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姐姐一起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爸爸单位上发的电影票,宣传标语让人压力很大“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影片”。
当时是很矛盾的,不去怕浪费票,去了怕浪费时间。
看完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法制题材的电影挑这部来教育你。
顶着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最佳影片奖的高帽,马背上的法庭,让一些人心生抗拒,似乎注定以中国农村为叙述背景的电影,都满足两个条件,一、整个画面以土黄为主,二、往往比较受外国人青睐。
题目让整个故事毫无悬念,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真实。
过后看导演说心无杂念地拍这个电影,他做到了。
片子的的确平淡得像白开水,主旋律的电影讲述的道理往往是不可反驳的,沉重的,积极向上的,导演们往往选择一些旨在震撼心灵的表达方式。
感觉像挖好了坑等着你跳进去接受熏陶。
我一直在等着,等着看那些坑的形状和尺寸。
这是以往看这类片子的乐趣。
开头的一个小时感觉不到坑,就是平淡地不能再平淡的平铺直叙,像在看一篇没有多少精彩内容的记叙文,或者是整理一堆陈年的旧档案。
而演员大多都是当地的土生土长的村民,这样的原生态让《马背上的法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记录片。
闭塞落后的边缘山区,镇里来的老冯和他的两个同事,一个摩梭族妇女和一个彝族小伙子,拉着一批挂着国徽的马,处理一些案子,解决一些纠纷,用村官们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招对付一些很棘手的问题。
西南边陲的贫穷和人们法治观念的极度落后像是导演给这部片子刷上的一层底色,老冯和他的同事们的故事在这样的底色上晕染开来。
一切看着顺理成章,妻女的背离,生活的艰辛,群众矛盾的荒唐,贫穷和闭塞是它们的根源……可是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的不可理解,直白的贫穷,各民族间观念的巨大差异,和老冯的无怨无悔。
前半部分交代了老冯的一些琐碎,让你看到他的善良,倔强,暴躁,耐心,对人民和国家深沉的爱。
这样一个生动的形象,让人不由地开始咀嚼他的人生和乡村法官这个职业,从傈僳族的鸡喉寨开始,到普米族的鸡肚子寨,再从纳西族摩梭人的鸡肠子寨到最后彝族人的鸡尾巴寨,当你感觉你和老冯一样地“像一泡屎被拉了出来”。
导演便驾轻就熟地把你带进了片子的两个高潮,两个“坑”里。
去杨阿姨家是片子第一个高潮,国徽的丢失,老冯的紧张程度甚于自己的生命,茫茫的草海,他失神地迈出脚,被周围人拉回。
找到的国徽被村民们当神一样顶礼膜拜,点着火堆拉着手围着国徽跳舞,老冯心里是欣慰的:村民的理解,他的信仰是国家、是法律、是威严。
就像村民们早晚拜的神一样。
影片到这个时候一片和谐。
思想上的差异用这样的方式达成了统一。
小洛结婚是第二个高潮,婚礼成为了案子的陪衬,还因此产生了小洛和老丈人之间,老冯和小洛之间的矛盾。
…… 可是还没来得及化解掉这些矛盾,老冯便从山上滑了下去,跟二十年前的长腿一样,小洛从此走上了老冯的路。
片子于是跌入了一个循环里, 从这个循环里一些人看到了希望,一些人感到了绝望 前者看到了西南边陲的命运、 后者看到了小洛的命运。
……
这样的一个结尾,或许并不是一场事故,而只是一种宿命。
无论发生在那一天,或者一个月以后,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对老冯来说,他的命运最终,就是长眠在蜿蜒的山谷之中。
注定如此,无论时间。
《马背上的法庭》此片主要说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名法官和两名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子开庭审案的事。
全片镜头语言记述感十足,很有纪录片的感觉。
也诉说了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一个角落。
没有任何大场面场面,没有炫技,唯一的名角就是李保田老师本人了。
通篇让人觉得非常朴实。
但正是因为这么朴实无华,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虽然背的是国辉,但是你看的时候心里会响起红星闪闪放光芒的歌。
观看这部电影后,还是有所感触的,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在看不见的角落,就会有这样的一群人在默默的付出;
当然,如果说这是主题电影大背景赋予人们的感触,那么电影中真正让我感动的更是老冯这个人本身。
对身边人对事的态度都值得敬佩,一名法官,一位长者,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电影已经看完,最后感谢默默付出的人。
对“马背”与“法庭”的联姻无比好奇。
“法律下乡”题材?
