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恰逢伟人领袖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他出了一套主旋律电视剧《鲲鹏击浪》,讲述了青年毛泽东的故事。
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本来没有什么期待,毕竟都是新人演员,可是,看着看着就被毛泽东的扮演者-刘承林圈粉了!
上网查了查,刘承林是96年的新人演员,我很惊讶他对于这个角色塑造的成熟度,每个细节都展现了伟人年轻时候的青涩热血与大智慧。
一个新人在这个不好演,别人不敢演的角色上,发挥的游刃有余,一看就下足了功课,后来了解得知,原来刘承林在扮演前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了解这个角色,自己不但买了关于毛主席的书看,还特意去了毛主席年轻时候去过的实际地方考察了解,以便自己能对剧情有更深的了解和认知。
无论怎么样,现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个演员能如此沉得下心,有这样的认知和行动,认真的对待一部作品都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而且他也确实用精湛的演技说服了观众,他就是青年时期毛主席最好的扮演者!
也谈电视剧《鲲鹏击浪》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因周四晚上央视1频道未曾播出电视剧《问苍茫》,当晚本人在电脑上看了腾讯视频网播出的电视剧《鲲鹏击浪》第1 、第2集。
该剧主要演绎再现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所历经的心路历程。
刘承林在该剧中饰演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在外形上差别较大,不是很像;尽管他个子很高,发型上较为接近那时的青年毛泽东,但令许多观众们遗憾的是看起来总是不大习惯,比起侯京健、王仁君两位演员饰演的青年毛泽东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或许该剧导演在选择这位主要演员时,把握得不是很准很到位呵。
此帖剧照均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电视画面照片,特此说明。
你看过该剧吗?
对此,你有何感言和看法?
欢迎点评。
#观影剧评# #电视剧评析#
吃饭时随手点开的年代剧,一下子被吸引了,真的很好看,讲毛主席从湖南一师范毕业后经历重重阻挠,最终加入党的故事。
演技全员在线,老戏骨不用说,年轻演员也丝毫不脱后腿,最后饰演毛主席的男演员真的演的很好,打开就知道他饰演的谁,浓眉大眼看着就很正直,个子也很挺拔,台词功底扎实,演技很好,特别是董勇老师饰演的张敬尧和毛主席饰演者刘承林的对手戏,看的我热血沸腾,很还原历史,剧中场景也很棒,希望年代剧越来越好,喜欢看年轻人演年代剧,特意搜了男主的饰演者年龄,竟然是96年的,现在90后也太棒了,全家一起吃晚饭追剧,很久没有一家人看一部剧了。
坦率的说,作为一个故事,一定要有始有终,所以,鲲鹏击浪篇幅短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毛泽东和萧子升萧三在东山学堂认识又和蔡和森、陶斯咏等人在湖南一师结识,突然第一集就直接交代他们创办新民学会,老实说,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的人,会显得很突兀,看的云里雾里。
所以编剧,可以大胆一些,把故事提前到1910年秋比较合理,因为在那一年,毛泽东和萧子升在东山学堂正式结识,,这就是故事的“开始”,而1921春,毛泽东和萧子升二人由于主义之争,在武汉彻底分道扬镳,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所以,一次性把这11年的故事全部讲清楚,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1918年春天,25岁的毛泽东在长沙送别挚友罗章龙时,写下了“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的诗句,意气风发,直抒胸臆,似已预见了后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豪情岁月。
2023年末,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由马继红担任总编剧,刘飚执导,刘承林、米卓清领衔主演的电视剧《鲲鹏击浪》火爆热播。
剧情聚焦1918年至1921年间,刚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的毛泽东,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燃青春之火,击时代巨浪,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教书、办报、斗军阀,从热血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成长历程。
