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A24和凯奇大叔共同奉献了一部黑色喜剧:【梦想情景】。
通过一个被流量裹挟的普通人的故事,讽刺当今各种网络文化和乱象。
凯奇大叔饰演的Paul是一位教生物学的大学教授。
家庭和睦,工作稳定,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他一直想发表点东西来实现自我价值。
想在前同事的文章里蹭个署名,人家不同意;想自己写书又找不到出版商,所以一直没动笔。
莫名其妙的火了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可能出现在很多人的梦境里。
刚开始只是怀疑,但是很快啊,这个现象就在网络上发酵起来,电视台也开始报道。
越来越多的人声称自己梦到过Paul。
虽然在大多数人的梦中Paul只是像NPC一样路过,啥也没干,但不妨碍他一夜成名,很快Paul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
名气确实为他带来了一些好处:学生和孩子们觉得他很酷、妻子的事业也因此有了起色……但也有个别极端粉丝线下开盒,试图杀死Paul。
妻子认为这是个警告,或许应该先冷静一下。
也许是在中年危机的催化下,Paul决定和MCN机构合作,商谈出书的计划。
然而MCN机构只想利用Paul挣快钱,他们提出的变现方式包括:出售Paul的真人故事改编权、给雪碧打广告、和奥巴马会面……不过Paul还算比较清醒,没有开启直播带货,只是对广告业务勉强保持开放态度,MCN机构也同意帮他联系出版商。
Thoughts?莫名其妙的被“塌房”从某一天开始,大家梦中的Paul开始变得暴力起来:强J、虐待……Paul几乎成了噩梦的代名词。
“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也随之而来:Paul被学校停止教学,妻子差点丢了工作,女儿在学校被欺负,就连去餐厅吃饭都会被驱逐……所有人都在抵制Paul,之前大家有多喜欢他,现在就有多讨厌他。
MCN机构这边则调整策略,建议他走反T制的黑红路线😂。
何以至此为什么Paul突然被抵制,他真的在现实中做错了什么事情吗?
其实没有。
Paul唯一的道德瑕疵可能是:差点出轨MCN机构的小妹妹,但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都没有成功。
Dua Lipa是你吗(⊙o⊙)即使所有人都知道Paul没做错什么,也不妨碍大家抵制他,理由很简单:你在梦里犯了罪、人设崩塌、就是看你不顺眼、大家都在骂,我也跟着骂一句……自证陷阱Paul一家的生活被搅得天翻地覆。
妻子建议他发表个公开声明,道个歉,这事就过去了。
而Paul认为自己明明啥都没干,凭什么要道歉。
直到Paul自己也在梦中被自己追杀,女儿的毕业典礼也不让他参加。
他决定发个公开视频。
虽然视频以道歉开头,但他一直强调梦中的Paul不是自己,自己才是整个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全片最NB镜头你无法跟一个想冤枉你的人,去证明你的清白。
很明显,Paul落入了自证陷阱。
他的自证视频不仅没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让家人陷入尴尬境地。
随后他被赶出家门,只能住在朋友家的地下室里。
由于思念家人,Paul偷偷去学校看女儿的毕业典礼,不料被老师阻止,争执过程中还把老师误伤了,这下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物是人非自从“袭击教师”事件发生之后,Paul突然从公共视线和大家的梦中消失了,就像他从未出现过一样。
热度退去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然而Paul的生活却再也回不到从前。
他采纳了MCN机构的建议,去法国发展,发表了自己的书,但也和家人们渐行渐远……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暮然回首才发现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最好,可惜物是人非,只能在梦里和爱人相聚。
这个宽肩真的太好笑了珍惜眼前人大多数人往往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获得世俗层面的“成功”,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辈子,真正需要在意的,不是他人的评价,而是自己和所爱的人。
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给大家分享一句武林外传的经典台词:幻境再美终是梦,珍惜眼前始为真。
片子最后凯奇在梦里离开的时候是飞走的,片头凯奇女儿也是飞走的。
那是不是意味着那些梦到凯奇的人,并不是凯奇到了他们的梦里,而是他们到了凯奇的梦里?
所以我可不可以理解成,大家网暴凯奇是完全没有分清事实的,因为大家网暴的基础是凯奇进入了他们的梦,可以理解成一种以“你侵入了我的领域”为前提的网暴,但现在看来这个基础好像都是站不住的,因为其实一开始就是“大家侵入了凯奇的领域”。
因为这个事件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出现,大家在并不明白这个事件因何发生,以及运作原理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就理所当然的从已有的认知去评判一件事一个人,从而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一个家庭的状态,这应该比单纯的网暴更令人恐惧。
当然以上都是抛开其他好玩儿的点不谈的,比如,首先凯奇在梦里确实出现了怪异行为,但也许是因为大家多次进入他的梦境,让“屋主”启动了防卫机制?
