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Something in Blue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黄馨,苏雯珊,李伊,卓雅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6

 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真的,不,好,看

(作为众筹观影团的同步第一批观影者说一点不成熟的小看法。

不喜勿喷)除了片中确实有的一些生活化的笑点让我们乐了几次(全片眼镜男基本承包了所有笑点),基本看一半就开始犯困,努力强撑没让自己睡着。

总体上,四个字:“不知所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剧本主线不清晰,吸引力不强,被一句句话切分成N个小片段,有些凌乱。

(观影完很多影友都说要睡着了)2.演员台词不过关,服化道粗糙,打光不讲究,很多专业素养上感觉确实业余3.过多的长镜头,演员和导演都无法很好的驾驭,使得很多情节衔接的留白尴尬而冗长4.声画交错类剪辑手法用得太频繁,且剪辑节奏混乱5.结尾戛然而止,似乎故事都没有说完,个人感觉相当莫名,反正看完这部电影没弄明白导演究竟想表达啥。

当然,好的一面是:不可否认,毒舌电影开辟的众筹新观影模式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变革,个人也会继续关注毒舌电影团队的后续,并期待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两星作为鼓励和期待。

以上。

 2 ) 浮华世界中的小清新

偶尔的机会看了电影《呼吸正常》。

似曾相识的场景。

猛然间发现电影的场景竟然就是在广州。

就是这个调调。

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看这个电影有感觉,需要几个条件吧。

首先,熟悉广州,起码是两广福建吧;第二,就是曾经有过学校中的青葱岁月和年少时的轻狂和迷茫;第三,在这个已经被铜臭扭曲了是非道德不知最终要走向何方的当下中国环境中仍然在内心深处抱有几分纯真。

这就是熟悉的广州,散散淡淡,常绿常青,多水多潮,务实而又好吃,雨天滴滴沥沥,晴天阳光明媚。

突然间觉得广州粤语好好听。

反正我觉得影片中的这就是广州,真实的广州,这就是当下的真真实实的年轻人。

 3 ) 《呼吸正常》:以轻幽默对抗生活之重

得益于后窗高达兄的大力推荐,昨天下午在鼓楼卢米埃影城,观看了李云波(网名:云中,微博:清影像)导演的电影作品《呼吸正常》。

这个四字片名很准确地概括了影片的气质定位,跟国内很多独立电影强调质感、粗粝,甚至苦大仇深的取向不同,本片采取了轻幽默式的城市生活叙事方式,这种表达风格,会让我想起《爱情麻辣烫》和《失恋三十三天》。

正如《爱情麻辣烫》以作为四川小吃的麻辣烫来指代爱情一样,《呼吸正常》里的广东话、煲仔饭、各式甜品和悠闲、慵懒的生活气息,也赋予这部电影浓厚的广式风味。

蓑翁的好友半岛兄,曾经在广州生活过三年,而这部电影最打动他的,也正是这种纯正、真实的广州城市质感。

而对于更多的没有广州生活经历的观众来说,本片通过四个男青年的故事,所折射出的当今年轻一代的生存困境,也足以引起他们的痛感和反思。

小张、阿洪、阿浩、老K,是影片中的四位男主角,他们家庭背景和志趣爱好各异,但无一例外都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生存打拼过程中,遭遇到深深的无力感。

小张毕业前,女友以去美国为名离他而去。

而他在广州频繁更换各种工作,却始终找不到对工作的认同感。

他一心想写小说和戏剧,怀揣文艺之梦,可是这样的兴趣坚守却无法折现为各种基础工作所需的技能,在用人单位面前一文不值。

当他再遇前女友之时,前女友并未去往美国,或许她的远离,只是从小张身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而已。

阿浩被人唤作“二世祖”(即俗语中的“富二代”),父母在佛山老家有家小厂,一直希望他回去子承父业。

拥有强烈支配欲的父母,习惯于帮阿浩安排好一切,以至于阿浩总想摆脱父母的控制,却已经无法脱离父母而生活。

阿浩暗恋中大的女生树树,但他却不敢在现实生活中大胆追求,而只是满足于不断刷新树树的微博和朋友圈,甚至跟踪、尾随而已。

树树在阿浩精神世界里,扮演的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彼岸的角色。

彼岸的存在,能给阿浩无趣乏味的生活以一点希望,但这样一个彼岸,对于生性懦弱的阿浩来说,其实永远无法到达。

阿洪倒是这个三人组当中难得正面、积极的形象。

跟小张和阿浩相比,他拥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在银行的工作,每天也在积极为生活勤勉打拼。

