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生活的滞后者,无论干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
同学一窝蜂的追《都铎王朝》的时候,我没有看。
大家都在追新鲜的美剧的时候,我才开始看起来。
对我来说,权力的争夺与较量没那么好看,错综复杂的爱情才让我感慨和无奈。
推荐我看的朋友说她最爱中年的Henry,因为那个时候的他正值壮年,最成熟、最理智、最有力量。
而我却爱年轻时的Henry,纵使那个时候的他冲动、莽撞、不成熟,却更真诚、更可爱。
Henry一生有六个老婆,其实是有七个,只是其中有一个后来诡异的没有成为皇后而成为Henry名义上的义妹,地位仅次于王后和公主。
Henry的第一任老婆是他哥哥的遗孀,她以处女身份嫁给Henry的。
Henry之所以娶她是因为老国王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愿失去她的遗产。
第一任王后凯瑟琳是当时欧洲第一强国西班牙的公主,她也是Henry历任王后中最优雅最高贵的一位。
她给Henry生下了公主marry,也就是日后的玛丽一世。
Henry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桩婚姻,因为他认为娶自己哥哥的老婆是不被上帝许可的,会因此遭到惩罚。
这种罪恶感一直伴随他们的婚姻,在凯瑟琳一直生不出儿子之后不断发酵,最终导致他们之间关系的破裂。
凯瑟琳的脸上少有笑容,她沉静的面孔,优雅的姿态无时无刻不透漏出母仪天下的威严,这种高贵让人无法不臣服,让人尊重。
当初她孤身一人离开西班牙来到英格兰,毫无依靠,在尔虞我诈的宫廷里,对丈夫忠诚而坚定的爱是她内心的堡垒,是她所有力量的源泉。
她其实是一个异常忍耐的女人,对于Henry的风流,她一直保持一个王后应有的克制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男人是永远也无法被感化的动物,尤其是对Henry这种残暴而冷酷的人来说,虔诚的爱根本无法打动他。
Henry跟凯瑟琳是政治婚姻,充满了利益的交换,这个陪伴他成长的大姐姐一般的女人,以及他们之间长达十几年的婚姻,最终只是一种既成事实,他在抛弃她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犹豫和挣扎。
安博林是Henry的第二任王后,她曾经是凯瑟琳的侍女。
安博林的故事充分证明什么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但是我最喜欢的仍然是安博林这个角色,我爱风情万种的女人,因为她们不只有美貌,她们与众不同的特质和灵魂。
一开始安博林并不爱Henry,她接近他、诱惑他只是为了家族利益。
历史上的安博林并不美貌,对于Henry这样极度沉迷美色的男人来说,她能够抓住Henry的心若干年,完全是因为她的个性与才智。
电视剧里演安博林的女演员恰到好处的展示了安博林与众不同的魅力,她不美艳,却魅惑,聪明、狡黠、大胆让她与那个年代的女人又很大不同。
在Henry的众多女人里,她是唯一敢跟Henry发生正面冲突的,但是她的刁蛮与骄纵最后也毁了她。
最初她用欲擒故纵的手段让Henry无法自拔,后来又利用Henry与罗马教廷之间的矛盾鼓动Henry废了凯瑟琳。
最初,她那样让Henry着迷,他们的偷情简直是天雷勾地火,Henry对她的狂热在黑死病爆发的那段时间达到巅峰。
Lady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聪明的,狡猾的,自负的,充满魅力的女人。
当初她从凯瑟琳手里抢走Henry的时候根本没想过有自己也会有这样一天,被自己的侍女以同样的方式抢走自己的老公。
Henry抛弃凯瑟琳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凯瑟琳生不出儿子,而Henry认为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惩罚。
他和安博林无比自然的相信,安博林是一定会为他生出儿子的。
但似乎,越显而易见的事情,越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实现。
安博林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
这个被Henry和安博林所轻视的红头发的女孩就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被称为童贞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她开启了英国的黄金时代。
当然这些,长眠地下的Henry和安博林是永远也不会知道了。
Henry的失望显而易见,事实上,他对她的感情在近十年的宗教诉讼中已经被消磨太多,而当她承诺的为他生一个儿子的诺言一次次被打破,他对她的感情已经不剩下什么。
这时候,被Henry称为此生挚爱的女人,简西摩出现了。
简西摩是一个非常美貌的女人,她是安博林的侍女。
二人的上位之路非常相似,简西摩背后也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家族,他们把自己的女儿送到Henry身边,诱惑他,企图让她成为王后,然后鸡犬升天。
简西摩个性温和,有着天使般温柔善良的面孔,更关键的是她的美貌,她轻易就获得了Henry的心,更为讽刺的是,她借用安博林当初欲拒还迎的手段吊着Henry,让他更加着迷。
Henry跟她的偷情就像当年和安博林的偷情如出一辙,只是这个时候安博林正怀着Henry的孩子。
可是安博林却没有凯瑟琳当年的克制与忍耐,她的恃宠而骄让她在看见偷情的Henry时像一个泼妇般爆发了。
她的哭闹并没有让Henry回心转意,反而让自己动了胎气而流产,并且流产的是一个男孩。
当得知安博林流产的消息,Henry是那样的悲痛,但这并不是自责的悲痛,而是愤怒的悲痛,他对安博林怒吼到你毁了我的儿子。
生不出儿子王后的结局注定是悲剧的,那个时候的安博林可能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后果的严重。
刚开始,我认为Henry是很爱安博林的,因为他为了她而力排众议废了跟了她十几年的皇后,甚至不惜与罗马教廷对抗,他为她坐上宗教法庭的的审判席,他让她当上自己的王后。
更重要的是,他们当年的感情是那样热烈,那是狂热摧枯拉朽,似乎要毁灭世界。
越强烈的东西,越容易腐败,越容易消逝。
后来,当他决定要绞死安博林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他并不是那么爱她的,或者说,他的爱一直参杂太多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他为她付出那么多,是因为爱她,但是他不仅仅是为她而战斗,她利用了他与教会的矛盾,这成全了她也毁了她。
后来,人们指责她偷情,人们希望杀死她的时候。
