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do yesterday what should be done tomorrow. If at last you do succeed, never try again.」「You know, sometimes I think this world deserves the shit storm that it gets.↓I know. I mean, let's face it. Nobody's innocent.↓Everybody just uses everybody else to get what they want.↓Maybe. Maybe not.」「Do I have a choice? → Of course. You always have a choice. → Yeah, but sometimes don't you think that things are just inevitable?」「Time catches up with us all.」「It's never too late to be who you might have been.」「You'll have to make tough choices. You'll influence the past. Can we change our futures? I... I don't know. The only thing that I know for sure is that you are the best thing that's ever happend to me. I miss you dreadfully.」
其实以前就已经看过这个短篇小说,当时没在意,今天无意间看的电影居然讲得就是这个,这就是缘分啊。。。
ps:变性后的男主有几分神似小李子啊,哈哈首先,这个电影解决了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在这种讲时间特工的故事,到底是怎么解决每次产生的蝴蝶效应的,电影里提出了一个方法:找一个没有父母没有子女的人,即没有过去和未来的人。
现在就先说说故事啊:简单来讲,就是主角是一个时间特工,领导要他拉一个新人入伙,于是就有了酒吧的一幕。
一个小伙子讲了他从一个小姑娘长大后,遇到一个负心汉,生下孩子,为保住命,变性成男人的故事。
小伙子当然对负心汉怀恨在心,于是,吧台老板(也就是主角)趁势提出条件,带他去杀负心汉,条件是入伙时间特工。
没想到的是,到了1963年,小伙子竟然发现自己就是那个负心汉,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被自己当年的美貌吸引,跟自己打了一炮。。
这时候,主角去了2年后,把这两个人的生的孩子抱回了1945年,至此,成功人造了一个没有过去和未来的人!
之后,说服了小伙子入伙,自己则回到未来退休了。
故事讲到这里,差不多就圆满了,但是,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个炸弹人的角色。
这是主角的一个死对头,在主角抱孩子之前,主角先回到70年跟他干了一架,但是没打得过。
主角擦着鼻血爬起来后发现,已经有个哥们把炸弹拆了,主角顺水推舟送他回了92年。
之后,主角在培养完小伙子之后退休了,他关闭了时间机器,但是发现时间机器不能自动关闭。
主角的退休生活有点无聊,调戏调戏女老板,抽烟喝酒写小说,在他写完自传小说后,也就是对他一生有了个整体把握后,他推出了炸弹人的老巢。
找到炸弹人之后,主角发现炸弹人竟然就是年老后的自己,在这里,就要先开始解密了;先说主角救的那个烧伤哥们,就是从这里,故事就串起来了。
主角当年就是烧伤后才变成现在的样子的,也就是说主角在这里救的是自己,那么在烧伤之前,主角是什么样子呢,是小伙子,因为在电影最后,主角身上的3道疤就已经说明他跟小伙子是同一个人了。
这时候,主角顿悟了,原来自己也被套进去了,不过没关系了,一切为了人类,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嘛,继续该拉小伙子入伙还拉他入伙。
(对于以上的补充:主角虽然烧伤,但也算成功已经阻止了爆炸,为什么又回到70跟炸弹人干架,这是对自己毁容的复仇吧。
但是,他忽略了电影开头那句话:已经成功的事 不要去做第二遍。
但这也是宿命吧)继续回到洗衣店里,主角跟炸弹人对峙,炸弹人想拉主角入伙,摆实事讲道理,主角不为所动一枪崩了炸弹人。
表面上故事似乎是这样的,但是没这么简单。
年老的主角,也就是炸弹人,他大彻大悟,这一切根本就是被大boss罗伯特摆的局,自己这艹蛋的悲剧一生都是拜他所赐,所以他利用没有自动销毁的时光机报复人类。
于是,他苦心说服年轻的自己,打破这个循环,咱俩联手创造美好未来。
但年轻的主角,这时是被洗脑了的啊,他为了人民为了档,一枪毙了老自己,至此主角完成了自己一生的循环,但我们可以看出啊,他在开完枪之后,表情似乎也是有些后悔的,这也为他将来的变态埋下了种子。
最后,为什么说罗伯特是背后大boss,我们发现他总是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出现,怂恿主角,将一切往他希望的方向引导。
比如,在主角犹豫报不报婴儿的时候,他就不惜穿越出现,推波助澜。
当然电影嘛,十全十美总是不太现实的,对于主角的记忆力这点就是最大的BUG,你™多喝两瓶脑白金,提升提升记忆力会屎么??