不过rape等暴力行为在文明上确实是绝对不被认可的其次还有凯奇老婆的同事,就是让他老婆进项目组又离开项目组的人,总是在凯奇不在他老婆身边的时候出现在她身旁,工作中是这样,凯奇去“雪碧公司”时也是这样,凯奇不能参加的女儿的毕业舞会上也是这样。
也许这就是大家都提到的所谓中年危机吧。
导演选择尼古拉斯.凯奇来演这部电影,作为一个倒霉的男主实在是太对了。
尼古拉斯.凯奇 天生就长得那种天生倒霉样,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加上地中海发型和千年欠打理的络腮胡造型,真是太有代入感了。
尼古拉斯.凯奇 莫名其妙的出现在群众的梦里,偏偏不巧的是,还都是噩梦。
一开始还好,他啥也没干,虽然吧,大家觉得有点怪怪的,但是也没办法把做恶梦的负面情绪投射在他身上。
后来倒好渐渐的,大家做恶梦的主角居然变成了 尼古拉斯.凯奇 !
这下好了,本来做噩梦就不爽,噩梦里 尼古拉斯.凯奇 还尽干坏事,这谁能忍?
就算自己不做这种以 尼古拉斯.凯奇 为恶人的噩梦,自己身边的人老做这种梦影响自己的心情。
并且,是实实在在的!
想想看,你原来挺喜欢吃热干面对不对,突然做梦梦见吃热干面吃撑死了,这谁醒来还会继续喜欢热干面。
一个道理嘛于是,一个好好的原本生活有点无聊最大的苦恼就是想写本书但是拖拖拉拉行动力不强普通的中年拉跨男性,变成了自己也噩梦连连,甚至连现实和梦境都有点分不清,最后只能试图借助科技的手段篡改自己梦境的可怜人。
最后,梦的确是个迷。
目前我们已知的包括也仅限于:1, 想要记住自己的梦,最好的做法是醒来后赶紧找个本子记下来;2, 噩梦的确会影响心境;3, 根据2, 好好对待自己的睡眠,整点好床垫, 注意卧室卫生,等等,是很重要的。
祝大家都能睡上好觉。
这个剧本真的是很棒,不同梦境能够展现很多不同导演的想法。
关于本片的主要剧情,私以为就是讽刺现代那些普通人因为自媒体时代的火爆,导致他们会莫名其妙的在网络上爆红,并且把这种现象通过做梦这种形式表现的最极致,而且如果观众真的关注了某一个网络爆红的普通路人就会发现,他们最开始都是能够保持本心一段时间,但随着流量资本的不断侵蚀,迷失似乎是最终的道路。
男主角最开始并不想通过爆红获得什么流量、金钱之类的,反而是想通过这道门去开启人生的另一个门,是把他自己的书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重点,而不是在别人的梦里作旁观者,他不停在问:我在你的梦里做过什么吗?
恰恰反应了他不关是现实还梦境都是nobody的现实。
其实我认为这部片子里,中年危机其实并不是最大的侧重点,而是对网络时代的反讽才是最精彩的。
看《梦境场景》的感觉,真的就像是坐了一趟心灵的过山车,从头晕目眩的高空俯冲,一直到最后温柔着陆,每一刻都充满了“哇塞”和“噢哟”。
尼古拉斯·凯奇,在这里不仅仅是尼古拉斯·凯奇,他更像是个梦境界的游乐园管理员,带着你我穿梭在各种疯狂的梦里。
时而他变成那个会让你捧腹大笑的喜剧大师,时而又像个深邃的哲学家,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索人生的意义。
电影里的每一个梦境,都像是用最炫的特效和最疯狂的想象力打造的,让人目不暇接。
但凯奇就在那里,就像个老司机,带着你我在这些疯狂的梦境中穿梭,每次都恰到好处地加上一点点幽默调料,让整个旅程既刺激又好玩。
而且,这部电影不只是让眼睛过瘾,它还触碰到了你我的灵魂深处。
它用一种轻松诙谐,却又不失深度的方式,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是名气,什么是现实,什么又是梦境。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名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能影响到我们的梦,凯奇在这部电影中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他的每一次出现,都让我不禁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到底是什么。
当电影结束,灯光重新点亮,坐在座位上的我,有一瞬间还分不清是梦是现实。
但一件事是肯定的,《梦境场景》这趟梦幻之旅,让我笑过、思考过,最后留下了满满的感动和不舍。
简直就像是尼古拉斯·凯奇邀请你我参加的一场超现实派的盛宴,既有笑点,又不乏深度,绝对是那种看完了还会在心里回味无穷,偶尔还会笑出声来的电影。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这简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让人再次确认,尼古拉斯·凯奇,绝对是个演技派的怪才。
一个人需要为“莫须有”付出什么代价?