Henry一开始的愤怒是真实的,他恨她爱的女人背叛了她。
但是他那么聪明和理智,他未必不知道这一切是子虚乌有的陷害,但是他却愿意相信他被背叛了,因为她需要死,教会,罗马,错综复杂的权力角力让她必须死。
当初他名义上为了她实际上为了自己而得罪的那些势力现在蠢蠢欲动,总要有人付出血的代价。
她是一个不忠贞的女人,一个偷情的女人,一个生不出儿子的女人,所以,她应该去死。
如果她死了,这一切就会终结。
那些反对的力量会逐渐平息,总要有人成为替罪羊。
刚开始,我以为他爱她,因为那是他年轻时那样热烈爱过的女人,但是后来我知道他并不那么爱她。
凯瑟琳死后,他痛哭得像孩子一样,简西摩死后,他痛哭得像失去了生命。
但是,安博林的死,他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电视剧里的这一段拍得特别有张力。
她被关在伦敦塔里,他与他的新欢在一起。
对于处死她,他一开始犹豫,然后焦躁,然后愤怒,最后回归平静。
安博林在死之前回顾她的一生,她比他更明白什么是爱。
如果她最后能像最初一样把自己当做一个置身事外的人,如果她不爱他,她会是理智的,她不会让自己陷入这样万劫不复的深渊。
她爱他,于是就像所有国王身边的女人一样犯了傻。
她去害凯瑟琳,她去害简西摩,她拼命想去生儿子,她却不知道,他们早已越来越远,对于一个国王来说,爱情去了和爱情来了一样自然。
没有心就不会伤心。
想要独占一个充满权势的男人最后注定悲剧,无论你曾经多么美丽,多么妖娆,无论他曾经多么宠溺,多么迷恋,都只是昙花一现。
我想Henry是犹豫过,心痛过的,但是他的冷血、他的残暴,他对权势的渴望,让他宁愿毁掉自己爱过的女人。
安博林被砍头后Henry让人杀了湖面上那一对恩爱的天鹅,他残酷的双眼里折射出凶狠和贪婪的光,带着血腥的肉残留在他嘴边,嗜血的本性从这一刻开始展露无遗。
这是他所谓的新生。
Henry的第三任王后简西摩看上去是一个好好人,虽然她也是小三上位,但那个年代,谁不是小三上位呢。
她不算好人,但也不算坏人,她聪明,懂得如何自保。
她带着天使的假面,被残暴的亨利八世称为此生最爱的女人。
她与所有人搞好关系,玛丽,伊丽莎白,最重要的是她为Henry生了儿子。
这简直就是世上最大的荣耀,是对一个王后最大的肯定,是王的女人最大的功绩。
可是这样的人注定活不久,因为所有贤惠的女人内心都是痛苦的,伪装的幸福劳心劳力,她注定早早去见上帝。
她因这个儿子而被Henry永远铭记,被最高礼遇。
她被Henry称为是这个黑暗世界的唯一的光,是世上一切的善良与美好。
Henry决定死后与她合葬。
Henry后来的几任王后,我已经没有太多兴趣去看。
那个时候的他已经年事渐高,他的权势如日中天,任何女人,他只要想要都可以拥有。
他爱美貌年轻的女子,例如凯瑟琳,他极尽可能的宠溺她。
但是宠跟爱是不同的,宠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平等。
就像一个宠物,在被宠,也不可能与主人平起平坐。
故事里,我永远都爱年轻的男孩,那个时候的他们虽然幼稚、青涩、热血而冲动,却更直接、更真实。
随着他们长大,随着他们欲望的增长,能力的增强,他们渐渐言行不一,他们会伪装,会变得残忍,变得可怕。
年轻人之间的爱更容易是平等的爱。
就像我最爱他跟安博林之间的爱,因为那是唯一一段我我觉得真实并且接近于平等的感情。
他爱她,说愿意成为她最忠实的奴仆,她跟他畅谈自己的想法,她可以否定他,她会跟他发脾气。
刚开始,他是愿意容忍的。
最后,他恢复了一个君主的本性。
这是安博林故事的结局。
凯瑟琳跟Henry之间有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因为她作为公主的高贵和作为妻子的忠贞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国王的亵渎。
早期的安博林跟他之间也有一种近乎年轻恋人之间平等的爱,那个时候她自信而骄傲,以为会永远拥有他的爱,而那个时候的国王还年轻,还没那么冷血。
Henry后来的女人都是典型的王的女人,她们环肥燕瘦但从本质上都是宠物,哪怕是Henry的此生挚爱简西摩。
她们在他面前伪装,奉承,讨好,让他开心。
而他居高临下的宠溺他们。
他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随心所欲的送出和收回他的爱。
美丽的人就像美丽的东西,应该被他占有,占有了之后,他又很快厌倦,然后他就像丢掉一件衣服一幅画一样的扔掉她们。
安博林让我想到甄嬛,甄嬛是加强版的安博林,她们一样最初不爱那个男人,然后他强烈的爱让她眩晕,让她爱上了最后又明白自己不过他众多女人当中平凡的一个。
她伤透了心,然后就没有心可以伤。
只是甄嬛比安博林幸运,她醒悟的早,在沉寂一段时间之后她原地满血复活。
因为她不爱他了,她就比他更狠,因为不在乎了,她会比以前更容易得到他的心。
君王之爱,泽被众生,雨露均沾。
自古以来,掌握权势的男人莫不过如此。
中央集权的君主制让皇帝尽享天下美女,同时还要求美女们对他忠诚。
现代社会,掌握权势的男人依然摆脱不了封建腐朽的那一套,他们万花丛中过,不会为一颗树而放弃整片森林。
这或许不是他们不想,是他们真的不能,因为做不到。
但是好在今天的女人们没有当时的女人那么悲催。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古代人规劝说,当一个充满权势的男人的情妇绝不是对你的贬低,风气开放的今天,更是如此。
他可以玩弄你,你也不必必须忠诚于他,随时可以换下家。
只是这个世界上永远有被爱情冲昏头脑,无比年轻或美貌或聪明的自负的女人认为自己会成为这些男人的此生挚爱,会成为他流连花丛的终结者。
可是她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或不愿相信,成为此生挚爱是要用生命做代价的。
死掉的纯元,死掉的简西摩都是此生挚爱,因为死人才能没有缺点永远完美。
我曾相信爱情只有一种姿态,但事实上,爱情是千姿百态的。
女人们梦想那个男人站在权力的巅峰,还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当时是没什么好嘲笑或指责的。
爱情本来就是一种虚妄。
越美好,越强烈的东西,越短暂,人人趋之若鹜,如飞蛾扑火。
而长久的东西,随处可见,没有人在乎,一点也不值钱。
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都铎王朝》,那就是“华丽”;用三个字形容就是“华丽丽”。
对一部电视剧来说,《The Tudors》的华丽绝对赶得上一部电影的浓度。
画面的鲜明与内容的香艳相得益彰,王座、冠冕、锦绣华服,俊男、美女、刽子手的屠刀……看片头就知道这一定是一部叙述奢靡的宫廷之中的私情故事和权力阴谋的大戏。
看了一季,实在无法不去联想我们自己的宫廷戏,不是电影大片那种能在房顶上乱飞的宫廷戏,而是类似《雍正皇帝》的“正说”和类似《微服私访》的“戏说”。
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瞧咱中国的老祖宗,到底是千年的文明古国,咱玩阴谋那叫什么档次!