青春视角提升审美诗意化革命题材剧的魅力从来都不是事无巨细,而是透过岁月的光影,去捕捉并呈现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观众的心绪能够随之穿越时空,呼吸到彼时的空气,共情到人物的命运。
毛泽东的伟岸人生曾多次被搬上荧屏,《鲲鹏击浪》胜在立意巧妙,笔锋鲜活,没有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从细节出发,以青春视角为切入点,浮现出革命往事的冰山一角。
剧中,青年毛泽东为了扳倒武力镇压学生的张敬尧,率领“驱张团”来到北京,四处碰壁却绝不妥协,仍然积极奔走、呼吁,在街头高呼“不驱张贼,誓不还湘”,面庞上写满了青春的热切和坚毅;他与恩师杨昌济对话,想表明与杨开慧的爱情,却没找到机会开口,惹恼了门外偷听的“当事人”。
还有他与杨开慧在路边摊吃馄饨的情景,冷风萧萧,灯孤影凄,可是相爱的人心是热的。
当冒着热气的馄饨送到对方嘴边,浪漫氛围溢出了荧屏。
正是通过这样有温度、有诗情的情景,剧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切身处境与精神世界,做到了历史文本与影视语言、严肃题材与通俗叙事的无缝对接,给革命题材剧做出了一次成功的诗意化尝试。
生活质感推动剧情多元化青春、成长、理想、爱情,《鲲鹏击浪》作为一部重大革命题材剧,题材如此厚重,竟然能够容纳如此丰富多元的剧情元素,使年轻观众能够喜闻乐见,并通过扎实凝练且富有灵气的叙事手法,展现出一幅活力满满的成长画卷。
实现剧情多元化的基础,正是扎实凝练的生活质感。
一直在追《鲲鹏击浪》的网友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每一处场景都很真实。
北京的三眼井胡同里,学生们初到北方不适应,洗衣、做饭都做不好,后来不仅可以自给自足,还办工人夜校,毛泽东一边咬着馒头,一边给工人讲“口、日、田”的区别。
烟火气十足的情节与画面,让观众和剧中的工人一起融入其中,喜欢上了这位高大帅气又随和的毛先生。
像这样富有生活质感的场景在剧中数不胜数,一身地道农民打扮的毛爸爸在临行前和儿子开玩笑,一句“送爹千里,终有一别”,把湘农的质朴、达观、诙谐,诠释得入木三分;董勇饰演的张敬尧在报纸上看到“驱张团”的信息,急得直跳脚,生怕孙猴子大闹天宫,不惜花钱组织“保张团”,军阀的老练、贪婪、狂妄溢于言表。
这些生动的语言和情节,配合精良的服化道,让剧集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产生了真实可信的戏剧效果。
新颖叙事实现观众年轻化《鲲鹏击浪》陪伴观众一起告别了2023年,迎来2024年,随着剧情不断展开,不仅收视率居高不下,口碑也是持续坚挺,不仅得到了很多历史迷、正剧迷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也加入到追剧行列中,为旧时代的内忧外患而切齿,为毛泽东在逆流中的抗争而振奋,也会为他与杨开慧的浪漫爱情而感动。
年轻人能够喜欢上这部剧,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剧中的主角青春力十足,湘江三友、杨开慧、罗章龙、邓中夏、向警予、陶斯咏,其实就是大家一个世纪前的同龄人,有着相通的个性与爱好,都向往美好、心怀理想,只不过他们被时代赋予了更艰巨的使命,通过他们的成长,年轻观众可以汲取到许多放在当下依然适用的精神营养。
正直的信念,理想和爱情,成长与担当,都尽在其中。
另一个原因则是剧集从演员表演到剧本叙事都极为新颖,张驰有度,简洁明快,特别是新人刘承林饰演的毛泽东,既有诗书意气和灵性,又有革命者独有的坚毅韧性,所以一登场就令人耳目一新。
现在《鲲鹏击浪》播出已经接近尾声,毛泽东从意气风发的一介书生,已逐步找到奋斗方向,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也必将面对更加残酷而惊险的考验,把青春的豪情与热血全部点燃。
相信后续剧情会更加精彩也更加鼓舞人心,也相信这部剧在创作方面做出的尝试和探索,会为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留下宝贵的经验。
总体来说,这个剧是一个披着红色历史剧的青春偶像剧,如此的大烂片真的不应该出现在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这个时间。
从本剧中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毛主席个人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应有的研究,整个电视剧充实着主创自以为是、小家子气、以及极度低级的想象。
说实话,看到这种作品我是极度失望的。
具体的,我谈以下我认为问题比较大的点:1、杨开慧和萧子升的感情戏对于这段剧情我有三点困惑:第一、编剧是从哪里找到的这段历史的出处?
