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档次的伦理片,主角依然是道德困境中无法自拔的伊朗人。
题材不够新但娓娓道来的叙事以及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演员调度也厉害,这片里小男孩又是个大杀器。
法哈蒂的《伊朗道德困境百科全书》感觉又因此片多了一卷。
到了后面,才意识到最开始的才是最单纯的影像,而我们已经无从想起,意识模糊了。
多处新媒介的介入。
在法哈蒂这里,真相的表达是一种口吃。
说点题外话,法哈蒂真的是最可以拍大陆题材的人。
主角不能说是多么高尚的人,但肯定是一个带着善良又非常单纯的人。
一个单纯的人,不考虑事情对他人及有权力的人们带来的影响,只是跟随着事件发展在单纯的做事做人,而不多考虑一步,往往就会带来这种被社会猜忌被权力者甩来甩去的境地。
社会是复杂的,做人真不能只看着眼前自己的情况。
有影响的事件都是附带着影响周边人的,周边人的举动也会跟随事件的发展影响在考虑自己举动会带来的后果,从而会有所顾忌。
影片情节贵在真实,可以把当今社会道德价值全部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好事被无限放大后他所面临的审视与拷问, 赞扬他时他是一个英雄,贬低他时他是一个臭虫,他是权利机关利用的一个棋子,他是慈善机构打出的一个幌子,更是广大吃瓜群众所戏弄的一个娱乐人物,因为好事将他高高捧起,之后又挖出黑历史将他踩在脚下。
在这个网络发达,人人都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键盘来审判热度人物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禁受得住如此的被放大和深挖。
男主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那么伟大,但也不是无耻混蛋。
当他选择停止配合炒作,拒绝煽情表演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伊朗法哈蒂导演的《一个英雄》,虽然是伊朗背景,但不仅是伊朗故事,也非特定情境之下的叙事。
这是所有社会的问题:我们无人可以信任。
个人之间、民众对管理者、个人对慈善机构、慈善机构对个人、媒体对个人、个人对媒体、机构对个人,个人对机构、底层对高层、阶层之间、夫妻亲人之间,信任别人者将独自承担灾难的结果。
这又是个令人绝望的人类社会的现状。
加之社交媒体对信息的传播和扩大,加剧了不信任的程度和维度。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
很无能为力。
所以,一个被合作伙伴骗了的普通人,被判入狱10年,女友捡到一袋金币想还了担保人的债务赎他出来,结果他们选择了还给失主并想凭此获得监狱的肯定。
他们还了金币,也如愿得到了荣誉和释放,甚至工作许诺。
但实际上一切并不简单,失主可疑地人间蒸发了,人们说他是监狱为了掩盖其他事件的罪恶而制造出的一个英雄,担保人也决心不放过他,慈善机构以他之名筹到的款转手给了别人,女朋友家人与他反目,社交媒体说他是骗子……。
唯一一直stand by him 的只有女友和有语言障碍的儿子。
最后他不得不回到监狱继续服刑。
这个叙事看似很简单,其实包含了各个层面的社会现实,可见导演的功力不凡。
主演演技也不凡。
这个社会尽管如此绝望,但导演安排女友和儿子坚定地信任着自己爱的人的目的应该是埋下希望和呼唤吧。
【我不在乎这笔钱,我在乎的是我的道德】
《一个英雄》拉希姆算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他即无大奸亦无小恶,但因为一起合伙的朋友圈钱跑路,他的担保人不得不提出诉讼,拉希姆因为欠下7500万伊朗里亚尔,而被担保人扔进了监狱判刑十年。
他没有怨天尤人,因为他知道这是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一直在想办法弥补欠款。
他每个月有一天的假释假期,而这次他积攒了两个月,最终顺利获得了两天的休息时间。
