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很不好,一度对生活失去向往。
找来这部片子,本来准备随便看看,看下来感觉感触蛮多。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大雄他们对乌托邦充满向往,到了乌托邦之后,发现都是骗局,于是想方设法逃离了。
日本的动漫里面很多都会谈论到乌托邦这个概念,《火影忍者》里面佩恩、宇智波带土想创造一个无限月读的世界。
今天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也是烦透了这个世界,感觉要是有一个乌托邦该有多好。
这个世界很残酷,充满烦恼,充满内卷,很难让人感觉到生活本身的乐趣,感觉自己就像这个世界运转机器中的一颗螺丝。
不知道是我心态还是成长环境的问题,感觉周围很多人过得还挺开心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向往。
我高兴不起来,今年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但是同时也更加焦虑了。
快30岁的人了,我还是会看看哆啦A梦,看看其他的各种动漫。
是幼稚吗?
我觉得也不是,是现实世界太残酷,动漫世界保留了现实世界的美好部分,滤掉了哪些残酷的成分。
每周的工作和应酬让我们烦透了现实世界的残酷,动漫世界能够让我们找到一点点的欢欣。
我慢慢更多的理解,哪些放弃大城市的工作,跑回乡村的人。
他们受够了现实的残酷,不希望被这个社会无情的巨轮碾压而过,只是想过一些自己想过的生活,不那么内卷,不那么焦虑。
哆啦A梦的动漫电影,我们不用在细节上苛求太多,它代表着我们对美好的向往,让我们在这两个小时内心灵得到些许放松,我觉得这就够了。
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 (2023)7.12023 / 日本 / 动画 / 堂山卓见 / 水田山葵 大原惠美一些有意义的图片。
我觉得,这些电影适合一些思想以及价值观发展的比较完善的人看,不然我觉得这类影片会一定程度上对那些价值观还未成熟的人有所负面影响。
得有前提的,懂吧,一些过程在完善前,就得有一定的思想。
不然就容易被带偏了。
感觉现在的动漫电影都开始卷深度了啊,虽说也不是什么人生大深度,但是此题材的作品感觉看过不少了。
都是讲人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每个人都无比完美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因为大家都拥有各自的缺点,所以人才是独立的个体,也正是因为大家之间形形色色的性格与优缺点,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炫目多彩,借着“完美世界”的名号,妄图完成可以控制人的光线,所谓的“乌托邦”,其实是一个犯罪阴谋,美好的世界只存在于想象当中,而现实的世界,已然足够美好,就算反派再怎么处心积虑,就算控制人的光线有再强的威力,也战胜不了大雄与哆啦A梦,还有他和伙伴们,那深深的羁绊,正如故事发展到后面,大雄面对所谓的“三大仙”时说出的那番话一样“同伴之间深深的信念与羁绊,不是任何外力可以摧毁的,哆啦A梦才不是没用的机器人,他是我最好的伙伴。
”整个故事在开头的时候就已经为结尾布好了局,大雄在一开始看到云中乌托邦时见到蓝色甲虫,其实是大伙儿在找到乌托邦并发现了其中的阴谋之后,反派将哆啦A梦变成的,在故事一开始时下的一场太阳雨,其实是坠落的乌托邦所落下的水,电影从一开始就点明故事中的乌托邦是并不存在的东西,而现实世界其实才是最美好的。
即使乌托邦中的世界再美,那也不过是一番虚幻的假象,不过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要创造出的犯罪世界,操纵三大仙的雷博士,就是幕后始作俑者,他一直致力于操纵人的光线的研究,而所谓的乌托邦就是他研究的最大成果,那些从世界各地被搜集来的人们,不过是他的实验品罢了,但是在这些人当中也有清醒的,比如女孩子汉娜,她早就已经发了这其中的不对头,每个人胸口所戴的徽章会越变越圆,最终变成满月,但是实际上这个徽章并不是什么你变得完美才会变圆,而是你被控制的越深,就会变得越圆,雷博士企图用这样的手段控制所有在乌托邦当中的人,就连胖虎,小夫和静香也一度中招,因为汉娜发现了其中的端倪,所以她用一种药物使自己保持清醒,再加上汉娜的父母也希望女儿能够回来,所以他们就雇佣了赏金猎人马林巴,这个马林巴也是非常厉害,能够绕过乌托邦外围的冰冻护罩,潜入乌托邦当中,在最后要攻击三大仙的时候被大雄发现,被变成了七星瓢虫,那个时候大雄和哆啦A梦还不知道三大仙是坏人,当汉娜知道此事之后,将事情全盘托出,马林巴在哆啦A梦的老旧复原光线下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可爱甲虫人,因为躲藏地点被发现,所以三大仙立刻紧急转移,乌托邦本就是可以移动的场所,这一次他们直接来到了某世纪的日本海底,不过知道此事的大雄和哆啦a梦开始了他们的拯救和逃脱行动。