再看老外,简直就是三岁小孩过家家,所有的阴谋都写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
要怎么说中国人聪明呢?
看看咱的《三国》,那智慧,那谋略,就算把后主刘禅搬到都铎家的朝堂上去也能把这帮不开化的野蛮人玩得滴溜乱转。
不知道英国人看到把他们的老祖宗写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猪级动物会不会跟美国人急,也许英国人会照例嘲笑美国人,乡巴佬鼓捣出来的东西也就这样了,没文化就是没文化。
点缀些个诗歌音乐,也都是为了偷情准备的。
没文化打什么紧?
《都铎王朝》的看点反正也不是文化。
选择都铎王朝,既没选择血腥玛丽也没选择伊丽莎白一世,而是选择了亨利八世作主角,显然是看上了这个“蓝胡子”娶了六任老婆,“离婚-砍头-死,离婚-砍头-生”,放到现在也够波澜壮阔的婚姻史和密切相关的席卷欧洲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
而且按美国人的喜好,后宫里勾心斗角绝对是收视率的保证。
其实中国人也如是,就算是声称自己“写不好女人”的二月河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给小说里塞进几个女人。
顺便一说,二月河的女主角真的不怎么样,倒是个把只露一面半面甚至根本不露面的女人比较有得看。
写艳情中国人绝对搞不过美国人,不是写得神圣了就是写得下贱了。
美国人好象从来不给自己设框框,基本不会在乎把某个历史人物贬低了还是抬高了(反正也不是写美国人,要是写华盛顿林肯可能还是要顾忌一下的),所以都铎家的亨利王既不是千古一帝也不会遗臭万年。
一方面任性得象个孩子执着于自己想要的玩具,另一方面也残忍得象个暴君玩弄着他人的生死荣辱。
很多时候即使是写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作者也会对笔下的人物注入自己的同情,哪怕只有一丝一毫。
但是我很难想象剧作者在写亨利八世的时候注入了多少同情和怜悯,感觉更多的是对这个“蓝胡子”无情的嘲弄,就象毫不客气地把一大帅哥扔烂泥潭里。
亨利为了和新欢安-博林结婚,想要抛弃宽厚仁慈且深受人民爱戴的王后时,竟然在教会法庭上扮演伪君子,慷慨激昂地要求“正义”。
当人们为这种厚颜无耻背叛切齿痛恨的时候,野心勃勃的安-博林却吊着亨利的胃口把他耍得团团转,让亨利无比炽烈的“爱情”成了笑柄,知道后来亨利也被安-博林背叛结果砍了她脑袋,我非常开心地准备好爆米花等着看好戏,除了“活该”我实在也想不出什么词儿去形容对这位帅哥亨利八世的感觉了。
至于安-博林,史上形容她似乎没用什么好词,电视剧里的安-博林肯定无法象阿拉贡的凯撒琳那样用“好”来形容,但似乎也不能单纯地用“坏”来解释她的行为。
首先她是工具,用来帮助家族赢得国王恩宠的工具,但也不能说对亨利完全没有爱。
当瘟疫流行时被国王遣离,安-博林的眼泪说明她是受了伤害,感觉到了背叛,内心深处她是想与国王患难与共的。
可能也是因此,原本就基础薄弱的爱情完全消失,之后的纠缠再也无法和“爱”联系到一起了,安-博林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用爱情来定义这对男女的私情,实在是种亵渎。
爱情不纯洁,婚姻不神圣,没有宗教值得信仰,没有理想值得追求,人道主义者把“异教徒”活活烧死,战争与和平是国王们的游戏。
做了减法的阴谋与爱情,不适合思考,不适合感悟。
但是它华丽,适合娱乐。
要是“忠实于历史”让亨利八世成个老胖色鬼,安-博林其貌不扬平胸如机场,那就连娱乐也不适合了,所以《都铎王朝》非华丽不可。
如同为了与法国结盟修建的行宫,虽然不过是顶帐篷,但是华丽,而且还好,酒是真的,喝得过。
Tudors 都铎, 是一个家族的姓氏,也是一个朝代的名字。
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的朝代,结束了中世纪的朝代。
买到DVD“The Tudor”的时候,我相当的吃惊,封面的帅哥长得像Tom Cruise 般的精致,完美的身材。
他演的可是著名的又矮又大胖的丑国王Henry VIII,Queen Mary (Bloody Mary) 和Queen Elizabath I 的父亲。
当然,一定要帅哥演出,捧场的人才多,管他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呢。
重要的是Henry VIII的古怪个性和特别经历足够拍个好几十集了。
欧洲的君主往往只是最大的贵族,因此与其他的贵族相对比较的平等,还得受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领导,因此比中国的皇帝们权限小的多。
The Tudor 以Henry VIII最精彩的中年开始,那时候他就不太甘于被各种力量节制,努力的挣扎反抗。
我一共看了前7集,基本上都在忙着搞合纵连横,在欧洲的强敌兼亲戚比如说法国、西班牙以及教会之间搞平衡,在不断的签署和平协议和撕毁中来回折腾,伴随着的还把未成年的女儿许配给各国的国王或王子们。
看了这个过程,就会了解欧洲的统治者习惯于搞出各种协议,以平衡各方势力,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持只能签署不平等条约,军队强大以后再撕毁旧的签个对自己有力的。
拉据战的过程非常的有意思,很实用的交战手册。
可是这位Henry 下定决心与罗马教皇决裂另起新的基督教炉灶的原因还是女人,他喜欢上了温良恭检让的皇后的妖娆又有野心的侍女。
出于各方利益原因, 教皇不准他离婚。
我买到了的第7集,他就开始折腾离婚的安排。
估计怎么也得到10集以后才能离得成,中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后面的历史是这样的,Henry于是奋勇之下,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引入改革的基督教,自封为英国主教,搞了政教合一。
他最终达到目的离了婚,还顺手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发了笔大财。
鉴于英国实力强大,教皇除了口头谴责以外别无他法。
