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通过个人成长,呈现了大到时代的变迁,女权风潮的流行,小到个人命运、亲子关系。
中间穿插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和事物。
所以你不管是冲着年代感去的,还是贝宁姨的演技、艾丽·范宁的美貌,软糯的正太卢卡斯,甚至是性观念的启发、女权的启蒙,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这部电影通过个人成长,呈现了大到时代的变迁,女权风潮的流行,小到个人命运、亲子关系。
中间穿插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和事物。
所以你不管是冲着年代感去的,还是贝宁姨的演技、艾丽·范宁的美貌,软糯的正太卢卡斯,甚至是性观念的启发、女权的启蒙,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这部电影通过个人成长,呈现了大到时代的变迁,女权风潮的流行,小到个人命运、亲子关系。
中间穿插的充满时代感的画面和事物。
所以你不管是冲着年代感去的,还是贝宁姨的演技、艾丽·范宁的美貌,软糯的正太卢卡斯,甚至是性观念的启发、女权的启蒙,这部电影都能满足你。
当你15岁的时候,有没有在母亲的默许下逃课早退?
有没有被普及过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性高潮的奥秘?
有没有和心仪对象同床共枕讨论她一团糟的性生活?
这是我见过最酷的成长经历,也是《二十世纪女人》中的15岁少年杰米的生活写照。
这部入选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电影,未能获奖虽然有些惋惜,但最可惜的是安妮特·贝宁连最佳女主都没有入围。
但对于向来具有国际视野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奥斯卡来说,这部电影显然格局太小、没有中心思想,但这不妨碍它成为我2017年初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1966年出生于加州伯克利的Mike Mills在正式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经为Air、Blonde Redhead、Beastie Boys和大野洋子指导音乐录影带,还曾为Kate Spade、March Jacobs、Gap、Addidas和Nike等品牌制作过短片和广告。
此外,Mills也是一名平面设计师,设计图案、插画和唱片封面,在日本还创立了自己的时尚品牌Humans。
1999年,Mills的母亲因脑癌离世。
她去世6个月之际,Mills的父亲Paul在长达44年的婚姻结束后以75岁高龄出柜,宣告自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男同性恋。
五年后,Paul罹患肝癌去世。
Mills把自己那些的人生经验拍进了第二部剧情长片Beginners(初学者),凭借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男主角奥利弗的父亲,一个经历44年婚姻,在妻子死后终于放飞自我(同性恋取向)的艺术史学者,在生命中最后的五年内与小男友大秀恩爱,为同志权利奉献退休生活。
伊万麦克格雷格饰演的奥利弗身上或多或少有导演自己的影子:一名忧郁的平面设计师,日常工作是手绘T恤图案和唱片封面。
父亲去世不久,奥利弗脑中还时时闪回他去世前的点滴,沉浸在悲伤之中,却被有亲密关系障碍的法国女演员吸引,开始了一段互相治愈起起落落的爱情。
Mills是个喜欢讲述自己故事的导演,他的电影镜头始终对准家庭。
处女剧情长片《吮拇指的人》(Thumbersuckers)关注是青春期的迷茫和焦虑,改编自沃尔特·科恩的同名小说。
《初学者》则用大段的闪回追忆童年记忆里的母亲和父亲的晚年生活。
在这一部最新编剧指导《二十世纪女人》 (20th Century Women),则将与母亲相处的经验融入其中。
相比较《吮拇指的人》的生涩,《初学者》的自传性,《二十世纪女人》更成熟完整,也更加层次丰富。
如同他之前的几部独立电影一样,Mills并没有花很多力气在“讲故事”,抽离错综复杂的人物史和幻灯片般的图片蒙太奇,《二十世纪女人》的故事主线其实非常简单:青春期的杰米与单身母亲多萝西娅开始出现隔阂,而多萝西娅则希望让身边的两个年轻女子帮助自己共同抚养杰米,经历一段时间Chaos,母子二人终于达成短暂的和谐。
导演偏偏剥离了传统叙事的传统,没有起承转合的情节铺排,没有埋下成长之痛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让电影在母子和解中达到煽情的高潮。
他不断打乱主线情节的开展进度,漫不经心地以回忆的口吻来追溯主要角色们的前世今生,经常在叙述中插入大量图片蒙太奇来唤起观众对时代背景的认知。
就连自叙者的视角也不断在几个主要角色之间切换。