电影最后服务于“三大仙”的猫型机器人索尼亚(后面在追击逃脱的大雄与哆啦A梦,还有马林巴时,被哆啦A梦感化(但是仍然将他们给抓了回去,不过如果不这样设计,后面的剧情就不好展开了),认识到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改邪归正了),为了大伙儿牺牲自己的场面,还是挺让人潸然泪下,本来坠落的乌托邦被大伙儿收进了四次元垃圾袋,但是乌托邦即将爆炸,大伙儿都不愿意放手,索尼亚用手中的激光电筒击落了大伙儿的竹蜻蜓,大伙儿只能用背上的降落伞缓缓往下坠落,最后被击落的是哆啦A梦,他不愿意放手,但是索尼亚却说,你让我尊从我的内心,而我这么做,正是遵从我的内心,这场面是真的非常感人,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大雄一厢情愿想要成为完美的人,最后这个愿望也只能化为泡影,虽然他有很多的缺点,虽然静香,胖虎,小夫都有很一些缺点,但是在他们的父母眼中,但是在这些伙伴的眼中,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完美只存在于梦境当中,虚假的完美是妄图将人变成傀儡,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界才会更完美,因为在大家眼中,你会是独一无二的。
故事一开始就是出木杉在讲述乌托邦的故事,大雄一开始还信以为真,真的以为有这么完美的国度,不过出木杉表示这是著名思想家莫尔创作的小说《乌托邦》中虚构的世界,但话虽如此,但是世界各地仍然流传着半月型的岛屿的传说,这样的传说激发起了大雄的兴趣,他决心去找一找真正的乌托邦,但是却被大家笑话,毕竟虚构的世界,谁也不会它会真的存在,然而大雄却铁下了这条心,那天大雄无所事事,就躺在后山上仰望天空,结果有一只蓝色瓢虫(从后面的剧情中也不难看出,这只甲虫就是后来被变成虫子的哆啦A梦,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飞过,紧接着天空中出现了新月星的岛屿,这更是让大雄欣喜若狂,他觉得这就是真正的“乌托邦”,回到家中,大雄就开始拜托哆啦A梦,哆啦A梦就拿出时光报纸搜索世界各地出现过的漂浮在空中的新月型岛屿的传说,这一搜发现这样的传闻还真不少。
大雄下定决心前去寻找,哆啦A梦在大雄的“你没有飞艇”这样的话的刺激下,花高利贷买了一款老式飞艇,话说这个飞艇的名字还致敬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乐队——齐柏林飞艇,大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静香,但是却被旁边的胖虎和小夫也听到了,五位伙伴决定一起展开一场冒险,飞艇买到,众人在后山上集合,卖飞艇的机器人啰嗦了很多东西, 感觉它也确实挺话痨的,一度让哆啦A梦下不来台,不过最后机器人给大伙人都送了一件礼物,就是一个小飞机,这个小飞机可以变成一件飞行衣,这个飞行衣还可以连接着一个飞行道具,还是挺方便的,飞艇正式启动,一行人踏上了寻找乌托邦的旅程,但是大伙儿的追寻并不顺利,不管是某个时代的非洲,还是某世纪的日本海,甚至是很多传闻中的地点,都并不靠谱,天空中的星月星要么是热气球,要么是云朵,反正都不是什么空中岛屿,就这样兜兜转转一天,大伙儿在欧洲某世纪的夜晚休息,大雄因为睡不着,出来看,结果真的发现了在空中的新月型岛屿,哆啦A梦,胖虎,静香和小夫都十分震惊,大家立刻操纵齐柏林飞艇,开始向岛屿靠拢,但是岛屿上立刻出现了乌云,飞艇进入了乌云当中,乌云当中有不断的雷电攻击过来,这些雷电是一艘艘小飞船,为首的正是索尼亚,他将大雄他们一行人抓住。
被抓住的大雄一行人醒来时发现他们已在一个房间里,这里正是新月型岛屿,也就是所谓的乌托邦,因为读取了众人的记忆,发现他们都不是坏人,所以索尼亚就让他们得以在这里生存,给他们介绍了这里的领导者三大仙,大雄沉迷于这里所谓的让人变完美,要留在这里学习,再加上索尼亚表示飞艇还要修一段时间(后来的事实也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有修飞艇),所以大家都只得留下,但是后面的事情也正好表明了,变完美并非什么好事,胖虎变得不会生气,小夫变得不刁难别人,静香也没那么固执了,失去了特点的他们好像是行尸走肉一样,幸亏大伙儿之间还有深深的羁绊,而这种羁绊,将化解一切艰难险阻,还有别有用心者的阴谋,关于乌托邦的秘密,才刚刚在他们面前展现,后面还有更多的冒险在等着他们。
(未完待续)
乌托邦这一部剧场版的题眼是武器转化为昆虫 昆虫是无意识的,无心灵的机械,一般的生命体。
而剧中三神所要转换的那个乌托邦里面的人民同样也是无生命无意识的一种机械一般地服从。
本剧在六一儿童节上映,有点沉重,如果将乌托邦看作是一种对于大人的体制内世界的一种模拟。
那么大熊世界所代表的那样一种大哭大笑的喧闹的氛围,则是儿童的世界。
本文是将巴塔耶的一种狂喜与儿童融合,反建制 结尾索尼亚的死象征着,反叛者的死亡。
(让人想到黑暗骑士崛起) 虽然最后剧中结尾是一种对此创伤的缝合。
帕拉达皮亚:paradise+ピア (pia) 天堂邦
电影讲述了哆啦A梦、大雄和他的小伙伴们寻找传说中乌托邦的故事。
有一天,大雄的同学出木杉君带来了一本小说给大家分享理想国的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乌托邦》。
大雄深深迷上了那个不用考试的自由国度,希望有一天能到传说中的乌托邦过度。
一次偶然的机会,大雄在后山玩耍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新月形状的悬浮物停在空中,可是突然消失了。
大雄激动不已,他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乌托邦。
他恳求哆啦A梦和自己一起搜索历史上的相关报道,随后又买来时空穿梭飞艇,叫上胖虎、小夫、静香一起寻找新月形悬浮物。
幸运的是,他们乘坐飞船找到了新月形乌托邦,又名帕拉达皮亚。
这里的人过着规律的生活,大人勤奋地工作,孩子努力地学习,大家都是完美的人。
他们生活在高空中,有一层特殊的屏障保护他们,有人工太阳制造了适宜人居住的环境,科技高度发达。
