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成为“印度阿汤哥”的沙鲁克汗是印度国宝级的演员,三大“汗”(沙鲁克汗、阿米尔汗、萨尔曼汗)的名头响当当叫好又叫座。
在《脑残粉》之中,有两位“大汗”加盟,而这两位,都是沙鲁克汗。
他不仅一人分饰两角,还要精神分裂与自己演绎相爱相杀,甚至动作上还有无数追逐打斗的戏份。
说道沙鲁克汗出演《脑残粉》这部电影,不得不提他的星路历程。
在前不久刚公布的2016年全球十大男星排行榜中,沙鲁克·汗位居第八名。
距今为止,他出道已有28年之久,沙鲁克·汗曾出演过家喻户晓的《阿育王》(2001年)、《宝莱坞生死恋》(2002年)、以及曾经在中国上映过的印度版阿甘正传《我的名字叫可汗》(2010年),2013年他主演的舞蹈与偷盗元素相结合的影片《新年行动》在中国上映,广受好评。
电影《脑残粉》是一部以特效与动作包装的有深度的电影,讲述了粉丝与偶像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
(注意:以下内容包含剧透)一位平凡的网吧小老板高瑞夫,从小就是超级巨星阿利安·坎纳的脑残粉,也因长相酷似后者而被称为“小阿利安”。
为了获得偶像的一个拥抱,他效仿当年阿利安坐火车逃票、住小酒店,终于来到孟买,在阿利安门口见到了风光的偶像。
这并不能满足他,他开始为了获得阿利安的拥抱而做一些疯狂的举动——高瑞夫把对自己偶像出言不逊的某影星痛打一顿,威逼此影星录下道歉视频,当做送给阿利安的生日礼物。
阿利安对此非常生气并报了警,把高瑞夫教训了一顿并希望他改过自新,回到新德里。
谁知道谁料此举导致了不可预见的严重后果,高瑞夫粉转黑展开一场疯狂的报复计划。
要说前面还有点“励志”,后面就完全变成“黑色”了。
这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印度电影的处理方式。
艾瑞夫踏上寻找偶像的路之前,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少年,有喜欢的姑娘,想要在模仿大赛上展现偶像的雄风成为模仿冠军。
这是一个偏向励志、喜剧的故事。
通常来讲,在印度电影中,“励志”+“喜剧”的故事应该会有一些无脑的搞笑以及必不可少的舞蹈,但在这部影片中完全没有。
观众在内心呼喊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印度电影中动不动就跳舞的尴尬的同时,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影片的色调也在冷暖之间切换,在温暖的小镇青年的生活中刻意强调一种追星的痴迷与执拗,这为后面重色彩残酷的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高瑞夫这个角色黑化之前,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自认为是阿利安”小弟“的高瑞夫将偶像的含义错解,因着阿利安的一句”粉丝成就了我“而癫狂。
几场重场戏将人物转变凸现出来——阿利安门前的瞻望、威逼其他影星录制道歉视频、警察局阿利安的无情拒绝。
这三个步骤让高瑞夫对阿利安的爱彻底变为愤怒、仇恨,报复随之而来。
这些丰满的铺垫使得人物180度的大转弯成为可能,且看起来十分可信,观众产生共鸣,明白高瑞夫这个反派,但又不会完全讨厌这个人物。
这是编剧和导演的高明之处。
再说最后的较量。
二人最终的粉丝与明星之间真假难辨的角逐成为影片的重头戏。
对于明星偶像而言,名誉和形象是最重要的,在之前的故事中铺垫了高瑞夫是个很好的模仿者,这就使得“偷盗身份”成为可能。
高瑞夫利用自己与阿利安形象相似的优点,在各地闹事,毁坏阿利安的名声。
在这部分故事里,观众可以看到伦敦、罗马尼亚等地的异域风景,国际化的场景提升了影片的格调。
而高瑞夫与阿利安的较量也成为看点。
二人之间的追逐打斗别出心裁,在瓦片房顶的飞檐走壁让人想起中国武侠电影中的轻功、过街跑巷的快速穿越让人想起成龙港式电影的快节奏切换、沙鲁克汗帅酷驾驭摩托车冲过人群这又回归了经典的“宝莱坞-好莱坞”式的动作戏。
在脑力与体力的搭配竞赛中,影片让观众体会到一轮又一轮的小高潮。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影片的重磅卖点:特效与化妆。
影片的幕后阵容与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巴顿》电影幕后是同一个团队。
瘦骨嶙峋的小高瑞夫与高大壮猛的阿利安都是由沙鲁克汗一人饰演,如何将沙鲁克汗标志性的鹰钩鼻变小的?
