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OCD的隐喻,其实探讨的是普通情侣之间遭遇重大改变时,双方该如何处理彼此的亲密关系。
第一部分:常规展示。
一开始先介绍男生“怪”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女生的出现打破了他一如既往的习惯,开始自发寻求改变,而女生的主动则加持了这种改变,两个人在一起同时做出自己规则范围内的跨越:进行垃圾大挑战,都是彼此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属于同等公平的改变尝试。
两人针对彼此吸引的支撑——怪,做出灵魂约定。
第二部分:危机降临。
男生对于鸽子——外部世界的原始好奇,使得OCD意外被治愈。
女生如临大敌,希望停留在彼此熟知舒适的区域,并做出极端反应想要通过寻医求神拜佛巫术手段找回男生的OCD,未果只能让自身被迫接受这一改变,自己在抱有不甘委屈等情况之下,进行妥协,然而心不甘情不愿的让步伴随着必然的得寸进尺,然后走向任何末路爱情都必然的俗套走向:另一个与改变后自己更为合拍的人出现,一步步试探原本伴侣的忍受边界,在突破边界后将脏水泼向对方并说破分手。
第三部分:角色反转。
或是梦境,或是臆想,或是假象,看到那个象征着外部对人类无限永恒吸引的蜥蜴遇到的人变成了女生,她完全脑补出了之后会发生的一切,当她满眼泪痕转头时,已经跨越了能够回头的路径。
一个人最爱你的时候 你一定满足了他(她)多方面的欲望OCD限制了两人正常的社会生活生活习惯 情绪共情 甚至连相遇的契机:偷巧克力这件事也是OCD给予的两人的感情基础就始于OCD失去平衡后无法满足相互欲望的情侣每个生活细节里都透露着压抑和窒息无关乎身份和性别任何决定都是趋于利己的生存法则所以不管换谁来决定都是一样的结局人是很难去主动做出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决定
我终究会离开他,放他自生自灭。
这不是我能选择的。
原本爱情里的平衡被打破后,分手只是迟早的事。
我们在斥责陈柏青渣男、玩弄感情、朝三暮四时,导演忽然给这段关系来了一个反转,还是刚遇见的美好,而这一次出轨的是陈静。
很多人说一段关系最重要的是平衡和步伐一致。
无论夫妻还是伴侣,很多时候都是人生路上的同行者。
而这种差距久了,远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
但其实如果一开始的时候就抱着随时失去一切的想法,并且真的随时准备失去一切。
懂得一切都会过去,谁都只能陪你一段时间。
也许就能豁达一点。
可能就不会那么有被出轨焦虑,可能结束时也不会那么把自己代入受害者情绪。
说到底还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工整的劇本,成功執行了三幕劇。
《怪胎》宛如好萊塢盛行加入奇幻元素的賣座浪漫愛情電影,沒想到臺灣可以不透過青春/校園/熱血等本土賣座元素卻依然可以執行。
原本以為劇情發展會如預期發展至結尾,導演竟做出反思安排,拉高了劇本格局。
林柏宏與謝欣穎在前半段的喜劇段落也表現地恰如其分,可愛逗趣成功引發觀眾的哄堂大笑,後半發展亦揪心地創造出投射共感。
(儘管有實力,兩者是否具備票房吸引力,我認為這有待商榷,畢竟愛情片很吃卡司)文本的同質性擴及本片了些微酷兒、女性電影命題。
像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相戀、出櫃者與櫃內者的交往、男女的職涯發展不同等等,這都明指出《怪胎》不單單是純粹的愛情劇。
真要挑毛病的話:1.這部片是不是iphone拍好像沒差別,(除非是為了節省拍攝成本),我看到入迷沒發現電影到底是何時比例改變,也不像《親愛媽咪》有那種震撼力。
(《我不是潘金蓮》的比例變換也沒玩好〉)會這樣說是因為,畢竟iphone拍攝只能當作新聞行銷點操作,但以臺灣觀眾來說,我個人覺得這無法說服人購票進場,反而更某程度會讓覺得電影「便宜」降低進場意願,愛撿便宜的臺灣人最愛以「划算」評價每一件事物。
用iphone拍攝可能只在影展入圍有加分效果,或增加被看見的機率。
2.承上,攝影組幕後名單只有四人,看得出人力節省。
這限制了《怪胎》的鏡頭魅力,例如情侶爭吵橋段無法透過對攝影調度發揮出演員實力,反倒限制表演框架;同理,無法做出大幅度的場景移動,必須快速分鏡切換來表演,這在前段喜劇段落或許可行,但後面認真戲情節時,減損了力道,有點可惜。
-20200701觀賞於台北電影節
我不想讨论这部电影的形式,有人喜欢,也有人觉得俗套,总会有人在电影里找到他讨厌地方,也有人专看电影的优点。
我很看重电影的内容,对于设备技术和电影技法上的缺点,我的宽容度还是很高的,再好的剧组也拯救不了一个烂剧本。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是不是只有条件平等两个人才能相爱?