早点认出自己会屎么??
当然,电影是用了时间穿越对记忆的损伤来解释的,我也不好多说什么。
最后,大家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多看一遍,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PS:个人渣见解,不喜勿喷
影片名称:《前目的地》 国家:澳大利亚上映日期: 2015-01-09(中国大陆/美国) / 2014-08-28(澳大利亚)与弗洛伊德的“多幕剧”不同的是拉康的镜像理论论述是提供了一人一物的独幕剧。
《前目的地》正是这样一部个人的独幕剧。
《前目的地》这部影片实质上是讲了一个轮回宿命的故事,其剧情内容用一句话简单概括就是:通过时空穿越,自己把自己带回过去爱上自己生了自己又穿到未来杀了自己的,将自己的人生轨迹扣成一个回环。
影片中主人公的五个生命阶段的“主体”都是同属于一个人物,并同存在于同一个坐标系中,只不过分散到了不同时空,通过一个穿越时空道具——“小提琴”盒子实现了坐标的变换。
一、拉康镜像理论的三个阶段拉康的镜像理论是指人在出生后6到18个月期间的生命经验。
在婴儿这段时期,孩子被母亲抱到镜子前,从无法辨认“镜中我”到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下面我将结合影片具体内容试图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去解释这个影片中的一些“主体”关系。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简单的将片中人物轮回的一生按依次的时间顺序分为五个时期:婴儿——女青年——变性人——整容特工——炸弹人。
1、第一阶段:未形成主体意识的婴儿被抱到镜子前时并未意识到镜中的像是自己。
将“自我”认成“他人”。
在《前目的地》中,整容后的中年特工将变性人带回到女青年时期,使变性人与女青年相遇。
二人面对面的相互凝视的时候就像照镜子一样,身为主体的女青年无法辨认出眼前的“男人”便是若干年后的自己。
当她看见眼前这个“陌生”男人并与之交谈的时候,女青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认识吗?
这也就是相当于婴儿面对镜子中的“自我”产生的质疑,眼前的这个人是谁?
说明在这个阶段,“主体”是无法认出“镜中像”的,她将镜中像的“自我”指认为“他者”。
这也正符合了拉康镜像理论的第一个阶段。
2、第二阶段:认出了自己的镜像,但是他误认为这样的“镜像”是真实存在的。
作为女青年眼里的“他”——变性人而言,由于眼前的一幕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时空, 他清楚的知道,面前的这个女青年就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这也是拉康镜像理论中,婴儿认出镜中影像便是“自我”的阶段。
然而如果剧情没有“穿越”这种特异功能的设定,女青年时期的“我”根本不会与变性人时期的“我”相遇,他们也不能同时存在。
因此对于身处不同时空的主体人物来说,他们彼此之间互为镜像,这种本无实体的镜中像在现实世界中是主体无法触摸的。
而穿越的设定使得变性人认为眼前的女青年是另一个实体化的自己,这也等同于拉康理论中婴儿误将镜中的光影镜像当成了真实。
3、第三阶段:本能的喜欢看到自己,并疯狂的恋上自己。
影片《前目的地》中,变性人在与女青年相遇后,对其一见钟情并且爱上了年轻时期的自己。
他用充满爱意的目光含情脉脉的看着眼前的“自己”,并对她说:“you are beautiful。
”这一点用拉康镜像理论的语境来说就是主体看到了他的镜像而爱上了他的镜像。
拉康说:“ 主体的历史是发展在一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认同之中的。
这些认同代了最纯粹的心理现象,因为它们在根本上是显示了意象的功能”。
