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你在布鲁克林一家破旧的公立中学教历史,你的学生是一群黑人孩子。
你上课很有激情,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表现得积极向上。
学生们都很喜欢听你的课,他们比你小很多,大多来自社会的底层,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好在他们并不是太调皮,还没有恶搞老师。
你给他们讲哲学,讲历史,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你是这个城市千千万万老师中的一员,你就是那个平凡白人男性。
晚上,你是不可救药的瘾君子。
在烟雾缭绕的房间里,在疯狂的性爱派对上,白粉是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的唯一的慰藉。
家庭的温暖对你微乎其微,你缺乏安全感,连爱情给你的感觉也是那样不真实。
城市太大了,你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哭泣,你甚至像个孩子那样软弱无力。
你用书本上的理论武装着别人,但自己却被血淋淋的生活搞得晕头转向。
你是Dan。
你留着很多黑人孩子留着的那种发型,你有着厚厚的嘴唇,天生的黑面孔。
你热爱体育,喜欢篮球。
你在学校听着你的老师讲述人生,你盼望着能有一个酷酷的青春期。
你还盼望着友情,最好能再来一点爱情。
你甚至像个大姑娘那样梳妆打扮,以便让自己看上去成熟一些,女人一些。
你有个因为贩毒进了监狱的哥哥,你有个找你帮着贩毒的朋友,你还有个吸毒的老师。
你正走在成长的大路上,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险恶你才刚刚开始感受。
你是Drey。
在一个疯狂的性爱派对中,有人打电话购买毒品。
于是,Dan和Drey相遇了。
此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学生和老师。
他们一个是毒瘾上身打电话购买毒品的瘾君子,一个是终于冲破内心底线为毒贩“运输”的送货员。
在这个瞬间,他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没有过多语言,没有课本,没有人生哲理,没于正确的价值观,没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一切简单明确,清晰合理。
两人各取所需。
然后,是无力的挫折感和沮丧感涌上各自的心头。
撕裂,绝望。
这几乎就是这部叫《半个尼尔森》电影唯一的也是最终的高潮了。
当摇动的摄影机磕磕绊绊地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看到粗糙的画面中两个无助之人真实地复制着各自的生活。
如果世界不能再残忍一些,生活不能更真实一些,那世界便不是世界,生活也非生活。
“你觉得吸那玩意儿感觉怎样?
”Drey曾这样问过Dan。
也许真是糟透了,但Dan无法回答。
老师,一个道德的化身,正义与真理的代名词。
在Dan这里,它完全毁了。
白天高谈阔论,夜晚独自神伤。
他是一个失败的教育工作者。
面对沉重的肉身,他无法变成一个神。
那些虚妄的理论远不及一包白粉能让他更真实的感到自己的存在。
到底是理论出了问题还是他自己出了问题,城市太大了,难以回答。
结尾当然是光明的、温暖的、感人的。
但我宁愿相信那个没有改过自新的Dan和那个一直在贩毒的Drey是更真实的。
他们都只不过是普通人,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未知的明天面前,谁又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没有人给他们提供答案。
正如路有很多条,却总是抱怨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真正的醒悟是内心的醒悟。
只有彻底厌倦才能毅然放弃。
Dan和Drey们,将一直、始终、永远地生活在矛盾中,他们的矛盾永远不能轻易的化解。
现实永远走在理论的前边,当那些灰色的理论遇到最鲜艳的生活,即使是最睿智的哲学家已毅然无法解开每个人心中的最紧的那道心结。
Half Nelson,不管它是一首JAZZ,还是一个摔跤动作,都没有关系。
我们只是半个尼尔森。
至于那剩下的半个在哪里,没人比你自己更清楚。
看过很多有关老师的片子,励志的,性压抑的,传达精神的,批判社会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男的压完女的压的,可是这片的主题确实有些特别,虽是互救,作老师的还是主要给学生救赎了。
Fleck一定也是一个敏感的小知识分子,所以编导出来的东西总是或多或少映射了我这种理想主义分子身上的弱点——看得清楚,能解释,又怎样?
