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最早发表于2016年2月1日。
思张学良情路历程:去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山河故人》中有这么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张学良,曾经的少年英雄,东北少帅,他的一生给这句台词做了最好的注解,他一生桃花无数,陪他的有朱五、蝴蝶、谷瑞玉等过客似的名媛明星,更有三段让他剪不清理还乱的情路坎坷。
一念情深:赵一荻赵一荻,我们更习惯叫她赵四,是陪伴学良时间最久的女人。
她本该是他的初见。
赵四小姐,当时作为交通部长的女儿,年纪轻轻便已是知名人物,不到16岁就成为了北洋画报封面女郎,技压群芳,美艳绝伦。
他们相识于舞会,一见钟情。
真爱往往能冲破一切阻力,为了一个有妇之夫,她为他退婚,只身弃家赴沈,也让父亲跟她断绝了父女关系,逐出家门。
赵四娴雅安静,但是面对爱情,爆发出了内心的火热和决绝,无视道德礼教,无视亲情流言,甚至无视名分,她只想在一起,就好。
学良无力招架,带她登门,对凤至说:我要把她留下。
这次,是他真正全身心投入的,第一次爱情,最终,她成为了陪伴学良一生的红颜知己,为了给她一个名分,学良不惜狠心给大洋彼岸的凤至寄去了离婚协议,那年她已陪伴他36年,他给了她一场迟到三十多年的婚礼。
柏拉图之恋:宋美龄他们是真正的门当户对,也是最合适的结发对象。
但是命运让他们没能最终走到一起。
1925年,五卅惨案,学良奉命去调节冲突,作为奉系军阀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刚到上海就成为了招待宴会上的主角,他俊朗的外表和优雅的谈吐引得台下所有人拍手称赞,其中有位秀发乌黑、身着红色旗袍的青年女子,24岁的张学良第一次见到了28岁的宋美龄,他们互相欣赏和倾慕。
他们有共同的观念和兴趣爱好,他有思想有学识,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她有见地有美丽,出身高贵,端庄大气。
他和宋三小姐一起玩耍,跳舞,还有英文伴读,似乎他们坠入爱河已是命中注定,可是他已有了妻子,他们相爱却不能相依。
当30岁的宋美龄嫁给蒋氏中正,没了爱情,她献身于政治婚姻,一切尘埃落定,此生只能做红颜知己。
于是西安事变之后,她为保住学良性命不惜威胁丈夫甚至以命相抵。
于是每年他们都保持通信,他叫她夫人,她称他汉卿。
当学良走完101岁的生命历程,美龄将美丽的花环献于学良墓前,花环雪白的缎带上写着:送张汉卿先生远行。
蒋宋美龄敬挽。
104岁的她用这样的方式送别她最亲密的朋友“汉卿”。
此生相负:于凤至于凤至,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旧式女子,她是大家闺秀,是博学多才的女秀才,是普通男子最想拥有的爱情。
可是父母包办,命运让她和学良成了结发夫妻,她成了学良一生的大姐。
然而这桩不被看好的婚姻,让学良和凤至过出来些许滋味,凤至贤淑聪慧,雍容大度,会为人处事,不止主仆称赞,学良亦敬重大姐。
曾经学良不满父亲的包办,却最后妥协,张作霖对他说,你不同意旧式婚姻,可以以后在外面找女人。
这话,害了凤至一辈子。
事变后学良被囚,身在英国的凤至如五雷轰顶,立刻飞到学良身边,从此她陪伴丈夫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幽禁生活。
但她渐渐积郁成疾,被迫赴美就医,可是这一别成为了他们最后的见面。
从此,她在大洋彼岸开始了二十多年的等待,可最后等来的是一纸离婚协议书,她是何等坚毅宽容的女人,没有死缠烂打,横加阻挠,默默签字。
当得知凤至病危的消息,重获自由的学良即刻赴美,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座冰冷的墓碑,他最终没能和歉疚一生的结发妻子见上最后一面。
虽然早已成路人,凤至仍把身旁的空穴留给学良,她一生视自己为名正言顺的张夫人。
这一生,她都是为他而来,这一生,她懂他爱他帮他,无怨无悔,可是,学良最终还是和赵一荻葬在一起,他负她一生。
《圣经》中这样说到: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唯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