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女友由于出身富贵家庭,是一个极端的物质主义者。

阿洪在银行中的辛苦所得,根本无力应付女友不见沟壑的物欲。

阿洪在爱情中的迷失感,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毫无背景、全靠自己努力的个体,跟一个从未品尝过生活艰辛、从小衣食无忧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阶层隔阂。

阿洪之所以会移情别恋,对从事记者工作的小王产生感情,正是由于两人无人所依、独自在广州打拼的生活状态,迸发出强烈的共鸣。

跟上述三人相比,老K的烦恼又来源于他方。

他家庭背景优裕,父母都是成天到处旅游,而他自己也经受过良好的理工科教育,从事科研工作。

然而整日沉浸于科学理论,让他的生活多少显得不接地气,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技能欠缺,以至于在相亲、找女朋友的时候,也只能自顾自嗨地鼓吹自己的科学观与人生观。

尽管生活无忧,并且满腹经纶,但是强烈的孤独感还是让他迷茫、失落,而摆脱这种负面感觉的方式,最初他选择了说唱、独立电影等地下艺术,后来当眼镜女孩出现后,他就把挣脱无力感的希望,放在了女孩所指向的爱情身上。

女孩最终会选择自我、木讷,而又明显不接地气的老K吗?

影片结尾处设置的两人在镜头中相遇,于天桥下重逢的场景,确实给人几分温馨的想象;但至于他们的爱情是否会有结果,我们仍然不得而知。

四位男主角,各自演绎出面向不同、烦恼各异的多元化人生面相;然而总结起来来说,他们的烦恼却不外乎源自于阶层固化、经济理性主导社会价值观,以及高消费、低收入这些共同的社会问题,因而尽管影片具有浓厚的广州特质,但它通过这四个故事所反映出的,却是中国当下的80后、90后青年所普遍遭遇的社会困境。

大规模的改革和阶层流动时代已经结束,社会发展进入平稳期,大学毕业已经成为青年人的标配,就业困难、婚恋困难,要实现自身阶层的向上流动,更是难上加难。

在社会学家周晓虹老师的眼里,这一代年轻人,可以用“世俗青年”来概括,区别于20世纪前三个历史时期里的激进青年、革命青年和造反青年,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已经无法给他们提供成就英雄梦想,实现个人价值和成就认同的大舞台。

状况好一点的青年,可以像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白领》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白领,满足于科层制的权力支配和一份尚能生活的收入,聊以度日;而状况差一点的,则只能像影片中的小张那样,不断在底层的颠沛流离中挣扎,梦想和诗意永在他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张的困窘与迷茫,与富士康跳楼的年轻打工诗人许立志并无二致。

当然,影片也展现出跟小张同阶层的年轻人的另一种人生选择,那就是进入所谓传销或者类传销的组织,依靠各种空洞的青春、努力、坚持的鸡汤话语而生存。

然而片中几位年轻人一起K歌时的场景却一语道破天机。

面对传销青年的所谓积极向上,阿浩毫不留情地说:“你再怎么闹,还不是一个屌丝而已?

”鸡汤话语带来的,其实只是虚假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满足感而已,它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阶层属性和生活状态。

在无力感普遍蔓延的状态之下,如果不希望从传销式鸡汤话语里寻找认同感,那么剩下的排遣方式,只能是模仿各种媒体营造出来的虚幻梦境了。

于是在影片快结束时,我们便看到阿洪对小王的一番表白,表白里的语句,几乎完全照搬TVB电视剧里的台词。

通过这样的戏仿和模拟,阿洪得出的结论就是:原来TVB里的桥段,也可以真实在生活上上演。

这样的场景安排,既可以被视为导演对于自身营造影像、又评论影像(导演是知名影评人出身)的一种戏谑,也可以反映出当下很多青年生活如戏、戏如生活的真实状态。

尽管影片反映出的社会面相如此沉重,但本片最为难能可贵的,就是以一种轻幽默,去对抗世俗生活无法承受之重,或许梦想、爱情和生活永在别处,但好在还有无厘头和放松一笑。

这难道不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代世俗青年的真实写照吗?

