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记于2023.12.16晚)1. 原以为是真实赛车电影 万勿想到是电竞 有意思.2. 是我.
3. 择取优秀游戏玩家参加真实比赛.4. oh 马上要去的地方.
5. 已经可以预见 结局是 电动游戏玩家在赛道上 大战真实赛车手.6. 男主老爸不但是足球运动员设定 着实长得还有点像 孔帕尼.7. !!!
8. 那必须啊 布赖顿有三球王.
9. 拍摄风格也是游戏真实结合. 棒啊.10. 看到gtr那刻 啊是了 日产啊.11. 维也纳赛场 男主至少要获得第四 才能获得执照.12. 结果27位完赛 因为收到冲撞.13. cena 结合着波哥刚刚发的明天杭马的朋友圈 感觉是在讽刺我.
14. 一阵披荆斩棘中 男主的车飞出赛道翻滚倾覆.
非游戏改编,而是真人真事但非“传记”类改编电影。
2008年Nissan日产➕SONY➕GT赛车游戏推出GT Academy(GT学院),从全球挑选顶尖的游戏玩家进入赛车训练营,最终获胜者签约日产车队参加FIA赛事,包括顶级24小时耐力赛。
“GT学院”同时也是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珍贵历史影像,秒杀国内真人秀。
电影原型就是这个系列中最成功的车手之一Jann Mardenborough.
2013年的GT6观影角度,路人视角,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式商业爽片,穿插一点网瘾少年父子关系的和解(你牛逼你都对),和一点点懵懂小爱情。
路人看赛车可能主要就是看撞车,电影中第一个转折就是著名的纽博格林飞机场路赛车起飞事故(真人真事),看电影时前排一直刷手机的小朋友,立刻放下手机认真观影,这里不过多剧透。
喜欢的一句台词也来自这里,大致是:The crash does not define who you are. How to react after the crash will define who you are. 作为一个在第一场国家级赛事就crash的rookiee 和一个在冲击年度冠军第二场比赛又crash的@#*%,我也在定义Who am I[奸笑]。
以一个GT游戏老粉和严肃模拟赛车玩家角度来说,这电影不够硬核,整个片子有浓厚的甲方味道(Sony日产Puma,居然还有国内能买到但不能上路的保时捷992 GT3RS)。
赛道超车嘛,一升档,一脚油门,火花塞一点火,活塞一推动就完事。
至于线路,不走寻常路就可以了。
千方百计拉低观影门槛。
确实赛车在普通人眼里,特别是场地赛车就是在已知路线里画圈圈,真没有什么意思(难度)。
毕竟,游走在极限边缘的快乐,在最短的线路和最高的速度之间的选择,轮胎纵向抓地力(加减速)和横向抓地力(转向)极限在同一时间的分配,99%的人类驾驶员,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体会过自己爱车的任何一个极限。
但人类对于肾上腺素这种神经递质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迅速提升的摄氧量和心跳,放大的瞳孔,你可以选择无法控制也稍纵即逝的过山车,但和赛车以及其他可自我控制的极限快乐相比,只有尝试过的人才知道。
十年前的模拟器 罗技G27套装最后,如果大家对汽车运动,对模拟赛车到真实赛车感兴趣,PS的《GT赛车》并不是一款严肃的赛车模拟器,但却是娱乐向和真实模拟完美结合的赛车爱好者养成器,可以在一个入门门槛和现实挫败感低几个数量级的环境下,让汽车爱好者变成汽车运动爱好者。
2013年我在GT6赛车游戏的驾驶学院内学习到的驾驶基础,最基本的路线选择和油门控制,比我在线下赛车执照培训所学都要全面。
2013年GT6所附赠的Beyond the Apex小册册,里面有你在国内大学汽车系都学不到的理论基础。
拥有这一切,不过一两条轮胎钱。
但游戏和现实的边界是清晰的,GT6的轮胎物理可以踩死刹车直冲弯心,而真实取向的模拟游戏Assetto Corsa系列却并不能,现实世界里哪怕有着abs和esp的运动轿车也不能,这么做只会让你有更慢的圈速,和更快的失控。
要冲破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吉利汽车运动部和Hipole合作的线上超吉联赛了解一下?
