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猫王》是冲奥片,但我没想到冲奥也能冲得这么难看。
有的人一站上舞台就有核弹般的光热。
这种巨星气质需要天赋和长期“红”的加成。
因此,演员无法演出巨星风采。
这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已为人诟病——拉米·马雷克连拉话筒杆的动作都模仿到了,但神态却经不起任何特写。
他能演出弗雷迪寂寂无名时的羞涩,却不能演出大红大紫后的飞扬自信、“星味儿”天成。
好在,观众的要求也没那么高。
只要在妆造、口音、肢体动作等方面刻意琢磨做到“形似”,音乐一起,便也沉醉其中了。
但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的“猫王”实在了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的巨大成功(全球票房9亿美元;奥斯卡五项提名;男主狂扫各种影帝奖)显然使好莱坞制片商们发现了音乐传记片-“情怀片”这个商机——仅歌迷和粉丝群体便能保证票房收入,而工整的传记片一向是颁奖季的心头好。
一时间,各种音乐传记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就在今年,我们还将看到惠特尼·休斯顿的传记片。
可惜,《猫王》这个跟风多少鸡肋了。
《猫王》讲述了美国摇滚乐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一生。
也即我们熟知的“猫王”。
影片采用传奇经理人汤姆·帕克(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反派”视角,由发掘喜欢和黑人音乐家们一起演出的白人小子始,由“他不是死于心脏病,也不是死于药物过量,而是死于爱”的盖棺定论终,最后以猫王去世前一周的真实演出画面《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轻轻收束全片。
擅长音乐歌舞片的导演巴兹·雷曼早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前便有拍摄猫王传记片的打算,趁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东风拿到大制片厂的支持立项。
甫一立项便被视为奥斯卡热门之一。
其中又经历了全世界疫情停摆无法拍摄、汤姆·汉克斯感染新冠无法拍摄等多重困难,终于拿出这部《猫王》。
如此波折,更令人期待。
《猫王》显然是有野心的。
它试图呈现主宰猫王生命的矛盾和联系:猫王和家乡孟菲斯的黑人音乐家群体间不可斩断的联系;和家人亲厚的联系和成名后不可避免的矛盾;猫王与经理人汤姆·帕克关于音乐理念的矛盾;猫王和爱妻普莉西拉·普雷斯利间爱而不得的矛盾……以及作为时代背景的种族矛盾、政治事件、民权运动和社会变迁。
应该说,2小时39分钟的时长应该能够容纳这些矛盾(至少是部分)的展开了。
然而,《猫王》对这些矛盾的呈现是极为肤浅的。
传记片的优势——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在这里聊胜于无。
能看出奥斯汀·巴特勒为了从“小鲜肉”、“美男”的标签转型是下了苦功。
他显然琢磨了大量猫王本人演出的影像资料,将肢体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跟猫王不能说是毫无关系,只能说是貌合神离。
猫王本人倾倒众生。
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倒像是2020年代会出现的练习生,擅长舞蹈那种。
他那费了大劲儿的肢体动作模仿只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油腻版“猫王”。
当奥斯汀·巴特勒扭动臀部和抖动双腿,向台下女性释放性张力时,我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当他在各种文戏中舒展长腿、眼波流转、邪魅一笑时,我仿佛看到了好莱坞黄教主;当他接住女性歌迷扔来的内裤挂在头顶,我恨不得送给他一些清热去油丸;而当他在高档酒店的豪华套房里演绎曲终人散、黯然神伤时,我又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有人的舞台性张力是自然流露,有人的性张力则是“快看,我帅不帅!
”奥斯汀·巴特勒显然属于后者。
猫王本人的脸颊肉肉的,腮帮子略鼓,那或许是他在健康状况很糟时一开口也中气十足、惊为天人的原因之一?
而奥斯汀·巴特勒则是油光粉面的好莱坞小生,脸颊瘦削,五官尖锐。
烟熏妆和深眼线一加,那种轻薄、邪魅之感更扑面而来。
特别需要指出,猫王职业生涯后期受困于发胖,而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依然一副孱弱的身板,严重违和。
或许,这正是导演在结尾部分匆匆收场,引入猫王真实演出影像的原因之一。
一个塑造成功的反派对传记片的成功是绝对性的。
《莫扎特传》(1984)中反派萨列里的形象比莫扎特本人还要深入人心,演员也因此荣膺奥斯卡影帝。
但在《猫王》里,汤姆·汉克斯大叔的正直形象太深入人心了(阿甘、米勒上尉、萨利机长……),即使穿上反派大哥专用花衬衫配上狂狷笑容也根本不像反派。
