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沉大海,无力回天。
病疹无法祛除,就像罪性一样顽固。
老律师的形象何等真实,良心的治愈只一闪而过,且附属于欲望和罪性。
金钱、职责、名声乃至正义本身,无论何种动机,都在昏黑磅礴的纽约之夜中成为了孕育罪孽与不公的工具。
事件之真相、善良之本性,成为了情节中最不重要的东西,它们被随意虚构、自如重塑,在客观与主观的世界中同时沉入谷底。
结局似乎令人欣慰,无论是公诉人还是律师,他们的良心也无法完全祛除。
然而发生这一事件后留下的裂痕像一座隐藏于海底的冰山,如此凄怆,如此庞大,无法无视,又无法直视。
正如黑夜与罪孽本身。
编剧和导演试图不偏不倚地对各种情节、场景、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导致整部剧的节奏略显拖沓。
第一集简直就是作大死少年的行为范本。
不顾父母反对去party,偷开父亲的出租车去party,不认识路,不知道怎么切换出租车载客状态,一看到上车的妹子很正就色迷心窍不赶人家下车且放弃去party的念头,接受妹子的摇头丸,陪妹子回家路上还给自己招惹目击证人,接受妹子的安非他命,陪妹子玩刀斩手游戏。。
更别说发现妹子尸体之后的一系列脑残举动了。。
在各种铁证之下,警方和检方都确信Naz就是本案的凶手。
尽管律师大叔看起来一脸力挽狂澜像,但是架不住对悲剧收场更能引人深思的忧虑,一直担心到整部剧的最后一秒(就算出了监狱也可能会被某些狂热分子伏击呀- -)。。
Naz童鞋虽然一路作死,但他的运气实在也好到不行。
进到这种有去无回的监狱,居然能受到黑大哥如此的赏识、喜爱和照顾。
就算把人暴击到重症监护室,参与运毒、吸毒活动,也没有被揪出来。
黑大哥还在关键时刻把律师妹子行为不检的光碟寄给律师大叔,试图让审判无效(虽然这个请求最终被法官驳回,但律师大叔精彩的结案陈词无疑也给Naz夺回了赢面)。
此外,女律师对Box警官的问询也是一大重要转折。
作为抹黑以往美剧中侦探光辉形象的Box警官,在法庭上被各种问句连击之后,突然良心发现去重查案件,发现了另外一名重大嫌疑人,并把这一结果告知了检方阿姨。
尽管检方阿姨出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考虑,并未为其所动,但一颗希望的种子已经埋下。
当她在结案陈词时想尽力说服陪审团Naz有罪时,显得特别力不从心,似乎此时她连自己也无法说服。
而当陪审团以6比6僵局宣告无法给出审判结果,法官无可奈何地询问检方阿姨是否要重新选择陪审团再审时,检方阿姨望着Naz、律师大叔、律师妹子三人六双水灵灵无辜可怜的眼睛时,她终于选择给这个少年一次机会。
不得不说,虽然剧情的略微拖沓可能会导致某些弃剧冲动,但完整看下来还是觉得非常值得,并且十分感激编剧和导演的良苦用心。
正好最近在看菲利普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其中一章节就是讲社会影响与司法制度的种种关系。
其中,从警察的证据搜集,到法庭上说服的战场,到陪审团的合议庭,方方面面都充斥着社会影响。
这些影响也都切实在剧中表现了出来,足见其写实。
Box警官对Naz、目击者的诱导式审讯;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对各自传唤的目击者的影响和控制,试图让对己方持有力供词的目击者显得更加可信,并破坏对己方有不利供词的目击者形象;在开庭陈述和总结陈词时采用的技巧,尽量避免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对自己的不利影响;合议庭中陪审团成员之间的相互说服和影响。
虽然最后的合议庭环节没有在剧中得到直观的呈现,但是就从裁决的时间和6比6的僵局来看,这样的判决结果就算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了。
根据《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的观点,陪审团常常很快就做出裁决(少于2小时),而且多数派常常会在陪审团评议中获胜。
只有当人数较多的少数派(5-6人)赞同无罪裁决时,多数派才可能会被动摇(本剧的平局,可以看做是某一个多数派成员被少数派所影响带来的结果)。
总之,无论是从故事性还是写实性角度看,本剧都值得一看。
(文/杨时旸)一只猫跑过街道,以傲慢又松弛的姿势。
父亲站在街上,面对着空空如也的车位,回想儿子从监狱打来的求救电话,回头望向一脸惊恐的妻子。