怎么让人返老还童变成少年?
这些即使在映后还是让人忍不住想起,又琢磨又费解。
也正是这样,观众观感更沉浸,整个人投入在电影之中,完全没有出戏,心情随着这对粉丝与偶像的相爱相杀而起伏跌宕。
印度电影似乎很多时候都是在探讨一些能体现辩证思维的或者说道德边缘的问题,本片亦如此。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粉丝疯狂追星的故事,背后探讨的却是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价值观。
高瑞夫为了能面对面会见自己的偶像阿利安,从一开始的绑架就是一种比较缺乏理性的行为,这种做法也让阿利安难以接受,不得不私下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却极大地伤害了这位死忠粉的心,于是矛盾开始升级,让这位死忠粉采取了更为极端的做法,最后走向了毁灭。
当一种偏执的迷恋,占据了生活中的相当一部分时,越往后走便越难回头,如若实现不了,后果可能就很严重。
一般而言,明星在这些超级粉丝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明星与粉丝的沟通本来就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产生了严重不对等的问题。
本片通过双方身份互换的方式来推进剧情,这种互换的妙处就在于:它辩证性地说明了,原本两人都可以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生活,然而就因为这种缺乏理智的追星让粉丝迷失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明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最后,总感觉还是希望结局能让高瑞夫幡然醒悟,开启他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偶像,毕竟,偶像的言行举止可以复制,但生活,并不能!
(好多年前在微博发的,顺手搬运一下)沙鲁克惊悚新作《Fan/粉丝》讲述一个为心爱明星痴狂最终越界逾规的粉丝成魔的历程。
这部片子除了King Khan外,真的没有任何宣传点。
档期冷门,导演新人,最要命的是还没有歌舞。
甚至预告片最初上映的时候,我还以为制作组只是找了个特型演员来扮演主角,真正的King Khan只是来客串。
开场十几分钟我盯着那张“二十岁的Khan”脸不停出戏,心想真的是沙鲁克本人扮演的吗,这化妆效果也太惊人了吧。
事实证明化妆效果就是那么惊人。
为了打造出二十岁年轻人的外貌,剧组不仅聘请好莱坞奥斯卡获奖化妆师塑造面貌,沙鲁克还特地去美国做了3D数码面部扫描,出来的效果满满的胶原蛋白太逆天了。
而且为了突出和片中“影帝”不同的形象,还特地做了点牙齿矫正,制造出不同的说话方式。
要说故事也不新鲜,这里面最抓人的其实是表演。
本片第一主角,头号小粉丝Gaurav初登场个性单纯可爱,然而偶尔流露出的疯狂让人不寒而栗。