As he said, "One man alone can't change the world." 我们总是把自己想得太高,却又经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塌糊涂。
我稍微有些不清楚的是这电影的重点在哪,是导演借Dan强调的“辩证法”,还是依然无法消除的种族隔壑,抑或只是讲一个有起有落醍醐灌顶的故事。
初一看里面有些地方有些无趣,仔细观察,Fleck还是埋了相当多的伏笔,而且表达得颇为含蓄。
运镜和剪辑都有独到之处,其中高潮之初的那两个眼神,都是一半躲在门后,暧昧并且耐人寻味。
Ryan确实演得很好,他的那双游离的眼神,不愧是被学院提名。
"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多少次,你曾用类似的词句安慰过自己?
我坚持认为,这部影片不是在说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某个人自己内心无以宣说的故事。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生活这个对手钳住了,顶住腰,掐住脖,退不出来,冲不出去。
可是,我们一开始就是那种随波逐流,不学无术的人吗?
不!
恰恰相反,我们是有深切的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和男主角丹尼尔一样,考察历史,思考制度。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执着的精神追求,让我们本质里的清高与清贫无法直面精神追求下的颓废与阴暗。
没有人欣赏与倾听的精神追求所注定的孤独空虚的灵魂,是自我放逐还是自我救赎?
Conflict, Change. 丹尼尔经常对学生说起的两个词。
是吧,现实与追求,肉体与意志,无时不刻的矛盾与冲突。
当那超然的思想正在思考人类社会关于公平与自由的终极问题时,这颗头颅下的躯体正因为无法抗拒毒品的终极诱惑而摇摇欲坠。
可笑的是,早已是瘾君子的丹尼尔在为自己寻找放逐的借口的同时,还苦苦维持着自己作为教师的那份体面。
另一方面,丹尼尔又是一个对良知有清楚认识的人,当他发现自己的学生与贩毒份子来往甚密之后,不顾一切进行阻拦,然而,这最后的挣扎与救赎终归还是败给了的放逐。
记得临进门时丹尼尔抱起了那只小花猫,呵呵,终究还是放开了。
最后,在毒品的狂欢中,老师和学生终于面对面完成了交易。
也许,这是两个人的人生里最大的一次Conflict, 也许这将给两个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Change。
至少,在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彼此的内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释放,然后相互交融。
再一次见面时,丹尔尼给自己的学生说起了一个笑话,用对待女人的方式。
我通常是个扫兴的人,在大部分人为了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感动不已的时候,我会突然冒出来一句,说不好没多久王子就搞上了侍女、公主就勾引了骑士。
事实在于,我本来也是这么想的,生活本来也就是这样的。
我通常会嘲笑好莱坞大片那些煽情的过程、完美的结局,以至于我对一切都了如指掌,在谁出场的时候就知道他会和谁有一腿,而又会被谁害死,当一切都无法避开我的意料的时候,电影变成了只剩下视觉效果的又一个空虚的工具。
索性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和我一样不相信那些神圣的存在,或者说像我一样永远无法被圣洁的光芒所笼罩,也只有在他们的作品里,生活才被真正的还原成生活本身。
而《Half Nelson》就是这样一部让你用一种灰色的方式触摸到了生活真相的独立电影,来自圣丹斯影展。