从十五岁少年杰米、杰米的母亲多萝西娅、房客艾比、邻居朱莉、再到同一屋檐下的男房客威廉,他在这些人物身上投入了大量的描述,用物品、故事、处境、观念、历史,用那些可爱的细节和宏大的背景填充起这些主要角色,导演致力于让所有人物——尤其是电影以此为名的三位女性角色——呈现出一种迷人而饱满的“肌理”光泽。
那些饱含情感的情节并没有以煽情取胜,而胜在超越真实的细密精微。
多萝西娅出生于大萧条时代,她成长的年代抽烟还是一种时髦而不被认为有害健康,这也成为她烟不离手的借口。
电影开头,多萝西娅意识到停车场里那辆着火的车是她前夫的福特银河,回忆起杰米出生时的许多往事。
她四十岁时才生下杰米,不久后就与丈夫离婚,独自一人抚养儿子。
年老失修的福特着火,她反而淡定起来,邀请消防员来家中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她经常邀请别人来家中聚餐,包括夜店门口的黑人小哥,这是她不断吸纳“家庭成员”的方式,她喜欢家中围绕着一群人谈天说地的沙龙感,也喜欢在聚会结束后倚靠在门边一个个向他们道别。
然后世界就剩下她和杰米,相依为命。
每天早上她和杰米记录股票的习惯来源于她和她左撇子的前夫。
她交往过许多男友,似乎想要为杰米寻找一位父亲,但直到1983年遇到Jim之后才再次结婚,二人的婚姻一直维持到1999年她因肺癌去世。
艾比出生于1955年,她留着David Bowie式的红色短发,热爱摇滚乐和夜生活,反叛如她年轻时就想尽快离开Santa Barbara以此和当地宁静祥和的生活方式分庭抗礼。
她在纽约爱上摄影,也爱上艺术学校的老师。
她为了爱人堕胎,却因此发现自己患有宫颈癌——艾比母亲为怀孕服药而对下一代产生的后遗症。
朋友对于癌症的恐惧让艾比不得不返回Santa Barbara,但宫颈癌也让艾比的母亲无法面对她。
艾比在同一个城市开始新的生活,这个起点就始于多萝西娅家。
她在报社担任一名摄影记者维持生活,开始宫颈癌的治疗和康复,开始试着与屋子里唯一的成年男性威廉做爱,开始教杰米如何与年长女性调情。
被预判无法怀孕的她最后结婚并生有两个小孩。
朱莉出生于1962年,她说自己是个自我毁灭的人。
朱莉的母亲是心理医生,逼迫她参加青少年心理治疗小组。
朱莉的放纵在于她对男友的不加选择,对于性的没有节制。
她抽大麻,夜不归宿,和不同的男孩做爱,从不考虑安全措施。
她喜欢偷偷溜进杰米家,睡在杰米旁边向他倾诉自己的堕落和懊丧。
她深知杰米对她的迷恋,但丝毫不想和他做爱,她只是在喜欢她、包容她的杰米身边感到放松和宽慰。
朱莉最后离开了Santa Barbara,与多萝西娅一家失去联络,也断绝和自己母亲的往来。
她在纽约大学毕业后去了巴黎,结婚成家了无音讯。
不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许会困惑这部电影的散漫无序,它的叙事不成系统,它也没有一以贯之的主题。
它既是讲述杰米在迷茫的探索阶段如何与母亲和解,也是在记录1979年出现在他生命中的几个重要人物,同时也裹挟进历史的滚滚洪流。
电影的时间跨度更是令人迷惑,那些平静的耳语般的娓娓道来,它究竟是在1979年记录当下?
还是在1999年复述70年代末的往事?
还是在更久之后,生儿育女的杰米在向孩子们讲述祖母的故事?
并不是所有电影都要一味追求表达核心主题和概念,Mills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以温和的方式打开了一扇回忆的窗口,通往1979年的情感和欲望。
电影没有梳理、归纳和总结陈词,它的概念总是隐藏那些细枝末节里,藏在充满机锋和思辨的对话中。
作为一部向女性致敬的电影,《二十世纪女人》没有在女权主义这条路上走得太远,并没有旗帜鲜明特立独行地想要为性别争取得一些政治身份的认同,但它对于性和性别的观念却是包容而超前的。
多萝西娅因为担心父亲角色的缺失会给杰米带来影响,因此她希望艾比和朱莉能帮助他补全人生的不完整。
这看似悖论的逻辑,似乎并没有给杰米带来什么不良效果。
艾比和朱莉的“抚养”并不仅仅在于补全杰米缺失的男性教育,更是在教导杰米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尽管他被自我标榜男性气概的同学嘲弄为男同性恋,但他确实朝着更愿意倾听、包容、理解的方向成长前进。
他陪同艾比去妇科复诊治疗、和朱莉一同等待验孕结果、和男同学因为阴蒂刺激而大打出手、在餐桌上听艾比和朱莉大谈特谈月经。
没有剑拔弩张的两性关系,更没有旗帜鲜明的性别主张,无论是杰米还是威廉,他们都像是一个女性世界的倾听者和探索者,而那些女性角色则是引导者。
就像朱莉模仿男人抽烟、做爱时的样子,艾比告诉他不应该反驳其他男人对于性的夸耀,她们对于男性气概的复述和操演的戏仿恰好构成对性别建构的调侃和消解,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女性主义的观点“性别是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的,是社会和符号的创造物的女性主义话语”(李银河),而此时的性别超越了性别和身份范畴的世界。
电影中对于性的表现也是如此的坦然。
朱莉在聚会中无所顾忌地谈论自己的初次性经验——她随便从派对中选中了一个人,匆忙在车里完成这一仪式。
那些不美好也不肮脏的描述让“性”成为可以公开谈论的对象。