熟悉沙鲁克的朋友应该能从这个角色里看到很多他早期作品的影子:天真善良勇往直前的一面对应的是他赖以成名的情圣形象(典型如《勇夺芳心》和《怦然心动》),看似正常实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扭曲性格的一面则是他最早出道时的各种小人物与病态角色(最最经典的例子属和Mudhuri合作的《孽爱》,对,就是和moni以前吐槽过不知道神马剧情走向的Dresssmaker一样深井冰的虐恋奇作)。
第二主角,影帝Aryan。
沙鲁克不是第一次玩这种现实与虚幻交替的“影帝”梗,以前在《宝莱坞传奇》和《比鲁》里都玩过,但那两次都比较cheesy,喜剧成分居多。
而这次的“影帝”明显是个老江湖,心肠硬,下手狠,不冷血但也很无情。
我觉得这个角色对应的是最近几年沙鲁克出演的荧幕形象:动作硬汉或背负深沉过去的沧桑男人,例如《Don》系列,《R.One》还有《爱无止境》等。
角色的转换,有时候也映衬着演员本人的转换。
虽然我知道戏里戏外要分开,但看着影片里各种若有若无的联系,再想想荧幕外的种种,感慨万千。
正因为这两个角色有这样的联系,所以上半场我最喜欢审判室俩人初次对峙那段。
恍惚会觉得有时候是沙鲁克过去饰演的角色在和未来的荧幕形象交流,有时又觉得是演员本人站在前方对着曾经的自己谈话。
沙鲁克本身演小人物起家,《天生一对》和《我的名字叫可汗》也证明了他除去宝莱坞夸张也是能够收敛情绪好好演戏的。
所以Gaurav慢慢的黑化我倒不惊讶,反而对他扮演Aryan时,那种明星面孔与真实性格本身的交叉体现更惊喜。
下半场开始是表演就更有意思了。
心碎的Gaurav为了毁掉曾经的偶像,从一开始的模仿,到后来彻底化身为作为公众人物的影帝Aryan本身;而被粉丝逼得无路可退的Aryan,内心的黑暗逐步释放,露出了过去街头小子的痞气,甚至最后为了抓住Gaurav而不得不扮演起小粉丝角色。
界限越来越模糊,粉丝成为了自己一直想成为的自我,影帝却慢慢回归失去的曾经。
这些身份错位的表演偶尔让观众觉得汗毛倒立,因为你有时候真的分不清究竟谁是真人,谁是假扮。
我觉得空闯民宅发疯有一幕镜头没有给特写,沙鲁克就站在那里,沉默不说话,那瞬间我真的认不出谁是谁。
当然缺点不是没有:在这么一部其实很现实主义的片子里,不知是为了票房还是怎的,硬穿插了几段特效明显的动作戏,非常破坏氛围。
不是当了影帝就真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宝莱坞开挂特技啊先生。
开头穿插一段调节下气氛还行(那段居民楼跳窗真的看得特别想艾特《功夫》),后面还大段大段来就不好受了啊。
当然娱乐刺激做得还蛮不错的,毕竟沙鲁克自己的特效公司出品,算得上宝莱坞这方面业界顶尖了(想起《帝国双壁》的武打我又要哭了)。
最后突然想起一个细节。
上半场开头Gaurav在游乐园模仿秀拼命模仿Aryan逗乐街坊邻居和心爱的女孩,幕后是溺爱他的父母忙前忙后做着“一毛特效”;下半场开始则是Aryan在趾高气扬的印度权贵派对上跳舞作秀,大批工作人员争分夺秒地布置场景服装,因为稍不留意便是名声受损。
Aryan的生活没有了Gaurav照样可以过得很好,然而Gaurav不能没有Aryan。
【哦对了这片中途还去克罗地亚首都拍摄了……对就是和GOT一个地点,我都看见贝勒大圣堂取景的大楼梯和龙女第二季拜访的不朽神殿了,敢情剧组也想沾沾GOT的风光?
