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

大太監,The Confidant

主演:黎耀祥,米雪,黄浩然,梁竞徽,李施嬅,陈茵媺,岳华,陈国邦,萧正楠,唐诗咏,张国强,曹永廉,张国强 Kwok Keung Cheung,曹永廉 Wing Lim Cho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年份:2012

 剧照

大太监 剧照 NO.1大太监 剧照 NO.2大太监 剧照 NO.3大太监 剧照 NO.4大太监 剧照 NO.5大太监 剧照 NO.6大太监 剧照 NO.13大太监 剧照 NO.14大太监 剧照 NO.15大太监 剧照 NO.16大太监 剧照 NO.17大太监 剧照 NO.18大太监 剧照 NO.19大太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太监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莲英(黎耀祥 饰)与安德海(曹永廉 饰)同被前朝老太监刘多生(钟景辉 饰)收为徒弟。数年后,李莲英只是景仁宫中侍奉待罪妃子婉太嫔(李诗韵 饰)的一名小太监,而安德海却为西宫太后慈禧(米雪 饰)身边的红人。御药房太监姚双喜(黄浩然 饰)因出宫探母一事得罪总管太监陈福(岳华 饰)的舅甥彭三顺(陈国邦 饰),险些丧命。幸被李莲英所救,两人结为挚友。太监彭三顺睚眦必报,此后处处为难李莲英。婉太嫔在太监陈福的挑唆下,想起自己皇儿死因的蹊跷之处。恭亲王(张国强 饰)不顾慈禧阻拦,一意孤行推行洋务运动。同治帝(梁烈唯 饰)年纪尚小,朝中虎视眈眈。清末的紫禁城内忧外患。李莲英如何全身而退,成为一代大太监? 本剧为2012年TVB台庆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陪我玩市民德熙丽芙和玛蒂第一季如影随形咒怨新娘副总统第二季上岸的鱼热情似火因为不想吃亏汉娜·蒙塔娜第四季约定〜第16年的真相〜完美革命圣诞快乐似水年华混世小魔头超级细菌花颜劫夏目漱石之妻兽餐鬼同你玩鄂尔多斯情歌风水轮流转爱丽丝梦游仙境2:镜中奇遇记内裤队长戒烟不戒酒迷镇第二季车祸惊魂血仓神偷艳贼恋爱十诫

 长篇影评

 1 ) 评论大太监

本片最大的突破在于从太监的角度去理解宫廷争斗,还着重了太监感情生活的描写。

最后一集是全剧的精华,李莲英和太后一番对话颇让人深省,今世被认为穷奢极恶的两人,当时究竟如何,如剧中所言亦不无可能。

另提到,婴儿出生时紧握双拳妄图抓住世间贪嗔爱恶,死时双手无力张开,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

此番点读颇有恍悟的感觉,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权夺势最终又会有什么不同。

至于角色,最喜欢彭三顺,陈国邦没有凭此获得最佳男配角不甚合理。

 2 ) 莫名其妙

一开始还挺正常的,后面编辑就疯了?

每个角色,今天是好人是兄弟,明天就是仇人,然后就啥事没发生一样和好。

添寿一点点铺成让后面突然变得这么坏毫无来由。

安德海死来死去死不去终于死掉死得莫名其妙。

陈福这么无恶不作墙头草到处倒都不处死结果被双喜毒死?

双喜神经病公主明明就是被他害死的还口口声声说为公主报仇疯了一样到处杀人?

整个紫荆城医术最好的是一个太监?

添寿这么坏害死安德海害死这么多人说原谅李莲英就原谅他了?

结果因为李莲英太好人导致倩蓉被添寿杀死了??

慈安莫名其妙的情感转折就更懒得说了。

邵美琪的戏真的太差了,台词功力也差到不行不行的。

死来死去死不掉不是绝症没几天了吗?

吃了几天鸦片居然一直活到大结局敢情儿福寿膏还能治百病了。

皇后好端端的一个人知书达理博学多才,说变傻逼就变傻逼了?