艾比想要同威廉上床时向他展示象征她个人的符号的照片:内衣、内裤、避孕工具和桑塔格的《论摄影》,然后坦诚地表述她的欲望。
威廉则耐心而温柔地按照艾比所设想地性幻想剧本进行角色扮演。
这一场既不暴露也不香艳的床戏,并没有性欲望的主体客体之分,也不存在压迫和被压迫的从属关系,两性的欲望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和解臻于平衡。
Mikes Mills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我用这部电影,向抚养我长大的女人们致敬:我的母亲、姐妹、我爱过的女孩、在学校或者朋克现场仰望过的那些姑娘。
她们复杂、有趣而又强大,都致力于让自己更真实、自由、快乐,始终都在学习如何在不断探索自由的过程中和世界相处。
”
#一部关于独立女性的电影# 3个年龄阶段,不同的爱情观和生活状态
青春期叛逆期Under age
每个家庭的父母总是千方百计的在孩子面前掩饰夫妻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是,所有发生的一切孩子的感受是最深的,所以青春叛逆期常常会排斥婚姻。
所有关于爱情的误解里,最强大最有说服力的是,人们以为陷入爱情就是爱情,或者至少是爱情的一种表现。
爱情应该是你感受到的一种感觉,人们说她们陷入爱情,但她们并非真的陷入爱情,那只是你感受到的与别人的错误联系,婚姻永远不应该存在。
——少有人走的路
刚刚成年的朱莉还处于少女怀春的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女性对于性充满迷恋和坦诚,她试图去证明性不是羞涩的产物,它有美好的一面。
甚至愿意把纯洁的爱情和性体验分开。
朱莉的爱情观和成长状态:我会去纽约大学念书,和杰米还有多萝西娅失去联系,我会不再和妈妈说话,我会和尼古拉斯相爱,我们会搬去巴黎,并且选择不要小孩。
成熟期maturity
口红、胸衣、避孕工具、鞋子、香烟、相机照片里的每一样私密物品几乎都是一个女性对于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女人到了24岁便已过了少女怀春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女生已经过了追求性爱刺激的阶段,她有独立的思想,能为自己所做的所有决定负责,她们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精神上的共鸣。
艾比24岁,总是用相机给身边交集的事物拍照,喜欢摇滚音乐,留着一头红发,她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她可以毫无顾忌的在朋友的餐桌上讨论女性月经,这些行为是一个50岁的传统女人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包括摇滚音乐、染发、讨论性生活。
24岁的艾比对音乐和性有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对婚姻和未来生活有自己的憧憬和方向。
“她们感情充沛,但她们没有技巧,也不想要技巧,因为这样真的很无趣,就是当你的热情超越了你用来表达热情的工具时,会发生什么,于是就产生了这种能量,这是 摇滚音乐。
”
艾比的爱情观和成长状态:我会留在圣巴巴拉,两年之后我会嫁给戴夫,我结婚后的一个月,carlotta会死去,一个星期后,Max也会死去,我从车库里开始创作,然后在当地艺廊里展出,我会不顾医生的建议去怀孕,到我34岁的时候,我会有两个儿子。
中年 Middle-aged
吉米卡特1979年信任危机演讲正如你们说知的,现在人们越来越不尊重政府、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各种机构,这不是让人快乐和安心的信号。
这是事实,也是警告,这是一场信任危机。
我们能在日益增长的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中、在民族团结和目标缺失中看到这场危机。
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倾向于崇拜自我放纵,以及消费。
但我们也发现占有和消费并不能满足我们意义的渴望。
我们一直相信我们是伟大运动的一份子,是人类自身的一份子,以及对自由的追寻。
我们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一条走向分裂和自我利益的道路,这条路上有着关于自由的错误观念,这条路必定会走向失败。
看完这场电视演讲,50多岁的多萝西娅才明白她已经无法融入儿子的生活,无法到他生活中真实的样子。
这个独自抚养儿子杰米十几年的独身主义者,只有儿子面前难掩忧伤和哭泣。
甚至在儿子心里多萝西娅是个女权主义者,但她不是。
多萝西娅眼里的儿子我儿子出生于1964年,伴随她成长的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抗议、尼克松、豪车和洋房、计算机、毒品和无聊。
