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子疑云

Changeling,陌生的孩子(台),换命谎言(港),调包婴儿,换婴记,换亲子迷雾

主演:安吉丽娜·朱莉,盖特林·格里菲斯,米歇尔·冈,约翰·马尔科维奇,科鲁姆·费奥瑞,杰弗里·多诺万,迈克尔·凯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葡萄牙语年份:2008

 剧照

换子疑云 剧照 NO.1换子疑云 剧照 NO.2换子疑云 剧照 NO.3换子疑云 剧照 NO.4换子疑云 剧照 NO.5换子疑云 剧照 NO.6换子疑云 剧照 NO.13换子疑云 剧照 NO.14换子疑云 剧照 NO.15换子疑云 剧照 NO.16换子疑云 剧照 NO.17换子疑云 剧照 NO.18换子疑云 剧照 NO.19换子疑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换子疑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8年美国洛杉矶,在电话局接线台工作的克莉斯汀•柯林斯(Angelina Jolie 安吉莉娜•朱丽 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Gattlin Griffith 加特林•格里菲斯 饰),母子的生活简单而幸福。然而她们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某天当克莉斯汀下班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 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腐败的洛杉矶警方于5个月后找回沃特,但克莉斯汀发现这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事实,帮其寻找真正的沃特,却一次次受到阻挠和指责,甚至以妨碍警方公务的罪名被送入精神病院。一向以揭露警方暴行为己任的牧师古斯塔夫•布里格拉伯(John Malkovich 约翰•马尔科维奇 饰),为了这个可怜女人的不幸遭遇奔走呼告。 另一方面,探员莱斯特(Michael Kelly 饰)在侦办一件偷渡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起重大的连环儿童杀人案。少年沃特的失踪案似乎渐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名侦探柯南:章节ONE变小的名侦探决味厨神我的部下遥人君借脸来自月亮的你男人不坏假面骑士OOO人生百事防弹武僧逆流而上的你乘骑文化九重紫因为初恋是第一次2战士脚斗士谁是被害者第二季朱莉娅第二季圣哥传第1纪十二星座之为爱奔跑白昼如焚宅门恩怨总裁的野蛮女友驾到报告老板第二季大浴堂一千零一种连环局多大点事儿草莓百分百乐队来访监狱风云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无所有之反抗

“脆弱呀,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场整部片子似乎是窄缝子里出长气,力量都用在了紧张上。

以至于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要精彩的多。

安吉丽娜的表演尤其显得至关重要:一种气若游丝般的脆弱,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一步一步这么下来,影片的前半部分,看得我都绝望了。

比如警官跑到安吉丽娜扮演的克莉丝汀的公司,告诉她的儿子已经找到了,克莉丝汀不禁抽泣,浑身战栗。

还有就是克莉丝汀向警局报案,警局电话回复说无能为力,挂上电话之后,克莉丝汀在哭泣之余,显得手足无措。

影片前半部分的氛围,一方面是一种类似推理片的疑惑感,另一方面,也是非常紧要的,是克莉丝汀的脆弱感和无助感。

而我在此篇文字里,试图解析的,也正是这一份看似属于女人的脆弱。

警官告诉克莉丝汀她的儿子已经找到,随后克莉丝汀抽泣起来,扮演者安吉丽娜甚至发出一些叫喊声,假如我们只是把这种表现,看作克莉丝汀作为母亲对儿子的爱的话,那么我觉得还不足够。

我觉得,在如此“兴奋的哭泣”里还包含一种深深的无助。

所谓雪中送炭,炭火的温度只有在寒冷中才显出必须的价值。

所以我觉得安吉丽娜在这个段落里,表演的丝毫不过分。

随后我们将发现如此无助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去火车站见“自己的儿子”,和警局的一位发言人(?

)对话,说到报案时候警局说无能为力,发言人说那只是一个技术性错误,克莉丝汀不置可否,似乎没有太在意。

发言人进一步想邀请克莉丝汀对媒体记者说一些话,但克莉丝汀看见火车来了,不由分说,径直跑过去。

发言人话说了一半,旁边的警官补充说:Women(影片的中文字幕翻译成:女人就是这样)。

这个看起来像是不经意说出来的一个词语,显得随意而普通,毕竟再伟大的母亲,也不过是个女人,对于一个女人,我们(警局)不能要求她对程序(媒体)负责。

当然了,谁能料到这是一个骗局呢?

见到那个小孩后,克莉丝汀的第一句话是:那不是我的儿子。

这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呀。

直到后来,警官一再违心地劝说克莉丝汀,那个就是她的儿子,还有那个被派去的医生从自己所谓专业知识说明,那个就是她的儿子。

克莉丝汀反问道:“难道我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吗?

”是呀,母亲怎么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呢?

在火车站的时候,那个男孩说,这就是我妈妈,随后扑过去,抱住克莉丝汀的腿,克莉丝汀用手掩住像要失声的嘴,又开始抽泣起来。

随后警官向克莉丝汀说了一大堆的类似这就是你的儿子、你要接受他、我向你保证之类的话,克莉丝汀整个人像是在做梦一样,她不晓得这是一个骗局,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暂时接受这个“别无依靠”的孩子。

特别的是,克莉丝汀自己也说,或许是我自己没记清楚。

之所以在这里,翻录影片情节,旨在说明,克莉丝汀的被动处境。

在火车站的时候倘若还只是梦境般的恍惚,那么到警局和警官争执的时候,就绝对是一种清醒。

但这种清醒只是把一个女人从刚刚的恍惚失落中稍稍搀扶起,还不足够令一个女人愤然反抗。

况且她要反抗什么呢?

在和警官的言辞冲突之后,克莉丝汀不得不向警官说,我很抱歉,我很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克莉丝汀在此时的努力无非是向警局说明这是个错误,以敦促警局抓紧时间寻找自己的儿子。

所以当牧师告诉她关于警局的一些事情,并告诉她,他将揭露警局黑幕作为自己使命时,克莉丝汀只是说,这不是我的使命,我只是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其实,这句话也是克莉丝汀从始至终的一个立场。

而如此立场,也是很多人质疑的立场。

也就是说,一个母亲只是站在母亲的位置,一个女人只是站在一个女人的位置,能否承担一个面对警局的反抗?