”男女主都患有OCD(神经性强迫症),在正常人眼里,他们就是“怪胎”,都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也正因为OCD两人才相遇相爱,彼此能够互相理解、包容,一起努力对抗OCD。
就像所有的爱情电影一样,开始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甜蜜,男女主都沉浸在爱情的滋润中,许下海誓山盟,矢志不渝!
可是,男主的OCD突然好了,症状全都消失了,不再有强迫症了,可以外出了,可以工作了,也可以接触到正常的女孩了,所以裂变就这么来临了!
可想而知,女主有多么的痛苦,两人只得不欢而散。
女主在痛苦中无法自拔,一个夜里她进去奇幻的梦境中,醒来发现回到了过去,同时康复的人是她自己,而不是男主。
女主瞬间意识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她会不会也抛弃男主呢,在这样的假设中影片结束。
其实男主有没有康复呢?
男主看见鸽子OCD便康复,从这里开始,之后的剧情已经是奇幻的手法了,导演只是在假设,如果其中一个人康复,会是怎么样呢?
先假设男主,然后假设女主!
假设的结果并不乐观,他们还是分开了。
他们在一起是因为都患有OCD,因为“异于常人”,因为“平等”,所以两个“怪胎”才能在一起,而其中一个好了,“平衡”被打破了,爱情也随之破碎。
在患有OCD的情况下,两人被看成怪物,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没有OCD的所谓的正常人,真的正常吗?
我们都是患有各种奇奇怪怪毛病的“怪物”!
我们都像片中的男女主一样,寻找着和自己一样患有“OCD”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相爱,只有这样才能包容,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平等!
这不就是当代社会的现状吗?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有很多身份,不同的工作,相异的能力,乱七八糟的喜好,混乱不堪的习惯,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所以因为这些差异两个人真的就不能在一起吗?
在可笑的条件平等下,才能有包容,有爱情,同样,导演在影片最后也展示出了,变心的男主OCD又复发了,所以这个平等的条件又被打破了,他的新女友惊恐的看着他,从她的表情上就能知道,她绝对不会包容这个怪胎男友,是啊,谁包容你啊,包容你奶奶个卷!
电影就是这样一种艺术品,她把生活中人们忽略的,不敢正视的矛盾,在荧幕上放大,赤裸裸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抬起头来吧,大家!
别老谈那些吃喝玩乐,车子孩子房子银子,也该思考一下人生了,你为什么不幸福?
不是因为这些,是因为没有相爱,没有包容,是因为我们都是各种各样的怪物,根本不存在完全的条件平等!!!!
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
每个人从电影里看出来的东西不尽相同,我不管别人看出来什么,反正这就是我的想法,这也不是什么影评,只是我情绪发泄的随想而已!
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已成为近年来记录生活的一种普遍方式。
但是,你想过用手机还能拍电影吗?
