前半段 Henry 始终扮演 Prince Henry 来回绝,Alex 始终对着 Henry Fox 在表白,直到 Henry 漏出来一句“懦夫”最终理顺了整个争吵。
Henry 的意识里知道自己在躲避,在“伤害控制”,但他始终是孤单一人,没有支持也没有鼓励,所做的决定,所逃离的问题都是为了保全 Henry Fox 不至于消散。
同时 Alex 也看出了问题的核心:Henry 单纯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挣脱枷锁,决定不管悬崖与否先跳出第一步,他提出办法,伸出象征性的手,并变相的向 Henry 承诺,除非他亲自回绝,不然这双臂将永远向他敞开。
终于 Henry 被 Alex 打动并决定尝试,所以在 V&A 博物馆里,伴随着音乐,Alex 物理上张开双臂迎接时,Henry 最终迎了上去,接受了 Alex 伸出的手并期许他的耐心。
而 Henry 希望自己的历史上有 Alex 和对他的爱的告白,某种意义上也象征着他的名字正式成为 Henry George Edward James Hanover-Stuart-Fox-Claremont-Diaz(这个是真的 mouthful 了)。
至此 Alex 携手冲破最后的枷锁,Henry 将零碎的自己相合完整不再迷茫,信物交换,两个人物曲线同时完成,迎接最后的风暴。
这里要着重提一下博物馆中的金句:H:当后人为我撰写生平历史时,我希望里面能有你,以及我对你的爱。
A:历史,Huh?
我相信我们能创造些历史。
这段对话后半句来自原著小说,前半句出自电影编剧,但两句话契合无比相互对照,并且还完美对照角色(文学/政治)甚至英美的民族性格,加之表演时两位应对自然并拿捏得当的神态和语气,由衷感叹,这种经由原作者编剧和演员共同创作而传达出的完美场景,是一部高完成度电影对观众负责的表现。
另外也正是因为这两条曲线的交织,完美成就了浪漫喜剧中最重要的环节:拉扯感。
当 Alex 不自知时,Henry 会抓住所有的机会,用最孤注一掷的方式示爱,而当 Henry 退缩时,Alex 又会用最快的速度和最果决的行动回敬,这样的拉扯从第一场戏直到最后皇室阳台致意,贯穿全片,使得所有环节都笑中带泪,酸中带甜,是一种极致的持续两小时的 Angst/Comfort 组合按摩,这也正是会由衷让人感觉甜的原因。
真正令人动容的甜不是一味糖上加糖堆叠而成的,它需要酸味的衬托,是一种失落后的惊喜,紧张后的舒缓,担忧后的宽慰。
就像爱在口却不能言时的决绝一吻,险些擦身错过后的双人共舞,邮件门暴风骤雨中的一声“baby”,失去了前面酸楚的承托,就会沦为最平常的一吻一舞和一声亲昵而已,远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打动人心。
5. 镜头与节奏 马修戏剧出身又喜欢墨镜,所以镜头语言算是优秀的,会有一些炫技,比如午夜白宫从进门到扑倒喘息和Zahra从闯门到开柜子的两场一镜到底都很适配,张力拉满且连贯。
奥斯汀湖边和肯辛顿楼梯相拥的两个俯拍也能留下记忆,新年夜下蹲定格和马球戏蒙太奇更是招牌级别,相信会出现在各种混剪中。
而对于绝大部分重要镜头,则使用非常平实的全画面平视镜头,所有神态表情情绪肢体的动作和变化都一览无余的呈现,就胜过无数胡乱正反打的片子了,也为显微镜看电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独属于两人的前后景深镜头,没记错的话大概有五处,除了雪松树下,其他都在三幕,能非常好的表现 Henry 的情绪起伏并且使观众共情,所以其他戏里演技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在这里,单凭这五个镜头就足够证明其能力了。
6. 命定的Callback 斜线文非常讲究 Callback,或者更老派的讲法,契诃夫之枪,每一个在前文提及的小细节,都会成为下文的一个浪漫点,而电影甚至更加放大了这个特点,基本做到了话不落地,几乎每一句台词表情动作都会和后面段落呼应,循环往复连绵不绝。