或许是为了蹭到汉克斯大叔的星光,《猫王》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经理人汤姆·帕克和猫王间的矛盾。
猫王身后,众多资料揭示出这位经理人对猫王的经济压榨。
1970年以后,在猫王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情况下,还需要在世界各地奔走演唱。
而《猫王》对这种压榨的描写是极为暧昧的。
制作方似乎特意想将矛盾拔高为理念冲突:经理人认为音乐只是“生意”(business),不应介入种族矛盾等现实议题;而对猫王来说,音乐是关于“唱让我快乐的歌”,关于给人们带来温暖,关于爱。
在医院一节,因心脏病发作入院的经理人说服猫王为他策划世界巡回演出,而本就因决意离开而心有愧疚的猫王吞吞吐吐、无法拒绝。
随后,是更变本加厉的控制和压榨……从知遇之恩到为利益反目的转折本该很有看头,《猫王》却一笔带过。
《猫王》似乎更想让电影成为一场演出。
正如猫王本人的演出往往成为狂欢,电影也特意搞得花团锦簇,张狂飞扬。
导演把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纸醉金迷的风格贯彻下来,再加上各种华丽丽的视觉效果,再造了一场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演出盛况。
那是一个激情和火热的年代——黑人在争取平权,女性在争取自由,法国有“五月风暴”,匈牙利有“布拉格之春”;那也是一个动荡和死亡的年代,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这是一个属于美国的童话。
《猫王》夸张的美学风格是适合刻画这一时代的。
猫王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只为快乐而歌,更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歌。
问题出在拉跨的剧本。
各种矛盾均浮皮潦草、一笔带过。
在《猫王》里,“猫王”和亲人的爱是凯迪拉克和大房子,和妻子的爱是无声的“我爱你”,其他时间都在唱、跳、和经纪人闹矛盾。
《猫王》有意刻画时代背景,却局限于“民权运动领袖被刺杀→大家都很难过→猫王唱歌鼓舞大家”的三段论。
如此,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可以说,《猫王》全片花里胡哨了两个多小时,可能都不及片尾猫王本人那一曲悠长的《奔放的旋律》令人心醉和心碎——那是在死亡逼近时对生命的歌唱。
也许,试图消费这样的歌唱来赚钱才是亵渎。
曾经,音乐传记片需要扎实的剧本,更需要演员苦练乐器或歌喉,前者如《善良的风采》和《钢琴家》,后者如《与歌同行》、《玫瑰人生》、《灵魂歌王》,这些电影中出个奥斯卡影帝/影后并不稀奇。
现在,音乐传记片只需把传主人生拍成流水账,模仿形象和肢体动作,音乐一配,情怀一卖,坐等赚得盆满钵满。
果真如此吗?
观众可不买账。
这部电影让人乍以为是《波西米亚狂想曲》,但看下来其实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导演擅长的仍然是大量铺设眩目的繁华,但口吻冰冷而厌世,并不避忌肮脏下作的人心一角,从中完成批判性的提炼。
这种核心理念下拍就的电影,平等地讨厌名利场的人物群像,人有多闪耀,势必就有多堕落,所以它很难做到真诚地赞美传记片的主角,况且主角是猫王,这是电影看起来别扭的问题症结。
电影从选择经纪人帕克上校为内聚焦视角开始,从人性化经纪人而工具化猫王开始,就注定别扭到底了。
经纪人不仅用全程旁白驱动剧情,他的角色能动性也完全凌驾于猫王之上,并且贡献了本片唯一一对深层次矛盾,除了和经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猫王的偶像之路似乎没有更本质的痛点可云。
男主角眼露精光、笑容狡诈的反派式演技,被汤姆汉克斯的从容老道稳稳压过一头,这也让猫王的魅力显得可疑。
电影前段是经纪人包装最早的爱豆形态的造星心路,他把嘉年华骗钱把戏的经验自如运用到娱乐业,眼明心亮地发现了猫王在舞台形体上的“破格艺术”,和当代的爱豆经纪人一样,一头扎进了面向女粉丝贩售性幻想的商机里,辞退艺人女友、让艺人上节目露脸、卖艺人周边,在扭腰摆臀的台风引发伤风败俗、猥亵粗鄙等文化争论甚至趟了政治浑水以后,帮艺人公关脱身。
电影中后段叙事乏力起来,镜头看似逐渐对准试图脱离经纪人掌控的猫王,但他的小矫情小反叛仍然被经纪人压制,终究只是一只在经纪人庇护下的小猫,这让他的爱情和事业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同时乏善可陈,以艺人为镜映射操盘手,电影的重心依然在经纪人身上。
真正意义上的重挫被帕克上校的旁白一嘴带过,猫王在舞台上和歌迷们的“热恋关系”太过销魂,这让他在休息的间歇无法沉心平凡生活,于是移情致幻药物,成为早逝的根因。
然而电影并未深度聚焦猫王渴望舞台、燃烧生命的强大主观性,反而调转视角去形容经纪人压榨艺人的魔爪,这让猫王始终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人物弧光,而成为了验证经纪人乃至娱乐产业的黑心的一步棋。
电影还是分出了一些段落去正视传记片主角的音乐。
儿时的猫王从黑人的乡村与福音歌曲里,发掘了自由和神灵的博弈,在兽性勃发和祈求宽恕的激烈抗衡里,抓住了被禁断的诱惑。
从早期单纯地在白人道貌岸然的文化圈里再版黑人趣味,到把自己的文化主张注入音乐,电影的确阶梯式呈现了猫王逐渐成熟的音乐风貌,虽然在电影里相对次要。