导演有没有借助影片,将克莉丝汀的反抗进行某种升华?

比如像牧师所做的那样。

很显然,导演并没有那么去做。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人物进行了深刻处理。

被关进精神病院后,克莉丝汀继续了一种类似于她之前的思路:向医院说明自己并没有疯。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澄清错误、误会、误解,在外面是向警局澄清,在里面是向医院澄清。

直到同犯第12条法规的Carol Dexter告诉她,澄清是徒劳的。

医院对Carol Dexter所做的手段,对克莉丝汀来说是个转折。

反抗也是在这个时候被重新诠释了。

影片借助Carol Dexter之口说出的话,非常值得玩味,我将原话抄录下来:“Everybody knows women are fragile.I mean,they're all emotions,no logic,there's nothing going on upstairs.Every once in a while they say something that's a little inconvenient,they just go fucking nuts.If we're insane,nobody has to listen to us.I mean,who are you gonna believe,some crazy women trying to destroy the integrity of the force,or a police officer?”通过这段话,再结合影片前半部分里警官的一些话和作为,就不难发现一些线索。

影片字幕翻译似乎有点小错误,就是那句“I mean,they're all emotions,no logic,there's nothing going on upstairs.”其中的“upstairs”,字幕翻译成“楼上”,我估摸这里的upstairs应该用的是俚语,意思是“头脑里”,意译为:“女人的头脑里空空如也,感情用事,又没有逻辑能力。

况且,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

随便一句不适当的话,都能令其发癫。

那么有谁还要信任一个发癫了女人的话呢,而不是一个警察?

”也许是过分牵强,但是由此联系到影片前半部分,在火车站的时候,警官看似随口说出的那个词语“Women”在我看来,并不随意,毋宁说是故意的了。

特别的他告诉克莉丝汀找到她儿子的时候,克莉丝汀的表现让他彻底放心这场骗局的牢靠。

一个脆弱的女人,掀不起来什么风浪,即便稍有差池,也可以顺手把责任推给那个孩子和这位抽泣起来有些歇斯底里的女人。

Carol Dexter被“电疗”之后,克莉丝汀跑过去看她,他们之间有段对话,也是相当精彩的。

Carol Dexter说自己曾两次流产(她是个妓女),那是没办法(no choice)。

但是这次帮住克莉丝汀是应该做的,不能总是失去反抗的机会。

随后Carol Dexter说了一句脏话,克莉丝汀说这样的言辞对一个女士来说不太合适。

Carol Dexter却说,这个时候用这些言辞正好合适。

克莉丝汀说,是吗?

Carol Dexter说,在你一无所有之时。

这次对话之后,医院负责人再次要克莉丝汀在承认那个孩子就是自己儿子的一纸文书上签字,克莉丝汀借用Carol Dexter的那句脏话回答医院负责人。

于此之时,观众已然能够觉察在克莉丝汀的眼神、表情里,属于女性的那份脆弱被改写了。

如此改写,并不是单单出于一个母亲的爱,也不是单单出于一种对权力的反抗,而是出于一无所有。

也正是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位置,克莉丝汀的反抗和牧师的反抗是不一样的。

牧师出于上帝之意,将反抗作为自己的使命。

而克莉丝汀从始至终,只是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正像克莉丝汀告诉那个小男孩的,她的儿子就是她的一切,是支撑她生活的力量。

同时,在这个一无所有的位置,那个起初被我们感觉到绝望的女人之名,获得了另外一种深刻的含义。

脆弱恰恰是最内在的理性,是理性之心,假如理性有心的话。

脆弱也被改写了,并且如此改写,并没有刻意把反抗升华为一种运动式的、宣言式的或者革命式的。

于一无所有处的反抗,既不可被他人借用,也不可被自己无知。

被他人借用则失去了那种原发的爱,被自己无知,则使自身处在威权下的困境之中。

写到这里,倒让我想起来《V字仇杀队》里的艾薇,在经受一番由V精心设置的“折磨”之后,呼吸局促,在V的鼓励之下,终于接受自己的脆弱(父母因为反抗政府而死,自己虽然也深知现在政权的危险,但没有勇气反抗),电影在这个时候,让艾薇处在一场上帝之雨中(西谚:上帝在每一滴雨中),从而确立那个接受了自身缺失的自我。

尽管说影片《The Changeling》并没有如《V字仇杀队》那种的诗歌般描写,但是作为一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导演起码在人物内心变化的把握上,未失水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

脆弱并不算什么,算什么的是我们把脆弱当做一种过错。

假如说女人的最大缺失在于脆弱的话,那么男人的最大缺失恰恰在于掩盖自己的脆弱,不论以何种名义。

于一无所有处的反抗,并不是要给脆弱穿上革命的坚强衣裳,也不是消灭自身之脆弱,而是接受脆弱,去理解脆弱。

对于克莉丝汀来说,贯穿影片始终的那份脆弱、那份哭泣,何尝不是一种爱呢?

如果没了这份爱,脆弱被削减的同时,反抗也会被削减。

 2 ) 原声音乐忧伤而美丽

聆听本片的原声,仿佛是深秋的早晨,走在枫叶飘落的棂荫路上,迎面吹来冷风,身上的厚外套裹着身体才不觉得冷。

这时的街道没有多少人,冷清而肃穆。

天空半阴不晴的。

心里 也会莫名的惆怅。

这种感觉和聆听stan getz的focus基本类似。

不过后者更冷列。

没想到clint的配乐如此打动人心。

回到片子故事中,相信有了这种配乐的效果,影片的气氛又被提升 了一截。

 3 ) 换子疑云:弱势抗争的两种结果

在现实的生活文化里,“忍”似乎没有贬义的意思,也算不上不光彩。

相反,能“忍”的人常被认为是“看得开”、“心胸旷达”,并觉得“能忍的人有福”。

于是,能“忍”的人便也觉得自己生活态度高人一筹,因而感觉良好了。

试想想发生在克里斯汀•柯林斯身上的事,发生在中国一个“能忍”的人身上,会怎么样?