电影里并没有一个叫做Nelson的人,Half Nelson最初来源Miles Davis的一首歌,同样这个词原意指的是一个摔跤的动作。
导演Ryan Fleck说:“这是摔跤中的僵持状态,但你可以逃脱,尽管这需要技巧。
只是一个关于挣扎的比喻。
”生命的挣扎被Ryan Goslin完整的演绎了,他的帅气掩盖在他茫然若失的眼神里,他的脆弱在他每次意气风发的背后,他在陈旧体制的背后做着一个循循善诱深得学生欢心的中学老师,而面对生活的压力与黑暗的他又是一个沉溺在毒品里寻找解脱的瘾君子。
勉强维持的双重生活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崩塌,而这个时候女学生的出现,就好像设定了一个救星,马上要展开一场救赎行动一样。
可是电影出色在于Dan和Drey并没有想预料的那样走进互相的生活,他们始终保持那样一个陌生的距离,自己挣扎在自己的困境中,面对彼此,早已经没有力量和能力去做什么救世主。
我记得Dan在给学生讲辩证法的时候说,生活不是一个圆圈似的循环,而是一个了螺旋,每一天看上去像前一天的重复,但是每一天都已经有所不同。
从平面的角度看,螺旋也只是若干个重合在一起的圆,但是在第三维的空间里,它在Z轴是有位移的,每一天都不一样。
对于从小被唯物主义辩证法熏陶长大的我们这没有什么好难理解的,但是我们又何时把这些真理贯彻在自己的生活里呢。
就像Dan,他了解很多,他明白很多,但是在他自己的生活爱情上,他又怎么能有办法不把一切搞糟呢。
真相是我们总是祈祷期待会有那么一个人来拯救自己,可悲的是,这个世界,谁都没办法拯救谁,谁都不会是谁的Wonderwall。
PS:此电影充分贯彻了独立精神,使用类似Dogma 95的DV摄像,镜头时常晃动十分厉害,对此敏感同学请自动跳过。
《半个尼尔森》,单臂扼颈。
2006年十佳片,高斯林提名奥斯卡影帝。
豆瓣评分在7到8之间,有大量的风格性佳片。
这个分数往往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也往往意味着有一定接受门槛。
换句话说,不俗套。
优点:一,颓废但人文的气质独特而出众,且保有持续性。
二,始终晃动的镜头,对人物呈现和对观众的考验并存,也成为了一个特点。
三,高斯林这样的演员,说不上帅出天际,但他不管怎样都能呈现出光芒四射的存在感。
只能说,天生吃这碗饭的。
四,在性爱派对上,吸毒的老师和来送毒品的学生相遇了。
这一个眼神相对的照面氛围是如此复杂、魔幻而完美,某种意义上更胜过《爱乐之城》高斯林和艾玛斯通的那个对视。
我的另一半在哪里?
这话或许听着有点歧义。
应该说,另一半的我在哪里?
白人教师在白天和黑夜割裂为两个不同的人。
阳光、上进、为人师表VS黑暗、颓废、自暴自弃。
如果没有外力,这个改变的循环最终会导致结束或者灭亡。
黑人女孩的父亲缺失、哥哥进了监狱、母亲只是一个符号的存在。
如果没有外力,最终将会踏上相同的毁灭道路。
"He is my friend."因为有了共同的秘密,原本应该保持着道陌岸然师生关系的两个人措不及防的被对方窥探到了自己的阴暗,无处躲藏。
跨出了师生的界限,关系转瞬间暧昧不明。
女孩在镜子前刷睫毛、涂唇膏,把辫子一一散下来。
老师与新女友疯狂做爱,却在第二天早上气走对方。
我以为会有更多。
比如女孩在监狱里的哥哥,比如每天拿着报纸照本宣科的老师,比如家庭聚会中弟弟的女友。
但是什么都没有,平淡到简直以为这就是生活本身。
因此,女孩将毒品送到老师面前那一刻的背景音乐居然显得如此震撼绚烂。
新老师到的那个早晨,镜头摇摇晃晃的扫遍空荡荡的屋子,还似乎不经意的顺便照到了盛猫粮的盆子。
那一刻,真是吓得我够呛。
我还以为老师吸毒过量而亡。
还好还好,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总会将希望留到最后。
女孩又去敲了那扇门。
虽然开门的人面色疲倦裹着床单,总算是还在。
真好。
“不,不用来接我了。
我不要搭你的车。
”我要和贩卖毒品说再见。
“我就是一个混账大男孩。
”但是我现在要长大了。
你有看到另一半的我么?