就此搁笔。

2016.8.7中午作于竹林斋

 4 ) 《呼吸正常》意味着大陆电影能够正常“呼吸了么”?

毫无疑问呼吸是部小众电影。

成本低,路人演员,无宣传,无跌宕起伏的故事。

没有毒舌电影的推荐,它只不过是今年一部拿了奖,不能上映的文艺电影。

(上映也不过是众筹获得的极少量的场次。

)文艺电影就等于好电影?

答案肯定是No,只不过大量大家熟知的电影都太出色了。

(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东邪西毒,她,刺客聂隐娘等,真的画面,剪辑,配乐,故事都没得说,虽然仍有瑕疵,但瑕不遮瑜。

)文艺电影也总给人逼格高的感觉,而且得奖的影片,基本以文艺片为主。

呼吸以广州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青年的生活。

故事穿插有几条线。

1、故事一开头就被分手的男a,频繁换工作,空有想法,执行力低,盲目抱有希望。

2、一直在追寻着shushu的二世祖男b,害羞,执着,不希望被家族产业束缚,渴望自由。

3、工作屡屡受挫,有着被娇宠长大的女朋友同时,又喜欢上记者的眼镜男c。

4、研究天文,又辞职专心于艺术,喜欢上痴迷漫画,并且外表男性化的女生的理工男d。

5、鸡汤男chicken soup e。

导演太过希望展现出各类广州青年的生活常态,而使故事趋于碎片化。

取台词作为小标题,有想法但切断了故事的连续性,并且显得很生硬幼稚。

小成本电影导致配乐只有一段,且在电影中重复使用。

配乐不差,且在开头部分的运用使故事给人一种灵动俏皮轻快之感,但后面就是胡乱添加。

画面和剪辑也是几乎无亮点,可以说粗糙。

(作为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导演,也可以理解。

)导演想拍一部贴近生活的电影,但部分情节做作又无趣,甚至不知所以,人物性格不仅重叠,又太过矫情,故事冲突太大。

呼吸在国际上绝对说不上好,但在国内打个及格以上的分,轻轻松松。

演员选择路人,长相普通,演技质朴,使影片更贴近生活。

特别是a见前女友那一段,尴尬感可以溢出屏幕。

故事线中,理工男的故事是最大亮点。

一个满嘴物理知识,量子力学的理工男,可以为了艺术放弃天文台工作,自己做视屏,做配乐,做录音,拿着摄影机满广州跑,用薛定谔的猫的理论向女生告白,(这个真的太funny了。

)d算是近年来我看过最可爱的人物之一。

影片中广州的美食穿插不断,(给好评)特别是特写也多[em]e100[/em]。

广州的著名景点也作为故事背景,相互串联。

呼吸取出部分片段可以作为广州的宣传片。

鸡汤男也是一个新颖的人物,但是没塑造到位,而且为了搞笑太过刻意的出现。

看完电影,在群里和其他人争论了很久呼吸的评分,不太好但也不差,,作为非专业出身的导演的处女作,完成度还是不错,有想法但是实施力不够。

并且此片不适合我列表里的大部分人观看。

「 看完电影饿了去喝咖啡睡不着的我,完成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影评。

 5 ) 暑期三部国内电影之二,广州城记。

今早坐高铁从湖州赶去杭州看点映,因为是10:00开始,买了8:00去杭州的票,不知道什么日子特么咱这种南方小城的高铁站今天居然这么多人,取票(咱这儿还不能直接刷身份证)、安检一路插队,在冲向检票口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人群已经陆续上车了...在此先感谢允许我插队的好心人们= =到了影院工作人员要我下个电影投资的APP,说下好就可以给我抽奖券到时抽奖啦!