用脚趾头虚构了古道、西风、瘦马、老法官,又将老法官佝偻成刘罗锅……睁眼,终于还是花十八大元买下《马背上的法庭》。
盗版总不来。
我们没办法不热爱盗版,除了昂贵,正版敌敌畏最不得人心的,除了与正片无关的、跳不过去的广告,便是欣欣然印在封套上的、想当然的、厚颜无耻的宣传词。
“民族百象/人文内核/红色幽默/笑痛腹肌”……严重误导,最后四个字尤其草率,尤其凑。
笑什么,怎么笑。
笑贫?
笑愚?
笑弱?
幽默自然是有的,尽可以笑得会心,可到底是甘尽,苦来。
总起来说,本片闹心。
只除了山路伴着摩梭族民歌抖擞蜿蜒的时候,犯困。
山路抖擞,山路蜿蜒,山路十八弯。
老冯打着盹儿,牵着马,身后跟着的,是第一次走这条路的阿洛和最后一次走这条路的老杨。
这群哀伤的人。
其实歌颂的痕迹很清晰,全片的粗大眉眼中,有少许媚俗,冥冥之中有个力量,时不时揪住老冯制服的前襟,默默往主旋律上靠,往假惺惺上靠……阿洛的存在意义,就是衬,正着衬,反着衬,形而下地衬,形而上地衬……老冯,多么具有献身精神、多么富有审判经验的老牌法官,多么适合抓到购物频道去大力推销的智慧长者;先进完了,拔高完了,老杨时不时出现,还原老冯人性用。
伟大人格讲够了,要听自己去看,我逆反,只讲“哀伤”好了。
人之常情到底亲和一些。
吕玉来,科班出身注重细节的孩子,不论是《孔雀》里的小弟,还是《马背上的法庭》里的法学生、新晋书记员阿洛,都脆生生的。
倔强青涩可是他本色?
阿洛极看重法律法规的尊严、执法人员的斯文,其机械理念与滇西地区山寨住民的种种现实格格不入,他无法认同老杨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无法接受一个法官背着一头嗷嗷乱叫的小猪走街串巷。
岳父依照所谓“村民公约”杀死了邻人的羊,阿洛为着他“法律的尊严”而讲出的一句“不合法”立刻激怒了岳父,老人认为他“胳膊肘往外拐”,愤愤地高喊不要把女儿嫁给他。
明明领了结婚证就是合法夫妻。
他有汹汹的质问、滚滚的困惑。
他与老冯的一次次争吵犹如法庭辩论,他拿出的每一个证据,都足以刺伤老冯一千次。
我不注意执法人员的形象?
你呢?
你形象这么好,怎么你老婆孩子还不要你呢?