在得到了一个山寨版儿子后,也要懂得“忍”了吧。

再闹有什么意思呢?

山寨货也不是那么好找的,人应该懂得感恩,而不该要求太多。

如果警察们更有经验一点,就会找相关部门每个月给点补贴,找个人给做做思想工作。

对克里斯汀来讲呢?

在心理上把山寨版儿子当作真儿子,好好地过日子,总比进精神病院“有福”得多吧?

再会做一点,就做个锦旗给相关部门,让大家都知道警察们的辛苦和功绩。

如有这思想觉悟,那结果会是何等地美满与和谐啊!

可是克里斯汀偏不。

在一个“警察打击罪犯只是为了减少竞争”的社会里,她竟然因为一个儿子,而让警察难堪,甚至在得到了山寨版后居然还不知足。

这么不和谐的人,就该给关到精神病院去。

反话说完了,也该说说正话了,不然被人骂就冤了。

作为一个弱势者,克里斯汀的抗争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

即时的效果是打压了一下当时警界的腐败和暴虐,长远的效果是修改了当时的法律,比如“不得以主观认定的原因把公民送入精神病院”。

社会的进步,鲜少是通过强势者的自身改良,而更多是弱势者的不屈抗争。

然而得知道,弱势者抗争的结果,通常并不是“正必胜邪”,而是“牺牲”。

如果有一个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你头上,你会有足够的勇气、骨气、血性,来冒着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危险去抗争吗?

抑或是采取更高的生活态度“忍”,来换取那可怜又虚假的幸福?

最后还得说一下这电影里非常典型的三个人物。

人物1:古斯塔夫(身份:牧师)没有他对克里斯汀主动和热心的支持,克里斯汀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物2:不知名的律师(身份:律师)在古斯塔夫请不起最好的律师的情况下,是他自愿为克里斯汀打官司。

他叫什么名字,电影好像没说。

人物3:莱斯(身份:警官)正是他对怀恩威尔农场一案没有掉以轻心,也没有在上级的打压下放掉这案子,最终才找出了那杀小孩的凶手。

这三人的身份都有明显的含义,没有这三人各司本职,为弱势者尽一分力,克里斯汀抗争的结果就只能是牺牲。

当然,电影里也有其他典型的人物,比如精神病院里的主治医生和那些看护,以及那个请不起、没露过脸的律师。。。

所以,也许我们都没有血性和骨气站出来抗争。。。

但是,假如有人有,你会选择做上述的哪些“典型人物”?

或许我们什么都帮不上,但至少可以像电影里那些群众一样,举个牌子声援一下吧。

 4 ) 《换子疑云》:我们离1928年的洛杉矶有多远?

多少有些出乎意料,《换子疑云》竟然如此出色。

之前看过电影梗概:一位母亲,怀疑被拐卖后再次回到身边的儿子,有可能并不是自己真正的儿子,而专断的警方则认为是母亲产生了错觉,并且把她关进了精神病院……这样的电影梗概让我以为,不过就是一个关于母爱如何伟大的故事而已,不会好到哪里去。

因为个人向来觉着,母爱之伟大也许毋庸置疑,但大凡此类故事,不是失之煽情就是失之变态,鲜见真能准确命中什么的,伊斯特伍德这个老牛仔怕是也概莫能外。

但事实是我错了,狗眼看人低。

伊斯特伍德的这次出手,当真如同一个手持左轮手枪的牛仔,手中扳机不停扣动,枪枪击中观影者最柔软的要害。

情节之曲折、细节之揪心、风格之沉郁,皆为多少年之仅见,至少就个人的观影经验来说,“好看”的电影隔三岔五总能看到,但真正“震撼”的电影却是多少年了才碰见这么一部。

据说,这部电影在国中互联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我们离1928年的洛杉矶有多远的讨论:或曰,如今的国中恰似当年的洛杉矶,因为某些官方机构之腐败、无能、不知羞耻与片中的洛杉矶警局可谓如出一辙;或曰,我们离1928年的洛杉矶还差得远,因为当年那位洛杉矶母亲毕竟有“希望”的可能,若是在如今之国中,结果恐怕只会是“绝望”。

老实说,这并非一个适宜的话题。

因为,我们与1928年的洛杉矶,绝难说得上相似,甚至也不是一个差多远的问题,依照个人的悲观看法,永远有多远,差距就有多远。

问题之根本倒不在所谓体制,那个距离固然还天差地远,但罗马到底会有建成的一天,今时今日绝难看到建成那一天的是,人心。

歌里唱过,心若在梦就在,星爷说过,用心做菜人人皆可为食神。

1928年的洛杉矶,媒体、教会、舆论、法庭、听证会,构成的终究只是一个舞台,在舞台上表演的是,勇气、正义和良知。

舞台一直都在,但之前没戏,大家都不免排着队被扔进疯人院,“表演者”齐活之后就有了戏,大家也才得以排着队飞越疯人院。

而之所以能够齐活,是因为那些关乎人心的东西在他们那里从来都没有崩塌过。

我们也会有一个舞台,何时不得而知,但终究会有。

可是,在我们这里,所有可以叫做“底线”的那种东西都早已经崩塌得粉粉碎了,这个舞台上还能演些什么呢?

 5 ) 调包的是体制

看《换子疑云》有很多的联想,但不幸最大的联想,与大多数douban fans是一样的,是身为中国人,才会有的联想。

不好的联想啊。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血统,但是我还不够爱我所处的体制,她还值得人民为她牺牲很多东西,值得批评,值得呐喊。

好吧,说电影,这部片子确实有很多的联想,如下:一。

温情乱伦片影片的题目以及一开始小镇那种宁静的调子,复古的女主角帽子,还有摇摇晃晃的公车,让人错觉这是一部温情大片。

你看Jolie教育孩子责任感的重要性多么的阿甘正传。

儿子走丢,又被告知找到,结果在火车站相遇发现那不是自己的儿子,却被忽悠了,回到家Jolie为新小孩做了饭,一直到这,我都以为导演要描绘的是Jolie虽然知道陌生孩子不是自己的儿子,但丧子心痛,决定将错就错,将这孩子抚养成人,并在这个漫长的阿甘式的抚养过程中与不是儿子的儿子建立了深厚的母子关系,长大后假儿子与Jolie真正走丢的儿子相遇,发现真儿子原来是去找爸爸去了,真假儿子相遇相爱,故事圆满,一家四口不伦之恋影片结束...(喂!