或许,爱就是要亏欠。
只因为你对我太好,我一直想去偿还,我什么都没有,唯有用一辈子去还。
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不亏欠,我们怎么能够如此刻骨铭心的记着对方,不亏欠,学良心里的那份不安又怎么会一次次的在梦里面不断出现。
或许,真爱本就是彼此亏欠。
龙应台在《目送》中描述父女母子,夫妻亦如此,学良和凤至,结发却最终要分离,夫妻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只能在梦里,他们才能再次相遇,在洛杉矶的街头,在街角的咖啡店,她不知,汉卿,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她会带着笑脸,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说句“好久不见”。
也或许,只能在下辈子,他们会有缘再次成为恋人,成为彼此真正的爱情,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伴侣。
可不知道的是,等他们再次相遇,是否仍是冤家,仍是路人,学良,凤至,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看来不喜欢文章的不止本人,即使不喜也打分公允,文章犯了天下男人都有的病,得治。
至于少帅麻,出身地位,外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人不风流枉少年,没玩够就成家错也没错,少年丧母,缺管教,子承父业,不是软禁的话有几房是迟早麻。
至于说为少帅洗白,如此看来,黎叔也没这意思吧,人本多情,亦正亦邪,抛开教科书的正即是正吧,人生本来就是第一次跌跌撞撞往前迈步,没有西安事变,历史长河的推进始料未及,而我们少帅的跌宕人生戛然而止,如同用一己之力推动历史大车轮,相比于凤至人说悲剧,那少帅他个人是一出什么剧呢。
对于韩剧给高分的童鞋们,各位高抬贵手,让我们也心宽体胖,为国剧加个油吧。
这两天集中看了《少帅》,一个争议演员演了一个争议人物,确实很有一些娱乐话题。
不过,我看它倒不是因为演员,而是因为导演张黎。
张黎拍过很多知名历史剧。
比如,《走向共和》拍的是晚清的危局与改革;《人间正道是沧桑》,拍的国共的合作与纷争。
可以说,这两部历史剧,是现今最丰富,最耐人寻味近代史版本。
而今,我把《少帅》看成他近代史的第三部,讲的是军阀的飞扬与苦撑。
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电视剧主题的设置重点,并没放在九一八和西安事变上。
九一八可以看成前事的宿命,西安事变更是草草收场,无心和正史发生冲突。
电视剧的重点,反而放在张作霖与张学良这两代军阀的父子关系上,并由此演化出张学良与郭松龄的师生情谊,以及张学良与杨宇霆的主臣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导演其实很巧妙地把历史剧转化为家庭剧,运用子承父业这个百试不烂的设置,写出了一个历史家族的喜怒哀乐。
这布置像极了科波拉的《教父》和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的混合版。
它们的主题都是,一个深深爱戴父亲的儿子,决心把父亲的事业继续下去,为此扭曲自己竭尽全力。
一个无心权力的人,不得不坐上权力的宝座,为自己的宿命无望挣扎。
说到张学良,不能不提到张作霖。
张学良的肉体生命是父亲给的,他的政治生命也是父亲给的。
在传统历史形象中,张作霖是马匪出身,“妈了个巴子的”不离口。
电视剧也反映了这个形象,不过更突出了他心思如发、善于周旋的政治本色。
在剧中,张作霖说:“什么是江湖。
江湖,就是人情世故,能应对就不易。
懂全了不可能,打那是土匪。
”这浓缩了他的政治哲学。
虽是土匪出身,却精通人情世故,知道政治的本质。
在和冯德麟竞争东北王的过程中,他没有一触即跳、用武力解决,而是外交结北京政府,内以金钱、情谊安抚。
同样对汤玉麟的分裂图谋,他当机立断解决兵权,事后又择机多加安抚。
最终他兵不血刃解决了东北王的归属,避免内讧带来的实力损耗,也强化了集团内部凝聚力。