在这纽约寻常的一瞬,父亲却一头撞入了失常,被无助感冻结在街头。
这一瞬间,他还不如身后的那只猫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罪夜之奔》第一集的结尾。
留白、自信、意犹未尽。
人们开始知道自己或许正在见证又一部HBO的杰作。
2016年过半的时候,在这个溽热的美剧淡季中,各台都敷衍地播放着粗制滥造的伪科幻设定,或者充斥着惊声尖叫的恐怖夏令营题材。
《罪夜之奔》却显示出了罕见的力量。
它稳健又凝重,安静得近乎傲慢,不屑于与任何同档期的剧集为伍。
当越来越多的罪案剧乐于以奇观和喜剧的方式增加吸引力,《罪夜之奔》却坚定地投向了另一端。
它沉重、黑暗,用丰沛的细节和对于现实的敬重把自己置身于那些经典同类剧集的阵列,它让人想起《真探》第一季的稳固与嚣张,以及《谋杀》中渗透出的冷峻和绝望。
纳西尔-可汗作为出生于美国的穆斯林移民二代,一直是个谨小慎微的大学生,他偷偷开着父亲赖以谋生的出租车去往一个party,却意外在街上邂逅了一个女孩。
药物、酒精和性,他们度过了疯狂的一夜,醒来之后,纳西尔却发现姑娘被杀死在床上,自己成为了唯一的嫌犯……这个原本可以高度戏剧化的设定却被巧妙又审慎地冷处理,案件变成了催化剂和触发器,它本身甚至被后置,每个被卷入者的生活和心思却被意外地晾晒。
与其说,这是一场侦破游戏,不如说是一次逃亡和越狱——不只从真实的案件与实体监狱中脱身,更是从人们的怀疑和偏见之中救赎自己。
《罪夜之奔》改编自英剧《司法正义》,如果不是这次改编,或许少有人知道那部几年前的由本-卫肖主演的低调经典。
瘦弱的本-卫肖有着独特的疏离气质,他用低垂的眼神和神经质地面部抽动演活了一个孤独无依的角色,而在美剧版本中,里兹•阿迈德同样表现优异,他展现了一个移民二代特有的顾忌和倔强。
美剧的本土化改编能力,有时令人叹为观止,无论直面生活细部的《无耻家庭》还是依赖宏大背景的《国土安全》,其实都并非原创,只是这些编剧像是神奇的翻唱歌手,在此之后,都让人们忘记了原唱。
《罪夜之奔》保留了原作中的故事框架、人物性格、细节设定,乃至出场模式,但轻轻地转换就不动声色地把那个残忍的凶杀案植入了更加复杂的背景——嗑药乱交的穆斯林男孩儿杀害了一个白人女孩。
无论案情多么复杂,无论这其中的真相与地缘政治和恐怖主义到底有无关系,但凶嫌的种族出身和文化背景仍然会迅速吞噬掉其他所有细节,像癌细胞一样凸显自己。
这场凶杀案瞬间激发了“后911”时代的一切想象。
某种程度上说,《罪夜之奔》敏锐地用一个刑事案件切入了这个时代的病灶,抵达了人们恐慌、不解又不便言明的心理部位。
《罪夜之奔》决绝地拉暗了色调,它从夜幕开场,并有意识地将所有故事纳入黑夜。
此后的段落,绝少出现阳光与天空,所有情节几乎都发生在暗夜或者封闭空间——气氛压抑的住宅、凋败破旧,散发着毒虫和妓女气息的警察局以及危险环伺的监狱。
优秀的影视作品无法被彻底还原成文字,正如同真正的文学无法被有效地改编,《罪夜之奔》就是如此,它遍布细节——那种只能用视觉呈现的细节——肮脏的水洼倒影出戴着手铐脚镣的囚犯队列,破损墙壁的特写以及值班警察呆滞、冷漠又充满敌意的脸。
这些细节让隐喻与象征并存。
这是大多数商业化美剧的反面,一个更切近现实的美国和纽约,人们疲倦求生,有些东西在沦丧,有些东西在滋长。
所有人,包括主角在内,都近乎丑陋,他们肥硕或者枯干,穿着不合身的衣服。
警长博克斯低垂着肩膀,散乱着半秃的头发,律师John Stone穿着大两号的风衣,搭配着凉鞋,用一根筷子挠着长期不愈的脚癣……他们亲切又真实,如同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和生活负隅顽抗的同类。
这一切都让人想起劳伦斯-布洛克笔下的纽约,那位律师就如同马修-斯卡德附体,落魄又执着,是旁人眼中的寄生虫和垃圾,但有着自己的道德观,他最初把为纳西尔辩护当做意外捞到的一桩合适的生意,但不久之后,这却激发了他内心的正义。
他比那些日后出现的,布置了各种“鱼饵”抢生意的同行金牌律师都要正义,后者看似为正义而战,但总有着秘而不宣的目的。
而他本人却愈发剥落掉所有势利,淬炼出一些真诚。
影影焯焯地,John Stone会让人想到《绝命律师》中的索尔。
他身上混杂着一切经典角色的影子,标准的硬汉派侦探故事的变型,不堪的外表,隐秘的过去,被冷漠包裹的炽热的心脏。
这一切都被戛纳影帝约翰•特托罗激活。
他的脚患是底层生活的见证,成为了这个原本应该体面的职业最微妙的反讽,他是一个被主流鄙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和凶嫌纳西尔同病相怜,都被社会排斥。
他对于后者的帮助,成为了对自己的救赎。