一个太监说几句皇上就寻花问柳不能自拔?

再来一个太监说几句皇上就痛改前非大彻大悟?

太监于皇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皇上不是在外面得了花柳回来吗?

那皇后不是应该也有花柳吗?

那孩子就更不能要不是正常吗?

果然是“大太监” 整个国运都被这几个太监控制着

 3 ) 坚持自己的尊严

喜欢这部电视剧它就像小时候喜欢的《三个火枪手》一样,无论好人还坏人,无论当初选的是哪条路,都坚持自己的处事则学和尊严认识的人都说《大太监》拍的太傻了。

只是,喜欢它的人还是坚持。

慈禧、皇上、皇后、李莲英、安德海、三顺、慈安每个人的眼神都坚毅,并不停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停步,即使错。

 4 ) 《大太监》《山河恋》:两个女人与一代王朝

“辫子剧”经过多年的反复翻炒,给观众留下最多的是味同嚼蜡的体验,乏善可陈。

近期先后开播的《大太监》和《山河恋》算是小有人气的,前者被称为“太监的自我修养”,后者暂以“抢嫂宫廷记”命之。

综合来看,这两部清宫剧《山河恋》是讲清朝意气风发时期的历史,《大太监》是讲清朝气数将尽时期的轶事,但就笔者看来,《山河恋》太过于着墨儿女私情,将原本如雄鹰般的满族八旗义士描绘得畏首畏尾、英雄气短,反倒是《大太监》将苟延残喘时期的慈禧与太监一干人等写得有情有义、大义凛然。

当然,这些全靠编剧的驾驭了。

无论是尊重历史,还是与历史抬杠,编剧的初衷并不能完全代表观众的感想。

笔者大概是最较真的观众,偏将这两部原本八竿子打不着边的剧结合起来看,却意外有所得。

这两部剧共通之处就是都有一个优秀的母亲与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在较量,孝庄与顺治,慈禧与同治。

自古女子干政就是犯了禁忌,但一代清王朝若不是这两个有胆量有魄力的女人站出来,恐怕早落入不堪,但孝庄与慈禧的命运实在不同,一代贤后与一代毒后的差别由此而生。

但从古代女子相夫教子的义务上来看,这两大太后都是当之无愧的表率。

孝庄与慈禧的辅政尽管关系家国命运,举足轻重,但说到底它还是应归于相夫教子的范畴。

这两位女子都是出色的母亲,却同时又是最委屈的妻子。

关于孝庄黄后这段,各有版本,或说大玉儿与多尔衮本是一对,却遭皇太极横刀夺爱,又因猜忌心极强,两人终有嫌隙,同床异梦。

另有一说,是大玉儿先遇到的皇太极,可谓一见钟情,但与多尔衮却是私交甚好遭皇太极误会,娶而不爱。

可以肯定的是,皇太极娶大玉儿主要是听信了喇嘛的预言,认为大玉儿必定是母仪天下的人,娶之者可以称王称霸,但是却因多尔衮之故,没有好好疼爱。

关于慈禧,作为一代宠妃,早年在咸丰身边的生活还是让人羡慕的,都说女人心海底针,但是男人之心,帝王之心又何尝不是深不可测。

就在慈禧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力王狂澜的时候,发现咸丰生前留下的遗诏却是一道诛杀令,原来咸丰帝早就认为慈禧太过霸道,害怕其掌权后颠覆大清王朝,遂预先立下这道遗诏,若慈禧稍有僭越,便可除去。

慈禧后来的腐败可以说是知道自己痴心错付之后消极颓废的表现,哀莫大于心死,做帝王后宫的女人,无论得不得宠,都是相同的悲剧。

出嫁从夫,夫亡从子,这两位女人还曾试想从儿子身上寻找安慰,无奈儿子与老子是一副德行,帝王脾性原来是与生俱来的!