早在2012年,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由于预算等问题,就有近10%的内容是通过Iphone4拍的。
最终,此片荣获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
2015年,全程使用手机拍出的《橘色》,在圣丹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2018年,同样是用手机拍出的惊悚片《失心病狂》,让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到手机视角、紧凑空间下的刺激氛围。
在国内,也有不少导演尝试过用手机拍片。
比如陈可辛拍摄的《三分钟》,以及贾樟柯拍摄的《一个桶》等等。
可惜的是,他们都只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现。
相信有不少观众都好奇且期待:国内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第一部全程使用手机拍摄的长片电影?
前段时间,这部特别的华语电影,终于诞生了——怪胎导演: 廖明毅编剧: 廖明毅主演:林柏宏 / 谢欣颖 / 张少怀 / 钟瑶 / 钟政均 / 钟岳纯上映日期: 2020-08-07(中国台湾)片长: 100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也是亚洲首部全程使用手机拍摄的长片电影。
它曾在今年的台北电影节上进行首映,获得了不少好评。
在上个月底公布的金马入围名单中,它成功提名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新导演等奖项。
不仅如此,它还是今年在国际影展上荣获最多奖项的台湾电影:包括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影展观众票选水晶桑奖和紫桑奖、富川奇幻影展的亚洲电影奈派克奖、加拿大奇幻影展观众票选奖等等。
此片的导演廖明毅,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六弄咖啡馆》等影片的执行导演。
在这部长片处女作中,他还担任了编剧、剪辑、摄影等多个职位。
而这部看起来奇奇怪怪的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浪漫而奇情的故事。
男主角陈柏青,是一个严重的OCD患者。
OCD全称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强迫症。
每天早上7点30,他会准时醒来按掉闹钟。
被子要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细节也不放过。
刷牙的时候,每颗牙齿都要刷七次,不能多也不能少。
打开衣柜,全是同样款式的衣服,以相同的间距被排列在一起。
就连吃早餐时的餐具,也要摆放得足够整齐有序。
洗漱和早餐完成后,就到了他一天中最重要的环节:打扫卫生。
从家具家电到地板墙面,每个角落都要擦无数遍,一粒灰尘也不能沾染。
作为强迫症重度患者,他认为只有经过自己仔细打扫的家才最安全,外面的世界都肮脏又危险。
由于职业是兼职翻译的缘故,陈柏青可以与外界隔绝,整日呆在自己舒适的家里。
但到了每个月的15号,就成了他的“灾难日”——他不得不出门去交水电网费,购买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每次出门,都必须要走相同的路线,相同的步数。
一旦这种规则被打破,他就会极度紧张,然后不停地洗手。
这天,陈柏青像往常的15号一样,穿好雨衣、戴好了口罩和手套,外出采购。
在地铁里,他撞见了一个和自己相同打扮的人。
经过陈柏青的观察,他发现这个女生也是OCD患者,甚至比自己更严重。
她会在超市偷东西,但只偷不吃,否则就浑身难受。
此外,她一旦在外面呆了三个小时以上,皮肤就会出现过敏。
两个有着同样病症和怪癖的人,就这样相识相知,从朋友逐渐发展为恋人。
刚开始在一起时,他们也曾互相鼓励打气,尝试各种从未做过的事情,向自己的病症发起挑战。
比如,一起去吃路边的脏摊、一起去捡垃圾、以及接吻。
但很快,他们就都败下阵来。
这些在常人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成为强迫症患者内心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比如接吻这件情侣间再正常不过的小事——即便他俩已经做好了洗漱、嚼口腔糖等多重准备,但最终还是因为嫌口水脏而放弃。
两个不被世俗理解的“怪胎”,开始放弃治疗。
他们共同对抗着这个危险肮脏的世界,努力维持着两人的舒适区域,并达成了完美的默契:晨起一起打扫卫生,白天共同完成翻译工作,到了晚上就躺在床上述说各自心事。
虽然每天都一成不变,但却简单而美好。
然而,幸福的日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某天早上醒来,陈柏青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强迫症消失了。
他第一次不怕脏地走到外面,第一次用手接触泥土和虫子,也不再恐惧外面“肮脏且杂乱”的世界。
一夜之间,陈柏青从强迫症重度患者变成了正常人。
他开始外出,开始工作,也不再怕脏,甚至变得有点邋遢。
而依旧是强迫症的陈静,始终陪伴着他,井然有序地打理着家里的一切。
两个因为强迫症而走到一起的“怪胎”恋人,却有一个人率先恢复了正常。
他们之前那种微妙的平衡与默契,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改变。
渐渐地,陈柏青开始变得早出晚归,对陈静漠不关心。
到最后,他出轨了公司的女同事。
愤怒且失望的陈静,也曾想过改变陈柏青。
她走遍各个医院,甚至找到神婆求助,想要恢复陈柏青的强迫症。
无一例外,都以失败告终。
在激烈的争吵后,她选择离开和结束这段感情,成全陈柏青的新生活。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会以为这是一个俗套的悲情故事。
但是画面一转,剧情发生了反转——陈静在床上惊醒,原来陈柏青的强迫症好转,只是她的一场梦。
当她走出房间才意识到,真正强迫症好转的那个人,其实是她自己。
接下来,梦中陈柏青的经历,会在她自己的身上重演吗?
