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的,跟电影关系不大。
另外,最近听的歌,《My Way》,挺贴合这个主题的。
http://music.163.com/#/song?id=22174742——————————————————————————站在地铁车厢的角落,耳机里播放着音乐,我无聊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目光从车厢地板移到扶手广告,接着又游走到顶板和灯罩。
地铁门忽然开了,我看到一辆婴儿车,然后是推车的奶奶,紧跟着的是背包提袋的爷爷,走到了车厢中间。
奶奶扶着把手,固定好婴儿车。
虽然我称呼奶奶爷爷,但他们没那么老,顶多60几的样子。
不知怎么的,我一直盯着这辆小车瞧,脑袋里空空如也。
我盯着婴儿的小脚看了好久,突然一阵思绪掠过。
我既认真又放松地看着那个小婴儿:不到一岁样子,裹着不厚但看起来很保暖的棉衣,头侧过一边,呼吸平稳地睡着觉。
小脚缠着彩色条状的棉袜,看着十分小巧。
我的目光移向旁边,车厢里的男男女女,接着移回到婴儿的小脚,又抬头看看奶奶,然后又回看婴儿。
我忽然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自从小学某个夏天的晚上我梦见死亡开始,即便到了现在,每当晚上躺在床上,哪怕是跟死亡擦肩而过的想法,都让我陷入到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怕死,我怕死后的终结和空虚,我怕“围绕着我运转的世界”在我死后就不再需要我了那般虚无。
我没有找到一个理由让我远离死亡的恐惧。
但当我盯着那个婴儿看的时候,我发觉这是一个对于死亡来说很具正能量的理由。
婴儿总有一天会长成男男女女那般的青年,而男女青年终有一天会变成推着婴儿车的老爷爷老奶奶。
这不仅仅是自然规律使然。
此时,我联想到了前不久稍稍回顾过的书,《中午的黑暗》。
书中主角鲁巴肖夫认为D永远是光荣伟大正确的,为了保证革命成果,他必须承认D给他定的莫须有的、听起来且十分荒唐的罪名。
如果拒不承认甚至反驳,都会跟自己当初的理想发生巨大的矛盾,对D的事业产生负面作用。
那,如果我承认自然规律使人人必有一死,而新鲜血液必将替代老去的一代,那我跟鲁巴肖夫——我鄙视却又同情的革命前辈——又什么区别?
也许,永远光荣伟大正确的D,是无法跟大自然放到一起作比较的;也许,大自然不会让我我承认那些荒诞的罪名。
我只是承认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就像出生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前几天我看了动画电影《赛车总动员3》,闪电麦昆也是前两部的主角。
在第三部动画里,麦昆身边的对手一个个变成了新一代的赛车,不仅拥有全新装备与性能,还运用了最新的科技和训练方法。
闪电麦昆始终拒绝承认失败,他相信只要他的心依然年轻,就仍然能跟新一代赛车一较高下。
电影结局虽然我不怎么满意,但看着麦昆完成了自己的新老交棒,转变成为了新角色,我还是觉得蛮欣慰的。
曾有人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但我却看到新闻里说,一名91岁的老爷爷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我会考虑说,既然91岁了,就不要占着名额参加比赛了,把名额让给年轻人吧。
老爷爷如果觉得还能老骥伏枥,可以当教练,可以做智囊团,但参加比赛确实让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也许“名额”跟“权力”一样,只要占着,哪怕不拉屎,也能令人有所忌惮。
而且,背后的两股势力,支持占着的来获益,以及反对占着的来获益,这两股势力也常使人身不由己。
以前,我看到了许多不公平,我觉得“纵使世界上存在千万种不平等,唯有在死亡面前,帝王和贱民殊途同归。
”现在,我看到了另外一种使我释然的力量,哪怕是虚幻的释然,也总好过一直困在死亡的恐惧中。
万物生生不息,死亡是仅次于出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死亡成就了生命的辉煌。
在人类历史中,哪怕你是圣贤明君,哪怕你是千年难得一见的科学家,或者是个残暴的独裁者,又或者跟我一样是个懦弱的胆小鬼,我们死去了,新鲜的生命才能开出花朵。
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里,前者拥有着极具“破坏性”的力量,而后者则是“建设性”的。
人人都会死亡,都会恐惧死亡,不如正视它,当成是另一段旅程。
这是《老幸运》所表达的价值观,但实际上表达的意义并不大。
仅仅看到故事中的人物“想通”,并不能给生活中的我们带来感悟。
因为这部电影缺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电影《老幸运》是一部人物电影,故事很弱,讲述了一直一个人生活到老的“幸运”先生,得知自己即将老死后,从恐惧到接受释然的过程。