讨厌的电影如此多,SUNDANCE的功劳最大。
恩恩,这个就是最典型的。
此片拍摄源自导演之前拍的短片:一老师被一学生发现在厕所吸毒。
受欢迎后,就开始往短片里加棉絮,然后变成一长片。
基本上都是胡编乱造的。
导演自己所讲他想表达的友情,在我看来完全是暧昧的变态行为。
老师是一帅哥HIPSTER,学生是一小小小黑女孩。
此帅哥虽然吸毒,可是认为自己是个好老师。
引用了阴阳的理念,简直滑稽至极:每天躲厕所里吸毒,还能讲课,还能讲对?
我绝对不相信。
先说说主人公Dan。
作为白人历史教师,他喜欢使用辩证法解释历史现象,课上的他热情洋溢地介绍历史上的民权运动,充满理想。
而在不为人知的课余时间里,他纵情于酒吧,沉迷毒品。
他是一个好老师吗?
旧时学生的父亲在酒吧与他打招呼时,他竟然迟钝到记不起学生的名字;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纨绔子弟吗?
觥筹交错的背后,是满腹经纶,甚至还研究共产主义。
当看到这样一个人,你会感叹人性的复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竟然如此自然地兼容在一个人身上:积极与消极、向上与堕落、挣脱与沉沦、坚定与踟蹰……或许,就像Dan自己说的那样:“One thing doesn't make a man”。
Dan的生活随着Dray的闯入更加纠葛混沌。
黑人女学生Dray自小没有父亲、哥哥因贩毒入狱、母亲因繁重的工作无法照看她,她只想靠贩毒赚一点零花钱,但却被Dan愤怒地阻止了。
就这样,Dan和Dray在课堂下有了更深的交流。
但影片同样适可而止,师生之间这段情愫被表现得模棱两可。
情感这东西同样是复杂的,这复杂源于人性中的单纯——它独立于一切后天定义的阶级、种族、身份等等。
Dan和Dray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不是Dray无意中发现她的老师吸毒,可能就不会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觉得,这段故事用爱情去解释是有问题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没有爱情那么简单,也没有爱情那么复杂。
两个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孤独,他们同样无助地面对着纷繁的生活,无人理解,无处倾诉,无法逃避。
也有评论说,他们是相互救赎的两个人。
我认为,两个孤独的灵魂在一起只能相互取暖,彼此关心,根本谈不上什么救赎。
影片的结尾处,Dray给Dan带来毒品,两个人心照不宣。
坚强的人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拯救他人,而Dan和Dray只是两个普通人。
很疑惑于片名,查了资料才知道,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的动作术语。
我想,导演是以此来隐喻一种僵持的状态、一种暂时还看不出结果的挣扎。
这也很符合整部影片的氛围,喷薄而出的感情表现得很有节制,就像沉静的海面之下的暗涌、火山口翻滚的融融的岩浆。
电影一直是平铺直叙的:镜头的交叠、目光的躲闪、语言的游移、表情的晦涩……毒品、伦理、人性、情感、种族、民权,这些元素不断穿插,捉摸不定。
全剧没有特别震撼的所谓的高潮,好像一辆无人驾驶的火车,没有加速、没有减速,只是沿着铁轨运行,顺其自然。
影片为解释生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尝试探讨生活的辩证法,这是一种挑战。
导演处处从辩证的角度阐释生活,但他很清楚,许多具体问题都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人性、感情,就是如此。
这些注定了电影轮廓的模糊。
辩证法可以解释许多对立统一的事物,但生活永远无法像硬币那样正反分明。
生活从来不是纯色,非黑即白,而是暧昧的灰,它自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什么是最好的方式?
这部电影有没有几分生活的真意呢?