】
我不太喜欢把高瑞夫说成是脑残粉,在我看来他不应该变成被嘲笑和践踏的对象。
很多人在某个阶段可能都迷恋过明星,迷恋他(她)举手投足的潇洒、浑然天成的气质、甚至尴尬的演技、土味情话台词。
这些迷恋有时会带来积极的作用,不过虚无的迷恋通常也不会对我们的人生轨迹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粉丝的爱其实很善变,造星工厂每天都在推出符合各种粉丝口味的偶像,供大家娱乐、崇拜、消遣……偶像,或者说偶像呈现给我们的那个形象是消费品,但是悲哀的是有些人把他们当成了人生的全部。
豆瓣评分6.7,这个评价我觉得有些低了,可能大家不太喜欢印度电影里有些过分夸张的部分,不过单纯的追求可信度没有意义。
这几年我们接触到的印度电影题材选取上都很大胆,这些题材我想国内可能都不敢拍,它把我们的想象投影到了电影上,如果我们把明星拉下神坛会怎样,普通人和明星较量一番谁更强一些呢?
如果不是看了影评我甚至不敢相信这是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个角色,明星和粉丝都是他自己,化妆技术很好,他自己本人的形象就是明星的形象,装了龅牙,并且把他标志性的大鼻子做了调整。
甚至粉丝高瑞夫的身材也做了文章,粉丝看起来更年轻。
影片使人信服这是两个人,他们很像,但完全是两个人。
相比那些观众一下子就看出来是女扮男装,但是剧中人物还浑然不觉,这部片子很有诚意。
两人的侧脸,可以很明显看出区别,并且有意将两个人的体型做了区别。
明星的更魁梧,而粉丝的显得很单薄。
注意这个身材,沙鲁克汗本人比这个要壮得多,如果不是特效,就可能是他做了减肥。
但是阿利安的其他粉丝居然在伦敦、在杜布罗夫尼克都被高瑞夫骗过了,最讽刺的是他还骗过了阿利安自家的保安。
这恐怕印证了高瑞夫对保安说的那句话:“他们都是虚伪的粉丝,私下里吐槽他的电影不好看,结果还是跑来这里想和他合影。
”只有他把他放到和爸爸妈妈一样的地位,为了他连命也可以不要了。
他就这么卑微、可怜、渺小的爱着阿利安(感觉这么说基情四射)。
“从法律层面来说是犯法了,但是你不觉得这是爱吗?
” 我想当阿利安听到这句话时肯定觉得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所以他说“这是我的人生,我5秒钟也不想给你。
”很多人都觉得阿利安不愿意当众道歉是小题大做,甚至他的经济人在听到这个要求时第一反应就是道歉好了,结束一切。
我们都忽略了一个真相,阿利安是明星,有时他觉得自己能呼风唤雨,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之王,这种情况下他是不会和一个无名小卒低头的,我想现实中的大多数明星都会和他做一样的选择。
沙鲁克汗作为印度国宝级明星冒险地塑造了一个狂妄自大的巨星。
片中有两次这个巨星的骄傲被无情打脸,一次是他晚了富豪女儿的婚礼,人家说他可是人家花大价钱请来的(说请来的真是很礼貌了),第二次是他给印度警界高官打电话让他们去调查高瑞夫的地址被轻蔑的怼“用不着你来教我怎么做。
沙鲁克汗很好的处理了这两次的反应,他短暂的错愕了一下,赶紧又端起来。
如果这部电影在最后高瑞夫接受了阿利安苦口婆心的劝导,找回自我重新生活,那我觉得就不可信了。
你不会懂。
的确,粉丝给予偶像毁灭性的爱,偶像又怎么能理解呢?
又怎么能承受呢?
我想起《大武生》里的一句台词,大意是说你所迷恋的武生的身段、扮相都是舞台上扮出来的,是假的。
迷恋到失去自我的粉丝们总不会是社会精英,在这个社会里他们本来也就什么地位,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何谈失去呢?