他先去看望了自己的姐夫,借了一辆车后去找到自己的女友。
女友不久前在公交车站捡到了一个装有15枚金币的女士手提包,为了让拉希姆出狱后还上欠款,他们决定将这15枚金币卖出,但到了典当铺之后才发现,金子的价值距离偿还债务还差许多,他们没有出售金币,而是保留了下来。
注:(7500万伊朗里亚尔约等于12795人民币)
本就在道德线上徘徊的拉希姆最终决定将失物归还失主,以求良心的安慰,他在公交车站台处到处张贴传单,而失物招领启示上面留下的号码是监狱的联系方式。
不久之后,监狱电话里传来的是自称是失主的女人,她详细的描述让拉希姆确定失主就是她。
于是在拉希姆的指示下,失主来到姐姐家取走了金币。
拉希姆在失主与姐姐的交谈中得知,这个女人靠编制地毯为生,因为丈夫和儿子平时大手大脚挥霍无度,出于无奈只能将钱藏起来,惶恐不安的女人打算把这些金币存入银行,而就在前往银行的公交车上却将装有金币的包遗失了。
因为拉希姆所做的好事,让他又额外获得了几天的假期,监狱利用拉希姆的身份和举措营造反差感,将拉希姆营造成了利他主义的典范,成为了公众英雄。
但最初的担保人也是债主,一开始就质疑了拉希姆的所言所行,他婚姻失败、撒谎成性,在他看来拉希姆不可能捡到金币后又物归原主,最明显的就是他留下的电话竟然是监狱的号码而不是他姐姐的号码,很明显巴赫拉姆已经看出拉希姆这样做就是为了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
专门帮助囚犯的慈善机构也介入其中,除了给拉希姆颁发奖状外,还给他介绍了一份类似公务员的工作。
在慈善宴会上,一众好心人给拉希姆筹款,甚至让拉希姆有口吃的儿子上台发言鼓动更多人的心理同情,当慈善筹款会在一片祥和,感人的气氛中红红火火的展开时,只有债主关心一个小男孩的柔弱自尊受到了伤害。
眼看筹集到的善款可以帮助拉希姆出狱,但人力委员会的职员质疑,拉希姆被要求与失主共同前来核对并签署承诺书。
但是那个女人已经联系不到,她留下的电话号码甚至是出租车司机的号码,失主身份存疑,拉希姆无法自证,但他迫切需要这份工作,有了工作他就能出狱,然后好好偿还债务,再和女友结婚。
无计可施的拉希姆决定让女友假扮失主,因此上演了为了圆一个谎言而编造出数个谎言的经典桥段。
但由于很多细节对不上,敏锐的职员因为这些漏洞拒绝为他介绍工作。
就在这时候,职员收到了一则消息,显示在拉希姆捡到金币的前一周对债权人说有一笔金额可以偿还给他。
眼看假戏败露之后,拉希姆愤怒地冲进巴赫拉姆的店铺,恼羞成怒间,拉希姆对他进行了殴打,无奈这一举动被巴赫拉姆的女儿拍下,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其不受控制的传播使得这一事件愈发难以收场。
监狱负责人责备他撒谎,慈善协会收到打人视频,怪他会连累协会名誉受损。
拉希姆和女友一直争取慈善协会把善款给他们,那是以帮助拉希姆名义筹集的,但慈善协会已经准备把钱给另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丈夫已被判了绞刑,只要偿还债务就能免除死刑,她知道了拉希姆的风评被扭转的事后就天天来,希望争取这笔钱,很多上次捐款的人也表示不想把钱给拉希姆。
监狱负责人决定利用拉希姆口吃的儿子卖惨来挽回监狱的颜面,但拉希姆无法接受,他可以忍受自己终生待在监狱之中,可以被全世界误解,但他不能接受自己本就弱势的儿子要为了自己而遭到抨击和兜售道德。
拉希姆最终心平气和地走进监狱继续服刑,不再在乎公众的情绪会否发生逆转,事情的真相会否被永远遮蔽。
他坐在幽邃黑暗的监狱之中,望着刚刚出狱、垂垂老矣的犯人激动的与亲人相拥,他的脸上满是平静。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整部电影用了一个很有趣的插叙手法,在电影开始直到归还财物那一段,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拉希姆面临道德抉择和生活抉择,最大限度的激发了我们对于他的同情心。
以至于后来到晚宴筹款的部分,对他有意无意的谎言、顺水推舟的利用仍能理解,后来又借债主的视角重新回顾了拉希姆曾经的所作所为,不负责任、满口谎言、冲动莽撞,这些正是他自身悲剧的源头。
