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嫌弃爸爸在家务农窝囊,挣不到钱,吵着让他去外面打工,爸爸就去了。
后来我读完了小学,妈妈说我长大了,把我送到了寄宿学校,妈妈也出去打工了。
每周放学回家是邻居大伯来接我,把我送到奶奶家。
奶奶说,乖晚上睡觉别哭,有爷爷奶奶在。
我从来没有为了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而哭过,唯一哭过的一次是他们在外地闹离婚时,分别给我打电话,让我在家别怕时,我躺在关了灯的房间,望着漆黑的天花板,回忆着模糊的童年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哭着睡着了。
后来我成了背井离乡的人,换成了他们在家,我也会打电话回家,说我快放假了,让他们在家好好的,别怕。
其实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人来说,读书并不是为了学到知识,也不是为了增加见识,当然这些都是读书带来的副产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为了一张入场券,一张自己证书,为了能在更高的平台发展。
读了十几年的书,大部分都在工作中用不到,作用只是给企业招聘参考使用,减少企业考察的成本。
然而这就足以改变大部分人的命运。
其实我在初中就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有什么用呢?
一度想着要辍学。
不过还是一步一步的上了本科,参加了工作。
之后才慢慢明白读书对于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改变是如此之大,就因为你上了大学你就能拿到那张入场券。
其实工作的内容读过小学的未必不会做,复杂度也没那么高,熟能生巧而已。
以上就是读书的现实意义,最为真实,可以改变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
因为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只能顺应规则。
比尔盖茨,乔布斯可以退学,我们不可以。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是制度的制定者。
然而知乎上所说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有的说可以提高修养,有的说读过的书就成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就和你吃过那么多饭一样。
和你的思想融入到一起了。
其实我想说,读书能提高个人的修养,能让我们去想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锻炼思维能力,借鉴前人的经验,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欣赏音乐,艺术一样,都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然而这些都是在你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车子开,生活无忧无虑之后才考虑的事。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哪有现代西方哲学与艺术的发展?
所以读书最先解决的就是物质条件,精神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副产品。
随着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才会有机会去慢慢的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没有物质作为基础,却说自己安贫乐道,说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肤浅的,这种人才是真的loser。
曾经看过一个皇帝出家了,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悟道了,他拥有世间的一切,有名有利有天下美女,这时候他说看淡人生,这是真的看淡了。
就像马云说他不在乎钱一样,别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但是他有资格。
所以回到主题,读书就是为了有一个好的平台,有了好的平台就有机会做赚钱多的工作,从而改变命运。
这改变的可能就是几代人的命运了,以后你的子孙可能会真的因为丰富内心世界而读书,为了世界和平而读书,为了当个科学家而读书,为了当个宇航员而读书,为了当个艺术家而读书。
到了那时,这些梦想就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对于普通家庭或者底层出来的孩子,这些梦想可能在上小学后就没了。
知识改变命运!
我是农村出身,电影里的一切都很真实,开篇打牌的男子代表大部分农村人的真实精神状态,凭自己没有多少的认知,就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真的可笑又可怜!
现在回想自己当初为什么能够好好学习呢?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我在老师和父母的威严下,凭着还不太笨的脑子在小学时的成绩还算可以。
但是从来没想过将来自己干什么,也从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小学阶段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
也没有任何课外书可读,精神世界,物质生活都挺匮乏的。
读初中的时候,没有了小学老师的管教,成绩直线下降,甚至不及格!
父母很失望,但是自己还是没有什么想法,觉得大家都这样啊,也没什么不好呀。
直到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老师,他当了我们的班主任,他说了我当时从来没有听过的所谓的大道理,他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这一句简单的话,让我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想走出去的想法。
我考上了大学,做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了一个普通幸福的三口之家。
我想我是幸运的!
看着电影里的孩子,就想到了我自己,希望你们都能遇到引领你们的人!