导演本身的“盖茨比”风格在形式上也很先声夺人。
漫画式的多格分镜、漫画式的插入注脚、漫画的情节脚本,以及撕破线性镜头再雪片般重组的技法,花哨到应接不暇。
只是随着叙事推进,电影的内容略显无力去承接形式上的绚烂。
看了电影之后,对猫王的妻子普瑞希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流行音乐之王唯一的爱人,他“美丽的妻子”,生下他唯一的女儿,他们在异国他乡一见钟情,多年相恋后,王子和公主终于举办童话般的婚礼,婚礼9个月后诞生了猫王疼爱的掌上明珠。
然而爱情神话走向终结,结婚没几年,她就提出了离婚,让这段故事显得更加凄美。
这段爱而不得的爱情故事,据说也加速了猫王的孤独和堕落,成为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然而在考古(观看了猫王妻子的传记片《普瑞希拉》,并看了猫王英文传记)后,所谓的“童话爱情”陡然变成让人一言难尽的爱情恐怖片……普瑞希拉和猫王初遇的时候才14岁,猫王比她大10岁,但是24岁的他已经是乐坛顶流,一张专辑预售100万张,为了改善叛逆的形象,他的经纪人送他到德国服兵役,希望这样可以讨好那些忧心小孩被流行巨星带坏的保守家长们,而普瑞希拉的继父是空军军官,此时驻扎在德国。
就这样,蓝眼睛、极其美丽、举止优雅的普瑞希拉被猫王的朋友带到了猫王面前,他大惊失色,立马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为了避免尴尬他询问她的名字,尽管他早已看过她的照片,也知道她的名字。
普瑞希拉长得有点像他去世不久的母亲,完全符合他对女性的幻想。
他不停地把她展示给朋友们,还称她为自己的“twin soul”,大家都觉得她惊人的美丽。
这里要补充一下,猫王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出生不久就夭折了,他总是能感受到双胞胎离去带给他的情感创伤,一辈子致力于寻找自己的双胞胎灵魂。
而现在,他以为的这个正确的女孩出现了。
他过世的母亲也一直提醒他,要小心蓝眼睛的女孩。
但是既然他已经见过了普瑞希拉,这个提醒也百分百无效了。
他已经见到了她,对她一见钟情,他的人生也完了。
当然,她才十四岁,几乎可以肯定是个处女,“她足够年轻,我可以用我想要的方式培养她。
”猫王这么说。
在普瑞希拉的传记片《普瑞希拉》中,一切都波澜不惊,因为电影是从她的角度描述的。
她只是个见到偶像的小女生,因为没有合适的裙子局促,猫王问她多大了,她说上九年级,猫王说你还是个孩子呢,她只能笑笑。
和猫王不同,普瑞希拉一开始并没有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感应,或者是什么twin soul之类的,没有激烈的一见钟情。
她在一个复杂的家庭长大,发展出了一种有利于生存的早熟。
她自知美丽,她的妈妈也娇惯她,觉得她必成大器,她自己也善于利用这份美丽。
空军家庭和普通家庭不同,需要不断换防,需要对周围人保持秘密,她不断地跟随家庭迁徙,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是由于她美丽惊人,一直都能交到朋友,受人追捧。
她就像美国电影里那种普通的人气女孩,当然恋爱过,并不是猫王梦想的那种纯洁女孩。
然而此时的她正经历巨大的感情创伤,不仅仅由于突然从美国搬到德国,远离家乡和伙伴,很难交到朋友,陷入深深的忧郁,还因为前一年,13的她刚刚发现自己身世的巨大秘密:她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
普瑞希拉的亲生父亲也是空军,在她出生6个月之后就空难去世了,几年后,母亲和继父结婚,出于继父的意愿,女儿的身世完全被隐瞒了,亲生父亲的故事、家族整个从她的生命中割除,当她终于发现这一切时,完全崩溃了。
可以想象,这个精致的像娃娃一样的啦啦队女孩此时经历的痛苦之深,而且在家里,她也感觉整个被排斥、不受重视,她的母亲刚刚生下小孩,没有时间管她,此时此刻,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流行巨星却关爱她、理解她。
猫王认识她不久,他们就经常躲在楼上他自己的房间里,背着大家,互相倾诉秘密和悲伤(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尽管她才14岁,却通情达理,深深同情猫王,他刚刚失去了母亲,他和我印象中轻浮的巨星不同,他是个情感丰富的好人,心地善良多愁善感等等。
对于女儿和猫王的关系,她的父母也很担心(她就不能和同龄人出去玩吗),并要求猫王亲自上门,她说:但是他需要我!
他和你们想的不一样!
我不会受伤的!
最终,就像电影那样,猫王礼貌的举止打消了父母的疑心,他们要求猫王亲自接送女儿,并且有门禁。
他们依然相爱的难舍难分,每次离开他,她都觉得难舍难分:就好像辛德瑞拉一样,时间一过,魔法就消失了。
猫王的朋友的反应直白多了:她才14岁!
我们随时都害怕被抓进牢里。
然而面对这个“毕生真爱”“另一个灵魂”,他的“命运”,猫王却并没有改变他轻浮的生活习惯,他一直和众多女人约会,在美国也有女朋友,保持通信,在德国也是如此,他和其他女生去他的房间,被普瑞希拉发现。
然而,当她愤怒质问时,他的眼泪和话语却总是让她心软:你才是正确的那个,也是我的唯一,当她看着他饱含眼泪的双眼,除了他之外,一切都不重要了。
猫王很快就服役期满,要离开德国了,虽然他再三保证,并要求她保持联系,写书信,但是她忧心忡忡:时间到了,辛德瑞拉的魔法也要消失了。
她的担忧是合理的吗?