这种意象便是对镜中“自我”的认同,“意象则是那个可以定义在想象的时空交织中的形式, 它的功能是实现一个心理阶段的解决性认同, 也就是说个人与其相似者关系的一个变化。
”对于形成自我意识的变性人来说,即能认出镜中像是“我”的他而言,她(女青年)是自身本体的投射,而镜像与现实世界中的主体会互相引诱,这也是拉康对于人类喜欢照镜子和自恋的由来的解释。
二、欲望的匮乏拉康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性因素是匮乏的出现。
拉康意义上的匮乏不同于弗洛伊德:孩子出生后尚不能整体感受自己的身体,他的全部身体体验是支离破碎的。
孩子不能自主身体,不能整体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其生命与外界相联系的唯一途径是视觉。
孩子面对镜子想试图伸手去触摸镜像的时候,发现眼前的镜像是触不可及的。
镜中之像是欲望的投射对象,而“只能看,不能摸”也就形成了欲望的匮乏。
影片《前目的地》中,做为长相普通、性格怪癖、总是独来独往的“女青年”来说,世俗所认可的女性应具备的“美”是她缺失的东西。
这种永远达不到的“美”即是一种匮乏。
每个人在其青少年时期都会抱有对爱情的幻想,幻想是欲望的舞台,这种对爱的渴外也是对自身欲望追逐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
而追求本身的“美”是每个女孩最直观的欲望,得到异性的认同也是女孩子们对于自身实现“美”的欲望的自我满足。
在影片中,变性人用其“神秘”的读心术将女孩的内心世界里对于“爱”的渴望精准表露出来:“为什么别人都能得到想要的,而我不行”、“你假装爱情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而真相是你总是渴望着”。
鉴于主体对自我的认知,变性人能直接的说出女青年潜藏在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并非什么难事,但是站在女青年的角度来看,当这一切被揭穿,人们往往总是试图去掩饰内心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确是否认与毫不在乎的态度。
得不到异性青睐的女青年在本身欲望达成的过程中不断的缺失不断的匮乏,陌生男人(变性人)的示好使得女青年在欲望上得到了满足。
而变性人与女青年产生的情愫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充分的解释。
在本部影片中,欲望的匮乏最终是得到了自身本体的解救和填充。
三、孩子破碎的缺失与“母亲”融为一体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自我的形成必然来源于对于异己的他人形象的误认”。
镜子与婴儿的典型情境中,婴儿的他者正是镜子中的影像,这时婴儿与镜中的影像融为一体,从而也就造成了婴儿对于影像的误认。
在未形成主体意识之前,母亲将婴儿抱到镜子前,婴儿会以为镜中的影像便是自己的本体,同样出现在镜子中的母亲和自己的身体是相连的,我即是“母亲”,“母亲”即是“我”。
影片真正的将理论中拉康所想的人类的潜意识中的欲望,即与母亲融为一体变成的现实。
变性人与女青年爱情的产物是作为主体人物生命的源头——婴儿,按照片子的逻辑,父亲和母亲和孩子是同一个人,他们是一体的。
拉康的镜像理论中,镜像的“母亲”可以替换成“他者”,而镜像中的自己实质也是“他者”。
“他者”是欲望的本身,人类最初的欲望便是与“母亲”。
无法与母亲融为一体是人类欲望匮乏的源头。
不足匮乏感源自于婴儿前镜子阶段的破碎经验: 婴儿总是感到与环境不谐和, 不容分说地就被卷入凌乱的漩涡, 想和母亲融为一体的愿望总是落空, 这都使的婴儿有一种致命的无力感。
因此变性人与女青年的结合也得以解释,这也是一种与母亲融为一体的欲望投射,是弥补孩子破碎缺失的最极端的方式。
先卖个关子,既然有剧透,看我这篇文字的人应该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关于Robertson是谁?