阿洛所追求的真理与幸福在磕磕绊绊的现实里踉踉跄跄着,尚年幼。
他的哀伤偏暖,仍有企望表情。
老杨没有文凭,于是她在法律工作者选用政策的变动下被大学毕业生阿洛所取代,再一次成了隐没在摩梭族山寨里的普通农妇。
46岁,独身。
老冯告诉阿洛:你杨阿姨一辈子都是正正经经的。
是,正正经经的,可正经人不见得就没有心。
老杨的每一句叮嘱,几乎都可以拆成十句来解读,那里面的忠告、不舍甚至恋慕,溪水一般,抓抓挠挠地流。
陪伴,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沉厚而安静的感情。
她在失去工作的同时,也失去了“陪伴”。
她的哀伤,偏凉,浸泡了肿胀的无望。
李保田总归是一身匠气的,对白,毫无意外地,带着舞台腔,可我真真要爱死他那张苦大仇深的脸。
他在花絮里笑:我不怕拍,反正我睁着眼是八字眉,闭着眼是平眉。
如果说这对眉毛的主人是个中年危机尚未结束老年危机近在咫尺的尴尬人,我绝对相信。
老冯就是这么个尴尬人。
他掉了一颗牙,怅然地丢进瓷盘,拿起来,再丢;微细的“乒乒”声,宛如催人老去的钟,按部就班地响。
可老冯最具象的哀伤,是健忘,真真假假的健忘。
他总忘记妻女对他的不闻不问,忘记他只讲了半句的,龃龉的句子。
他在阿洛混乱的“婚宴”上端了酒碗晃晃悠悠去敬新娘,“好好跟阿洛过日子”……没说两句就掉下泪来。
老杨拉他:“别说了”;阿洛拉老杨:“叫他说”。
到底还是没说,他抹抹眼睛说:忘了。
于是喝酒。
分别前夜,老杨换了摩梭女子的衣裳,在近景里给老冯洗衬衣,边洗边叮嘱些有的没的,老冯远远坐了,参差地应和。
意在言外。
他说:有句话我一辈子没说,后悔。
啥?
老杨问。
忘了。
老冯答。
他“忘了”的,恰恰是总也忘不了的。
他的哀伤不偏不倚,给岁月磨蚀得隐蔽而节制,只剩下行走。
早在第十几分钟,我已经在积习难改地猜测:老冯总牵着马打盹儿,搞不好会在片尾儿坠崖死掉。
结果老冯就真的死掉了。
镜头里只有马,没有人,眼见老冯走出镜头,一阵稀里哗啦,而那匹老马依然,心无旁骛,愀然识途。
老冯为什么姓冯,只因他亦有马性,要死便死在途中。
我画蛇添足的简单象征。
那么,哀伤也一起死了么?
PS.关于篝火中的国徽,关于草海中的责任,关于颠簸中的司法;关于贫穷关于愚昧关于弱势…… 或许改天,会另起一行@_@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法律与规范是内生的东西,社会对法律的认同度很高,英美海洋法系干脆就是案例法,及时调整。
内生于社会的法律不存在冲突——相比我们。
中国学习了大陆法系,法律体系是拿来主义,不是内生于本土文化,必然面临国法与民俗的冲突。
或者说,法律是基于陌生人社会的基础上构建的体系,而村规民约是基于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纠纷解决机制。
秋菊打官司面临这个问题,马背上的法庭则聚焦于这个问题。
苏力先生的《送法下乡》是学理性的表述。
能够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大多数对于这个题材无法理解也不感兴趣,票房惨淡是自然的。
正如某些人所言,我们是法治国家,怎么能够让低等/落后的民众用村规民约来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法律不能解决问题呢?