我对他的了解也与日俱减。
我告诉他世界上有动物、天空、城市、音乐、电影,他会坠入爱河,会有自己的孩子,会有自己的热爱,会找到人生的真谛。
儿子眼里的母亲我妈妈生于1924年,她像我这么大时,人们驾驶着悲伤的车,驶向悲伤的房子。
只有老式电影,没有钱或者食物,也没有电视,但人们活得真实。
当她16岁时,战争爆发了,她被迫辍学。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美国空军飞行员。
她真的上了飞行学校,可她还没毕业战争就结束了。
她成为罐头公司绘图室的第一位女性员工。
然后她遇到了我爸爸,然后我出生了,再然后她们离婚了。
但她们那个年代的人从不承认有什么地方出了错。
她每天会记下手机股票的股价,她抽沙龙烟因为比较健康。
穿勃肯鞋因为时下流行,她看《兔子共和国》,学习怎么雕刻木头兔子。
她从不和男人长期交往。
“ 我们开始抽烟的时候烟不是有害的,只是为了时髦,可以说是很前卫,所以对我来说不一样。
”多萝西娅的爱情观和生活状态:我害怕自己从来没爱过,要找到我喜欢的人很难,我曾有两次机会,但未如愿。
1993年3月,我会开始感到劳累和糊涂,医生告诉我,我肺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我的胸部和大脑,我试着教杰米处理我的股票。
20th Century Women(2016)
无论多么独立和坚强的女性,爱情始终是她生命中最宝贵和不可或缺的。
尤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爱情充满着很多刻意,遇见浪漫似乎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试着在留言区写下(某个具体地址和具体时间)Maybethis summer, you will be fall in love.
非传统叙事的起承转合,非冲突爆发式的高潮,导演打破叙事的连贯,叙事视点的不断转换中,影片插入了黑白的定格照片和迷幻色彩的长镜头,描绘出女权的具象,构筑起时代的洪荒感。
在爵士与朋克的伴奏下,我们和镜头一同聚焦着三代女人的精神状态。
阴道的认知 中年多萝西娅,她走在时代的前沿却又被时代抛在身后。
飞行员学校毕业的第一批职场独立女性,她抽着前卫的烟,签着儿子荒诞的假条。
她有着女权初级阶段平等观念的意识,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活出自己的姿态,即使贴上同性恋标签也不畏闲言碎语。
但爵士乐的伴奏却扔展现出人物在时代中的局限性,餐桌上月经初夜的讨论她面露厌恶,朋克乐的酒吧里的突兀,她的一生坚强脆弱,开放而又保守。
阴道与阳具的地位在此等同。
月经的自由 青年艾比,一头红发追求艺术与自由。
她尊重每一件事物的灵魂,用相机留影拼凑自我,在饭桌上对月经高谈阔论,朋克乐中放肆的肢体挥舞,她对性和爱的表达更加开放。
她与威廉的做爱,但导演并未将“摄影师”与模特的互动拍成一出角色扮演的过程,这不过是为艾比的性需求找到了发泄的理由。
男性在与女性交配并获得快乐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女性是会有月经期的。
高潮的放纵 未成年朱莉,体验不同的阳具所带来的快感,然而从未有过高潮,她沉迷于男人肉体的温度投入的表情和最后一击的呻吟,她完全的掌控着自己的身体,宣泄性爱的肆无忌惮。
然而越战时期沉醉于朋克摇滚与药物泛滥,迷茫的这一代,享受着肉体欢愉却在共眠的床上度索取着精神的慰籍。
她抽着烟像男人一样酷,她以女人的姿态尊重自己的性别发出自己的声音。
诉说初夜无所谓荡妇,享受高潮是女人的权利。
三个女人在时代特质下呈现出对两性态度和性情的不同,塑造着即将成为男人的吉米。
从在前方滑行到与母亲在公路上的并行,从自嗨到与母亲共舞,从棕发到金发,其实母子只是回到了情感的原点。
五人的生命都继续着,像时代中的每个普通人。
只是有时你会看到多萝西娅的飞机穿越晨光,听见女性的枷锁在时代中发出碎裂声响。
杰米这个少年无疑是幸运的,尽管父母离异,但他的母亲多萝西娅一直在寻求帮助儿子成长的办法,虽然这种努力并不为杰米所理解。
多萝西娅,艾比,茱莉,三个出生和成长于不同时代的女性,都面临自己的问题,艰难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多萝西娅走进青少年的世界,试图去了解这个全新的年代,也试着向儿子倾诉自己的心声,安妮特贝宁真是优雅至极,每一条皱纹都散发着魅力。
艾比刚刚战胜病魔,遭受着可能无法生育的威胁,作为摄影师,她记录着周遭的一切,开始是因为多萝西娅的嘱托,后来真正和杰米成为朋友,可以说是个成长教育导师。
正如多萝西娅所说,茱莉虽然年少,却是一个复杂的女人,这个早熟的少女,热爱读书,对性和爱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抽烟、夜不归宿、爱冒险,去探索一切可能的边界。
男人和女人,各自保守着自己的秘密,我们会问彼此很多问题,然而却很难理解对方,仿佛来自两个星球。
如果大家可以坐下来,认真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会不会少了很多误解和一厢情愿呢?
