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里面的内容一点不亚于事实情情况。
特别在法国马赛一些区,和北部附近的一些城市。
小孩子刚懂事就开始什么都不怕。
上汽车不付钱,坐着骂一路。
打伤打死警察。
警察不能随便打伤人,或者杀人,而且他们是未成年,对他们更没办法。
当街抢劫。
把列车员打晕扔到铁轨上等等。。。
唯一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小孩并没有那么多具有正义感。
白人有钱人的小孩是不会随便把自己孩子送去这样区的学校的。
只有穷法国人和移民不在乎地这么做。
少年犯罪不止在马赛,在全法国目前都很严重,而且有增加的趋势。
我本来以为这部片子会像它的标题一样轻松愉悦。
但是它实际给我的感受就像落了灰的擤鼻涕的纸团,杂糅凌乱又真实。
一个被欺压久了的教师在获得枪支之后的反抗。
她希望学生好好听她上课,希望学生好好读书,她为轮奸事件被害者主持正义,她希望有一个穿裙子的日子。
她甚至包庇学生。
她很善良却没有得到好的归宿。
当她提出穿裙子的日子的时候,我真的大颗大颗眼泪掉下来。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但是可以联想到有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先辈用鲜血和抗争争破当时的枷锁才换来的。
还有一点是“曲线路径”,曲线路径也是体现进步的。
台词中“女性们抗争了几个世纪才穿上裤子,为什么又要穿回裙子呢?
”从裙子到裤子再到裙子,并不是说走回去了,而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进步。
从“只能穿裙子”到“我们也要穿裤子”,到“我愿意穿裙子我也可以穿”。
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从“妇女节”到“女神节女王节”再到“妇女节”。
这一个曲线路径也是一种进步。
从最开始的定名,到因为一些刻板印象以及污名而影响其原意,可能是为了让更多人接纳这个节日而换了一种称呼(?
),到拒绝污名化,正视妇女节。
不能单纯看见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就觉得没有意义。
实际上,这个曲线也是蕴含着进步的。
社会流动性加速,人际交往虚拟化增强,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因此而变得似是而非。
缺乏“现场感”的社会关系会因客观或主观的麻痹,从而逐渐失去约束力。
裙角飞扬的日子,听起来很浪漫。
但这是个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国社会的移民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体现。
杨佳袭警案件、全国乳品危机、多种食品污染、丰田召回事件、山西疫苗事件、网络购物诈骗、中国足协腐败……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标的物欲社会必然陷入信任危机。
你说,是时代造就人性之恶?
还是人类自食其果?
我们除了需要更健全的社会制度,恐怕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道德。
这部电影太深刻,欧洲确实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意大利这么好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地方,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默克尔把德国也快要毁了,还是英国人老谋深算,看看脱欧后会有什么变化吧。
现在最想去反而是东欧这些难民都看不上的地方了……还不够140字么,写微博总嫌不够……
阿佳妮又出来拍电影了,这样一个性感得有点邪气的女子,烈焰红唇就是专为烘托她的成语,这个女子的个人气场凌驾于每一部影片之上,可以使每一部平庸之作变得不再平庸。
爱上阿佳妮如同爱上吗啡,欲罢不能。
《裙角飞扬的日子》是她安心相夫教子六年后的复出之作,2008年,她已经五十四岁,荧幕上的她发福了,脸部肌肉有些下坠,但就像王菲在《2046》中还能扮演少女一样,她们这样的女子,有种与生俱来的与世隔绝的气息,如古墓派的小龙女,有种永远不会衰老的气息。