大玉儿一心想要将儿子福临辅上正途,但是这顺治帝却是恨铁不成钢,跟皇太极一样猜忌心重又好面子,跟孝庄唱反调将一心效命的多尔衮除去,可怜多尔衮一代英雄,为大玉儿母子做了一辈子守护使者,却不得善终。

儿子与情人之间,大玉儿只得忍痛,继续一心为儿子计长短,直到顺治帝遁入空门,不再回头。

孝庄对于丈夫和儿子确实是做到了从一而终,无怨无悔的付出。

再说慈禧太后,历史上只记得她是如何垂帘听、政扰乱朝刚的,却很难知晓她强权背后的无奈。

一个多病早死的咸丰,一个同样纵情声色好高骛远的儿子,慈禧不得已做起了女强人,偏偏这个年幼无知的同治还认为是慈禧栈恋权位,一心想着怎么从慈禧手中夺回大权,一时受挫就干脆破罐子破摔,还染上花柳病,只能是慈禧收拾大局。

清朝败亡,并不是放在女人手里才败的,这样的烂摊子搁谁手里都是背黑锅。

在笔者眼里,孝庄和慈禧是大清王朝史上少有的贤内助,这样的女人衬托出了他们的男人做马背英雄合格,做朝堂之王,一家之主明显的中气不足。

当这两个女人在承载着丈夫不疼、子女不孝、一辈子孤独终老的宿命时,还能以大局为重,为她们的所爱与义务奔命,这种胸怀与胆量不容轻贱。

男人是天,四时气候各不同,经历风霜雪雨还要顺天应命的却是女人,谁是真正的王者?

不以声势论高低。

 5 ) 略显苍白的诚意之作

跳着看完了《大太监》,后半部分的观感与前半部分差很多,对这部戏豆瓣评分也确实算公道。

有人说它是太监版《金枝欲孽》,不可否认,最初的几集确实有些许金枝的影子,吸引我看的欲罢不能,但是过半就开始疲软,弹幕里不时会一遍遍刷屏,“希望结局就停在这里”。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结局悲惨,所以难以接受,而是剧本的情节和人物构架方面有着重大的缺陷。

首先,从情节而言,全剧都围绕在东、西太后斗争之间,前边夹杂着六王爷与慈禧的权力角逐,后边六王爷短暂下线,再回来就成了慈禧的拥趸。

(我还以为慕容复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呢!

)从巡礼片看,整体的格局应该牵涉家国大事,而不该仅仅局限在宫斗,我一直期盼着后边会有更多的家国大事,结果还是东太后和西太后的斗争,调起得太高了!

这样一来,观众难免对二人的戏份感到疲倦,没有《金枝欲孽》最后发现皇后才是大boss的冲击。

同时,这就造成了人物塑造的问题。

以来,东太后像个精神分裂, 我甚至能感觉到Maggie在努力rationalize这个角色,但编辑的锅也接不住啊。

东太后前边悔过了,然后因为慈禧不原谅自己就又因爱生恨,兴风作浪,这逻辑很有问题,倒不如把她写成心思深重,忍辱负重。

不过因为历史剧的局限,编剧也许想多一点尊重史实,但改了那么多还在乎慈安一个人物吗?

而且,为了合理化慈安后边的报复,编剧就得让慈禧一直不原谅慈安,好几集围绕在一个苦苦哀求一个郎心似铁,我还以为要给她俩组段百合情。

同时,陈福这个人物时不时就得跳出来搞事,但是他是为了什么搞事?

编剧从来都没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

似乎恶人不问缘由,就是恶。

陈福莫名其妙要招安安德海也让我一头雾水,这个人物的逻辑没理顺啊。

这部剧和《金枝欲孽》差得最远的一点,除了恶人脸谱化,还有人物转变刻画不足。

金枝最打动人的,是剧里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变坏”,也是每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而这部剧里,人物黑化太过突然,而两个主角慈禧、李莲英成长又刻画的不够。

慈禧基本没什么意识形态变化,不过刺激她的也就咸丰遗诏和同治过世两件事,为过多展开。

而李同志,天呐,经历了兄弟被陷害致死,老婆被徒弟残忍杀害后,发生的改变就是懂得设计别人了,这似乎和他的经历比有点苍白。

我能明白编剧在强调李的善,不能以暴制暴,他学会了主动出击,但是他的妇人之仁有所改变吗?

