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断断续续看过这部纪录片的片段,利用几天刷完完整版本,果然很下饭。
有实力演员的演绎;有脍炙人口的典故;有仰慕的古圣先贤;有引人发省的深思。
看到马上也要推出第二部了,现在也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燕国:传统气息十分浓重,尊王道却不能始终,欲霸道却无实力,最终难逃灭国命运。
二、赵国:两地赵人根深蒂固的偏见、矛盾,最终赵人亲手挖掘了自己的坟墓。
三、楚国:楚国贵族分治,地方势力过大,国家虽然广袤,然而从来没有真正强大过,就像一个虚胖的汉子一样,看着很强,实则不堪一击。
四、韩国:法家术治派的牺牲品,人与人之间少了一分真诚,多了一分屏障,不思实力的提升,只谋阴阳之术的手段,注定走向衰亡。
五、魏国:魏人的性格秉性决定了魏国的命运,想用士人,但又在内心深处有所鄙夷,终究是仅停留在表面上。
六:齐国:重商业、艺术、享受,在强敌面前不思抵抗,这样的秉性难以取胜。
七:秦国:秦国之胜,一在内因【1.深植人心的军功文化,人们脑子里除了耕就是战2.吏治清明,变法留下的遗产一直走了下去3.人民的秉性造成猛将如云,虎狼之师,敢打必胜】百年来,秦国一直在变法后的正轨上运行,虽有很多小插曲,始终未曾脱轨。
二在外因,六国总有错误,或十分致命,或潜移默化,最终助推了秦国之胜!
我最近又对战国时期很感兴趣,于是看了这部良心纪录片。
历史常常是我备用的庇护所,有道理的、没道理的都已千回百转,所以我也说服自己把焦虑或恐惧放小一点。
《风云战国之列国》每集讲一个国家,一共七集,看完之后我都有一些思考。
燕国:因循守旧到底是尊重传统,还只是对于制度和文化改革的懒惰?
又或是拿着王道来保全自己的途径。
可逐渐狼狈之后,时代的车轮会毫不留情地碾压过去,而车辙下的血迹也写着两个字:无能。
赵国:多行不义必自毙,从内里或是根里烂的时候,无异于自掘坟墓。
连年内乱不断,十二代赵王竟没有一人认清赵国制度的缺点,也没有察觉或试图改变赵人骨子里的爆裂、任性和狂妄。
万事都有两面性,若像赵武灵王一样,推崇胡服骑射,具有创新能力还好;但若是任性地治理国家,想着法子让自己自在还声称是“创新”,那必然一败涂地。
楚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我小时候看《秦时明月》总听到的。
楚国贵族很多,而相邦的作用就是为了削弱贵族进而巩固中央势力,因此总会有很多贵族不满并与之作对。
这也算是早期窝里横,早点一致对外多好。
韩国:仿佛就像命中注定一样,韩国君臣骨子里早有对权术的渴望和崇拜了,实施起来也有着出其不意的熟练。
这种天赋使得本来以忠义闻名的韩国陷入了无尽的勾心斗角之中,权术是毒品,而君王深深的毒瘾让臣子之间毫无安全感,互相猜忌的国风让韩国成为七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原来的忠义之邦一去不复返。
魏国:君主对于人才的看重是多么重要,魏国流失的人才都各自反手打了魏国致命一击,商鞅、吴起、范雎,哪怕留一个魏国也不会衰落至此。
主要还是国家强盛的太快了,君王因此减少了危机感。
危机感和安全感任何一个过少对国家都没好处。
齐国:有一种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既视感……齐国人对于生活和艺术的享受远大于其他六国,所以他们会贪生怕死,也不适合打仗练兵,言论自由让艺术蓬荜生辉,但是对于君主来说不好管理(那又咋样),紧接着君王禁止了一系列文艺活动,关闭了稷下学宫。
但民风国风已然如此,强迫商人、艺术家去打仗,既强人所难也无异于滥竽充数。
于是齐国无奈地溃败于商业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我想起来前一阵子读的唐诺先生的《眼前》,虽然这本书是围绕《左传》来写的,是春秋末期的事情,但与战国时间情况都相近,里面的观点可以一起分享:· 完全无法闪避的冲突,才会是最惨烈的冲突,如动物被逼到死角,中国人也很早就观察到这个,称之为困兽之斗,生物学者告诉我们,当成了无路可逃的困兽,最柔弱温和的动物都是危险的。
· 春秋这两百四十二年时间(即《左传》时间),对这些国家而言,是无可阻止的一个由中而小、一直熄灭下去的缓缓过程,一个挣扎过程,“只能活在死亡的长廊里”。
真的拉住、减缓这一过程的,其实是彼时人们心中残存的、已说不清楚是主张还只是记忆、但多多少少还相信的所谓周天子封国图像,这是一个基础,或至少是个多出来的依据和游戏规则,让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游戏方式变得稍稍复杂一点,还因此有使用脑子和话语来讲理辩论、乃至于援引某种价值信念力量的些许空间,不至于马上只剩武力一途。