法律的解决方法得不到民众的认可呢?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当然有司法官僚本身的问题,但民间不认同法律的结果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还没有受过现代法律意识启蒙的人群中。
不理解农村,则不理解中国。
不发展城镇,则无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
马儿走过云南山区,法律从未解决问题邻里矛盾虽然繁目,纠纷都由人来调解国徽制服形同虚设,庭审仪式宛若游戏老冯他年老体又衰,半生亡命马背法庭老杨此身已献法律,晚来既无夫亦无子唯有小洛苗根正红,不想娶妻又遭事情百姓不鸟你这玩意,最后还不得靠人情 他们哪要啥子法律,送位娘舅万事太平法制国家徒有其名,人治社会本质如此要啥么子政绩工程,办好实事才是根本
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辟“幸福小康”展映单元,由刘杰导演、李保田主演的《马背上的法庭》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部。
说它特别,是因为它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片中的法官不是我们习见的端坐于法院高堂之上的高大形象,共和国国徽也不是高悬于厅堂的国家符号。
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基层法官骑着老马、驮着国徽,行走于云南大山深处,尽心尽力为少数民族地区村民们排忧解难的画面。
刘杰从《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出发,铺衍出这么一部片子,这也是他的处女作。
全片单线叙事,没有冗余枝节,镜头沉稳冷静,色调自然朴实,将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鲜活地呈现于银幕之上,有一种影像志般的纪实感。
画面在苍黄、裸露出粗粝骨节的大地上展开,五十多岁的老冯法官和因学历不足、被强制提前退休的杨阿姨,带着新加入法院队伍的彝族大学生阿洛,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流动法庭之旅。
旅程中的一站是阿洛的新婚。
只见简陋的法庭在村寨的广场上摆开,法官一桌,书记员一桌,剩下两桌分别坐着原告、被告。
别家的猪拱了我家的罐罐山(骨灰冢)怎么办?
别村的羊跑到我地里吃庄稼,我能否依村规把羊吃掉?
这些从现代法学视点看来似十分荒诞的案件,切实考验着老冯一行的智慧。
经过你来我往的诉状、审判,现场仍乱哄哄、一团糟,怎么办?
在第一次下乡的法学院高材生阿洛看来,这儿根本就不是讲法理的地儿嘛。
实话说,村民们所争的理,和法理不在同一维度。
由此引申出核心问题,即在乡情民约、传统建制维系下的偏远山区,司法下乡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司法的权威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当地民众承认?
情理与法理、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激烈地碰撞。
老冯是经验丰富的法官,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大冲突。
他和杨阿姨相互配合,用种种变通、折中的方式调解着邻里、妯娌、村落之间的矛盾。
但阿洛不理解,他质问老冯什么是法官形象:穿着制服、戴着法徽,牵着猪满街跑,不仅丢了脸面,连带着胸前的天平徽也掉价;甚至认为老冯为了结案,自掏腰包买人家的小猪仔,是花钱给自己买形象。
透过阿洛的眼,可以生生看到一股少年人的傲慢,他信奉书本上的法条,强调法律运用的严谨,看重执法人员的尊严,但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法的适用性和法的目的。
司法下乡,只有与传统的村寨约规和人情事理相互适配补充,才能发挥效力。
老冯和杨阿姨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才赢得村民们的信赖。