倩蓉被杀前,他还告诉倩蓉“添寿”本质不坏。

总而言之,他的心理变化是没有充分展开的,从“小李子”到“大太监”,只凭着心中的慈悲,够吗?

另外,《金枝欲孽》中四个人戏份是相对平均的,但是《大太监》是明确将李作为第一男主的,但是前32集,他基本都在“拉拉扯扯”、“将将就就”,短暂的爆发之后是一如既往的沉寂。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人,但作为电视剧男主,我们渴望更多,祥叔的演技也一定可以驾驭更多的内心戏啊!

安德海被曹永廉塑造得很好,就是死得憋屈了点。

凌添寿转变有点突然,姚双喜害死了德海该怎么处理也模棱两可。

三顺小可爱真是萌翻我了,口头禅是“好好的不行”,李莲英最后有他陪着也算安慰。

不过,他们两个恰恰是没有原则的人,也可能因此更能在紫禁城生活下去吧。

双喜这种认死理的愣头青是不行的。

巡礼片的黄宗泽演的光绪没出现,杨怡的珍妃没出现,难不成巡礼拍的是续集?

但今天看来,续集是不可能了。

这样的卡司在今天已经很难齐聚。

岳华先生去世了,黎耀祥凭此三封视帝,胡定欣后来封后,戏外人生,不也如戏?

 6 ) 五大太监的真正个性小议

只论剧中人,不喜的话也随便喷个人认为,这部剧比较好的一面是,剧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不管人物的行为怎样转变,都较好地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1、姚双喜关键字:偏执尽管是五大太监之一,但姚双喜的世界其实只有医学和公主。

他沉溺在这个世界中,从来不曾往外看过。

五大太监在一起的时候,姚双喜基本上也在看医书,兄弟情在他的嘴上,而不是在心上。

因 为偏执在这个狭小的世界里,他并不通人情世故。

双喜从剧中一出场,就已经有所表现。

三顺不许他出宫探母病,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按正常的人一般也就忍 了,但他偏执不通世故,看不出形势,所以,闯出祸来。

举报御医馆、为救公主污蔑安德海、推着小车放火等等,其实都是他一贯的思维方式,一根筋,不懂得转 圜,幼稚。

公主的死无疑造成了他人生世界的崩塌,最爱的人死了,而最爱的医学救不了最爱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偏执从过去的医者父母心直接转成以恶制恶。

他之所以能获得李连英的原谅,其实也在于,他偏执在那个世界里,从来没长大进入到现实的世界,说到底,他也只是个医学的天才儿童。

2、李连英关键字:腹黑腹黑并不是贬义词,腹黑看怎么用,用在哪。

五大太监,无疑李连英的情商是最高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他的洞察力很好,所以,总是能看穿局势,趋利避害。

在一开始,他只是消极避世,他的腹黑也就用在怎么保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安稳。

然而,时势造英雄,当他不停地被推到更大的舞台,他的腹黑也就被派上更大的用场。

只是,在一开始,他仍然运用旧有的方式运用他的腹黑,去保护他的一方天地。

安德海的死,倩蓉的死,其实是刺激他,让他意识到旧有的方式已经不管用,要掌握大格局必须动用更大的腹黑。

当他的腹黑全部释放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大太监,也就炼成了。

3、三顺关键字:弱者剧 的一开始三顺是以恶人的形象出现的。

但本质上三顺一直只是一个弱者。

一开始的为恶,不如说弱小的他,企图戴上一个恶的面具,来保护自己。

没有野心、没有犀 利的眼光、没有手段、没有辣手,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更象是容易被人欺负的人,所谓的软柿子就是被别人拿来掐的。