这是他比关外军阀的高明之处,关外天天是府院之争、直皖大战,他是团结弟兄攒实力、谋发展,借助关外这个天然的避风港,实力安能不逐渐强大起来。
同样在内政上,张作霖也多有建树。
他重用王永江整理财政金融。
东三省的收入从每年亏损二千万两,扭转到每年收益三千万两。
这为奉系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是奉系出关逐鹿中原的最大本钱,可以说王永江是奉系的最大功臣。
军事更是张作霖的重头戏。
他依靠他的绿林兄弟打下江山,又重用各色军校生整顿训练部队。
张作霖说,东北军里有三种势力,一种是老派,和他一起起家弟兄们,对他忠心不二、生死与共,代表是张作相;一种是洋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见多识广、通晓现代军事,代表是杨宇霆;一种是土派,陆军军官学堂毕业,从基层干起和士兵同吃一锅饭的,代表是郭松龄。
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老派是忠,洋派是新,土派是能。
张作霖要做的,是三派都要用,又不能对一派过于亲近,而是既重用又牵制,把三者拧成一股绳,让他们完全为己所用。
此等既是政治心术,又是推心之言。
细细想来,近代史上哪一个政治团体,何尝不都是如此情形。
最后脱颖而出的不是能力最突出的,而是最善于整合各派势力,能够为所有人接受拥戴的。
张作霖正是用此等手段,将势力扩张到整个北方,成为北洋最后一位大元帅。
但胜者败之因。
也正是如此,在势力膨胀到顶点后,奉系也快速衰败。
因为奉系的强盛,并非其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是张纵横捭阖的政治外交技巧,加上能人王永江积累的财政储蓄。
等前者捉襟见肘,后者又逐步耗尽,张作霖的政治结局只能黯然落幕。
同样是张作霖命门的,还有他和日本人的关系。
在剧中,杨宇霆打了个很生动的比喻,一个人向银行借钱,如果只借一元、两元,银行是他的老板,但是他一下子借了一亿元,这样他反而成了银行的老板。
银行怕他倒闭,就不能还钱了。
于是,他以此为借口不断向银行借钱,借了几十亿几百亿。
为了表示信用,他也会有抵押。
借钱的人就是张作霖,银行就是日本人,抵押品从东北扩大到华北。
起家之初,为了壮大自己,他必须向日本“借钱”。
为了向日本“借”更多,他要保证自己更加强大,描绘的蓝图从东北到整个北方乃至全中国。
但是等到张过度膨胀开始节节败退。
日本人就开始担心他们的“借款”,要求张尽快兑现承诺的利益输送。
可是,张作霖依旧用他的江湖手段,打哈哈拖着不办。
日本人骂他没有契约精神。
国家主权当然不是生意。
但日本人也不是只会动口的生意人。
他们策划了暗杀,张作霖命丧皇姑屯。
张作霖的死,也意味着军阀时代的终结。
在军阀时代,依靠外国援助,可以强化军事实力,割据一方领土,左右中国政局。
现在,那样的时代逐步逝去。
说完了老张,再说小张。
张作霖是天生的政治家,张学良却原是无心政治的年轻人。
他有年轻人的共性、有活力、有理想、易冲动;也有公子哥的特征,爱美酒、爱女人、爱party。
他有他的烦恼,那个庞大家族的一切他都得适应。
看到那个刚刚死去亲妈的小孩,来到奉天陌生豪华的大院里,得新认一帮年轻又陌生的妈妈们,我能感到那种尴尬、别扭和无措。
在那个热闹繁华的地方,没妈的孩子内心如此悲凉。
在这个基础上,电视剧把他和表嫂的不伦之恋,演绎成一种内心取暖的恋母情节,是由一番戏剧的合理性。
他有他的愤怒,婚姻这个终生大事,竟由父亲专断决定,作为一种政治报答,让他娶大自己三四岁的女人。
他一度想悄悄逃离这个家,买了船票去美国去读医学,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如果真的成功了,也许人生就完全改写了。
可是在检票口,他被拦了下来。
前来的杨宇霆告诉他,他是张作霖的儿子,所以父亲不同意,他永远也离不开奉天。
杨说:“没有人愿意生活在别人的庇荫之下,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在咱们这个父权的传统里,儿子天生就对父亲的全是充满渺视和贬抑。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父亲,我奉天参谋长,有必要对你这个一身奶味的青年说这种语重心长的话么?