为什么要想象两个儿子相恋你这个bt脑残伪编剧!

最近动漫看多了啊喂!

掀桌)- -0当然如果90后当奥斯卡评委的时候,这脑残的故事真要拍出来也能拿个奖的...二。

女版飞越疯人院直到电影开始用大片笔墨控诉这个该死的警署我才发现Jolie对陌生的小孩一点都没有爱。

Jolie被警署三番五次打击,终于走上了媒体曝光这条道路。

看看这个警署是如何的推脱责任,不想加班吧:1.儿子丢了,call警察居然说24小时内不受理。

2.找到假儿子后在媒体记者前谄媚自己的功劳,不了解Jolie急切的想见儿子的心情,还嘲笑般的说“女人”3.火车站为了在记者面前瞒天过海忽悠Jolie4.Jolie发现小孩有包皮手术并且身高有问题后第一次去警署,警长不耐烦的回绝了5.警长派了个“专家”医生去Jolie家扯淡。

6.Jolie第二次去警署结果被带走去了精神病院7.Jolie在精神病院被强迫裸体冲凉并鉴定梅毒- -08.Jolie与精神病医生第一次对话(话说这个精神病院长是个男的,而飞跃疯人院里执法的四个女护士长,是为了强调男女对手戏么- -0)9.Jolie遇见那个同样被污蔑的妓女,强调了警署遣送精神病院一贯如此并且得心应手。

10.Jolie被强迫嗑药。

11.Jolie在精神病院被要求签一份对警署无罪声明。

(说明那时执法者也是畏惧的要死啊,这种一纸文件现在伪造起来简直不用眨眼。

)12.年轻探员发现被连环杀死的孩子后报告警长,警长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先瞒着,瞒天过海似乎也是天朝的惯用伎俩啊...13.事情戳破,警署败露,上面的人开始对下面的人动刀子,免除警长职位,没想到最后局长饭碗也丢了,还有个什么要员似乎也没选举成功。

鬼知道还有没上面的上面安然无恙。

警长局长抗了黑锅,结果生面的人罩着一样拿福利退休金到死。

(据史料记载,事实就是这样)这和飞跃疯人院一样是悲剧,飞跃疯人院的酋长追寻自由而去,而Jolie只能在所谓的Hope中想象儿子最后期待与自己看场电影的眼神。

而现实中,我们的体制中,有专家说99%上访者是精神病,这个专家到底是被金钱收买了呢?

还是精神被收买了。

其实想想警局里素质高的真没几个,纵观我的成长路线,年轻时没有前途的家伙都去了警校,当兵,或者就混混了。

考上大学的,跑去当警察的能有几个?

当城管的就更少了。

好吧,我承认警察叔叔还是有很多很多好人的。

希望不要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吧。

三。

悬疑变态片其实我觉得《换子疑云》完全可以变成两部片子,因为加入了太多的悬疑,变态杀人,反而令此片显得拖沓,没完没了,不够有爱,商业痕迹严重。

不过那个变态演的很牛,如果我是Jolie也一定抓住他的小辫辫狠狠菊爆他。

这变态颇有点《越狱》Tbag的味道。

然后悬疑的就是两个小孩,一个是假儿子,我怀疑这家伙一开始就是被警察忽悠的,只要演的好就有棒棒糖吃,不然他怎么知道Jolie的家庭住址。

最后匆匆交代了这孩子竟然是崇拜影星而模仿,喂编剧你处理不了bug也别这么脑残啊。

直接把包袱T给警署就完了么。

那个小孩最后被亲身母亲领走也很诡异,那个亲身母亲应该是警署的托,用来继续向媒体谄媚的吧。

第二个就是那个帮助BT杀人的小孩,个人认为这个小孩演技一流。

后来怎么样了电影没有交代,也许这小孩是个腹黑,怕逃掉的小孩报警,故意供出BT哥哥,然后借刀杀人。

e,我承认我又臆想了。

那个该死的BT被绞刑拍的太jjww,这种人渣还企图得到宽恕,上帝也许会真的宽恕临死前真心忏悔的人,但是那些罪恶多端的人,妄图在临死前假惺惺的忏悔,真实是害怕地狱的试炼之人,必将打入更深的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分隔线 总之最后是美好的,法官宣布了三件事:停职警长,撤职局长,并且修改法律。

人民起义变成了新的公约,这才是民主的力量。

我忽然想到连岳那句:我们就是体制。

庆幸电影里还有公正的年轻探员,有公正的游行群众,有公众的媒体监督,有公正的教会支持,有公正的知名律师,有公正的判决法官。

而如果年轻探员永远不被提干,带头游行的家伙另有目的,教会媒体与政府沆瀣一气,律师不过是成就下个人名声以要求更多的诉讼费,法官敲锤前早就为定法的人找好退路让他们缓刑缓刑再缓刑,避过风头再把人捞出来。

如果这样,调包的就是体制,拐卖的是民众善良之心。

而上帝,自有公道。

 6 ) Sight & Sound:克林.伊斯威特專訪(下)

翻譯/SAMMAXS&S:你感覺不受類型的限制。

你不怕打破常規,但也不會做的太過火。

你覺得這跟現在其他的導演有不同嗎?

CE:我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

我不喜歡太深入去觀看,因為這樣表示我沒有看到外在的東西。

不過我可能是真的受到舊傳統的影響比較大。

現在拍電影很多都是關於剛剛發生的外在事物,是些一時的流行。

為了要拍《神秘河流》和《登峰造擊》(Million Dollar Baby, 2004),我必須得卑躬屈膝,因為根本沒人想要拍。

我拿著《神秘河流》的案子給我認識的人,但是連華納(Warner Bro.)都說「這太黑暗了。

」。

下一次我帶《登峰造擊》去找他們;「一個女人在打拳擊!