因为故事很弱,电影主要呈现是靠人物魅力和大量的隐喻。
生活在小镇上一成不变的老人,每天定时锻炼身体,热衷于填字游戏,毫不顾忌的说脏话和荤段子,喜欢老电视节目。
这样的塑造使观众觉得滑稽、个性及令人同情,角色认同感很高。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电影很多关于填字游戏的语言梗不太体会的到。
片中出现的符号化元素有片头片尾呼应的路上的乌龟、仙人掌、红色的未知房间以及老人每天经过时就会骂上一句的黄色拱门。
乌龟是老而不放弃,仙人掌是一身刺但坚韧的生命力,红色的房间暗示欲望,而黄色拱门背后的美好花园是对老人关闭的世界。
基于在这些符号理解的基础上,电影还算值得一看,但也仅此而已。
哀莫大于心死最痛苦的是在眼前的看着世界一点点走远如同死亡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心情不好,本来想看一部洪尚秀的温和电影,但偏偏今天迅雷网速不好,然后又点开了这种谈死亡的绝望片子,就像吃涮羊肉羊肉切的厚了那么一点点,夏天的啤酒不够冰,就是这么舒服的刚好不合适,只能很不爽。
我们每天吃什么饭,赚多少钱,和谁谈恋爱,是不是一个颓废的上帝早有剧本写好了。
人类不断前进,夜以继日,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探索别人的内心宇宙。
孤独和寂寞是两码事,一个孤独且寂寞的92岁老人 生活规律 坏习惯与好习惯并存 他得到一个熟人的拥抱 这种关怀让他陌生又惶恐 他想说出自己的一个秘密 这位爱憎分明且看似暴躁的老人 他说他“害怕” 这不禁戳到我的泪点 他的一生 也许永远是个秘密 藏在自己的口琴里、吸完的香烟里,独自回味。
他怕死 他怕自己忘记曾经英勇潇洒的自己 他怕孤独的老死 不留痕迹 他40年前的回忆越丰富 现在就越寂寞。
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并不年迈但不断承认自己变老的父亲 他说他不想开车 他说他不想穿太硬的皮鞋。。。
他曾经也是一名战士 青春在部队里发光 而我 因在他看来忙碌在我看来庸碌的工作很少腾出时间去真的关爱父母 我对于他的了解那么少 我不知道他在部队的光荣事迹 不知道他在支援唐山大地震时的惊心动魄 不知道他是怎么退休、怎么变老 也许 我带给我父亲的 更多的是“怕”。。。
看似闷闷的电影却让我感受颇多 细节拍摄的深入人心 背景音乐缓缓融进电影很美妙 为92岁的高龄演员打call。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思考那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去证实的问题?
对一个现实主义者来说,肯定很难。
Realism,现实主义。
你碰到什么事情,你解决它,直接地,不绕弯。
渴了?
去喝水,没有问题。
车胎没气?
换个胎,一切继续。
房顶漏水?
补上它,要么干脆搬个家,总会有办法。
全球变暖?
给科学家涨工资,把那些反对这么做的政客都赶下台。
失业率升高?
经济不景气?
我们发明经济学是干什么用的?
变老?
嗯……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坚持锻炼,积极就医——你看,没有什么是身为现实主义者没法应付的,况且事实就是事实,所见即所得,被事实之外的问题困扰,岂不是很不划算?
所以说,现实主义可以是一种基础相当坚实的人生观,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此活了一辈子的情景。
——直到这个人发现他的生命正在接近终点。
他快死了。
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但尤其对一个现实主义者。
当以往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某个事实,基于对此事实进行的因果分析,那么当你对面前的事实一无所知,并且注定永远无法知道,你要怎么去处理它带来的问题?
你要怎么去处理“它”?
机械论的魅力在于,它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现实层面的问题——当然,前提是你选对了方法。
所以当你去问一个医生“我快死了那怎么办”的时候,他会首先提醒你这是没人能避免的事情,然后推荐你一份标准化的应对计划,从生活保姆到临终关怀。
简单事实,简单方案,一切都清晰明了。
“面对现实”,这是对现实主义者的基本要求不是么?
但是,如果你不满意仅此而已,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尽善尽美的现实主义者,那或许走出自然科学的围墙,走进更加多元的生活实际,你还有必要去处理那些所谓的复杂事实。
就像那位律师朋友那样。
他给你展示的,保险啊遗嘱啊,虽然不是什么美好愿景(你们在谈论差点被卡车撞死,身后还留下一对母女),但从好的方面看,却非常典型地高效又实用,能解决一个人死后的所有麻烦事。
所以还有什么可抱怨的,“高效又实用”,这不正是现实主义者所追求的吗?