作为被塑造成反面的债主却恰恰站在了拉希姆的身边,以相同的处境去凸显了债主的正直,努力偿还债务、为了拉希姆儿子的自尊而选择和解,甚至在拉希姆打伤他后没有继续纠缠而是选择放他离开。
拉辛成为“一个英雄”之后,民间舆论显露不分青红皂白的面相,“逼迫”他免除拉辛所欠的大部分债务。
以他的视角来看,拉希姆做的事不过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正是因为太了解拉希姆,所以他才从不相信拉希姆,但最终他还是以弱者的视角,设身处地的去同情了拉希姆。
拉希姆是不是一个“英雄”,这点在社会问题上有待商榷。
他决意将金币物归原主,不是因为真的看到了**正在考验其灵魂,而是姐姐的言语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刺激。
他在告示上留下监狱的电话而非姐姐或自己的手机号,更是怀着目的。
他预想了这件“好事”,会带给他的世俗荣誉与切身好处。
“我没有说谎”和“我没有说出全部的真相”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界限已经无人在意但在他的家庭中,他最终没有选择让自己口吃的儿子博取同情和支持,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的尊严宁愿和监狱负责人发生冲突,他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家庭之中就是“英雄”。
电影最后的一个镜头极富深意,拉希姆坐在黑暗幽邃的监狱之中,身旁就是一个白发苍苍即将出狱的老人,虽然那个人垂垂老矣,但是心爱的人站在阳光里,用最温暖的怀抱和最甜蜜的点心迎接他。
拉希姆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了家人对他的爱,在他出狱后,或许他也会如老人一般被亲人迎接,在最深处的绝望之中仍旧留有曙光。
电影的内核除此之外,还意在对社交网络的传播趋势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讽刺,把一个电视屏幕上的“英雄”放到社交媒体滤镜下去检视,不同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操纵和扭曲着现实。
结果就是模糊了“清白”与“有罪”的界限。
社会新闻报出的好人好事,事后在社交媒体上爆出负面消息的案例不绝于耳。
渐渐的,对所有信息的真实和权威性都持有一丝疑虑,成了人们接受信息时的一种本能。
人性依然是复杂的,拉希姆成名的同时,诋毁他的消息也在网上风行,当拉希姆对他们有用的时候,拉希姆就是圣人和英雄,当拉希姆影响到了他们在公众面前的声誉,拉希姆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网络时代信息太发达,稍微有一丁点儿捕风捉影的东西冒了头,网友就揪着不放,抬手就是一篇檄文。
“意见领袖们”变多了,我们就好像真的丧失了思考能力,只在他们铺好的轨道里行走。
可是,他们真的能随便代表我们的思想和意见吗?
我们真的要把自己最为宝贵的,叫做思考的这种能力,完全托付在别人身上吗?
伊朗大师级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新片《一个英雄》,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中备受期待的作品之一。
首映礼上,当导演及主演进场时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法哈蒂眼泛泪光,非常谦逊的将手放在胸前,对观众的支持表达了感谢。
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拉希姆因无法偿还债务而入狱。
他期待着与女友、姐姐和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重聚。
在两天的假释期中,他的女友在街上捡到一个装着金币的手提包。
如果把金币卖掉,也许能有足够的钱来说服债权人免除债务?