沒人要看這種東西!

」。

所以我跑去找環球(Universal),他們說:「我們已經有拳擊片了。

」,我說:「這不是拳擊片,只是背景是這樣設定而已。

這是一個關於父女之愛的故事。

」。

然後華納回頭說:「我們不希望你到別的地方去拍,但是你可以在資金嚴格控管的情況下完成嗎?

」,於是我就跟他們說這片不會花費很大,而且我會像在拍《迷霧追魂》(Play Misty for Me, 1971)那時候一樣不拿錢;如果片子有賺錢再付給我一定比例的錢,假設沒有的話我沒差。

這跟38年前一樣。

無論如何,片子一開始進展的很緩慢,但之後就很順利了,所以說我們是正好在那個時機點上。

我想我們很可能會出錯,不過至少我們拍這片不是因為這是流行的一部分,或者是因為有別的片廠在對街拍類似的東西。

你必須要去做你想要做的。

我們在拍《殺無赦》(Unforgiven, 1992)的時候是西部片沉寂的年代,但是我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故事,它會有它獨一無二的特質。

」。

你必須依照你所相信的往前走。

S&S:從《迷霧追魂》和《春花秋月未了情》(Breezy, 1973),到《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 1995)與《陌生的孩子》,你不少影片都有堅強的女性角色。

CE:拍《麥迪遜之橋》是個有趣的經驗。

有個朋友叫我去看那本小說,因為她覺得我很像裡頭的角色。

當我讀了以後,我認為有太多陳腔濫調了,但同時我又覺得有些東西有點意思。

在以前那種哭哭啼啼的電影;例如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的片子裡,常常會有一個人身患疾病或是深懷苦惱,但是這裡完全沒有。

對我來說,這只是一個生活苦悶的女人找到了一點刺激。

小說是著重在男人的故事,但我們拍的比較像是女人的,因為她才是那個進退兩難的人:要離開她的家庭或是留下來。

S&S:大家都很驚訝你會去拍《麥迪遜之橋》,不過其實你從《春花秋月未了情》開始,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不斷地讓大家感到訝異。

CE:嗯,甚至當我把《迷霧追魂》的案子拿給環球──他們有版權只是把它束之高閣──製作人Jennings Lang說:「誰要看克林伊斯威特演DJ啊!

」,我說:「你或許說的沒錯,但是這是個不錯的角色,而且影片裡面有一些關於跟蹤狂的心理,還有愛情關係中對彼此意圖的誤解,這很有意思。

你要我做什麼?

再十部西部片嗎?

」。

假如我停留在讓我出名的類型上,我今天就不可能再繼續工作了。

拍三部同類型的影片還可以,拍了七片的話這就是全部你能拍的了。

在坎城的記者會上,他們問說我是否會再扮演一回警探哈利(Dirty Harry),我說:「在77歲的時候?

他們會把你扔出警察局的!

」。

《緊急追捕令》(Dirty Harry, 1971)系列是還滿好玩的,假使我說要再拍續集,華納大概會說:「好啊!

上吧,這是支票。

」。

可是我不想就只是拿支票而已,我想要做一些適合我的,而不是做一些可笑的事。

S&S:你最近拍了不少片。

CE:對,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神秘河流》的話,是因為我看到了書評,所以我找了小說來讀,然後我們就直接開始動工了。

《登峰造擊》事實上是在拍攝四年前就給我了,不過當時我正在忙別的事情,所以這片其實是有點水到渠成的。

《來自硫磺島的信》是另外一個例子,當時我們正在準備《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 2006),在一次與製片Rob Lorenz和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聚會中,我剛好說到:「我有在想其他的事,是關於一個日本將軍……」,之後就有一個朋友寄了一本關於那個將軍的書給我。

關於硫磺島上的日本資料非常少──原因很明顯──但是我們有了相關資料,我也找了位女士來寫,她看了戰後的相關文章然後把故事拼湊出來。

我拿到她的劇本之時我們正在冰島拍《硫磺島的英雄們》,所以我必須在週末趕工,這樣一來,當我們進行的時候,有了雙方的故事,我就有個整體的畫面了。

S&S:你現在算是在做任何你想做的,你會回想當初在環球和雷電華(RKO)扮演一些小角色的日子,然後納悶自己是怎麼達到今天的位置嗎?

CE:喔,會啊。

當我在拍《Rawhide》的時候我曾想:「假如這就是我能找到的唯一工作該怎麼辦?

」,這是演員的悲哀:每件工作都是你的最後一件。

我在那個系列賺了不少錢,可是我花得很慢,因為我覺得我大概會有一陣子沒有工作。

但我還是順從直覺,然後因為我很喜歡黑澤明和《大鏢客》(Yojimbo, 1961),這把我帶到了《荒野大鏢客》(A Fistful of Dollars, 1964)還有薩吉歐里昂(Sergio Leone)面前。

當我回到美國的時候,有一個導演提出了一個計畫,這就讓我遇見了唐席格(Don Siegel)。

一件事碰巧帶出另一件事來,我並不是事先有什麼偉大的計畫。

S&S:你會後悔沒有讓你的政治事業更進一步發展嗎?

CE:完全不會。

我一直都只有做一任的想法。

當時我和一群人在喝酒,試著去找出解決Carmel(譯註3)行政管理的方法,有一個人就建議我去做一任看看。

市議員的任期是四年,市長則是兩年,所以我說:「市長的任期比較短,我可以去做。

」。

在那段期間我還是拍了《菜鳥帕克》和《魔鬼士官長》(Heartbreak Ridge, 1986),我只是在那兩年有另外一份工作而已。

S&S:你的生涯還有什麼沒有完成的目標或是遺憾的事嗎?

CE:似乎沒有。

除了說我一直都很喜歡音樂,我希望在小時候能夠多訓練和多玩一點。

不過當時的環境並不好,所以我現在在弄音樂。

我有寫也有玩一些東西,這純粹是我的樂趣,我非常享受做這些事情。

我年輕的時候其實有些技巧,如果我勤加磨練的話,現在不知道能夠到什麼境界?