从此奠定了英国的欧洲大国地位,是为无心插柳的伟大成果。
而让Henry VIII 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女人Anne Boleyn,在几年后被他砍了头。
之后,他又砍了另外1任妻子的头,还与2任妻子离婚。
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单身国王。
Henry VIII在世时,在国王的支持下,基督教已经呈燎原之势,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天主教的发展。
在他死后,他的3个后代都依次登上王位。
当他的大女儿Mary在Henry VIII 的唯一的儿子死后执政,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视基督教徒为异教徒,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宗教清洗,杀人无数而得名“Bloody Mary"。
在Mary死后,基督教徒Elizabath接任,开始对天主教徒的清算。
不止在英格兰,Elizabath成功的征服了苏格兰和爱尔兰这两个天主教国家,从而纳入英国的版图,从而在爱尔兰开始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宗教战争。
不过,从此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之强。
虽然宗教战争常常以宗教为名,我所看到的却是发动的领导人对教义的背弃,以及完全不遵循宗教要求的生活与思想。
在那时的欧洲,普通人被宗教的选择与认同折磨甚至丢了命,而实际的既得利益者还是鼓吹和传播宗教思想的精神领袖。
部分的领袖也被迫逃亡、流放甚至砍头,但是至少获得了名声和拥戴,可是追随者们像蚂蚁一般前赴后继的死去,以极其虔诚的方式维护着他的信仰。
Henry VIII非常热爱宗教,尤其热爱宗教带来的便利。
当时的思想家们以宗教的前提去思考,顶多有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起源。
没人感挑战上帝的存在,Henry VIII挑战的不过是罗马教会对上帝和耶稣的解释权。
在100年以后,法国哲学家才开始脱离宗教的桎梏,去真正的辩证的思索。
The Tudor 不仅有健美的俊男美女,更有精美的服饰、宫殿和欧洲风光。
在分类时可以定义为战争、历史、宗教、爱情、血腥、阴谋、情色的电视剧。
比较怀疑怎么在美国的电视频道上播放。
帅哥主演演的很好,只是以前读的书让我先入为主,怎么也觉的他的形象实在不符合我以前的想象。
Wolsey神父演的更好,完整的刻画了一位勤奋、睿智、狂妄、贪婪、控制狂的红衣主教形象。
且看明年会怎么拍下一季。
若是真写,会是一个长篇大论的东西。
一直觉得自己若是认真起来,笔下完全是不忍卒读的,近来更是非常疲累。
但是因为我动了要写的念头,所以终归要写它一下。
关于肥皂剧中的红衣主教,被聪明耽误一生的总代表。
一个用中世纪文化培养出来的教士,遭遇到文艺复兴,立刻就在政治上一败涂地了,可惜国王还附赠给他流传下去的骂名。
我总是被那些糟糕的名声所吸引。
所以原来我是来看美人的,结果遭遇到主教大人。
曾经我也活在圣人的世界之中,后来逐渐知道,最大的美德就是“恶的适度”。
于是我不反对贪腐浪费,只是不喜欢看见杀人。
同时我很惋惜仍旧有这样多的人相信着道德的王国,他们是有多自恋啊。
先备份,以后慢慢写这个事情。
已经特意复习过许多遍主教自尽的桥段,我知道这个是剧本的虚构。
摧折心肝地那么甜蜜地难过。
我写完上述这些东西,转眼又过了两个多月。
我的生活里面,发生的事情,我想我还是不多说为好。
红衣主教大人,恨我不是英国人,为你写传。
我本来以为我会为你做一个像样一点的论文,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也许在很遥远的未来,我会有机会给你纪念。
反正我现在开始随随便便地写起来了,连卡文迪许的原稿我都没看完。
——这有什么关系?
我读很多的文献,我能离你近一点吗?
现在是理论过多而无事实的状况,所谓“回到现象本身”(关于这个口号,本小姐真是有无边无际的槽要吐),完全是战败的旌旗而已。
沃尔西啊,本来我也有许多的文章要写的,现在看是不能了。
这段时间,最后一点笔墨。
我分一点给你。
一其实我没有办法重新认真下笔了,是这样的吧。
我都开始卖笑了,不是这样的吗。
你跟于连一样,怀有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这个跟上帝没有什么关系的。
最后,到了最后,上帝祂也不会向你张开怀抱。
一切都是一场空。
我们都是坏人,坏人就是执紧了这空,然后向上爬。
至于爱与美,那个真的就是舞台上的东西。
到了最后,都没有哪一位神祇愿意收留你。
强者都是这样,要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神要抛弃你,我也就抛弃了神了。
事情无非就是这样。
我也不觉得我是魔鬼,后者其实是很有道德感的存在者。
你我都没有道德感,没有。
说起来,我们俩的道德感到哪里去了,我是一点都不知道。
很小的时候,就在聪明的天光下面,弃绝了上帝,背离了上帝。
大概是上帝太爱我们,所以这么不听话都没有关系的。
然后,就一直在这种悲惨世界里面,一点一点被磨掉了最后的被拯救的希望,那个眼神杀得死人的。
我想我也不会得到拯救的。
不会的。
不会的。
不会的。
我想。
这个事情啊,关于我丢弃了我的道德的时期。
我感到,很骄傲。
这样我对他们也就都没有歉疚。
我已经,遂了他们潜在的心愿,去做了一个坏人。
我想巫师先生可以开始炫耀他对我的弃绝是多么精准了。
让他戴上圣人的冠冕好了,愿神宠爱他的灵魂。
愿他一直鄙视于我,这一件事情,想起来。
我感到,很骄傲。
沃尔西。
那些冠冕堂皇的神的话语,都被唯名论击得碎了一地。
于是没有恩慈。
在没有恩慈的世界里,当然是抱紧了自己的聪明,但是这个世界本来不喜欢聪明。
连聪明都不喜欢,那么让皇上破产吧。
这个事情,我也是没法可救了。
二我本来打算写成历史论文了。
我确实高估了自己最近的心力。
有时候很疑惑:坏人可以有感情吗?
或者说,人可以有感情吗?