无限迷恋阿佳妮,她那种混合着天真的性感和神秘的欲望的气质,在影坛真的是绝无仅有,和她象极的苏菲玛索只有她的前半部分——天真的性感。
从第一次在《罗丹的情人》中惊艳于这个骇世离俗得女子后,我看她所有的电影,从来没有失望过。
这绝对是部超乎想象的好电影,不光是阿佳妮的表演,导演的手法简洁清晰,对于法国移民这个社会问题的深层揭露,冷静而不矫情,在这点上,我们国家描述社会问题的电影即便现在稍稍少了点脸谱化,但那种畏畏缩缩又伪装多角度的浅薄,在这样的电影面前,完全可以毫不惭愧地接受“拙劣”这个logo。
和我们国家动辄烧钱上亿的大片不一样,整个电影场景简单到就是一个音乐教室和一个办公室,故事完全靠人物的表演来推进,却看得人紧张和充满悬疑。
这是法国一个很普通的移民学校,我看过很多关于法国的故事,法国人之对于全世界人民的态度,就和上海人之对于全中国一样,我们是阿拉法国人(上海人),你们这些下等人居然跑到我们这块地方混世界。
法国人对于美国这些经济大国的人民态度就和上海人对于深圳这些暴富省市人民态度一样,有钱是大爷呀,转过头啐一口,也就一土鳖。
不过法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劣根性的揭露是远远超过上海人对于自己地域劣根性的揭露的,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描述法国人殖民越南人民的电影《印度支那》,对于法国殖民者的残暴的揭露那要以我们的民族特性来揣摩的话,准以为这电影是越南拍的,可那就是部法国片。
片中有一句台词,很能代表法国新移民的心声:“你们怎么这样对待我们,我们是畜生吗?
” 索尼娅·贝尔杰拉克——普通中学法语女教师,像往常一样穿着裙子走进教室,学校禁止女学生穿裙子上学,也不允许女教师穿裙子,这有勾引异性和有伤风化的嫌疑,事实上当我行我素的索尼娅经过学生走进教室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男生调侃和戏谑着,青春期男性那种随时引爆的荷尔蒙令人感觉到一种强奸的气息。
阿佳妮以其特有的神经质的气质把索尼娅的倔强和脆弱用眼神演绎得有随时爆裂的危险。
学生丝毫不把这名女教师放在眼里,作为移民平日在生活中受的歧视全都演化成校园中浓重的暴戾,他(她)们一边羞辱着女教师,一边又彼此羞辱和谩骂,羞辱和嘲笑。
索尼娅看到穆斯往自己的包里藏东西,上去抢,结果一把枪调出来上前干预,几人在争执中一支手枪从学生的书包里掉出。
争抢中索尼娅的情绪爆裂了,她用枪控制学生做人质,甚至伤了穆斯,然后上课,讲莫里哀的戏剧,只能用暴力才能控制这些学生,她想完成的仅仅是她的工作,上课,我要对我这位可爱的同行致敬,因为很多老师都经历过这种无法维持的课堂,有人就装聋作哑认了,有人就勃然大怒甩手走了,象这样用枪指着学生上课的老师真是太可爱了。
事件继续,穆斯假借晕厥,索尼娅上前看,被穆斯趁机掀翻在地,痛殴。
土耳其的移民女孩捡起枪指着穆斯,救回老师,然后给老师看了一段视频,她穿了裙子便被所有人认为是不三不四的女孩而被穆斯等一帮流氓理所当然地轮奸了。
接着,令一个瘦弱的男孩枪击了和穆斯一伙的那个坏小子。
这改变了后来的事件,索尼娅不放出学生,告诉警察自己杀了一个学生,将视频发到各电视台,要求与政府对话,要求建立“裙装日”,后来装作记者的警察用摄像机后的枪将她击毙。
影片最后是影片中唯一一点亮色,学生在索尼娅的墓前穿起裙子。
“裙装节”只是对政府凌驾于人权之上的对人性的冰冷压抑的一个控诉方式,这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这代表整个社会的一种暴力,西方这几年的校园暴力都和移民有关,而制造暴力的土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漠视与排斥。
我们看了这部电影就可以指着法兰西的鼻子谩骂吗?
不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战争都源于无爱的自我膨胀的文化意识形态,我们要反观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存文化。
若从一个人消除自我膨胀感开始,多了,地球就渐渐成一个温暖的村落,这是不是乌托邦的幻觉,我觉得真是,但就是幻觉,我们也要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放下所有的自我感。
法国的先锋电影真是犀利,直指社会现状,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居然会引出这么大的一场人质死伤事件,和美丽的片名形成巨大的反差。
其实到最后,每一个人都想问一句:这到底是为什么?