在此写一些感悟。
在微博看到的这部电影介绍,觉得里面的方言特别熟悉,到豆瓣一看,果然来自我的故乡——宜春。
深圳和宜春这两个词于我而言很特别,我是一个不会讲宜春话的宜春人。
93年,我爸孤身一人南下来到了深圳打工,而我妈带着我和姐姐在宜春生活,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赚够钱就回来,在宜春市里买一套房子。
那年我只有两岁,而我姐姐只有三岁,我妈带着我们两姐妹住在价格50元一个月的小单间里,除了照顾我们,她还要工作赚钱,冬天一双手冻烂了开春才能好。
而我爸在工厂里拼了命的赚钱,只要有加班他一定去,他说那段时间天天上夜班,基本上没见过什么太阳,深圳有多好他根本不知道,他只知道家里的妻儿老小还在等着他的工资养活。
那时他在深圳一家港资企业工作,工资确实很高,加上加班费,一个月工资比宜春当地公务员工资还高了一倍。
他也很勤劳,自学了电工,考了电工证,成了技术工,虽然还是累但是工资对得起付出的汗水。
我爸说他一个月只留下两百的生活费,其余的钱都寄给了我妈。
我有很多小时候的照片,照片里只有深圳的冬季,因为只有过年我们一家人才能相聚。
每每过完年要从深圳回宜春,我爸会给我们准备很多零食带上车,送上车他就在火车外站着,车开了就跟着车外边走边哭,他在火车外哭,妈妈、姐姐和我就在火车里哭。
每当说起这些,我爸还是特别感慨。
宜春和深圳有多远?
那个时候在我心里,这两个地方很远很远,恐怕是我认知里最遥远的距离了,他们之间隔了一整个春夏秋冬。
这中间经历了很多辛酸的往事,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姐得了脑膜炎我妈哭着把她背到医院抢救,我妈是个很坚强的女人。
没几年他们买了宜春市一套地段不错的房子,两房两厅。
可是我爸并没有像他说的那样买了房子就回来,他想赚更多的钱给我和姐姐更好的生活。
香港回归那年,我和姐姐随着母亲来到了深圳,最终我们一家人在经历了4年的离别后总算是聚到了一起。
后来我们买了房子车子,再也不用经历痛苦的思念和分离。
自有记忆以来,“宜春”这个词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这是我的故乡可我却没有太深的记忆,春运的时候一票难求,所以这么多年我们几乎没有回去过,我和姐姐也不会说宜春话。
后来因为户籍原因,我无法在深圳参加高考,而江西省的教材和广东又不同,所以在08年我从深圳回到了宜春念高中。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对宜春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是个很小的城市,山清水秀,没有深圳的繁华,很宁静,大家也很纯朴。
班上部分同学是从宜春周边的农村来的,他们之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很高。
而他们的父母有许多跟我父母一样都在“遥远的”深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孩子中途被学校劝退,打架谈恋爱,逃课盗窃,我想错的不仅仅是他们。
如今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因为职业原因,看完电影我更加忧虑的是这群孩子们的未来。
电影里的孩子们长大之后会怎么样?
他们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吗?
他们的悲剧会不会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上演呢?
一线城市的教育和偏僻农村的教育资源天壤之别,可教育又偏偏是他们大多数人唯一的出路,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们究竟会怎么样?
而最悲剧的是这些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宜春,它出现在中国农村的每个角落。
去年搬家,搬家工人迟到,最后是朋友厂里几个工人过来帮忙,东西不多一个上午就搬完了,他们很高兴因为老板下午给他们放假,中午的时候请他们吃饭,其中一个中年工人问我:这里离海远不远?
他想去看看,来深圳两年多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这句话我印象深刻,因为深圳是个海滨城市,平时晚上我们一般会在海边散步,可是真的有人来了深圳这么久从未看过大海。
在他身上我看见了九几年我父亲在工厂里暗无天日加班的样子,那时候他皮肤很白,因为吃住都在厂里,一两个月都晒不到一次太阳,深圳对他而言就是一个厂房那么大。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赚钱!