这里着重想说一下两人短信谈情时 Bromance 那段提到五本书,这些是原著没有的,马修自己加的,发现是非常规整的契诃夫之枪,值得聊一下。
整个对话里 Henry 提到了三本书:1. 查蒂·史密斯著作,这本应该指的是《白牙》,开篇就是一个英国人刚到美国,在场新年派对结束时与一个牙买加人结缘,相当于暗示后面整个新年派对的剧情。
2. 道林格雷的画像,这本加上后面讨论“更不用说拜伦自己的私生活”和比格是因为大卫鲍伊命名,基本上相当于对 Alex 出柜,但这又呼应后面聊到花样年华时 Henry 总忘记美国人有多没文,Alex 显然是接不住这些出柜暗示的。
3. 包法利夫人,这本就是呼应雨夜吵架 Henry 说的“我负担不起鲁莽”,Henry 天性是浪漫的,但他知道他绝不能是包法利夫人,他需要在必要的时候“伤害控制”。
另一半,Alex 则说了两本:1.另一个国家,这本主要涉及跨种族婚姻(对应 Alex 的原生家庭)和双性恋爱情(对应 Alex 本人),算是 Alex 对自身的回顾。
2. 霍乱时期的爱情,首先这是一本西语书,然后是桩禁忌之恋,以及最后两个人借着霍乱旗帜私奔避世(呼应最后见国王前 Alex 提到他们还来得及私奔马尔代夫),某种意义上到这里大概半个小时,其实整个故事的走向马修已经暗示完了。
7.阿刚那斯之门 在讨论两个主演前,需要先讲讲两个最重要的配角选角:Uma Thurman 和 Stephen Fry。
如果真将整部电影比作童话,那他们就是伊熙尔杜与阿纳瑞安的巨像把守着幻境的入口,使之不向现实倾倒。
归根到底,虽然设定大胆,简化下来其实就是总统儿子/国王外孙,所以要这个撑住设定,总统和国王必须要有说服力。
先讲总统,总统的先决条件就是克里斯玛Charisma,按导演的说法,观众会不会真的投她当总统。
而纵观整个好莱坞,能有这个克里斯玛的女演员屈指可数,Uma 算其中一个,虽然和大魔王之类相比缺少些老钱的味道,但是设定来自德州也算符合,所以 Uma 初登场先是背拍,一句权威感十足的德州腔,再转正面签字,就足够有说服力了,根本不需要有人提“总统”这类词,不会有人疑惑她的身份,最多只是感叹:“哦,是女总统啊!
”。
而同一场戏里,ipad上的女首相就没有那么高的辨识度了,虽然演员也演过胡博士,演技也是过关的,但克里斯玛的这个东西是强求不来的。
后面不管是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还是 Alex 出柜时的两场戏,情绪点都非常准确,口音又漂亮的飞起(人生第一次觉得德州口音那么性感)就试问谁不想要这么个总统这么个妈妈?
然后是国王。
因为大魔王 Richard 弱化,主要也是 Richard 的演员撑不起角色,电影也给了一段不算短的演讲,但看完就觉得这人谁?
演技台词这东西就是这样,撑不起来就是撑不起来。
以至于最后大选夜,比起德州翻蓝,更在意的反而是 Uma 和这货打竟然还要靠德州分胜负,你美帝到底行不行?
所以国王成了实际意义的“第三幕反派”,但这段相对于原著改了挺多,原著主要是菲利普和妈妈弟弟对峙,妈妈还拿爆料威胁没记错的话,反正挺乱的。
电影就完全由 Fry 主导了(可能台词都是他改的),基本算是压戏级别了,但配合国王的身份,就非常合理。
同 Uma 一样,开门 Fry 进场,镜头追身,Henry 低头,然后点烟抽烟,示意坐下,欲言又止,转身去倒酒,至此没有一句台词,然后开口就是“二战时期”接云遮雾绕大长句,也是没有任何人提“国王”,但就已经非常有信服度了,而且很多有“王尔德滤镜”,“炸叔滤镜”都开始担心起最后会棒打鸳鸯了,压迫感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同时,Fry 也没有演成原著里传统的“恶婆婆”角色,辩经主题明确,台词更是老练,“Occasionally vulgar but genuine” 这种词一看就是 Fry 自己写的,堵 Alex 嘴的两句话也非常凌厉,更衬托出 Henry 接下话茬后对峙时其角色的成长。
甚至最后一句问 Henry 的话“你是否确定这是你想要的?