然而当金币的价值低于他们想象时,拉希姆决定张贴告示,把金币物归原主。
拉希姆所在的监狱正因囚犯自杀丑闻而苦恼,正好利用拉希姆“拾金不昧”来拉一波好感。
他们联系了电视台来做宣传,拉希姆成了“一个英雄”。
某慈善基金会闻风而至,为英雄筹集资金。
他们将拉希姆结巴的儿子推到台前,赢得了公众的同情。
在伊朗,如果债权人决定撤销起诉,欠债人就可以获得自由。
舆论导向让拉希姆的债权人大为恼火,他不明白为什么欠钱的人成了英雄,而他想要回自己的钱,反而被认为是不近人情。
慈善机构为拉希姆推荐了一份工作,如果有了收入,他离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又进了一步。
然而持怀疑态度的公职人员要求拉希姆提供证据证明丢包的女士真实存在。
当拉希姆找不到那位女士,他的女友自愿假扮失主,为拉希姆作证。
事情越发失去控制,拉希姆的自由之梦,终是渐行渐远。
曾凭借《一次别离》和《推销员》包揽两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法哈蒂,再次深入伊朗社会生活,通过一个欠债人挣扎着获取自由,却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的故事,来表达他对伊朗社会现状的思考。
《一个英雄》的新意在于,把一个电视屏幕上的“英雄”放到社交媒体滤镜下去检视,不同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操纵和扭曲着现实。
结果就是模糊了“清白”与“有罪”的界限。
观众得到一次沉浸式体验,每个人对电视及社交媒体观点的异同,决定了其对影片的态度。
在伊朗,社交媒体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地方,它不由政府控制。
然而电视不同,出现在电视上的人,言行通常站在政府一方。
法哈蒂用他最擅长的冷静观察,现实主义却不乏精心钩织悬念的风格,让我们深深沉浸于伊朗的社会价值观中。
社会新闻报出的好人好事,事后在社交媒体上爆出负面消息的案例不绝于耳。
渐渐的,对所有信息的真实和权威性都持有一丝疑虑,成了人们接受信息时的一种本能。
没有人是完美的,观众对拉希姆的怀疑起起落落,形成不断变化的灰色情感地带。
例如影片中,导演刻意埋下一个疑点:为什么拉希姆登寻物启示时要留下监狱的电话?
如果他留下姐姐家的电话,甚至直接把包交给警察,都不会有后面的故事。
捡到金子后的第一反应是去金店问价格,导演一开场就告知我们,拉希姆对用金钱换回自由的渴望。
然而金子不够,拉希姆才说服女友,物归原主。
他留下监狱电话,真的没有私心吗?
然而即便有私心,能代表他的行为不够诚实吗?
这恰恰也是导演对人物塑造的精巧之处。
拉希姆患有语言障碍的儿子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他是唯一永远站在父亲一边,选择无条件相信他的人。
然而这份纯真和弱势,在慈善机构和监狱的眼中,是最好的棋子。
拉希姆也终于意识到,绝不能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而把儿子推到舆论的中心,因为任谁也经不起这洪水猛兽般的一番折腾。
影片最后拉希姆反复强调,他在乎的只是“荣誉”。
然而在社交媒体上留下道德污点的人,要如何走出这无形的牢笼呢?