我爸当年的离开不是不爱我和姐姐,是因为太爱了,也正是如此,在看电影时我才难过,因为伤心的不仅仅只是孩子,孩子的童年缺失了父母的关爱,而父母也错过了孩子本该最快乐的那几年。
为人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孤身一人在外漂流。
有个很无奈的词,它叫生活。
深圳,这个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它的辉煌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共同建设出来的,光芒背后是多少家庭的离别和无奈。
这是遥远的南方,从宜春开车到这里大概需要6到8小时,可对于孩子来说,它是思念无法抵达的地方,是孩子们一个童年的距离。
看了这部《遥望南方的童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竟然是用家乡方言拍摄听着亲切的乡音看着熟悉的乡村景色和电影里那些近乎真实却让人有些心酸的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唏嘘打工,留守儿童,落后的乡村教育,无序的乡村治理电影里的这些内容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也许粗糙,但质上胜过《一个都不能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人吃饭的问题达到了让少数人富裕起来的目的但是距离共同富裕却遥不可及城乡二元分割,悬殊的贫富差距,公共服务的缺失,民众的道德失衡累积的问题却越来越多积重难返无论上层提出多么动人的口号无论宣传媒介如何一遍又一遍的蛊惑民众需要正视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危机重重底层民众生活的困苦,前途的渺茫,保障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紧绷的弦上常常游走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亲眼目睹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巨大鸿沟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精英阶层的麻木自私和民众的卑微无奈让人叹息不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何方如果《遥望南方的童年》里那些故事和场景继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在现实中上演那么所谓的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遮羞布
初次听到这部片名的时候,第一感觉挺有意境的,又得知它是一部教育片,以为会不会是和《放牛班的春天》那样传达一种更加开明教育理念,从而打破人们心中刻板的教育观念。
但通过短短的九十分钟,我知道我错了,这部影片本身比任何任教育方式更具有教育意义。
看了一些影评,大概因为题材缘故,看过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触,又或是因为时代原因,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大抵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留守儿童的日子,所以更容易引发心中的共鸣,也因此豆瓣评分成了典型的倒三角形,99%的人都打了3-5星,评分高达9.4分。
先从电影拍摄角度来说,因为不是专业的影评人,所以看法可能会略显浅薄。
首先全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它全程采用地方话作为呈现语言,更容易让观众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也能更好地塑造出农村人物形象的特点,这在以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市场中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动。
其次,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影片中画面的拍摄,据说均取自当地真实环境,看多了现代电影电视剧之后,不同于那些高饱和的画面,你会发现该影片整体色调偏灰,尤其是那些山水草木,更能契合乡村的氛围特征。
最后,该影片中所有演员,无论男女老少,均由当地老乡演绎,无一职业演员,这在当在电影创作中更属难得,关键整部电影让人看起来没有丝毫违和感,只有真实,以及说不出来的难过。
就个人主观角度来说,我甚至能从中看到自己年幼时的某些元素。
比如,剧中的坨坨在很小的年纪就被父母托付给同村的邻居,由于分别时在村口的樟树下父母骗他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以至于这么小的孩子每次想爸妈了都会跑到村头那棵樟树下坐着。
而我,自打最开始记事起就被父母托付给爷爷奶奶,成为无数留守儿童中的一名。
除此之外,坨坨被冤枉的情节,秀秀和妈妈分别的情节,不同的人因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可能会回忆起不同的痛点。
但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太愿意分析情节本身带给我的共鸣,因为每个人成长经历中总会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痛点。
我认为,一部真正优秀的电影应该是能让观众自发产生思考,影片所传达的思想也不应该仅仅是依靠对话,旁白,字幕这种简单粗暴的说理方式直接强塞给观众,而是通过剧情,冲突,人物动作,情绪这种无声但却又无处不在的细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我看来,《遥望南方的童年》这部剧几乎具备了一部优秀电影的所有特质,影片所呈现的主题很直白,大多数人几乎也都提到了,即留守儿童问题,的确,任何人一想到秀秀和坨坨的未来想必都会心头一酸,他们是否会重蹈上一辈人的覆辙,大人们犯的错误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而他们最终又能否依靠自己走出大山(再一想文才刚出生的孩子就交给了易老师,哎..)。
但我更想说的是影片所反应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即乡村教育问题。