荒诞吗?
在这样看似浪漫的名字下。
一开始以为女老师疯了,后来发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隐忍着巨大的愤怒与悲伤,在这极有可能是地球磁场混乱的古怪一天里,出离理智,齐齐爆发。
谁也不能说这不是真实。
表面上看是特定场合下人的情感与精神失控,其实是法国的移民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酝酿已久,只差一点火星引燃。
看的时候,心理经历了“不可能,搞笑的吧”-“不明白...”-“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原来...”- “竟然还有这回事...”- “天啊..”等等几个阶段。
一步步牵着观众的心走,感觉这部电影的安排还是相当巧妙。
被结局震了一下,还没回过神儿。
待看字幕时才知道主角是Isabelle Adjani所演,竟然没认出来。
但这样略带神经质的角色,谁能比她好?
疯癫?
只因为我们太投入。
法国影片LA JOURNEE DE LA JUPE,中文译名是裙角飞扬的日子。
真让人误会是部青春爱情片,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片子,通过一起戏剧性的校园暴力事件,折射出法国社会的种族主义矛盾、边缘族群的认知落后、对女性的不尊重等问题。
主演ISABELLE ADJANI是国宝级的法国女星,我八卦地发现她与梁朝伟同月同日生日,比他年长七岁,不过同样保持了姣好的面容,除了身材略微发胖外。
他们比我晚一天生日,这个日子的人非常擅长演绎有着清晰思路的同时又有点神经质的人,所有ADJANI在这部片子里成功地塑造了一手执枪一手教书的教师SOPHIA这个角色——她无视可笑的不准穿裙装以免引起学生非分之想的规章穿着裙装,她倏地被学生拥有枪支刺激到而劫持了学生,她拿着枪逼着问学生回答莫里哀的原名是什么直至他们回答出来,她对那些边缘族群学生的淫乱行为深恶痛绝,她其实只想要好好地上课学生们好好地听课谁知周围已经如临大敌,,,警察、记者、部长都纷纷赶到,谈判专家一身赘肉倒是为这出悲剧增添了点喜剧元素,眼看着最后谈判就要成功了——她提出的要记者、要设立裙装节都在谈判专家的口中在落实中了,一位学生开枪杀死了另一位,而她勇敢地揽下了这杀人罪过,而最后,又在混乱中被杀死了。
一个非常凌乱又有戏剧性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前几年巴黎郊区的学生暴动,看来巴黎的种族主义引起的不稳定问题确实是相当严重了。
不过,我还是对片子里所描述的这所学校里的这种落后的观念——比如不让女师生穿裙装,只是因为这会勾引男生;那个女部长对SOPHIA提出的设立裙装节嗤之以鼻,说“女性花了一世纪才争取到的穿裤装的权利”——感到非常地震惊,这难道是在当今的法国社会里发生的事?
这更是一出精心构思的古典悲剧,虽然我对戏剧不是很了解,但这部电影充满了古典主义悲剧的色彩,一个场景,融入了各种冲突和心理挣扎的情节,处处都是戏剧性的,从受教育的少数族裔学生状况这样一个视角,探讨了种族冲突和自由意志在当下的变化。
“你以为你是上帝吗?
”当抗拒女主角的坏学生说出这句话时,我被震撼了,没有什么可以统治我们的意志,除了上帝。
女教师总是天真地想将那种普世价值带给她的学生,但是总是遇到挫折,没有人听她,这是什么造成的?