”杨宇霆虽然理解张对父亲的不满,但他也代表着张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成了父亲的化身。
这个象征,可以看成电视剧后面张杨冲突的伏笔。
强硬、固执、粗暴,如果父亲给张学良的只是这种形象,他就是五四时典型的反封建家长的革命青年。
不过,父亲还有另外的形象,亲情、信任、期望。
谆谆教导和精心培养,成了父亲向儿子表达亲情的方式。
父亲手中庞大的家业,也激发了张学良的责任感。
父亲原指望他读书上学做文官。
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他决心进入东北讲武堂。
在军校,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师——郭松龄。
在张学良眼中,郭松龄有才干、有理想、有道德。
他的新思想深深吸引了张学良。
他们在军校成了好师生,在军队里成了好搭档。
在他们一起整顿军队、革新军事。
张学良也获得自己的军队基础——奉系第三军团。
某种意义上,郭松龄成了张学良另一个意义上的父亲,思想上更为高尚,情感上更为深厚的父亲。
在郭松龄看来,拥有新思想却在旧军队不得志的他,遇到了他原本看不上的执绔子弟,却成就了一段奇缘,就像管仲遇到了齐小白。
郭有了一展才智的机会,也拥有了更大的抱负或野心。
特别是在他战功赫赫却赏赐不公的情况下,他打着拥戴小张的旗帜反叛老张。
自己情深父子的老师,却要反对自己敬爱的生父,而且是打着拥护自己的名义,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他夹在两者之间痛不欲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生父,自己权力的真正支柱。
他率领军队在巨流河与老师对峙,让打着自己旗号的老师落荒而逃。
郭松龄最终被捕惨死,他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弑父。
在精神的幻灭与挫败感中,他选择花花公子式的方式麻醉,女人和吗啡。
离开了精神上的父亲,他还有真正的父亲。
张作霖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他、教导他、培养他,为儿子能真正执掌自己身后的权力竭心尽力。
在父亲身边,他得到了一丝安慰和感动。
有意思的是,和父亲关系的改善,也方便他改善与正妻的关系。
他开始慢慢尊重和喜欢这个知书达理、精明能干的太太。
从常规预期看,父亲的生命还有很长一段时光,他可以在父亲庇护下享受高级军官的潇洒生活。
这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康复。
然而,皇姑屯事件发生了,他失去了父亲。
那个父亲,虽然有时粗暴固执,但能给足够支持和援助。
他可以躲在父亲背后,不立即面对政治风雨。
现如今,他只能依靠自己,扛起东北军政重任。
这时,他只有二十八岁。
二十八岁的年龄,你让一个富二代立刻全权掌管父亲的上市公司,在现在的我们看来都是很难的事情。
何况是当时要接管东三省这个庞大的基业。
这么看,接不上班倒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惊奇的是张学良反而接上了班。
当然有老臣们的一片忠心,但也要看到军阀子承父业的只此一家。
从这个角度看,张学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他是军阀后代中的佼佼者。
他把奉系乃至自己的政治生命延长了7年。
不过,具有讽刺和悲剧意味的是,他仅仅是表面上接上了班。
他没有力量和日本对抗,也没有手腕和日本周旋。
老臣们服从他,仅仅是因为他是张作霖的儿子。
这一点在杨宇霆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他一心要像辅佐老张一样的辅佐小张,却轻蔑地把他称为孩子,嫌弃他懒散的公子做派,嘲笑他离不开吗啡。
他把他急于东北易帜的心态,说成小孩急于证明自己的冲动。