(我还没有目击到任何一个完全的好人,哪怕是我的生身父母)最近在看文革人物的各种列传,说真的,居然把我对人性的评价稍微刷高了一点。
我感到很奇特。
我是没有什么才能的。
我所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无非是各种无用的东西而已。
我不敢说我有感情。
但是感情真的是误人的东西,于是我反复教育我自己不可以有感情。
但是感情像一汪池水浸透了我的一切,因此我名叫池君。
我想我应当换一种表达方式:人可以有一种不伤人的方法来持有这种感情吗?
我还没有见过。
我没见过。
池君,是水神的意思。
大概我幻觉之中已经把自己溺毙了许多次,然后用文字来作发泄。
这些跟主教有什么关系呢?
哎呀,我把主教跟他情妇的那几个桥段复习过多少遍,你想得到么?
其他的话我都不好意思再说了……说过了没有道德感。
但是,就我所受的那种教育,我真的是非常老派的人,虽然我屡屡作出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事情。
我所喜欢的人,都是旧式的人物,等于是魔鬼贪恋天使,但是他没办法改变自己的颜色的啊。
啊,其实我没有颜色,我没有属于我自己的颜色。
我变化无常,所以我给自己起名字叫做池君。
我曾经是喜欢旧式的婚姻的,我们这种人,难免喜欢这样。
但是我从来未曾憧憬过,我知道在现世没有这种东西。
但是我止不住的喜欢各种眼泪汪汪的老夫老妻的桥段,在生活中我可是从来没见过。
我不知道忠贞是什么意思,虽然我小时候无数次梦见它。
我曾以为自己是一个忠贞的人,但是其实我完全不是。
我这样软弱,我甚至不能一直看你。
就是这么我背叛了我的旧式观念,然后我也再也不奢求赐福。
主教大人,就你有个情妇这个事情,若是有上帝,祂会祝福与你,这个世道才不会。
所以你选择侍奉上帝,是不是这样。
难道不是这样。
先期文献:http://www.theanneboleynfiles.com/cardinal-wolsey-final-words/顺便发现了《英语国家史略》中的一处误译……
第一季短短十集,断断续续看了怕有半年。
拖啦这么长的时间,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故事不那么精彩,看完一集之后没有连续钻研的兴致,能放放松松去睡觉;其二,每一集的故事都讲得很清楚,印象深刻,隔段日子再去看不至于犯糊涂。
因此初看的时候觉得不如《罗马》好看,不过全看完以后觉得制作算是精良。
“都铎”是一个姓氏,“都铎王朝”指的就是这一家人前后110年的统治。
这仍是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就在这个王朝手里,英国大治,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迈出了一大步,把欧洲列强远远抛在了后面。
说起来这个家族,名人可就多了。
电视剧是从二代目八卦主角亨利八世开始的,在第一集里面也出现了他女儿,日后凶名在外的女王“血腥玛丽”。
那会儿,这孩子的妹妹,日后也是大大出名的女王伊丽莎白还没出世。
亨利八世已经够凶蛮的了,为啥她女儿也这么猛呢?
因为这可怜小孩的爹妈要打离婚......英国的国王,亨利八世,喜欢上了这个叫安.博林的女子,脑子一根筋,非要休了现在的王后不可。
王后是谁呢,她不但深受英国国民爱戴,同时还是西班牙的公主(她娘是当初支持哥伦布地理大发现的那个著名女王)。
当时的西班牙可是欧洲强国,经常欺负法国,还曾经联合德国兵一起攻陷罗马,把天主教的教皇都给关了起来。
这里面还有一大堆八卦就不说了,反正王后不干。
西班牙当然也不干,教皇......那会儿正被西班牙恶人和德国恶人追得四处躲避,焦虑啊......也不支持。
英国大主教沃尔西刚刚竞争教皇失败,他是想尽了法子要想在离婚案上遂国王的意,以保证自己在英伦的势力。
但是他的种种努力,始终没有什么成效。
安.博林的家族这就紧张了。
要知道博林老爷有两个女儿。
他先是教唆大女儿献身给国王,哪料到被国王吃了以后没几天就扔了......于是再次献上小女儿,只不过叮嘱她说,怎么也要想点法子吊着这个男人的胃口才成啊。
安于是一直守身如玉,魅惑成功,可是真要上位......王后哪里是那么好扳倒的哟......于是各方势力就陷入了僵局。
这要是倒退100年,估计英王就得低头让路。
而且在过去的100年,也不知道有多少国王低头让过路呢。
但是现在,时代已经不同了:在德国,路德教派掀起的宗教改革已经如火如荼。
这新教在英伦的代言人是克伦威尔(后世用铁血征讨了整个英国的克伦威尔的祖先)。
这时候他还年轻,正是国王身边的顾问。
他认为天主教的神职人员全是人渣,天主教的教义也早就腐朽。
因此,他找到安.博林嘀咕,给国王进言说,凭啥要听罗马那帮老朽的话呢?
新兴的基督教说啦:国王自己觉得该咋办,就咋办呗。
亨利估计也不是啥虔诚信徒,他当然超级喜爱这个对王权极为有利的教义。
这时候,一个公开的法庭审理了国王离婚案(厉害吧,瞧瞧人家的王可怜成啥样儿了),罗马的使者最后说,不。
那后果就是,夹在中间的跋扈主教沃尔西彻底倒台,对手博林家族上升。
而罗马,从此失去了英国。
电视剧的第一季到此结束。
后来...国王离婚,娶了安。
整个英国倒向了新教。
后来国王喜欢上别的女人了,安就被砍头。
电视剧的第二季到这里结束。
后来,统共算起来,这个国王前后一共有6个正式结婚的老婆,其下场分别是“离婚、砍头、病逝、离婚、砍头、改嫁”......因为一夫一妻制,看起来这个八卦国王把整个教廷和神学院折腾得够呛......后来亨利和西班牙王后的女儿玛丽上台,天主教复辟,杀了很多人。
后来亨利和安的女儿伊丽莎白上台,新教复辟,杀了很多人。
那是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
再后来...不论这些男人们和女人们如何,那些宗教领袖们又如何,草民们又如何,总归是新教胜利了,并且传播到新大陆,大英帝国富强了。
---欧美拍的片子,一点也没有什么大义和理想,有的全是八卦和对私人利益的考虑。
所谓历史事件,里面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人事,卷入漩涡的各人都从自己出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挣扎。
可是他们也并不单打独斗,而是审时度势,各自寻找机会和盟友来一起折腾,分分合合,直至胜利。
宏观上看起来,可不就是历史的大趋势。
手头上有关于美国宪法的那段历史的介绍,看起来也是这样的感觉:与会的那些各州代表们的发言和争执,大多数也都是关于本人、本州、本阶层的切实利益的殚精竭虑的维护。
每个人都真正维护自己的利益,历史自己会知道该怎么走的。
---网上有不少朋友对着里面的宫廷和阴谋嗤之以鼻......我的看法是,那时候的欧洲,国王被教廷压制着并不能为所欲为,后宫里面又是一夫一妻制,况且一个国家的大小也就当我们一个省而已,这能折腾的资源和舞台确实就小些。
再加上人家编剧为了把故事讲清楚,其实是把很多阴谋的细节都撇去不谈了......嗯,这样比较直线条的阴谋好啊,我们这样单线条的脑子也能看懂了,多好。
--官方网站 http://www.sho.com/site/tudors/home.do?source=shocom_nav这个链接是官网的人物说明 http://www.sho.com/site/tudors/characters.do《淑媛》对几位女王和公主的介绍http://blog.2008.qq.com/qzone/622007475/1218700814.htm天涯小筑的政治经济形势背景材料http://donatino.skygate.cn/post/21/1304
尽管讲述的主要是亨利八世和妻子们的故事,本季集中在凯瑟琳王后和安妮博林身上,这部剧还是集中了这些人的关系,让我思考,也在回顾,历史更多是人与人么?