反而是对偶像的爱使他们的人生好像有了意义。
片中有两段很精彩的追逐戏,可能只是为了单纯提高观赏性。
高瑞夫那矫健的身手分明就是训练有素的动作片演员,从片头他的那段模范秀来看,我有理由相信除了舞蹈,他也在模仿他偶像电影里的动作,片尾两人的打斗戏就像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师兄弟对殴,拆不了招。
如果是影片有意安排如此,我觉得大有深意,高瑞夫学到了阿利安的皮相和全部动作,但是他始终是在模仿,得不到偶像的肯定他觉得没有活下去的意义。
片尾又是一年阿利安的生日,高瑞夫赢了,他的名字终将陪伴阿利安一生。
影片可能想拍得有点儿教育意义,不过我咋看出了从一而终的伟大呢。
2016年🇮🇳电影《疯狂粉丝》:再一次被印度电影的海报骗了,居然没有歌舞,总觉得缺了些啥。
故事的题材很有现实意义,尤其在印度这样电影地位这么高的国家。
沙鲁克汗不愧是国宝,一人分饰两角完成得非常漂亮,尤其是50岁的人了演20岁小伙子一点儿违和感都没,何况两个角色身材差别还很大,不知道真是靠他自己练出来的还是靠特效。
整个故事的戏剧化有点夸张,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有点牵强,虽然有好几段大调度的精彩激烈打斗戏,但是更加加深了“至于吗?
”的感觉,虽然最后主角的下场让人觉得立意很模糊,但结局的照片倒是挺让人唏嘘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四大天王称霸香港娱乐圈时,内地也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追星族。
后来有了更新潮的名字,“fans”,即粉丝。
而到了现在,粉丝群体更加成熟,不同名人的粉丝,还有不同的叫法,比如“蜜蜂”“芦苇”“颖火虫”等等。
但粉丝的疯狂不只是国内,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印度电影《脑残粉》,就讲述了一个粉丝由爱生恨,返报复偶像的故事。
阿利安·坎纳是一个超级巨星,超级巨到什么程度?
过生日那天,如浪潮一般的粉丝等在他家楼下,只为见他一面,祝他生日快乐。
而这位超级巨星,也很享受这种被簇拥的感觉。
而我们的疯狂粉丝,高瑞夫,则从小特别崇拜阿利安,游乐园的模仿名人秀中,每年高瑞夫模仿阿利安都是第一。
而且,高瑞夫关注阿利安的任何事,满满一个屋子,都是阿利安的简报和照片。
所以从小到大,对于高瑞夫来说,阿利安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的生活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阿利安就是高瑞夫的生命。
1、粉丝的愤怒有多可怕因为对于粉丝来说,他知道偶像的任何信息,包括偶像的日常行程,偶像家的位置,以及偶像的家人,而本片里的粉丝,更是有着和偶像长相相似,以及能模仿偶像动作的优势,所以,他假扮成自己的偶像,毁坏偶像的名声,甚至跑到偶像的家里搞破坏。
2、偶像有自己的生活对于偶像们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偶像和粉丝都是无差别的,但偶像们从不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3、那粉丝和偶像的差别?