他是清楚自己的不争气的个性的,所以,他用 恶来武装自己,吓唬别人。

其实,为恶的时候,他的恶也是不彻底的,倩蓉用包子戏弄他,让他便到裤裆里,他也只是无可奈何而已。

他导致倩蓉滑胎,他开始转变 成好人,与其说是他良心发现,不如说,他发现自己那个恶的面具再也戴不下去了。

五大太监,三顺是忠心耿耿的,因为弱小的他,不必伪装坏人,也可以得到保护。

英顺配是很合适的,因为,最能够保护三顺的人,非连英莫属。

4、凌添寿关键字:反骨他 不是英雄,没有眼光魄力,他只是习惯性地装乖巧,然后忍不了就爆发出他本性中反骨的一面。

剧中他在打扫处的时候,他跟李连英爆发出第一次冲突,就充分说明 了他个性中反骨的一面。

他并不是真正唯利是图的人,唯利是图的人懂得计算,懂得利害关系,而他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反叛而反叛。

杀死小钗,对他来说,能有什 么好处,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反骨的冲动。

杀死倩蓉同样。

装乖巧,但同时心内累积着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倒戈一击。

这样的人,其实是可怕的,因为 他无论跟谁最后都会反咬一口。

5、安德海关键字:逞强安德海无疑是五大太监中最有魄力的一个,有野心、有手段、办事精明 干练。

只是,他遇事逞强的个性,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从始至终,他并不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他只是一味地冲。

一开始与陈福斗,明明实力不济,但他看不清,就 一头杀过去,置自己于险地。

那个时候,他的运气还很好,有慈禧替他保命。

与小钗,有人说他是重情,我觉得不如说,他在逞强,所有人都知道他成不了真正的男 人,但他也要破釜沉舟、不撞南墙不回头,非要证明自己能够成为真正的男人。

太监总管这个职位,他是驾驭不了的,他逞强让自己成功上位,但也最终把自己放在 了风口浪尖上,真正的大风浪来袭,他才知道,其实自己毫无抵御能力,只能再逞强一次,把脖子一伸迎向刀口。

 7 ) 【大太监】好一个恭亲王奕欣

中国人蠢在不懂政治,却喜欢从政,将一腔“政治抱负”的虚荣心误以为是“报国”,却不知道中国政治本来是一谭死水,是流氓强盗的集中营,满腔爱国热的蠢人反而会让社稷江山陷入灭亡的危机。

《大太监》里面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就是好例子,但关于奕欣的背景,港剧并无透露太多,自然不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恭亲王:满清道光帝临死前钦点下一任皇帝,也面临诸多难题——首先道光有九个儿子,前三个已经死亡,论辈分应该四儿继位,但道光宠爱六儿奕欣,他天资聪明,加上道光本身也宠爱她的生母静妃,道光拒绝断气前做了一轮激烈的思想斗争。

但最后,继位的始终是四儿,即今日的咸丰帝。

道光放弃奕欣,原因很多:可能考虑到他不是正统皇后嫡系,恐防嫡系势力不服。

事实上根据许多野史学家分析,道光帝并不喜爱咸丰,因为他性格优柔寡断,而且过于老实忠直,对于人性阴暗他毫不防范,凡事只想美好的一面,相比起他的六弟,处事不但当机立断,而且有大将风范,道光帝生确实不知如何取舍。

电光火石生死间一拍板,钦点了咸丰,开始了国运万劫不复的局面。

*(注1) 首先,为人“忠厚善良”的咸丰帝不喜欢政事,天生喜欢打猎和玩女人。

英法联军打入大清,咸丰帝恐惧洋人,双方恶交之下惹出了火烧圆明园的惨剧*(注2),咸丰败走出逃,之后一直病卧不起,临死前钦点未满六岁的慈禧亲生儿接位,命八大朝廷元老辅政。