目前的pc vr模拟器Fnatic DD
YO,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调侃《芭比海默》,因为这两部电影走了完全不同的风格和调性。
不过今天要聊的《GT赛车:极速狂飙》,又名《GT:跨界玩家》,这部电影其实在选题角度,和《奥本海默》反而有所关联但又呈现不同的观看方向。
因为这两部都是根据真实人物和故事改编的,但《GT赛车》在类型上,却完全360度零死角灌输了纯纯的资本商业爆米花味,是一部无需思考甚至都不用字幕也能看懂的赛车竞速电影。
《GT赛车》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曾经也是拍出过先锋个人风格,打破科幻外星文明传统观念,又有着暗喻讽刺现实种族与殖民议题的《第九区》,但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尼尔导演不管从身型还是执导的电影,那都是越来越圆滑...如今他带来的这部《GT赛车》,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纵观影史,从来不缺乏好的赛车竞速题材的电影作品,从近些年刻入人物精神悲怆骨髓的《极速车王》,赛车韵律和音乐以及剪辑完美融合的《极盗车神》,势均力敌双雄精彩曲折人生的《极速风流》,以及古早的偷盗神片《极速60秒》。
话说我们都很喜欢用“极”来去作为竞速赛车题材的片名,这部《GT赛车》副标题同样也有“极”,那这次又有多极。
《GT赛车》和此前索尼影业的游戏改编电影不同,原因在于游戏《GT赛车》系列,并没有剧情,PS的《GT赛车》系列,又名《跑车浪漫旅》,该游戏以其说是游戏,更像是一个赛车迷练手的模拟器,玩家可以把自己选择的赛车,任意改装成自己喜欢的款式,更重要的是,车子任何微小的装备改动,都能反馈到驾驶的过程中,而且很接近于现实中同样车型的驾驶反馈。
再加上游戏中各种现实赛道的真实还原,更加深了这款游戏专业程度。
所以电影《GT赛车》不可能以没有主角的游戏作为改编,而是换了个赛道,以真实故事作为改编蓝本。
早在2008年,日产就和索尼合作运营了《GT学院》,目标就是在游戏里发现能成为现实赛车手的玩家。
现实中《GT学院》还做成了真人秀,这也是影片为何在训练玩家时,会有拍摄团队坐着直升机拍摄的原因。
影片中的主角詹恩·马登伯勒,在现实中其实是第三届《GT学院》的学员了,不过影片为了突出努力和天赋改变命运,为了塑造更曲折的英雄成长路,改成了类似首次实验性把玩家变成真实车手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要选詹恩·马登伯勒作为《GT赛车》的主角,前两届的冠军不也很香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詹恩更符合英雄成长旅程中,有过明显的“灵魂黑夜”的剧作章节。
在真实事件里,詹恩在德国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上,他驾驶的日产汽车在路面上升赛道直接起飞,冲进观众区域,造成严重事故导致一名观众死亡。
虽然事后得到的结论是赛车本身设计和路面,以及当时风向等各种因素,和詹恩驾驶没有关系,但这起事故成为詹恩职业生涯的一个难以跨越的阴影和障碍,毕竟这是一条人命。
其实这起真实事件,可以用来深挖和下沉影片对于詹恩角色塑造的一个有力关键节点,甚至是可以探讨下车手对于赛车压力,竞速事故带给车手的道德天平失衡和心理负担等等,但遗憾的是影片只是作为剧情叙事推进的转折,用了一两场戏就像转动车里方向盘一样,轻踩刹车然后看到直路继续加油向前冲,詹恩又再次走向了人生巅峰。
这也是我觉得作为拍过《第九区》的导演尼尔,其实完全是有实力把这个真实故事改写的更好,而不是比现实故事更励志,更热血更爽文,但也能理解,甲方索尼爸爸的年度商单,作者表达就先放一边,爽才是重点。
聊到这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了,电影《GT赛车》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片,或者严谨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而是依靠着一个真实故事蓝本,去拼凑组合魔改出来的一部爽感度为主的商业娱乐片。
影片的故事遵循了最为传统的救猫咪节拍,所有的剧情都是为了能呈现尽可能优质的赛车戏码去服务。
这也造成了《GT赛车》给我十分割裂的观影体验,文戏不值一提,流水账的通篇陈述,比如为了有女主戏份,给男主强加了一位暗恋的女朋友,然而在现实中,詹恩为了全心全意做职业赛车手,牺牲掉情感生活时间不谈恋爱。
影片中还塑造了一位日常反对詹恩前进的剧作标准化“反派”老爸,但现实中詹恩老爸是给他最大鼓励的人,而詹恩母亲虽然有过怨言,但也就是发牢骚詹恩不按时吃饭而已,这些显然放在影片中无法给主角詹恩制造阻碍,所以詹恩老爸被改编成为那位对他唱反调的人。
不过好在后面詹恩和他父亲的大和解,在杰曼·翰苏的动情演绎下,还是能拉回一些亲情分。
似乎聊到这那影片还能看吗,那现在就拉回来一些,烂番茄的爆米花指数高达98%这你受得了吗,一部分原因是热爱这款游戏的玩家肯定疯狂给高分。
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影片作为竞速运动题材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大银幕的视听呈现下,赛车的轰鸣和极速飞驰带来的肾上腺素快感,是不会骗人的。
赛车竞速的镜头语言设计上,这次也采用了不少新的拍摄技术,以求还原游戏中摄影机回放赛车时的贴地视角,还有一些轮胎动向等细节。
影片在堆叠递进比赛模式的层面上,还是做得很有节奏感的,从詹恩一开始只在自家小屏幕前玩玩赛车,到他入选GT学院开真实的训练车赛出圈名次,再到他开始打职业比赛,到最后最刺激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比赛和速度都在一场场的升级,挑战也越来越难,带来的冲击力也越来越大。
《GT赛车》其实就是一部常规性的年度动作商业片,影片的目标性也很明确,不去深入真实故事中主角的内心和困境,而是借着现实中草根逆袭的真实案例,去最大程度拓展出更抓人眼球的赛车竞技,当主角詹恩最后站在领奖台上时,一切都看起来很圆满,未来可期。
但现实中的詹恩,并没有像影片中最后在勒芒赛事中有着电影梦幻般的收尾,詹恩反而在那场比赛职业生涯走向滑铁卢,原因是在于当时日产的LMP1项目已经失控,研发出来的那辆赛车各方面性能都很差,以至于当年3台车直接退赛两台,有一台虽然完成比赛,但没有达到有效成绩,总之就是这场赛事以全方位失败告终。
当然作为索尼投资并拍摄的《GT赛车》,是不可能以如此写实并让人唏嘘的结局作为影片的结束点。
也正因为如此,我并不认为影片是实质意义上的真实故事改编,即使现实中的詹恩有参与电影中的车技拍摄,更严谨来说,影片应该是真实故事蓝本为灵感创作的全新电影,看完影片我其实体验不到更多的励志和鼓励,而是更想再搞两盘《GT赛车》游戏。
这或许也是索尼的目的了吧。
总的来说,电影《GT赛车》是一部全方位面向各个观众年龄层的大型娱乐狂欢,外带宣传索尼自家产品属性的商业片,影片有着很强的游戏玩家视角标签,相信不少玩家看到电影里各种型号的改装赛车,以及不同赛道风采,还有刺激的竞速后,会获得一定的满足,如果你是其中一个想要在影院消遣轻松的观众,影片能值回票价。
但如果你想去收获一部类似于《极速车王》那样,去体验主角对赛车的热爱,以及结尾人生走向意外遗憾的沉默思考,那《GT赛车》给不到你。
不过我还是希望《GT赛车》票房表现好一些,我对导演的《第九区》续集,还是保有幻想...不是,抱有期待的。
但如果真的有《第十区》之类的,请导演抛开老套中庸的剧作公式算法,回归独立创作者的初衷吧。
好!