对于这样所谓的一见钟情,我们时代有另外的称呼:被虐待儿童。
一个14岁的小姑娘,即使对一个比她大10岁的男人产生了感情,这也是巨星效应、人生阅历等各种认知碾压下产生的错觉。
当猫王离开她的时候,看上去她是不自信的那个,但或许焦虑的另有其人,否则以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就根本令人无法理解。
猫王曾说过“两年对一个姑娘来说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对女孩有很清晰的认知,在猫王回到美国的两年里,他虽然仍然在半夜打电话给她,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她已经开始交往新的朋友。
两年后,他请她去美国旅游,她第二次去孟菲斯过圣诞节时,因为吃了猫王给的药,昏睡了整整两天(是第二次而不是电影里第一次去孟菲斯发生的,不过这只是小细节),之后,猫王又向她的父母提出接她去孟菲斯,在他的家里,他会找一所很好的教会学校,让她顺利毕业。
此时普瑞希拉16岁了,14岁的时候年纪太小,两年过去了,他提出的建议、远离亲人、未来会和她结婚的承诺,恰好可以打动普瑞希拉的父母,把他想要的童养媳送到他的家里。
尽管这样的操作看起来真是令人震惊,后续即使他不履行承诺,也不会失去什么。
但是,在那个年代,让女儿结婚可能是最重要的,虽然普瑞希拉本人忧虑重重,她的父亲还是和猫王敲定了安排。
一开始,猫王确实陷入对她的热恋中,他没完没了地看着她,并且把她带给所有朋友看“她难道不美吗”,大家都认为她是他的真爱,他因为她变得更加平和了。
事实上,这样的热恋效应持续并不久。
就像电影里演的,普瑞希拉和猫王的外祖母、父亲以及继母等一群家人生活在猫王为妈妈和家人购置的房产(优雅园)中,而他本人忙着在好莱坞拍电影,时常不在家,而普瑞希拉需要努力学习,争取毕业,不然就要得回德国父母家了。
圣诞节的时候,他送给她一条贵宾犬,她经常和狗玩。
她想要做个兼职,因为那样很有趣,但是他觉得他的女人,只能在家等他的电话,他的要求一直如此。
后来,他遇到了另一个“人生真爱”Ann Margret,他们一起拍电影,她甚至被称为“另一个猫王”,但作为名流巨星的猫王不想拥有另一个巨星妻子,只想有一个贤惠优雅的老婆,普瑞希拉更适合做这样的妻子。
普瑞希拉适合做一个事事顺着他的妻子,不仅仅因为她没有事业,也无心学习,自从和猫王恋爱以来,她的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了,更重要的是,她是从14岁就开始被他培养的妻子。
猫王认为她适合画粗眼线,染黑头发,穿纯色的衣服,说她不适合穿印花衣服,每一件事她都照做了。
据说,猫王喜爱盛装打扮,即使在家里也不能邋邋遢遢,“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彼此”。
跟着猫王,她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白天需要去学校上学,晚上和猫王以及朋友们狂欢,以至于需要不停吃药维持清醒。
生活逐渐失控,有时候他们会进行cosplay的x爱游戏,比如装扮成护士或者学生、秘书,最后甚至发展成女女cos游戏,找来了一个女发型师参与。
对于让未成年少女(并且相当于他的童养媳)参与这类事,传记作者如此精准评价:这是对权力和控制的歪曲使用,类似于奴隶制或者人类奴役,也有点虐待狂。
但是普瑞希拉并不在意,或者说她的整个价值观都被扭曲了,愿意参与猫王要求他做的任何事,因为这样让她感觉到亲密。
对他而言,他始终称呼她为baby,baby girl,Satnin等一系列代表小孩的昵称,始终是父亲和丈夫二合一的一种身份,当然,当初她13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父亲不是父亲,亲生父亲去世了,这样的伤口是他来弥合,他来替代这个父亲的身份的。
不管再怎么扭曲和迟钝,当她早上打开报纸,看到的是猫王和别的女人的绯闻,这种情景下,再冷静的女人都无法保持平静。
猫王时常和工作中的女孩子各种牵扯,这些随意的关系都很容易敷衍过去,但是他和Ann Margret的绯闻闹得沸沸扬扬,她没有办法无动于衷,当她愤怒质问,据说猫王是如此回应的:我需要一个能理解这种事情可能会发生的女人,你到底要不要成为这个女人?
当时她感到对他充满恨意,一方面是强烈的恨,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挽留这个男人的心,模仿情敌的穿着和举止等等。
在电影中,风波之后,猫王又回到了她身边,说:结束了,希拉,我发誓,一切都结束了。
她是个好女孩,但是不适合我。
你是我唯一爱过的女孩。
事实上,他们彼此都失望地发现,他们从来没有合适过,就像传记里说的,他爱上的是那个14岁的女孩,她爱上的是11岁时电视里看到的巨星,他们都爱着来自过去的幽灵。
猫王曾经向普瑞希拉的父亲承诺会和她结婚,现在她21岁了,履行承诺的时候到了,在一个并不浪漫的时候,他献上了有21颗钻石的戒指,象征普瑞希拉21岁。
尽管他还爱着其他女人(但是他知道这个才是适合他的天使)。
婚礼被推迟了两次,最终,猫王的经纪人希望他赶紧结婚,要不然就不要和普瑞希拉生活在一起,否则,此事将成为巨大的丑闻。
猫王的父亲希望他赶紧结婚。
普瑞希拉也希望完成这个任务,她吞药假装自杀来逼婚(就是她第二次来孟菲斯过圣诞节让她昏睡了两天的那种药)。
最终他们举办了漂亮的婚礼,现在也可以看到相关视频资料,婚礼办得很美,是他们童话般的爱情的一部分,他们都非常紧张和激动。
婚礼后,普瑞希拉很快就怀孕了(女儿在婚礼后9个月出生),怀孕后她很少上医院,因为害怕体重增加,她一天只吃一顿饭,急于抓紧老公。
但是怀孕7个月的时候,猫王突然提出暂时分居,她回答说可以,到时候通知她,但是他从没有通知她离开。
电影《普瑞希拉》中表现了这一幕。
意味深长的是,一开始,普瑞希拉发现猫王出轨,都是愤怒质问,猫王也是愤怒回击“你太敏感了”“你太咄咄逼人了”“打包你的东西,搭下一趟飞机,回去陪你的父母吧”。
对于这种熟练的打压,慢慢地普瑞希拉完全习惯了,有些疲惫了,当她怀孕7个月丈夫提出“我们分开一阵子吧”,她只是平淡地回应:“你在说什么呢”“好吧,告诉我什么时候走。
”此时是他急着挽回了:宝贝,我不是那个意思!