奕欣当时封为恭亲王,在军事、经济和行政上都有实权,他留在北京跟洋人打交道。

不错,既然武力反抗不成,倒不如张开双手迎接“鬼佬”,树敌不如做友,减少流血损失。

奕欣思想开明,知道洋人之所以船坚炮利,是因为西方教育先进,除了发明了自行车、望远镜、放大镜、勾魂魄相机,西方教育智慧推动了洋人在军事势力壮大。

他主张跟西方“紧密合作”,购买洋枪,送大清小孩到西方学习交流,他满怀希望,西方文明可以让大清璀璨,就像临岸的日本,跟美国一拍即合擦出爱火花。

火药本来是中国人发明,但中国人却用来做炼丹术和放烟花,洋人却拿来做武器,西方列强智商领先,奕欣看穿这点,积极与洋人交往,大搞“洋务运动”。

结果得罪了八大元老,当时朝廷保守派势力庞大,恐惧洋人鬼子,加上之前圆明园的惨痛教训,对西方白人恨之入骨,奕欣崇洋媚外,结果落得了“鬼六子”的雅号。

被人起了花名“鬼六子”, 奕欣本来没什么,反正他知道自己正在干什么——他想为大清刮骨疗伤,注入新活力。

但无奈,保守势力越扯越离谱,污蔑他“吃里扒外”、“里通外敌”,慈禧越听越不舒服,加上慈禧本身对奕欣的权力心有戚戚然,于是在咸丰临终前,她成功令老公多加一道符咒:以后宫廷及国家大小事务,除了八大元老,也要连同两宫太后慈禧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才能生效。

如此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慈禧如何玩这盘棋?

慈禧不慌不忙,先拉拢恭亲王奕欣,铲除其余元老势力,死的死、囚的囚、逃的逃,铲平八大元老,此乃 “辛酉政变”。

但慈禧还是对恭亲王有所顾虑,没有元老势力,慈禧集中火力搞定“鬼子六”。

加上中法战争失利,慈禧名正言顺罢黜他一切职务,彻底瓦解他的党羽。

奕欣晚年凄惨,一生为大清效力,由于中国人的嫉妒与多疑,落得如此下场。

试想一下,如果道光帝当年钦点的是奕欣,慈禧就不可能掌托,大清国运也不会走向衰落,奕欣如果做了皇帝,见到列强发达,一定力排众议跟西方合作,康有为这类改革派必受重用,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相互映照,就一定没有甲午战争,少了慈禧搞屎棍,满清现代化必能成功,中国至少会早一百年跻身列强。

可因为一念之差,道光选错了人,导致慈禧干政,妖孽横行,毁了清室不打紧——好歹也是你们满族人之耻,但让整个国家推向深重的灾难,道光帝绝对要拖出来鞭尸。

其实,奕欣如果意志坚定,不念什么“祖宗情”,大可举兵反戈慈禧老妖人,但无奈奕欣还是被“列祖列宗”的婆妈理由束缚自己,念在眼前那个女人始终是自己大嫂。

他一手建立了中国首个“外交部”,开办洋人学府,聘请西方人到中国教育界,开启智慧萌芽,大批洋人医生进驻大清,以西方精湛的医疗技术传播福音,按道理奕欣应该是中国现代化之父。

但奕欣蠢就蠢在还要对一个邪权效忠,明明慈禧对外软弱、对内毒辣,他到底还是念念不忘大清社稷、列祖列宗,他的愚忠,蠢在以为自己的一腔抱负能打动到慈禧太后,说服一群思想僵化的老头子。

他应该知道,中国人天生愚昧,目光短浅,死抱着“四大发明”大腿不放,恐惧洋人,恐惧西方,如同今日Five毛愤青恐惧西方抿煮一样,以五千年古国的发霉牌匾沾沾自喜。

中国落后要挨打,但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国人集体愚昧和冷漠。

大清国没落的迹象,再看看远东某大国的今天,总是那么似曾相识。

-- 注1:根据野史学家考究,传闻当年道光帝与几个儿子打猎的时候,咸丰的老师杜受田事先告诉他:“等一会打猎,你千万不要捕杀任何生灵,回来之后皇帝问你何故,你就回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以表明你不想有杀死生灵的念头。