如果你现在走出去就再也没法回头了。
” 和 Alex 向妈妈出柜时是被问“在进一步行动前,你需要弄清楚这份感情是否是永远。
这份关系会定义你的一生。
“是同一逻辑,非常完美的Callback。
至此两位最重要的配角,用一美一英一正一反两种方式守护住了这个童话般的设定,也大幅加强和抬高了整个故事在观赏层面的信服度。
8.天选之人 由于个人RPS自肃,所以戏外部分就看了最近马修放的几段花絮和一些文字采访,也因此以下还是使用剧中人物名字。
不过首先,在讨论所有的视觉要素前,先想着重说一说声音,这部不仅对眼睛对心脏好,对耳朵也很好。
Uma 和 Fry 在前面已经写明就不赘述了。
两位主演的声音也是绝了,Alex 低音嗓真的非常苏,尤其几段演讲感染力都非常强,平常对话都很有包容感和亲和力,而变调之后会变得相当轻快可爱,同时偶尔几句西班牙语更是加分,尤其怼记者那句“Buenas noches, cabrón.“一句再见胜过千万句脏话。
Henry 声音比想象中低沉些,加上英音的加持,富含自制力,但是变调以后会有种受惊小动物的感觉,然后某些场合下气声的运用更是将诱惑感和脆弱感拉满。
虽然原声出演在欧美圈是硬性要求的,但是还是要感叹这两位伟大的嗓音。
(我承认隔壁 One Piece 的气泡音人传人对我造成了一些伤害(。
接着讨论下角色性格和演出:首先 Alex 的表层人格(Persona)就是自信开朗犬系,他的真实人格则要成熟稳重很多,且略微缺乏自信(第一幕同 Nora 在车里)带一些自我否定(德州辅选时写信给 Henry 时陈述)少许腼腆的(和爸妈出柜两段以及和 Nora 讨论雪松吻),而包裹在最中心是颗略带暗色的核。
(酒店怼记者那段和选举夜情绪低沉时,以及船戏扑倒 Henry 前一秒的那个抬眼。
)然后 Henry 则相对明显,他的表层人格就是毒舌节制猫系,而他的真实人格则要轻快主动很多,包裹在最中心是敏感脆弱的核。
但在戏外时,Alex 的表现更接近戏内的稳重的真实人格,Henry 也类似,表现的相对活泼。
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相当奇妙的表演模式,他们在戏内主要表演的恰恰是 Alex 和 Henry 的表层人格面具,所以即使出戏也可以被理解成 Alex 和 Henry 的人格面具短暂破裂,而最内在的核的演出甚至可能都是一种真实内核的披露(或许可能是 Henry 几场泪眼婆娑如此惊艳的一种解释),毕竟戏内外的成长环境都有可比照之处。
于是两位演员和角色形成了一种薛定谔的演自己,甚至根本无法察觉是出戏了还是剧本要求,不得不说演员挑对了,真的事半功倍。
同时在盘了50+遍后,终于可以稍微触及一下最难以捉摸的化学问题,希望讨论的没太偏离。
船戏就不细说了,反正边亲边 make 边蹭鼻尖边十指紧扣已经是顶级情色+纯爱绝杀了,那一推腰更是可以载入影史了,各位应该已经品鉴很多遍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对于硬件层面的化学,首先感谢 Alex 给大家普及了深肤色的美好,黑金人真的很热爱这一口。
而黑金这样的配对,其实是在追求一种非对称平衡,或者如果是暴雪老玩家的话:互异平衡。
斜线文很大程度的都是在追求相对势均力敌的关系,但如果是太过相似的两人,这种镜像感会严重削弱势均力敌的张力和化学性,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非对称平衡,即完全不相同甚至相反两人的势均力敌,当然这个追求其实算是有美学理论基础的,下文会谈到。