首映礼上,饰演拉希姆的演员阿米尔·扎迪迪本人帅气挺拔,完全看不到影片中被生活折磨的筋疲力尽的拉希姆的样子,可见其演技之优秀。
导演法哈蒂以他的睿智、谦逊及对伊朗社会现实的忧虑赢得了观众的尊敬。
首映结束后,影片获得了持续4分钟之久的掌声。
身处现场的我也倍感激动,不知不觉中拍红了掌心。
《一个英雄》最终斩获74届戛纳评审团大奖。
在"人尽皆知"后,阿斯哈法哈蒂又回到了拿手的刻画小人物道德困境的老路上。
看似是又一部"一次别离",我觉得倒是比一次别离有所进步。
一次别离是男女主角无可奈何道德困境中内心挣扎,套路是给负责任的角色加道德保险,要么残疾要么贫困,让观众恨不起来。
在这个角度看,一个英雄和一次别离很类似,那个该挺身而出作证的人,作证就是送命。
有了这层保险似乎也该同情理解。
一个英雄超越一次别离的地方出现了人物升华,一次别离中主人公陷入事务中,而一个英雄主人公陷在选择中,最后通过自我牺牲完成人格救赎。
另外此片是个反英雄电影,有点类似东木的不可饶恕。
却不是英雄变狗熊再逆袭的套路,而是克服了利益诱惑,又放弃荣誉成就他人。
法哈蒂直击的核心是草根英雄条件到底是内裤外穿,具备超能力小宇宙爆发还是认清现实,牺牲自我成就更高意义的价值。
这也是一个英雄超越一次别离尝试。
加入社交媒体宣传和最后反转给此片带来些时代印记,拍人性挣扎才是法哈蒂的价值所在。
最后监狱门内外的调度才会有意义。
在我看过的四部法哈蒂长片中可以排到第二,排在一次别离之后。
《一个英雄》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的新作,本片在2021年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
法哈蒂是如今伊朗电影的中坚力量,凭借《一次别离》和《推销员》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成为当下又一位冉冉升起的电影大师。
而他的新作《一个英雄》,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水准,再次剖析伊朗社会,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关照着当下。
01 “英雄”的无奈女友法尔洪德在公交车站捡到一个装有17枚金币的包,这件事在女友看来,正是真主帮助他们二人走出困境所伸出的援手,而拉希姆却认为这是对他的考验。
于是,拉希姆决定寻找失主,他在公交车站台处到处张贴传单,而失物招领启示上面留下的号码是监狱的联系方式。
不久之后,监狱电话里传来的是自称是失主的女人,她一切的描述让拉希姆确定失主就是她。
于是在拉希姆的指示下,失主来到姐姐家取走了金币。
拉希姆在失主与姐姐的交谈中得知,这个女人靠编制地毯为生,因为丈夫和儿子平时大手大脚挥霍无度,出于无奈只能将钱藏起来,惶恐不安的女人打算把这些金币存入银行,而就在前往银行的公交车上却将装有金币的包遗失了。
巴赫拉姆一开始就质疑了拉希姆的所言所行,他婚姻失败,撒谎成性,在她看来拉希姆不可能捡到金币后又物归原主,最明显的就是他留下的电话竟然是监狱的号码而不是他姐姐的号码,很明显巴赫拉姆已经看出拉希姆这样做就是为了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
因为拉希姆所做的好事,让他又额外获得了几天的假期,拉希姆很快成为了利他主义的典范,成为了公众英雄。
专门帮助囚犯的慈善机构也介入其中,除了给拉希姆颁发奖状外,还给他介绍了一份类似公务员的工作。
在慈善宴会上,一众好心人给拉希姆筹款,眼看筹集到的善款可以帮助拉希姆出狱。
然而拉希姆这一系列的行为却遭到了人力委员会的职员质疑,拉希姆被要求与失主共同前来核对并签署承诺书。
但是那个女人已经联系不到,拉希姆迫切需要这份工作,有了工作他就能出狱。