见仁见智。
按照学院派的标准,对于边缘话题的探索永远是上佳的题材,正如如何面对生命这样一个类似复杂的命题一样,就本片而言,故事情节相当模糊,瘾君子的老师与家庭支离破碎的学生之间因为互相为维护某个秘密而使得彼此之间关系拉近,从而引出沉溺痛苦者试图在救赎与被救赎之中的挣扎。
片子恍惚是高二时候看的,数年后某天夜里重新忖度一遍,其实就如同某些难以觅得的隐秘情绪在脑海中,经过长久的时间磨砺和发展,最终能够在某天夜里能够迸发出新的情绪一样,如同新生的迹象。
1:救赎乱象生活有一天你起床,刷牙洗脸,穿上昨天干洗店拿回来的衣服,赶在上班前到达办公室,周而复始,至始至终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按照所固有的行迹出发,倘若日日如此,你还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么?
主角DAN是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他不按照学校给的固定教学纲要授课,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另外一方面,自己是沉迷毒品的瘾君子,害怕生活,躲避自己的女友,用逃避作为反抗这生活的防御。
而DERY的哥哥为朋友入狱,母亲忙于工作,13岁的自己开始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机缘巧合让DERY看到DAN吸毒的画面,原本两个人的关系模式没有变化,而两人的距离也是固定的,但是皆由这件事情让两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了悄然变化。
如同所有理所当然的念头一样,生活无非就是创作最重要的母体,这其中蕴含的万物过于庞大,以至于不能去认识清楚或者准确的判断是非,救赎如果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被谈论,是不是该持反对态度的:归属于精神层次的相互了解,而复述着对于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潜在情绪是完全并且可以轻易的改变的,正是由于DERY窥探到DAN的秘密,所以才让DAN对她的角度开始转变,我们都明白萍水相逢的意义所在,也知道对于关键时刻所产生的情愫都是极为重要的。
DERY与哥哥的朋友走的太近让DAN心生恐慌,从他的角度而言,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解救女孩,而DAN并不明白,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极为无力的,DAN本身而言才真正是需要被救赎的角色,角色自己一开始定位就出现了问题。
主角本身的生活就极为糟糕,面对自己的救赎无力,所以开始妥协,有趣的是,让DAN放弃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别的因素,而是DERY的贩毒行为,片中的黑人曾经对DERY说过一句:瘾君子本身是没有朋友的。
而DERY出现的意义则是一个即将毁灭的人发现自己认为重要的人即将走向毁灭的边缘,这让即将毁灭的人意识到救赎本身发挥的光芒并不是存在于自己的个体,而是多个个体共同发挥的作用。
2:现世心态我总结的现世心态,大致是对待生活,面对一切所表现出来的妥协性,诸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日益增加,亦或是世风日下,而就人们的个体因素而言,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将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外衣之下,用口罩和墨镜把自己与现实的界限线深深划上。
片中DERY几乎没有什么表情,对待一切事物都好像是如同昨日的老友相聚一样的熟悉和坦然,这样的心态也让人联想到麻木与落寞。
DAN何尝不是这样,杂乱的房间,桌上满是烟蒂的烟灰缸,左派的书本,以及人前人后所表现出的不同面,都试图与片中的“对立”相联系。
常规的思想脉络而言,影片所歌颂的正是将自己深深埋在虚妄的泥土中,从而察觉到这一切足以令人生疑,因为这这所依据的仿佛是在这文化体系里的固有感情系统。
有时候我们企图扩大边界来否定自己,否定世界,就像面对一切磨难之下人的潜意识都会处于躲避状态。