历史不就是人写就的么:亨利八世&王后凯瑟琳阿拉贡的凯瑟琳不是一无所有的。
作为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女王的女儿,政治的联姻永远不是看上去男欢女爱那么简单。
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的父亲正是懂得西班牙势力的重量,才不顾一切的讲凯瑟琳留在英格兰。
而丧夫又不能归国的凯瑟琳下嫁于小自己6岁的次子亨利,不得不继续着在英格兰的生活。
婚姻对两个人而言都不简单。
更何况凯瑟琳的丈夫是亨利八世。
更何况亨利八世的王后是阿拉贡的凯瑟琳。
后世对于亨利八世的评价,大多来源于他的六个妻子和早夭而又不和的儿女们。
他不过是个普通男人,喜欢漂亮姑娘,热衷于展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好大喜功,喜欢自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为I情所困。
凯瑟琳拥有着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的父亲、支持哥伦布探险的富裕冒险精神征服了格拉纳达的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她的姐姐胡安娜的儿子,她的外甥,继承所有的查理五世,不仅是罗马皇帝,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人。
两个人的政治联姻是否幸福,我们无从得知。
但两个人的婚姻,不是二人能够决定的。
亨利八世&玛格丽特剧中的人物设定有问题,亨利妹妹没有叫玛格丽特的。
唯一一个玛格丽特嫁到了苏格兰,最后成了国王的祖母。
玛格丽特是亨利的妹妹。
血缘亲情在一开始似乎对于亨利无关紧要。
但当失意的妹妹海外归来,嫁了个小贵族,并最终死去时,亨利还是伤心的、生气的、无奈的。
亨利八世&安妮博林演安妮的这姑娘长得真不错。
把安妮那股子狡黠的机灵,诱惑的魅力都演出来了。
安妮嫁给亨利也不全是真爱……1.姐姐失宠,家中朝中无人,老爹很不放心2.她和姐姐都在法国宫廷中侍奉过,法国宫廷,想想她姐姐,安妮真的能保持童贞or童真?
3.要嫁早嫁了,长得美,妞儿自然不愁。
之前还想嫁另一个人人来着呢我觉着,恐怕只有热恋中的亨利能满足安妮的全部要求和幻想:专一,强大,富有,热诚……当然,也只有热恋中的亨利能,没有谁天生受虐狂,更何况是不可一世的国王玛格丽特&小贵族小贵族很有意思。
本来玛格丽特也很有意思,害死了葡萄牙国王之后,嫁给小贵族,基本就走传统女人路线了,狂热的爱着一个可能不那么爱自己的人,失去了公主的骄傲、独立、理智。
小贵族四处勾搭,不然怎么爬上公主的床的……基本上,只要是人,是女人,就没有他不敢想的。
有段对话很有意思:在法国会见国王和王后时,小贵族意图勾搭王后,劝解王后说这是报复。
王后说:你家的漂亮媳妇是不是也是这么报复你?
其他:华丽的背景,发亮的服饰,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历史角度讲,故事有些拖沓;从剧情角度讲,人物的神态速度到位极了我个人觉得凯瑟琳演的非常不错。
在仅有的几次出场中,都以端庄高贵的服饰神态架出了个人的风范,好歹也是赫赫大名的伊莎贝拉女王的女儿哎,她对婚姻的守护,对女儿的荫庇,对欧洲事务熟练而不失优雅的斡旋,个人非常喜欢啊啊啊。
要说输,不过是输给了一个男人的心,一个想的而不可得的愿望罢了
我对欧洲的历史了解的并不多 凭着我粗浅的认识,和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感受,在这里写下几行字---王权---亨利八世的时代是个王权膨胀的时代,伴随着欧洲宗教改革的风潮,王权开始向宗教权利提出了挑战,并事实上获得了胜利。
不论亨利八世进行的英国的宗教改革的目的究竟只是为了摆脱Queen Catherine和一己的情欲,还是为了将英格兰从罗马教廷的控制之下摆脱出来,以更加独立更加灵活的方式发展,他所引领的改革,最终成就了英国国教,成为了新教的一支。
而其后正是由于他的子女或是抑制国教宣扬天主教,或是强化英国国教而镇压天主教和清教徒,才导致了大量清教徒逃亡美洲,以及后来由清教徒暴乱而引发的英国革命。
可以说英国的革命和美国的建立,都与亨利八世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当然,这是后话。
权利是个好东西,几乎每个人都想拥有它,而真正清心寡欲的确少之又少。
而一旦拥有了权利,便总会期望得到更大的权利。
中世纪的欧洲政治中,时常可以看到宗教权利和世俗权力的斗争,宗教体系和世俗体系纠缠不清。
虽然我不清楚着两个体系最初的创建的目的和原因,但是我觉得,从事实上,两大体系的存在,是对双方权利的制约;而欧洲政治就是在这种双方权利的制衡中,找寻着平衡,维持着缓慢的发展。
宗教统治往往墨守成规;世俗政治则经常变化,但这些变化的方向确不一定很好。
宗教思想往往固守于迂腐传统一成不变的礼仪规范,因为维持了这些才能维持住宗教的控制力。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东西方贸易往来,加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国家终究要发展,要突破宗教传统的藩篱。
世俗统治的灵活性为这种发展提供了可能,于是出现了宗教改革,其实就是世俗力量对宗教势力的挑战。
而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世俗力量的获胜则是必然。
但是,矫枉过正,代表着世俗力量的王权(或者说是世俗力量所依赖的王权),在这场改革中,不断的膨胀。
当世俗王权摆脱了宗教的束缚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在没有新的强势(比如后来日渐强大的议会势力——其实是新兴商人和资本家势力的集团),谁又能控制住强大的行政力量呢?