主宰这里的是“三贤人”,他们三位创造了帕拉达皮亚,从全世界各地招募了想要变得完美的人来这里生活。
由于他们的飞艇损坏了,所以大雄他们暂时在这里住下来了。
成为完美的小学生是大雄的梦想,他居然喜欢上了上学。
引导他们的机器人索尼亚渐渐地被大雄和哆啦A梦的友情打动,他觉得自己好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这句话引起了两人的好奇。
晚上,大雄出来上厕所的时候发现有人偷袭三贤人。
大雄和哆啦A梦帮助三贤人打败了入侵者,但是他们俩却知道了骇人的真相。
来自二十二世纪的小女孩汉娜的家长找到穿越时空的赏金猎人寻找失踪的汉娜,他们告诉大雄和哆啦A梦,三贤人欺骗了所有人,这里不能让人变得完美,真正的研究成果是操纵人的光,只要不断接触这里的光,人就会对三贤人越来越顺从,失去自我。
原来,真正操纵三贤人的是天才科学家雷博士。
时空巡逻队多次抓捕三贤人,都没能成功。
大雄发现胖虎、小夫、静香已经失去了自我,不想回家了,变得越来越顺从了。
三贤人也发现了大雄很难被光改变的现象,让大雄发生改变成为实验的重要一环。
大雄、哆啦A梦、赏金猎人悄悄潜入飞艇逃走,但是被索尼亚带领的机器人发现了,双方激战时,哆啦A梦告诉索尼亚真相,机器人创造出来是为了和人类做朋友,不是做敌人。
索尼亚把他们都抓回去了,三贤人企图控制大雄的精神完成研究的重要一步,再把大雄的城市变成帕拉达皮亚一样的地方,人人都完美,没有战争,世界和平。
但是,三贤人把哆啦A梦变成了蓝色的瓢虫刺激到了大雄,大雄唤醒了胖虎、小夫、静香,虽然他们都不完美,但是正因为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世界才有趣。
大家一起反抗三贤人的控制,逼出了幕后主使者雷博士。
他们毁了帕拉达皮亚灯,但是雷博士启动了自毁程序,乌托邦马上就要坠落了。
大雄带上了帕拉达皮亚上所有人一起上飞艇逃走,索尼亚帮助阻止坠落。
凭着时空错乱的记忆,大雄找到了出发前的掉在脸上的蓝色瓢虫,那就是哆啦A梦。
哆啦A梦带着大家一起帮索尼亚阻止帕拉达皮亚坠落,但是马上就要爆炸了,索尼亚坚持一个人带走将要爆炸的乌托邦星球。
后来,大雄和小伙伴们找到了索尼亚的主存储器,哆啦A梦泪流满面,只要复原它,又可以见到索尼亚了。
没想到这个几十年的老作品还有这种水平。
剧本上一开始所有的伏笔都回收了,而且并没有让主角一路躺赢。
这种用心设置剧情而不是一味把剧场版只当做摇钱树,炒炒cp,整点谁亲不亲的博眼球,显然更得人心。
讲了很标准的一个反乌托邦故事并且融入了时空穿越的脑洞,每个角色的努力都很清晰明确,没有打酱油的。
算是有些子供向动画片常见的套路————比如太过乐观理想化,说服别人全靠嘴炮,嘴炮之下啥装置都不好用了。
构图也很有意思,经常像海报那样出现一个对角线的构图,不过镜头语言可以再丰富一些。
缺点也有,角色大量的摆pose,还有为了讨好小孩每一部剧场版都爱展示一些奇观——奇妙的建筑,风景之类的。
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好的故事应该有其本身的魅力,有浑然天成的特点,动画制作者和影视人员之于动画,就像考古工作者之于化石一样。
这样的动画你感觉好像就是自然生长的东西,而不应该变成吸金的摇钱树。
8.0首先必须要讲的一点是,我认为动画片尤其是像哆啦a梦这种更低龄化向的动漫。
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给观众带来快乐,其次又不能失去其调性。
影片在剧情上面相对是比较传统的,遇见关键事物或人,然后做出冒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升华一下。
但是在其中又不乏小的升华点。
以及最终对于所谓乌托邦的一种思考,也即平和的社会,是否是失去人的本心而换来的。
以及这种做法是否值得这些讨论。
对此我不做过多评价,但是作为一步,经历了数十年,不然熠熠生辉的动漫ip。
其深度是保持住了。
所以总结的讲,如果你想快乐看就完了。
找到理想乡:《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by 乌合之子 20230603
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乌托邦美学与反乌托邦美学。
从我的专业来看,我会认为这部动画电影虽然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值得讨论的有关乌托邦这一语系概念的内容。
这些内容有些可能是以讹传讹,有些可能是为了方便孩童理解,所以降低了哲学的难度,但是不管怎么样,它们所形成的一种症状阅读(阿尔都塞)体验可以让我们看到从孩童的视角出发,乌托邦这一概念是怎么样不断完善的。
在乌托邦文学中有三个很大的分类,按照雅格比的说法,它们三类导向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走向,分别是乌托邦冲动、乌托邦文学和乌托邦实践。
乌托邦冲动,说到底就是人不断向往美好的欲求。
放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下,这都是一个非常正面而且积极的愿望。
乌托邦文学,则将已经实现的理想国地域放置于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地方,以便于被其他人所找到。
乌托邦实践,则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蓝图结构、思想实践、政策倾向、政治纲领将其具体落实。
这三者分别就是思想、想象和行动的差别。