两个人的生活交集本身就很少,而莫名其妙的契机让两个人彼此深入认识,从而打破人与人之间存在的隔阂,就如同老师和学生,本就是两个对立的个体,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而对DAN而言,自己本身对于理想的确带有崇高的期望,而他逃避,逃避女友,逃避自己应该面对的生活,直到最后女友远离自己,好在人物本身对于生活还是按照轨迹行进。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常常依赖于很多自己既定的判断系统,仿佛那些判断系统使我们所使用的一个普遍的惯性形态,比如说已经习惯了在热闹的人群里沉默寡言,对待事物抱着冷漠和消极,DAN 与同事的一夜情之后的清晨,表现出的冷漠其实在另一方便,未尝不是自我防御和保护的一种方式,对于未来的莫可名状的迷茫,这些细微的情绪多化作其他方式宣泄在DAN的生活中。
所以说,现实心态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和麻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摒弃的二元对立,某种程度上两个人本身的距离就已经拉近很多。
在生活的大环境里,这些对立使两个人在关键时刻的相知而升华。
3:独立与机制在话题上,对于瘾君子的描述大多大同小异,焦点多集中于这个行为本身所具有的沉迷性中,纵观大多数这样的低成本独立电影,对于话题本身的内在探寻则要比剧情本身深入的多很多。
在课堂讨论的时候,DAN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命题:机器。
这里的机器本身失去物理意义之后,实则是在讨论一种体制,而这样的体制则是存在各个角落,对于犯人而言,监狱便是机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机器。
这也包括白人和种族问题。
而另一方面,机器本身就是带有统治意味的装置,在此前提下的人们,实则是在机器的包容下生存,这种包容正是维护统治与被统治的动力与意义。
在此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背景,在美国,所有在龄儿童都必须享有教育权利,这分两种,一种是私立教育,面对的是家庭优越的中间阶级以及以上的家庭,而大多数的公立教育由本州或者国家机关资金赞助,面对的是一般家庭,譬如移民以及有色人种等。
在本片的背景构建下,DAN的工作恰恰是这样的一个学校,学校设施陈旧,课堂上大多都是黑人或者其他有色人种,教室的墙上张贴这种族抗争英雄曼尼拉的海报,这也是导演可刻意所为的设置。
背景的矛盾显而易见,所以在这样的机器体制下,问题就意味着更明显的会暴露。
这个环境下的自我防御与保护,会让人与之抗衡的唯一收获也不过是拥有具有自我嘲讽意味、完全依据的这样一种关系而被推倒。
所幸的是在关键时刻遇见的DERY,面无表情的她也被导演赋予了救赎DAN的使命,另一方面看,她也在迷失的前一刻受到了DAN的救赎,而在琐碎凌乱的生活中,两个人也彼此开始相互依靠,相互救赎。
片中有一点很有趣,DAN的妈妈在家庭聚会中与DAN聊天,问DAN过的开心与否,DAN说他过的很开心,母亲说你开心我就开心。
然后母亲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试图改变这个世界。
由此可以推论出,DAN父母年轻的时候,正值嬉皮运动,所有的年轻人追求自由,对体制充满厌恶,企图通过运动改变这一状况。
这样的情节安排带有很强的暗喻意义,首先DAN是一个在工作上有理想的人,希望能以与传统模式相背离的方式去授课,而他的方式受到了体制的抵抗,并且这一切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滩泥潭。
在影片中,大量穿插了关于种族屠杀和压制的历史事件,呈现的方式就是采用类似于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由学生做旁白阐述这个历史事件,然后配以史料记载,这样的情节安排,除了最原始的反映影片的细节,另一方面也是导演由主演DAN这样的个体为口舌所想根本呈现的意识形态,是否对于种族问题的抨击和暗讽,我想每个人的开发都不一样。