看一部电影,得到一个书单,蛮好的
发现这部电影,也是无意之中的事,或多或少和它“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有关吧。
再者,它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二十世纪女人 20th Century Women。
注意,这里提到的是women,而非woman。
因此,这部电影讲诉的并非是关于一个女人的传记故事,或者像有些人提到的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它探讨的是更为深层次的关于整个时代的女性精神,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女权主义”。
也许有人会说,能不能别动不动就把一件事物的定义拔的这么高,“女权主义”好像是一个特别偏激的行为?
针对这点,我想说既然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本来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它应该被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去审视和观察。
然后我们再来聊一聊,到底什么是“女权主义”?
它真的有这么可怕或者是离我们特别遥远吗?
影片中的三位女主人公,分别是怎样去表现女权主义这一主题的?
它对成长中的女性来说,有什么帮助或者意义?
1、所谓的“女权主义”,究竟是什么?
人们对它有什么误解?
百度百科上,对于“女权主义”的界定,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女权”,不是“女尊”,更不是“女强”,它呼吁的只是自由选择的权力,它是人性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权力。
它想消除的是,社会舆论中“男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这种愚昧想法。
我们可以追求相同的东西,我们也承认我们的不同。
相同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我们可以去培养任何形式的兴趣爱好,可以选择保持单身或是同性恋,可以享受“囿于厨房与爱”还是追求事业上的成功等;不同是,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关于能力、性格、经历、出身、运气等,而这种差异不应该来自于性别本身。
社会上为什么会有很大部分人,甚至是女性自己,都会觉得女权主义很可怕很激进?
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很容易对它造成以下4点上的误解:➀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权力高于男性;➁女权主义只呼吁权力,不承担责任;➂女权主义提倡“废除生育”;➃女权主义要求男主内女主外。
经典电影《发条橙》的原著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解释他的观点时曾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
”人们对于女权主义的误解,无非就是认为它是“彻底的女权主义”,这是一种极端的错误的观点。
实际上,女权主义追求的只是一个不需要呼吁女权的社会。
这和支持同性恋论者的观点如出一辙。
“我们”不想被歧视,也不需要理解和同情,只希望它能够稀松平常,就像去选择喜欢苹果还是梨一样简单。
2、应该怎样去理解影片中的三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女主人公?
在对女权主义有了一定的概念之后,我们开始正式聊一聊电影本身。
即使作为影评来说,一般的写法可能都是先从电影本身开始,然后自然延伸到影片之外的意义。
但是遵循“第一性原理”,个人觉得先解释女权主义,这样对影片中很多情节和角色定位才有更为清晰和透彻的理解。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电影叙述了五位角色的内心独白和故事,影片涉及到的角度也相当的多,比如成长教育、爱情择偶观、美国特殊背景等,这里因为主要选择了女权主义这一主线,先暂时抛开另外两位男性角色。
➀朱莉 17岁 女权主义关键词:性爱影片背景是在1979年的美国,而朱莉身上所发生的故事片段,却是活生生地反映了中国现在还存在的青春期女性的成长问题。
月经初次来潮前的一无所知,发生性行为的年龄过早,不知道如何正确地避孕......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社会的性意识还处在不够开放的状态,而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甚至是具有伤害属性的。
朱莉很享受和别人发生肉体上的关系,却忽视了精神上的安慰,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成长中对于性的畸形心理和反抗所造成的。
但是隐约在这种青春性意识的觉醒和迷失中,你又可以看出她对于性的迷恋,对于性的坦诚,她只想证明一点:性不是羞耻的产物,它应该是美好的。
朱莉的“理想生活”:艾比会带我去计生所,我会继续吃药,我会去纽约大学念书,和杰米还有多萝西亚失去联系,我会不再和妈妈讲话,我会和尼古拉斯相爱,我们会搬去巴黎,并且选择不要小孩。
➁艾比 24岁 女权主义关键词:自由这是三个女性角色设定中,我最爱的一个。
在朋克音乐中尽情狂舞,用相机记录每一件身边的事物,一头红色的头发和率性的装扮等等,好像这一切都是为了告诉你,女人还可以有这样的活法。
它既张扬,又细腻,来得恰到好处,从不会稍显一丝多余。
艾比在影片中,是最“先驱”的女权主义者。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她肆无忌惮地说出了“月经”这个词,并且竭尽全力地告诉大家,这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她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
她追求的是生命的自由,和一切解放自我的事物。
然而,命运却告诉她,她不能够拥有一个孩子。
这种打击是致命的,像是剥夺了原本她身体里的东西。
但是,我最亲爱的自由主义者啊,这怎么阻止她对于生命的热爱呢,换一种方式,继续活在属于自己的率性里面。
