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演员了吗?
化妆师水平也是很差。
小妹很草率的就结婚了,妹夫也很随便,太儿戏了吧,也就是任达华来支撑这个剧了。
让人有点失望,也就3分,可惜了回归20年大戏。
题材挺好,但是制作水平和网络剧差不多,大失所望。
另外江珊演开始的人物也不合适吧,岁数太大了,总之这个剧的制作让人感觉很差很差。
不得不说,任达华等老戏骨的演技是在线的,活脱脱演出了梁鼎文的倔强、正直、善良。
他的演技不是技巧型的,所以让人看着很自然、不生硬,有强烈的代入感。
剧中许多老戏骨的演技同样如此。
这两年推出了不少演员类节目——《我就是演员》《演员请就位》《演员之巅峰对决》,通过这些节目,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他们精湛的演技,带动我们的情感末梢,随着他们的表演或哭或笑,甚至会有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当然,也有一些演技稚嫩的演员,他们的表演让人感觉有点假,尤其是在舞台上呈现的时候,确实有点尴尬。
纵观《澳门人家》这部剧,李立群、任达华、江珊等老演员的演技是让人信服的。
他们的眼睛里有戏。
但美中不足的是,二十几岁时的梁鼎文确实有点显老,演员脖子上松驰的皮肤,有时真是会让人出戏...
周末在家看了一天《澳门人家》,不得不说这是近年最佳的年代剧,剧本扎实题材政治正确。
任达华的表演我看到了《天水围的雾与夜》,他紧紧把握住了“传承”这根轴线。
李立群的台词功底最佳,这种角色对他来说游刃有余,属于技能内的表演。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陈小帅这个角色实在太难演好了,这个角色的官方定位是“澳门最帅警察”,但董晨没有在“演”一个警察,这是一个帅而不自知有悲欢有心事的少年,他的表演颠覆了我对中国小鲜肉的看法。
他把陈小帅内心的矛盾、隐忍的自卑、单纯却不单一的阳光笑容演绎到淋漓尽致。
他在表演里最妙之处是善于与自己对话,他眼神的转换之间把少年的痛与愁没有说出来而是说给了自己和观众听。
很多场戏陈小帅并没有台词,但导演给了电影镜头里的人物特写抓取了他的眼神,少年的单纯与哀愁尽在他的眼神之中。
很强!
还要脸吗??
我只混爱猫组,从来不写影评的人,买我号当水军?
两个月没看豆瓣就这样?
从来不写影评的,我还纳闷呢,我什么时候看过这个电影了?
我还在不断思考我什么时候看过这个电影??????
没得讲,反正混字数我也要讲清楚了,把我当疯子也好,反正我就要说出来———————————————————
说实话,这个剧没有给我太多三观上颠覆的感觉,就是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东西。
虽然每集弹幕都说有泪点,但我是一滴泪没流。
不过说句公道话,家国情怀都是让人动容的。
和以往的电视剧不同之处在于,二叔虽然是个游手好闲之徒,但不是败家玩意,不是让人咬牙切齿的坏人。
整部剧没有刻意让谁黑化以推动剧情,而是人物性格鲜明,所说之话、所做之事叫人看来合情合理。
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些细节交代的不是很清楚,比如:1.大冠老婆儿女问题,移民从第一集说到最后一集,历时三十年,却始终没走过,最后还说不走了,叫老婆孩子回来……2.开头宋曼琴改嫁,一走就是十年,令人费解的操作,竟然一回来就说她心里牵挂儿女?
尽管整件事她并没有真的错。
另外,这部剧有一个伦理问题一直引人深思,尤其在快结局的时候让我也换了一个角度重新看问题。
就是面临生死抉择时,苏家以高价从宋曼琴手中收走梁家大院的事。
一开始我觉得苏林说的没有错,他们买下大屋其实是帮了梁家。
这里面有几个地方容易扰乱人们的判断:1、梁老爷是被苏林他爸气病的。
这一点会让大家觉得苏家有错。
但梁家栋的病还有梁鼎武借高利贷的事又不是因为苏家的缘故,让人觉得苏家收购大屋并非处心积虑。
2、苏林从头到尾没说要买梁家大屋,反而劝过他爸归还大屋。
并且回国后也多次说过归还大屋的事,只不过梁鼎文拒绝。
这一点容易让大家觉得苏家没错,买大屋只是正当商业手段,而且人家后辈一直表现宽容大度,反而是梁鼎文看起来固执己见,不近人情。
3、苏林对宋曼琴的爱让人对他格外有好感,反观梁鼎文赶走妻子的行为,大家一直觉得宋曼琴是受害者,她不过是救人而已。
但事实上,结尾苏林站在梁家大屋面前对自己女儿说的那番话,改变了我看这个问题的视角,就是苏家确实错了,或者说他们家确实不仁义。
他们买梁家大屋固然救了人,可真正的仁义之举是出钱救人,或者至少不要落井下石。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困难,急需几万块钱救急,一个一直对我身体觊觎的人在我走投无路时说只要我给他,他就会给我三倍的钱,我是否该觉得他卑鄙?