如果有真实的权威出处,我建议编剧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公开。
杨开慧烈士是毛泽东主席真挚的爱人和亲密的革命战友,对于这种情节的加入,如果不能表明参考出处,我认为是不可以容忍的。
第二、编剧加这段剧情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萧子升深明大义为了朋友放弃爱情?
如果是这个考虑,这和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加这么一个模糊的、并且可能有争议的情节,就是为了说明“萧子升为了友情放弃爱情”这么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真的是红色历史剧中的情节逻辑吗?
这明明是青春偶像剧里经常出现的套路。
如果主创们是因为看到近几年自《战狼》之后国内的爱国热情,因此想披着红色历史剧的外衣拍青春偶像剧来糊弄的话,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最后加一句,就算主创想写杨开慧烈士和毛主席的感情如何真挚,也不要用这种狗血低级的片段来写我们的第一代革命家。
这样行不行:本片中展现了陶斯咏对毛主席的仰慕,能不能简单描述一下陶斯咏和毛主席的哪些观点不匹配,以此来衬托毛主席和杨开慧在思想上的契合以及感情的坚贞呢?
想毛主席这样的第一代革命家,选择伴侣是绝对不会脑子一热,只要女生对他好就行了,也不会说脑子一热,好像就根据自己某种朦胧的感觉,然后纠结了一下就把自己不娶妻的约定打破了。
如果是这样,也太小看我们第一代革命家了。
一句话,主创还是太想当然,用拍现代青春偶像剧的套路拍红色历史剧,还是关乎毛主席的红色历史剧。
我不能接受。
2、关于毛主席和他父亲的情节首先,我需要讲一下,在毛主席本人回忆中,其父亲的形象是他冲破的第一个束缚,是一开始体现毛主席战斗精神和独立精神的经历。
换句话说,毛主席一生战天战地,并且拒绝别人灌输思想,这些特质一开始的体现就是体现在毛主席对于父权的反抗。
换句话说,毛主席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是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是毛主席自青年起就具备反抗精神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男生闹青春期。
结果本片拍成了什么样子?
不光毛主席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展现的莫名其妙,尤其在争论焦点上力度不足,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加一堆毛主席与其父亲和解的父慈子孝的情节?
主创不应该用青春偶像剧中小男孩青春期闹毛病的桥段来套在我国第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太小家子气。
3、对于民国名流人设展现的问题本片对于民国名流的人设设定让我很出戏,我举一个例子,对胡适的展现我认为不合适。
本片对胡适一开始的两个主要桥段,第一个是胡适下课之后毛主席让其解答问题他不耐烦拒绝(而且片中不光是毛主席提问,围上去的学生不少),第二个是毛主席修改了他的文稿使得他大发雷霆。
要知道,当时北京有句很有名的话:“我的朋友胡适之”,并且从季羡林等人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胡适是一个非常随和的,在学生中人气很旺的青年导师形象,这也是胡适的反动有很强欺骗性的一个原因。
对于胡适的描述我认为《觉醒年代》完全是可以借鉴的,珠玉在前,为什么要自己重新开始造轮子呢?