而这个选角就非常好的满足了这种非对称平衡,身高体型方面都近似相同,但皮色仪态动作又天差地别,两个人光站在那里就很已经算是一副世界名画了。
对于亲密戏的化学,最容易切入的一个是视点是手的位置,在绝大多事亲密戏场合下,Henry 的手都处于 Alex 脸颊/脖颈/肩膀处,是整个过程的实际主导者,但同时 Alex 的手又会永远的置于或悬于 Henry 腰间,充当一个真正的保护者和控制者。
而这样设计的效果便是:Henry 对 Alex 是贪惏无餍的,但需要时刻保持自持,所以 Henry 的行动都时刻处于跌落情欲深渊和维持理智的永恒交战中。
而 Alex 对 Henry 的予取予求都是纵容的,并在绝大多时候对 Henry 是尊重且极度克制的,但更深层次又会表现出十足的掌控力。
也因此每一段这类戏码其实都存在三重拉扯:Henry 与 Alex 间的拉扯,Alex 自己的拉扯和 Henry 自己的拉扯,而由此形成的重奏般的拉扯感或许就是化学值爆表的一个原因。
9. 喜剧的诞生 最后呼应标题,做些个人碎碎念,作为资深黑金人来说,真的很久没有吃到这么纯正的黑金饭了,其他影评也都在讨论光海啊,太阳月亮啊,甚至十六型人格,但其实用形而上的视角掉书袋讨论,这就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讨论的金-日神型(阿波罗)和黑-酒神型(狄俄倪索斯),即绝对理型VS永恒沉醉,两者从各种意义上都是彻底相反的存在,但又都是源自人性的半身而不可分割,就像双头的雅努斯,硬币的两面,会饮篇的另一半,是绝对的宿命感,而当两者互相感染共振,使云石雕像动容垂泪,让意乱情迷壮士断腕,又将是最绝美的画面。
同时也要感谢现在开放包容的选角,使我们同时收获了黑色的狄俄倪索斯外貌姿态的日神/金色的阿波罗外貌姿态的酒神,这种在各个层面都更有张力和化学反应的组合。
当然这也成为很多人开始时凭借外表而站错左位/右位的原因,但其实如果是更注重黑金间人物关系的话,即日神永远拯救,酒神恒久痴迷,从根源上就不会站错。
然而,日神的母题包含奉献,而酒神的母题则直指死亡,这也是黑金多悲剧的原因,即创作者抵御不了悲剧那甜美的引诱。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两者都是人之思维最纯粹的产物,永恒的拯救和永恒的痴迷,所以黑金不会因为私人间的误会这样的蠢事而走向坏结局,能阻隔他们的只有那永恒的宿命,“直到死亡将他们分离”。
于是当我们把这置入到一个童话的语境中,最后的黑暗宿命被拿掉,就会发现一切豁然开朗,因为依照两者的原型来发展推动关系,没有任何事可以阻挡两者的结合,他们终将吸引,这份结合将成一个时间中的定点(fixed point in time),他们将在所有的 IF 线中收获好结局,这未尝不是一种喜剧的诞生。
所以比起公子/王子人设更神奇的,其实是拿日神/酒神这两个人类戏剧史上最顶配的人设去搞浪漫喜剧,毕竟这两个人设搞悲剧是百试百灵,现在发现搞喜剧也是一样的所向披靡。
PS.造一些谣 和电影本身无关,没仔细查证随口一说,看过算过,有异议就是大佬您对。
不磕 RPS 但是还是想两句。
先看歌单:Joan Jett/Bad Bunny/Omar Apollo/Perfume Genius,再加上 Bowie 和 Queen,这个按电影说法已经够 Gaga 前五十排了。
再看演员:Zahra 前有 TLW 的卡门,后有肖根,都是一代 Icon,Nora 之前演过爱你维克托,再加上已经明牌的女首相,炸叔,Philip,Amy,Miguel,友善的不能再友善了。
配角群都已经是这样了,然后马修疯了去找(——)演主角?