”结果狩猎结束,六阿哥奕訢狩猎最多,道光大赞,但四阿哥照了“剧本”念读,道光听了大喜,说“这才是君主之度”。

野史学家认为,这场狩猎才是道光帝钦点“善良”的咸丰真正原因。

注2:火烧圆明园在中国教科书是一场耻辱,是“西方列强侵华”的证据。

但根据英法两国的历史,却截然不同:1860年英法两国抵达天津,选了一个叫Harry Parkes的外交官连同39人代表使节团进入通州,与清国和平谈判,开启生意来往。

结果朝廷里面一帮保守派,为表示自己很爱国,居然派兵将39个英法使节抓起来施以酷刑,39个人最后死剩10人,英法两国认为是中国人违反国际条约和普世价值观在先,于是两国决定以火烧一座宫殿作为报复。

英法两国火烧前已经贴出告示,劝喻中国人不要去圆明园,但中国人偏要去。

火烧圆明园,英法两兵固然有顺手牵羊,但中国人与太监们都在哄抢。

 8 ) 很喜欢此片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民众也渐渐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往年中国是怎样让人欺压的!

此片,虽然有些同志说不符合历史,但我想说,此片片子开播每集都有说明,此片纯属虚构!

而且最重要,此片还没有大结局,指不定中间有什么转折是你们猜不到呢?

我很喜欢此片,只因为它能让我看到以前古代的背景,让我看到以前历史上的大人物,看到很多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从而也看到中国今天的社会发展,更能看到,以前中国人是怎么面对外国压力的!

那些只爱看美剧的看客,我们没有能力要求你们别看美剧,确实,要想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吸取外人的长处。

这片,也正好提到了,慈禧就算再不喜欢洋人的玩艺,但最后她还是使用并且去学习了,在她让李连英教她骑自行车那段就让人忍不住举起拇指,不为别的,只因为慈禧是满清时的古代女人,正正好,她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她这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中转变,中国从那时起,开始有了自行车,火车,炮弹。

我个人觉得,看片不能如此肤浅地只看演员外表,演技什么的,最重要,是要看到整个故事,它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是什么。

只要这些演员把该片的中心全表达出来了,他们就是好演员,无可挑剔的成功演员

 9 ) 都没有坏人 他们都不是坏人

剧情进行到3/5 有必要来说一说不管怎么样,还以喜欢TVB的风格。

之前一直都是看汉语译版——但是实话说,汉语的调调还是蛮喜欢的——最近开始对粤语感兴趣,就开始看粤语原本,参加学校的粤语协会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就收到TVB剧的影响,对香港也是无限的向往——好了,接着说剧吧。

还是有一点失望吧,一年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是特别的激动和期待,剧情进行到这里,还是没有感到惊喜的感觉,一贯的风格,还好了。

我就是觉得很奇怪,不单是从史实来说,李莲英还有慈禧的印象一直是什么样的,剧中是什么样的,反正感觉剧中就没有坏人,李莲英就一直是很将将就就,听话遵规的奴才,最受不了还是tvb惯有的励志场面——景仁宫帮,打扫处帮,又是团结和谐的场面。

原本以为慈禧很坏,结果看到她操劳国事疲惫的画面,还有忧国忧民的样子,就觉得奇怪。

原来以为三顺是应该又是很坏心眼的反二派角色,结果居然变好了。

原以为慈安本来就是和蔼可亲的模样,结果确实狠心之后又回好了。

以为议政王就是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正派好汉,结果居然能谋反,好了,他说的也对,但是——总是不应该是这样。

以为桂祥很坏,结果也变好了。

以为伯伦挺坏,结果也是迫不得已。

胜保不算坏,他其实是最衷心的一个。

但是也是原以为安德海坏了,结果是假意投诚。

陈福老奸巨猾,但是也是审时度势,见风使舵也是为求自保。

剧情到这里,好像最坏的还是婉太嫔了……好吧我还是接受,基本的调调还是好的,不知道接下来还是什么样的。

 10 ) 真心吐槽人手不足

东太后就一个苏嬷嬷跟着 六皇爷的胜保死了就没跟班了太监的跟班比他们还要多!!!