只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如果说英剧《司法正义》所做的是聚焦,那么《罪夜之奔》所做的就是发散。
英剧从第三集开始就聚焦于法庭的质证,而美剧则不急不缓地展览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嫌疑人的父母,从母文化的桎梏和政治动荡中逃亡到多元化的美国,却意外成为了“后911”时代的可疑对象,他们用全部经验处理这个突如其来的灾祸,却仍然不知所措,其实他们只是掌握了英语,根本没有进入文化。
冰冷的法律系统、巧舌如簧的律师乃至同族人的逼问,他们两人只能沉默以对。
与此同时,律师和警察的生活也因为这个案子被纵深剖开,强装的坚强和幽默,都在这个棘手的案件面前,一败涂地。
像所有优异的罪案故事一样,那个神秘又残忍的案件成为了一面镜子,它能映射出人们心中深藏的很多面向,人们在探究真相的时候,也在探究自我,有人被它伤害,有人却也因它获救。
就如同主演之一约翰•特托罗所说,“这里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
你能看到每个人的精神分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专栏)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一个破案悬疑剧 看的比较多没报什么太大期待 实际上这是一种我完全没看过的风格 并不是俗套的法理道德反思 拍摄了无数的现实细节 蜻蜓点水般的小故事意味非常复杂 有卡夫卡的风格 台词和剧情的构思深思熟虑 最后监狱大哥和naz的对话意味深长 每个到这里的人都说自己是无辜的 但他只看出naz说的是实话 他是稀有的东西 像独角兽 所以要帮助他 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满嘴仁义道德吗 斯通的广告 律所的大律师 加班的警察 检察官法官 睡着的陪审团 动物救助广告 这精神那主义 都是道德绑架的谎话 监狱里的人是见过世面的 而监狱大哥并没有因为见多识广而不能明辨是非斯通的湿疹 贯穿全剧 这种疑难杂症就跟naz一样 被同一种自然力支配 无法根治 到处乱投医 药物引起各种副作用 影响工作生活 无意间被中医仅仅几服药完全治好 出乎意料 观众被引导认为湿疹象征着案件的过程 从无解到峰回路转 一种常规破案剧的套路 这是观众的误解 结果庭审急转直下 湿疹再度复发 这次遍布全身 斯通作为一个几乎没有辩护经验的律师 在史无前例的病症状态下 做出了精彩的庭审结束陈述 引出了核心内容 疑罪从无 为什么要维护疑罪从无 它如湿疹 如果不吸取过去的教训 为了眼前利益使用各种偏方 它看起来效果完美 实际上病毒更扩散全身 就如尽管naz被释放之后已经判若两人 犯罪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意外 更应是一种社会反思 对自然规则的破坏是无法通过其他规则弥补的神作无疑
因为是刚看了第一集(20160716),就只根据自己的观感写几点观影提示看惯了权利的游戏,纸牌屋,绝命毒师等精彩绝伦的美剧,也许大家刚看的时候都会吐槽剧情的发展速度(但是人格保证HBO出品必属精品),所以入坑第一个需要知道的就是本剧根据英剧《司法正义》改编,第一集78分钟,剧情进展的缓慢均是为了主题——揭示美国司法系统的漏洞和种族歧视问题——服务的,所以观剧时带着这两个大方向去看,去品,不仅不会觉得进展慢,还会觉得制作方对细节的处理恰到好处,细节里展示的信息量也比较大。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程序正义国家,对程序的规定很细致,执行要求也很高。
假使不按程序获得了证据而且这种不按程序达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这个证据就会成为毒树之果,即使没有其他证据能够证明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审判也不能按照这个证据将嫌疑人入罪,最终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无罪释放。
经典案例可参考世纪大案辛普森案。
这样看来已经是对人权的充足保护了吧,宁可放过一万,不可错杀一个,但是,本剧要说的就是,各种证据全部指向嫌疑人,相关人员也完全按照程序办事了,最终还是会有冤假错案的可能性。
这个漏洞,怎么补?