她会外出工作、认识新的人、然后出轨吗?
她会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平衡,成为这段感情中的背叛者吗?
甚至,她现在所发生的改变,会是梦境中的梦境吗?
这些问题,就有待每个观众去自己想象和解读了。
作为一部手机拍摄的电影,《怪胎》无疑有不少局限。
比如在画幅、光线、景深上的限制,肯定无法和专业的摄影机相比。
但是,廖明毅却巧妙利用手机的特点和优势,把《怪胎》打造成了一部个性十足的电影。
首先是在画幅比例上,电影前半部分都是1:1的正方形。
两位主角被强迫症“框住”的人生,被直观地呈现了出现。
到了后半部分,随着陈柏青强迫症的消失,画幅比例从1:1变成了16:9。
他豁然开朗的人生改变,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怪胎》在构图和色调上也十分值得一提。
片中有大量对称构图,既符合了强迫症的主题,又让观众极度舒适。
色调上,运用了大片的蓝、红、绿等颜色,极具视觉冲击力。
从前半部分的怪癖与奇情,到后面俗套狗血的出轨戏码,是此片遭受诟病的主要原因。
但实际上,《怪胎》就是一部借由OCD这个特殊的病症,来阐释恋人间亲密关系的电影。
正如电影最后那句点睛之笔的台词:“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怪胎”,在不爱你的人看来,你的存在就是一种奇怪。
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怪胎”,只不过在爱你的人眼里,却灿如星辰大海。
*本文作者:阿怪
影片虽然是描述的强迫症患者,但是反映的也是爱情中的男女,在面临一方改变时,另一方要如何去适应。
电影的结局,新春的尾声,生活的边边角角,最终还是免不了落俗,躲不开谎言。
除了时间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匆匆过客,皆有它的轨道。
其实我们都是自私的怪胎,戴了一顶高尚的帽子,游走在失控的边缘。
沉默如山,便是向落日最好的告别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这个世界上会有百分之百契合的伴侣吗?
那朋友呢?
说到怪胎,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怪癖吧?
我喜欢闻自己放的很臭的屁,有个朋友喜欢看男生的脚趾头,有个朋友吃薯片一定要自己吃第一口,有个朋友不允许别人睡自己的床……这些癖好奇形怪状,组成千奇百怪的人,哪有绝对标准的正常呢?
我们不都躲在看似正常的外壳下偷偷地“怪着”吗?
我们所坚持的怪癖,就像强迫症的不同症状表现,一定要这么做,不然就会不舒服。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要找到懂你的同路人,真的是太难太难太难了。
那种“啊!
你懂我!
”的感觉一定很棒吧,所以在陈静发现柏青的OCD消失之后,并没有替他开心,而是那么努力想要让他变回原样,除了要依靠相同的生活习惯维系感情之外,是那种,想要和同类人靠近的强烈愿望使然吧,是刻在人类基因里靠近同伴获得安全感的本能。
相同的喜好,一样的习惯,共同的频率,似乎是两个人吸引的重要前提。
但谁又能保证这些癖好习惯,甚至性格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呢?