Nathan Hale(譯註4)曾說:「我惟一的遺憾是我祇有一條生命能夠奉獻給我的國家。

」。

嗯,我會說我的遺憾是我只有一條生命可以奉獻給我自己!

不過這都只是幻想而已,因為你沒有相對的知識的話你不會去做那些其他的事。

回首過往,你幻想:「天啊,如果我六歲──或是二十歲或者隨便幾歲──就知道的話,我現在懂得可多了!

」,但是你在某個年歲就只會知道某些事情,而且你是持續地在學習和改變,這樣很好,這會驅使你往前。

如果你覺得沒有東西可以吸收了,你的腦筋就衰老了。

看看奧利維拉(Manoel de Oliveira)吧,他已經一百歲了但看起來像是個六十歲的人!

他到底是有什麼基因啊?

我在向他致敬的場合遇見他的時候,我好像問說:「先生,請問你都是吃什麼?

你是喝什麼牌子的威士忌?

」譯註3:Carmel-by-the-Sea,簡稱Carmel,位於加州沿海的小鎮,美景迷人,有許多藝術工作者居住在此。

譯註4:美國革命英雄,為美軍的間諜,在被英軍處刑前留下傳世名言: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give my country.

 7 ) 如果不点燃火柴,人们怎么能看见黑暗

《换子疑云》让我相信,和艺术造诣比起来,正直和诚实更加重要。

如果说起电影的教育意义,我们还真是在通过电影学习怎么做人。

对一部电影来说,确立一个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并不困难,但这个立场和价值观是不是来自作者内心的秉从,则决定了一部电影的诚实与否。

这也是中国没办法拍出《换子疑云》这种坚硬而诚实的电影的原因。

我们所处的社会,基本上不提倡也不允许个人对体制的质疑和反抗,当然,每一种制度都不会真的喜欢反抗者。

区别只在于,有没有承认错误的可能,或者说是不是一定要将反抗者置于死地。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警察局指定的医生、医院、亲切的电击疗法。

还好,律师不是指定的,要不然1930年的加州和08年的上海还有什么区别?

我们今天的故事在70年后能拍成电影公映吗?

我只能悲观的这么想。

前几天和广州的朋友聊天,听说了一种因为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五千年历史,所以从概率论的角度看这个历史必将延续下去的论点。

客观的讲,从49年开始的这一小段历史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转折,很快中国就会回到那条源远流长的主河道上去。

这种论点的核心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已经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没有理由不继续解决下去。

这种民族性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能力上,也包含着普通大众的处世哲学。

诚如斯言,统治者和反抗者的制衡维持着历史的进步,但是在1930年美国的黑暗时代依然有那么多人站在警察局和法院的门外,如果没有这些人,或者这些人都消失了,那历史该怎么办?

所以我更关心的是个人的立场,而不是什么历史观。

做正确的事,同情他人的痛苦,对强加给自己和别人的错误说不,这有多么难?

毫无疑问,伊斯特伍德是这些反抗者中最大声的一个,迈克尔摩尔也是,即使他们得到了戛纳或者奥斯卡的奖赏,他们依然是。

如果不点燃火柴,人们怎么能看见黑暗。

 8 ) 真实补充 摘自imdb

机翻的这部电影省略了沃尔特·柯林斯案的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方面(可能出于清晰度和时间的考虑):在这部电影中,LAPD侦探莱斯特·伊巴拉(Lester Ybarra)或多或少偶然发现了戈登·斯图尔特·诺思科特(Gordon Stewart Northcott)的案子,而他一直在跟进。

关于非法移民Sanford Clark(诺斯考特的侄子)。

实际上,克拉克的姐姐曾经在诺斯考特的牧场上拜访过她的兄弟,在那里她了解了诺斯考特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如何迫使桑福德在谋杀案中进行合作。

返回加拿大后,她警告当局,后者向洛杉矶警察局(LAPD)提交了通知。

随后,洛杉矶警察局(LAPD)让移民局检查了这起谋杀案,主要是在移民问题的幌子下。

戈登·斯图尔特·诺思科特(Gordon Stewart Northcott)看到两名移民服务代理来到他的牧场,并在他们到达之前逃跑了。

他告诉他的侄子桑福德·克拉克(Sandford Clark),他将躲在附近的树林中,威胁说如果他不让特工们失速,就可以射击远方的男孩。

克拉克实际上设法做到了两个小时,然后才感到足够舒服以信任两位特工,意识到诺斯考特一直在虚张声势并且早已不复存在。

这部电影省略了戈登·诺斯考特(Gordon Northcott)的母亲莎拉·路易斯(Sarah Louise),后者是唯一因谋杀沃尔特·柯林斯(Walter Collins)而被定罪的人。

她对谋杀供认不讳,但后来撤回了供认。

她被判处无期徒刑,但在服刑不到十二年后被假释。

戈登·诺思科特(Gordon Northcott)因谋杀温斯洛兄弟(10岁和12岁),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拉普恩特附近的路边发现的“无头墨西哥人”而被定罪(并处以绞刑),但不是谋杀沃尔特·柯林斯(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承认这一点)。

克里斯汀·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等了四天就沃尔特失踪案打电话给警方。

她最初认为他的绑架与她的丈夫有关,丈夫正在佛森监狱服刑持枪抢劫(电影解释说,丈夫只是在沃尔特出生前就走了,因为他无法承担父亲的责任)。

当她最终确信丈夫和他的任何犯罪分子都与沃尔特的失踪无关时,她通知了当局。

克里斯汀(Christine)在星期六工作时,沃尔特(Walter)并未消失。

实际上,她给了他一毛钱去看电影,而他再也没有回家。

克里斯汀·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没有见证诺斯科特的死刑。

她与温斯洛兄弟的母亲在圣昆汀监狱看守所度过了一个早晨。

这部电影永远无法解释为什么亚瑟·哈钦斯(Arthur J. Hutchins)冒充了真正的沃尔特·柯林斯(Walter Collins),从而使LAPD强迫男孩强迫这样做。

实际上,哈钦斯已经从家中逃离了他的继母。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名流浪者,后者指出哈钦斯与失踪的沃尔特·柯林斯的相似之处。