艾比的“理想生活”:我会留在圣巴巴拉,两年之后我会嫁给戴夫,我结婚后的一个月,卡洛塔会死去,一个星期后,马克思也会死去,我会从车库里工作,然后在当地艺廊里展出,我会不顾医生的建议去怀孕,到我34岁的时候,我会有两个儿子。
➂多萝西亚 55岁 女权主义关键词:独身独身的意思,是指不打算结婚成家的独身主义。
其实这里用单身更为准确,但是却失去了某些味道。
多萝西亚40岁的时候才生育,生下孩子之后不久变离婚了,之后长达十几年单身母亲的生活里,坚强并孤独着。
首先,多萝西亚40岁的时候才生孩子,她只是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我喜欢的时候我准备好了的时候,我自然会去做我认为自己该做的事。
这些事情不需要别人去指手画脚,也不会去理会周遭的闲言碎语。
再者,离异之后的孤独生活,甚至有人都为她贴上了同性恋的标签。
但是,在她心底,她只是一个想要给儿子更多爱的母亲,对爱情有过渴望又望而却步。
杰米反复提到多萝西亚成长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年轻的时候上过空军学校,加之多萝西亚是美国最早抽烟的一代女性,她的独立和坚强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多萝西亚的“理想生活”:1999年3月,我会开始感到劳累和糊涂,当我终于去看医生的时候,他会告诉我,我肺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我的胸部和大脑,我会试着教杰米如何处理我的股票,但我的笔记会让人几乎看不明白。
3、“女权主义”对于成长中的女性来说,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电影中提到了两本书,《Our bodies Our selves》(身体与自我)和《Sisterhood is powerful》(进击女性之声)。
解释了关于家中分娩和女性高潮的概念,这不论是对于当时的美国社会,还是当今的中国社会,都是非常先进和开放的。
我并不是鼓励说,我们就要去看这两本书或是相关的女性书籍,而是我们应该具备基本的女性保护或者被保护意识。
它对于女性在成长中的作用,不亚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为它是我们健康人格和情感完善很重要的一部分。
前段时间,不是出了关于新版小学性教育课本被禁止发行,而引发社会争议的事情。
关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被骚扰或是被侵犯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除了愤懑地指责,这世间怎么这么多变态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深入的思考,造成这些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大环境女权主义还没有苏醒,甚至是在某些女性自身心中,她们就压根没有这个意识。
从正确地去认识女性的身体开始,爱惜我们的子宫和乳房,对性有一个全面和正面的了解。
在追求爱情和事业的路上,把自己当做宇宙里独立的个体,不随意依附于外力。
我们理应大胆地去追求爱,只是在爱的面前,或者在被爱之前,我们应该已经成长为完整的自己。
我们理应大胆追求事业追求金钱,只是我们内心要懂得,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最终的时间自由和内心归属而要获得的工具。
请记住,不论是在感情,还是工作、生活之中,坚强、独立、自由,这些神圣的权利和伟大的品质,都应该被深深印刻在每一个女性的骨子里。
附:女权主义相关电影《末路狂花》、《乱世佳人》、《钢琴课》、《朱诺》、《让娜·迪尔曼》、《成为简·奥斯汀》、《卡罗尔》、《午后的迷惘》、《蒙娜丽莎的微笑》、《更好的世界》、《时时刻刻》、《安东尼娅家族》、《简爱》、《阿黛尔的生活》、《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BJ单身日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穿普拉达的女王》、《两生花》、《天使爱美丽》、《少女日记》、《异形》、《奥兰多》......
了解一个年代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生活在这个年代里面的人,人物志式的叙述手法或许让剧情线显得略微破碎。
但这与那个不安的年代和那些生而破碎的人大概也差不多。
不完整的家庭,混乱的朋克音乐,尼克松的信任危机,都是70年代最好的时代注记。
但这些混乱,都没有让jamie的成长变得更慢,或者变得更快,他就像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每一个人一样,尽情享受着这种chaos给他们带来的片刻欢乐。
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20世纪的女人》,电影的背景时20世纪的美国,主人公则是55岁的多萝西亚和她15岁的儿子杰米,以及他们的房客和朋友们。
一位母亲,在四十岁才生下他的儿子,这应该算得上是高龄产妇了,她1924年出生,而她的儿子1964年出生,相差四十岁的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着极大的不同的。
随着儿子青春期的到来,多萝西亚会发现儿子和她之间的那道沟越来越大,她根本不懂他那些摇滚乐,他也不懂自己的儿子在想些什么,她认为自己无法进入他的世界,所以她让房客艾比和杰米的好朋友朱莉帮助他去认识这个世界。
在这么一个过程中,艾比一直在帮助着杰米了解女性主义,让他了解女性的世界,她认为这样其实能够帮助他更好的成为一个男人。
最后很多事情都变得不一样了,但是似乎每个人都有着一个很好的归宿。
其实,我并没有看懂这部片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或许是因为我对20世纪的美国并不太了解,所以我也不想以一个半桶水的状态去评价这部片子好或不好,我只能说在当下去表达一些我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有过这种经历之后,我再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又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吧!