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这是社会状况的改变,不管是种族主义还是其他任何狭隘思想,一切都在改变
这部电影有着一个比较浪漫的名字,实际上它所表现得内容不仅和浪漫没有一点关联,相反可以说有些残酷。
影片以一所中学里所发生的暴力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然后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问题。
和大多数人相像的不一致的是,在这部影片里,暴力事件的主角竟然是老师,而且是一名柔弱的对工作负责的老师,这无形中就为影片定下了一个相当比较沉重的基调,而且,最终的结局也证明这恰恰是一出悲剧。
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完全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学生从女老师走进来对她的嘲笑开始,到课堂上肆无忌惮的说笑,说脏话,打闹,对老师的劝告置之不理,甚至还出现了毒品存在的暗示。
这种混乱的状态已经使人感到极度的不安,直到枪支的出现,将这个混乱的局面彻底推向失控。
女老师在极度的愤怒和痛苦中,终于情绪失控,走向爆发,开枪失手打伤了一名学生,并“挟持”屋内的十几名学生,酿成暴力事件。
在这里,老师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的被学生无视甚至耻笑、侮辱的地位上,这种人格角色的巨大反差最终造成老师的情绪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
没有人会赞成老师的选择的方式,可是对于这种选择却只能报以怜惜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谴责。
这部电影里所反映出的老师地位和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有些不同。
印象中,西方老师的地位相对应该是比较高的。
当然,影片所反映的区域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可是恰恰却反映了在民主平等思想已经成为普遍理念的地区,老师和学生地位的一种尴尬关系。
多年来,无论东方西方更多的强调教育关系中老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性,这也代表了社会进步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际上,在教育中,这种地位的关系极度微妙,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就像民主的普及一样,还有可能带来所谓的“民主暴政”等问题。
在这部电影里,学生的态度就明显的表现出所谓“个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和极端的自我膨胀带来的极端的无秩序状态等。
这个貌似复杂的问题在电影一开始的老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就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体现。
学生嘲笑老师、在面对老师的斥责时,还指责老师不够尊重他们,可是老师回答就是反问“你不尊重别人,怎么叫别人尊重你”?
这个其实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恰恰却是难以回答的。
典型的代表了所谓的“尊重个性”和“平等待人”的口号背后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不是简单的对老师的指责和纠正所能解决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几天,恰恰刚刚看过林岭东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部名气不大的作品《学校风云》,虽然都知道香港的黑社会电影大多带有“童话”的色彩,不过这部电影里所反映的黑社会对于学校以及学生的影响还是触目惊心,令人不安。
影片中刘松仁饰演的男老师最终也是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也是因为被一系列令人难以容忍的事实一步步推向了情绪彻底崩溃和爆发的极点。
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年代就相差较远,其实却都反映了在社会复杂化的背景下对于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所处地位的尴尬和无助性,甚至最终还会在重重压力之下走向失控。
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社会在所谓“师道不存”的背景下的一个悲哀吧。
出于本身对于教育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已经有这些影片里的影子在我们身边隐隐浮现,去年在网络所流传的一个北京某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上戏弄老师和其它恶行的视频引起社会的不小的反响,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回到影片上来,其实本片没有过多的探讨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在影片十分钟以后就将这起事件转入一起社会性的事件中去了。
警察、家长、记者闻风而来,甚至还惊动了高层。
这时候,导演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将这一事件置于了一个更为广大的视野中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所学校和这些学生的不同特点:是一个由大量移民家庭组成的居民区内的一所学校。