还有一个书中的观点,但是我找不到原文了,唐诺老师的大致意思如下: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能够百家争鸣、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因为当时大部分国家都是小国,人民无时无刻面临的都是被灭国的现实,所以沉重的忧患意识和不可避免的危机感萦绕在人民心头,这是小国独有的处境。
在这种环境下,压抑复杂的内心情绪让他们拥有无数难言之隐,特殊环境下所产生的责任感让其在痛苦的基础上充满了勇气,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存亡,小国的人民都会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而当数百小国吞并为一国之后,国变成了大国,成为了国家,需要忧虑的事情变少了。
“统一”的概念已经植根于中国人内心,之后都是“泱泱大国”,所以百家争鸣的景象也成为绝响。
眼前8.2唐诺 / 2016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主观性较强,拍历史纪录片不能客观一点嘛?
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主观描述。
2.战国时期各国都铠甲整齐鲜亮,殿堂或雄伟或堂皇,嗯,这很国产剧。
可着那几套衣服几处模拟建筑用呗。
3.拍战国,要想拍好就要大篇幅,如果要简短,那就别拍了。
4.参考文献仅有战国策、史记等寥寥几部,还是多看看书再讲故事吧。
5.麻烦,要讲故事你去拍电视剧,别拍纪录片啊。
大争之世,却行王道,燕国真是特立独行,不过围人家五年这事做得太傻了,这么打仗不是把自己都要拖死了?
赵国就是任性,不论嫡长。
武灵王死得实在太囧了,那么厉害一个人怎么身边没有禁卫军呢?
他就那么信任他的臣子和儿子?
还是太骄傲自大了,觉得自己说的话人家肯定听?
这个俩儿子分赵而治的馊主意跟李渊有点像,当然只能是以其中一个儿子死掉为终结。
古亚述好像也有相似的事,不过那个是成功分了之后再打仗打死。
散装的楚国,虽然战国领土最大,却实行贵族自治,中央政权弱,这跟秦国完全两个极端,打仗的话当然是被碾压了。
韩国,术治之国,斗得太厉害,君主跟臣子斗,君臣离心,臣子互斗,谋权避祸,本来地方就小还居天下中,于是就……魏国简直了,培养人才但是又不肯真的用,结果人才都跑其他国家去了,有名人物全是魏国出来的,还全都掉回头来打魏国orz齐国,感觉就是从被苏秦算计开始不行的,耽于声色犬马,没有血性,装备良好却不肯用命,打仗完全不行秦国真的是天命哎,从商鞅开始,一个接一个相邦各有本事,代代皆有猛将,历代秦王几乎没有走岔的,有一两个似乎要岔的也是两三年就挂了
说真的,里面有些台词和大历史的视角还是挺不错的:“在残酷的战国晚期,任何天真的单纯,都是无法承受的奢侈,只有血与火浇灌的实用主义之花才能在这个冷酷的季节怒放。
”公园前284年楚襄王继位,屈原被放逐,同年齐国被乐毅所灭,齐楚同盟破裂,随后白起伐楚,破郢,屈原投水。
”楚人不团结,但绝不软弱,桀骜不驯深埋在他们的基因里“230韩 228赵-222代226燕-222辽东225魏223楚221齐(王贲伐燕后自河北击齐)说真的,作为六国归一的统一战争,秦整的着急了一点儿,虽然力大不亏,但是如果攻略三韩之后缓一缓,好好建设一下山西河南河北,然后再逐步灭掉剩下三国,后面因水土不服而反叛的可能性要小点儿。
当然这也是我瞎咧咧。
相信每一个高考生都会经历背诵默写的“折磨”,有人靠理解记忆,有人靠肌肉记忆。
不才,我就是肌肉记忆的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过分对称、大量排比,很容易背。
本以为是六国耽于享乐,毕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看了《风云战国之列国》才明白,一个国家的覆灭,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
从小到大的历史课,对于先秦时代,讲的都非常少,基本上先秦都并到一课,然后就“六王毕四海一”“秦王扫六合”开始了封建社会的讲解,只知始皇千古一帝,不知秦国为了一统大业做了几代努力,原来“奋六世之余烈”也不仅仅是一篇课文而已。
“韩赵魏楚燕齐”是背诵多年的六国灭亡顺序韩国之亡,亡于权术。
一个正直的国家,最终因为权术变得狡诈多疑。
不肯先送死、还见死不救,如此行径谁会再与其同盟?