我认为这部片子它想表达的大概是时代的变化之下,父母一辈与子女一辈会存在着很大的代沟,特别是在孩子不断长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的时候,就如剧中的杰米,要从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人的时候,他们会经历着很多的事情,不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迎来巨大的变化,那在这么一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该如何想处,是要给他们独立的空间,还是说要参与其中去帮助他们渡过这个时期呢,似乎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
但是在我看来,我认为父母还是要多多的与孩子去沟通,尝试去了解他们的世界,或许他们的那些经验能够带给孩子一些启发,也能引导他们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成长。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应该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要把他们当作一个可以平等对话的成年人,或许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有效的沟通。
迈克·米尔斯《二十世纪女人》的导演兼编剧“迈克·米尔斯”很了不起。
他用难以塑形的柔软材质,捏起一部脉络清晰的故事。
01有的时候,生活改变了,只因为一件旁不相干的小事。
可是,多年之后,当你回忆这段过往时,总会从那辆福特银河自燃讲起。
所以,《二十世纪女人》从超市停车场上的小型火灾开始,因为人类以同样的方式回忆过去。
《二十世纪女人》是家庭的故事。
多萝茜娅,故事的女主人公,出生于1924年,1999年因肺癌病逝。
她是个一辈子活在二十世纪的女人。
021979年,多萝茜娅55岁,生日当天前夫的福特银河在停车场烧起来。
这辆车是她和前夫之间为数不多的关联之一,另一个,是她15岁的儿子杰米。
不只是那辆老爷车没了,她险些失去杰米。
男孩子间流行窒息游戏,大部分人几秒钟就能苏醒。
可是杰米,差点再也醒不来。
多萝茜娅好奇杰米冒险的原因。
杰米却说,这只是个游戏,而且大家都在玩。
儿子仅仅是从众,就拿性命当儿戏。
03这件事,让多萝茜娅开始质疑自己对杰米的教育方式。
她想要杰米成为和她不同的人,让他比她快乐,让他不像她那样孤单。
于是,她邀请杰米的好友朱莉,还有房客艾比加入教育杰米的计划。
多萝茜娅邀请两个女孩和杰米分享他们的生活,她希望杰米的人生延展向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计划很顺利,顺利得超过她的预期,顺利到超出她所能承受的范围。
04很多时候,家庭的故事,就像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平静的生活总是被某件意外打破,纷争紧随其后。
但是问题一定会解决,纷争一定会平息。
然后是下一次浪潮出现之前的短暂平静。
《二十世纪女人》中的纷争,属于多萝茜娅和杰米。
当纷争的高潮来临,问题已经不可调和,再不能含混过关。
纷争中的人只有两个选择,开诚布公或者分道扬镳。
母子之间的爱,让他们选择开诚布公。
此刻,多萝茜娅才领悟,应该和杰米分享生活的,是身为母亲的她。
05我们习惯看到用事件组成的电影,事件如同珠子,电影如同串珠。
我们摸索着珠子的轮廓,一颗接着一颗,电影在我们手中旋转,直到我们寻到串珠的顶点。
《二十世纪女人》中的事件轮廓模糊,它更像果实的硬核。
果核落入池塘,激起涟漪,这些涟漪是人物的情绪和观点。
人物的情绪和观点,因事件而生,再像果肉一样包裹起果核,成为果实。
柔软的果实串成《二十世纪女人》这副串珠。
我们习惯了棱角分明的事件,所以把玩这部电影时,我们拿不准它的形态。
正因为人物有如此多的情绪和观点,以至于人物总是在聊天,甚至每个角色都有大段的旁白。
06在电影《二十世纪女人》中。
角色的过去就像歌舞在印度电影中一样,毫无征兆的出现。
其实,人物背景故事出现的时候,就是这个人物影响主线故事走向的关键点。
我们需要知道他们是谁,从何而来,经历过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接受他们面对事件时的选择,感受他们因事件而生的情绪,理解他们所表达的观点。
这一切组成他们的生活,让他们完整。
这就是多萝茜娅,这就是她的生活,因此她质疑自己身为人母的能力,因此她求助两个女孩共同教育杰米。
她建立了电影的起点,纷争的契机。
这就是杰米,这就是他的生活,因此他困惑母亲的疏离,抗拒母亲的街坊教子计划,纷争开始显现。
这就是朱莉、艾比和威廉,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因为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给这对母子,同时分享着母子二人的生活。
他们铺好道路。
纷争沿着这条单行道奔向顶点。
因为有他们陪伴。
最终纷争达成和解。
07故事高潮带给我们沉醉,我们希望它缓慢消散。
于是,我们开始关心每个角色的未来。
他们将何去何从,他们是否得到了幸福。
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在电影尾声,每个角色都以预言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未来。
如此一来,我们心中的串珠,舒缓地停止转动,轻柔地落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里的电影比生活更诚实!