试图用承诺来绑住这些变化莫测的东西,不是很可笑吗?
但我们都这样做啊……对朋友说要当一辈子的好朋友,和男朋友许下地老天荒的誓言,哪怕是对自己,也常常脑子一热的立下豪言壮志,附带一些敢说不敢听的毒誓。
当然,说的时候都是信誓旦旦,认真的确信自己真的能做到的啊。
但是,明天会发生什么,谁都不知道。
连“明天太阳会从东边升起”,都不是一个百分百的确定事件。
所以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只能,不依赖别人,自己和自己身上的怪癖,好好相处。
非常喜欢!!!
无意中在电台里听到介绍这个电影,因为说是用iPhone拍摄的,然后就一直想看一下,然后一直忘记。
在本该在好好备考的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妈的,看得我心里一惊!!!
刚开始以为轻喜剧爱情故事,两个精神强迫症在同一件事儿惊奇相似,及其合拍,简直天造地设,天作之合。
不禁感叹,啊,老天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他专属配搭。
在我认为剧情会像其他类似电影,两个人会互相治愈,携手共赴更好的明天时,哇…这个转折点忽的就出现了,在某天某刻,不经意间……然后后半段,突变来袭。
消失掉的OCD可以代表任何现实中感情存在的问题~故事老套,但是把十分老套的爱情发展通过ocd一种疾病现象隐喻出来。
嗯,很精彩,而且,结局也很意味深长。
而且注意看还有1:1画面比例跟16:9电影画面比例的大小切换,这种呈现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事件开始转折了。
我也是到后来才意识到,哎,画面大小变化了。
总而言之,我好喜欢这个电影。
男主憨憨的,女主也超级漂亮,饱和度极高的大块色彩看起来非常舒服,很久没有让我猜不到过程,也猜不到结局的电影了!!!
情理之中,意料之中,酷。
我很喜欢。
相爱时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的优点也都会变成缺点。
每个人也都是爱情世界里的怪胎,这种怪因为有爱的存在,才显得独一无二的美丽和可爱!
我很想对你说:“你尽管怪,我依然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寻味补影(xingge311402) 欢迎热爱电影的朋友关注。
这是一部全程用手机拍摄的影片。
虽然整体评分并不高,虽然没有大牌明星参演,虽然故事内核也较为老套。
但还是忍不住分享它!
影片巧妙的将爱情里那些司空见惯的悲欢离合嫁接在一对患有强迫症的情侣身上。
有趣又深刻鲜明。
如同海报上的那句话:“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怪胎!
”
《怪胎》2020 台湾 小柏,为出版社打工的翻译员。
但他只在家上班。
因为他患有严重的强迫症。
每天7:30准时起床,一秒不能多一秒也不能少;被子要叠的比豆腐块还要整齐;刷牙每颗牙齿必须要刷7次;周末必须要做好一周菜...
强迫症还给自己带来严重的洁癖。
每当紧张或者到一个地方时,必须要洗手,不停的洗手、洗手、洗手...
而在家的空闲时间里,他也是在不停的打扫卫生、打扫卫生、打扫卫生...
每个月只会在15号出门,穿上雨衣,戴上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的去进行采购生活物资和看医生等必要活动。
从家到超市的距离有500步,每一步的幅度都要精准把握好,少走一步多走一步都不行。
否则,便会陷入抓狂。
小柏 他是正常人眼中的怪胎,没有朋友没有爱情,独自隔绝在自己的小屋内。
可这一切在遇见小静后都改变了。
小静,和小柏一样,也是强迫症患者。
小静 情况比小柏还要严重,在外面时间长了皮肤便会大幅过敏。
强迫症让她必须去重复的做着一件事,比如偷巧克力。
她并不是爱吃巧克力,只是不去偷巧克力的话便会无比难受。
于小静而言,心里想着以后哪天受不了的话,便自杀得了。
两人无意中相识,同病相怜的两人很快走到一起。
两人十分欣慰,茫茫人海中,孤单的自己能遇见一个能懂自己的同类。
没有意外,两人渐渐生情,一起生活。
相遇本就不易,两人更加珍惜彼此。
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出门接受垃圾挑战;一起去偷巧克力...彼此成为对方的依靠,有另一半在,便不会被世界抛弃。
一切好似命中注定。
但同时,感情路上的劫数也在不期而至。
这一切在小柏强迫症突然消失后都变了。
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早晨,起床后的小柏竟然发现自己强迫症消失了。
现在他可以不戴手套去捡泥土;去摸别人摸过的地铁扶手;家里零食散落一地他也不会觉得难受了;相框歪了也会无所谓...
