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涂污的鸟
Nabarvené ptáče,色鸟(港),异端鸟(台),The Painted Bird
导演:瓦茨拉夫·马尔豪尔
主演:彼得科特拉尔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哈威·凯特尔,巴里·佩珀,朱利安·山德斯,乌多·基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提姆·卡尔克霍夫,Jitka Cvancarová,Antonín Mas
类型:电影地区: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语言:捷克语,德语,俄语,斯拉夫共通语年份:2019
简介:影片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描写了东欧“二战”期间的悲惨景象。小男孩的父母把他送到乡下避难,但与他失去了联系。男孩开始在各个村庄之间流浪。因为他的黑头发、黑眼睛,村民认为他是吉卜赛人,会给村子带来不祥,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他曾被埋在土里,只有脑袋露在外面,乌鸦将他啄得伤痕累累。他目睹人们在暴力、堕落和无知的牢固链环中彼此..详细 >
这种接踵而至的苦难让我想起《沃伦》,但同样是线性叙事,本片的节奏太拖沓冗长了,转场尤其生硬,情节发展到后段已是毫无节制,真是浪费了小男主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不忍直视生理不适,看完就想删除永远不要再见了。原本以为是《三毛流浪记》《雾都孤儿》,但是影像的残酷性和赤裸裸的邪恶真的是想吐。
作为欧盟影展看的第一部电影,之后的简直无法媲美
前半小时是金狮的水平,后面发现剧本用室友姐姐的话来说就是在“鬼打墙”,剧情取舍很有问题。剧本需要打磨,也要找个高水平剪辑师来收束一下,不能舍不得剪,不能自得其乐。氛围和视听语言从头到尾都是上乘之作。可惜了。
太压抑了……而且当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更压抑了……
乔斯卡的经历本身就具备了戏剧性,要在文本之外吸引观众,让视听语言发挥功能,才是立本德根基。所以极少的对话,更多类别的镜头的使用,都是很好的说明。
又是反映二战那段历史的。影片通过一个犹太孩子的命运,将东欧二战中各种情景及犹太人的遭遇展现了出来。故事是碎片式的,而且有些刻意,但形式无疑很新颖,且有着很大的寓意。小孩有着灾星一样的宿命,与之接触者霉运连连,非死即伤。而其本人亦是苦难深重,九死一生。其所遭遇之人,除极少良善者,多数均有着黑暗人性。
529|3.5,小男孩的经历没有和背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全片变成了小男孩流浪最后被红军收编了的故事。摄影还是很棒的。
致郁,压抑的拍摄,黑白的画面,突如其来的血腥暴力,诡异的意象。(看到四十分钟弃了)
当一只鸟的羽毛被涂污,它回归鸟群后会被群鸟当做异类攻击,《被涂污的鸟》用近3小时的片长,带我们看到这个荒诞的世界。整部电影是失语的,但是却非常有力量,作为男主的小男孩基本在电影惜字如金,但是这个荒诞的世界却通过男孩无语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展现的淋漓尽致,当他如同海报图被埋在泥土中被乌鸦啄食,被那些装善良的教民扔在粪池中,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被涂污的鸟》这个电影要用黑白片来呈现了,因为这些镜头太恶意和血腥了,这个世界对这个男孩而言是个没有颜色的地狱,他卑微的依存着这些大人只想活下来,却体验了世间的各种恶,所以当他最后被父亲找到的时候,他已经麻木不仁了。好在结尾,男孩写下自己的名字joska,这个象征着找回自我的举动,给电影带来暖色。PS:这个男孩的命太硬了。
被涂污的鸟是个巨大到无法忽视的意象,当一只鸟被涂污后放归鸟群,它会被同伴当作异类啄死,这会让我们思考少数群体的境遇,正如犹太人之于二战前后的德国。故事围绕犹太小男孩展开,以他颠沛流离的路线为脉络,从阴郁村庄,一个残酷的开端,到废墟柏林,一个残酷的结束,用精炼、丰富的细节,精致、简洁的排布,描画那个扭曲社会的人性全景。风格有一点点像《撒旦探戈》,黑白、没有音乐,但结构没有像后者那般极致,也没有长镜头,但它更直接,更强烈,如果能忍耐下去,当结尾一幕闭环般扣上开头一章时,会感到无法形容的震撼。五星鼓励这个题材,也希望更多人来看。
依旧没看明白
这生猛的影像啊,年度十佳,欧盟影展新片最佳,但据说欧盟影展已经把最生猛的删了!
埋掉宠物,放走纸船,嘴唇紧闭。。。放大的局部,走得很远。四处流浪的犹太小孩,一路所见所闻,最后发现他几乎没说过话。一个失语者,只是在最后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伴随一首轻柔的歌曲。太压抑了,看得我很焦灼,这个地方现在还在打仗。
将无穷无尽的人性之恶加诸于流浪的孩子身上,镜头背后的导演更像是施虐者而不是控诉者。部分章节的处理(构图、调度)有硬凹造型之感,精简点更好吧。。
导演一边破除种族迷信,一边宣扬宗教迷信,水平实在有限。另外,确实抹黑苏联红军。没有苏联红军你们现在怕灭种了哟。现在反倒数典忘祖。
看完之后很失望,这就是一部很恶劣的剥削电影,黑白的影像让人想到贝拉·塔尔,但这位导演在视听上又全方位的被碾压,看到最后很替导演着急,小男孩后半段拿刀子划胳膊,钻到行驶的火车车底,小男孩本应该有病态释放,现在在情绪上根本出不来,视听调度上没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只能说原著小说太狠了,把极端环境里的极端罪恶都强加到了一个小男孩身上,天空中被攻击的鸟就已经很直白的说明了要讲的事情,那些二战中纳粹屠村的事情也在不少片子里见过,这次再看并没有觉得多么震撼,只是觉得创作者把所有苦难强加到一个小男孩身上这件事本身够狠,够敢拍,仅此而已了。
82/100 简单说就是一部悲惨n倍版本的“三毛流浪记”。整体故事架构、场面调度和摄影均很强悍,但最打动我的应该是创作者对人物琐碎的情绪和动作的捕捉,当然这也依赖于表演、摄影、和打光上。不清楚是否每段故事都有明确的影射对象,但是如果剪掉两到三个故事,以及把剪辑做得更完美一些最终观感会更佳吧。今年最喜欢的两部新片都是和欧洲二战有关的,一个是在德国内部,一个在德国外部,一部从精神的角度,一部从肉体的角度,有意思。
个人很喜欢的又臭又长“裹脚布”风格,能把这么多突破伦理的奇闻堆砌成鬼打墙合集也是一种本事。
如果不是大银幕可能一个人在屏幕前不太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