所以就进入下一步,审判比赛中的一方——律师登场。
律师的存在,就是为了作为嫌疑人的代理人,最大化代理人的利益。
而最重要的真相,就在审判比赛中的两方对手(检察官和嫌疑人律师)的辩论战争和法官的维持秩序的过程中不断逼近。
也就是说,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审判比赛中的各方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真相——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挖出的细节不同,对真相的理解千差万别。
剧中故意营造各种看似无关的人物登场,各种精确到分钟,秒的细节,就是为了交代清楚整个事件,但偏偏最重要的真相不告诉你了,就是为了后面可以层层拨开迷雾,给观众展现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所以,第一集觉得拖沓看不下去的,我建议,忍住,否则就错过了一道好菜。
矮大紧吹嘘美国爹的才华,但真正厉害的还是英国人。
剧是好剧,确实增长见识,但还是有很多我看不懂、不明所以的地方,就不提各种乱七八糟的琐碎情节了,贯穿全剧的两个意象——湿疹和猫,我是真的不明白着墨这么多的意义在哪,尽管后面在评论区看到了一个还凑合的解释,我仍是觉得矫情——也就是修辞过度。
开篇让我摸不着头脑,但之后的节奏的确让我感到一点停不下来的魔力,司法与人性是本剧的中心主题,前者让我学到了新的知识,但对于后者,如时空穿梭题材一般,我已经有了非常高的抗性,尽管是很高超的描写,但在我心里还是只有四星水平,我不是没有感触,事实上,最后Naz收拾东西,走出一道道铁门,面对着一个物是人非的世界,这一套流程我基本上完整地经历过,但更能让我共情的还是unbelievable里不那么类似的女主,对我来说,这才是五星的人性。
大奇特带着上帝视角来批判剧中的有色眼镜,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最低级的切入方式,他给了五星,但算是白看了。
还有我不觉得结尾有什么特别地细腻动人。
没仔细看过其他的高分影评,只是表达下自己的看法。
个人认为可以用垃圾来形容这部美剧,不明白那些说剧情没问题的怎么看出来的,明明许多事可以说出来的真相非要等到最后才去说,可能八集的剧只有最后半小时是可以称之为剧情没问题的部分了吧。
除了这半小时,太多太多的剧情不合理了,比如男主莫名其妙毫无征兆的黑化,比如黑老大到最后也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要帮他,就是因为我是老大我喜欢,比如跟那个女律师突然就亲上了?
比如男律师的定位是什么,靠着帮小混混出狱赚小钱同时自己也身处疾病的人也会有正义的一面?
我认为这部剧唯一可以一提的就是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司法系统,不是说好也不是说坏,就是很真实。
暗黑风格也好,什么风格也好,但就整个剧来讲,仅仅是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是一个讲的不怎么好的故事。
作为少数族裔,一向在学校不受欢迎的naz受同学邀请去参加一个市区里超级酷的排队。
这一晚,他决定偷走父亲的出租车去参加派对。
而他的人生在踩下油门的那一刻永远的被改变。
这部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侦探片,因为故事的最后,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杀害了女孩。
它主要在于叙述司法程序是如何离找到并审判真正的凶手越来越远的。
司法程序的诡异之处在于,检方一开始先是相信被告是有罪的,在这个信念上,他们千方百计去找被告有罪的证据。
尽管最后,他们发现女孩的理财顾问有着巨大的作案动机和证据,检方律师依然在结案陈词里斩钉截铁地让陪审团相信naz是凶手,仅仅因为“we've got more on the boy我们手里有更多男孩的证据”。
到这里,司法程序的目的已经不再是维护公平正义,而是为所有的利益方找到最符合自己利益的解决方案而已。
检方想尽快抓住“凶手”,不用管这个“凶手”是否真正杀了人,只需要大多数的人都认同他们的理念,认为凶手杀了人,就可以了。
而辩方律师和被告人,如果被告真的是清白的,那么他的清白是否能够被证明,全凭其律师的智商和职业水平,而这是不确定性非常大的一个因素。
更何况,在现实生活里,被告往往是普通平民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律师费,洗脱罪名也就更难了。
这部剧很大的意义在于把这个问题剖开了摆在所有人面前,司法程序真如人们以为的那么公平公正吗?