别走!
孩子出生前,猫王正在熟睡,她一边叫醒他,一边给自己化上妆,正如电影中一样,孩子出生后她公开亮相,依然化着浓妆。
猫王对女儿非常宠爱,简直是崇拜她,他是非常重视家庭和孩子的男人,而且一直对所有人都慷慨大方,他给女儿购买昂贵的礼物(后来普瑞希拉不允许他送昂贵礼物,也不允许他宠坏女儿),买了私人飞机也用女儿的名字命名。
普瑞希拉为他生下孩子,完成了他的梦想(据说他略有圣母情结,生下女儿后的普瑞希拉就占据这样神圣的角色),尽管他还是追求其他的女人,当她们问他那普瑞希拉怎么办时,他会说他们不住在一起。
确实,生下女儿后,普瑞希拉住到了其他地方,他们开始过一种平行的生活,越来越缺少交集。
她开始上舞蹈课,改变形象,头发不再染成猫王要求的深黑,也不再拉直,不再涂夸张的眼线,她改变了生活方式,逐渐增强了自信。
慢慢地,她决定他们在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不再在一起了,为了离婚过新的生活,她出轨了他们都认识的空手道选手,之后向猫王提出了离婚,熟识他们的人,都觉得这不怪她。
这件事仍然对猫王造成了打击,虽然他可能早就觉得老婆很无聊,想要摆脱她,但不是以这种被绿的方式。
作为公认的性感偶像,老婆却和别人跑了,对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他在演唱会上选择了两首歌表达他的心碎和悔恨:Separate Ways和Always on My Mind,之后又沉迷于工作,制作了第二部巡演纪录片。
普瑞希拉的故事和很多少女遇到比她们年纪大的男性,被驯养,作为血包稳定他们的情绪,最后又被残忍抛弃的故事,都何其相似,看到最近的新闻,再来写这篇文章,我对普瑞希拉的成长和勇气都惊叹不已。
一个为了讨好丈夫,孕期每天只吃一顿饭的女人,突然开始学会爱自己,过自己的生活,不管在什么时候,这需要非同寻常的勇气,考虑到她从14岁就被驯养,被驯养的方式也颇有心机,她的丈夫是举世皆知的大明星,这样的选择真的不同意。
然而离婚还远远不是他们的故事的终点。
电影《猫王》和《普瑞希拉》都展示了普瑞希拉离开猫王的场景,台词略有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普瑞希拉》中,她说:我要离开了,我要离婚。
猫王十分不解:你疯了吗?
你拥有一个女人想要的一切。
你的意思是我瞎了,我预料不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你是因为另一个男人离开我吗?
普瑞希拉回答:不,是因为我要过自己的人生而离开你,我要走了。
这一段概括出她提出离婚的本质:过自己的生活。
在另一部电影《猫王》中,普瑞希拉说:我把一生都献给你,我什么都没有了。
我得走了,如果现在不走,我永远都走不了了。
在往后的人生中,普瑞希拉和猫王从未真正决裂。
一开始的离婚协议中,普瑞希拉只要求10万美元,并且加上每个月的赡养费,她1000美元,女儿500美元,这个财产要求太低了,之后她把前夫告上法庭,这次要求分70万美元的财产,赡养费也有相应的提高,但是出庭当日两个人依然有说有笑,关系很好。
由于女儿的存在,两个人依然亲密,猫王经常大半夜给普瑞希拉打电话,普瑞希拉向他抱怨,但是从没有真正拒绝通话。
她跟猫王讲去新几内亚旅行的计划,这是猫王想都不敢想的,而猫王则向她事无巨细地倾诉世界巨星生活中的一切,主要是皮带什么颜色之类的小事。
圣诞节的时候,猫王和普瑞希拉的家人一起庆祝,此时的猫王情绪抑郁,非常孤独,他向前丈母娘说喜欢他们这样的家庭氛围,丈母娘说你永远是我们的家人。
他给丈母娘写了一张10000美元的支票,求她向普瑞希拉说说好话,和他复婚。
丈母娘知道女儿的意志非常坚决,一定不会复婚的,但是看到猫王如此可怜,还是收下了支票。
猫王也相信他们终究会复婚的,他曾经对普瑞希拉说:希拉,去做你现在应该做的事,去看看这个世界吧。
但是等你到四十岁,我五十岁的时候,我们还会在一起,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当然,同时他依然有女朋友,不停和不同的女朋友生活在一起。
后续情况是,猫王没有活到他想复婚的50岁,42岁就去世了,猫王的粉丝也责备普瑞希拉,因为离婚后的猫王更崩溃了,堕落更快了。
普瑞希拉本人好像也很后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我们低估了他情感上的痛苦,他缺乏充分表达这种痛苦的渠道。
“你放我走吧,我把我的一生都奉献给你了,如果现在不走,我永远都走不了,请放我走吧。
”当时,她毅然决然的离去,才是真正的奇迹。
否则,这个从14岁起就“把一切”都奉献给猫王的女孩,真的永远没有尝过自由的味道,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
导演巴兹·鲁赫曼一如既往地沉溺于浮夸浅薄的视效,最平庸的是分割画面,最招人烦的是旋转摄影机制造从镜头A到镜头B的连接。
边看边想,这特么不都是广告里用的手段吗?