影片揭示了矛盾,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和《秋菊打官司》一样,要个说法,那么这个说法在哪儿呢?
如何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沟壑,通过调和两者,进而汇入中国的现代性发展图景,影片的态度依然暧昧模糊。
比如通过少数民族的萨满仪式来树立国徽威信:当国徽因盗马贼顺手牵羊丢失后,老冯与杨阿姨并没有求助警察,而是寻求摩梭族女长老的帮助;后者则是在做了敬祖宗的法事后,于茫茫草海中找回国徽,继而将国徽高悬于木桩,供村民载歌载舞膜拜。
显然,借助神秘主义赋予国徽力量的取径不是正途。
再如阿洛的婚礼。
阿洛自始至终都套着笔挺的西装,戴着领带,是标准公务员打扮;阿洛的新婚妻子也穿着牛仔裤,而事实上他们都是少数民族人。
年青一代缺失对本民族的身份体认,致使有些传统在代际的传承中渐渐湮灭。
影片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所面临的接续无力,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在此现状下,怎样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裂隙,走出司法下乡的困境,对于司法人员和村民来说,都是一道需要不断深思探索总结的命题。
片末,夕阳的余晖洒落,驮着国徽的老马仍在山间踟蹰,老冯已不在画面中。
他的坠崖身亡,对于影片故事来说是道德完善的必然宿命,同时也是对中国城乡司法实践的献祭。
马背上的流动法庭,颠簸中的司法实践,前进中的中国法治,需要如老冯、杨阿姨这样的公务员先行者在摸索中烛照出前行的方向。
幸福,进步,从来都来之不易。
《马背上的时间》马背上的法庭,初看之下“法庭”这一叙事载体,似乎可以有很多想象的空间。
事实上是,它不是记录片,没夹带导演个人表达,也不娱乐,只是很心平气和的讲了一个故事。
法官老冯和他的助手们,每隔一段时间就牵着马匹、驮着国徽穿行于寨与寨之间,组成了一个奇特而庄严的流动法庭。
为各个寨子判决大事小事,寨子的村民见到他们来,也会互相打招呼,与其说是法官等人的工作在这里,更不如说是他们的生活、人生融进了这里,一切那么平常。
平常,正是导演给全片设定的一个语境。
老冯,干了几十年流动的法官,亲眼目睹过同事跌下山崖的死,正直忠厚而又带一点中年男人的痞气,经历多看得真也说得少,一个典型又不起眼的主体。
电影人物的设定,老冯,年轻大学生,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随着从鸡头寨走到鸡尾寨,摄影机从开始的远景,到慢慢的迫近,走进三个人,三个人的故事徐徐牵引出来。
年轻大学生像是年轻时的老冯,杨阿姨身上,看到其与老冯发生又未曾发生的故事。
“发乎情,止乎礼”,时间给人最大的影响,怕也是这几个字了。
年轻大学生对老冯有意见(准确说是误解)时,是教导?
还是解释?
——滚——看似粗鲁无礼,却丝毫不觉过分。
该说什么呢?
时间自会交给年轻人一些东西。
纵有千言万语,也能相顾无言。
四妹子跟老冯讲“什么时候来走婚时”,已入中年的老冯也用笑来化尴尬,最后和女书记员告别时对话“这辈子有件事没做,很后悔--啥?
--顿了顿,又只轻轻吐出一句”忘了噶“。
老冯两次情感表露的高潮,第一次,年轻大学生结婚时,醉酒,或是酒醉人;第二次,深夜,与女书记员对话。
两次在喉的话,都回去了。
马背上的法庭,粗看是讴歌,细看确是道平常。
时间给我们的,和让我们不见了的东西。
人人有份,人人也都在经历。
老冯跌落死了,女书记员退休了,大学生继续。
人生中那些说出口的,感动的,羁绊的,未曾说出的。
都在,也都走了。
我看国内艺术片时总是保持高度的防守警惕,以免一不小心就被第五、六代导演的文革或改革情结给射了门。
不知道是我小人多疑,还有大家都有这样的猜疑——第五、六代导演所执着的,可能已经过去,又或者早有代沟。
这种神经兮兮殃及其他国产电影,直接导致我看《疯狂的石头》时极不靠谱的观感:当谢小萌在缆车上调戏美女时,我的记忆被莫名其妙地扯到了《世界》那架女主角秘密花园般的游览车上,之后两部电影极其相似的国产小成本痕迹不断让我梦回。
于是,宁浩的幽默毁在了贾樟柯的忧郁手里。