而现实往往不尽人意,繁琐的入职手续让拉希姆不得不继续踏上寻找失主的旅程,通过来电查询,失主留下的号码竟是出租车司机的,可疑的失主,临时取消的新闻采访,使得无计可施的拉希姆决定让女友假扮失主,因此上演了为了圆一个谎言而编造出数个谎言的经典桥段。
就在这时候,职员收到了一则消息,显示在拉希姆捡到金币的前一周对债权人说有一笔金额可以偿还给他。
眼看假戏败露之后,拉希姆愤怒地冲进巴赫拉姆的店铺对他进行殴打,无奈这一举动被巴赫拉姆的女儿拍下,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其不受控制的传播使得这一事件愈发难以收场。
02 困境中的普通人法哈蒂的电影真实而迷人,他将镜头聚焦在被迫陷入困境的普通人身上,这些人物并非善恶分明,而是极度复杂,始终处于一种在道德的天枰之间徘徊的游离状态。
对角色进行善恶判断也不是法哈蒂关注的重点,他旨在表现处于复杂状况中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法哈蒂关于众生的描写,银行里那些人在得知拉希姆是个正在服刑的罪犯时,投来异样的目光,而随着拾金不昧的标签降临到他头上时,众人又将拉希姆视为浪子回头的英雄人物,之前避而不见的亲戚在拉希姆成为媒体口中的英雄时也愿意登门拜访,法尔洪德的哥哥原本因为拉希姆还在服刑,离异且带着孩子,自然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当法尔洪德把报纸上的事迹给他看时,哥哥立马变脸下楼与之交谈。
女友和哥哥生活在一起,自己的婚姻大事也需要哥哥拍板认可,这里也表现出法哈蒂一贯的对伊朗父权制的批判。
当监狱官员得知拉希姆的善举后,迅速联系了媒体,兜售了大众都非常感兴趣的故事:拾金不昧的嫌犯。
监狱当局想利用拉希姆的行为来改善公众对监狱的看法(此前一个囚犯自杀给监狱带来污名)。
而慈善机构则利用拉希姆作为利他主义的例子来宣传他们的工作,以便吸引更多爱心人士的捐款和信任。
在法哈蒂所有电影中,儿童的视角都非常重要,他们目睹成年人的所有行为,被迫在复杂的成人世界中快速成长,甚至连他口吃的儿子也被卷入其中。
监狱长在打架视频流传后,希望儿子出面接受采访,以博得同情。
03 解构英雄法哈蒂一砖一瓦地精心建构起一个关乎英雄的叙事,然后又系统地将其解构。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每个角色几乎都经历了观众对其道德上的评判转变,人物在善举与谎言之间徘徊。
法哈蒂的角色如同洋葱一般,层层拨开,看似不近人情的巴赫拉姆,最初为了帮拉希姆还债,变卖了妻子的所有首饰,把女儿的嫁妆都拿去抵押还债,反而拉希姆成为了英雄,自己却显得强词夺理。
拾金不昧是每个公民因尽的义务,为什么换做是一个服刑的人就会被奉为英雄。
拉希姆贷款与人合作做生意,结果被合伙人欺骗,为拉希姆担保的巴赫拉姆需要为他偿还高利贷,于是巴赫拉姆不得已将拉希姆送入监狱。
在慈善机构的谈话中,巴赫拉姆从所谓的“反派人物”中突然获得了观众的一丝同情,毕竟是他当初借钱给拉希姆的,欠债还钱也是天经地义之事。
此外,法哈蒂的角色设计也十分巧妙,拉希姆是因为民事纠纷而非刑事案件入狱,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观众报以同情,让观众觉得拉希姆是一个不幸之人。
拉希姆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他既善良又处心积虑,在得知金币的价格无法偿还巴赫拉姆的欠款,并且巴赫拉姆不愿意撤销申诉之后,他考量再三决定物归原主,这是所谓的英雄行为吗?
或者说他是否已经意识到公众投向他的爱戴和善意的价值远大于17枚金币的价格呢?
他的这一举动是出于好心归还了金币,还是更经过深思熟虑的考量?