于是,整个英格兰在亨利八世(还有其后他的女儿血腥玛丽)的脚下战抖。
凡是和国王意见相左的,不论先前曾为国王立下多少汗马功劳,都难免一死。
Cardinal Wolsey、Sir Thomas Moore、Charles Brandon Lord of Suffolk等等,都相继死去。
最后,甚至Her Majesty the Queen也倒在了国王的屠刀之下,这一死,便是一个接着一个。
王权下颤抖的英格兰,最终送走了亨利八世、血腥玛丽,迎来了爱德华和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也就是在第二季结束时刚刚被宣布成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的政治基本上稳定,国教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英国经济飞速发展,美洲殖民地巩固,文化发达(莎士比亚和培根etc.),英国才进入黄金时代。
而经济发展带来的资产阶级的振兴,终于是的王权收到了挑战,伊丽莎白终结了都铎王朝,而其继任者创建的斯图亚特王朝仍然试图维持至高无上的王权,又把英国带入了恐怖之中,而终于在资产阶级的革命中轰然倒地。
又是后话了。
没有制约的权利是可怕的,于是有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行政权力的过大,就像过度膨胀的王权一样,会带来一时的变革和发展,但最终引向的还是腐败和恐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要求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政治,民意一次又一次的推动了英国的发展,也同样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由于行政权力的膨胀而带来的灾难,立法和司法成为了行政者手中的玩物。
我们不希望看到可怕的革命,但是我们也不想永远在膨胀的权力下颤抖。
基于民意的制衡的和谐一定就要出现,因为人民正在强大,一定会推动着它一步一步走向现实。
---国王的女人们---很多人说西方社会自古是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
这种说法,在看过都铎王朝之后便会不攻自破了。
虽然基督教义要求一个男人只能由一个妻子,一个女人也只能有一个丈夫,而非婚生的子女理应不具有任何继承权,然而,当国王要求更换自己的王后的时候,连罗马的教廷也曾经准备承认国王情妇子女的权力,这等于事实上承认,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多个女人。
在这里,我不是想说东方君王的女人们不可悲,我只是想说,西方君王的女人们的可悲一点不亚于东方,甚至要超出许多。
在多妻的东方,君王的女人们至少都有一个自己的名号,而中国则还为她们设立了相应的等级制度。
至少她们有自己的地位,还可能会母因子贵,成为万人之上的国家的女统治者或者干政者。
而在英国,国王公开的和其他女子调情,公开的拥有姘头,而这些姘头,到死也不会有个真正的光彩的名誉,人们只会说,看吧,那是过往的情妇。
而她的子女,可能不会有继承王冠或是王室权利的任何一部分的机会,还要适逢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随时又被厌恶了他们(或他们的母亲)的国王,以及担心他们的兄弟姐妹们除掉。
情妇们不要想着能母因子贵,只要国王宠幸你的时候,会给你点好处,就已经了不得了。
而当被国王抛弃之后,破败的名声,使得她们几乎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夫家。
不过这个悲惨似乎被伟大的亨利八世解决了。
《都铎王朝》中可以看到,亨利八世的王后第一季是Catherin,第二季是Anne,第三季将是Jane。
国王自己成为了宗教的首领,终于不用等待教皇来裁决他的婚姻是否合法,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废掉任何一个王后甚至杀掉她们,来为新的女人腾出女王的宝座,戴上绚丽的王冠。
国王的情妇们终于有了盼头,终于有了成为王后的机会,看看第二季结束时Jane Seymour兴奋的表情和眼神,完全不记得刚刚有一个用同样方法登上王后宝座的女人被砍掉了脑袋。
而后来,亨利八世又杀掉了一位王后,理由为何,可能要看第三季以后的了。
而死去王后的女儿,Mary和Elizabeth又先后被剥夺了继承权,被宣布为bastard。
可怜的Anne,自从和国王结婚,就从来没有得到过好名声,所有人都咒骂她,她的父兄也只当她是获得自己政治利益的工具。
而正是她帮助亨利八世从教皇和宗教压迫下解救了出来,实现了亨利八世强大王权,可也正是这强大的王权最终害了她,让她送了命。
片子中,Anne临死之时,气氛渲染的异常感人,让人不免为之动容。
而杀死了Anne的亨利八世,却也许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和心灵的平静了。
多么的可悲,看似成果,却死的更惨,看似希望,却是无底深渊。
专制制度下的女人可怜而又可悲,不论是宗教制度下的永远无法得以正名,或是王权强大时被砍掉脑袋,她们却只能做最为无力的抗争。
这个世界还是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做到好好的对待我们心爱的人,让她们的生活远离悲哀,也让我们的内心的到慰藉和平静。
亨利八世统治前期权倾朝野、一时无两的红衣大主教Wolsey因未能说服教皇同意亨利离婚而失势,进而成为宫廷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最终亨利为了离婚、为了实现生出男性继承人的强烈愿望,在Cromwell的怂恿下,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浪潮之机,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自封为英国国教之首,将王权与神权集于一身。
Cromwell成为亨利统治后期的权臣,而他所主张的新教也逐渐代替Wolsey等老派所代表的天主教成为英国的国教。
英国国王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之首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由一个国王的离婚案件所引发的一个国家的宗教变革确实非常戏剧化,但是在这一戏剧化的演出中牺牲也是很惨烈的。
英国宗教改革的斗争非常浓缩地体现在Wolsey, More和Cromwell三个人身上。
当宗教改革刚刚从德国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的天主教欧洲国家将其视为异端和最可怕敌人,予以残酷镇压。
西班牙的宗教法庭在那些年据说烧死了成千上万的新教徒。
在英国,红衣大主教Wolsey是个非常有智慧,也非常现实的人,他对世俗权力关心大大多于对宗教“纯洁性”的洁癖,对宗教改革者相对宽容。