《GT赛车:极速狂飙》就先聊到这里!
大伙伴们观影后,欢迎在留言区与我分享你的观感!
本以为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但是没想到是真人故事改编的职场青年励志电影。
剧情很爽,故事性不错,是好莱坞电影的正常水准,在超英电影泛滥的时代,这类小众励志题材已经不多见。
这应该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看的第一部较为接近专业赛车比赛的电影,之前看过的《玩命快递》《速度与激情》,虽然也以飙车为卖点,但是毕竟人家是枪战犯罪题材,很多用的还是电影特效,这一部就不一样了,毕竟是有真人故事基础,且电影原型还作为电影替身出场。
电影讲述了一个爱玩赛车游戏的小屁孩如何通过比赛走向真实赛场并大获成功的励志故事,它的价值在于可能会让不爱玩赛车游戏的人爱上玩赛车游戏,让爱玩赛车游戏的人会想去线下真实感受下驾驶激情,让对汽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直接感受到赛车的热,让普通大众知道赛车也能开出高铁速度,让有钱人知道去欧洲旅游不是只有城堡可以逛。
GT赛车:极速狂飙 (2023)7.12023 / 美国 日本 / 剧情 动作 冒险 运动 / 尼尔·布洛姆坎普 / 大卫·哈伯 奥兰多·布鲁姆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里接触到“勒芒”——“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由3位车手为一组驾驶一辆赛车完成连续24小时的竞赛。
它同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F1)、世界汽车拉力锦标赛(WRC)并称为世界最著名和最艰苦的三大汽车赛事。
上一部接触到“勒芒”的电影是《极速车王》,它是由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和谍影重重的马特达蒙主演的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说的是福特公司为了超越法拉利,特意打造了一台福特车去勒芒打比赛的故事。
而本片也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
本片片名《GT赛车:极速狂飙》,《GT赛车》其实是游戏名,《极速狂飙》才是电影名,本片说的是《GT赛车》的游戏公司想把在游戏里的玩家在现实中打造成真正的赛车手,并能拿到现实中比赛的名次,以获得人们对游戏的认可!
最终挑选的游戏玩家也不负众望,经过层层挑选和严格训练,最终拿到了世界顶级汽车赛事“勒芒”的第三名的故事!
本片作为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整体剧情故事都是引人入胜的,以赛车这一条主线,穿插了父子情、师徒情当然也有爱情,再加上赛车的速度与激情,还穿插了游戏的体验,整体感觉很好!
作为一部剧情片,赛车电影,虽然不至于全程无尿点,但是基本上也是一气呵成!
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个人觉得赛车的场面还是偏少了点,看得不够过瘾!
片中男主不认识,青涩里带着点坚毅,演的不错,和片中人物形象很贴切!
最让我吃惊的是,那个卖力推广促成这件事的演员很眼熟,结果查了一下,竟然是《指环王》的精灵王子!
唉,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
当年如此完美无瑕的青春美少年一晃眼也变成大叔了,虽然依然挺帅,但是青春不在!
好吧,推荐爱好赛车和游戏赛车的都去看看,挺过瘾的!