04 现实主义的关照法哈蒂在《一个英雄》中引入对社交媒体的讨论,实际上导演本人并没有开通社交账户,却颇有见地地对社交网络的传播趋势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讽刺,在快节奏的互联网生活中,似乎实现了安迪·沃霍尔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名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
诚然,在互联网中,任何人都可以瞬间成为名人,成为一个可以营造出来的名人和英雄。
法哈蒂这样一个由17枚金币引发的引人入胜的民间道德故事,非常植根于伊朗文化,也极具普世价值。
法哈蒂以此质疑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是否真的存在,探讨英雄主义的复杂性,并反思“英雄”这个词背后的涵义。
可见,英雄主义的背后是复杂的人性,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所谓的英雄,有的只是水深火热中的无奈之人。
作者|Gertrud编辑|阿do
扫码关注
迷影交流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人的善良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在复杂的人性中,善良往往是瞬间的一道光,若不是机缘巧合抓住了它,它就会像精灵一样,闪烁着五颜六色的星光,一闪即逝,剩下的是五颜六色合并成的灰色。
主流媒体对善良的报道,占尽话语权的优势,仿佛巨型的铺天盖地的彩色海报,但如果将彩色海报撕开,背后将是冷峻的灰色的墙壁,这道墙壁是立体多面的,是它们多面角力撑起了海报,也是它们多面角力它们扭曲撕裂了海报,它们异常的坚韧,似乎牢不可破、难以撼动。
自媒体和流言常常另辟蹊径,用放大镜寻找破绽,加入1%的事实依据,加入99%的推理妄言,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后,开始无休止的追问,你也是一个平凡人,你凭什么比我们高尚,你一定有所图谋,然而恶意的猜测往往不幸被支离破碎的伪证所佐证,当善良想证明自己,往往位卑言轻,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效果甚微,善良却被折腾得精疲力竭、心灰意冷。
官僚是善良的又一道桎梏,善良居然需要证明,纷繁复杂的程序,折腾得老百姓疲惫不堪,这样荒诞的行径,在官僚看来,居然还是职责所在、义正辞严、理所当然、不容置疑,善良被逼得心里发毛、变得愤怒,想用的砸门声表示抗议,却在官僚面前,为表敬意,不得不重新轻手轻脚的合上心门,变得一声不吭,不再挣扎,因为越挣扎受伤的越是自己。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童心,只有童心义无反顾,无条件的相信善良,被伊斯兰披巾遮盖着的真相支持着善良。
拉希姆只是出于对神明的敬畏和对内心道德律的坚守而决定将女友捡到的金币物归原主,却在监狱长官和媒体的合作下被打造成名噪一时的英雄。
然而出场太过高调,接下来的种种变故却让他的英雄形象一再蒙尘甚至受辱。
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想安静地做件好事,怎么就成了与家人集体编造的谎言,让自己清白的声誉莫名受到玷污与羞辱?
债权人也很委屈与愤怒。
当初出于好心为他做担保,怎料拉希姆欠下一屁股债无法偿还,自己为他变卖妻子的首饰,女儿的嫁妆,为他的巨额债务弄得焦头烂额,怎么一转眼,他就成了个英雄,自己却变为反面角色?
难道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吗?
故事里没有坏人(监狱长官放到一边),尤其是主角拉希姆,他只是想借碰巧出名的东风谋得一份工作,赶紧还钱,早点和女友结婚。
谁知上帝仿佛一直在和他开玩笑,让他的境遇每况愈下,直至苦不堪言。
他做好事没有错,享受一点出名的飘飘然也很正常,但他乱了阵脚又是找伪证又是冲动打人,似乎也证明了他当初被合伙人欺骗绝对有性格的因素。
然而,我们这些普通人,谁没有性格上的缺陷,谁又能在身陷这样的困境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呢?
换作是我们,可能比他更慌乱更无助,昏招出得更多,让一切更不可收拾。
这样艰辛的小人物的故事,换作中国导演来翻拍,也很适合。
我们这片土地,也可能会发生这样让人越看越揪心的故事,笑着笑着,竟然哭了,最后只能透过那一扇窄门,看别人获得了自由,而自己重又走进了监牢。
男主视角,讲述了一点点的小错误/小误会,连串起来就会变成海啸的故事。债主之所以这么人间清醒,跟痛失巨款是分不开的,并且还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导致自己以后不太可能再拿到赔偿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副线:如果我们的男主角能分清尊重和同情,或许一部分小错误/小失误根本不会发生,有时候人对自己的状态和处境保持清醒,真的很重要。