一向“剑走偏锋”的A24联手尼古拉斯·凯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凯奇大叔深陷债务危机变成“烂片之王”后的形象天然适配各种“失意者”。
本片的剧情成功地“利用”凯奇的银幕内外故事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引起很多弦外之音。
凯奇饰演的保罗是个典型的中年大叔,大腹便便,地中海发型,虽然是大学教授,但讲授的课程属于冷门专业,学生上课无精打采。
与妻子的关系有些微妙,两个女儿也很冷淡。
他最大的梦想是出版一本自己的著作,但他觉得自己的主要观点已经被前同事抢先发表,与同事沟通无果,气急败坏又无计可施。
保罗的中年危机像他本人一样庸常。
变化发生得很突然。
保罗开始出现在很多人的梦境中,如果说女儿、前女友梦到他还尚可理解,无数的陌生人也开始在网络社交平台联系他就显得匪夷所思。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述保罗出现的梦境,而且无一例外,保罗在梦境中只是观看,毫无行动。
遇到惨烈车祸,吃奇怪的蘑菇,大地震正在发生,牙齿掉了,被鳄鱼包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保罗就那样安静地站在一旁,无动于衷。
保罗没有时间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因为他已经是“名人”了。
所有人都在讨论保罗,所有人都以认识保罗为荣。
妻子申请已久的工作项目突然获得通过,女儿主动邀请保罗送自己上学,知名人士邀请保罗夫妻参加家庭晚宴,媒体蜂拥而至,商业机构愿意包装推广他。
但保罗最关心的是他的书。
对他来说,暴得大名最重要的不是名利双收,是终于有机会出自己的书了。
梦境开始不一样了。
商业机构年轻助理说,在梦里,他出现在她的公寓,走近她,并与她发生了关系。
梦里的保罗开始主动接近梦的主人了。
助理邀请保罗去自己家,想体验下把梦境变为现实的感受,保罗没有拒绝,但表现得非常狼狈,手足无措,紧张导致连续放屁,当助理把手放到腰间他早泄了。
也许这就预示着,当保罗想让梦境走进现实时,并不一定有好事发生。
梦境终究变坏了。
梦中保罗变得暴戾,开始肆意攻击杀害梦的主人,所有人开始厌恶保罗,恐惧保罗,对保罗避而远之。
学生不来上他的课,在他的车上写Loser,经过心理干预也无法改善,妻子被项目组剔除,女儿在学校受欺负,名流晚宴不欢而散,女儿学校拒绝他参加学校的表演活动,商业机构也不再安排宣传活动。
就像当初莫名火爆一样,保罗的命运迎来180度大转弯。
所有人都忘了当初如何仰慕他,享受他带来的荣耀。
家人要求保罗向公众道歉,息事宁人,停止这一切。
保罗满腹委屈,对着电脑被迫“道歉”:“我在生活中被诋毁,在梦中被困扰,我的存在遭人嫌弃,却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做了坏事,而是因为大家想象我做了坏事,我为此受到惩罚真的公平吗?
难道我不是这个现象的最大受害者吗?
看看它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
”这是道歉吗?
连妻子女儿都接受不了,觉得他不诚恳。
保罗被赶出家门,收留他的朋友也只能让他睡在地下室。
保罗无法接受这样的命运,当他强行闯入学校去看女儿的表演时,误伤了老师,疯狂和血腥的场景更加证实了保罗的恐怖。
保罗自此消失在大众眼中,神秘梦境事件也渐渐淡化,一切回归平静。
保罗的故事成为大众谈资写进广告,他已经被学校辞退,与家人分居,但他的书终于在法国出版,签售会被临时改到简陋的地下室,书也被出版商改成《我是你的噩梦》,保罗原来给它命名《梦想情景》。
电影有一个高概念的开场,但很快转入颇为常规的主题,中年危机,取消文化,网红经济,都被装进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
男主一面抵御社会的侵扰,一面维持脆弱的家庭,但无论名利和血脉亲情,都没能成为他值得依靠的寄托。
剥开现代社会的光鲜亮丽,内里都是孤独和虚伪。
名不副实,多有奇祸。
保罗什么都没做,福祸都不是他应得。
他得到了很多“好处”,但他都招架不住,送上门的“艳遇”却灰溜溜收场,其他好处还没来得及兑现灾难便接踵而至,然而这些对保罗的攻击和排斥更为荒诞。
虚拟或幻想的言行形象可以代表本人吗?
无论是否承认,受众都认为自己的身心受到真实的影响,追捧和唾弃都有自我合理化的逻辑。
保罗愿意享受其利,就必须准备承受其害。
保罗最在意的其实就是他的书。
在面对中年危机时,书是他的救命稻草,在名利沓来时,书还是他最要紧的事,在人生破碎后,书依然是他维系生活的牵绊。
亲情友情欲望名利场,熙熙攘攘的得到和失去都是过眼云烟,我们看不到保罗有太多情绪。
然而保罗的书是什么样的?
口口声声说的学术书籍从来没有写出来过,最后出版的书只不过是记录这段经历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保罗更像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保罗什么都没有,他的人生只是大梦一场。
电影最后是保罗的梦,他穿着妻子期待的宽大的西装,在险境中拯救了妻子,两人含情脉脉地走着,保罗说:“我多希望这是真的。
”几分悔悟几分真心,难以分辨。
许多人生很多事,都像这次奇异的梦境一样,来去无踪,不了了之。
你是否听说过一个叫“梦男”的都市传说?