他在剧中说:“老帅不在了,东北的情况呢,叫满局残棋余劫子,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
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
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
”这态度从他的角度无疑是忠言逆耳。
不过,张学良正处虚弱无助状态,渴望做大事证明自己。
杨宇霆无疑是公然藐视,加上郭松龄在时的旧怨。
在忍无可忍状态下,他下令枪杀了杨、常。
张学良借助杀人立了威,但是也让老臣们噤若寒蝉。
杨宇霆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父亲,喜欢教导、自恃权威、爱摆架子,可以看成张心中负面父亲形象。
杨宇霆代表的负面父亲形象,与郭松龄代表的正面父亲形象,两者合起来正是生父张作霖的丰富形象。
然而生父死了,郭也死了,张也通过杀杨完成另一类弑父。
电视剧就讲完三类父亲的故事,从戏剧结构上进入尾声。
他心中的父亲全死了,身边的老臣也不敢多言。
他真正孤立无援了,只能摆弄自己纸糊的部队。
在中东路事件中,奉军遭受惨败;在九一八事变中,奉军不敢抵抗。
从某个角度,九一八是张学良政治的宿命,是他急切政治的必然结果。
杨宇霆说的没错,年轻的他太急于证明自己了。
他急于和日本对抗,改旗易帜,诛杀重臣,急于出关,左右局势,甚至还听信中央,攻打苏联。
结果他扩大了自己的敌人,却没有增强自己的力量。
当日本恼羞成怒,真正开始出动武力时,他却没有可以真正依靠的力量了。
他期望中支持他的南京政府,也不过隔岸观火、虎视眈眈。
九一八对他是个两难选择,是伸头瓦碎,还是忍辱偷生。
他突然又恢复了军阀本色,选择保存实力甘受骂名。
不过这仅仅是保全了6年。
1936年,他又遇到同样的困境。
前有战力惊人的ZG,后有虎视眈眈的中央军。
结果他又超出想象力的发动西安事变,也顺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我觉得,剧中的张学良虽然有军阀的父亲,也能做出些军阀的手段。
但在内心深处却不愿是一个军阀,这只是他勉为其难的一个责任。
他时刻都想逃避,年轻时想离家赴美学医,从军时用酒精女人麻醉自己,随蒋回南京不也是逃避呢?
他抛弃了自己的军队,可以心安理得做个怡然自乐的自己。
软禁对剧中的他,何尝不是一个解脱。
只是他会后悔么,后悔那段从检票口被截开始分叉开来的路。
他应该主动进入讲武堂从军么,他真的需要扛起父亲留给他的基业么。
从1917年年到1936年,仅仅20年的时间,他是证明了自己,还是否定了自己?
他说过,我的事情到36岁,然后就没有了。
他可以用后半生时间,好好思考自己的生命。
这部剧很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每个人都在对张学良评价,这些评价出于各自的立场,但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张,实质上是导演声音的代言人,成了张学良评价的多重奏。
下面选择一些典型:这一位东北的继承人,有一股冲动和任性,他自己都很难控制,奉系内部有新派和旧派之分,其中新派里又有士官派和陆大派之分,郭松林事件后,陆大派集体受挫。
他们依附于张学良之下,充满了对士官派首领杨宇霆的集体仇恨,张作霖死后,陆大派咸鱼翻身,反而是士官派的杨宇霆变得举步维艰,但由于初登舞台的张学良要实行易帜更化,遭到我国阻击之后,权威顿失,怀疑声四起,虽然奉天的军权掌握在张学良手上。
但权贵中的要员几乎都重聚在杨宇霆身边。
张学良已经感觉到他的权威正在流失,却又只能问计他并不喜欢的杨宇霆,他无法面对如此复杂的危急局面。
他变得容易急躁而冲动——————菊池武夫这孩子刚上台就不知轻重,和日本人在易帜改棋问题上打劫,对日外交搞了几个月了,杀得昏天黑地的,劫子还是劫子,这事完全可以由我来办的,线钓得长长的,事办得缓缓的,早早晚晚我都能赢他日本人,无奈啊,这孩子太想证明自己可堪大用了。
上台的当天就急着办,完全把我给避开了。
我杨宇霆伤心啊,那你又能怎么办啊,孩子就是孩子!