但就像 Alex 的演讲所说的,这些都应该是个人决断的范畴,观众只要尊重祝福就可以了。
9.19 补个后记本文通篇都剥离了现实意义,而在讨论人物发展剧本逻辑角色原型演技台词镜头,这么做主要是想回到戏剧的本源来讨论这部电影,归根结底戏剧诞生自超验的秘仪,乐园的重构,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实世界之外的“境”,梦境也好醉境也罢,根本目的都是安抚/释放观众的情绪。
只是现代性的表达欲爆炸以来,来自编剧,导演,演员各方面的自说自话都挂靠在戏剧之上,反而将“安抚/释放”这个本因埋没。
所以遇到这样一部原作导演演员都在“安抚观众的情绪”电影还是深感欣慰的,尤其在这么一个动荡的时代。
同样的,今年欧美大部分现象级的影视也都开始重视“安抚观众的情绪”,无数的乐园被构建,无数的超验被传递,电影重新变成 Escapism 的尘世乐土,自现代性而出的这代作者演员导演终于放弃带个大胡子故作高深了,而且开始切实考虑起观众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奇景了。
Henry对Alex说,我不像你从小在爱和支持里长大。
的确,当Alex对母亲坦陈自己恋情的时候,如他所说,他从未担心母亲会不接受,只是害怕母亲会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而Henry却不行,他一直知道所有人都不会接受,这是命运使然。
因为Alex只需要为自己负责,而Henry却要为整个英格兰负责。
轻易获得全家人支持的Alex是否真能体会Henry的处境其实并不一定,他只知道自己想要的就要争取,政治追求如是,爱情亦如是。
这一点多少也是沿袭于他的家庭教育,母亲28岁成为州议员,并与少数族裔结婚,而父亲更是身为移民而努力向上,不难想象他从小的生活氛围和成长趋势,这和Henry完全相反。
他在几百年不变的家族制度中生于斯长于斯,又在最叛逆的时期失去了最重要的父亲。
他没有支持,看似活在温室却只能自生自灭。
两个男主的选角其实很有想法,英国王子是典型的金发碧眼的英国人长相,而美国总统之子却是明显的带有少数族裔血统的外貌。
进而在性格上一个拘谨压抑,一个奔放自由。
在第一次接吻之前,失落的Henry问Alex,你有没有相关如果不是这个身份,你要做什么。
Alex回答,我其实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工人阶级的孩子。
同样的处境却是不同的困境,所以Alex冒雨前来肯辛顿宫,言之凿凿的说自己的付出的时候,其实他所说的付出和Henry所说的依然风马牛不相及,可以说是量级的差距。
结尾国王召见的时候,哥哥菲利普一直在冷嘲热讽,突然让人对国王的态度有些期待,但结果还是不出所料。
英国民众的支持游行,以及美国总统的竞选胜利其实多少有些理想主义。
但其实整个片子都是如此。
怎么那么多3星?不能理解,这是今年最美妙、最甜美、演技佳、颜值高,可以说难得一见的好同志片,咋那么多挑刺的?不管,这古早的设定看着就是带味儿,两个人就是我见过颜值演技双高的好演员,两个小时的电影我都不舍得倍速,就怕幸福过去的太快!两个人在一起的画面就是美好本身,甜的我嘴角翘了两小时,啊啊啊真好看真好看啊,我就是那么肤浅,这个下午好幸福啊啊啊啊!要鼓励这样颜值演技预算都到位的同志电影,要让他们获得口碑和流量,以后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去投资这样的电影啊,大家支持起来啊!果断五星!
看到好多评论说这电影都是女性做boss,做官员,是乌托邦,还一本正经的跟前段时间的电影芭比联系起来了,要笑死了,村里第一次通网吗?
美剧,英剧里女性做boss,boss全是女性是常规操作,这种做法至少有十年了。
不要把这片土地上的现状硬套到其他国家,以这两亩三分地为参照标准的人,还是最适合和内鱼三生三世。
本质上依旧是习以为常的"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难题,过程些许慢热,节奏刻意拉长,不过酷儿身份、文化差异、移民印记、女性色彩、高科技入侵,也着实让人在耳目一新的同时,找到了作为当代社会人的一些共鸣。
结局过于理想化,一个"世纪难题"却在peace & love中悄然被解决。
与其说是解决,不如说是蒸发,当看到he变得如此之美好,我不免有些恍惚,想想影片中英国王室的固执,美国女总统的面对儿子出柜的坦荡,再看看制片方和发行方,一时又有点无语凝噎。
继续细究,当两个帅哥在银幕上大谈阔谈"爱"的时候,又不免会感受到,这个字眼的释放有些太随意了点。
毕竟,我个人感受最强烈的,可能也只是那溢满屏幕的荷尔蒙的冲动。
不过话说回来,带着这样的冲动的青春味,可能又让不少人“爷回青”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win-win达成,你快乐,我快乐。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影片部分镜头拍的的确养眼。
party众人蹲下后二人的凝望,以及度假地泳池下水流灌耳的声音。
2023美国爱情片《星条红与皇室蓝》,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定级R,豆瓣评分7.7,IMDb评分7.1。
近几年最好看的同性电影,仿佛男女之爱一般美好纯洁的同性之爱,喜剧片框架之下没有《断背山》那样的伤感,两位主人公勇敢面对现实,冲破束缚和枷锁,带给观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畅快淋漓。