据一个神秘网站的报道,在2006年,纽约的一位病人对自己的精神科医生描述了一个反复出现在他梦境中的陌生男人,医生根据他的描述将这个男人的形象画了出来,而在随后的时间内,该名医生的其他四个病人也认出了同样的面孔。
随后,经过网络的传播,共有来自全世界各地超过8000人声称曾在梦中梦到过这个神秘的男人,他在不同目击者的梦中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行为和举止,梦境内容多种多样,包括浪漫或性幻想,甚至到袭击和杀害梦者,还有给予晦涩的生活建议等。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汗毛直竖?
不过先别急着害怕,因为这个都市传说只是一场营销实验。
这个都市传说的始作俑者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和市场营销人员安德烈亚·纳特拉,他创造这个都市传说的目的被认为是专门为贝蒂诺和鬼屋影业而创建的游击营销活动。
不过,虽然“梦男”的创作者已经公开了自己的这一行为目的,但“梦男”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迷因元素,开始不断地被各种影视作品所使用。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部《梦想情景》,讲的就是一个“成为梦男”的故事。
01 成为梦男保罗是一个中年秃顶籍籍无名的教授,有一个爱他的妻子和两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对于保罗来说,他心中最挂念的事就是将自己的研究出版成书,但其实这本书他还并没有写完。
在女儿的一次噩梦中,保罗出现在其中但却毫无作为,保罗一开始不以为意,但很快他便发现,自己出现在越来越多陌生人的梦境之中,这些梦大多都是噩梦,而保罗在其中,总是充当一个无所作为的旁观者形象。
随着大众传媒的传播,保罗“一夜成名”,名气随之而来,而出书的事儿也从难以登天变成了轻轻松松,但就在这时,情况开始急转直下,之前只是在别人的梦境中无所作为的保罗开始逐渐成为恐怖的存在,而保罗的中年危机也就此爆发,他的生活开始走向失控。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正是取材于“梦男”的都市传说,甚至连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保罗在造型上也十分接近所谓的“梦男”形象,而作为一部A24出品的电影,这部电影也自然少不了对现实世界胡闹般的讽刺。
02 无辜的网红其实,这部电影中保罗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也并不陌生。
片中的保罗只是因为恰好出现在所有人的梦中,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现象级的网红。
然后就是所有人都跑来跟他合影、成为他的粉丝、美女对他投怀送抱、电视台来采访他、甚至营销公司也上赶着要来包装他。
而当他在人们的梦境中形象发生改变时,现实中的保罗也经历着无尽的暴力,人们甚至恨不得他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然而,自始至终,保罗都像他一开始在别人梦境中那样,只是呆呆地看着。
怎么样,这一切是不是特别熟悉,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一个网络热点,无数个普通人因为某些普通的举动而恰好成为网络的关注对象。
人们像嗅到了尸体腐烂臭气的秃鹫一样,顺着网线、顺着那些迷因元素,去把一个本来正常生活的普通人挖出来,给他穿衣戴帽,把他举到天上,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始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这个人,用显微镜去审视这个人,一旦有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地方,立刻就是“翻车”、“脱粉”,不但要扒光他的衣服,还要在他身上踩上一万只脚。
“人性最大的恶,就是在自己最小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难别人。
”在我看来,因为这些年来上网成本一再降低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在各方面被压制的底层人在网络上反而成为了更强烈的施暴者,他们感觉自己拥有话语权,拥有可以随意评判他人的权力,所以在这仅有的权力之中,他们要尽最大限度地去凌驾于别人之上,从而找到一些现实中不易获得的成就感。
因此当他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可以骄傲地说“你今天的一切还不是我给你的,你要珍惜我的爱”,而当他们不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则会恶狠狠地说“你今天的一切都是我给你的,你现在不但不配,还要加倍还给我!
”但在这网络无所不在、隐私无所遁形的年代中,谁又敢保证自己永远是一只啃食赛博腐尸的电子秃鹫而不会成为下一个保罗呢?
到了那时候,大家会不会祈祷有人来关心一下自己最真实的需求呢?
03 所谓中年危机再让我们来看看本片的主角保罗先生。
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当保罗的公众形象开始发生变化,进而持续引爆无数问题的时候,很多观众可能会在心里暗骂:“oh,怎么又是没劲的中年男人危机,真糟糕”。
在某瓣上的评论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观点,不过我却有点不同的看法。
片中奇怪的地方在于,当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梦中看到保罗的时候,与保罗关系最亲密的妻子却始终没有梦到他,这是为什么呢?