推荐指数⭐️⭐️⭐️⭐️
二刷结束,发现负责译制工作的长影不时把“Sim Racing”“Sim"翻译成“游戏”(现在译制片的字幕版一般直接沿用国语配音台本方便对口型的译文 ),再加上索尼影业中国区莫名其妙跑去牵手网易的赛车手游,特地提笔澄清一下,以免误解: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英文维基百科对“模拟赛车”的描述“模拟赛车或赛车模拟(通常简称为模拟赛车=Sim Racing)是对一些赛车游戏软件的统称,这些软件试图精确模拟汽车比赛,并包含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变量,如燃料使用、损坏、轮胎磨损和抓地力以及悬挂设置等。
要在模拟赛车中具有竞争力,驾驶员必须了解使现实世界赛车变得如此困难的汽车操控的各个方面,如临界制动、如何在轮胎失去牵引力时保持对汽车的控制,以及如何在不牺牲速度的情况下正确进入和驶出弯道。
正是这种难度将模拟赛车与娱乐赛车风格的驾驶游戏区分开来,在娱乐赛车风格的驾驶游戏中,真实世界的变量被排除在外,主要目标是创造速度感而非真实感。
由于模拟真实驾驶的复杂性和要求,模拟赛车游戏不仅需要高配电脑以便有效运行,还需要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才能让玩家身临其境。
虽然在家庭设备上使用游戏手柄,甚至鼠标和键盘就足以玩大多数纯娱乐风格的驾驶游戏,但它无法提供与使用赛车方向盘和踏板相同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近年来,PlayStation 和 Xbox 等游戏机提供了许多模拟赛车游戏。
虽然这些游戏可以用手柄游玩,但我们还是建议玩家购买模拟赛车方向盘和踏板。
甚至那些参加真实世界比赛的人也会使用模拟器进行练习或娱乐。
随着构成这些模拟器基础的物理引擎软件的不断发展,以及硬件(提供触觉反馈)的改进,体验变得更加逼真。
”回到Jann Mardenborough,现实中他参加GT学院预选赛的时候,频繁在GTPLANET发帖,询问提升圈速的方法,当时他已经是名列前茅的选手,围绕如何把本来已经很好的圈速记录再提升0.1秒,他可谓费尽了脑筋。
他后来回顾自己业余时间在GT上练习的日子,这样说道:“当你在某件事物上投入上万个小时的时候,你就会成为精通这件事物的专家。
别人是上万小时的卡丁车,我是上万小时的GT。
”可能有些对模拟赛车游戏略有了解的人士会问,为什么Jann不去选择那些由模拟软件厂商转行开发的基于PC平台的“硬核”模拟器呢?
答案很简单:在中韩之外的工业化国家,民众购买/游玩大型游戏的首选平台是家用游戏机而非大型PC,尤其是他这样的工薪族家庭子弟。
Jann平时用的也就是一个入门级的罗技DFGT方向盘,放在现在就是罗技G29/G239/图马斯特T248的位置。
=========================================================================
影片中那句“最真实的模拟器”措辞模糊,容易让大家认为是“模拟深度最深”,其实人家是“测绘和建模精度在民用消费级里处于最高水平”。
在国外网络社区,有些自命高贵的PC用户喜欢用“Simcade”来贬斥GT和Forza的用户,Simcade原本是索尼美国和索尼欧洲搞出来的脑残词语,意为模拟和乐趣同在。
然后被部分低素质的PC高贵党劫持,用来贬抑除了Rfactor 2、Assetto Corsa、IRacing之外的其他游戏。
请您今后不要擅自跟风运用这种制造对立的词语,如果实在要在民用消费级里画出界限,“Sim-lite”或许更合适。
=======================================================================模拟游戏/电竞出身的车手前景几何?
我在这里列几个简单例子,供诸位比对:James Baldwin,英国人,电影中Danny Moore的原型人物Darren Cox后期到了迈凯伦工作,创办了与GT学院相同概念的项目“迈凯伦世界最快模拟赛车玩家大赛”,胜利者可以拿到迈凯伦的研发车手和模拟器车手合同,从而拉近与职业赛车界的距离。
James Baldwin是第二届大赛胜出者,在2020年拿到车队席位,与他人搭档参加英国GT锦标赛,拿到总积分第四,战绩不错。
但James Baldwin在筹集2023年赛车经费时居然遇到了困难,只好去网上众筹,从3月拖到9月,才筹到1.1万英镑(目标20万英镑)。
Baldwin现在在电竞领域奋战。
Rudy Van Buren,荷兰人,第一届“迈凯伦世界最快模拟赛车玩家大赛”胜出者,现在参加保时捷卡雷拉杯、FIA EAX(Autocross)等赛事,在职业赛车手的旅途上比James顺利。
IGOR FRAGA(全名:IGOR 大村 FRAGA),出生在日本石川县金泽市的日裔巴西人,六岁学卡丁车,十岁拿过亚洲卡丁车锦标赛冠军,还是铃木亚久里的高徒,但也就在他夺冠那年,雷曼兄弟危机冲击日本经济,他父母在日本开设的汽修店倒闭。
全家两手空空地撤回巴西,蜗居在远离卡丁车场的偏远农村。
IGOR FRAGA有七年时间是靠父亲带回家的卡丁车和GT游戏来维持车感。
IGOR FRAGA当年在GT学院预选赛表现极佳,但因为未成年而没能进入竞速营,从此认真对待GT赛车。