于是我掏出我的iphone4给她看了看表示老手机装不了...结果她虽然带着“怎么还有人用这么古董的手机”的眼神看着我,还是给了我抽奖券。

历经磨难(...)之后我决定要好好观摩云中的《呼吸正常》,于是全程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地盯着看,却发现,这是一部适合躺着看的片子。

全片都是非常平淡非常朴实的镜头运用和表演对白,和毒鸡汤似的插入语,不过很多机位都选得非常好,倒是很值得细看。

几位选角不说精准,却也十分典型。

观影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有一位姑娘发言说,她觉得角色特点不够典型,只能代表很小一部分人。

云中回答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电影里那副样子。

其实我也想对那位姑娘说,我身边都是电影里这样的人...全片从很多角度来讲都不是一部主流电影,满满的都是青年导演的味道在里面,比如云中提到的全片在对话时没有运用一个内外反拍镜头,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定镜头或长镜头。

这让我想起我在大一时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因为没有学过任何专业知识(比如没有运用内外反拍镜头)而被人说是一点都不懂,就在那儿瞎拍。

之后我拍的微电影在剧情节奏和镜头运用上多用了些“专业的”,效果果然好了不少(呵呵..)。

云中在多处借用角色之口说出了自己的话,比如不知道“云母逼”这乐队队名是啥意思,比如说很多人实际生活空虚而喜欢经常在知乎、豆瓣、微博上装逼,还比如用主角在2015年还在打DOTA1的镜头估计是黑了把LOL和DOTA2哈哈哈,反倒让人觉得广州的城市氛围十分江南化,可能是对城市感情渲染不够多的原因吧...总体来讲云中自己的风格可见一斑,贯穿全片的blues钢琴曲实为剧情点睛。

其实大概一般还是可以打三星,但这部影片让我这一天到现在都过得很开心,平实质朴的风格依旧在大银幕上难得一见。

2016年的影片其实一点儿都不会像谁,我总说电影不应该拿来相互比较,比来比去没意义又很气人,但云中却主动发难说,自己是在致敬Woody Allen...其实今天杭州下着不小的雨,回湖州了也下雨,坐高铁回来还特么没票还商务座还补票...不过整个人都觉得呼吸正常多了。

 6 ) 一颗平常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

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

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

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

我演自己。

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

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

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

太容易了,过了戏瘾。

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

但,其实,很难。

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

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

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

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

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

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

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

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

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

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

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

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

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

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

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

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

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

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

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

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

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

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

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

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

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

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

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

人们都在加速奔跑。

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

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

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

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

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

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

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

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

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

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

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

《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

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

【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sss)

 7 ) 那些花儿

[追随]里,经常登堂入室的“惯犯”柯布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只有把东西拿走,人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曾经拥有过什么”。

[呼吸正常]的出现告诉我们,上面这句台词并不是诺兰的信口胡诌。

若非[呼吸正常],我们可能都快要忘了,中国电影也拍得出普通青年的甜涩喜忧,也能记录一座城市的夏冬春秋。

你看,很多年前的[顽主],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以讲,[呼吸正常]有摄制层面的发轫,也有精神层面的回归。

[呼吸正常]的导演李云波,此前以影评人“云中”的身份为广大影迷所知,他从不吝惜自己对韩国导演朴赞郁的赞美之词。

众所周知,朴赞郁的作品,无论是比较远的“复仇三部曲”,还是比较近的[小姐],都在孜孜不倦地尝试用各种方式令观众坐立不安。

相比之下,云中的处女作根本是小清新一样。

不管是电影的口味,还是对“把玩视听技巧”的着迷,云中都要比他的偶像清淡太多。

顺带一提,在[呼吸正常]里不止一次出现过“跟踪狂(Stalker)”三个字,是否是云中在向朴赞郁致敬呢?

大量诙谐的台词和广州城的空镜头,撑起了[呼吸正常]的半壁江山。

而城市,爵士乐,几段打破第四面墙的独白,甚至是如同[汉娜姐妹]那般用黑幕白字切割整部电影的结构,都令人想起同样爱拍城市(纽约),爱叨逼叨的伍迪·艾伦。

云中说过:“我只有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才能得到真正的娱乐和放松”。

或许,云中的这部电影也是抱着这个目的拍的,因为它未曾想要触犯观众,更没有叫嚣着高举艺术的大旗,在电影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广州的一往情深和对尘世纷扰的豁达。