是否在我们普通人眼里,充当着公平,公正,公开,法制,等代名词的法院,其实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它仍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一个只要能请到普通人眼里的天价律师就有很大可能能够让富人洗脱罪名颠倒黑白的地方。
虽然我们希望不是,但事实让人失望。
故事的最后,是谁到底杀害了女孩并不是导演想要讨论的问题。
对于司法程序的公正和改进,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有所觉醒。
整个基调和真探的确很像,但是各人更喜欢这部。
美剧看出了小说的质感,阴郁中却有一丝丝温暖,律师的选角太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需要去抗争的东西。
看了这部戏,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我爱美剧的原因吧。
即使把你打的粉身碎骨,也还是会留给你一点点温柔和希望。
无限放大的人性背后,每个人都有无法逃避的阴暗面。
种族,司法,想说的东西实在太多~
E01和E08从第一集看到结束,感慨万千。
随便说一些。
”我怎么证明我是无辜的?
“Naz从一开始就陷入无比不利的境地,所有明面上的证据都指向他。
更别提所有偏见——少数族裔,高中时把两个同学送进医院,倒卖处方药给同学...无法自证真是一个经典情节,《狩猎》《制造杀人犯》《求求你表扬我》。
在被捕后,Naz应该时刻都能感觉到这种压力,为什么不就干脆屈服了呢。
给大家都省点时间。
大牌律师费尽心思争取来一个confess deal, 只要认罪,一切好说。
但是Naz还是在最后关头选择No,他相信自己是无辜的。
警察不信,地检不信,狱友不信,律师不在乎,家人不确定。
他信。
说来讽刺的是,最相信他的是一个监狱黑帮老大。
他说you smell like innocence,你身上有无辜的味道。
(他说这话的时候暖色光从头上照下,如同天使)“每个人都有负担,别管他们,好好生活”TNO不是要当一般犯罪剧(像其中调侃的CSI,关键在于谁是凶手)去看的,其关键在于人,甚至究竟有没有真凶,正义有没有伸张并不重要。
其中人物弧(弧光)是相当好看的,甚至有股宿命感。
主角Naz,第一集看上去就是个书呆子大学生,好不容易被邀请到party。
观众自然同情。
可是慢慢他变成会吞毒偷渡,甚至会利用新人的监狱二把手。
可是他过去曾一周内把两个同学送进医院。
妈妈都不再相信,问我是养了个怪物吗。
到最后地检问他:“你杀了她吗?
”他说我不知道被湿疹折磨的老律师,在走出门后恻隐回头,观众自然期冀。
可是他也自顾不暇,老婆离婚儿子不愿认。
四处求医问药没甚么用,以至于阳痿。
在更深层次,人们都看不起他,无论是病还是专代理小犯的工作。
整剧接近结尾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都很惨,然而还是要好好生活。
其他人也都有的看,洗白工作狂警察,咄咄逼人女地检,老寡妇杀手继父,动情新手小律师。
甚至每个小配角,小混混,黑人狱友,合伙出租车司机,入殓师,法医和调查员...有时间会慢慢说每个人都相对完整而具有辨识度,宿命感就出来了。
在询问高中保安的时候他说: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他那样...然而在这个剧中,每个人只是做了自己必然会做的事情,就像生活一样。
“迟到的正义”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觉得最后结局不错啦,真凶(?
)有望落网,正义昭于天日。
实际上,Naz的生活都被这案子毁了Naz从一个大学生,成了一手bad 一手sin,沉溺毒瘾的格格不入者。
出租车没了,房子也要没了(?
),家庭关系也完全破裂了怪谁?
警察?
因为他们根本不考虑别的可能,而是都在注意加班和高尔夫?
地检? 因为她操纵证据,私通法医,并忽视Box新递的证据?