看过电影的人大多数会对影片开始易老师贴榜宣传的情节有所感触,特别是遇到个别村民对此冷嘲热讽,质疑易老师开幼儿园是为了赚村民们的钱,这与后面易老师对于乡村幼儿园教育的畅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或者与其说是反差,倒不如说是观念上的冲突,其实到现在为什么所谓的“读书无用论”等反智现象依然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席之地,阻碍乡村孩子发展的又是否只有硬件教育资源,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同样,影片对于易老师的刻画,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形象。
即使幼儿园亏本经营,他和妻子也选择坚持下去;即使最后幼儿园面临倒闭,他也没有选择催收那些账款;即便家里已经有了孩子,他还是选择接纳了坨坨,秀秀,甚至是文才刚出生的婴儿。
面对曾经的学生,也只是说了一句无数家里人面对外出打工者都会说的一句话:早点回来。
影片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这个幼儿园最终的结果,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协调下,启明星幼儿园重新开始招生,并且招生人数也有所增加。
所幸,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部影片上映于2008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条件下我国农村的现状,影片中“深圳”是外出打工者口中一个高频出现的名词,他记录了我国快速发展的那个阶段,背后正是无数打工者的背井离乡造就的。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父辈带我走出大山,而我也要努力走向更大的城市。
对于一个国家亦然,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代领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希望祖国的下一个十年会更好。
下午去和我四爷坐了会,这是他独自生活的近十个年头,他一边做饭,一边和我感叹道,有时候他一个人做好饭,突然就不想吃了,他三个儿子家里18口人,没想到到老他一个人在生活。
我爷爷二十岁不到,亲手建设了我们村的小学,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学,17年他过世了,同年这个小学被拆除了。
我爷爷一生英雄,到老,也不过是一个人在活。
我的外婆,生育了七个子女,晚年她一个人生活在村里,并且喂养了全村因为主人去打工,屋门深锁而无人照料的狗。
她身体一直硬朗,某一年寒衣节,我大舅回去探望她,她给她的大儿子做了饭,吃完饭,我大舅去厨房放碗,就这会功夫,等我大舅回来,我外婆坐在台阶上过世了,安详地就像睡着了一样。
我的邻居,七十多岁的老人,带着子宫脱落后的腐臭,挨过了三年才过世。
我所成长的村子,以前是十里八乡著名的大庄,现如今十室九空,只有几个无人看管的老人在苟活,是的,就如同我四爷我爷爷我外婆这样在苟活。。。
悲哀啊,真的悲哀。
可你能说这是他们子女不孝顺吗?
电影中坨坨双目失明的婆婆出现时,我彻底泪奔了,老无所依,少无所养,这不是个例啊,这是大把大把的现实,谁不信你来我村看看。
我的大奶奶双目失明后,每天在墙壁上刻着横条算日子,算她儿子什么时候会回来,这样一熬就是七八年,直到最后不到五十斤了。
今天请允许我说一句脏话,去你马币的城镇化,农村最后一滴血都被榨干了。
即便这样了,他们还在感叹,真好啊,现在的社会真好,我四爷说他一年有一千三的养老金,他都花不完。
是的,一年1300,他都花不完,社会可真好。
还有太多话,我说不下去了。。。。。
这电影真好。
但不包括最后那行恶心人的黑色字幕。
我曾经也是留守儿童,但我挺幸运,我爸妈生我、养我、育我、教我,虽然偶尔也会觉得委屈,但是我能理解父母是用一种无奈的方式爱着自己。
我如今三十了,是一名大学老师,马上我要当爸爸了,夫妻收入养活一家人没问题,可是父母都五十了,他们还在广东打工,他们觉得还能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不想休息,不听我让他们回家的意见,我到如今每年也只能在过年才见到他们。
留守儿童很可怜,出门在外的父母也很辛苦,他们一直负重前行,只希望以后能多时间多精力陪自己的宝宝。
有点语无伦次,最后还要啰嗦一下,人生中第一次下班吃岳母做的饭的时候时候,直接情绪崩溃了,原来有妈妈在家等着自己是那种感觉。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老枯树,在夜里抽出一条新的枝桠,而我,如果可以选择,我不想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
鲁迅说过: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与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是,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到温暖,从而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与能力。
人生终于很多无奈,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有的选择的话,谁会抛弃孩子前往他乡,而在这段孩子独自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成了孩子的他国乡,孩子成了父母的心中憾。
有一次,老师让用如果造句,一个孩子坚定的说:如果我有钱,我要去深圳找我的爸爸妈妈。
【遥望南方的童年】本来说看一部电影后就早睡,结果看完《衣锦还乡》后,突然很想看这个,就仔细的看了一遍;曾在中央6套看了一点,却没有看进去,仅仅因为那时候的自己不太爱看电影,还停留在表面。
整体来说是比较朴实的电影,更多的反映是生活现实的写照,现在来看或许画面感、摄影技术、演技不够好,但要的就是原朴,在07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 首先题材 ]一个乡村教育和教师、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易老师的举止几乎概括了所有支教和留乡村开创教育者的内心声音。
就办学条件来说,没错,要幼师资格证、专车和司机接送是出于对小孩的教育和安全考虑,是对的,可是放置真正的深山农村里,怎么可能?
难道没有这些条件,小孩们就没资格读书了吗?
撇开农村,就办学条件吧,现在的条件都达标了,可是校车出问题,老师打小孩等等这些校园事故率还是普遍存在,那么追根到底责任在于谁?