在我之前的很多回答中已经非常详细的阐释过,乌托邦冲动看起来是幻想,但其实是每个人对于善这一元伦理学概念的阐释,乌托邦文学是不需要论证如何去实现的,只需要去论证如何找到的;而乌托邦实践则必须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才能得以立足。
一般情况下,乌托邦文学很容易就会导向异世界大冒险,因为在乌托邦文学中这些人所表述出来的,新奇的世界更多的不是去表达他的完美,而是表达他的未知和神秘。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自不必说,之后的太阳城、大洋岛、基督城、回望都是同样的结构。
而乌托邦实践则更加容易发展出讽刺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作品,因为具体的实践和创作的初心,往往会出现非常大的落差。
乌托邦文学更多产生于欧洲,多在地理大发现的时候被描述,因为那些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神秘小岛就是乌托邦文学所孕育的温床,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称作游记——在这个意义上,《镜花缘》《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也算是乌托邦文学。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开头就说了: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正是因为信难求,所以才要去求,而且很有可能第二次就求不到,桃花源不就消失了嘛。
但是乌托邦实践就不可能去讲述游记,它必须要立足于两个大的基本点,一个是实践,二个是实践所形成的具象。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于乌托邦冲动,有极其强烈的落地欲望,就很有可能变成反乌托邦作品。
根据乌托邦文学的学界考证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乌托邦实践和反乌托邦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俄罗斯文学所在的弥赛亚情结的影响,于是经典的反乌托邦作品《我们》就此诞生,此后大量的反乌托邦作品都是按照这种模式所生成的: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比普通的社会形态还要更糟糕。
注意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缀,那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如果没有这个前缀,直接端出一份如同炼狱般的场景,比如地狱图景,这就不叫反乌托邦——像蝙蝠侠中,小丑在哥谭市里做的那些恶,就不能够被归结为反乌托邦,因为小丑作恶,它的根本诉求是破坏,然后在破坏中获得快感,这样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好。
那么让我们回到电影吧。
对于大雄来说,他几乎是一个懒散而善良的小学生的代表人物。
于是他所向往的乌托邦冲动,实际上指向的是具体的人,那就是出木杉君。
出木衫,不管是身材成绩还是性格都是无可挑剔的优秀,他一个人几乎可以完美的执行一个团队所需要的能力。
这就带来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他的性格已经非常完美了,不具备任何的人物弧光,也就无法参与到各种异世界的冒险之中。
从这里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强调剧情冲突的影视作品非常不欢迎个人乌托邦。
也就是说,即便个人乌托邦已经具象化为某个角色拥有可实现性,他也会被作者或多或少强行忽略。
出木杉打开他的百科书,就讲述了由托马斯莫尔所创造出的乌托邦,然后他说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对于美好的幻想。
在这个程度上大雄被说动了,于是他开始提出建议,大家一起去寻找理想乡。
这里为大雄所设置的乌托邦冲动的具体动机是非常关键的:他要找到的理想乡,不是一个他不会受到欺负和凌辱的世界,不是一个他周边的人都一直对他鼓励和赏识的世界;而是他能够变成一个完美小学生,之后再被大家另眼相看的世界。
两种对于理想乡的想象,差别非常巨大。
如果是前者,我们就会倒向洛齐克所说的快乐体验机;如果是后者就会导向元乌托邦——也就是说大雄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幸福,比围绕在周边的天生的幸福要好得多。
然后他们一行人开启了乌托邦文学的寻找之旅,直到最后找到了普拉多普亚(Paradopia)。
这是一个像乌托邦一样的生造词,由Paradise和Utopia组成。
普拉多普亚一开始呈现在5人组面前的,不是因为他能够承诺将大雄变成完美的小学生,而是给出了乌托邦文学最常见的游客式的介绍。
由索尼亚带领他们去观赏从昼到夜的一日时空,这看起来当然是非常完美的:物产如此丰富,人们没有战乱,不会指责他人。
他所在的空间也是非常符合早期乌托邦文学的创作思路,那就是将想象中的美好时空安排在一个岛上——这个岛还是个悬空岛,更加增强了它与其他现实空间的隔离性,同时也对视觉奇观的风味有所提升。
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天空中的理想乡要化成一个新月的模型,是不是有什么隐喻。