再仔细去看,我们便会发现,其实保罗的中年危机并不是随着他公众形象的垮塌而引爆,而是早就埋下了伏笔。
从听到妻子的梦境幻想后插科打诨毫不在意,到对女儿的演出应付性观看,我们能够发现,在所有需要保罗作为丈夫和父亲角色出现的场景中,他都准时的出现了,但他只是出现在那里,却根本不会主动去做什么,就像他出现在别人的梦境中一样,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也一直都只是个旁观者。
借此机会,我也想说说我对“中年危机”的看法。
近些年来,“中年危机”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显学,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所谓的“中年危机” 基本上只在男性群体中爆发?
当一个男性喊着自己工作太累了、对妻子没激情了、孩子不听他话了、身体零件都不行了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过,自己是否真正在意过自己的健康,是否真正倾听过爱人和孩子的话语呢?
片中的保罗,心思根本没在家庭上,他的心思永远都在他的那本书上,而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那本所谓的“书”只是他用来逃避生活中问题的幌子。
再来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年男人沉迷于钓鱼、下棋、手串等等,他们又是不是在借着某种“爱好”和“目标”来逃避现实,逃避面对家人呢?
其实我认为,一个男人想要避免“中年危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逃避”。
你不是游戏中的NPC,许多事情并不是你出现在那里当个旁观者就行了的问题,而是需要你用心去想、去听、去做。
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了就注意饮食多运动,觉得老婆孩子不愿意搭理自己了就多跟他们沟通交流而不是应付和发泄情绪。
当你改变不了工作上的烂事时,最起码你还能改变自己,从亲密关系中获取最强力的支持,而不是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发泄到家人身上,张口闭口就是“我这么累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不逃避、不应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但只要你做了,生活就会发生很多好的变化,所谓的“中年危机”便会成为一个越来越小的问题。
这一点小小的“人生经验”,与各位男性朋友共勉。
English Title: Sick of MyselfOriginal Title: Syk pikeYear: 2022Genre: Drama, HorrorCountry: Norway, Sweden, Denmark, FranceLanguage: Norwegian, Swedish, EnglishDirector/Screenwriter/Editor: Kristoffer BorgliMusic: TurnsCinematography: Benjamin LoebCast:Kristine Kujath ThorpEirik SætherFanny VaagerSteinar Klouman HallertSarah Francesca BrænneFredrik Stenberg Ditlev-SimonsenHenrik MestadAndrea Bræin HovigFrida NatlandAnders Danielsen LieIngrid VollanSeda WittTerje StrømdahlRating: 6.9/10
Title: Dream ScenarioYear: 2023Genre: Comedy, HorrorCountry: USALanguage: EnglishDirector/Screenwriter/Editor: Kristoffer BorgliMusic: Owen PallettCinematography: Benjamin LoebCast:Nicolas CageJulianne NicholsonDylan GelulaMichael CeraTim MeadowsDylan BakerKrista BridgesKate BerlantLily BirdJessica ClementPaula BoudreauDavid KleinStar SladeCara VolchoffNoah CentineoNicholas BraunAmber MidthunderLily GaoRating: 6.5/10
The latest practitioner in filmic social satire, Kristoffer Borgli, like his contemporaries Joachim Trier and Ruben Östlund, is also from Scandinavia, he is Norwegian. SICK OF MYSELF is his second feature in which he sinks his sharp teeth into an extreme case of narcissistic personal disorder, which he marries strikingly with the body horror grotesqueries. Then he follows it with DREAM SCENARIO, an A24 produced, Nicolas Cage starring Hollywood calling card, hinges on a high-concept crochet that Cage's middle-aged professor, apropos of nothing, appears in many people's dreams, and how he navigates the instant fame and its underside, while leaving the phenomenon's inexplicability in the lurch.In Oslo, Signe (Thorp) and Thomas (Sæther) is a young couple bound in a toxic relationship. Signe is the often ignored one while Thomas is a rising artist with a kleptomaniac penchant. Working as a barista and desperate needs validation, Signe's antics to get attention, including stealing the limelight from the self-absorbed Thomas, become increasing awkward and radical. From faking an allergy to voluntarily abusing a drug which can cause skin abnormality, Signe finally gets what she wants, attentions not only from Thomas, but also from the society at large. Her dysmorphia - a thunderstruck achievement from the make-up and prosthetics team (headed by Dimitra Drakopoulou and Ida Astero Welle), she shall be roundly cast in the re-re-booted Fantastic Four from Marvel - attains its newsworthy coverage and gets her a modeling opportunity for an unorthodox agency, but all is not well, the drug's pernicious effect begins to take a toll on her health. Borgli's satire takes an ambivalently unregenerate stance in the end after Signe comes clean with her self-destructive jiggery-pokery.SICK OF MYSELF doesn't conduce to a comfy viewing. Signe and Thomas are two rather repugnant characters that are cut from the same cloth, borderline sociopathic, attention-seeking and blindly self-serving, which may well justify their co-dependency. As actors, Thorp, although resolute and plucky, is weighed down by Signe's hard-edged pretension whereas Sæther cannot register more than an air of faux-airiness that might be what the director wants.While Borgli's social commentary is biting and accurate, he is quite inept at constructing character arcs, both Signe and Thomas are constants in terms of their behavior patterns and mental states, there are no learning curves. That could be a current Scandinavian trait, a frigid aloofness that also penetrates the films of Trier, Östlund and Ali Abbasi. As if the manifesto is "we are awful people, that's our raison d'être!", Signe can truly gives Joachim Trier's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2021) a run for its money to claim the title.