对这部影片而言,你当然可以选择去吐槽它的节奏,质疑演员的表演,但,你也同样可以选择放空大脑,进入到湿热的广州,倾听电影里的交谈,感受人物的迷茫,在“轻松和娱乐”之间来一回精神SPA,因为这显然是一部治愈系数大于摧毁系数的电影。

[呼吸正常]用的小标题都是标题后那一段情节里的一句台词,这一点和[独立时代]如出一辙,这应该不是巧合。

不过,也仅此而已。

因为电影所要展示的角色的精神状态,和杨德昌的那几部作品还是相去甚远。

毕竟,杨德昌不会让自己的角色说这么多俏皮话。

尤其是,它的制作方式所散发出的即兴感,令它迥异于绝大部分的华语电影。

片中非职业演员的表演或许有比较大的随意性,但剧本和剪辑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让[呼吸正常]呈现出一种迷人的吸引力。

作为主角的四位男青年各不相同,有大学刚毕业的,有浑浑噩噩的,有“开开心心地在外面流浪,因为有一个随时随地在等着他回去的地方”的,也有搞地下艺术的。

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广州陷入了生活的漩涡,他们好像想努力逃离这个漩涡,同时又以一种扭曲的姿态享受着陷落的过程。

“你有没有想过生活可能是没有意义的?

”电影里出现的这句话早就被人们说烂了,时代的变幻让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无所适从——无论是在东方或是在西方。

在以前,那就是一个偷轿车的青年在巴黎的街头跌跌撞撞,筋疲力尽;而如今,是一个写小说的青年在广州的深夜奔跑,呼吸正常。

没有无因的反叛,没有无处安放的青春,没有强压之下的呐喊。

这一代人的烦恼,好像根本称不上烦恼,但工作、爱情、尊严,这些似乎近在咫尺的东西,却又都那么触不可及。

生活,压根就没善待过谁。

同样的,打造“幻梦”的回音,也从来不是电影的职责所在。

所以,在电影的尾段,几位主人公的生活仍旧没有好转,他们登上半山腰,从那里眺向远处的广州城,那片装载着热泪和甜梦的钢筋丛林,安静地矗立在那里,没人能够听见她的声音。

[呼吸正常]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它的“真实”。

所谓真实,指的当然不是单纯对生活的复制,真实,是经过提炼的生活,却始终带着生活的况味。

具体到这部影片,就是它无时无刻不散发出来的,主人公那些因为生活而受挫的状态,那些因为存在而带来的无奈。

在这个远离“知乎豆瓣微博”的生活中,有很多疲于奔命的人,在这个生活里,你很难找到那些20出头就能在[野草莓]里找到生命的交集的人,也很难找到大学毕业典礼还没参加完就能和[八部半]产生共鸣的人。

这一代青年,大多在安逸中长大成人,没有“使命”,没有“愤怒”。

他们即便听着周围人的“教导”而生出一种没来由的紧迫感,也始终处在木知木觉的状态。

物质上的苦难距离他们太遥远,可他们又成了直面精神危机的先行者。

于是,在“没人学习都在打dota”的大学宿舍里,有人选择沉溺游戏,有人选择迷恋女人,有人捡起游戏丢了女人……那个背后写着“Born Idol”的男生,却在人海中寻找一个幻象;想要什么和能做什么好像永远隔着一道鸿沟;爱情来得太早太迟都叫人抓狂;回到家乡的极客找不到归属感……可悲吗?

谁又知道呢,比起他们的前辈,他们实则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挥霍”,在“本应该”的年纪,去追逐“本不该”。

励志哥的励志,是最超现实的编排。

“我当年逃避城管,腿摔破了,血流了出来,这是青春奋斗的热血!