难道我该感谢他的大度吗?
他的善良的家人又该如何补偿我呢?
归还我的清白或者钱财吗?
家国故梦,是萦绕于无数海外游子心头上挥之不去的执念;而中国人,凭借不灭不熄的信念和双手双脚,开辟出在异乡他国的另一片家园。
一、爱或恨,得到或失去,一切都是造化弄人这部剧由老戏骨李立群和任达华担纲主演。
老戏骨的演技富有层次感,会逐渐细腻感人和贴近生活,渐渐深入人心。
任达华对男主角梁鼎文的演绎,随着梁鼎文坎坷、辛苦的前半生,被磨砺和展露了出来。
梁鼎文是梁家的老大,身为大哥,他一直默默承受着全家生计的重担。
在妻子宋曼琴不堪重负,为了救重病的公公和小儿子,而和小叔子梁鼎武一起把梁家祖宅卖给苏家后,梁鼎文跟宋曼琴大吵一架,离婚了。
宋曼琴离婚后去踏海自杀,被苏家少爷救起,从此她跟苏家少爷结了婚,去了葡萄牙。
多年磨折,梁鼎文要比同龄人更沉默更苍老,也更压抑。
当他与前妻宋曼琴再次重逢时,曾经患难与共的夫妻如今远远站在两端,互相敌视地望着。
命运和挫折已经在他们之间横亘了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
梁鼎文望着前妻,从恍惚到不由满溢泪水,再到最后的怅然若失。
多年的心酸苦楚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就这样被这双眼睛演绎出来了。
因为饱经风霜,梁家老爷子梁恒对很多事情要比梁鼎文看得通透和豁达。
梁家祖宅是在他眼皮子底下,生生抵押给了宿敌苏家,这是梁老爷子一生难以释怀的伤痛和耻辱,但是他也试图缓解,始终用积极的心态来鼓励儿孙和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街坊们,在一定程度上,梁老爷子已成为了三湾斜街居民们心中的精神领袖,跟他们一起站立,迎接着命运之浪一次次无情的冲击。
梁老爷子原谅了前儿媳宋曼琴,并要求梁鼎文也要理解和原谅她。
“你们以前是多好的一对儿,这一切都是造化弄人”。
梁家老爷子能看到命运对人和人际关系任性的摧折和扭曲。
命运无常、世道反复,得失难论,人所能做到的,也许就是在无常和丧失中保护好自己的内心,尽量对自己和他人好点。
梁老爷子要让宋曼琴和梁鼎文推着自己再看一次梁家大宅。
在他的身后,他的儿媳和儿子已经破镜难圆,难释冰嫌;在他的面前,是他曾经拥有但已然失去的家园,他叹了口气,像是对身后的孩子们说,也像是对自己说:“丢掉的东西,卖掉的东西,就不要多想,放下吧,放下……”梁老爷子就此溘然长逝,这个戏剧场景成为了我在这几集里,感觉最动容、最受震撼的一幕,于寂静中具备震撼力和点拨,看完之后人一下子就通透了——放下,也许就是面临失去和无常时最好的姿态。
人可以在命运中积极有为,但也不得不“尽人事听天命”,懂得放下执着,才能保存自我、走得更远。
从这个情节看,《澳门人家》拥有了一些哲学上深层次的思考与意味,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显得更厚重和深沉。
二、 在漂泊中扎根的人们清朝末年广东沿海附近的华人出走马来西亚、澳门,香港和美国等地谋求生路,沦为廉价辛苦的“华工”,其中的心酸血泪常人难以想象。
即便如此,活下来的华侨们还是凭借吃苦耐劳,低调和善于积累经营在全球各地崛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生活。
永持信心、吃苦耐劳,忍耐积蓄,是华人奋斗史里普遍的信守和作为。
中国人强调自我奋斗不息的精神内核,和对故国家土眷恋崇重的浓厚感情也在《澳门人家》里得以体现。
梁家早年从广东中山移民到澳门,在澳门三湾斜街建立了自己的梁氏大宅(梁氏宗祠),以饼业维持一家生计。
在老爷子梁恒眼里,没有什么比梁家祖屋更重要。
具有广东沿海宗祠建筑特色的梁家大屋成为在澳门扎根求生的梁家的内心慰藉和精神寄托。
即使到梁鼎文(梁恒的大儿子)这一代,家运低迷,梁家饼店依旧秉持着华人做生意的宗旨和信念,讲究信用、帮衬邻里。
梁家老爷子说:“有信、有心,信心就是一个人在再艰难困苦的处境中,都得让自个儿站起来、走出去,这就是君子!