2015年,IGOR FRAGA在巴西F3锦标赛复出赛车界(父亲甘当机械师),随后在一系列基层赛事有良好表现。
2018年,IGOR FRAGA在GT SPORT与FIA 合办的官方赛事的国家杯中夺冠,因此上过FIA的年度颁奖礼,从而得到不少赞助和机会,包括红牛少年车手、欧洲方程式参赛等。
IGOR FRAGA现在担任日本超级方程式的官方电竞项目形象大使,并且在山内一典、FANATEC赞助下参加日本超级方程式和SUPER GT的GT300组赛事。
他也是迈凯伦世界最快大赛后继项目——迈凯伦影子计划的胜出者。
Cem Bolukbasi, 土耳其人,童年学过越野摩托,后来转学卡丁车,表现尚可。
2015年,Cem进入模拟赛车电竞领域,最初是iRacing,转投F1电竞大赛,稍后真实赛车出道,经过F2、F3,如今正参加日本超级方程式赛事。
Ricardo Sanchez:GT学院2014年国际组竞速营毕业生,墨西哥人,出道七年后在斯帕24小时耐力赛迎来自己的第一个小组冠军头衔。
Jann Mardenborough:英国人,国际汽联车手等级“金”,除了电影里的成就,他还是2016年度日本三级方程式比赛总积分第二名,同年SUPER GT GT300组富士站冠军。
2023年富士24小时耐力赛第四名(这还是被刹车碟坑了一下的结果)。
可以说,Jann碰到了模拟赛出身车手的天花板。
========================================================================为了让大众观众没有负担,剧组在专业细节上做出了不少妥协。
本片的赛车技术指导David Perel,2010年在GT学院线上预选赛排名第三,可惜由于家在南非,而GT学院不覆盖南非,只能望洋兴叹,后来他成了亚洲勒芒系列赛和欧洲勒芒系列赛的领奖台常客。
当他在GT赛车粉丝社区GTPLANET看到电影开拍的消息,就立刻通过电子邮件联系了他的南非同乡布洛姆坎普导演,原本以为只是一些电话,没想到折腾了大半年,而且剧组要在一年内忙完一般剧组两年才能完成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他忙完后说今后不再涉足电影赛车监修了。
游戏制作人山内一典早年并不同意把电影拍成赛车动作片,现在他同意了,原因是希望让更多对汽车不感兴趣的人接触到GT赛车这个品牌————他没说但大家都知道的是:自从智能手机诞生,汽车的社交功能被大幅削弱,加上网约车的诞生,发达国家的青年驾照持有率逐年下滑。
最初编剧跟他聊天,想吸收一些他经历过的段子,他讲了一段经历,是自己的车子出了问题,撞到了墙上,团队不相信他,他下车指出是刹车碟问题,结果真是刹车碟。
他建议剧组可以走得更加艰深、更细致、更讨好内行一些,比如用差速器做做文章,表现一下GT的众多改装选项在丰富赛车知识上的作用,但经过反复讨论,剧组决定,为了普罗大众看了之后认为“模拟赛车不晦涩难懂,不令人生畏,咱们可以回去试试”,弃用差速器,只用刹车碟。
从筹拍到开机,全剧组争论最久的问题就是;如何简化轮对轮的演出,让外行电影观众也能看懂?
让新人通过电影对模拟赛车产生一定的兴趣?
在剧本送审阶段,山内一典知道这是电影部门的项目,自己不宜过多干涉,但为了减少某些俗套外行表现的出现概率,山内一典提出了相关创意——勒芒段落里,大家都看到了:“我走我的赛车线,不走标准赛车线”。
在剧组开机之后,赛车技术指导和布洛姆坎普还在为”用不用‘一脚地板油’这种俗套外行表现”而争论,布洛姆坎普的回答是:“是啊,这很外行,但咱得面对素人观众,您能告诉我该怎么让他们看懂吗?
”David事后总结:为了拍出一个让观众能看的故事,有时需要大幅度地下调细节专业度不仅赛车部分有很多无奈的妥协,游戏部分也有不少妥协:明明拍摄了众网友进入大厅模式的段落,但大家发现这段太长,观众在电影院里等不及,只好换成街机模式重拍——因为进入比赛很快;在电影前期拍摄的时候,明明拍好了男主角演员还有GT学院演员亲自对抗高难度AI的游戏画面,但因为不符合电影需要,这些画面被弃用重拍,甚至还用了David用手柄完成的部分画面,然后抠像合成到演员面前的屏幕上。
在影片拍摄赛车场面的内景戏时,特技车手坐在车顶上,用外接的控制设备控制汽车;演员坐在车里做表情。
赛车声音是同型号真车实录,有别于《极速车王》的合成音效(那俩大明星吃光全片一半经费)。
主力音效剪辑师是咱内地同胞,北电录音系出身,后来赴美留学并工作,远程参加过《中国乒乓》的音效制作工作,可惜了,媚眼儿抛给盲人看——贺岁档的国产电影,音效都很凑合,却能大卖。
最后:合法正规的场地赛车题材真人电影,票房结局不外乎:勉强保本(极速风流、极速车王、霹雳神风)、小幅亏损(雷霆壮志、极速狂飙=1971 Le Mans)、大幅亏损(车神、极速竞赛)。
想盈利就得靠影碟和流媒体——这类电影普遍能有个几千万美元的影碟销售额。
索尼已经在着手预约本片的4K蓝光和普通蓝光碟。
迈克尔曼的《法拉利》拍成了耐力赛题材,发行商还是独立片商,钱景如何,难以预料。
科辛斯基和杰瑞布鲁克海默的方程式赛车电影,如果顺利拍完,或许会在商业上有所突破。
(全文完)
众所周知尼导在拍完惊世骇俗的《第九区》之后大脑就像也被遗落在第九区了一般,在日后不遗余力地创造着刷新新低的烂片。
但是此前几部作品最起码还是在坚持他一直以来的科幻题材,到了这部《GT赛车》直接不装了,反正摆烂无止境,干脆接行活拍MV广告片得了。
当然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玩具衍生电影、游戏衍生电影都成色不佳,刚刚过去的半年内《芭比》和《最后生还者》分别展现出了了这两种品类中的顶级水准,市场也给予了它们高度认可。