粉丝只是痴迷偶像光鲜亮丽的生活,而没有学习到偶像们刻苦工作的精神。
就像这里的阿利安,虽然是超级偶像,但邀请演出的富人口出不逊,依然要笑容面对,面对粉丝带来的困扰,内心烦躁不安,但台上依然演出精彩。
4、偶像与粉丝之间心的距离结尾的时候,粉丝跳楼自杀了,最后的最后,心中的偶像依然没有明白自己的真心。
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但同时也说明,不是当事人,是无法体会别人的心情的。
也许你认为已经对对方很好了,做的很到位了,但实际上很可能,你们两颗心的距离,遥不可及。
5、51岁男演员分饰两角沙鲁克·汗,印度三大汗之一。
他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是本色出演的超级巨星,一个是20岁出头的小粉丝,不过后期有特效制作,使两个人看上去不同。
全程打戏亲力亲为,身材依旧超棒的说
这是一部很有深意的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生活,毕竟如果你也成为超级巨星,你会发现,原来你的偶像,竟然触手可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NjQxODAxOQ==&mid=2247483947&idx=1&sn=4c198e74fedcfb2db309b93f7b6377bf&chksm=9720bb27a0573231cc660c57ebc61aa93169254a9468f9526bbd2aaa9a2b6309a057f0015cb0#rd
当这部电影还没有引进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关注这部电影。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一个朋友是沙鲁克·汗的粉丝。
有一天他跟我说,沙沙(粉丝对沙鲁克·汗的昵称,也要叫沙皇的)的新片印度票房惨败。
这让我挺震惊,虽然不太了解印度电影,但对沙鲁克·汗在印度的号召力还是了解,这位在宝莱坞可谓是万人敬仰的超级大牌,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影响力,他的作品票房失利,还是非常少见的。
随后我登陆外网,发现这部叫做《FAN》的电影口碑不错啊。
IMDB评分7.5,烂番茄82%的新鲜度。
不过当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大概能了解这片为啥不受印度人民喜爱了。
粉丝与明星互撕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两部电影,1981年劳伦·白考的《夺命影迷》和1996年罗伯特·德尼罗的《狂迷》,三部电影的共同点,就是用戏剧化手法刻画身为一名粉丝的心理,为了偶像进而走火入魔,疯狂、偏执。
说句夸张点的话,这玩意跟邪教差不了多少,而且结局都挺悲惨。
入迷如狂《脑残粉》这个中文译名还是非常恰当的。
都是类似的故事,本片与《夺命影迷》《狂迷》不同之处在于:上述作品的粉丝,在狂迷偶像的同时,生活中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有点“玩物丧志”的感觉。
他们认为,自己为偶像付出了一切,偶像也要对自己负责,也就是说,主人公都要求偶像达到某种目的才肯罢休。
比如《狂迷》中的罗伯特·德尼罗,绑架了偶像的儿子,要求对方必须在下一场比赛中打出全垒打,意思就是,我为了你都这样了,你必须对得起我。
《脑残粉》中的高瑞夫却不一样。
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从小迷恋大明星阿利安,为了对方什么事都肯做,甚至连命都不要也无所谓。
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且不要求对方的回报,只是一个五分钟见面,签个名、合张影完事。
但被拒绝之后,这位一直以来的世界观崩塌,进而粉丝转黑。
把这部明星与粉丝互撕的电影变成了动作片惊悚片。
也就是说,《脑残粉》的核心在于,粉丝眼中偶像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悲剧。
电影对粉丝心态的刻画很准确。
这名粉丝高瑞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脑残粉↓↓“因为有你,我才能活的很好,而且我也希望你过得更好,你今天的成就,都是身为粉丝的我给你的。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的意愿之上。
但是,随着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建立的世界观在与偶像见面之后却崩塌,那么“我要让你过得不好,没有我,你丫什么也不是。
”
所以,这是一个从极爱到极恨的心态转化。
身份换位一人分饰两角,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两位本来长得就比较像,后半段不但“雀占鸠巢”,还“喧宾夺主”。
把偶像搞到身败名裂,自己乐在其中。
“换身份”这个梗非常有趣,抛弃刻意毁掉对方名誉的行为,二者都以对方的身份完成一段故事,也使得二者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就是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概念,但前期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面是偏执的粉丝,热情似火,心甘心愿的奉献,只是偏执入迷。