所以我看《马背上的法庭》时一直会心微笑,真的不是看漏了它反映国内偏远地区法制尴尬的内涵;我问导演为什么把这么具煽情潜质的题材处理得颇具喜感,也不是对这沉重的主题大不敬。
我只是兴奋得有点过头了,兴奋终于看到了一部没让人物忧郁的面孔频繁特写,没把一秒的镜头拍成两秒,没用故事一直撕扯我的神经的国产艺术电影。
前面提到的那些电影都很好,只是我总会很外行地揣测,拍他们的导演们是否都很欣赏相同的几本电影教材?但我这次可能更外行地自作多情了,显然我喜欢它的地方,不是导演刘杰的初衷。
这位《十七岁的单车》的摄影指导,在跟王小帅合作的12年里,期间吃遍了审查通不过的苦头,拍这部处女作,还要费心思索如何“不容易被共军和白军打死”。
我不知道他坦言“不奢望票房时”,有没有几分无奈。
但我倒是在他说,“总觉得八十年代读大学的人丢不开把社会某些现状反映出来的责任心”时,好像霍然理解了,为什么国产电影内忧外患被提上桌面这么多年,明明已经投身拍商业片的前辈田壮壮还要回去搞出一部《德拉姆》,后辈领军贾柯樟净拍叫好不叫座的,后辈新锐陆川的磨刀之作会是《寻枪》和《可可西里》……原来被致敬的不是教材而是时代。
而既然本来就没期待跟票房玩在一块,那么“观众受落”就留给想玩的人任重道远好了。
而我最喜欢的,是刘杰用毫不传道的口吻说,希望电影的传播,能帮助社会一点点改变。
他有多疑的我无法支撑的信仰。
发文前依旧大概看了看douban上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论,然后知道自己即将写下来的评论要成为极少数派了,因为以下文字不是夸这部片子的,而是挑毛病的。
下面开始正文:比起时下一些大成本投入、摄制团队精良却很不招观众待见的大片,《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在观众接受的这个方面做得是是很成功的,题材、主题都选的好。
在少数民族散落居住的偏远山区,基层法院工作者无私奉献,贡献宝贵青春、贡献个人生活、以至最后以献出生命为代价的办案、为当地人民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事迹没有什么可能不让我们感动。
并且即使是影片中,稍受争议的情节——冯法官总是自掏腰包去解决那些闹上法庭的鸡零狗碎的问题,也决非不可信。
但是,稍微仔细想一下整个电影各个段落的表现,我们就很容易发现影片主题的”真善美”并不能“相抵”掉创作者在表达整部影片的主题时,在电影语言方面的缺陷。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马背上的法庭》这部影片本身叙述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就是以刚毕业上岗的大学生阿洛的视角引领观众关注着两条线路——一条是冯法官办案(即菜坛子、猪拱罐罐山、离婚等);另一片子条则是冯法官和杨阿姨到最后也没有说开来的并肩工作多年产生的感情。
情感诉求自然也就是第一小节已经说过的,歌颂基层执法人员无私奉献。
而我认为的缺陷,也集中表现在影片的主角冯法官身上——刚才就说过了,不是人物行为不真实,我相信基层一定有这样的好人,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表现一个人物、安排情节,我就会认为这部片子的很多地方,冯法官“用嘴说出了”太多“直奔中心思想”的对白。
例如在关于表现因为执法工作冯法官和杨阿姨无私奉献这一情节中:从影片一开始三人组出发向老乡借马这个段落,冯法官责怪阿洛绑行李时挡住了马背上的国徽,和随即阿洛偷偷给老乡塞钱时被冯法官看到后教育说“你以后还给不给?
你以后还要走多少年?
你给的起吗?
”这样的质问这两个情节,就直接告诉我们两件事——冯法官下乡执法多年、对国徽极为敬重。
之后经过阿洛晕车、冯法官第一次长脚落崖的地方洒酒、冯法官熟悉的唱起的少数民族民歌等一闪而过的情节又直接告诉我们——山高路长,路途艰险。
等到村寨里开始办案后晚间休息的时刻,冯法官又在通过和阿洛的闲聊让我们知道了,杨阿姨因为工作耽误了自己年轻时恋爱、结婚的人生大事;冯法官虽然每次掏腰包的时候都说自己女儿在丽江做买卖其实他的妻女早把他“开除”了。
上述这些全都是用“说”的。
而表现冯警官对国徽的珍视以及表达自己执法工作对这些少数民族公民的意义,也全都是用说的——年轻气盛的阿洛一犯错误,冯法官一批评教育他,我们就知道了;当国徽被盗马贼丢到草海里去了,村民问冯法官是“金的银的?