”大银幕前的观众都笑了,笑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认真的表情。

因为现在没人爱听这些了,大家都爱讲“道理我都懂”,[后会无期]之后这句话火了,有时想想,道理其实也挺惨的,谁都懂它,它是多没神秘感。

[呼吸正常],有许多让人会心一笑的小细节:比如薛定谔的猫;比如那句“搞科研和搞艺术是一样的”;比如中性风格的女孩对老K比瓦肯星人的手势;比如她捧着的《宇宙奇趣全集》;比如一见面就扯“真正的迷宫,是一条直线”和“贝多芬是摇滚之父”。

[呼吸正常],是几个荒谬的笑话:当北方小伙每一次开口说话时;当正能量爆棚的励志哥感叹“现代的年轻人,负能量太多了”时;当佛山小子质疑“云母逼”是什么意思时。

可真正的难忘,永远是猝不及防的感动:当入夜之后的第一盏路灯亮起;当桥上的灯光随天色渐明而灭去;当注视岸边的镜头随着河水起伏;当整日叨逼叨的老K变得深沉;当喧嚣的音乐节因为《唱歌的孩子》而平静下来,全部的人一起痴迷沉醉,一起若有所思。

最喜欢,也是电影里最举重若轻的地方,是几乎所有人,都在受到了挫败,并尝试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后,各自用行动反转了之前KTV里的颓丧。

就像呼吸一样,气喘吁吁惹人慌,怡然自得多奢望,毕竟啊,在呼吸停止前的大部分时光,它的频率,都是正常。

 8 ) 发挥正常但差点意思

今天参加了毒舌电影组织的众筹观影活动,有幸观赏了闻名已久的《呼吸正常》。

不知道创作者是想听好话还是大实话,本人并非业内人士但仅从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角度谈谈个人观感,不吹不黑,不服也不跟你来辩!

今晚用100分钟体验了一把文艺青(中)年的呓语,老实讲并没有太多打动我的点,KTV这段有点意思但是又好像差了口气,电影里很多部分都是这样,感觉刚刚吊起点胃口,下面......就没了!

还有声音和画面严重不同步现象,比如下一节主角(写小说男生)在那里已经絮叨了好一会儿了,另外两个还在看灯,这个在其他电影里也不乏这种剪辑手法,但这部片子似乎这个时间差有点太长了,简直让人出戏,而且记得这样的情形发生不止一次。。

最后重点想吐槽的就是黑屏字幕,这就像是已经帮我们归纳好了文章每一段落的中心思想,实在讲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少了很多乐趣,本来选择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应该就不是冲着不动脑子来娱乐一把的吧,其实观众们谁都不傻,有个词叫回味,这样大白话毫无遮拦的告诉我,就把很大一部分思考的意趣给消磨了。

记得不久前刚看过的追凶者也里面也有这种手法,但一来那是商业院线片它要顾及普罗大众的感受,二来它的字幕多为方言中词汇的解释,进而帮助观众理解字面意思,推动剧情发展。

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抱歉恕我实在找不到这样做的意义。

只能归结为导演个人喜好。。。?!

最后想说这五十元还是值得的,我们平时习惯了伸手拿免费午餐,直接百度云迅雷,但这次花钱观影真的能让我用更认真投入的态度去看待这部电影,虽然有些话不太中听,但是我相信这才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对主创者及其团队辛勤创作的最大尊重。

 9 ) 呼吸正常

呼吸正常,单纯的从名字来看,我会理解为是一部关于医学题材的电影,看了大概的介绍,是知道4个在广州奋斗青年的故事,开始有些小期待,因为有点类似经历,以为里面还会有一些让人呼吸急促的场景,实际不然,我看的呼吸很正常,剧情四平八稳没有特别大的波动,用它里面的话就是 So boring…先说说转场吧,转场太过生硬,给人那种眨眼又是新开始一样。

故事的内容感觉是为了凑剧情而准备的,没有什么衔接,这点上《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是可以对比下,虽说一个是书作,一个是真人真事,但是还是可以借鉴,张嘉佳的书没有说很连贯,但是作品还是有点衔接,云舅这部呢,给我一种还没开始就结束的那种刹那感。

故事剧情跟流水账有些一样,这个还是可以跟《黑处有什么》匹敌的,给人一种我一直不在线,偏偏影片却没有离开主题的感觉,我是一点都没get到点。

结尾我个人是觉得基本可以cut掉的,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在吧?

前面的时间就有些在铺垫,可以理解,可是没有什么结束性的解释,还是那么叙述性的说下,就给人那种虎头蛇尾烂结尾的感觉。

镜头这里比较固定,给人那种很死的感觉,偶尔侧面45度或者90度都会还好些,如果说是故意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镜头脱焦?

就是这样固定机位,一开始人在镜头中,过了一会儿却离开了,是想营造什么特别的气氛吗?