每个人都难逃其咎,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
这里还会有新的罪犯,也有新的冤屈,还有新的生活。
最后Naz坐在和Andrea并肩的河畔,roll一根回想斯人(和黑帮老大)大江东去,物是人非,唯New York永存。
P.S. 看到是神剧《The Wire》编剧我笑了,我说这沧桑感(和Omar,Bodie,Carve)哪来的。
除了节奏较缓之外,挑不出太多其他毛病,不过换个角度来说,缓慢正是这部剧的风格,因为它企图无限逼近的描摹真实的司法生态以及人物心理,最后一集的结尾可以纳入近年来我最爱的美剧结尾行列了!科恩兄弟的御用演员真是各个都是多面手啊,一帮“呆萌傻”的神经质演员演起正剧来简直就是秒杀四方。
是喜欢的节奏,但还是不值这么高的分。
看了四集知道这剧的尿性和《谋杀》差不多了,总之就是拍的很好,节奏极慢,等破案要等一万年。虽然不是烂片但是看完之后我总会问自己“我为什么吃多了撑着要花时间看这个?“
我以为我会喜欢,但是我没有...挥之不去的故作高深感,到后来我完全为我大Jackson Height看下去的...
法庭戏全线扑街差评
哦……罪案不是悬疑,不是推理……所以就可以一整部剧都找不到真相抓不到凶手,所以就可以拖了一整部剧,才把男主救出来。女律师本来觉得还挺有正义感挺好的,结果就感情用事,葬送自己一生的律师事业,你让我说什么好呢……就,编剧开心就好。拍得很高级很有隐喻,但就是对我来说,好无聊好难看。
3.5 这部剧过半之后才着墨男主的命运走向、才开始有点好看。男主角的前后变化表演得挺好的,但剧情的素材和方向多、前期剪辑偏碎不够重心的感觉。探底深以为傲的司法系统/生活像块顽疾牛皮癣吗...警方、检控方、辩律方、多方角逐、每一方只要完成自己认可的“真相指标/KPI”然后赢下就够了...真实的真相是什么重要吗、哪方关心...即使纳以这种方式不被起诉、也确实清白,但这个人的轨迹、人生已再也不同...
墨迹的要死,就为了看具体到底怎么死的,结果到最后也他妈没说!
.
虽然大多数人都在推荐但并没有觉得很好看系列……上一次有这样感觉的是绝命毒师……好吧,这不是我的菜。
伤心
抱着看推理剧的心情看了部监狱风云,谁他妈想知道他在监狱里过的咋样。结局男律师是亮点,片头曲很带感
无聊至极!!!浪费了这么长时间,本来还以为有啥翻转
感觉第4-5集是一个分界线,前半段一开始开局挺吸引人的,你很难不陷入这桩案子的猜测,并且仔细审视思考所有包含的社会因素。但中段两集太过注重于案件其他方面的侧写,所以难免对案件进展产生了焦躁感(尤其是刚看完ACS再来看这个,会有点爆炸)。监狱的戏添加得超棒,Riz的前后反差也展现得极好。
在看的2300多天,终于重新捡起来看完。这6年多,又看了很多,又了解了很多。然而仍然没看进去。
评分虚高。 故事主线讨论辩诉交易制度,根本没入门好吗!司法成本和司法效果,司法效率,正义实现,功利主义,这才是辩诉交易的讨论点。这剧连边儿都没挨着! 两条辅线:案件侦破有头无尾,讨论人性又浅尝辄止,编导水平有限深度不够。至于小尼,本身就不是啥好鸟,再进去是早晚的事。
目的是营造沉浸式体验,把观众推向极其真实的局面, 不过,这也只是剧本上的真实,从谋杀现场到警局到监狱到法庭的流程上的真实,准确地讲,是节奏上的真实。而细节上,情理上,我怀疑。比方说,在这些犯罪悬疑的影视剧,要是警察角色不是主角,就总会有人比他们更接近真相。在这里,是律师充当了更好的警察,是退休的警长还在试图找到真相,透过走访,关系,在种种蛛丝马迹里试图找到其他的嫌疑犯,现役警察们的角色也因此被自然弃置,甚至会被归类为不负责任的一派,这就属于很典型的刻意设计,而如果以“真实”为主打噱头的作品还是挣脱不了这种典型的话,它好极也有限。
弃了
不喜欢。遇上麻烦就知道没命逃跑的白痴,明明跑不掉,偏偏狗屎运。前程锦绣的nerd大学生变成吸毒纹身暴力犯然后无罪释放了。这跟巴基斯坦或穆斯林有什么关系。
凶手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