答案是真没有,因为这是约定俗成。
根据《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考据得知,在一本英国18世纪乌托邦作品的选本中所开列的75部乌托邦作品名录中,占据前三位的词,就是岛、旅行和月亮。
在早期的乌托邦作品中,以月亮形状作为乌托邦的地理空间,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首先形成了一种太空歌剧式的隔绝感,然后星月模型的正中心,正好又拥有向心力,可以让处在类似于理想乡中的居民注视到位于正中的“统领”。
另外也有朋友会怀疑,为什么普拉多普亚的核心有三贤者,为什么是数字三?
虽说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同期的作品来表明数字三就是正确的,比如EVA、乐园追放、少数派报告,但实际上这是因为它的宗教传统。
数字三在基督教中意味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乌托邦的创作者托马斯莫尔,本来就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将宗教中强调的善爱牺牲等概念,融入到他所创作的乌托邦之中。
也就成为了很多乌托邦作品的约定俗成,在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就专门谈到过这个问题:在太阳下面有三位领导人,他们的名字是威力、智慧和爱。
威力掌管有关和平与战争的一切事务、智慧管理自由艺术部门、手工业部门和科学部门、爱首先掌管有关生育的事物,接下来是抚育儿童,医疗制药播种收割庄稼和收获水果、农业、畜牧业、伙食,总之衣食住行的各种工作都由爱来掌管。
我们回到大雄所在的理想乡。
在整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至关重要的是大雄没有受到理想乡的服从光线的影响。
这是为什么?
是机械降神吗?
不。
是因为大雄从一开始要想寻找到的理想乡,就不是这个样子。
他要找到的是一个,能够通过诸多努力把自己变成完美小学生的改造型或实践型的乌托邦。
但是理想乡明显是乌托邦文学中所创造出来的已经很美好的乌托邦。
一个非常关键的证据就是,大雄的成绩并没有提高,但是周边的人对他的态度却越来越好。
他觉得这是不对的,并不是自己的能力没有提高,而是别人对他的态度。
这不是大雄内心所想要的,不过这是我想要的。
不过除了大雄以外,其他的人似乎很乐于受到这样的影响而变好,你可以说他们的自我意志被一点一点的剥夺掉了,但实际上他们的性格也变得相当温和有礼貌。
如果现在的互联网环境是像理想乡这样的话,每一个人都特别友善,彬彬有礼,尊重他人,从来不歧视别人,会鼓励别人,不会阴阳怪气。
那我觉得约翰巴罗(赛博空间宣言的作者)做梦都要笑醒了。
不过某些导向“民族主义狂热”的爱好者和拥趸就会很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市场。
那么在电影中,三贤者看到大雄并没有因为光线的照射而变得更优秀,他们为什么觉得这是好事呢?
因为他们想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异常样本,一个看起来非常难以被影响的存在,一旦攻破了这个存在,就说明他们的照射光线效果是非常好的——最异常的最难被影响的大雄都可以变成一个乖孩子,那岂不是最好吗?
不得不说,疯狂博士这种想法也是非常乌托邦的。
当然结局我们都看到了,大雄在面对哆啦A梦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也没有被光线所洗脑,还是恢复了那个不一样的烟火,同时他也通过言语感化了其他三位朋友。
那么问题也就在这里,为什么理想乡光线对他们几个人没有用?
这其实也是横亘在很多作品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言灵的作用如此强大?
或许丹尼尔丹尼特的《直觉泵》里的“克里夫兰的哥哥”思想实验会告诉我们答案:一个孤立的概念是无法被真正植入进大脑之中的。
在那个思想实验中,我们将一个概念植入进一个女孩的大脑中,“我有一个哥哥住在克利夫兰”。
就看似无懈可击,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追问的时候就会出现纰漏,比如你会问这个哥哥叫什么名字,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和你的交集是什么——你无法回答,于是就会陷入一致完整性约束的崩塌并且形成知觉失调。
这个概念还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新知识,因为如果真的要将一个知识点彻底的记住,就必须要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关联,光靠背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真正有效的让人们变得温顺服从的办法,是长期的持续的缔造一个信息茧房,让他们的信息只会在这个同温层里面发生碰撞和交集,这样就会对一眼就能被识破的谣言深信不疑。
而不是用什么理想乡的光线,这么操作毫无作用。
这也印证了言灵的重要性,只需要几句话,就可以将看似精妙的科学技术所达成的作用一一击溃。
疯狂科学家自然就没有想到这层,他还在想要不断的同化大雄说,我们两个都是同一类人,你应该是最能理解我的,但是你为什么反而还想要你去开这个理想乡呢?