个人学的不够深,看不大懂。

其中摇滚音乐节的时候,老洪跟王少花的镜头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还有阿浩跟麦当劳叔叔坐一起的片段,是给拍鞋子呢还是人?

黄金分割点有的时候没选好。

这片子很像说是一种纪录片,因为它是记录了广州年轻人的奋斗、生活日常,可它这个感觉又不想是从第三角度出发,带有些的舞台感的效果。

再说说演员的演技吧,云舅说这个演员是真人演自己,不过既然是演自己应该要更有感情的表现,偏偏并没有很特别。

比如老洪的演技就明显差些,跟王少花表白的时候是一种没睡醒的感觉,眼睛快睁不开了,虽然在荧幕里他自己也说了,自己很乱,不知道表达什么,显得有些刻意了,还是有那么些带出感,老洪跟王少花在桥边,老洪捂脸哭泣,我咋一看以为是打哈欠…哭得有点假。

说完坏的说好的,至少我觉得想法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是觉得说云舅在替大部分的年轻人吐槽这个有点怪异的世界观,一种毫无意义的自我安慰,心里鸡汤,其实大家都不缺,缺的是真正的做,说!

谁都可以,甚至可以说得更好。

那种现在娶老婆跟请大神回家的感觉一般。

一种是被动的啃老,并不是我想啃老,而是从小到大的顺从,已经再也不能强硬。

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理想也要丰满一些。

年轻人背负着太多负能量,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有点不真实,如同行尸走肉般。

还有一个这只是个人观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说大家都会,至于拍又是另外一说,毕竟没有谁是生来就会拍电影,都不是专业的,云舅加油,走出自己的特色吧。

 10 ) 现在的年轻人 TM的负能量太多了

最早知道这部电影是看了预告片,一个我觉得非常烂的预告片。

跟现在的商业电影不一样,基本看了预告片就不要看正片了。

预告片都比正片好看的太多了!

《呼吸正常》是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

看过预告片之后,又知道导演做过影评人,内心我是瞧不上的!

国内目前常见媒体上的影评在我看来都不算影评,都是剧情解说。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以后一定看完片子再说片子,就像《路边野餐》没看之前看了很多赞誉过头的评价,自己看完之后不是那么回事。

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怎么才能被导演自己和观众认为是个处女作?

我觉得最基本是完整性,一部电影能讲明白一件事情。

《呼吸正常》做到了,讲明白了一件事情。

看到别的评论,说李云波比毕赣差了好多,在我看来,李云波更有一个接近成熟艺术片导演的潜质。

他也玩结构,但是不会特别的刻意。

能沉的住。

片子没有大的硬伤,有些演员的表演虽说紧张放不开,但也非常难得,尤其是我对导演对演员台词的调教非常佩服。

说一部电影好坏最重要的是故事,这个电影故事很普通,所有的情节都是靠对话来推进,这应该是跟片子的体量有关系,我觉得一个导演能找到一个适合片子体量的拍摄方式是成功的第一步,大片有大片的拍法,小片有小片的玩法。

电影的摄影和录音都能藏在影像之后,非常非常的难得!

尤其是录音,不争不抢,却撑起了片子。

这里自己的一些看法,几组人的交汇如果能更提前一些,会更好些!

影片后半部有些拖了。

最后给准备拍电影的朋友一点建议,好录音比你的摄影机更重要!

 短评

8.6南京点映。以为片子会很闷,没想到还蛮耐看的,不过导演对节奏的把控一般,剪辑的不够流畅,受资金所限,很多地方处理的还是比较粗糙,倒能理解,作为城市电影,描摹了广州很多细节,蛮带感的。云中作为影评人的影响力还是可以的~点映人满满的,还有从上海来看片的,感人~

9分钟前
  • 八两金银铜
  • 推荐

这就叫做影评人互吹推口碑片,北影节还被邀请和杜琪峰对谈

14分钟前
  • bor
  • 很差

原来云中老师叫李云波。//搞到一张云中老师的签名,追星任务达成。真是其实很好看的,非常喜欢这种风格,感觉可以用到以后自己拍的片子里面。故事有点没头没尾,我给四星鼓励。