In DREAM SCENARIO, Cage's Prof. Paul Matthews is an obverse of Signe. He is semi-content in his ivory tower until a sudden fame involuntarily catapults him into a trending celebrity, which he manages to milk for his own advantage. But as a proverbial knowledge, fame cuts both ways. When his virality turns even more bizarrely threatening and negative, is he capable of reconciling with it? Similarly, Borgli's script opts for a noncommittal way to wind up Paul's plight, and Cage's participation also harks back to the star's own notoriety as an internet meme years ago. But it is irksome when the ending arbitrarily cranks up the weird "dream scenario" to commodification without explicating Paul's phenomenon. All of a sudden, one can purchase the experience to enter another person's dream, but the grounds about our "patient zero" is frustratingly unforthcoming, the leap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leaves an oceanic lacuna in Borgli's script.Cage, resorting to play a neurotic ordinary Joe with baldness and humble get-up, evokes his two-fold performances in Spike Jonze's ADAPTATION. Here, he is even more anal-retentive as if assuming a Woody Allen-esque persona, and saddled with an unsavory encounter with a young woman Molly (Gelula) who coyly proposes him to re-enact the sex act in her dream (a proposition Paul doesn't resist against his best judgement and of which he makes a pig's ear). Paul is more sympathetic than Signe in SICK OF MYSELF, but not by much. Julianne Nicholson is overqualified to inhabiting Paul's garden-variety wife Janet, conveying that she is not going to stick around if he is in a spot. Michael Cera is quite persuasive and funny as the marketing-savvy, product-placement-oriented Trent, one only wishes he would have had more sceneries to chew as a contrast to Paul's clodhopping reactiveness.Both SICK OF MYSELF and DREAM SCENARIO are incentivized by Borgli's admixture of horror elements (body horror in the former and nightmarish jump-scare in the latter) injected into the stories's absurdity and black humor, which can be deemed a unique aesthetic on Borgli's part. Be that as it may, Borgli is no wunderkind, his keen sensibility to the signs of our times and a certain degree of facility in filmmaking aside, he has yet hit the bull's eye in his story-telling, in which there are bright ideas aplenty, yet to transubstantiate them into a script with coherence and credibility is something he should strive for.referential entries: Ruben Östlund's THE SQUARE (2017, 7.9/10); Joachim Trier's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2021, 8.0/10); Spike Jonze's ADAPTATION. (2002, 8.3/10); Ari Aster's BEAU IS AFRAID (2023, 7.2/10); Ali Abbasi's BORDER (2018, 7.1/10).
视频去哪了呢?
_哔哩哔哩_bilibili 1. 娱乐与哲学,哪个更能触动你《梦想情景》这部影片,仅凭其预告片便深深吸引了我。
其中蕴含的哲学实验元素,如同物理学中的无阻力双球运动般引人深思。
哲学中的假设与实验,同样基于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入剖析,用以探讨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这种深度与广度,正是我所热衷的。
特别是考虑到该片的制作公司曾推出过《瞬息全宇宙》这样充满创意与娱乐性的作品,我对《梦想情景》的期待自然更高。
然而,观影后的感受却略显复杂。
2024年3月28日这一天,我写下这篇关于《梦想情景》的影评。
影片的视听语言颇具特色,带有一种伪纪录片的风格。
摄像机运动较少,长焦镜头下的主角显得格外遥远,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视角。
画面中的伪摇晃感,仿佛在强调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然而,这种调性却使得整部影片略显乏味,缺乏《瞬息全宇宙》那种突如其来的娱乐感。
观看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哲学书籍,从头读到尾,感受到了导演试图传达的哲学学术氛围。
2. 一夜爆红背后的流量陷阱然而,正是这种哲学学术的氛围,使得《梦想情景》在另一方面显得尤为出色。
影片以一种辛辣的方式,对当下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讽刺。
其中一个有趣的隐喻,其实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