学生里面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念。
而这些不同,是造成学校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理念才逐渐明朗:是社会悲剧造就了这出学校的悲剧。
看着那些家长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还在互相指责,看着被困的那些学生在绝望时刻的互相责骂,我们还是意识到导演的表述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这个信仰不一致、肤色不一致的地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最本质的时刻表露出来,那就是相互排斥和敌对。
这种隐藏的排斥有时候就是一种仇恨,在某个特定的情形下会发泄出来,当年的希特勒就是利用的这种情绪,影片中最后的悲剧是一名学生开枪打死了另外一名学生,也是这种情绪酿造的悲剧,因为这也早已经超出老师失控的后果的范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想想电影《通天塔》里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因不能通联造成的悲剧,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之间的因信仰肤色等等不同而相互敌对的悲剧表现得更为直观。
因该说,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好的,可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如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有些失控。
在电影表现教育问题的开头上,却逐渐转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课题,将影片开始所创造的氛围逐渐淡化,却在后面不断地表现解决问题的种种细节,使得两个中心都变得模糊。
而且导演的想法过多,加入了学校的管理问题,男生女生直接的交往和对待“性”的处理问题,甚至还包括了救援警探的家庭婚姻问题等等。
当然,欧洲电影不同于好莱坞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细节上追求完美,可是这种相对混乱的表达还是使得本片前后出现表达上的脱节,稍显失控。
影片保持了欧洲电影的一贯节奏缓慢和以画面为中心的特质,较少音乐背景的辅助,即使是在一个封闭空间进行的戏,也没有拍成好莱坞式的紧张节奏和张力,反而是在采用不同话题的对话等方式来反映老师和学生的心态变化,影片节奏感不强,与欧洲电影的风格还是比较一致的。
电影的主演IsabelleAdjani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演员,在这部影片中,她那稍微发福的身材与其以往的形象美女还是有一定距离,不过,倒是把一个压力之下情绪失控的老师愤怒、无助和最终的悔恨表达的比较到位,不失为一次实力的展示。
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出现和转变太过突兀了,加上阿佳妮美人迟暮歇斯底里的崩溃演出,剧本的唬烂,拿种族主义说事儿的企图心,我不得不只给两星的待遇。
大概是看到一半的时候意识到后面会真的死人……三星给阿佳妮演技,话说她真的爱演这种正经中带神经质的角色,而且都和角色本身非常贴合
劇本很強,人物的形象和矛盾都輕鬆地塑造得非常完滿。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等問題都在這場並不戲劇化的鬧劇中一觸即發,不得不佩服導演處理台詞的能力,被阿佳妮的演技折服
张弛有度 收放自如 探讨的主题也比较深刻 就是可惜还是差一口气
这样平凡的人物,最是难以刻画的。在每一个故事中,往往英雄会有英雄的样子,恶魔会有恶魔的样子,可是平凡的人,因为平凡,反而没有明确的形象
神经病老太太阿佳妮,脸肿得像吃了一年甲泼尼龙
阿佳妮的独角戏,胖了的她更显从容
人性刻画地既复杂又不失美好的闪亮,是不是每个手持手枪能够驾驭别人生命的时候都会感到自己的强大,产生无限的勇气,也许就在那一刻,觉得自己真正主宰了自己的生命,而不是不得不遵从现实的条框,最后sonia死时太震撼,她说的是“il n'a rien fait,c'est moi”,演技真的很好!揭示问题很深刻!
打开播放文件,拉了下进度条,看见发胖变形的阿佳妮,不忍心看下去。如果不是有绝世红颜可欣赏,我宁愿读小说,还看什么电影呢——银幕得来终觉浅。
心理疏导是多么的重要,巨大的哀怨聚结起来很可怕
少见的以欧洲国家穆斯林移民第二代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折射出某些现实的影像,比如根本没拿祖传的宗教信仰当回事,却又根据所受的西方自由平等理念教育动辄拿出自己的信仰和少数民族受歧视弱势群体的身份当作肆意妄为的借口等。故事编得多少还是有些牵强。
还是叫”当天的裙子“比较好吧,美人终究是老了
国情不同,无法理解。
一个简单的故事被各种社会问题塞得太满了
巨蟹座很适合演这种角色,对于阿佳妮始终喜欢不起来。
阿佳妮 下翻嘴
以为是个爱情片结果是个教育片,阿佳妮的演技真棒,故事吧,略显夸张了
导演想说的太多,暴力、种族、尊严、贫穷、信仰,看完电影让人什么都感觉到了一点,却又什么都不深刻。顾此失彼,表达不清是本片的最大缺点。但出于扎实的剧本,这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阿佳妮那脸呦,真是让人无法入戏。
法国人的脑洞确实,开始觉得通过剧情看得出法国人对不同种族的态度还是非常开明,后面就有些不可理喻了,很夸张的结局,感觉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