”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整部电影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是否会产生跟我类似的看法呢?
首先,看完电影我就产生了与Passer-by 同学相同的疑问:(Mr.Robertson在故事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来自: Passer-by 2014-11-25 01:03:34Mr.Robertson为何要引导主角进入一个无线追逐自己的循环?
还是说Mr,Robertson就是主角自己?
)看的时候也在这样怀疑,甚至在片尾洗衣店里,已经是老头的闪灭炸弹人明确的说:“我们都是傀儡,我们就是Robertson,他策划了整件事……”但是感觉这样说似乎又证据不足!
如果同在一个时间线上,这个Robertson又是哪个时间点上“分离”出的“自己”呢?
这个似乎无从解释。
如果说R真是“自己”,那他只可能从电影末尾主角做最后一次跳跃,回到1975年的纽约杀死自己之后的时间线中的某一点成为Robertson的,但是这又是解释不通的!
因为在洗衣房闪灭炸弹人面对年轻的自己告诫说,不要去跟古董店里的女老板一起生活,因为他肯定会受够她,如愚蠢的猫和屁股上难看的胎记云云。
可以理解为他明白到唯一爱的还是“自己”…… 他只能最终走上闪灭炸弹人的宿命,为了完成历史的循环,促成自己在历史之中与女身的自己相遇并相爱!
因为这是他苦难人生中最珍贵的情感,让他无法释怀……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可以猜想到在洗衣店主角枪杀“自己”之后的历史发展应该是如同老炸弹人所说的,他会跟古董店女老板生活一段时间,但是最终他会厌倦,越来越思念自己,加上自己本来应该自行报废的时间机器貌似出故障了还能使用,而且隐瞒了下来,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始私自进行时间跳跃走上炸弹人的老路……然后在多年后与愤怒的自己相遇,试图打破循环说服自己不要开枪,一起搞基未果,加上电影里的情节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所以在这个闭合的时间环里,是不可能有主角自己再分离出一个Robertson的!
但是Robertson又是谁呢,第一个自然的猜想肯定是多元宇宙的解释了,也就是R是另一个时间线上的自己?
他在故事中应该是一位时间规划局的局长之类的领导角色,一直都是他在引导着主角走入他的宿命。
在末尾与主角对话中表示过对炸弹人不完全否定的看法,认为:他的存在让你变成了更好的特工,他让我们工作的更好,没他我们的机构无法成长…… 这是在他知道炸弹人身份的情况下说的话,但是可怜的主角还蒙在鼓里。
貌似R大神的思想境界跟主角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级上,主角还在自己的命运里打转,R神早都跳脱出来当上局长了剧中有个提示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好像有2次提到过除了主角之外还有11位时间特工,那也就是一共12位了,剧中也完全没有对他们工作的描述,但是自然可以猜想到应该也是在各自命运里杯具打转的工作吧…… 12这个数字又有什么含义呢?
上帝的12个门徒?
那唯一故事描述的主角代表犹大?
唯一不守规矩私自时间跳跃的特工……那照这个理解又只能回到西方科幻剧隐含的宗教情结上来了……R神就担当着上帝的角色,看着人类在永恒的命运轮回中进行着善与恶的试炼。
相比12个特工加上Robertson都是“自己”的解释,貌似这个理解更靠谱一些。
也不知道还有没有豆子写了和我类似的看法,只是我没有仔细翻看,欢迎大家讨论比较在意的几个关键时间点以及参数:首先主角提到过一个参数,从0点(也就自己说的“将会是1981年”)开始,前后53年是时间跳跃的极限,超过了将会导致时间轨迹分解,这个极限在电影里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纵观主角跳跃过的时间点,最早和最迟之间的距离也远没有达到这个极限,不知道53年这个概念起到了什么作用。
男主角招募自己第一次回到时间局的时间点是1985年8月12号按照上面所说主角第一次时间跳跃就应该 “将会是1981年”!