Wolsey死后,More 被任命为首相,他是个狂热的天主教徒,视新教为洪水猛兽和终极罪人,于是英国也开始把强硬的宗教改革者送上火刑架,不过More 烧死的人比其它天主教国家少多了,大概还在两位数以内。
不幸的是,More的精神洁癖同样不允许他同意亨利的离婚诉求,见国王坚定地走上了与天主教廷决裂之不归路,More主动辞职,希望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More最终为了捍卫理想,拒绝承认亨利为英国国教之首而被处死。
笑到最后的是出身贫贱、经历复杂、知道存活才是唯一目的的Cromwell。
历史上有人认为他是坚定的新教徒,是英国新教的奠基人,认为他视More为死敌主要是宗教意见之争。
但电视剧中很明显地弱化了他的宗教诉求,认为他是就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小人,而新教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他帮助亨利完成离婚,进而获得宠信并击败More成为第一要臣的一个工具。
六百年历史硝烟散尽,在我们无神论的中国观众看来,什么天主教、新教,都是没有必要的事情,而他们之间还要互相争吵,辩论到底谁是天使、谁是恶魔、谁才是一颗红心的基督徒更是丝毫没有必要的事情。
同样的,本世纪那些穆斯林宗教狂热份子、那些自杀式人弹也是既莫名其妙又没有必要的事情。
虽然大家都在哀叹中国人缺乏信仰,但是当你读过欧洲历史上的宗教之争,当你到过西班牙南部那些美丽城市中不再有犹太人居住的犹太人区,你会发现,也许没有信仰并不比有信仰更加危险。
正如电视剧中Wolsey死前对上帝的自白:我难以请求你的宽恕,因为我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不可宽恕的;但我并不是一个邪恶的人,真正邪恶的人是那些自以为离神更近的人。
(I’m not an evil man. The real evil are those who believe themselves closer to the God.)http://echoineurope.com/blog/?p=6
至今为止,看了三部和亨利八世的影视剧。
《亨利八世》,是个典型的历史文艺片。
男主是个又胖又丑的老头。
《The Tudors》国王是个靓仔呢。
几任皇后,虽不算最美,不过,服装还是很到位的。
《鹊占鸠巢》国王除了床戏,就没什么戏份了。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
不论它的真实性如何,电视剧,总是来得细腻些。
有点像亨利八世的八卦集锦。
正如英国皇室所言,“皇室离不开狗仔队,狗仔队也离不开皇室。
”
作为一个学历史出身的人,我总说如果不是转而投奔了考古,我一定会选择世界史作为研究方向,尤其是世界古代,从希腊罗马一直到文艺复兴。
我最感兴趣的时代就是亨利八世所处及其以后的那个时代,英雄与才子,暴君和小人交相辉映,层出不穷,编织出如此让人目不暇接而又混乱不堪的历史,一切的成就背后都充斥着斗争、背叛、报复、欲望、奸淫以及乱伦,偏偏欧洲那些国家的领土又小得可以,谁推翻了谁,谁臣服了谁,谁又是谁的远房(或近房)亲戚,连死了个国王都要琢磨着从别国的贵族从拨拉出可能的血缘关系来,这一切一切的混乱交织在一起,造就如此混乱的局面,不过是一些只能活几年或几十年的人们在争来抢去,却为日后我们的观望和探究增添了层层迷网。
说白了,我们只不过是在观望这些人的八卦,只要能够剥离出真相,就可以在这主干之外铺垫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塑造出我们所希望见到的那段历史。
很佩服HBO拍摄的历史剧,精彩、到位、令人回味,连我这样只对温馨喜剧情有独钟的人也不知不觉被其更换了重口味,从《Rome》到《The Tudors》,看的不多,但却钦佩不已。
这部片子里,亨利八世确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摇滚青年,和之前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位肥胖的大叔截然不同,应该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吧,非常之能够理解。
学历史的人总爱摆出一副自以为是的表情来批判当今艺术作品中诸多的失真和歪曲,其实差矣,不过是供人消遣的东西,能让人在看过之后心满意足就已达天命了,何必事事都摆出如此认真的面孔来?
所以我是带着娱乐的心态来看这些历史的八卦剧,所幸的是HBO没有让我失望,反而是惊喜重重。
哪怕是其中暴力和露点的镜头够多,但至少够真实。
当然,题外话一句,像亨利八世这样的君主,我是远远不敢给予肯定的评价的。
国王离婚
服装很迷 过于粗糙的卖肉剧【亨利八世过于癫狂神经兮兮又一点国王气质都没有
很好看!喜欢上Six找来看的。本来是(有点)冲着肉去的,没想到随手wiki学习了一段血腥的英国王朝历史,整部剧可以改名叫“A King's Quest for a SON". Jonathan真是秀色可餐,不过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大肚便便,根本没这气质。最惨的是第五任老婆。我们这里大学的法学系前的路名叫Thomas More,因为这部剧了解了很多关于这个人的事。
台词好现代啊而且也比较简单,果然是美国人拍的宫廷剧...法国国王嘴里蹦出一句MERDE...其实挺好看的,比较让人有欲望看下去.不过搞不懂的是很多地方的性爱场面没什么必要...
每次看剧都觉得开头好棒……越来越不想追……
总觉得没什么内容。
人道主义,欧盟,滚床单……倒不是说他扯淡,太美国腔调是个问题,尤其是演员说gonna的时候。那个时代不扩张而缔结和平条约会名垂千古这个论调……要把我感兴趣的时代拍的这么寒是有点强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简直让人恼火。
华丽的服装啊
香艳是真香艳,无聊也是真无聊。
2013.1.27 - 2.2@ Gower Building, Southampton
受众很窄的片,其实第一季都是在讲亨利离婚,到最后,还没离成
有点儿审美疲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尽管人物角色相对一部历史大剧来说有点少,但还是值得一看
女演员太丑,看了第一季就不想看第二季了~没什么劲
努力了两次想为了henry看下去但实在太难看了……
小乔的眼神太赞了@_@不过虽然同是历史剧,还是觉得ROME更加好看。
看showtime的历史剧,剧情倒不是最重要的,毕竟再篡改历史都不能太离谱。值得慢慢品味欣赏的是精致的布景、道具、服装…等等。唉,说起来也够磨叽的,国王要离婚王后不答应,教廷不允许,国王很生气,小三很搅和…就这么点破事说了十集整500分钟还没完呢。
就情色来说~还是很好的。。。。。仅此而已。。。。。
前5集节奏很紧凑,然后慢慢后面就变得拖沓了……难道一个剧集的收视率上来以后就要想办法把战线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