而《GT赛车》基本代表了游改电影的下水道级别表现,当我在片头看到看到奎托斯的时候就感觉到不妙了,而正片果不其然也自始至终显露着甲方爸爸游戏厂对创作自由的无限压缩,本片故事性甚至不如通勤时会在地铁或电梯中看到的广告强(2元地铁票享受三十元电影体验赢麻了)。
长达135分钟的电影机虎没有任何戏剧冲突,角色塑造更是谈不上,写在片名里的“狂飙”既不狂也没飙,透露着中高考八股文的既视感。
已经可以脑补到主创们面对着甲方提的10086个“必须拍”与“不能拍”焦头烂额抓耳挠腮往出憋创意的场景了,于是电影在片头片尾分分叠甲“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恰如看到作文题就知道自己写不好时在开头结尾加的大而无当的题记。
作为一部体育电影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情,首先将体育项目的官能刺激做到极致,体育项目即类型元素,导演应当用镜头发掘此类运动大众从未感受到过的刺激一面。
其次是塑造一个相对有个性,可以平衡励志叙事陈旧感的主角,空山老师说“没有B故事的电影就像一盘散沙,走两步就散了”,在每一处起承转合挂上B故事,即便笔墨有限也能提升剧作厚度。
而如此基础的标准本片没有一样是做到的。
影片最大的高概念是“游戏天才宅男成为赛车冠军”,核心表达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赛车手”。
把这两句话写出来我都绷不住了,一句比一句扯淡,一句比一句透露着“何不食肉糜”的傲慢。
您真当GT玩家是不想开真赛车呢?
您真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赛车手呢?
您有这功夫还是劝劝街边的流浪者买房吧。
而本片论证核心观点,推进主线剧情的方式更是逆天,游戏公司办了一场线上游戏比赛选取了各个赛区的冠军到线下参与真实赛车训练。
紧接着被选拔进GT学院的学员们用了还没有高考一轮复习时间长的时间,从此前从未摸过赛车的菜鸟成为了可以和专业赛车手一战并不落下风的职业车手。
当然这个选拔比赛和GT学院都是真实存在的,现实中的男主角也是0基础直接上的赛道,可是这样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却被本片刻画的无比不可信。
首先本片从头到尾没有任何一场戏展示男主角对赛车的专业知识了解,无论是战术还是机械构造。
本片展示的男主角和他昼思夜想的赛车手职业之间唯一现实的勾连就是靠他台词不断重复的“热爱”,简直土味拉满。
所以观众无法相信男主角真的可以靠玩十几年游戏就无缝衔接到真车驾驶,就好比音游满级大佬直接PK朗朗一般天方夜谭。
其次GT学院内教学和训练的展示也空洞地让人害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段男主角日益增长的成绩排名和他在室内体育馆练习跑步做了混剪蒙太奇。
啊?
原来每天练跑步就可以成为顶尖赛车手吗?
那我明年也去勒芒试试好了。
不过嘲讽归嘲讽,其实整部电影刻意规避了赛车行业的专业性一面也是其表达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是甲方的10086个“不能”之一。
因为只有将这个在普通人看来遥不可及的行业无限降维,在知识理解层面降低门槛,才能符合“任何人都能成为赛车手”这句屁话。
因为现实中连人人买得起一套男主角家里玩游戏的设备都达不到。
片中提到后来男主角出车祸的赛道被称为“飞机场”,以赛车的速度极易在此路段直接使车体飞出赛道。
本片的创作基点也是飞机场,甚至是火箭发射基地,牌坊一立出来就已经超越所谓的“普通人”生活层次几百个level了,后续一切的展开自然都是在云端甚至太阳系。
全片唯一一个勉强能算是戏剧冲突的是男主角车祸造成了一名观众死亡,他始终活在愧疚中,以至于在最终决赛目击车祸时产生了PTSD。
影片安排男主第一次化解这重心魔的方式是让大卫哈伯告诉男主自己曾经也有相同的经历,但是自己因此退役,不敢再面对赛车,劝慰男主不要重蹈覆辙一定要坚持梦想。
可是男主会因此产生梦魇难道不是因为那一条无辜的生命吗?
想要化解男主的内心纠葛难道不应该从“化创伤为力量”的角度入手吗?
大卫哈伯的解释方式不就是在鼓励男主漠视生命,抛弃个体叙事,追逐宏大梦想吗?
“没关系,死个人而已,不是你的错,继续开车继续乱杀!
”导演您出道之作《第九区》可是一部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难民题材电影啊!
第三幕男主角在赛道上因为PTSD而力不从心,精神涣散,状态不佳时大卫哈伯再次用出了逆天招数唤醒男主,不过这次没有法西斯发言,而是在电台里播放了男主角平时赛前最爱听的用来疏解紧张情绪的歌曲。
不知道各位平时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经验,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当我个人情绪处于低谷状态不佳时,一位长辈突然拿出我平时私密的个人爱好摆在我眼前,我会感到更加烦躁和愤怒。
不恰当地举个例子,这就好比你的室友失恋了然后你在旁边播放“原神,启动!