赵国之亡,亡于任性。
自上而下,尤其是君主,更为任性,一个和秦国同根同族的国家,却最终一个被灭一个灭人,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律太重要了,秦人用法律约束了任性,可赵人依旧我行我素,那当代人,如果不懂得自律,最终也会被时代淘汰。
魏国之亡,亡于士人。
战国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开局就是王牌,西河学派培养的尽是治世之才,可是魏国掌权者只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知培养人才应该要了解人才,士人需要功名,却用人开疆拓土不给回报,又心怀仁慈,不杀以绝后患,最终这所高校源源不断地为秦国输送人才,也亡于这些人才。
楚国之亡,亡于贵族。
雷佳音在《国家宝藏》中守护楚国的“云纹铜禁”,1年了,还是忘不了那几句话云纹铜禁 天下独一无二 看它便可知我大楚 曾经的心高气傲 可也是它 再精雕细琢 再标榜正统又又何用 不做真正有利于 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亡国 不过迟早啊太过精美,即使在27样顶级国宝中都一眼难忘,贵族奢靡,区域自治中央还不集权,出了事情也自守门户不管他人,灭顶之灾来临之时,楚国开始了万众一心、抵御外敌,醒悟太晚,也不过就是垂死挣扎。
不过楚人最终是六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投降的国家,直至最后也保留了大国的尊严。
燕国之亡,亡于传统。
一个血统最为纯正的国家,恪守礼制不思变革,在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下,恪守礼制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天真无邪,燕昭王识得苏秦和乐毅,才让小小燕国也强劲一时,儿子上任猜忌乐毅,最终也让燕国灭了。
齐国之亡,亡于偏安。
田氏代齐,把原本的国君流放,国君先祖还是田氏先祖的恩人。
齐国的百姓应该还挺幸福的,有钱,如何享乐,真的是快意人生,蹴鞠是中国发明的,却成了巴西的国球令人唏嘘。
齐闵王太惨了,抽筋悬梁,好生残忍。
秦国举国皆兵,齐人快活无比。
贤才遇明主,知遇之恩和无限信任令人感动,燕昭王和苏秦、楚悼王和吴起、秦孝公和商鞅、秦昭襄王和范雎,都是士人,都不被本国信任,可怜吴起和商鞅,遇到了明主却不是长寿的明主,境遇悲惨令人叹惋。
秦国被六国鄙视,因为秦国出身卑微,“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秦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出身不重要,一定要拼一拼,咸鱼一定会翻身,不努力一把你怎么知道逆袭的不是你呢,你怎么知道你的同行不是很差的呢?
不过秦国的“逆袭”,也告诉我们,跨越一个阶级,真的需要几代的努力,七代明主代代知人善任,才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实力。
秦国是士人的乐园,正是这些士人,才改变了蛮夷的秦国,无论是士人还是庶民都是一个庞大的团体,无论怎么说贵族还是一小部分,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国家才能长存,无产阶级万岁!!!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真与假共存,没有人能肯定的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在这里我不想以当历史纠错家——以纯欣赏纪录片的眼光去吹毛求疵,相信本片原创者也不是以给观众普及历史知识为目的的,这能算是本片的副产品就不错了。
至于对待历史的观点,本片也没有追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看待历史问题的眼光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本片着重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历史,然而又不希望观众去完全按照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段历史,所以一再强调历史的偶然性——偶然的事、偶然的人,促成了偶然的结果——秦统一六国。
我想理性的看待我们曾经的历史,那一定是一系列偶然组成的,过度的纠结于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理性的。
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别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别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我似乎也从片中的旁白中听出了这种非常隐晦的话外之音。
还有本片有一个观点很明确,那就是历史偶然出现的重要人物,对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我甚至以认为这是本片的出发点。
我一直以来也是这样的观点,自恋一把,别喷我,嘻嘻!