——————杨宇霆那二十郎当岁的年轻人是上将,我也是上将,到底是谁领导谁啊——————蒋介石张这个人属于新时代,花花公子,未经危难,摔一跤也不完全是坏事。
——————蒋介石的幕僚我们弄清所有人,都要弄清他的出身、他的学历,他的经历,他的故事,否则将无从谈起——————宋美龄我的事情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张学良
本来一开始,对文章的戏路就不感兴趣,演小混子,演不过夏雨,演真汉子,于震都甩他几条街,从最开始奋斗里的那个叫啥来的小子,就一直觉得不咋地,总在脑补,是不是换成夏雨,或者谁谁谁好点,到后来猎豹里的那个残疾团长,有感觉有点生硬,比李幼斌的那个团长差太多,后来演小爸爸,就感觉整部片就小孩子过家家,看了两集弃剧了,直到这部少帅,本来不想看,在朋友的一再推荐下,硬着头皮点开了少帅,从一开始的几个小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脸冻的通红,到几个后妈都没有想象中后妈那种刻薄,各种感觉,说实话,挺不错的,直觉告诉我,这应该是部好剧,结果,第四集,文章出来了,靠,我是看过一本台湾女作家写的张学良传记的,别骗我,虽然张学良吃喝嫖赌抽样样都会,可总得是张家大宅里出来的贵族血统吧,有点傲骨可不可以啊,这么大一个题材,就说说和她表嫂偷情那点事吗,总给刘岩的大奶和大屁股甩镜头几个意思啊,好吧,现在电视剧,有那么几个博眼球的镜头不过分,还是说说张学良吧,从一开始的名师教育,到与生俱来的英气,还有自幼对各种兵器的熟悉对横刀立马夺天下的挚爱,,,,,最后长大,就长成了那么一个文章版的地痞浑混,简直就是韦小宝和田伯光的合体啊,不是说张学良不能是混混,翻阅民国的老报纸,看看那些记录片,可以理解,张学良除了在西安事变那种大是大非面前,爱国了一回,也没多少正能量,可仅仅就是这样,张少帅也是民国美男子啊,风流倜傥第一人啊,就算风花雪月了,就算胆大包天了,那也是个轰轰烈烈的人啊,能不能别那么浮夸的演啊,不笑,咧着嘴硬笑,哎,不知道该从哪里吐槽,文章真的不行,演张学良,只是一个败笔,如果此剧叫大军阀张作霖,或者叫东北王,或者直接叫雨帅,让李雪健老师挑大旗,文章打打酱油,也应该是一部好片,,,,,这,少帅,演的狗屁啊,直接叫民国小男人,或者乱世小混混好了。。。。。。
看了评论好多人给了一星,有人因为文章,有人在对比芈月和太子妃(什么鬼),理由无逻辑不理智,看完短评,只想起毛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段话:制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
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他们生活中有什么令人感到诧异或者迷惑不解的事件,人们就会如饥似渴地抓住不放,编造出种种神话,而且深信不疑,近乎狂热,这可以说是浪漫主义对平凡暗淡生活的一种抗议。
传奇中的一些小事成为英雄通向不朽境界的最可靠的护照。
是不是洗白片,我历史不好,不喜勿喷。
看了看少帅的评论,最逗的是那些说,李雪健老师演的真是形神兼备,文章演的要什么没什么,我就纳闷了,且不说播了两集成年张学良还没出来。
听您意思您是见过张作霖还是张学良?
知道他们什么形什么神?
舅舅党还是爷爷党?
哎呦我爷爷原来跟张作霖把兄弟看着汉卿长大的,张学良肯定不是这样。
别逗了,你看的历史书里这么写,别人照着另外一本史书刻画,跟您不一样您觉得自己大半辈子就看了这么一小段的历史被严重玷污了?
评论作品带入个人偏见,您没出轨怎么没见张黎老师找你去拍少帅?