我勒个去……剧情是还好。

公主太监那段实在是……编剧你脑袋被门夹过么……后面更加好笑。

他们犯下的罪居然可以不处死?

居然可以继续在那招摇?

TVB的古代历史剧真的是硬伤一堆。

演员再精湛的演技也不要这样啊亲。

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啊亲。

双喜你不要再妄想和公主私奔了呀。

大总管太监还可以娶妻啊,面对老婆红杏出墙视若无睹啊。

宫女出了宫还可以回来啊,回来了又走啊。

这是你家哟。

……吐槽无力了么。

 短评

这剧纯粹就为了美化李莲英+慈禧, TVB何以技穷如此?!

9分钟前
  • atmosphere
  • 很差

三顺最萌了~

13分钟前
  • 远笛.
  • 推荐

扯淡

14分钟前
  • 江浅
  • 很差

此剧一般般,有亮点也有黑点,只看你怎么看了,剧还没播完,等播完后再细评!

17分钟前
  • 筈→
  • 还行

我一定要把太后与我翻出来缓缓神儿。。。太颠覆了>.<

21分钟前
  • 猫阿水
  • 还行

今晚又一部台庆剧结束,同治最后的样子真是不堪入目啊,总体来说,三顺这个角色比较出彩,米雪也好喜欢,还有祥仔演技真心好。不过这剧是要给慈禧洗白么←_←

25分钟前
  • Annyoney
  • 推荐

巡礼片的鼎盛阵容和闪回叙事太精彩,借由李莲英半世人生折射半部晚清史的宏大格局,正片局限于太监们的小打小闹以及早已看厌的后宫争宠俗套,卡司也严重缩水,顿失大片风范。原来,我爱的只是巡礼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44764/

28分钟前
  • 宇文宙
  • 还行

为慈禧全面洗白,把慈安全面抹黑,给安德海、李莲英树碑立传的历史同人剧。ps前两集冲突张力十足,第三集开始重落家族剧窠臼。pps萧正楠真的不是台湾人?3ps三顺是李莲英的指路明灯,德海是李莲英情义如海深午夜梦回也念念不忘的人,所以其实李莲英才是个渣?!

29分钟前
  • 我的ABC
  • 还行

看头几集还好,结果没过四五集就被雷了,我对现在的编剧绝望了

32分钟前
  • Thincle
  • 较差

原来三顺才是亮点。。。

34分钟前
  • 恶魔女Miyako樣
  • 推荐

每天入睡前的娱乐就是看一集大太监...........//没想到这么短就完结了,本剧核心思想就是李连英是最牛逼的太监。

36分钟前
  • aaagine
  • 推荐

好纠结的剧情...

40分钟前
  • hysoka
  • 还行

历史上的李莲英真正是怎样的人已经不得而知。很喜欢黎耀祥的诠释。黄浩然也在黎耀祥眼前不怯场,慈禧还是米雪更适合吧。

43分钟前
  • 文恒谦
  • 力荐

虽然剧情很扯但是还是追着看完了 三顺真是越看越顺眼了

48分钟前
  • 海上白菜花
  • 推荐

这种大气磅礴的OP配上狗血的剧情你以为片头写着此片纯属虚构就能开脱了么?!

52分钟前
  • Wayfarer
  • 较差

55分钟前
  • 了了
  • 较差

以为有很多人在看 凑热闹 失望

59分钟前
  • 很差

这是一部为慈溪平反的电视剧

60分钟前
  • 小蝼蚁
  • 很差

看到10集实在看不下去,港府快下牌照让王基维来出来吓吓无线那帮废材了好么!将历史人物塑造的人性化是好事,但是有必要漂白成“刘三好”么,真怕李莲英说出“做好事说好话行好事”这样的台词哦。TVB拍任何历史题材都能拍成宫心计+溏心风暴,真捉急!

1小时前
  • 闲吟客
  • 很差

挺喜欢看的~笑点不少哈哈哈!最爱三顺~

1小时前
  • 19431818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