可是女友小静却没有因此而感到高兴,因为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于是两人去看医生,去求神拜佛,渴望让小柏再找回强迫症。
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同样没有意外,回归正常人状态的小柏与小静之间的距离在一点点拉大。
原先一月出一次门,变成三周出一次门,两周出一次门...再到一周出三次门。
最终小柏提出要去公司上班。
她想对他慷慨一点,可是害怕他会离自己而去。
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患得患失让她很痛苦。
而这种没有安全感是最致命的,这种致命的缝隙在朝夕相处中终会越扩越大,两人也会越拉越远。
当男友不再抗拒外面的世界,当出门已成为一种习惯之后,接下来会变成怎样,她很清楚。
一夜,早已下班的小柏消失了,再回来已是凌晨3点。
带着猜疑心的小静最终还是发现了事实。
男友出轨了,有了新欢。
这一切对自己犹如晴天霹雳,可对于男友来说却是振振有词。
他责怪她固守于自己的天地,责怪她不理解,振振有词的说道自己已是一个正常人,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其实此刻也无需多说,当小柏以正常人的眼光来审视患有严重强迫症的女友时。
可想而知,放眼之处都是刺眼的问题。
影片有个很巧妙的设计。
以小柏强迫症消失为节点,前面都是1:1正方形画面。
当他强迫症消失后,画面立刻变成宽屏,铺满整个屏幕。
回归正常人的他,眼前世界变大了。
世界早已不是自我封闭的那个小屋。
外面有垃圾、有细菌,有污染,但依然还是很精彩。
温柔精明漂亮的女同事,在他看来是患有强迫症的女友远远不能比的。
此时两人的步调已不再一致,最终的分手也不足奇怪。
在强迫症没有消失时,对方身上的『怪胎问题』反而是吸引对方的优点,从而产生情感。
可当强迫症消失之后,原先对方的优点全部变成了难以忍受的刺。
“相爱时所有的缺点都是优点,不爱时所有的优点也都会变成缺点。
”每个人也都是爱情世界里的怪胎罢了。
只是感情变淡就变淡,不爱就不爱。
要爱就深爱,不爱就放手。
把不爱还要加以诸多借口来修饰,不过是可笑的自我安慰罢了。
在给小柏加上背叛、渣男等标签时,也不禁让人审视这份爱在小静心中的地位。
是爱他还是爱他身上的强迫症?
在影片结尾,剧情来了个反转。
这次两人情况互换,变成小静的强迫症消失了。
于是和之前如出一辙,在小静的脑海里:回归正常人的她慢慢和小柏疏远,最终背叛,依然避免不了分道扬镳的结局。
“在我伤害他之前,该结束这一切吗?
”开放性的结局,将答案留给每一个人。
承诺的保鲜期能有多久?
有人是一生,也有人是过眼云烟。
这种老生常谈的话题讨论起来过于无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都是爱情世界里的怪胎。
这种怪因为有爱的存在,才显得独一无二的美丽和可爱。
最美好莫过于:你尽管怪,我依然爱!
有意思
很清新也很单薄
前半段的色彩和故事都好可愛啊!!!!後半段,我完全可以當恐怖片看了吧我暈......後半段真的太胡鬧了......
什么是正常?什么是怪?用手机拍电影怪吗?用正方形的构图就不正常吗?