大雄说了一段非常漂亮的政治正确的话,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不同的,只有这样才组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这种话用来感化正在看电影的小孩子,当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依然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雄所要想寻找的理想乡和疯狂科学家所缔造出来的理想乡是南辕北辙。
所以在这个电影中其实并不存在反乌托邦的因素。
我们所看到的违和之处,不过是三贤者和疯狂科学家他们的表态突然出现了情绪化的波动让人产生了不适感:威逼利诱自然与理想乡所倡导的温柔敦厚格格不入。
在这一点上来看天空的理想乡,他的哲学思辨性还要高于岸本齐史所创造的无限月读。
无限月读是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要塑造出一批几十万人的白绝,用来抵抗来自月球的大筒木一族,它这里有一个潜在的讽刺,那就是军队要求绝对服从,所以就必须洗掉个性。
但是在天空的理想乡中,疯狂科学家也只是想要塑造一个不被人所欺凌的世界,他并没有想要将这些人缔造为为他所差遣的军队。
当然这里就会形成另外一个落差,到底所创造的这个不被人所欺凌的,平等的世界,是一个个人乌托邦的,还是一个重建性的乌托邦呢?
就好像单人的无限月读一样,又像那个快乐体验机一样。
你要创造一个你自己不被人欺凌的世界,而不是所有人都不被人欺凌的世界,很简单,坠入幻境就可以。
但是如果要想将你的个人理想付诸于实践,就迈出了从乌托邦文学向乌托邦实践的危险的一步。
说一句大不敬的话,对于那些热衷于霸凌别人的人,他们的乌托邦世界就应该是他们折磨其他人才对——你看这就是个人的乌托邦之间产生的冲突,也就是诺齐克所说的帝王式乌托邦。
而大雄呢?
你说他找到了天空中的理想乡吗?
找到了,但不是他所想要的。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变成完美的小学生,不管是在理想乡里,还是在他们一行5人组,又一次拯救了其他人的事件之后。
他特别像福本伸行的作品中所创造的另外一个人物“伊藤开司”——在绝境中他是全村的希望,有谋略、有行动、绝不后退,但是回到日常生活,又变成了一个受人欺负的小学生,啥都不会。
这么说来的话,野比大雄这个人物也确实挺乌托邦的,经历了那么多仿佛从来没有进步,但是只要一进入绝望的环境,他就能够爆发出很强的行动力。
那么最后的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要培养出一个拥有完美小学生一样的大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缔造一个能够帮助他不断成长的乌托邦呢?
答案是频繁的让这个世界陷入大火,让他去拯救别人,他就会变成救世主。
很怪。
所以他就只能够一直做那个只能够拿零分的小学生了。
没想到跟银河护卫队3一模一样的主题思想。
但这种思想太多了之后也不免有种逆反的情绪。
我们的确需要包容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缺点 对于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这样 但是那些想修正缺点的愿望就是错误的了么?
说真的 从小到大看了三十多年的多啦a梦 对于胖虎的暴力行为 还是非常的讨厌 还是认为这种行为并不是随便一个缺点就可以含糊过去的,这种不就是妥妥的校园暴力么?
的确对于国内的格式化教育我是逆反的 但是对于西方的放纵个性教育我也是怀疑的,看多了也会逆反的。
很多幼龄的恶 恶的也是很纯粹的 该认真的去照照灯也是要去照的。
第一次见到片尾放出参考文献的电影,有可能是我之前看片尾都没仔细过。
今天看了央视对本作的影评,感觉国内宣发全都往“童年”、“天真”方面去了,或许《伴我同行》吃这套,但对本作而言这两个词根本不适用——它既有着非常草率且略显幼稚的情节,也有着非常深刻不好理解的隐喻。
打分给个三星半,出影院时我跟朋友说,豆瓣开分7.0最多了,我朋友说虽然高潮太啰嗦可以全部砍掉,但及格分还是有的,没想到居然还能有7.4分。
因为编剧是古沢良太,而且在没上映之前就一直有说法称是“近十年来最佳剧场版”,所以我不由自主地会将《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与《大雄的月球探险记》进行对比。
古沢良太其实就应该对标辻村深月。
这两部的创作特点其实类似,最后放的大招大逆转都是伏线回收,救场也是靠的伏线回收;高潮的对峙都是为了争个道理把主题点明,却又极具说教意味 :胖虎、小夫、静香的瞬间清醒和前夜三人不愿随大雄一行离开形成鲜明对比,这显然有些矛盾。
为什么绝境中大雄忽然就不受光的影响了呢,为什么大雄各问了一个问题后三人也跟着没事了呢?