最后警告大家,如果你想从本片中学到什么历史知识,那还是别看了,因为这其中的历史你大部分都听说过或掌握,60分钟的时间怎么可能把一个存在了二百多年的国家的历史完整的叙述清楚。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废话,因为说实在的我也没看懂,而且闲的没事干还想写点什么,只能不懂装懂,见谅,给大家抱拳了!
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很有特点。
以剧情的方式来呈现春秋战国时期的恩恩怨怨,能够使观众有较强的代入感。
这部剧(也可以说是纪录片)中邀请了很多前辈演员来出演,更是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
说起历史,大多是严肃的。
我喜欢历史,尤其偏爱春秋战国时期。
还要归因于《秦时明月》系列。
虽是动漫,却将那个时期的历史宏观性展现了出来。
尤其在开头,萧瑟的秋风,荒凉的背景加之凄凉的配乐,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残暴的统治者,卑微的底层人民及百家中奋起的反抗者,更加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也从正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诸子百家,争奇斗艳。
各路英雄豪杰纷纷涌现。
一时间,思想文化空前繁荣。
在这部纪录片中,一共七集。
分别以七个国家的兴起与衰亡为时间线来讲述这一个时代的发展。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间,风起云涌,群雄争霸。
燕国,是周朝皇室血统最纯正的诸侯国。
楚国,一个被中原国家称为蛮夷之地的强悍国度,也曾令人闻风丧胆。
齐国,前期强横,后期却连国君都被替换。
韩国,一个被法家思想深深影响的国家。
权力即代表一切,但也因玩弄权力而灭亡。
赵国,性格冲动,脾气暴躁,不计后果。
魏国,仿佛中了士人的魔咒,成为其他六国的人才输送地。
秦国,最后的赢家,却也亡于横征暴敛。
七国的命运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在那个战火纷争的时代,新星闪耀。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农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名家……等各大派系中,豪杰志士层出不穷。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仁人志士,军事奇才仿佛夜幕的繁星,点缀着整片漆黑的光景,令世人敬仰!
魏击(霸总脸):我就要你做魏国相邦田文:谢霸总,不,谢国君!吴起(下朝暗暗等田文一起走):打仗我强还是你强!吏治我强还是你强!抵御外敌我的功劳还是你的功劳!田文:你强你强你强强吴起(气愤地):可为什么做相邦的是你?田文:因为我是国君的自己人~公叔痤请吴起喝酒公叔痤夫人上场演戏:我是公主我傲娇,我一个暴脾气下去,就当着客人的面把酒倒在丈夫身上公叔痤(故作苦闷):国君家的女人你怕不怕?吴起(内心):怕了怕了魏击(小白花高兴地):将军,我姐姐寡居在家,你意下如何啊?吴起(内心):不敢娶不敢娶。
(凝重脸):我自感配不上公主魏击(生气地):你说啥?看不上国君家的女人?吴起(内心):溜了溜了。
遂逃亡楚国。
闲侃之间问徐州籍友人,刘邦是哪一国人?居然无人应对。
刘邦一族,虽起于楚地沛县,但宗脉却实实在在是魏国贵族血统。
也就是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虽然勉强可以算做西楚集团旧将的功绩。
但楚汉之争,本质上并非楚人内讧,而是魏楚之争,只是刘邦并无衣锦还乡的家国情怀,也不想再给自己继位增添是否立魏国王族的烦恼,索性抹去魏国番号,另立天汉。
丞相曹孟德,虽一生未自立为王,但曹氏大魏的logo,却实实在在让魏国宗室刘氏还政于魏,也算天下归心了。
晋国司马氏,祖源则可溯至赵国,赵国将领司马卬随项羽革命翻鏊子般的一生,最终也是以魏国故地领主殷王的身份死于战神项羽特战之下。
而司马氏后人司马迁则有幸听妻子杨氏的爷爷讲述秦籍晋裔的弘农杨氏拼死分尸外星人一般的西楚霸王项羽的恩怨情仇。
游牧农耕混血系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杨李本是一家,昭昭有唐亦以晋地为龙脉之源。
李氏鼻祖可溯及秦将李信,汉将李广、李陵,据传北周拓跋氏亦为李陵后裔,五胡乱华说到底也只是关陇军事集团内部的控股权之争。