1981年这个时间点的说法从何而来呢?!
貌似寻不到依据,如果按年龄来说在他婴儿的时候送到孤儿院做的第一次时间跳跃是从1964年3月2日回到1945年9月13日。
除了《爱在XXX》系列,近年来是很少看得到伊桑霍克的片子,尤其是在《星际穿越》《她》《超体》《环形使者》《超验骇客》这些诸多讨论时间空间人类生存为主题的电影喷涌而出的时候。
看来,是用想象力和科学实践力颠覆人类传统人生的时候了。
这些话题中,和量子力学缠绕在一起的问题就是人类的感情,貌似客观和主观搅在了一起,究竟人类最后会怎样呢?
《星际穿越》说,人类最终会解决时间穿越的问题,度过遇到的危机《她》和《超体》以及《超验骇客》说,人类会超脱肉身的束缚,以网络作为载体,成为进化后的高等级生物。
《环形使者》说,人类会追溯命运,苦苦挣扎,却最终摆脱不了时间的宿命。
而《前目的地》则说:人类最终会走向灭亡。
如果说《星际穿越》成功向人类展示了多维空间的一角并且大胆的进行了想象,那么《前目的地》就详细描述了在五维空间生存的人类如何在不同的时间轴相互交错合作相爱相杀的大胆想象。
作为主观的独立人格来讲,在这种维度下的同一人格分裂之后是否还仍然拥有单一独立的人格这个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让人惊悚的想法是,反向思维下,人类是不是源于同一个人,因为不同时间维度的个体结合起来组成我们复杂的社会。
或者,最后人类这样的发展,会成为一人多维度的这样一个结果,然后走进灭亡。
那么,终究是结果早就了原因,还是原因早就了结果呢?
怕并不是主角说的那样。
不过爱上自己这种浪漫的事情,真心棒。
哪个人才贴的科幻标签,我一比斗过去,导演不会觉得用上了穿越过去,我见我自己我x我自己我杀我自己就会让影片变得高级科幻吧?
没有特效没关系,把故事讲好就行,《回到未来》特效放在现在看肯定没那么好,但故事今天回想起来依旧觉得有趣。
这部影片呢,上来就一头雾水,我也有一定观影经验了,全片看完以后才发现这部影片太多刻意的技巧了,就比如开头一晃而过的打戏,隐约就记得是个受伤以后换脸的特工,要继续阻止炸弹人,其它什么也不细讲,导演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让结尾高潮完再让你回味开头高潮一次,但很可惜。
紧接着这位特工换完脸养好伤以后出去执行任务,在旧年代的酒吧里等一个双性人,然后就讲述了双性人的一生,我?
我是来看这个的?
整的像个自传一样,真要看自传我要看一个虚拟人物的?
我一直在等炸弹人的戏份,这才是主线好不好,当然也没说这部分自述的戏份不好,只是两者并没有关联啊(前期观众视角),而且后面到了逮捕炸弹人的剧情,带双性人穿越回去一起执行任务的时候,又跟炸弹人没关系了,你猜怎么着,原来双性人就是双性人自述里的伤害自己的主角,而双性人也自己选择当自己自述里的主角,那双性人在这里自己循环上了,炸弹人呢?
主线呢?
噢,又是一闪而过,男主三两下就被炸弹人放倒了,不是,时间机器都被发明出来了,特工就这么low的吗?