一个让你好受一点 ,一个让你周围的人好受一点,无论是简单事实还是复杂事实都能解决,对付“我快死了”这种事,医生和律师的组合看起来融洽极了。
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当你需要知道“我快死了”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只是旁敲侧击,根本就没办法帮忙弄清楚死亡究竟对你意味着什么。
机械论能搞定的东西数不胜数,但看起来和死亡好像不在一个层面上。
虽然这不妨碍你和还不坏的律师一杯咖啡泯恩仇,但不幸的是,现实主义似乎卡在了一个瓶颈上,它不再像是杯中的咖啡那么无可置疑了。
于是很自然地,浪漫主义翩然登场。
因为不可见,进而无需解决,“虚无”永远不会出现在现实主义者的字典中。
但浪漫主义者不仅不怕它,还张开双臂拥抱它。
什么因果关系,什么机械论,指向目的的东西存在的价值在于目的本身是存在的,如果目的不存在,紧抓着那些东西不放又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及时行乐。
如果时间无可避免地要流向以死亡为代表的虚无,那么用享乐去填充这些时间就不是什么不合理的举动,因为虽然终点是没有意义的,但填充的动作还是让走向终点的过程具备了意义,而不管你喜不喜欢,享乐只是一种可选的填充物罢了。
可能觉得无法论证这种说法的真伪,但实在是不能认同,你选择走进一片灯红酒绿,然后在第二天早晨,用颓然一身去告诉人们那就是个狗屁。
不过这也就是一个早上的事,而且证实远比证伪要困难,丢掉享乐主义不代表就找到了什么生命的钥匙。
只是阴差阳错,钥匙找到了你。
大卫·林奇可笑地为自己喜欢乌龟辩护,说他没法不尊重这种生命长度超过我们、同时还背负着象征死亡的龟壳行走一生的物种。
你可能当时不太明白这种伴随着庄重而来的尊严,却仍然救下了一笼子蟋蟀,床头的它们比灯红酒绿要吵,但你反倒睡得不错。
在和律师碰杯的那间饭馆,几天以后你碰巧听到了一个动人的、面对死亡如归途的佛教徒的故事,不知道讲故事的老兵想没想到轮回和希望之间的关联,但无论如何,他说该给那个女孩发个勋章。
还有面对善意,你从对看望你的女人要求更多,变成了参加聚会时的给予你能给予的。
当然还有调一下烧水壶上那个该死的时间。
就像服从禁止吸烟的规定,你同样不得不服从生老病死的规律。
但服从有服从的姿态,你拒绝把死亡看作一个单纯的事实,也不承认只能以消极去抵抗即将走进的那个虚无。
形而下的和形而上的都不足够。
最终,你选择的是一个微笑。
我知道这听起来挺扯的:你快死了,然后……就在那傻笑?
你确定?
我当然不确定,但不是因为笑就错了,而是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确定。
死亡对我来说太远,也太不真实,对每个活得好好的人来说大概都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思考那些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去证实的问题?
又如何去思考?
老Lucky的故事为我们每一个活得好好的人搭建了这么一个情境,在这里,在由生向死的这一段上,他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不过这样的问题难度太大,所以别人的答案也不可尽信,包括他肯定的那些和他否定的那些。
说到底,我们也只能活个几十年而已,有限之躯怎么能轻易参透无限之境呢?
所以,没准,我们还真没有林奇的乌龟懂得多。
It's all going to go away, you, you, you, you, me, the cigarettes, everything, into blackness, the void. You're left with un-guts.What do you do with that?What do you do with that?You smile.看过那本《相约星期二》,我觉得这两部作品都是讨论生命意义的终极答案。
面对生命不能长久,所有都将消失于尘埃的本质,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接受。
而生命的有意思之处,或者叫做“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
就是快乐地接受。
因为当你没有绕弯子地有种正面面对生命的态度,那将是最美好最快乐的事情。
不是吗?
生命中从来没有来不及这一说。
因为直到生命无可挽回地将要失去时,人还可以改变着自己。
——《相约星期二》
这种平淡如水的电影,全是生活片段,却因为镜头对准的老人而显得格外的寂寞和孤独,就像《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和《自己的葬礼》一样。
哈利·戴恩·斯坦通这演技妥妥的奥斯卡级别,不给提名太冤枉了,最后一个镜头大哭,乌龟或许还能活一百年,但人已经没时间了,而哈利去年也走了。
影片节奏很缓慢,气氛带着一股萧索,但是老人这种慢吞吞的样子却别有一种吸引力在,孤独的老头,孤独地走向尽头!