好在影片没有借此走向个体理想与体制暴力的相抗衡之中,倘若着的这样,就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个体理想的光芒尚未消退,于是影片更加着重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而体制暴力则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铺垫。
4:风格整部影片都试图体现独立片所倡导的极简主义,镜头简单,剪辑舒缓,与此伴随的是情节模糊的前提下,更加缓慢的进行,由于精致情节的缺失,所以这部影片走向了“晃动”的意识流之中,以此揭示生活大于艺术的主题。
拍摄上,影片色调灰暗,以一种冷色调的基调存在,与之并存的是镜头中前后焦点失准,怪异的对焦让人琢磨不透,我想是刻意加强对主题气氛的渲染—杂乱。
这样的思想感情所彰显的的立场、行为,以及难以预料以及行为独特的人们,这样的拍摄才能满足我们对于小格局中的场面调度。
对于沉闷的话题,影片在前半部分表露的的确如此,直到八十多分钟的爆发,背景乐想起slowcore的音乐,伴随迷幻的声音,密集的鼓点,以及适时的电子,整部影片起伏有章程,张力十足,到最后情绪得到宣泄,随即中止,收的恰到好处。
除此之外,大量的主观镜头,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特写和近景,随着情节发展,深沉而又压抑的缓慢成为大多数人对于这部影片的诟病,我倒认为合情合理,影片母体本身的价值在大多数人看来就已经想打破这个桎梏。
问题在于,这些群体性的孤独让个体彼此间发生联系,伴随他们的是按照轨迹好好生活下去。
哪怕是寻找或者说救赎。
区分彼此特征,并不在于部分,而在于这个载体之上,所以这些差异性极强的并且彼此自身独立的个体的提法,本身就有悖于传统。
你干了些什么 一个人怎么做 我一个人 你说 我能做什么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我总是把事情搞砸你知道吗老是出去混但是我该把事情都解决好我都解决好了最麻烦的那部分现在不过混混而过 但我能做好的你明白吗我试着把事情都做好我真的试过可是为什么都没有用 都没用呢你知道吗 很多人都能做好我的前女友要结婚了看 很多人就能把事情补好 不是吗但为什么我就不行呢这些孩子总让我关注着我…
三星给我的无知……care turns you to a better man?种族?政治?自由?擦……真心没看懂,倒是发现高司令有一双puppy eyes!
我有个妞喜欢Ryan Gosling和这个电影。
故事是好的~表现太蒙太奇了
非常沉悶,非常催眠。
吃着棒棒糖写着:这是个机器运转的时代,机器让我们低下,无法自由。我们虽然不满却无法阻止机器的齿轮转动,因此我们也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在机器时代生活,或许会有一个人(也许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哪怕只给一个棒棒糖,却能让绝望的生活甜起来。
“One person along means nothing.”救赎题材并不新鲜,Ryan Gosling的演技也无可挑剔。但是总觉得通篇下来没有高潮可言,结尾匆匆刮了胡子便算洗心革面。配乐倒是出色的很。而且Half nelson是摔跤运动一个动作的术语单臂扼颈。通常这是一种被对手控制住的情况,但有反败为胜的可能,如同影片两主角。
看不完看不完看不完看不完,盒盒盒盒盒。。。
Topical piece but badly executed
除了萌屎人的RYAN 其他啥也没看懂。。。不过影帝级的表演还是要赞一个。。。。
没啥感觉,我想我还是不喜欢……太平淡了太平淡了【啊发现自己真的不太喜欢小高……降星
8/10,紧贴人物,面庞与身体诉说着在绝望边缘的徘徊挣扎,对人物关系的设置以及某些情境表现与《你从未在此》异曲同工
瑞恩·高斯林的双面独角戏,演技出类拔萃。白人教师与黑人学生的特殊友谊,讲孤独谈相处,见信仰缝插种族针。手持镜头稳重老练,结构略显老套匠气。
这么小众的独立电影中高司令的演技一览无遗,但是我是真的没看懂。
想装文艺小青年的时候看的文艺小电影
我已经失去看这种片子的能力了
高斯林露的太少 看不下去了 剧情太慢太平淡
这个世界糟透了吗?我想做好,只是做好我.
黑白 正反 对错 阴阳 也许只有中国人能有所界定
这么闷的片子没有人打一星的,我来打。我分了N次才看完,而且我不认为自己的品味有问题。
怎么我感到很压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