”试图让他从悲伤的情绪里走进提瓦特世界。
因此当男主角耳机中响起音乐时我直接笑了出来,这是一种多么油腻且充满爹味的自以为是的“共情”与“理解”。
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韩寒之外还能有几人共情本片的表达,反正我只看出了一件事:普通人想当个赛车观众都很难,除非提前备好三级头三级甲,不然就只能祈祷上天给你个机会看广告复活了。
当某些天龙人拍的电影已经在讲是人都能玩赛车时,我还在为那一个无辜的观众感到惋惜,不过想想花钱看天选之子输出视频号成功学的我又何尝不是一个被创死的观众呢?
本片放在《芭比》之后尤其可笑的不只是甲方过度的创作干预和相形见绌的影片质量,最可笑的是本片的主角其实就是《芭比》中塑造的美泰高层的几个形象。
奥兰多布鲁姆就是那个时刻大义凛然但是又谁都可以踩一脚的文员,大卫哈伯就是无时不刻“川”字刻在额头(杨洋,启动!
),不断输出滑稽爹味发言的威尔法瑞尔,男主角自然是沙滩上用水上玩具作为武器好勇斗狠的又一个肯。
如果片方识相,现在把影片改名为《Kendom赛车》也许还能骗到开画日票房。
好看,我认可无论是游戏创作者,还是汽车工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对于自己工作达到极致的那种不懈追求。
所以,电影在立意上已经赢了,再加上追逐梦想这个主题,有出色的拍摄团队,那么,这个电影就一定会成功。
而且,类似普通人创造历史的这种故事,草根情怀,更容易打动人心。
更何况,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一名销售的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没成想得到了集团总部的认可,谁说梦想不能够实现呢?
对谁都一样,只要你敢想,并且执着的去做,总有实现的可能,最难的是真正的着手去做,执行层面儿。
主人公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这不仅指他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是指他具有实现梦想的很多先决条件。
一切的起点,来自一张五岁时和红色跑车的合影。
那一刻,有些东西被写进了他的心里。
他有一个坚毅的父亲,Tough guy,有一个温柔的母亲,无条件支持他的所有梦想。
父亲负责他的性格塑造,母亲负责他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哥哥还能作为伙伴陪伴他成长。
而能成为赛车手,更得益于父母出色的身体条件的遗传,这一点从他哥哥能做足球运动员就能看出来。
有身体天赋,有健康幸福的家庭关系,有朋友的支持,有心心相印的爱人,他还遇到了像人生导师一样的伟大的教练,这就是一种幸运。
回过头来,我们看那些落选的人,或许游戏玩儿的好但是身体条件不行,游戏玩儿的好身体条件也可以但是性格不够坚强,足以说明主人公是万里挑一的天选之子。
他接受了命运的垂青,同样也非常努力,像他的父亲一样,没有在挫折面前轻言放弃,这个是电影要激励我们普通人去追逐梦想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是什么鬼?
赛车竞速不如/极品飞车/剧情人物描述不如/极速风流和急速车王!!!!!!
男主再美剧(看见)里也是傻傻的!
他爹这配置太黑了吧!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一部极其工整的体育励志电影,讲述主角从菜鸟到顶级职业运动员的蜕变之路,而其特别之处主要体现于主角的身份——一名投身职业赛车运动的“《GT赛车》系列”玩家。
没错,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在游戏里可以把赛车开得出神入化的“模拟赛车手”,历经一番挫折、打拼与磨练,最终站在全球顶级职业赛车领奖台的传奇经历,而且,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
既然是赛车电影,那么通过视听语言对比赛的呈现,自然是重中之重。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方面,本片跟最顶级的同类作品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比如为了呈现车手眼神和表情变化,几乎所有驾驶舱特写镜头,都是车手头盔护目镜打开的状态,哪怕当时赛车正处于极速狂飙之中。
就有车迷认为,这个细节处理得不够专业。
当然,可能大多数路人观众并不会在意这类小问题,毕竟,影片对赛车过程中的各种关键事件的呈现,都还算清晰明了,而且镜头充满动感,紧张刺激的临场感把握得也不错。
至于故事和角色塑造,必须承认,如果对于阅片量比较多的核心影迷来说,《极速狂飙》的故事实在是过于工整了,工整到几乎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剧情转折都能被猜到——影片前期的各种伏笔太明显了。
然而,核心影迷眼中的“老套”,并不意味着影片不好看。
相反,故事本身是完整、顺畅且真实可信的,而主角也有着明显的成长与蜕变轨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卫·哈伯扮演的总工程师(类似主教练)与主角之间的师生情谊,刻画得还颇为走心。
总之,即便作为常规的体育电影,本片也算得上那种能给观众带来精神力量的作品,我认为分数可以在三星半到四星之间。
如果就游戏改编电影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取材自玩家真实事迹的故事,颇为另辟蹊径,而且游戏玩家成为职业车手的故事足够励志,一定程度上也算为玩家群体正名的作品,值得推荐!
因此,作为游戏领域的从业者,我个人加一星,给五星!
PS.影片配乐意外地非常不错,我去找原声集听了!