”这句话不仅是梁家的信守,更是中国人秉持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品格的印证。
自强自立,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不赖神佛、自强不息的民族风骨和顽强意志。
以梁家人为代表的澳门人,就是在浩瀚恢弘的时代背景下,靠着信念与勤力,找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归宿。
而放眼这风云变幻、浩瀚无垠的世界,每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既被命运的潮汐摆弄颠簸,但亦凭借信念、毅力和硬骨,成为行走在命中的弄潮儿;实现着自身价值,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家国故土都已带着身上,迁徙和漂泊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希望和未来全凭一己之力,一切都是为了心中自由的天地和理想的家园…
11月29日,央视一套黄金档上线了一部年代大戏《澳门人家》。
任达华、董洁、李立群、柯蓝和江珊等一众实力派演员飙戏,首播后口碑爆了。
在众多的好评之中,热度最高的几个关键词:接地气、给力、董洁的转变。
“接地气”,《澳门人家》镜头由小而进,故事聚焦的就是澳门一家叫“梁记”的小小饼店在回归前后风风雨雨的四十年。
茶米油盐酱醋茶、台风、疾病、家庭矛盾,等等,这些真真的生活场景,就如同你在看你的邻居一样亲切。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梁家小饼店,也在新一代手中越做越强,这种充满希望的奋斗故事,给力。
董洁在《澳门人家》中饰演了梁家二代梁舒,她接过父辈留下来的摊子,这个弱女子愣是靠着一股子狠劲儿扶大厦于将倾。
董洁过去饰演的角色多是小家碧玉型的,许多人心中她的形象是拥有无敌侧颜,一手撑伞,一手捧百合,眉锁清秋,不食人间烟火的清纯仙女。
这个从小学习舞蹈吃尽苦头的弱女子,虽然长着素雅的初恋脸,骨子里却有着一股子的倔劲儿,在妥协让步与追求自我间她选择了后者,即使这是一条颇为艰险的道路,她之后出演的每一部戏、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在这条路上迈出的那一步步坚实的脚印。
熟悉董洁的观众其实从《如懿传》就看到了她破茧成蝶的进取心。
在这部宫廷剧里,董洁原本可以出演与她之前角色更加贴合的妃子海兰,一个淡泊名利,不求皇上宠爱,一心保护如懿的单纯妃子,可董洁偏偏坚持出演气场更加强大的富察皇后。
过去董洁的角色多是小家碧玉,富察皇后需要的却是母仪天下的强大气场,这对于董洁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可是刚进剧组,董洁就被要求先拍摄最后几场戏:富察皇后陪皇上冬巡,然后香消玉殒,这将难度又提升了一个等级。
董洁迎难而上,在剧组看了两天剧本,仔细琢磨起了这个角色,她用的方法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她先要了解的是时代背景,《如懿传》讲述的是乾隆时期的事,在等级森严的清宫中,言谈举止都是一板一眼,刻板而僵硬,可董洁从小学习舞蹈,自幼接受到的就是严格的形体训练,所以宫女的一颦一笑在她看来都都充满了味道,她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朝代,只有自己真正爱了,才有可能进入到角色。
接下来,董洁要真正走进富察皇后这个人物,她仔细品读剧本和历史资料后觉得,皇后这个身份是外界给予的,而富察皇后的内心是一位需要丈夫呵护的女人,是一个两次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越是想要演好这个“大人物”,就越要演好“小细节”,所以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富察皇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剧角色。
她是个被命运捉弄的女人,使用的手段也好伎俩也罢都有复杂的内心戏和表情作为支撑,观众只有看到了角色背后的东西,才能产生共情力,富察皇后穷极一生也没有得到皇上的理解,但却赢得了观众的心。
富察皇后的性格是复杂的,董洁透露,自己在表演时给这一角色加了很多戏码。