只见过广告导演拼命想把广告拍成电影的,没见过正经电影导演想把电影拍成广告的。
这位导演是一绝。
但比起《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种浮夸的广告式视效放在《猫王》里也不算违和,只是cheap一点而已,因为这种风格太像个show的风格,而猫王本人和他的音乐和表演,打心眼里就是一个show而已。
从来没有特别研究过猫王,一直觉得他只是六十年代摇滚年代到来的一个前兆,一个青年文化的icon。
尽管他到现在也是唱片销量最高的个人艺术家,但他可能在流行音乐史上的地位,远高过摇滚音乐史。
但《猫王》前半部叙述他的出道倒还挺有意思。
这个在孟菲斯黑人区里的贫穷白人家庭时长大的男孩,自小深受黑人音乐影响。
他在那种癫狂的黑人灵歌中沉迷,身体机械地抽搐,把身体和心灵都完全交给了潜意识控制;他又流连于比尔待,孟菲斯著名黑人音乐根据地,在妓院伴唱的乐声中感受到内心的震颤。
对,就是这些音乐源泉,造就了后来大红大紫的Elvis --- 这个白人男孩只是将黑人音乐里的悲愤和那种机械的身体抽搐搬到了白人观众面前,就已经让那些中产阶级家的女子突然着魔一样,同样将心灵和身体都交给了潜意识。
黑人音乐为什么会制造那种直捣潜意识的效果,这是《猫王》电影前半部带给人的一个问题。
但后来猫王红了,成了,电影也走上了那个“明星获得声名反被声名所毁”的老桥段里。
电影显示年轻的Elvis在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遇刺后,也萌发出社会和政治意识,希望make a statement,发出一些严肃的声音。
但他再怎么让女生尖叫发狂,也被牢牢掌握在出身马戏团的经纪人(汤姆·汉克斯饰)手中。
他不能按心愿作全球巡演,不能唱抗议歌曲,只能日复一日在赌城浮华的酒店里驻唱,最后药物上瘾英年早逝。
这样的情节似乎暗示,本来能更有艺术建树的猫王,是被贪婪和万恶的资本主义耽误了,他声名显赫却完全没有自由。
这样一个社会批判性的结论,说实话我是心里存疑的。
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他的认知结构决定的,同样的社会里,Bob Dylan从二十多岁唱到八十多岁,一生不羁创作,没有人或资本能够“控制”得了他。
而Elvis尽管也有音乐天份,但毕竟还是追求世界浮华的东西,他被经纪人所控制,其实是被商业控制,也是被他自已追求的声名所控制。
他悲剧的命运,到头来还是自已认知层次上的局限造成的。
当然巴兹·鲁赫曼不会聊这些东西,《猫王》只是部浅薄的人物传记片,一部巨型的广告片,无非是要唤起人们对逝去偶像的某种简单的同情而已。
但好在还有电影前半部的黑人音乐,让人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猫王音乐的根。
猫王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他的哥哥去世了,父亲入狱,所以妈妈把所有的爱与寄托都放在了他身上。
猫王因此有了恋母情结,不停地去讨好妈妈。
一个人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
但是猫王的妈妈过度爱自己的儿子,其实他妈妈内心有很大的焦虑,所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恨猫王的人身上,所以她看到的全是眼中钉。
因为妈妈过度关注在儿子的缺点上,所以他听到的全是儿子缺点的声音。
如果你没有这种过度的关注,你也是不会受到同类因素影响的。
妈妈之所以会过度关注儿子的缺点,是因为她希望儿子是完美的,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她的追求完美也是因为她自己的不自信。
如果她自己是自信的,也不会这样极度去追求所谓完美。
所以他妈妈的内心世界上是有个洞,这个洞是别人填不满的。
猫王的妈妈其实没有自我,把儿子当做唯一的精神寄托。
她要求儿子去外地生活,也要每天跟他打电话。
她老是不停地担心儿子,所以她常常酗酒。
她把儿子死死地捆绑在了手里。
而猫王也过度地依恋妈妈。
因为猫王的妈妈内心有个空洞,无论儿子做得多好,她永远无法满足。
猫王妈妈的这一切问题也传给了自己的家族。
猫王妈妈不爱自己,猫王也不爱自己,猫王的女儿也不爱自己,所以他们也没办法完全爱上别人,所以他们会不停地寻找外界的刺激。
猫王在事业上非常地成功,站在舞台上,他就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但是舞台下的他内心却极度地空虚。
虽然猫王遇到了自己的挚爱,并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而且有了幸福的结晶,但仍然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与寂寞,他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他却不停地找外遇和吃药,寻找外在地刺激。
对他来说,妻子就像妈妈一样,是他的依靠,但却无法填满他的心。
最终,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他的妻子曾劝过他进行心理治疗,但是他没有听进去。
一个人的焦虑其实是内在造成的,如果你的内在不稳定,那么外在的风吹草动都能造成你的焦虑。
猫王即便是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都无法消灭内在的焦虑,所以他需要在外在不断寻找刺激。
猫王把经纪人当成了自己的父亲和依赖,虽然经纪人很商业化,甚至一直在欺骗他,但是他确实很懂猫王,能够理解猫王,所以猫王离不开他。
很多次猫王都想摆脱这个经纪人,但却一次次又被经纪人牢牢的握在手里。
而猫王的经纪人嗜赌如命,欠下了巨额的贷款,所以想尽各种办法,不停地压榨猫王。