原著小说真是精彩,虽然我没看过原著,但是非常钦佩作者构思了这样一个戏剧冲突丰富而强烈的同性爱情故事——同性爱情本就是重要的戏剧矛盾,两个国家的人相爱又是一重戏剧矛盾,二人的特殊身份又是一重戏剧矛盾,真相暴露后造成两国摩擦又是一重戏剧矛盾,最终二人冲破枷锁、携手面对世界的壮举将故事推向高潮……真是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构思。
影片的情爱尺度恰到好处,情爱戏拍得很美很艺术,虽然情爱戏有些尺度,但是完全没有色情的感觉,导演既很好地体现了二人的激情,又没有让人产生龌龊的想法。
两个演员都演得很好,同性电影容易演出来娘的感觉,两个男主表演d的恰到好处,虽然英国王子显得弱些,但也有主动和激情的男性阳刚一面,最后与国王谈判,展现了其非常坚毅果敢的一面。
影片完成度非常高,节奏紧凑,异彩纷呈,跌宕起伏,近两个小时牢牢吸引观众,最后大团圆结局,心满意足地结束观影,有一种很美好的观影感受涌上心头,这是好电影带给观众的享受。
近些年同性电影越来越多,早已不再是《断背山》那个遮遮掩掩的时代了,同性电影在爱情片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世界各国都在涌现优秀的同性电影。
观众也不再有曾经的猎奇心理,而是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情感方式。
《断背山》作为同性电影的代表作,展示的是禁忌时代大背景的悲情故事,同性恋人是逃避、隐忍和无奈,而如今《星条红与皇室蓝》这样的电影展现的是同性恋人勇敢表达内心、勇敢追求幸福、勇敢面对现实、勇敢挣脱枷锁的新时代爱情观。
美好的感情千千万,未必只有男女之爱,爱情的归宿未必只是传宗接代。
无论是男女之爱,男男之爱,女女之爱,只要能够令人刻骨铭心,只要能够令人由衷的幸福,又何必纠结于约定俗成呢?
几个月前第一次看到设定和情节的时候尬得抠脚,但是今天看了以后真的还可以,各方面的(设定来说蛮少见的虽然有点冒犯hh)但主要情节性取向被媒体曝光、最后爱情事业双开花这种还是蛮俗套,不过无可厚非吧。
美国男的总统妈是乌玛瑟曼演的,感觉回春了状态好好,那一家人真的都好开明..好自由..(part of个体上的)英国男这边(真的好英国hh)总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群中我真的会倾向于关注这种话少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一次次为神秘男二死去活来。
其实英国一家也挺开放的,虽然还是非常理想化就是了。
虽然感觉很遥远 但是一想到样本基数这么大总会有真的吧惊喜也不少,除了画面非常美(摄影布景包括演员的脸、仪态和状态都很好)一个是莎拉夏希突然出现(一开始有点不敢认)然后再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真的好帅..另一个就是配乐,在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一段的特别有氛围,一晚上怒听十遍,以后就要用这首歌..
What should I do有一些比较不错的台词,对一处印象比较深:Elections do matter because they give you a voice, and your voice is blended tonight with the voices of millions of Americans just like you: openhearted, fearless in alive to a bolder, brighter, braver future.照例存点喜欢的镜头
Breathtaking moment
想起了昨天在《赎罪》里重复了两遍的台词“..and live without shame.”
我单身没关系..我的cp必须..
这剧本的起承转合仿佛不存在,而且没有什么电影感(虽然它确实是个网大),甜的地方猛的像给你灌工业糖精,丝毫不在意一些含蓄的情感,这并不是指床戏不够暴露,而是指情感搭建没有细节和循序渐进,直接上来就直给观众没有情感基础的吻戏和床戏,情感上我嗑不太动;以及前面用同画框展现两人的“网恋”,导致他们最后在一起时我恍惚间会觉得他们还在不同时空,观感就不太好;光看两个帅哥谈恋爱我还是能得看进去,只是现实架空成这样有好多地方我都觉得很难评。
太甜了太甜了,女性掌控权力的耽美王室童话哪个女孩子能不爱,女人负责搞事业,男人负责搞男人的美好世界
这简直了,是纯爱还是GV咱也分不清,主要这选角,找了个太“大脑一片空白写脸上”的奶油小孩来演王子了,既然都请了乌玛瑟曼和油炸叔,咱主角选人能不能稍用点心
什么理想童话世界超甜BL小鸡片啊。编剧和导演超级体贴观众,就算要搞点波折都舍不得下手虐,配角除了童话反派就是嘴硬心软的助攻手,太萌了吧。PS:我觉得拿两个男主攻受来做英美政治文章大可不必,都什么时代了还觉得草人高于挨草,太ken了吧。
非常想在乌菲齐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雅典学院、佛村美院大卫雕塑下边、大英博物馆帕台农神庙那里干这对情侣做的事,谁懂?封神应该学,第二部改拍殷商红和西岐蓝。
请把我放在两个男主中间,让他们说的所有情话都是对着我说的,他们做的所有事也是对着我做的
Love, Barbie.