至少看过两集我很期待后续。
演的是真差,前面看小孩子演的觉得很不错开始追,结果被文章演的没了兴趣,看他演的直起鸡皮疙瘩,笑也是长大了嘴硬笑,演的太浮夸,虽然不会说东北话最起码别老把北京口头禅一直挂嘴上吧,看老李演的多逼真,感觉文章就是个来客串的,完全没感觉到他的入戏,本来对他抱有希望,这么长时间没出来应该会演的很好,结果还没有个小童星演的到位,可惜了一部好剧本,也该提升自己的演技了吧,几部戏都是一个样子!
1949年,李宗仁欲释张学良,蒋介石指示陈诚“不知何在”1949年初,蒋介石受桂系逼迫下野,另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与中共开展和谈。
李氏欲向外界展示其和平“诚意”,以求在和谈中获取舆论支持,故拟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政治犯,但此举却未获成功。
台湾国史馆编纂之陈诚档案,披露了张未能被释放的前因后果。
先是,1月24日,李宗仁以电报及亲笔信,指饬参谋总长顾祝同释放张、杨。
顾将此事推给陈诚、张群。
李遂再电陈诚,声称:“为表示政府对和平之诚意,促成和谈,顷已决定释放政治犯。
张汉卿兄(学良)现在台省,希就近转知监视人员,先恢复自由,仁并拟约其来京一晤……日内派机来接……”①25日,陈诚致电蒋介石,询问蒋的意见。
除告知李宗仁电报内容外,陈诚并表达个人意见,认为张学良可以释放:“职以为汉卿之于今日,释之无关重要,久羁适足为累,但惜处置较迟耳。
为此,似可听其释放。
如何仍乞电示。
”②27日,蒋介石回电,指示道:“如有命令到台省释放张学良,似可暂不置复。
否则可以并不知张学良何在,以此事省府向不过问之意复之。
”③奉蒋介石指示,2月7日,陈诚复电李宗仁,表示此事“与省府无关”,自己没有办法:“(程)思远兄来台,……关于解除张汉卿先生(学良)监视一事,承思远兄转示,完全为一种和平姿态,自应……遵照办理。
惟……此案过去既非警部承办,更与省府无关,经饬查后,似系由中央直接管理,其经过情形,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
”④所谓“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指的是陈诚曾告诉程思远,张学良现在处于蒋介石亲信俞济时和毛人凤的控制之下,“蒋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象囚禁张学良这类事件,他从来不要别人过问。
”⑤1958年,蒋介石召见张学良,慨叹西安事变“损失太大了”此番李宗仁释放张学良失败,显示在国共鼎革之际,蒋介石对张的坚决不原谅。
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召见张学良,谈话中透露了此种不原谅的根源。
据张氏日记记载,蒋、张会谈内容如下:“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
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座车来接,我同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
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
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
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
我说:总统你老了!
总统也说:你头秃了。
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
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
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
总统答曰:都好。
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
余详答眼病近情。
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
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
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
总统说:好!
好!
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学很好,希望你好好读些书……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
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
总统说,西安事变,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
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⑥黄绍竑曾回忆,蒋自西安返回南京后,“自我反省”称:此次事变是他的威德不能感化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最难感化的。
蒋建议张读《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实际上即怀有此种以养德之学术,感化“家庭出身不好”(土匪)的张学良的心思。
张实际上很明白,晚年口述回忆中,曾明言:“蒋先生讨厌我极了”。
⑦注释:①②《电呈可否释放张学良》,1949年1月25日,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③《手谕释放张学良命令似可暂不置复》,1949年1月27日。
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④《电复李宗仁监视张学良似由中央直接管理与省府无关》,1949年2月7日。
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⑤张友坤等/编著:《张学良年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P1056。
⑥《张学良日记》,1958年11月23日。
⑦(台)林博文:《少帅痛贬蒋介石——张学良口述历史正式公开》。
前几天刚刚看过李雪健老师的一个访谈,在访谈中看他说话挺吃力的,他解释说是因为生病以后的后遗症。
这部电视里面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但是,除了台词之外,我感觉李老师演的张作霖是形神兼备,要是李老师再年轻个十几岁,肯定会演的更好。
从1-2集就能看到许多铺垫,张学良的性格以及长大后行为方式的根源在1-2集里面也大概都能找到,他老爹,表嫂,白先生,日本军医,戴舅舅,喜顺,这些人都在默默的影响着他。
一个人小时候的遭遇会影响终生,是刻在骨子里头的,与血肉相连的。
张学良成也是因为这些,败也是因为这些。
看完整部电视剧了,可以好好分析一下,张学良小时候的遭遇与他长大后所作所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记录历史的大事。
小张学良演的不错。
还有柳岩和浩二的表演也不错,其实不过感觉浩二这么多年一直不变,倒是柳岩让我有些惊艳。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让我很期待的。
本来想节省时间来个短评算了,但是越写越悲愤,还是长评吧。
一星都不想给,但是还是算了,给李雪健老师,给小演员吧。
我说文大叔,人家某男艺人因为小彩旗16岁,不满18,主动要求删掉吻戏,你能做点好事吧,你下得去嘴吗?!