时间,衰老,宇宙,永恒。
这些都是我不敢去想的东西。
为什么,因为我怕失去所有。
我怕失去思考,失去知觉。
老了行动缓慢,疾病缠身。
lucky不知道莫名其妙摔倒了,去看医生,医生说没有原因,就是老了。
一语中的。
他排号是碰到一位连走路都困难的老妇人,艰难的坐下后叹息,忧伤,最近无奈地念着why。
为什么要变老,为什么要死亡。
因为这就是无法抵挡的自然规律。
宠物想要一个永久的家,lucky说,没有什么是永久的。
乌龟可以长寿但也只有200年。
蟋蟀呢,被吃掉的命运,可能也才几个月。
庆幸自己不是动物吧,还可以思考永恒这个问题。
全片都是一些繁琐的小事。
最后酒吧那段,Lucky: It's all going to go away. You, you, you, you, me, this cigarette, everything... into blackness, the void. And nobody's in charge, and you're left with... ungatz. Elaine: And what do you do with that? Howard: What do you do with that? Lucky: You smile.所有都会消失,变得虚无。
我们能做什么呢?
会心一笑之。
规则也会消失,所以能做什么呢?
还不如直接打破规则。
lucky在酒吧内点起了烟。
面对老去的事实,我们惶恐,焦虑,不安。
但是人生苦短啊,为什么要浪费精力去害怕一个你终究要面对的结局呢?
为什么要去害怕一个你必然要走到的终点?
你不走,时间也在推着你走。
所以,享受当下,及时行乐。
Lucky路过曾经举办聚会的热闹花园,也是大门紧锁,幽静无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呢,Lucky会心一笑。
Lucky走到沙漠里,看着高大的仙人掌,它的主干残损,但是在末梢长出了一些小芽,lucky点起一根烟,会心一笑,转身离开,Michael Hurley的I Stole the Right to Live随之响起。
看了老幸运 从一个人到一个老人,濒临死亡倒数时光.从满腔热血到行动不便。
老幸运仔最后透露了一个秘密,我怕死了。
这部电影上映不久,老师就去世了。
珍爱年轻的鲜活,发现一生会经历太多事情和变故,人是最禁得起折腾的动物。
人生这场体验,才是最漫长最丰富的旅行,体验喜怒哀乐,体验儿童,学生,大学生,成年人,父母,爷爷奶奶,每一个角色都走一遍……
,几乎让人相信这就是他的临终遗言。
如能撇开一些拍摄和其他演员表演上的缺陷,片子由内到外散发出一股温柔真挚的情怀无可替代。
也许和我个人经历勾连起来了,今年在影院里第一次眼泪要夺眶而出。
行将就木的老年生活,生命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困惑,在可见的为数不多的时日里带着孤独和对时光的窥悟度过这一生。
每日的重复其实也是人生几十年的重复,大卫林奇有爱的客串。
苍凉和孤寂。
有点担忧我老了会是怎样一种生活?
可惜老爷子也不在人世了,此片成了双重含义遗作!
探讨了老无所依的人的生活,孤独是必然的,但并不一定会寂寞,因为这是自我的选择,何必去害怕死亡,仙人掌又有新芽了,说不定生命还会继续很久,微笑面对吧。要和总统赛跑呢~
lucky
主打情怀,内容不够实。所以可能才一首歌反反复复放吧
充满了哲思与不羁,对抗孤独、衰老与死亡,我觉得这部电影足够洒脱与优雅。
老而不死是为贼?
我知道迟早要死,我也做了很久的准备,可是。
抽支烟,望着仙人掌,后边有乌龟爬过,偷得浮生
So spiritual
生活气息浓郁,平静的等待寿终正寝的一刻,年逾九旬的哈利·戴恩·斯坦通的银幕遗作。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他生命最后时光的真实写照。孤独终老,大限将至,对死的敬畏和无人诉说的尴尬。“孤独和寂寞是两码事”,老爷子在演他自己。
真的就是德州巴黎的特拉维斯的老年生活……
人总归是要死的,尽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就好,成功与否不重要,这个过程不后悔即可。
林奇老师秒出戏。
太美好的电影了,乌托邦一般的世界,自己晚年如果也能这样就太幸运了~
大卫林奇参演这种人文关怀的角色还真是像模像样。
有情怀没故事,有情怀没感情。所有的好都是演员意义上的,感觉编导啥都没做。
好
lucky老得就像片尾的墨西哥大仙人掌,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经常骑马的原因,他走路时脚翻着外八字,加上一脸的褶子让他像极了德州的老派硬汉,不过更老。更多的时候,它像一只用两条腿走道的蜥蜴。
越老越活着……在等待死亡的路上害怕😨;无奈;释然,一笑……
一位老硬汉逐渐接受自己的衰老和终将走向生命终点,一切都化为虚无,和淡淡一笑。
人生走近尾声时,恐惧、不甘都会相继产生。最难得的是放下自我的执念,摆脱役于物、羁于世的俗念,走上从心所欲的佛系人生末路。以上都是胡扯。哈利·戴恩·斯坦的遗作,充满生命力的演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