设想一下,若是一个短视频算法错误,将某人的内容同时推荐给几十亿人,那么这个人是否会一夜爆红?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一夜之间,被经纪公司盯上,广告代言、社交媒体运营接踵而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设与生活的混乱,最终可能导致被迫退圈。
更为讽刺的是,这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圈,甚至在一些恶性事件中,受害者的家庭也可能被流量社会所利用,成为直播卖货的噱头。
这种生活的创造,让我感到既震惊又无奈。
影片中的这种假设,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幻情节,而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写照。
它让我们思考,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我,如何避免被社会所左右。
这种深度与广度,正是《梦想情景》所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
小时候,我也曾有过明星梦,或者对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充满向往。
然而,真正实现梦想后,我发现带来的问题远比最初的新鲜感要多得多。
电影《梦想情景》就深刻地展现了一个人从一夜爆火到逐渐沦为全民公敌的过程。
这不禁让我反思,我自己制作视频、发表日记,其实并不希望那些对电影不感兴趣的人看到。
但我的视频评论中,批评的声音远比赞扬的多。
这似乎印证了一个现象:带有负面情绪、说教意味或高价值判断的内容更容易传播和引发评论。
而这种传播和评论又会促进其更广泛的传播,因为算法的特性就是如此,评论越多,被看到的人就越多。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有时候,黑红也是红,为了出名,有些人甚至不惜采用这种黑红的方式。
3. 梦中身影如何影响你的现实生活在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角色体验了一夜爆红后的生活。
但影片的重点并非他如何走红,而是走红如何一步一步摧毁了他的生活。
这种摧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
虽然有些人试图从心理学层面解读这部电影,但我认为这更是一个简单的隐喻。
当你在别人的梦中出现,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影响他们对你的判断。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其实是新闻和传播学应该关注的内容。
比如,在315晚会期间,我们似乎陷入了被迫害妄想症,一些负面情绪的内容淀粉肠可能不健康,与追求流量的行为相结合,将某些事件与315晚会联动起来,最终却发现是淀粉肠不健康是乌龙事件。
然而,这些事件的传播已经对企业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损失。
就像我下班路过卖淀粉肠的地方时,虽然知道那是一次误传播,但心里仍然会有些顾虑。
总的来说,《梦想情景》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明星梦背后的复杂现实。
它让我们思考走红带来的不仅仅是光鲜亮丽,还有可能被摧毁的生活和难以预料的后果。
同时,电影也提醒我们注意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双刃剑效应,既能带来名气和机会,也可能带来误解和伤害。
当我在此展开我的论述时,请允许我举一个例子。
假如我在视频中言辞粗鲁,或是描述令人作呕的事物,如发臭的猪肉和变质的鸡蛋,那么观看这段视频的你,手中的饭菜可能就不再那么可口了。
这正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某些内容能够直接触动人心,引起强烈反应的例子。
因此,对于《梦想情景》中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教授,我并不会简单地以传统道德观去评判他。
当他的家人,尤其是两个女儿,因为某些原因与他疏远,对他产生意见时,我们或许会认为他应该坚守家庭,守护亲人。
但现实往往复杂得多,当潜意识中的东西被触发,人们往往难以与之抗争。
就如同婴儿不知何为臭、何为不健康,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教育,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同样,我们的潜意识中也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和反应。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狼群中,狼对臭味的喜爱和对香味的恐惧成为了你的日常认知,那么你对这些气味的反应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下次见到臭味的你,可能会流出口水。
这种基于潜意识的反应,正是我们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因此,对于电影中的剧情设定,我并不认为教授被家人和朋友疏远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相反,我认为这是合理的,也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网络上的言论和观点,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4. 驾驭潜意识中的“野兽”在观看《梦想情景》的过程中,我不禁反思起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口无遮拦,无论是与朋友聊天还是与家人相处,都缺乏必要的深思熟虑。
直到进入大学,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
直到工作多年后,我才逐渐养成了在开口之前稍作犹豫的习惯。
起初,这让我感到有些不习惯,常常会在说话的过程中停下来,观察对方的反应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习惯了这种方式,并在与人交流时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
记得有一次,我在两年前被裁员的那天,心情异常低落。
然而,在与人力聊天时,我仍然努力保持镇定,并试图为公司例行办理北京公园年卡作为公司工会的任务来完成。
尽管当时我差点失控,但最终还是强装镇定地完成了对话。
这个例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即兴反应时,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身体语言,尝试让自己的行为更符合自己的计划和期望。
虽然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当一个人能够驾驭自己的潜意识反应,不盲目追逐消息,不沉溺于猎奇内容,而是拥有独立且连贯的思考与决策时,这样的态度更显客观与冷静。
对于《梦想情景》这部影片,它并未给予我太多的娱乐享受,也没有像《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那样深入剖析传播过程中的硬核知识与现象。
它似乎处于两者之间,既无特别娱乐性,也不足够深刻。
但影片仍以其寓言式的叙事,巧妙地反映了我们社会中的某种现象。
以上就是我对《梦想情景》的电影日记。
存个票根不fanfa吧?
我写的又消失了。
消失的无影无踪,连我自己都看不见。
问题是我啥也没写啊?
到底是哪几个zi又触动了谁的神经?
f* it好歹让我自己能看得到吧?
一点提交键就给我自冬弄消失了。
到底是咋回事?