”冯法官立刻说“像你们的神像一样重要”上述这些也全是用“说”的。
其实电影之所以叫电影,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尽量用影象,用视觉传达给我们信息、情感的表达方式。
而这种“直接表达中心”的对白泛滥的结果就是——尽管如此一来我们一定不会弄错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这些对白无疑也大大削弱了影象本身和演员的表演的力量。
那么具体到《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说得刻薄一点,就成了一部闭上眼睛光听对白也可以听明白的“英雄劳模报告”。
而由此追究下去,这部影片中大量出现的表现少数民族地区风土民俗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的篇幅和那个意在表现冯法官厚道、实在的人物形象,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没有。。。
正如DOUBAN上其他朋友说的“没有野心”了——影片中几乎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公民,和“以人为本”的冯法官,的确是国外观影人和国内政府所喜欢看到的。
也就说说《马背上的法庭》其实是在刻意的、没有(能)掩饰的投其所好,是有据可依——也或许,主创人员真的没有企图那些,何况就算有可意企图也是其实也无可厚非,只是正如我前文所表述、论证,这样的直奔主题的对白,真的不好。
因为这就象我们上小学时写的作文,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中间三五句话切一次题,主人公一做好事被发现了准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可我知道,你小学毕业以后,再也没这么写过文章,对吗?
但是,当然,《马背上的法庭》有关正义、善良、厚道的初衷,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去看的——虽然正如我的题目所说,真拍成“可以听的报告”了。
没有吹的那么邪乎嘎
阿洛就是年轻时总想着公平的自己,老冯啊,奉献了一生在这里,被体制无情抛弃的杨阿姨,老祖宗的规矩与法,孰重孰轻,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资料馆#法律与风俗人情的交手,少数民族的呈现,新老血液的替换,未说出口的感情……结尾那一下被震到了,舍己为人地坚持一项事业,隐秘而伟大;云南方言原来尾字带“嘎”?
故事其实很真实,但在人物的塑造上导演做的有点过了,就像开头点题通篇点题的小学生作文。另外导演要是有魄力让剧中人全部讲云南话,片子会真实很多。整部电影里最不和谐的一个元素就是操着北方口音还夹杂几句不伦不类方言的李保田,嘎来嘎去,嘎你妹啊,这个语气助词要是没有方言的土壤还不如不用。
吕玉来是一枚文艺帅哥,文艺片的小强~! 有点粉他的
拿腔拿调外加点囧~~
给三星也有点勉强,有副作用的主旋律电影。
三个人一台乡土公路戏。。。
道德是高于法律的...再次證明法律體系不完整...無論怎樣美化...
送法下乡,三言两语就说话了噶……
道德才是法律的基础。
剧本人物传记多样性,经典的老手搭新手,老手体现中心思想,新手作为观众视角代入剧情,还加了一个少数民族法官兼翻译,人物形象特别丰满。法外开恩,人情世故,有争议却感人。李保田的弯管子方言太出戏。静态场景很好,一到剧情衔接的地方,控制就稍显逊色。
接近佳作,但差了好大一口气。主要原因在于叙事太琐碎了,情节也松,人物状态一直没法集中。其实题材特别好,小口径切入乡村法官群体,李保田和吕聿来两个新老法官的职业观和爱情观互为对照。彝族素人演员面对镜头肢体还是有点硬,最好的还是三人中的女法官,大象无形的自然主义表演,有些情感克制到最后变成一滩泥堵住胸口。一个特别实的开头导向一个虚无的结尾,力量感其实没有释放出来。
一部缺乏矛盾冲突的高级主旋律.法律对于一个村落传统不可能没有冲击和破坏力的.典型的单面传播.
结尾牵强嘎。
倔强的生活
马背上的法庭,流水一样的人生;你有你的庄严,我有我的生存法则。
挺真实的 虽然现在基层法院比以前条件好多了但基层办案还是不容易
不知道该说是克制还是呆板
前面一直在一直的 嘎 中抓狂,最后几声咕噜咕噜声,突然让心小小的跳了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