一面是高高在上的明星,有些耍大牌,不想自己被打扰,但表达方式不对,同样也是偏执。
这部电影名为《脑残粉》,不单单描述了一个疯狂的粉丝,我想导演还打算在片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维。
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为关系,并不是单独一方可以独立达成的。
到了最后,在天台上那场戏,沙鲁克·汗演的两个角色,才算真正的合二为一,但依然逃不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
其实,电影在天台之上二者搏斗之后的交谈,就可以收尾了。
但依然做出了一个“没有道歉”的梗,反而有些刻意。
作为一部宝莱坞出品的作品,电影算是不走寻常路,全程没有歌舞“插队”不说,电影的故事节奏、剪辑和音乐都很棒,几场动作场面和气氛调度有板有眼。
用句俗话来形容,不,这很不印度。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很大,打算做出一部国际大片范儿,打破印度电影长期以来的刻板模式。
他这一步走的很正确,但印度人民并不买账。
因为....脑残粉并不是天朝的专利可以看出,很多观众看完电影都将电影的故事联系起国内,比如杨丽娟事件啊,那名为了周董自杀的少年(忘了叫啥名),还有某大片的粉丝那句著名的“你折断我的翅膀,我毁掉你的天堂”的话语(其实这句话是来源于《英雄联盟》),都是脑残粉的现象。
感觉,中国脑残粉太多了。
但是,要论偶像崇拜情结,印度敢称第二。
敢称第一的,大概也只有金三胖那个国家了。
印度,是“偶像崇拜”的重灾区。
这与印度的宗教习俗有关。
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中神灵,会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大人物都是神灵的化身,偶像明星也不例外,当人们崇拜某个大人物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而且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印度“解放前”,歧视妇女都是国家法律名门规定的,这在别的国家是不敢想象的。
你这辈子是个小屌丝,就是因为你上辈子是个傻逼,没准下辈子还是一个德行。
要打破这种轮回,你就要虔诚,要信仰、崇拜我们的神,奉献你的一切,反抗是没有用的。
正是这种宗教习俗,造就了印度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风气。
记得看过一段视频,《巴霍巴利王》公映的时候,印度人看片时就跟嗑药一样,站在凳子上狂舞大喊,在他们眼里,电影里的角色,就是神的化身。
同理,现实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人物,同样也值得小屁民们崇拜,你们值得粉丝这样为你付出。
所以,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在印度不受待见了吧。
这部电影并没有歌舞、没有爱情、结尾悲情,都是印度观众不太喜欢的方式。
而且,印度大部分偶像的粉丝,都是高瑞夫这个样子。
如此打脸的片儿,当然不买账了。
PS,沙鲁克·汗不愧是“宝莱坞之王”,演得真棒。
PPS,我觉得这个电影,可以拍个中国版,估计很热闹。
关于看完《脑残粉》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爱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那个明星为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生命,为了爱道个歉又何妨。
那个明星根本不懂爱。。
一直在名利场里混,早晚人的本质会变。。
关于看完《脑残粉》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爱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那个明星为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生命,为了爱道个歉又何妨。
那个明星根本不懂爱。。
一直在名利场里混,早晚人的本质会变。。
关于看完《脑残粉》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爱比什么都重要的多。
那个明星为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生命,为了爱道个歉又何妨。
那个明星根本不懂爱。。
一直在名利场里混,早晚人的本质会变。。
沙鲁克汗8次获得印度版奥斯卡印度最具权威的电影观众奖最佳男主角。
是印度获得影帝最多的影星。
经典电影无数。
当之无愧的印度影帝。
最近几部电影质量不敢恭维,太过于追求商业元素,却忽视电影本身内容了。
《虚拟战士》《新年快乐》《慷慨的心》质量太一般了,票房与宝莱坞之王不符。
虽然口碑很差,但电影票房都不错。
最近几部电影质量让不少观众流失。
《粉丝》这一次非常冒险。
导演没啥名气,执导的几部电影没有一部成功的。
电影没有歌舞,歌舞对印度电影大卖必不可少。
没有女主角,没有浪漫爱情,沙鲁克汗可是浪漫之王。
配角基本上不出名。
这是宝莱坞四大天王第一次敢这样冒险!
非大假期上映,(开斋节档、排灯节档、圣诞+新年档——印度三大档期,宝莱坞三大汗一般垄断三大档)沙鲁克汗扮演双重角色,描述一个个疯狂粉丝和巨星之间故事。
电影上映后观众反馈不错。
目前imdb8.8分
宝莱坞影帝归来,挑战演技!