算了我直接说结果吧,这一切都太刻意了,我认为这部剧比较理想的剧情,是分成两部拍,或者就讲好一个故事,要么把双性人的悲惨身世继续刻画,变得温馨治愈,又或者把炸弹人的警匪游戏打造的紧张刺激。
而不是仅仅为了炫技,或者说仅仅看了几部穿越的电影就胡编乱造生搬硬套,自述占了影片大部分的时间,仅仅是为了帮助后面制造反差,噢原来这个人是他,那个人是他,可这一切都太违和了,一切情绪铺垫都没有,不能你说是他就是他,要解释为什么是他。
可惜全片看下来我也没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全片就是让你看起来这部片很牛很烧脑很有哲学让你大受震感的影片,但其实就是导演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只是在自嗨,没有深度也没有“颜值”。
但起码比《信条》好,这也是给了三星的原因,虽然没特效,故事也仅仅是为了当工具人,但前期也确实把你骗进来看了,恐怖分子的buff都是家世凄惨,当双性人和男主讲故事的时候,让你误以为这是暴风雨来的前兆,而自述的故事也有一定的代入感,只是可惜了,导演没有继续刻画,仅仅是为了炫技而包的饺子。
另外推荐《蝴蝶效应》,这不把这部影片按着摩擦,抄也不会抄,这里我说的抄不是抄故事,但我又不能剧透,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终于看明白了,男/女主在不知道炸弹狂人是谁的时候,把自己转移到自己落魄的时候,把落魄的自己带到少女时代,把少女的自己干了之后,又把落魄的自己带回到落魄的年代找到罗伯森继续做上特工,然后自己又回去把自己干自己生下的孩子送到孤儿院。
然后回到自己的年代,在寻找炸弹狂人无果的情况下,跟罗伯森打了辞职报告,选择把自己瞬移到炸弹狂人第一次作案前退役,却发现时光机没有失效,实在不甘心的他把自己又瞬移到未来,发现自己就是那个炸弹狂人,然后把自己给干掉了,oh,fuck!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故事还是高中时代,那时候看完只觉得简直是神一般的故事,同时感叹自己脑洞之狭隘。
这次看到根据那篇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自然感觉很过瘾。
相对于小说,电影设置了很多悬念,也把“我”这边的故事设定得更加完善。
废话不多说,下面是整个故事的时间线。
首先故事是关于一个时空特工A想传送到过去试图阻止1975年的一次大爆炸。
这是一个时间环,我们选择的切入点是1970年1970年,一个从未来传送回来的特工阻止了一次爆炸,但是他在过程中被烧毁了脸。
他传送回未来,然后整了容,我们称他为主角A。
他再一次传送到1970年去试图阻止5年后的大爆炸。
1970年,从未来传送到这里的主角A在酒吧当酒保,遇到了B,B开始讲述他的故事:1945年,B被父母抛弃在孤儿院的门口,她在孤儿院慢慢长大。
1963年,B在夜校外面碰到一个神秘男人C,并与C相爱。
1963年,在与C相爱之后,C突然在一个夜里离开,而此时B已经怀上了C的孩子。
1964年,B生下了孩子,并变性成为男人,而孩子被偷走。
1970年,B在酒吧与A相遇,并向其讲述经历。
1970年是一个关键点,B与A相遇后,A带B回到了1963年,此时已经是男儿身的B在夜校与年轻时候的B相遇,也就是说,此时的B就是之前的C,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环。
于此同时,A又传送到1964年,偷走了B与C的孩子,然后又传送到1945年,放到了孤儿院的门口。
此时B与C的孩子成了最开始的B,又形成了一个环。
放下孤儿的A又回到1963年的一个夜里,从B身边叫走了C,并告知C,他应该已经明白他就是那个让B怀孕的男子,他应该成为一个时空特工,并把C带到了1985年,成为了时空特工。
此时的A决定退休了,他回到了大爆炸的前夕,也就是1975年,准备在那里结束工作。
但是设备出故障,没能让时空穿梭设备正常关闭,而长久以来的时空穿梭已经对A造成了一些影响。