在被警方发现后,哈钦斯决定继续前行,声称自己是失踪的沃尔特,希望不必回家,而是去好莱坞认识他的偶像,汤姆·米克斯(Tom Mix)。

历史上,柯林斯惨案后,警察局长詹姆斯·E·戴维斯(James E. Davis)被降职。

但是,这远不是他的出人意料,但这只是戴维斯职业生涯中的暂时挫折。

降职两年后,他再次被任命为洛杉矶警察局局长,一直以这种身份任职至1939年。

 9 ) 真实令人窒息- 《Changeling》

昨晚去电影院看Clint Eastwood的新电影《The Changeling》,导致去吃夜宵大家竟聊了很久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惊恐发作,导致回来还对着ff哭了一场。

情绪很浓稠的那样。

带着毛巾拧不干净水似的情绪失眠了。

说这部电影not easy to watch,but you got to give it a try. Powerful是很贴切的词,我一时竟找不出对应的中文。

在那个Captain(刑侦队大队长吧)Jones刚开始狡辩说这个小孩就是Angelina的儿子的时候,我一瞬间觉得Eastwood有用力过度的痕迹,但这个感觉很快消失。

事实是,后面对故事的演绎令人窒息,用手揪着胸口也无法缓解的窒息。

直至结尾,我再也没有空闲考量导演用意或是镜头运用。

绝大部分影片拍摄的背景时间是1928年的洛杉矶,现在回想起来Eastwood用的色彩很轻,阳光也很淡,楼房稀疏的洛杉矶宽阔街道总蒙着一层薄薄的尘土, Angelina总穿灰色棕色的大衣。

唯一的亮色是街道上红色的有轨电车。

但是,从假儿子出现始,影片的情绪浓稠到我坐在座位上也动弹不得,空气也凝固,二百多人的厅竟无杂声。

几处不动声色的争执场景,没有嘶叫或嚎啕,只见暗流涌动斗智斗勇到几要爆发,但导演终究没有让它爆发,观众情绪也如注铅的汽球,沉重到底,又悬于半空。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Angelina和精神病主治医生首次诊断那场对话。

由于之前有盟友妓女的告诫“there's absolutely no winning with the doctors. If you smile too much, you're delusional. If you smile too little, you're depressed. If you're neutral, then you've lost touch with basic human emotions. All anyone can do is learn how to behave properly”做铺垫,此段之浓墨重彩的你来我往,医生的口哨与轻佻,Angelina的强作镇定的回答与每次被驳回的嘴唇颤抖与掩饰不住的一再睁大的绝望双目,绝对会成为影视编导教“内在张力”的经典教材,以及不知为什么令我联想到文革中重量级问话的对峙。

此片由30s大萧条时期真人真事改编,场景复原足以以假乱真,这还是其次,我无比折服的是Eastwood怎么能把握真实世界到这种地步!

是的正是真实。

正是知道每个人物都真实的存在于历史,真实令人窒息。

单身母亲对自己唯一儿子的寻找当然是偏执的。

警察局和各种医生、精神病院的勾当和狼狈为奸入木三分。

弱势的女人面对强权国家机关先是恳求再到纠缠一遍遍哭述,自己先道歉情绪失控再继续恳求,都是因为老百姓对国家机关还报有希望啊,多么真实!

强权机关的代言人Captain可以首先指鹿为马逼一个母亲认陌生人做自己的儿子,技术娴熟,可惜撞在母爱的枪口上。

尔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母亲是想逃避家长责任,想水性杨花。

在弱势者奋起反抗揭露真相后使出杀手锏直接关进精神病院让她有口难言。

多么真实的‘心路历程’!

杀人犯上绞刑架前一刻还认真对牧师微笑一厢情愿认为自己获得饶恕可入天堂,下一刻便崩溃如无骨烂泥,连我都不禁自我代入了一瞬胆战心惊!

在法院宣布三项振奋人心的判决,n年后Angelina看似重新开始生活后,导演在片末字幕最后一句毫不留情扇了每个认为这部影片有个光明结局的人一巴掌:She never stop looking for her son for her life.让观众情绪满到极致,又不予释放,不是Eastwood谁还有这种魄力!

多么窒息的真实:你能够跟强权斗争,能够让法院判决执法机关从此无权将嫌疑人送精神病院这样人权胜利的一大步,但是你的儿子回不来了。

你也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注定要带着儿子归来的渴望抓挠着内心一辈子,直到死。

 10 ) 坚强

我是一直坚信世界上所有情感的极致都是由女人演绎的。

世界上最恶毒的人一定是女人,最善良的人一定是女人,最脆弱的人一定是女人,最坚强的人也一定是女人。

而何谓坚强,你来看这么一个女人。

出场Walter问妈妈,为什么爸爸会离开。

Christine答,因为他害怕一个东西,叫做责任。

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两只手都有人牵。

树木的枝繁叶茂是因为阳光和水,土壤和肥料的共同作用。

孩子也一样,如水的温柔和如山的肩膀对于身心的生长缺一不可。

我们需要母亲的笑容,同样需要父亲的威严。

所以当Christine对Walter说,Never start a fight, always finish it.你会发现这个母兼夫职的女人的坚强,因为这些话原本是father-and-son thing。

理智Christine的理智是让人原本紧绷的神经更加压抑的原因,对于孩子的失踪心急如焚,但无论是在警局还是精神病院,无论是面对警长还是医生,Christine从未像个泼妇一样歇斯底里。

她一直秉持原则,据理力争。

面对对方近乎无赖的强词夺理,她既没有想过放弃争取,也从来没有崩溃失常。

失去的是唯一的亲人,一生的羁绊,而面对的是无理的搪塞,无情的打压。

任何一个弱女子都有大哭大闹,歇斯底里的理由。

但是Christine没有,因为她知道,坚强不是刚,而是韧。

坚定警长说,再纠缠就把你关进精神病院。

她说,他不是我儿子。

医生说,只要你签了字,明天就放你出去。

她说,我不签。

如你见到的,这从来就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站在这个弱质女子对面的巨大黑影,不是一个警长或是医生,而是庞大的国家机器。

