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在信仰上排他性很严重的少年阿迈德,在农场劳教被他人关爱照顾,意志逐渐被瓦解,尤其被一个非宗教信徒女孩亲吻下芳心方寸同时大乱,偏激的认知开始瓦解。但是问题来了,周围的人凭什么都以宽容、博爱的心态来对待阿迈德?这里面给到观众的理由不充分。比如女孩和阿迈德认识多久就主动亲吻阿迈德?阿迈德有何魅力征服了女孩?这些类似的对阿迈德的关爱在片子中过于功能化,为了表达而设定,太简单粗暴了。影片很沉闷、节制,你可以说这是优点,也可以说是缺点,但看起来不免会觉得有些枯燥了。
重刷非常有趣,有趣在我疯狂回忆当时在影院看20分钟结尾的时候我怎么理解的,大抵是一个coming-of-age 电影的男主角用坠落的方式为自己的(宗教?)叛逆买单。// 20191209 @欧盟影展 记错时间错过开头,待重刷。
标题的真正主语不是阿迈德,而是年轻。这种“年轻”就像今日的美国一样——固执而又鲁莽。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就会知道:想要剖析恐怖主义诞生的根源就必须拿教育(意识形态 )开刀,必须从(政治)领袖与(宗教)导师身上下手——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便是,马尼尔的《外出时刻》也是。毫无疑问,达内兄弟这部毫无新意的新作显然也是。影片最为直观的矛盾是传统圣训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就像许多青春电影一样,我是谁——才是《年轻的阿迈德》真正需要解答的现实主义命题。何以成为一名真正的穆斯林?摘下眼镜的男主角眼前一片模糊。摇摆于道德扭曲的制度与自然而然的情爱之间的他,之所以拒绝爱是因为对欲望本身充满恐惧。最终恐和欲的关系在经典的“达内时刻”转化为爱与被爱的关系,可是爱能挽救这位少年吗?达内兄弟的回答是:无人知晓。
最清醒的时刻,可能离死亡也很近。
5/10。被逗笑了。像分为三关的闯关游戏,其中第二关最俗套。女孩只是一个道具,或者说所有人都是道具,这是作者表达吗?我觉得是想当然的简单化。我喜欢宗教狂热的少年形象,那是珍贵的。
3.5
一心向"善",无力回天/达内兄弟(一半)回勇之作|20190701Brady再看(持平)
片末久违的又一次“跌落”调度实现了达内兄弟近年来最强的一瞬影像煽动
3.5 前面拍得太困,被阿迈德的卷发和翘臀抢戏;最后从和女孩kiss开始变得精彩起来,很绝妙地表现出宗教对人的扭曲
由于题材的缘故在真正看到之前猜想了一大堆有用没用的内容,甚至产生了各种担忧。实际上影片风格还是很达内,手持摄影,近距离细致观察主角的常规动作,包括祷告前后在内的诸多行为细节。影片基本没有极端组织或社会工作者对主角影响的具体表现,也就谈不上影片要对观众灌输什么东西。在这种强力观察中,我最大的感觉是从若干角度来看,太多的时候仅仅是“存在”就已经令他人产生危机感或被冒犯,只不过有时候选择抹去这种存在,有时候就假装一切并不存在。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短平快。这小子不会改的,摄影机从未走入他的内心,他们从未活在现代,他们既虚无又充实,既活着又早已死去,信仰的外壳打造一个个坚硬的圣战士,只为成为被ps成网页祭坛中的主角,现实主义slasher film
对达内不感冒
全片最喜欢的段落是在红草根地里,女孩问阿迈德:你喜欢模糊的我还是清晰的我…
@FLC.
人物没单车少年和罗塞塔那么饱满,依旧dogma95
7/10
达内兄弟不会止步于网瘾戒除所,自然主义叙事也不提供自圆其说。
哈哈,再次验证达内兄弟一出手,好片立马有。一如既往的古典叙事方式,只是不再苦愁与怜悯,而是拿起批判的刨刀,狠狠剥削绿教极端主义的愚昧死穴。尤其是片尾,呵呵,几声“妈妈”叫得观众解气又鄙夷。获救之后,接下来怎样?纵观之前一系列伪装,教人不寒而栗。
最后一幕我真怕这倒霉孩子用手里的利器给老师一下子,对伊斯兰教我一直没好感,就算不极端也挺令人讨厌的。默罕默德没有妻子雄厚财力的支持,可能也无法使伊斯兰教迅速崛起,但默罕默德却如此不尊重女性,即讽刺又令人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