感觉像看了两部电影。一开始像童话爱情,有一种我以往看爱情片少有的独特感觉,但后面变成了二流情感俗片,略感无聊。我宁愿它只是一个讲前半部分的短片,那我绝对打五星
并未有新鲜元素的呈现。
像个小品,后面才知道是手机拍摄,与正常人的世界全屏相对。最后一段调转性别上演相同剧情,居然跟我的想法吻合,真的是落了我的俗套了。
本片最大話題莫過於是以iPhone手機拍攝長片(華語第一部),然而最吸引的地方還是映射出新冠疫情時期的社會面貌,以及疫情期間人和人之間交往的微妙心態。雖非最初拍攝心態,但不知不覺捕捉到疫情期間一些現象,總是讓人心有餘悸。該片和希臘浪潮作品《蘋果》有異曲同工之妙(外部環境導致內心的心理障礙),更和另一部經典電影《龍蝦》有不謀而合的探討(維持長久的愛情前提是否有共同點?),前半段以方形畫幅這種略帶奇幻的筆觸刻畫出兩個怪胎之間的愛情輪廓,可謂相當精準,可惜後半段用畫幅變形的手法變回正常的寬銀幕後,打破了情感的平衡,淪為通俗劇的出軌情節,模糊了原本的愛情探討,讓前半段建立的妙趣感消失無蹤,可以看出編導在面對愛情深刻思考的力有不逮,但其形式和節奏感又有其新穎獨到之處,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爱的时候,所有对方的缺点都是有点;不爱的时候,那些缺点都将成为致命伤。”对称的构图和明亮的色彩,有种韦斯安德森的感觉。故事有点吸引人,而且拍得很可爱。竟然还挺喜欢的。
强迫症只是外壳,其实是男女亲密关系始终。想起了12夜,愈发觉得所谓价值观通常是自身的位置和状态决定的,而且关系确实是动态的,缘起则聚缘灭则散,顺其自然就好。
一般
#金馬57# 前面可爱 后段俗套
强迫症的秩序感和爱情的自在感不可能共存,但两者本来就不需要取舍,你是强迫症OK的,他有爱情也没问题,没有碰撞的可能。
又是自作聪明的类型,可爱就让它继续下去好不啦,基调转变如此突兀,怎能让人共情呢。
编剧不行啊
好看又不好看 公式特别多的电影 3.5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变永远不变。
①怪胎遇到怪胎,原本算是一个有趣的切入点,可惜越往后看越乏味,片尾只得出一个不能说不对但十分肤浅的结论:相爱时所有缺点都是优点,不爱了优点都变成缺点;②美工方面用了不少装饰感很强的鲜艳色块,以及影片前半的正方形构图,都算是特色,问题在于,这些形式上的变化,会让观众感到这对男女的所谓OCD强迫症不是什么痛苦怪病,而是一种很清新很个性甚至有点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对于怪胎内涵以及男女关系的挖掘,并不在一个方向上,就好像摄影圈里说的糖水片一样,只是一种浅薄的好看;③镜头语言也相当单一,比如为了表现洁癖或内心焦虑,男生或女生动辄坐在马桶前拼命地刷马桶内壁,这个画面至少出现了三次;④这样一个既不复杂又无深度的剧情——就像某短评说的——也不是不能拍,但是一支短片就足以涵盖。
20/11/2020 @ MM PP。美術和攝影太好看了。故事上還是比較喜歡前半的瘋狂愛情喜劇,後半過於拖拉之餘竟然還感覺到一絲葉念琛的味道.....(當然拍出來的效果比葉好)
实际观感2星半。结尾不错,外遇改变故事我不太可以。尤其男主变渣那段我真得想拔刀砍人!开始的矩形画面就是强迫症患者的美学舒适区!撒糖or珠子那段我不行!太难受了,要捡还要分颜色,我谢谢导演!
披着OCD外套的台湾经典爱情伦理大戏 最后小反转救了一把 色彩和构图是亮点 个人感觉拍成20分钟小短片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