同时,A察觉到,大爆炸可能是他自己造成的,于是杀了正在谋划大爆炸的未来的自己。
但是A已经被影响,他自己还是会慢慢变成那个未来的自己,并策划爆炸。
···1992年 ,做了7年时间特工的C传送到了1970年去阻止一次爆炸,但是在过程中被烧毁了脸。
也就是说,此时的C就是最开始的A。
时间环结束。
比环形使者高多了,喜欢前半部分在酒吧里聊天却讲出吓死人不偿命的那种故事,这种手法感觉就像在看小说一样。
整个故事就是个环,一个悖论。
抱走婴儿的一瞬间,我以为男主就是那个婴儿,是珍妮的孩子,后来又发现好像不是,珍妮自成一个环。
再后来,发现整部电影还是只有一个环,只有一个人,只是因为毁容了,所以给我们两个人的错觉。
两个兄弟导演真有才
这是最近看的最烧脑的一部电影,想弄清楚穿梭时空,就会让人堕入循环悖论,虽然逻辑上实际是解释不通的,但是一个奇妙无比的循环,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时空穿梭最特别的一个:变性前的我和变性后的我生下了我,变性后的我被整容后的我招为时空特工,整容后的我杀死了老年的我,进而变成了老年的我。
难道我好久没看悬疑电影,大脑不太灵光了,竟然没有看出来男主人公就是女主人公,看别人的影评才恍然大悟。
除了奇思妙想的死循环,最吸引我的是女演员的惊艳表演。
女演员一出场,看上去就是假小子,第一感觉好像Jodie Foster,后来有些表情又好像小李子,把那种男人的眼神和动作,语言模仿的惟妙惟肖,她绝对是吸引我愿意再看一遍的原因。
难得的是她把男孩,女孩的特点都抓的很好,以至于让人很难相信一个女孩会变成这样一个男人。
但最后正义的男主人公是如何变成他眼中的恶人,这部分交代不足,有点像链条中多了个小缺口。
但不能否认,仍不失为一个精彩的科幻电影,比环形使者更胜一筹。
又是个尼玛的死循环!!!
补标
上古科幻小树改编?烧脑!
男神老了,这种伦理科幻片,看了让人难受~~~
要有多自恋啊!/ 蛇吃掉自己尾巴的故事。
适合写个微小说。
当科幻变成宿命,当宿命造就轮回,也就有了这部影片。影片的概念不错,但基本上是瞎扯淡。时空穿越的神器实在太过简陋,仿佛一把古老的小提琴突然有了魔法。
若不看原文,我对这种片子是没抵抗力的,可以一冲动就五星。导演编剧特偷懒,只对节奏和场景下功夫,其他原封不动。借用这个点子本来可以表达更宏观的东西。中心浓缩:你所以为的改变,也是命运的一部分;贝多芬自以为掐住命运的咽喉,其实也是命运他自愿被掐。
三连爆米花之夜!完完全全讲设定的电影。
Always being alone
自循环永动机
Sarah Snook好演技值得被记住!但是triangle型故事线还是不要随便尝试吧,看到一半就猜出结局会大大影响下半程观影。
所以雌雄同体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
一个人的时间旅行,爱自己生自己杀自己,全是他她自己,我去
8分。女孩变性后回到过去和自己相爱生下了自己,再把自己送到更远的过去去等待和未来的自己相爱。汗,《你们这些还魂尸》这个时间循环里烧脑的故事我还以为不会有人能真正拍出来呢,最后的成品倒做得不错。这其实再次证明了,科幻并不完全等于大场面和大投资,故事和情节才最重要啊~~
略变态啊。。。
对不起Interstellar了,这部是我今年的科幻类最佳。A fixed circle in time.我诞造了我,我爱上了我,我背叛了我,我杀死了我。如果永远地困在这个悖论里,那实在太可怕了。因为之前没看过All You Zombies,算是难得地被mindblown了一把。
改编自言简意赅的顶级穿越小说,有牛X构思在前,电影二次创作也就添枝加叶,用完全开放的穿越设定,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命题变成只有公鸡的宿命莫比乌斯环。前段的冗长铺垫是为最后30分钟的环环相扣,伏笔确实过多过明显,对烧脑片爱好者来或许不够过瘾,对普通观众来说绝对称得上是惊喜。8/10
有点恶心
好无聊,一堆类似的科幻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