胡适也并不是本片的主要任务呀。
我承认毛主席有提过,在北大,教授们和学生们没耐心听他一个湖南学生说方言因此拒绝讨论问题,但我认为应该不是本片中展现的这个样子。
胡适就算想拒绝毛主席,也会用更委婉更高水平的方式,而不会用本片中这种低水准、会直接影响其人设的方式。
一句话,主创还是太想当然。
4、关于情节的设置和对于马克思注意理论的呈现首先对于情节的设置,本片前期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赴法学生在北京的种种琐事,还穿插了很多,比如北大图书馆买到了假书这种奇奇怪怪的情节。
这些情节会极大稀释本片应该体现的内核心,即:毛主席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毛主席和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时代下为什么能。
所以,情节上应该着重展现当时的中国现状、毛主席的困惑在哪里、毛主席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做出了哪些努力、毛主席为什么最后放弃其他思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
而本片首先在情节上,放了大量根本无关紧要的情节,然后在一堆没有关系的情节中突然插入毛主席有了什么什么观点,好像毛主席突然一瞬间就顿悟了。。。
这是在搞什么嘛。。。
为了避免假大空,我举一个例子。
在本片中描述毛主席放弃赴法留学名额的时候,说到毛主席放弃赴法名额是因为他认为在中国搞社会研究对中国更有利。
这段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也是正经党史中的内容。
但我要批评的一点是,这段情节之前,至少一集到两集,并没有在情节上讲清楚是什么让毛主席改变了这一想法。
这就是本剧的一大问题:在情节上青春偶像化,在理论上耳提面命化。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在情节上用一堆根本不重要的情节占据空间,然后关键节点上突然背课文一样地念一下党史的理论内容,对观众进行耳提面命的说教。
有可能在主创自己心理,这些党史理论,这些曾经付出过无数仁人志士鲜血的宝贵的理论经验,本来就是不重要的吧。
5、情节的细节问题服化道好像说的过去,但我需要说明,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到今天,一个讲究的服化道设计已经被工业化和产业化,因此在现在,服化道不应该成为夸奖一个影视剧的标准,原因无他:这是他们需要做到的最基础最基础的事情。
而且影视作品的重点在于作品本身,当作品本身的情节演绎等环节足够优秀,一定服化道的瑕疵甚至是可以被原谅的(比如我国2000年代左右的很多优秀电视剧,服化道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不会影响他们是优秀的作品)。
但是情节的一些细节让我很出戏。
我说两个细节:《觉醒年代》中,毛主席一进北大图书馆帮李大钊干活的时候,毛主席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非常自然地把袖子和裤腿撸起来。
这种细节,我认为在本剧中做的是不到位的,让人感觉真就是一群现代人在穿着之前的长袍马褂在演戏。
第二、毛主席那个时代,说话不一定,但是书面语一般是半文言半白话的。
《觉醒年代》中甚至对于人们日常以及演讲论战时都进行了半文言半白话改编,以营造这种特殊的“民国感”。
在这一点上,本剧现代化的表述让我很出戏,比如毛主席跟杨昌济说:“老师您还在纠结法国的事情啊”。。。
先写这么多,总体来讲,这个剧让我很失望。
我是怀着对毛主席极高的仰慕才观看的这个电视剧,但是其中的演绎让我看出了主创的想当然,没有敬畏心。
在有《觉醒年代》《功勋》这样高质量作品珠玉在前,本剧是整个红色历史剧题材作品的倒退。
《鲲鹏击浪》已经播出十集,我们已经从屏幕上领略了青年毛泽东的风采,那英俊的面庞充满了睿智和帅气,那清澈的目光饱含着深沉的思考,那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旋风。
虽然观众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他的表演中还透着稚嫩的痕迹,但绝大多数观众认可了这个新生代的“毛泽东”,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新生代毛泽东”叫刘承林,履历很简单,1996年出生于大连市,2014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剧组之所以在万千人中选择他来饰演毛泽东,除了他的身高、长相与青年毛泽东形似,更重要的是他的胆魄和热爱学习的精神。
最初确定刘承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挑大梁,导演和制片人都捏了一把汗,刘承林内心也充满忐忑和不安,虽然剧中讲的是百年前的故事,但毛泽东毕竟是万人瞩目的伟人,为了尽快地缩短与青年毛泽东的距离,尽快地走进那个风雨如盤的年代,刘承林开始发奋读书,他按着编剧马继红老师的指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毛泽东传》、《青年毛泽东》、《诗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然后,带着这样的准备开始阅读剧本,凡遇到剧情中不清楚的问题,他一方面查阅资料,一方面向编剧老师请教,先后列出了近百个问题,再一个一个地寻找答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纬度,全方位地感受毛泽东的喜怒哀乐,感受毛泽东的思想转变。