我真的搞不明白。
纯发老sao,纯发老少,纯发捞少,纯发唠少,纯发烙少。
可能连发老少都发不出去。
比电影还搞笑。
tiff2023 day4 第11部 意外看了这部,A24诡异小故事,加拿大甚至是多伦多家门口拍摄的,惊了!凯奇演技在线,毕竟是科恩兄弟和查理·考夫曼的御用,躺地上那段简直穿越了,梦境价值和广告公司联动,什么才是celebrity,普通人到底如何反转人生,一夜爆红的力量,引人害怕。
咋说呢,有一个这么好,这么乖的点子,不说拍成冒牌天神这种让人爽,让人开心的,也不用拍的这么压抑这么虐吧。
这是psychological horror吧/好久没看过这样的精神恐怖了(博很恐惧)。/结合最近的事件:男的:为什么我的存在就是错的?我什么都没做错!(但是男主一直在cross boundary)/疯批白男,精神折磨指数堪比闪灵和双峰男的发疯/尼古拉斯凯奇演得太好了,那个在梦里打广告的例子看得我想死/太恐怖了,这整部电影/导演是天才吧…
开头惊艳,惊悚迷人且极具超验色彩;往后越来越乏力,结尾有种编不下去了的泄气感。导演似乎并不打算陈述凯奇成为众人梦中人的动因,而仅仅赋予其一个硬设定,以此来观照其在生活中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改变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某个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中年危机叙事的内化展现,但从整体上看依然觉得梦境与现实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所以观感一路下降。开头或许还会对这个中年男人有些好奇,越往后看只会越觉得行了行了别再随地大小爹了。
With Beck.. 一个奇怪的电影 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一场集体性质的梦境网暴。
點子挺好,只是越到後面越無聊
设定很飞但有现实事件参考,而且将事件融入到当下的网络时代内,看时感觉心惊。
哪里高开低走了,哪里高了?
这个创意是挺特别的,我开始还以为是主动进入他人的梦境,没想到是被动。但是这个故事感觉像是基于这个科幻创意展开的现实,而且就是按照现有的现实逻辑去想象故事会怎么发展,没有任何其他更多的戏剧的编排和故事冲突。即使对照现实,我也只能看到对梦境影响力的强调,这样一种完全被动且毫无来由的科幻式走红,和现实中的事件有着本质的不同。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尼古拉斯凯奇的表演,非常符合角色设定,完全看不到以前电影的影子。
在这个只剩极右民粹和法国佬们反对#cancel文化的世界,紧张排气乃健康生理现象,中年男人自带油腻恐怖父权原罪,而绝望痛哭皆不过世人眼中的尴尬自私大笑话;无论潜水旁观还是争议侵害,集体无意识最重要能带货变现,只有第一代互联网遗老们会想在火宅之地飘浮升天……果然是《博很恐惧》式的社恐大噩梦,好开心
A24式,胶片质感,loser故事,看到源于凯奇的meme困扰也可以会心一笑。我甚至都觉得,这个如果被国内翻拍让周杰来当男主似乎会挺不错。
观影体验就像片中的保罗一样,一头雾水。
设定有前途,但诠释太现实主义,脑洞该撑大点
……好好的人,还在拍烂片的道路上一直走
7.5/10.这部电影可能是2023年最怪异的电影,秃头教授尼古拉斯凯奇突然出现在无数人的梦里,他自己却莫名其妙,但等他红了,那些梦却变成了噩梦,他也被人人喊打。不愧是A24出品的电影,意象真切,指向复杂。我的理解是,影片说的其实是网络现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为网红有利益可收,但要是膨胀了就会被众人反噬,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
这不比什么《内战》好看多了?一个精彩的当代明喻,主人公什么都没做,却经历了从大众明星到过街老鼠的转变。听听他的肺腑之言:“如今满大街都是精神创伤,纯属扯淡,啥都是创伤,和朋友吵架是创伤,成绩不好是创伤,他们需要成熟点。”我觉得他们那边所说的精神创伤大概相当于咱这里现在的“郁郁症”之类的。还有这个:“我是终身教授,他们却让学生来管理学校。”又难免让人联想到最近在美国的校园里发生的事情。如果讽刺能成立,说明那个社会里的人确实是有问题的。
有一个非常棒的点子,以为会做成“爸的多元宇宙”那种奇片,但没想到最后落脚于对于“取消文化”的探讨。本片设置了一个完美受害者形象,凯奇大叔饰演的保罗,因被所有人梦见而爆红,而又因让所有人做噩梦而被抵制,人们仅凭自己的想象就对一个什么都没做的人发起抵制。不过还好还有法国人,不管谁被抵制,法国人都欢迎他们!笑死!
Everything Everywhere Every Nicolas Cage All at Once
A24好像是现在最有创意的一个出品方,但并不是所有聪明的创意都能变成一个好电影。这终究取决于对于生活、对于电影的理解有多深。从视听上来讲,很明显它就不如同门的《另一个男人》。而对于社会系统的肤浅理解,让刁钻的角度很快就无以为继,梦与性与死与传媒与商业的关系,都是浅尝辄止。男主角的进化生物学博士,更像是随便编排的,并没有什么必然性和关联性,随便丢点生物学知识,让观众自己去联想。好像到头来,在102分钟的时间里,除了又剥削了一下凯奇叔叔以外,什么也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