土 但爱看
这颜,这尺度,这画面,这英伦风,这全女性政治背景。你知道这是对女性观众多么友好的电影吗?还是HE,不打五星留过年么?
你俩直接拍场半小时的porn都比这好看
已经看不得这样太过童话的故事了,不痛不痒,情节也太过样板化了。
土,但爱看
1.王子谈同性恋爱,前有瑞典剧集《青春王室》,后有美国电影《星条红与皇室蓝》;2.亚历克斯:……我们应该有权决定何时以及如何告知公众我们的关系 以及我们的酷儿身份。事实上 每个酷儿都有权按自己的方式 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出柜,他们也有权选择完全不出柜。这个强加在我们身上的 “柜子”的问题 不能通过强迫出柜来解决。这与羞耻无关,这事关个人隐私,以及自决的基本权利,这些正是酷儿解放斗争 一直以来所依据的原则。但还有一个更简单的事实,我爱上一个人,这个人恰好是一个男人,而这个男人恰好是一位王子。他俘获了我的心,让我的生活变得无比美好。我爱他,亨利·乔治·爱德华·詹姆斯·汉诺威-斯图尔特-福克斯王子殿下,希望有一天,我们会有机会 以自己的方式公开我们的恋情。3.-亚历克斯: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亨利:《花样年华》。…
我爱上了一个人,他恰好是个男人也恰好是个王子。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说真的我真的笑的很大声,掐指一算我都有快二十年没在我国同人或是耽美文里看见这种经典语句了吧哈哈哈哈哈。整体这情节我寻思了一下,应该属于欧美版高干文,而且吧这种情节甚至我感觉更像是不知道哪家写的高干paro同人然后转原耽。因为太不像欧美同性恋影视文学风了,像晋江(车停ao3)同人风【演员的话王子是不能细看,细看越看越难看,总统公子倒是细看越看越耐看【全场最佳是Shaw吧,就是总统的公关秘书姐姐哈哈哈哈,我们肖大锤无论是她撞破现场还是后面她打电话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可以掏出枪来突突了对面啊哈哈哈哈
太阳刚了
就图一乐吧…
颜和价值观就够了…土得纯粹的耽美,美得梦幻的世界(电影里都有成真的芭比王国了,热评里还有Ken在卖弄自己的政治见解,别太好笑
两个小时的电影看出了三个小时,梦幻程度相当于民主党赢得德州选票。无比感谢选角导演将原著里的矮攻换成了188的Alex,一款从各方面都无比适合东亚宝宝体质的小甜饼。还有反正现在看起来美利坚总统是谁好像都没差,我愿意在大洋彼岸为乌玛瑟曼当选美国总统表达强烈支持(
四手联弹和排球戏“致敬”CMBYN,游泳戏梦回《男孩》,博物馆夜游魂穿Woody Allen,你说这糖水片有什么大毛病吗,最值得挞伐的不是纯yy政治儿戏,而是认真谈恋爱的场景,都拍得太潦草而缺乏想象力了,给人一种“别人家的恋爱不过如此”之感。结尾到阳台上接受民众祝福,像极了翻版迪士尼公主片。最好笑也最聪明的部分,当属那些让英美观众都会意的stereotypical jokes,但这种小冒犯,得轻拿轻放才有余味,硬要强扭成叙事的阻力(让王子突然“醒悟”到贵族身份带来的沉重),就太没意思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美国democrat政治白日梦哈哈哈哈哈,干王子、女总统、德州蓝……以及那个在大英博物馆里到处劫掠来的文物中间跳舞的场景,真是槽多无吐……(但是真的,王子好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