如果时间再给多一些,我想编剧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有人认为开头的垃圾袋回收道具是编剧偷懒的表现,这说明他并不熟悉哆啦A梦的道具。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稍显偏颇的。
诚然,超能力帽子、预感报知器、声音固体字形比起美食桌巾更为冷门,但是对道具的使用并非由冷门不冷门所决定,不然的话,《大雄的宇宙漂流记》能用到复制镜、《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复刻了一堆大山版道具,算不算就能说是最懂道具的剧场版。
我想不能,因为道具的堆砌不如对道具的灵活使用来得实在。
再说本作的预告,给人的感觉就是大雄一行人闯入乌托邦并安稳地生活下来,这一切被入侵的坏人们所打破,然后五人组在保护这个世界的过程中目睹了乌托邦的毁灭……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们真会剪,硬生生剪出个大型叙诡PV。
诚然,这部剧场版是有很多低幼化的情节,但是也有很多只有了解过才能悟得的东西,比如说理想乡的音译,以及剧中对各地空中建筑的考究,对史上第一架飞机的科普,理想乡的教育是否真能教出一百分,最后那道光就像老大哥的眼睛一样,以及剧中对理想乡建筑的展现……这些都不提,只说一点,我是在看到中段,看到大雄一行人住的宿舍觉得不对劲,怀疑PV欺诈的,因为那个宿舍楼全景图,活脱脱就是福柯的全景监狱。
一旦提前看出这点,就能察觉到PV叙诡福柯指出,在传统社会控制方式下,只需要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监狱中的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使犯人感到道德的约束和秩序的要求。
本作有着低幼的情节,又有着诸多高深的暗喻,前者不适合大朋友,后者不适合小朋友,从另一个方面说,本作本身就像个乌托邦——矛盾的结合体,不知道目标受众是谁。
在高潮部分,我一度以为会是垃圾袋中的零分考卷飘出来飞到大雄面前,让他领会到什么才是真实,可是并不是这样,在我看来,“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缺点,这个世界才能够美好和真实”,这种论点更适合用零分考卷作论证。
却没想到零分考卷只是惯用的套路,留在最后垃圾袋爆炸后飘到妈妈面前。
这种套路在日常中实在是出现次数太多,不足以当做剧场版结尾。
我想你也会认同《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和《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的收尾是十几年来的最佳。
最后说回老生常谈的“为什么出木杉只能出现在剧场版开头”这个话题,对于本作而言,我认为恰恰是适合出木杉出场的,出木杉是可以在特别篇担当主角的,见大山版第1489集《侏罗纪的大危机》。
只不过正如此作的出场人物只有五人一样,日常版出木杉=剧场版小夫+剧场版胖虎。
但是显然,本作的胖虎和小夫也极度边缘化了,你甚至看不出这是剧场版胖虎。
按出木杉的性格在理想乡会怎么表现呢,我认为他会“追求完美”,因为他在日常篇中会想要“表现得更好”,以大山版第1780集《文情并茂的情书》为例,该作为漫改,不过与第一次漫改(第408集《模范写信笔》)相比结局做了大幅度修改。
在结尾出木杉为了想和大雄一样写出文情并茂的信,所以决定模仿大雄的一举一动,跟着大雄一起上课迟到。
所以,我认为出木杉如果出现在乌托邦,受到光的影响后他会更极致地追求完美。
那么终场的对峙正适合野比大雄VS出木杉英才,因为他们是两个极端。
出木杉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才会惧怕犯错。
但是大雄没有这个顾虑。
我觉得这个场景真的很美妙,大雄对着出木杉吼道:“可是大家不就是这样的吗,正因为人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所以他才会努力向前,所以说,所以说!
从今以后,我还是会不停地栽跟头,不过,每次我都会努力地站起来,不管多少次我都能站起来。
”这句话其实是改自藤子老师的《45年后》,大山版和水田版都漫改过,45年后的大雄对着大雄说:“今后还会不断地栽跟头,但同时你也有了每次站起来的坚强。
”非常有名的金句。
完美的出木杉和不完美的大雄,会比大雄对着胖虎、小夫、静香说“你们有各自的特点啊”更能让观众有所触动吧。
这个世界因为不完美才美好,照如此说,就更像《大雄的月球探险记》了。
希望下一次小杉不要再只出现在开头了,几十年来你戏份最多的剧场版就只有《大雄的魔界大冒险》和《大雄的平行西游记》了。
总之,作为命题作文本作是合格的,但是优缺点都同样明显,编剧想要说明的“乌托邦并不存在”确实是做到了,但索尼亚的处理、雷博士的退场、三贤人的刻画,或仓促或轻浮,公正地说,还是欠打磨的。
不过我真的很喜欢索尼亚!