他们之间就这样纠结与纠缠着,直到猫王去世。
No. 2505,《猫王》。
讲述一代传奇歌手Elvis Presley的传记电影。
导演之前拍过《红磨坊》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做其他评论,只说一点有趣的发现,接近片尾处主角有一段独白:你知道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没法降落,终其一生都要飞翔,飞到累的时候只能展翅睡在风中……它永远不会落下来,除非等到它死的时候。
此段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张国荣的一段独白几乎一模一样:我听人讲过,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这个相同的比喻也确实道出了两部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似的命运:一生反叛,放荡不羁,追求自己心中的彼岸,内心又极度孤独;一旦梦想破灭,彼岸消失,则英年早逝。
甚至《阿飞正传》的英文名:Days of being wild,都很合适作为《猫王》的副标题。
也许导演真的借鉴了《阿飞正传》里的这段独白也未可知。
总之很有趣,也很伤感。
只能充当一部华丽喧嚣刺激眼球的歌舞片,以及年轻人了解一代摇滚传奇的纪录片,从被纪念者形象和灵魂塑造的角度,我并不觉得立得住。
真正打动我的就是三个场景、三首歌——开场表演《that’s all right, mama》,融合白人乡村音乐与黑人的蓝调节奏,配上他撩人的扭动,确实让人肾上腺控不住,玩音乐还是要吃口天份饭;圣诞音乐节为马丁路德金创造的《if I can dream》,明显融入了一个歌者的真情、思想和价值观,没有了无休止的扭动,却能实实在在打到人心里,那首歌百听不厌;再就是电影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演出《unchained melody》 ,那是我听过的最动情最动人的版本,原来表达最浓烈的情绪不一定要用最高亢的音调、最饱和气息,弱下来、停下来,蓄一口力量,往上再往上,反而让人陶醉又心碎。
相比于类似题材,《波西米亚狂想曲》和《AMY》我认为更胜一筹,因为除了音乐,我能看到鲜明的音乐人本身。
巧的是,这些极有天赋又极高成就的灵魂歌手,终究不可避免陷入迷失,艺术、舞台、歌迷汹涌的爱让人沉迷,这是普通的生活场景和普通的爱没法比的,所以在演出间隙、演出结束的孤独时刻,他们都走向了药物,也导致过早过完辉煌的一生。
特别喜欢最后一首歌中间猫王的独白: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是个梦想家,我看漫画时,就成为漫画里的英雄,我看电影时,就成为电影中的英雄,我曾经做过的每一个梦想,已经实现了一百次。
Elvis第一次亮相台下观众的表现的确让人震惊,这不是功成名就的猫王,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我能理解盛名之下的猫王能让舞台下的人为之癫狂,但此时是否表现太过,这种靡乱的状态我只在《香水》里见过。
影片想将猫王的一生全部囊括,但即便用了160分钟的时长,也无法尽书,反而如流水账一般,填的满满却没有重点。
而且将Colonel作为叙述者,让两人的矛盾没法全面展开,从始至终也没让给Colonel清晰的定位。
虽然相爱相杀的确见仁见智的,但结尾字幕出来的时候,还是让人感觉和Tom Hanks全片的基调有些违和。
明星其实从来就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那都是经过资源整合,偏差调整,言行规范后的虚拟形象。
就像现在偏偏一律的偶像们,就像稍微表现出叛逆,就被逼着对狗唱歌的青年Elvis。
但传奇不同,成为传奇的人一定是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他不能是流水线产品,不会是合家欢人物,不能单纯只是能力出众,同时要有自己的思想。
业务能力只会让人喜欢,唯有思想才能对人产生影响。
结尾一曲Unchained Melody,你能看出他明显的精神状态不佳,但依然动人心魄,这或许就是传奇应该有的样子。
这个猫王的称号也是中文语境给起的,大概来自香港,比喻普雷斯利的胯部动作像公猫发情,吸引一堆女性像母猫一样围在他周围,但在英文语境可没有Cat king一说。
这部电影普雷斯利的丑事也没说:他如愿见了尼克松,结果尼克松被他忽悠了,他口头说反吸毒,教育青少年等等,就要了一个麻醉药物和危险药物管理局徽章,从此,美国警察从来不检查普雷斯利的物品,也就造成他随身携带大麻等众多药物,据说猫王一生睡过3000个女人,肥胖加上滥用药物,于1977年在厕所心脏病猝死……
擅长歌舞片的巴兹·鲁赫曼拍传奇歌手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但效果好不好还要见仁见智。
影片前半程节奏很快,让我看着进度条不禁怀疑怎么能这么长时间?
答案是后半段,也就是埃尔维斯当兵回来后,节奏一下子就慢下来了,但糟糕的是有没有哪场特别记得住的戏。
当然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看完整部片我也总结不出埃尔维斯到底是个怎样性格的人!
尤其后半段,一件件事发生在他身上,看不出他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只是事情发生了,他的生活渐渐衰落了。
但值得赞扬的是对他经纪人这一角色的刻画太棒了。
“上校”也许是骗子但也是伯乐,也许是叛徒但也是战友。
他不是正派也不是反派,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化的层次丰富的人。
还得说汤姆·汉克斯是演技之王啊!