特别是当他来到毛主席纪念堂,走进北大红楼,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登上岳麓山,俯瞰北去的湘江,刘承林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为他饰演毛泽东建立了足够的心理支撑。
在剧本围读中,刘承林认真地分析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仔细研究每一场戏背后的故事,以及字面以外想要传达的信息,遇到把握不准的地方,他虚心地向导演、向指导老师、向同伴们请教,把台词一句一句的掰开揉碎,反复琢磨,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开机之前的点滴时间,认真地学礼仪、学书法、锻炼身体,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
然而,正式进入拍摄后,刘承林的信心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表演出来的状态总是出现偏差,有时一场戏拍十几条都完成不了,面对一次次的“重来”,他感觉到内心深处的茫然和无助,他甚至有些害怕去现场,害怕站在镜头前……为了让刘承林尽快地渡过难关,导演耐心地给他讲戏,一遍一遍地鼓励他,老演员于洋不厌其烦地和他对戏,同伴们也互相扶持,渐渐地,刘承林从自卑中走出来,他不再迷茫,不再彷徨,他努力从青年毛泽东这个为寻找真理不惜万难的湖南伢子身上寻找能量,随着日历一天天翻过,刘承林终于战胜了自我,乃至到了后半程拍摄中,他几乎做到了得心应手,做到了对每一场戏都有完整的思考和准确的处理。
《鲲鹏击浪》自4月20日在浙江横店开机,到8月20日杀青,整整125个日日夜夜,刘承林超负荷地完成了690场戏,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高温38度的酷暑天,他穿着棉袍子演冬天的戏,没有一句怨言;在感冒高烧39度的情况下,他照样忍着病痛在街道上奔跑;他有时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从来没有畏难退缩。
事后,有记者采访刘承林,在巨大的压力和考验面前是怎么挺过来的?
他回答,是毛泽东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每一个饰演伟人的演员都有一个历练的过程,都要经历一次被观众评判的大考。
《鲲鹏击浪》播出后,刘承林的心境既激动又坦然,他为今生有幸饰演青年毛泽东感到骄傲,同时,面对观众的表扬、肯定和批评,他荣辱不惊,他认为,这些都是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营养。
我们预祝刘承林,带着使命信念,砥砺前行,争取拍出更好的作品。
也谈电视剧《鲲鹏击浪》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因周四晚上央视1频道未曾播出电视剧《问苍茫》,当晚本人在电脑上看了腾讯视频网播出的电视剧《鲲鹏击浪》第1 、第2集。
该剧主要演绎再现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所历经的心路历程。
刘承林在该剧中饰演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在外形上差别较大,不是很像;尽管他个子很高,发型上较为接近那时的青年毛泽东,但令许多观众们遗憾的是看起来总是不大习惯,比起侯京健、王仁君两位演员饰演的青年毛泽东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或许该剧导演在选择这位主要演员时,把握得不是很准很到位呵。
此帖剧照均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电视画面照片,特此说明。
你看过该剧吗?
对此,你有何感言和看法?
欢迎点评。
#观影剧评# #电视剧评析#
从前对毛主席您的印象,在历史书中,在荧幕上,是那种伟岸,睿智,从容,淡定的伟人形象!
而在《鲲鹏击浪》中,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您:对母亲无比孝心的您;被慈父追打躲闪的您;与兄弟手足情深的您!
对严师尊敬挑战的您;对开慧心动且可爱的您;对各种知识渴求的您;为救国救民甘愿做“殉道者”的您!
对“信仰"的各位引路人万分崇敬的您!
…………很多很多的不同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立体,丰满,鲜明,火热,可爱,可敬,可亲的形象!
让我们知道,原来您是这样的人!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阶层联合起来,共同奋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国家”之重,国与家,家与国密不可分!