导演、编剧、制片!
你们这是在博噱头吗?
1令人作呕!
还有,你那是东北汉子吗?
我怎么看都是西北痞子呀。
起初觉得演技还凑合,可这么多年下来,依然还是程式化的表演,完全看不错你的长进。
先不说历史不历史了,就这人设,你的演技就不符合。
制片方,好歹选个差不多点的吧?
啊?
我真的是很无语很无语啊!
还有,这是历史吗?
这是历史吗?
哎呀,写不下去了,我先吐血两分钟
这个导演从2012年的作品开始就走上了下坡路,原因很简单,之前的团队不在了。一部好戏不是靠导演一个人的。
看到后面就没劲了,张作霖一死,仿佛灵魂就没了
五星送给大帅,少帅减去两颗星
名为少帅,却找不出一点帅气来。无论是民国四美的帅气,还是一方统帅的帅气。
张黎导演拍的还是很有水平的,李雪健老师演的张作霖真形象
就是讨厌文章
刚看到热河会战。应该不算洗白的剧吧。张的无能、毒瘾、私生活混乱,东北军的乱斗都有展现。
豆瓣的人要是能少装逼就好了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不用怀疑,但他真的不适合演乱世枭雄张作霖,感觉错了。至于文章,依然程式化的演技,这不一个西北小痞子么,哪来的东北败家子张学良?
文章演的啥
看到少帅,就想到张学良,记得很多年前寇振海老师演过,太棒了!这个少帅不敢恭维。这样的人能演好少帅吗??
文章演不了张学良 哪怕张学良大半辈子只是阶下囚 文章也演不了张学良 根本气质就不符 文章演演都市爱情剧还是可以看看
弃了
忠孝两全张学良,刚正不阿郭沫若!
越看越疑惑了。得先读书。后期对共产党的表现太草草了。看到齐先生在《巨流河》里写到的郭松龄将军,一片苦心归悲风。
李雪健老师演的极好。文章不太适合张学良的感觉。
文章真的不适合演少帅,演什么都是一个模子,结巴、挤眉弄眼还大吼大叫的,还是喜欢他塑造的小贝,刘易阳。倒是白宇很适合少年张学良,陈道明适合中年张学良。算是很不错的国剧了,老帅和几房姨太太演技炸裂,主旋律肯定得有的,选角也是毛病不少(包括赵四),这俩换主演我能打五星。
前四十集还算大体接近史实,不过观众想看的更多的是演义吧,都知道的人和事没意外。辛亥之后丧权辱国最多者,国家危难之时绑架元首,是为不忠于国;杀父之仇而不报,丢尽父辈毕生奋斗之基业,是为不孝于父;勾搭亲友之妻,玩弄女人而不负责,是为不义于友;如此不忠不孝不义之人,千年一遇。
李雪健和宋佳演的不错
自老帅死以后,《少帅》在我心里基本终结。赵四不像赵四,但宋佳很凤至;饰冯庸的演员才应该演张学良啊,那才叫倜傥潇洒啊,文章从头到脚都只有痞气,不是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