至于男主角奥斯汀·巴特勒,他在歌舞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应该也看了很多埃尔维斯生前的影像记录,可以说是神似形也似。
但回归到结合剧情的演技来说……在好莱坞厉害的年轻一代里真的算不上多好。
没了挚爱的陪伴 其实拥有了全世界 又怎样
成为巨星若迷失自我就要付出的代价,某些段落拍得太危言耸听了,汉克斯贴着假脸演技无处发挥,男主角虽然长得不像猫王像贾斯汀比伯,但是能做到神似下了不少功夫
这个长相…选角是认真的吗?这个面相哪里有半点猫王当年的盛世美颜,只有溢出屏幕的油光和刻薄,还是看正版猫王洗眼吧
导演非要把电影剪那么长是觉得故事有意思还是拍了不能浪费?全片除了最后真实猫王的视频和声音让人动容 其他部分有必要拍出来吗?主演演不出身份的纠结和对音乐的热爱 使劲切Tom Hanks也救不了场啊 把猫王走红的原因拍成人形筋膜枪(an mo bang)不知道编剧是小看了女性粉丝还是小看了那个时代的音乐
就像在看非常华丽的百度百科解说
华丽且冗长。猫王也许魅力无限,但演员本身毫无魅力。😌
剪辑视效太尼玛华丽了,导致前半段感觉文戏反而弱了。主线与经纪人的纠葛和pua在最后能够感受到那种难解难分,但是剧本上感觉还是差一口气。但是不得不说演技炸裂,不同时期的elvis神情状态的表现确实绝了。很想说两个半小时的篇幅略微长了,但是两个半小时对于我这种对elvis不太熟悉的人来说确实也是一场journey.
很喜欢这个讲故事的风格,激情、炫丽,剪辑突出,整片铺满了音乐,很吸引人,画面冷暖色调能表现人物内心状态,在人物塑造上还是俗套的好莱坞式的刻板,影片借由旁观者叙事,切入点有趣,可只能展示猫王的寂寞、迷茫、被资本控制,再无更多深入,影片展示出的人生几个关键节点的决定可以理解,但对于一个自由的灵魂我不感觉这很有说服力
花哨得像一段段娱乐新闻素材,但依然>>>>>《 波西米亚狂想曲》
看完闪完头很痛 但倒是学到了一些剪辑拍摄手法 不过重点是budget高才可以squander… 以前不了解猫王 看了之后就觉得有些人真是天生的performer
对不起结尾无脚鸟太让我出戏了,“无脚鸟”几乎可以用在大多数巨星身上都能说通,但用在阿飞那样的普通人身上却更显得浪漫和唏嘘。
精彩好看!两个半小时不嫌长!知道猫王有名,但不知道这么有名,终于知道了来龙去脉,有音乐天赋,且极自负的人可惜被父母绑架被经纪人操控,要能有主见的走出,接受现实,也许会很不一样。而且“猫王”这个名字是不是中国人翻译的,英文没这两字儿啊。
从经纪人的角度切入猫王来拍这个传记片,感觉还蛮有意思的。拍得无功无过,但传记生平交代得还算清晰了,也算是补了补课
秉承了导演一贯浮夸至死风格,但在猫王这个浮夸至死的角色上还很贴切。除了承认了猫王对黑人音乐的挪用,最好的是并没有刻意拔高立意,猫王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思想或者参与重要的运动,他只是个被剥削了一生的表演者。
为舞台而生的传奇,也是时代的叛逆符号,然而在资本主义面前猫王也不过是金丝雀。巴兹·鲁赫曼太适合拍华丽歌舞片了,160分钟几乎全程hype的状态,就像经历了一场视听感官的轰炸。这种过度主义和猫王的闪亮风格还蛮搭的...
一场除了时长太长其他还不算太糟糕的模仿秀 导演拍拍广告可以了
Believe the hype!! 在电影院观看的体验一定很好🥹 看着都替剪辑感到心累 说实话看之前非常怀疑 (凯莉日记时期的演技🤧)但austin butler确实演到位了(肯定比同期竞争那几位强…)声音真像 服化也是技术高超 好多角度简直一模一样
致敬马丁路德金的那首If I can Dream一响起来真的破防!正因为有这样勇敢和纯真的灵魂,我们才会有更自由、理想主义和共融的世界,才会有伟大的摇滚乐!虽然是一个浪漫化呈现的结果,但还是很喜欢结尾那段旁白,不是心脏病或糟糕的合伙人,而是对舞台和音乐的爱燃尽了他的生命。大概这个渴望自由却又永恒迷失的灵魂就像屏幕最后亮起又消失的那颗孤星,“火萎了,我也走了”。人间再无猫王。
死者为大的传奇型传记片的硬伤就是你不能说他不好,所以本片中的猫王一定是个有梦想爱粉丝毕生燃尽自己的正面形象,各种的问题只能带过再带过不可能真的触及,然而最大的问题显然还是叙事视角,通过帕克上校口述的切入点是一种预设的先入为主,争议人物的争议无从呈现,汤姆汉克斯只演好人的定位更是模糊了这个角色的边界(更不要说他抢了猫王的戏),虽然和莫扎特传一样都是侧写式的人物传记片,但帕克上校与萨利埃里在剧作性质上却有本质不同,简单说本片是一部精心包装的经过粉饰的,而且还是由剥削其一生的帕克给你讲的猫王的故事,这既是最鸡贼的地方,也是对已故猫王最大的不尊重
在圣诞特辑猫王再次翻红之前的部分,还可以看做是以猫王明星史为中心的故事来看,后半段开始就变成了经纪人和明星之间龃龉的金钱故事了,总的来说歌儿很好,故事叙述一般。但,猫王的人生也足够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