整部剧,看得令人热血沸腾!
感动万分!
让大家更加懂得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倍加珍惜!
吃饭时随手点开的年代剧,一下子被吸引了,真的很好看,讲毛泽东从湖南一师范毕业后经历重重阻挠,最终加入党的故事。
演技全员在线,老戏骨不用说,年轻演员也丝毫不脱后腿,最后饰演毛先生的男演员真的演的很好,打开就知道他饰演的谁,浓眉大眼看着就很正直,个子也很挺拔,台词功底扎实,演技很好,特别是董勇老师饰演的张敬尧和青年毛泽东饰演者刘承林的对手戏,看的我热血沸腾,很还原历史,剧中场景也很棒,希望年代剧越来越好,喜欢看年轻人演年代剧,特意搜了男主的饰演者年龄,竟然是96年的,现在90后也太棒了,全家一起吃晚饭追剧,很久没有一家人看一部剧了。
年轻的主演跟前辈对戏,很明显有点接不上。剧情节奏较快,情节之间衔接流畅,挺好。
男主角演技很好。
润之在文化书社转着圈读仲甫先生的来信说中国要成立共产党那一段看的热血沸腾!!!!!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
一下追了四集,主要讲述教员青年时代的探索之路,平实中见真章,饱满中又不失细节,有温度,有温暖,更有温情,在那个风雨飘摇,民族存亡的时代里,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于无声处让我们时时能感受到教员那一代人理想主义的光辉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艰难的求索。绝对的一部好剧,人物饱满,每一个细节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更超越了这种伟人剧有可能掉入的脸谱化,而每个演员更是出彩,在编剧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客观冷静又不失赤诚的情感驾驭下,托起了整部剧的优秀与质感,强裂推荐!
我是李德胜的男粉,但我知道杨开慧之死,除了爱情,更多是因为信仰坚定。和问苍茫相比,这部剧就是一坨。。
演的还能更烂吗?
这是偶像剧
追过剧后特意过来评论!我觉得毛主席扮演者刘承林演技非常好!不容反驳!可以感觉到他在很努力很认真的揣摩着每一个细节,但别说是他们这个年代的人就是再年长点的人,谁都没见过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所以能演到这个程度,非常值得鼓励!据了解在拍摄期间曾发烧40°,但为了不耽误进度依然坚持拍摄,这么努力认真的人,真的真的值得鼓励!最后借用房琪的一句话:这世界很喧嚣,做你自己就好!加油,刘承林!
男主演不行
只能说演员选的不行,脸型不像,沉稳的气质也没有。总体质量不如隔壁的《问苍茫》。
很好的电视剧,全新的视角,讲述了青年主席和他身边的年轻人的故事,特别喜欢这部戏里面的杨开慧,这个青年演员演得非常好,既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又有新时代青年人敢爱敢恨的激情。
当年《恰同学少年》谷智鑫是是形不似神似,而这位扮演者是形似神不似,奶味太重,至于剧情,导演自己看着爽就行。
看着最好的爱情片段,无动于衷
男一演的好好啊,有几个地方看的我都想流泪。难得这样的题材拍的这个好看,支持!
毛杨感情线处理的不好,感觉恰同学少年拍的那版比较对,剧本、演员、制作整体都被同期的问苍茫吊打,只能说还行。
找个说话都气虚的人演教员……
就冲导演采访时对杨开慧的解读,我就知道他根本拍不好这段历史。导演原话“一个女人用死来证明爱一个男人”。我认为这是一种层面上对烈士的侮辱。他们之间的感情在导演眼里就是浅薄的“男女之情”吗?杨开慧就义前高喊的是“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成功”,是革命成功!主席后来回忆起来说的也是“女子为革命丧其元(头)”,是为了大义,为了革命!他们之间的感情真挚动人,但是我认为绝不是导演口中的小情小爱。这就仿佛《我本是高山》中的丈夫形象成为精神支柱一样令人不适。
能不能给伟人安排个好演员?
一点都不像
这个主角怎么长得像只因你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