现在是为了证而考,为了条件才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做。
砣砣和秀秀是留守儿童的代表,而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的代表。
砣砣被外出打工父母委托的村民家嫌是麻烦负担,被周边的小孩和老师误认为偷了同桌的牛肉干,每天在和父母分开的大榕树下等待,就那一个幼小的背影,让人看了实在心沉重;而秀秀看见两年在外打工的妈妈却形同生人一般,父母离婚后,父亲争得她的抚养权,却又将她托付给伯父抚养,自己出去打工,而伯母却觉得是累赘,小小身影坐在空房子前在地里画着。
看到着不由得恨抛下他们的父母,为何如此放的下孩子,可是换念一想,是这个社会太难处,当下生活所迫,但愿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别和自己的孩子成了生人。
砣砣的婆婆是留守老人,看不清,自己都一把年纪了,照顾自己都难,更别提家里在带个5岁不到的孙子了。
从[ 镜头 ]分析,给的还是不错,人物的特性和导演想表达的还是体现出来了,特别是砣砣在树下看着坐在板车上的小孩们,砣砣婆婆的手在地上抓摸着东西,那种传达的感觉一下就到位了;不过个人觉得在人物表情和内心的细节上还是缺少了一些,比如周边人反映,易老师的内心还是稍微欠缺了一点,几乎都是用语言在描述,但是对于这些民间人非演员来说,已经很到位了。
最后结尾易老师和老师的对话是话里有话,小孩一直问,易老师一直回答,直到后面索性不答,因为即使说了他们也不明白,因为他们还是孩子,于是就带他们去山顶看所谓的南方,即山的外面,遥不可及。
图三的桥我常去,不过可惜的是,半年前已经拆了。
感觉好像就发生在身边似的 完完全全被代入 方言听着好亲切 好真实。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真真无比高大伟岸。
居然还有人在吹真实,是说演的真的实在是太假么?
挺好的片子,但是没有9.4这么夸张吧?故事倒是不错,但是导演水平还是有点欠缺吧。打个分6.9吧。
这么好的片子,竟然才看见!
要做纪录片,就忠于真实,少搞花里胡哨的编排。要做故事片,就麻烦请对演员进行一些专业的指导,做好剧本和镜头。四不像算什么东西?题材角度其实都很不错,但它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而且好得多
虽然糙,虽然配乐过满过硬,但也真是动人,结尾结在深圳就好了,后面太拖,一些为了掩盖非职业演员的大全景处理,反而成为了这个故事的系统。那些故事,对于我们而言,也只能是远望的景观。
这电影分数虚高,不明白为什么。就因为中国贫困把人打动了吗?
别生了别生了别生了0
2019年全面脱贫的最后一年,10多年前的电影里的一幕会不会不再出现?
不错
整片除了坨坨的故事完整些有些亮点其他皆是垃圾,想拍出零星的几个少得可怜的戏剧性想法又想要凸显出真实性十分矛盾,真得还不如拍纪录片,也就一部十分钟短片的内容容量
【3】 遥望是观众的视角好有悲悯气质的电影
拍的镜头不够抖
我就是宜春人,全程不用看字幕…看得我心情复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觉得我很幸运,从小到大父母都在我身边。
这部电影的人生道理很多,以电影的视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江西,2007年的江西介入眼角贫困和大山让让山西无从发展,乡里人没钱,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娶不上婆娘,没有学校,经济的发展不上去,在创办学校的途中也遇到的很多问题,但问题都解决的,又留下了两个学生,到后来经过政府的解决把这一问题给解决的,遇到什么问题要想清楚在想成熟在去做,莫急,不要光订着钱,要把眼光放远点,这是男主告诉我的道理,像男主这样的英雄真的很多,包括扶贫的一些人,真的社会担当,是英雄,男主被后是一个有耐心的女强人,很善良,很美丽,支持男主的事业,说实话这部是现实和反映社会的一部电影。很棒。
可怜…
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这真不能算电影啊...
欠缺点电影质感,囿于制作成本,但处女作能做成这样,完成度还是很高的。这取景太地道了,固定镜头很扎实,浓郁的田野乡土味道,配乐的指向性煽情太过明显实为一大败笔。回望当年还是大拆大建的胡温时代,那些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像纪录,都是时代政策在推动着,以及当年的超级女声是真的火!处女作如此非常了不起!7.5
我们这个社会太坚韧了,我们这个民族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