即使表演已经打磨如此素朴可信,剧作的设计感仍旧太强。它不假,足以共情,但终究是在导演操纵下才会一步一步陷入的困局。 @望京资料馆
从伊朗式分居到伊朗式迁居,再到本片的伊朗式英雄,虽说不比两部前作的惊艳,然而在描绘伊朗社会,推而广之描绘第三世界社会眼光精准的法哈蒂老师,发挥仍然属好的,精心打磨的结构设计,一个简单的拾金不昧的故事,如何引发一串连环风暴,直至将一个有缺点、但作出善意抉择的普通人重新送回落幕时刻,整个过程如同主角儿子的口吃,有口难言、百辞莫辩,为之百爪挠心,法哈蒂的英雄显然不是纯伊朗式的,在时刻处于道德焦虑严重的压抑、偏激、所谓的熟人社会,人言/媒材前一秒能轻易送你上英雄宝座,下一秒就能轻易下地狱,这样的故事我们同样常见;男主女友从一开始即将见到爱人黑色长袍都遮不住的欢欣雀跃的美丽,随着情节发展逐步憔悴,这种典型的让人身心俱疲的、消耗性的社会关系,真的说的只是伊朗么 #52
都是陷入各种困境而无法逃脱的平凡人,生活嘛总会有很多磨难,谁都会措手不及。哪有什么英雄不英雄的,都是外化出的形象罢了,重要的还是人的生活本身。害只能得过且过,且歌且行。
三星半。仍然是一系列无可奈何带来的道德困境,但对周围角色的设置愈发工具化,对于这种困境也缺乏更加深层次的情感洞察,最后形成的观影情绪也就止于唏嘘,达不到冲击
影片情节贵在真实,可以把当今社会道德价值全部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好事被无限放大后他所面临的审视与拷问, 赞扬他时他是一个英雄,贬低他时他是一个臭虫,他是权利机关利用的一个棋子,他是慈善机构打出的一个幌子,更是广大吃瓜群众所戏弄的一个娱乐人物,因为好事将他高高捧起,之后又挖出黑历史将他踩在脚下。 在这个网络发达,人人都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键盘来审判热度人物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禁受得住如此的被放大和深挖。 男主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那么伟大,但也不是无耻混蛋。当他选择停止配合炒作,拒绝煽情表演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钛》《一个英雄》《六号车厢》这届戛纳😮💨
看不下去
一个勺子
大众媒体不需要真相,只需要神话和英雄。发哈蒂的叙事能力依旧纯熟,不过电影本身有些过于表现这个老旧的概念
4/10
这种男的怎么值得女朋友死心塌地?!
媒体的职责是发现真相,而非制造真相,制造出来的真相,又再制造着新的谎言与空虚。英雄不过是一枚棋子,整个社会情绪宣泄的棋子。
Pour une mise en scène plutôt conventionnelle, Farhadi mise tout sur une narration minutieusement dramatisée qui reprend à peu près le même mécanisme que « Une séparation ». Il laisse libre cours à l’ambivalence dans un bourbier politisé à la fois éthique et sociétal criblé de zone d’ombre pour faire planer les doutes. Le paramétrage millimétré autour de ce fait divers médiatisé où chaque partie cherche sa part de profit mais finit par se faire piéger fait preuve d’une grande efficacité,favori idéal pour les festivals
没有黑色幽默,只有又臭又长
就是你能想象的那种法哈蒂电影,谎言让人物陷入道德两难之间,集中火力去塑造男主角这“一个英雄”。最后的收场也是意料之中,前一秒是口痴儿子的神来之笔,下一秒就是一如既往的尊严主题。反转反转再反转的真相,这一回,我们日常的新闻热搜也可以法哈蒂了,就像前几天的病毒感染者找儿子和昨天的寻亲男孩自杀,反转到最后,所谓的真相可能只是媒体想让你看到的那一个。
这导演的片子看得人好累
电影比较可贵的地方是,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去关注最基本朴素的道德问题,而不是更时髦的政治话题。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社交媒体”,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你只需要向某个人或某个部门证明自己,而现在你必须向全世界自证清白。而且沟通的次数越多,累积的误会越多。
抄袭Azadeh Masihzadeh的纪录片All Winners, All Losers,作者已经把原片公开了。法哈蒂抄袭成性,此片之前也有多部抄袭之作,纽约客已经扒得明明白白的了
英雄:被无可奈何的世界窒息,还是有自己的坚守,绝不和随波逐流者为伍。真是好剧本好表演好导演,三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