我的公众号:逐年追影(ID:dianyingnian)空常来!
如果我们的内容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您向我们发出权利通知,我们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实际上也是一个新型的社会流行的体现:人们渐渐认识女权主义,一个时代里的新潮。
我能理解妈妈,她智慧,但不想给儿子灌输女权思想,overthinking有时会毒害一个人享受生活的能力,女权主义也有属于它的虚伪。
而且她也代表来自“旧时代”面对“新思想”的碰撞与磨合,不管接受与否,时代一直在变化! 20世纪的人们纵情玩乐,是对空虚的抵抗,但在玩乐中只更显得孤独,过度依赖于外在刺激,用物质填满自己。
这也是消费主义时代下的影响,个人对心灵空虚的找寻。
感觉这个电影里值得探寻的还有很多,很棒的电影!!
(电影一半有感写下这段感悟,在电影临近结束时被剧中角色从口中说出,这种感觉好棒啊!
有种和作者有心灵相通的感觉!
)二十世纪的女性,更多机会,不确定性,也始终有些局限。
但我们一定会通往自由!
I think I’m still finding something! Maybe love, maybe myself! Maybe the finding will through my whole life never been ended, just like the mom did! No matter what, I’m alive!
只想看安妮特
安静的。。。
真的别太疯
太长了。
一个时代的女性史诗,成长、教育、两性关系、婚姻、生育……男性以儿子的身份被抚育与教育,女性在男权世界中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受影响、改变/被改变着世界,尽管两代人的距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拉大,最后却还是会殊途同归,这也是每个人最终的故事。
这电影太太太好了,像坐着小火车从二十世纪的绿荫山谷里穿行而过,除了过弯时会听到金属摩擦的声音,大部分时间你都只用吸气和呼气
台词ost都挺棒,剧情散漫无趣,就酱
可以说是非常 art fag 了
前卫。范宁教男主怎么抽烟走路太酷了吧;贝宁和男房客一起在房间里分别听art fag和儿子同学喜欢的朋克,觉得talking head更适合他们;范宁跟男主说她和她身边的女孩都没经历过高潮。他问那你们为什么还那么做。她说因为他们渴望的眼神,喘息,摸起来闻起来的感觉,都要自己去体会。
比起海边的曼彻斯特差太多 故事节奏太散 也许美国人会有感动
小男主有点小甜茶的感觉。剧情拍得还是有点散。
如同一段娓娓道来的散发着时代洪流气息的回忆录,五个人物形象是如此地鲜活而立体,人物关系和化学反应如同乌托邦一般美妙,一段母子关系的进化史因为时不时闪现的幽默金句、大胆的爱性和女权观以及与年代背景的融合而变得奇妙和动人,贝宁的表演让人很舒服,很可惜本片在颁奖季被忽视。★★★★
看完觉得挺喜欢的,本来想打个五分,结果过了一会儿回过头来想,这个电影到底想说啥?虽然电影中很刻意的穿插了很多70年代的元素,但是这剧情放在今天讲,也是合理啊。有点吹毛求疵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惊艳吧。很文艺的一个片子
Happ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Ladies!!!
范宁太美了,其他的都很差
Elle Fanning taught me how to be a man, how to love a woman and how to satisfy a woman.
利用大时代背景去讲述一对母子之间的隔阂以及成长,再从中引申出当下各种女性的困境以及自我突破,各种元素在娓娓道来的语调当中得到很完美的融合,而在不经意中也阐述了影片主题;本片不仅仅是一部女权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个人自身以及时代变迁的细腻之作。四星。
没有人能跑得过时代,我们被岁月的鸿沟割裂,我们拥有一切,一切也终将被淹没。
很有趣的风格化尝试,叙事剪辑都加大了电影的趣味性。然而故事本身和剧情设置又太散,与风格整体不搭,趣味点只是点而非线。到最后就又散乱又无聊。贝宁不错,艾丽也比她姐强太多。
周末夜场全场满满,特意数了一下,三老头。跟一群女人看电影,好像国内组织妇女活动,开心。正逢白天纽约街头女性平权游行,当时就想,比起来国内女性才该示威,各种无法自主人生,应举牌:不要再逼我结婚!不要再逼我生子!电影用一种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描绘了几个也许世俗眼中不“成功”但精彩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