是的,你从开始就毫无胜算。

然而她却坚定地恪守着自己的真理。

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与全世界为敌。

坚持世界上最难的不是做好事,而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任何事情都不难,但任何事情能坚持都是难的。

更何况这不是一种食物,一项运动,一类爱好。

这是每每想起都让你痛不欲生的事情。

而为了那微乎其微的希望,她做的却是终其一生。

我是 Christine Collins,昨天打过电话的。

我想知道你是否已翻阅文件,发现有和我儿子 Walter Collins一样的。

我明白了。

嗯,如果你方便的话,我一过些日子再回电吧。

非常感谢。

每过几天Christine就要重复这段话一次。

而这远远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的机械重复,她重复的是巨大的悲伤,当然还有那渺茫,但却依稀存在的希望。

自制区别于《三岔口》中郭富城的一蹶不振,Christine的悲伤相当自制。

她依然做着接线员的工作,依然如故的生活,依然会看《埃及艳后》和《一夜风流》,也会试着和好男人约会。

把悲伤作为颓废借口的人都是生活的弱者。

他们无法承受伤害的侵蚀,把堕落当做忘却伤痛的杜冷丁。

善良的人们会因为他们的失去而同情,然而不爱惜自己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去爱人。

而Christine的自制,却是她坚强的最好体现。

就像刮骨疗毒的关羽,她心中的泪滴不是用来换取怜惜的。

她不需要将悲伤表现出来来减轻内心的负担。

因为能说出来的悲伤,都不叫悲伤。

 短评

女主角很丑!

10分钟前
  • Love YF
  • 较差

女主很崩溃、很惆怅,以泪洗面,别怕律师和牧师帮你补刀

14分钟前
  • 滑膛
  • 较差

几乎所有戏都有朱莉,但她演得真的不算太好。

19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并不是每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能这么好看的,这点很值得赞赏啊。片中的反派人物由于整个环境所致并未显得过分可憎,这或许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那毕竟是20年代(当然这事儿为啥还在我国发生这个就很难解释了)。朱莉是个非常棒的演员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部片子让我有点失望。不对我味

26分钟前
  • YAN
  • 较差

不抗争哪里会有法制的进步。

29分钟前
  • 蛮爷
  • 推荐

朱莉憔悴的模样很让人心疼,情节很有节奏感,还不错

31分钟前
  • 丝绸
  • 还行

真的好喜欢朱莉

33分钟前
  • 吃货月
  • 力荐

朱莉的完美演绎,展示了一个优雅的母亲对故事中的情节令人咋舌,疯狂的1928

34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力荐

看的这个憋屈 片尾导演还想强调一些阳光 但是明显牵强 既然2个杀人犯去追小孩了 而且就这么一次小孩逃跑 那你可以直接问那个杀人犯小孩你得孩子死没死啊 还找上瘾了?

39分钟前
  • 梦游的鱼
  • 较差

唉,朱莉怎么就开始残了......

44分钟前
  • 末路's贵族
  • 很差

maybe it is a good story,but it can not be a good movie.

46分钟前
  • Summerpie
  • 还行

20090208

49分钟前
  • thinkcear
  • 较差

长达两小时,看到我的头都痛

54分钟前
  • KO DAN
  • 还行

哪里都有这事情,看的对生活绝望

57分钟前
  • 还行

现实也真实的令人可怕,被压迫却无法反抗的无力感让人触目惊心

1小时前
  • 紫苏
  • 力荐

这么简单一个故事讲这么长,够拖沓的。。。。结尾庭审,处刑,一个幸存的孩子终于出面说出当时逃跑的情形。hope。柯林斯太太也希望她的儿子在别的地方活下来了,害怕再次被捉回去,害怕惹出更大的麻烦所以躲起来了。一个母亲为了找寻失踪的儿子而跟警察势力斗争。警局随便拉来一个孩子敷衍了事,让那个无辜的小男孩咬死自己是她的儿子,派来的医生也都是沆瀣一气,睁着眼说瞎话,遭到柯林斯太太强烈反抗,她想利用牙医和老师的证词揭发警察的失职。警察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误,把她强制性塞进精神病院。负责任的警官查明了少年失踪案,该死的煞笔警官警长被处罚被免职。正义。责任。良知。真相。

1小时前
  • 密苏里茶茶
  • 较差

可能真是文化差异吧,我想得是花真么多代价去找小孩骗小孩总得图点什么吧?如果纯粹是为了杀小孩,那不应该在外面解决了抛尸?还把这么多孩子圈养起来?还有孩子冒充女主儿子也不得有原因吗?如果说只是因为孩子的电影骑马梦,那在酒馆抛下他的又是谁?我想得是lapd们一条产业链,帮助人🐍偷偷送外国当然是拉美的孩子入境美国,然后呢当然需要合法的身份信息,所以就必然要消失一些孩子,被偷送过来的孩子就此获得消失孩子的身份和家庭。其实本来对逃出来的孩子不第一时间报警或者回家也有不理解,但这几年看过的新闻让我发现所有被拐卖的孩子即使逃出来,遇到真心对他们好的,哪怕就是救济站的工作人员,都很难让他们信任,他们还是会逃。

1小时前
  • easyup
  • 较差

演技秀 真实故事秀 主题嘛,电影了这些,一般般了

1小时前
  • KID
  • 还行

电影的讽刺做得很好,政权腐败敢于直截了当的体现在影片中,这点值得称赞。不过表现得比较零散,除了角色遭遇的侧面描写外,其余角度表现并不深刻。电影故事结构上算不得精巧,很多地方设置的比较刻意,整体节奏也比较差。单独拿出来监狱探监犯人的一幕用于制造冲突,凸显故事剧情的留白很突兀,不如直接拿掉。母亲这个人物无论是剧情表达还是演员表演都很用力,有一种很强烈要把角色的爱子心切的形象树立出来的感觉,有点适得其反了。而审判后的剧情也对故事没有太大的推进作用,基本就是为了塑造人物和氛围,但角色一开始就没立起来,反而显得这段有些多余了。

1小时前
  • 孑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