16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还行

哈哈,即使是快24的我,也没啥共鸣

18分钟前
  • 压力男孩
  • 还行

#siff2016#文青都是loser。有些地方看到了自己讨厌的一面。很不舒服,而且现场有些观众迷之笑点多也让我更不舒服。

20分钟前
  • 尔安宋🌈
  • 还行

在广州。

22分钟前
  • 阿蕭
  • 还行

很特别啊!全片没有一个正反打镜头,云中大大也是蛮有趣。如英文片名所说的blue一样,片中没有明显的主线,但节奏很好并不枯燥。看了云中这么久的公high课,终于看到了他自己的电影,也算了了一桩小心愿!

23分钟前
  • 江枫渔火
  • 力荐

比想象中好一些吧 但是角色太多了 抽掉一两条线会好一些 整体性还是差了点 都说前面差我反而觉得后面矫情了

25分钟前
  • Alan
  • 还行

也许是中国地域差异太大了,我是看的蛮尴尬和无聊的,跟讲粤语的香港也完全不一样,专属于广州吧。好多云的空镜除了致敬自己的名字也没看出有何意义,然后像电视台节目,广东美食不错。北影节资料馆首映见面会。

26分钟前
  • seabisuit
  • 较差

群像的刻画还是很有想法的,很接地气;伍迪艾伦式小品,但是影像质感不行,不像电影

29分钟前
  • 坎特维尔的幽灵
  • 推荐

很舒服,呈现的还是文本上的东西,电影的存在弱了,也无可厚非,胖子拿起摄影机是亮点。不错的小众片

32分钟前
  • 非灰
  • 推荐

片中那句长长的“shi——t”,基本代表了我所有的观感。片中跟踪狂穿了一件红色体恤,大大的14,下面一颗小星星,就像这部半纪录半剧情的电影,松散如极其平淡的生活,你无法感动无法给它打五颗星,却暗暗生发出14颗平淡的小星星。可,是,太粗糙了,有一点奇特想法的屌丝,也是屌丝。

36分钟前
  • 毛虫
  • 很差

我就替别人说了句“预先邀一批互捧的人打五星,人家不给一星平衡一下还真说不过去”就被脑残粉喷了,所以只好亲自下手了。这片子:什么都想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什么都想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什么都想说什么都不会,您PLAY我呸您PLAY我呸您PLAY我呸我呸都呸~

41分钟前
  • 米粒爱肥内裤
  • 很差

幾個大V互相吹捧之作~導演美其名曰自己是一個好的形式主義者~但其實很多自認為的花樣玩在這部片子里完全起不到好的效果!自己的功底不到位,就不要拉著張藝謀,楊德昌來比較!根本沒法比!先學會講好故事再去玩試吧~

42分钟前
  • MAX_NUMB
  • 很差

一星半不入。影像语言层面上缺乏可取之处,叙事又太凌乱。后者体现在情节上就是缺乏结构性,体现在风格上就是杂糅了很多风格,这也是个两难困境,不模仿就没风格,一模仿就失风格,到处取经又会给零散的结构添乱。然后很多地方特别像情境喜剧,感觉发展一种情景喜剧电影也不错,跨界就是流行趋势不是嘛

43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46分钟前
  • 苏菲sama
  • 很差

大叔同年轻人讲道理

49分钟前
  • ng
  • 推荐

喜欢的一幕是站在丑丑的灯光展板前说“好无聊啊”以及雨后变得有存在感的白云山。片长控制在80分钟以内会好一点。

52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哈哈哈 你还别说 有种业余的尴尬的可爱 节奏把握的蛮好的 也有点好笑。那种无核的表壳感还是有点意思的 有感受但在表达上(表演和运镜)不够到位 细节上需要不少打磨 总体来说思考还是很不足。但略带纪录的风格确实蛮好地剥出了一些广州的城市碎片 混杂在无聊的插科打诨和闲聊之间倒确实很有烟火味道 演员虽然稚嫩 但城市生活却意外地在线 非常不容易了。能看出来心态非常好 对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确 因而就少了很多新导演的那种因为过度努力和表现而暴露出的做作

56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导游电影,城逛得不错,想聊的那些杂七杂八却全都被生涩的表演给堵了回去,配乐加分不少。

6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