不值得。好一本行色匆匆潦草带过的流水账。时长只有2个小时却还要事无巨细从头讲起,结果就是全篇轻描淡写匆匆带过,重点全无。于是不管虚拟游戏还是真比赛都毫无细节缺乏起伏,胜利来得也太容易内心毫无波澜;于是失败也没觉得痛,出事故连累无辜观众身故竟然教练灌一顿鸡汤就满血复活,故地重游既没有PTSD也没有心理阴影,让开车就上了??唯一可说的就是借电影见识了一下各国的赛道,红牛,北环,勒芒,德国的北环赛道在森林中蜿蜒起伏,好漂亮!同样是从玩游戏到真赛车,还不如去年日本的《极速甩尾》,感觉疫情之后的赛车片都差点意思,上一部真喜欢的还是19年的《极速车王》,可见经济是真不行了,撒不起钱了。好在雨夜的日本桥,依旧美不胜收。
最骚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布洛姆坎普的导演功力真心不错,就是运气差点儿。
全世界电影这么多年都没放Kenny G的了吧,只能说原型人物选得好,不然整个影片更无聊了。
任何一句台词与任何一处情节都是如此的俗套
绝好的励志题材,然而没有物尽其用。从主角到配角,几乎每个角色都有很多很多雕琢的空间。而那条感情线应该被大幅缩减才对,因为它几乎毫无作用。现在这个成片水准并不难看,但确实可惜。
GT赛车和PS的超长广告片,但其中的发掘天才赛车手的思路确实不错,GT赛车这个游戏,本身就有点硬核向,比较难玩,而且从模拟游戏到实际操纵赛车比赛,那其中的差距真可谓是天差地别,不说身体上受到的重力压迫,单就没有复位这样一条,就足以把人逼入绝境。影片剧情推进比较简单,几处特效做得还是不错的,其实本身游戏本身的画面也已经进化到和现实基本一致了。
《第九区》的导演,本片视听的处理的确别具一格,但剧作部分实在乏善可陈,好在本片的原型足够传奇。
除了男主没什么演技,精灵王子太老,其它都不错的。可是,游戏又为什么非要照进现实呢,车况与道路可以无限逼真,人就没必要了,本来就是个人化的逃避空间
游戏宣传片真人版
3.5☆一个人的影院观感极佳)导演放下了自己的风格,在商业片框架下稳中出众,呈现出一部体验感接近满分的电影。赛道上的引擎声,视野的晃动,赛道下的Kenny G&Enya(是的)…最喜欢的还是Harbour在事故后的那场戏,if u walk away now, u're going to carry that mistake for the rest of ur life. It is our choice that makes us who we are. 可以预料到,但还是会被感动。大概每个要把impossible变成possible的人都要有点wild, crazy even insane spirit。当然对我来说最美好的可能还是电影院里被放大的每一句英音哈哈哈
第九区是谁拍的
《第九区》导演,赛车题材,拍这么难看也是奇迹。
第九区的导演依旧非常厉害,整体故事虽然本质只是简单的人物传记片,但视觉呈现超乎想象,加上竞技赛车天然的看点十足,非常精彩!!!
与其说是一部关于梦想的赛车电影,更像是被甲方架着手脚操控的PS和日产广告片。真实故事改编,原故事很振奋人心,是多少游戏宅男的梦。但片子表现中规中矩,开头飙车戏将游戏和现实交融,昙花一现,后面赛车戏份确实能让人激动,但比较业余,甚至不如韩寒《飞驰人生》(仅赛车部分)。这导演除《第九区》外对类型片把握一般,过度依赖BGM,总有种MV的感觉。同类“极”系列排名:《极速车王》>《极速风流》>《极盗车神》>《极速狂飙》。
中规中矩的为游戏与玩家正名的草根逆袭体育励志片,可惜的是除了少数几个段落和游戏本身的结合还是流于表面。最为让人不解的是,导演你为什么要把《盗火线》经典的片尾曲用在最后勒芒结尾的高潮呢?是生怕观众们不记得迈克尔·曼监制了一部从各方面来说都远胜于本片、同样是关于赛车和勒芒的《极速车王》么?
【C-】纯纯大数据电影 虽然说确实一开始就没抱太大期望 但真的还是被一些很典型的俗套剧情给无语到了 给我的感觉像是大型sony广告 再次被安利了walkman不说 现在看啥sony产品都心动🥺
你深知剧情走向,但是还是难掩最后激动的站起来,这就是运动题材的魅力
跑车浪漫旅大型广告片,不如极速车王一根毛,男主演技还不如戏份很少的他爹
真正的赛车电影而不是游戏改编电影,居然是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片,只是主角的人生因为游戏而改变。但话说回来,即使是这样也还有比它更完美的游戏改编电影吗,通过超脱虚拟的空梦,用真实人物把热爱燃烧到了屏幕之外,而这恰恰就是游戏对于广大玩家的意义,梦想成真的人或许很少,但在厌倦了生活中的纷纷扰扰之后,谁不想到家之后,能在游戏里痛快的轰一脚油门呢。
导演接的商单完成度很高,模板但不失个人风格,最后二十分钟超预期,我是觉得说明性的UI界面完全停顿,虽然很像游戏,但是也有些掉节奏,但是这也成了特点,要想嬴,肯尼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