至昭昭有唐,华夏集团实控权重归重组后的鲜卑秦裔之手。
自安史之乱而起的五代十国之混战,则以天可汗铁骑沙陀军阀为主线,通过非常规禅让方式逐步和平过渡到晋国的赵氏孤儿之后赵匡胤名下。
首开胡服骑射之风的赵武灵王在天之灵,终于可以瞑目。
宋元明清,继续就天可汗之位展开殊死博弈。
黄金家族虽文脉较浅,但基因广传,至今仍为全球第一大家系,网传普京大帝亦有黄金家族血统。
而自称继承了大元100%股权的朱元璋,则成为真正的草根皇帝(刘邦实为魏国望族),也是华夏集团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楚籍董事长,巧的是,朱氏世居又是沛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楚虽三户,亡秦虽非楚,但亡元确实必楚。
清家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任董事局主席,其祖脉虽与战国群雄无缘,但究其根本,仍系鲜卑后裔。
其行为模式也颇有鲜卑之风,袁世凯巧妙地将反清口号改为五族共和,维持了华夏集团的完整性,可惜冯玉祥一时糊涂,将重要股东清家王室逐出董事会,酿成了后来伪满帝国被关东军实际操纵差点儿丢失华夏集团控股权的大错。
祖籍战国第八雄越国的蒋中正,虽一时风头不亚于西楚霸王,奈何瑜亮之争这次从评书照进现实,南楚奇才润之以促成楚赵合纵的毛遂后人身份,再次成为惟楚有才的有力证明。
华夏文化也在一次一次的文化迭代中升华为齐楚燕韩赵魏秦越众多亚文化的大成,并进一步融合世界优秀文明的基因,重振民族复兴之风。
作为记录片按照拍摄电视剧的模式来拍缺乏了历史的厚重感,如果当成电视剧来看,几百年的事情浓缩成1小时,讲了一大堆等于没讲,关键人物也缺乏描述,不如全部采取旁白更好。
燕人亡于贵族精神,赵人亡于残忍和暴烈,韩人亡于尔虞我诈,楚人亡于贵族分裂.....这些通过几个故事做国民性的论道有点过于简单,就像一篇列国的议论文,作者为突出主题精神一再回扣那几个国民性,叙事的方式也是串几个主要的故事典籍。离我期待的风云战国的思想深度,还有些距离。
感觉是把初一的历史书搬上了银幕,剧情简单粗暴,人物充满演技,服装造型满是敷衍。
又想给演员飙戏,又想占据“历史纪录片”的道德制高点,不伦不类。
绝了,王劲松老师的燕昭王绝了
两集弃
比大部分历史剧都好,虽然六国必败观点总觉得有点牵强,不过值得一看。
燕哙一句 先生之言,如雷贯耳。对片子的好感顿失,台词谁写的啊??看见李立群,好像齐国王位上坐了个魏王,感觉很神奇。综合评论第一集观感: 一部纪录片式的电视剧,两头不靠,既不尊重史实,又不连贯续事,旁白分分钟出戏,浪费阵容
骂人词汇略单一
有名的演员演得极好。但是如果作为纪录片,很多地方则显得不够严谨,好几个时间线不对,这是硬伤。可惜了。
看了一集,弃了。还是喜欢自己读史😧
主动禅让燕王哙是个狠人啊,他是多不乐意上班啊。
某种程度上来说,整个春秋战国的一个大的核心就是“人才”。燕国因为人才,昙花一现;魏国因为人才流失,惨遭被灭。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有人才,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有时一个人抵得上千军万马。春秋战国虽然乱,但其实还挺适合有能力的人生存的。我觉得。不怕怀才不遇。
用心了,也难能可贵。但这里有三个问题:1.片面的对列国定性,未免以偏概全,同时也让列国失去原本的光彩。2.受不了的就是难道战国人那么喜欢喊口号,不论哪一国什么时候,只要喊起口号,什么事都能成,还是说这段历史的久远与缺失所带来的表达无力感,只能屈就。3.本来在期待魏齐,才发现是个半成品。
不伦不类的感觉,浪费了老戏骨的演技
苏秦间谍生涯 荆轲plan a 赵雍主父雄才大略 赵氏孤儿围魏救赵 韩国的祸水它引 魏国为他国培养人才 士人的乐园秦国 田氏代齐 魏秦变法由士人主导 齐国变法由国君主导 齐人擅谋 战国时期著名兵书战法多出自齐国
讲真,严重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从背景音乐到台词都让人很别扭,地摊文学的感觉。走马观花式的讲故事,很多东西流于表面。
7.8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一半电影式剧情 一半解说式纪录片 摸索创新。 整体观感总觉得不伦不类 纪录片和电影感的割裂感挺强的 带入不进去。
本来以为会是严谨的纪录片,但并不是,一集弃
这也太过点到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