《粉丝》是沙鲁克汗《加油印度》后最好电影。
特别提示:《粉丝》中国、日本、韩国等将海外第三阶段上映。
看完心口痛,并非因为我有脑残粉经历,至多买过潘帅亲笔签名书酱紫。
国内有数不胜数的“杨丽娟”“虹桥一姐”“四叶草”,每发生极端事件,舆论导向往往扔句“理智追星”,但真正将明星捧成神带偏小孩价值观的,正是这些说着理智追星的事后诸葛亮。
冰冻三尺非一日,站道德高点指责极端事件确实不妥,因此,高瑞夫死前的痛苦挣扎我愈发理解。
我们指责脑残粉除发癫外,不学明星优点,事实是明星团队跟媒体历来为明星打造完人形象,爱豆不许有缺点。
既然是神了,粉丝会想我哪学得来?
只管崇拜舔屏认爸妈就完事了,自然也不存在啥正能量引导。
尤其现在艺人统统流量化,再没BEYOND精神,没有民谣情怀,大多粉丝们也没耐心反思爱豆的艰辛付出,只有薛之谦爸爸万岁,王俊凯哥哥世界第一,谁说他们不好就是我一辈子仇人云云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没有满墙的海报 但也有颗真爱粉的心 男主很多粉丝心理我都可以理解甚至感同身受 中二时期的我也曾为拥护自己的偶像而贬低过其他艺人 但久而久之 感受更多的是偶像的榜样作用和正能量 变得懂得尊重所有付出同等努力的艺人 也从最初的狂热转为长久的眷顾 对我而言远远望着守护她的光芒就很美好
必须为没有载歌载舞鼓个掌,难得好好说话讲个故事就是比之前考歌舞晃得我头晕受用。
星粉大战 有点意思,为什么这个电影是印度人拍出来的,我们的追星文化呢?我们的脑残粉呢?没有人敢得罪?
有社会话题,但没啥意义。
粉丝大盗,威力无敌.....
爱到迷失了自己就是魔,你只是打扰了别人的生活,而毁灭的只能是自己。你原本就很独特,为什么要模仿别人?你可以活得阳光明媚,为什么要匍匐在别人的阴影里?
以为是个喜剧……还是中年叔叔迷人
又独自看了一遍,突然又觉得好看了起来。这个片子适合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慢慢品啊。
爱一个明星就是把他捧上天,毁一个明星就是要让他身败名裂。题材不错,但故事不够新颖,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没有歌舞,于是让电影剧情就显得比较紧凑。不算精彩,但能看得下去。
题材有意思的,但逻辑和剧情推进bug太多了,看点是沙叔一人饰两角吧,演技确实好,特别是高瑞夫黑化的样子
不唱歌不跳舞我们还是好朋友
虽然很浮夸。但是也许脑残粉们的心里真的就是这样。25年深爱一个人,却被否认,可能一生的价值都会失去。可惜了那个小女友,还有他的父母。令人深省的一部电影。追星一定要有度。不能失去自我。增加一条,竟然还真是一个人演的!!!!服了!
检票员看到电影票很惊讶:“脑残粉?!”我说可能是喜剧吧,我也不知道。最后发现影片其实比较严肃,批评了粉丝的种种疯狂行为……几场追逐戏很揪心,还意外地看了会克罗地亚风光。不过结尾总觉得还应该更加点什么,无论如何偶像也不应该道歉呀。这场只有我一个人。
我强烈建议男生看一下这一部电影。看一下同样一个人,一个脸,一个身材,如何在帅气和猥琐之间自由切换🌝🌝🌝
傻逼片
印度电影题材真的很开放,这部电影也很深刻
1.伤害爱豆的都不能叫粉。2.男主演技爆表啊。
无聊……
男主的侧脸好像好像那个日本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