六一,和王女士在中正天街看的,周围都是小孩子,其实这电影不是拍给小孩子看的,他们对哆啦A梦很陌生的,对于他们来说也有点深奥了,接受自己不完美,告诉自己我只是个普通人,上了30岁的人看这电影应该会有感触的
起题很高,天空世界很酷,三贤人很邪,但我是来看蓝胖子掏百变道具的。需要用牺牲来证明的友情,毫无意义。
和庄先生及笑容一起看的
1.5.受不了编剧这么摆烂,相比较其他剧场版,看似有更大的布局和开展,实际上落实的都不到位。从嘴炮攻心到最后的强行煽情实在是过于烂俗了。我就想问一句,你见过道具利用这么少的剧场版吗?小哆啦存在的价值在哪儿?我换成任何ip都能搞。
敢想,才敢活。
全片围绕“废物小学生”和“完美小学生”???
乌托邦的概念并没有怎么深化,古泽良太的特色可能只有最后反转的那一下。
索妮娅我们会再见滴(濑廉竟然拿到了神职而且本音出演 真是被爱着的!
没有主题曲的哆啦A梦是没有灵魂的…
六一观影,没想到这竟然是一个“反乌托邦”的主题(细思极恐),有点《美丽新世界》的意思,“理想之乡”犹如“乌托邦”,看似诗情画意美好无害,实际上可能是被人为操纵控制的“畜牧场”,坐在旁边的小孩看不明白哇哇乱叫,宝妈解释不清只能示意别大喊大叫……这部蓝胖子剧场版多少有点少儿不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不想长大的大人却刚刚好。PS,月亮形状的“天空之城”太美了(想起《美少女战士》的“月亮宫殿”)。
不屑完美和包容差异是整部片子的主题。围绕着“完美”幻想了一处乌托邦,有可以隐藏于世的墙,有迷惑心智的仙人,有控制思想的光,所有人的步调都整齐划一,同时会检举身边不遵守规矩的人,甚至做到大义灭亲。这种设定其实算不上新奇,只不过因为能在电影院的大银幕看到,还是颇有一番风味。但总体感觉更多的是高不成低不就,无论受众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太能够完全沉浸其中。比较感人的是对钝感力的赞美,大雄是名副其实的失败者,但他的迟钝与愚蠢,反而是他认清真相,坚守立场的能量之源。情感无法被磨灭,人心始终都在,从这点来看可以算作是低幼版的《发条橙》。事物大都一体两面,就像即将毁灭世界的博士,也会在最后得到静香的同情。有部分角色的画风很怪,尤其是变成甲虫在天上飞来飞去的赏金猎人,像是从别的儿童单机手游中乱入的。
不伦不类,大人觉得幼稚,小孩又看不懂
目前看过的最差哆啦A梦剧场版,没有驾驭住政治隐喻,也没塑造好人物形象,在俄乌战争的当下竟然还能说出现在的世界就是最好的世界,并且,大雄的懒惰对于大家来说可以接受,小夫和胖虎的这种近乎霸凌式的恶习在消失后竟然还引起了大雄的斯德哥尔摩症,我不知道主创人员怎么能让那些自己家里孩子也被霸凌的家长接受这一设定。
已经没什么新东西了,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最近正好在看一些费翔的采访,他的理论是“爱上一个人,爱的正是他的缺点”“一个完美的人是不会让人爱上的”,很符合这个故事主题,完美有时候是不真实的,甚至有点吓人
哆啦A梦很喜欢,但是没必要花时间看这部,不懂一部动画片为啥要扯政治隐喻,还扯得稀巴烂,煽情的台词无力吐槽,最后还这个世界真美好,呵呵
这片能过审不容易
蓝胖配反乌托邦设定真是太想看了!国内引进吗?呜呜呜我不管,sonia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小黑猫,深夜的电影院只有4个人看,可能我坐太靠前了临场感相当强烈,看得我一整个爆哭😢(以及浅思一个哲学问题,带着记忆复原的sonia猫猫还是原来的sonia猫猫吗?)
男神猫太帅了,侧脸鼻子挺翘的弧度好可爱!
凡尔纳+反乌托邦,天空城就是机械岛嘛。这几年罕见地抛弃子供向而讨论严肃议题的剧场版了。然而为了介绍世界观,明显能感觉到几处情感点位的丢失,which原本应该是蓝胖子的强项。第三幕开始,无论是节奏还是桥段设计都乱掉了,大概是子供向/时长/世界观收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主题落在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算是从之前合家欢走向现代性主题的一个尝试。如果这个风格能走下去或许后面会越来越好,期待!
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平庸人设和剧本,有想法但是执行度差的点子,及格线以上的世界观刻画和氛围烘托,相当不错的时间闭环设计。一部在近几年算是不错,但是可看可不看的哆啦a梦大电影。整体的反乌托邦设计,不能说是有新意,如果定位偏低幼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哆啦a梦难道受众只是低幼吗?小孩看不明白,大人觉得简单,有点两头吃力,却两头不讨好。整个故事虎头蛇尾,甚至可以说是烂尾。最后大战的潦潦草草,以及强行的大团圆合家欢结局,都是十分令人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