比如剧中有一幕,在嫡子永琏受罚受风吹的情节里,富察皇后忍不住走上前去,用自己的手给儿子去捂孩子冰冷的小手。
这个动作是剧本上没有的,董洁这样添加让富察皇后作为母亲慈爱的一面完全展示出来,观众看了对她是又爱又恨。
“我就是富察皇后,而不是董洁。
”董洁内心不断对自己这样说,只有自己信了,观众才能信。
正是在这样“内外交迫”的双重压力下,董洁完成了出色的表演。
董洁不仅演得了严肃的古装剧,驾驭现代时装剧她也是得心应手。
比如去年热播的《幸福一家人》里,她就出演了一名职业女性房天心,剧中她和翟天临首次合作却CP感十足,演了一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搞笑戏码,这对姐弟恋也成了该剧最大的看点。
房天心和富察皇后是性格迥异的两个角色,皇后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表演起来要收着;而房天心是个心直口快的都市女丽人,表演自然要放开,但这个度需要拿捏精准,董洁做的不错,她塑造的这个角色概括起来就是:劲爽干练接地气。
外形上,董洁下足了功夫,这部剧就是她个人的“时装秀”,时而是女人味儿十足的针织羊毛衫,时而是性感可人的褐色无袖裙,时而又是职业范儿的格子衫,一集换一套装备的频率,让许多女性观众直呼这就是一部穿衣指南。
在性格塑造上,房天心这个角色是高颜值,高收入的白富美,有点儿飘在天上,董洁为了使角色更接地气,偏给房天心添加了一些“小讨厌”的特质,在家里身为大姐她却不让父亲省心,自称不婚主义,对两个弟弟颐指气使。
在公司,她和总裁的公子争锋相对,一副得理不饶人的做派。
这样的缺点反而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所以当房天心最后强行壁咚男主,释放诱人的魅力后,她那种不讲理的小俏皮,狡黠的小霸道瞬间俘获了观众的心。
《幸福一家人》的拍摄也让董洁对家庭有了新的感悟,她说:“拍戏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作为演员,因为职业的特殊性,经常离家多个月,多以不拍戏的时候也会多陪他们和孩子。
”在剧中,董洁的父亲是老戏骨李立群,两人在《幸福一家人》、《澳门人家》中都有合作,她这样评价两人的合作:“李立群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他就像我的父亲一样,虽然话语不多,但也会在表演上给我一些指导建议”。
董洁时刻牢记李老说给她的话:“多看戏,多看影视剧,好的戏看个六七遍都不怕的。
”于是董洁也对荧幕上自己喜欢的戏反复观摩,每一次看也都有新体会,这对她演绎不同类型角色也大有帮助。
在《三国机密》中,董洁饰演的唐瑛人前是高贵的华妃,人后却是个仗剑天涯的冷面杀手,那英姿飒爽的造型,早人瞬间忘却了早年有点儿婴儿肥的董洁,她的可塑性也受到了观众的肯定。
在更早年的《建党伟业》里,她饰演宋庆龄。
据说当时有三四个女星参加了试镜,只有董洁那清雅端庄的形象与宋庆龄完美贴合才成功拿下了这一角色,在群星扎堆的《建党伟业》里,董洁与张震、刘德华有直接的对手戏,留下了惊魂一瞥。
过去许晴、张曼玉等女星都饰演过宋庆龄,而董洁身材娇小,当年她也自嘲自己是S号(小版)的宋庆龄,嘴上这样说,可背后董洁为了和宋庆龄这一人物更加贴合,一直做着“增肥”工作,这对于一个女星是大忌,但董洁的付出终有回报,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董洁,一席暗色旗袍加上毛坎肩,仪态大方,温文尔雅,在其他版的“宋庆龄”相比毫不逊色。
董洁一路走来,内心更加从容淡定,如今的她少了少女的青涩感,多了一份成熟女性的淡定。
她出生在1980年,人生经历刚好和《澳门人家》重合,相信她会把自己过往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表演中,戏里一个女强人踏浪而行争做时代弄潮儿,戏外这位女演员宠辱不惊只求演好每个角色。
提到澳门,往大了说离不开博彩业,往小了说缺不了杏仁饼。
《澳门人家》整个故事都围绕着(当然是虚构的)百年梁记饼家而展开,这样的设定,放在澳门这片土地上,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一口气追了好几集,没有小鲜肉,没有玛丽苏,仅仅是靠任达华、李立群、冯嘉这样一群中老戏骨撑起了整部戏。
梁家祖先是中山人,李立群饰演的梁恒在幼女梁潇考上澳门岭南中学的庆宴上说,从广东中山到澳门立足,历五代,近百年。
简单一句话,就将澳门所处的故事背景做了一个精准到位的概述。
《澳门人家》讲述了梁家五代(尤其是第四五代)的发展、人生轨迹和恩怨情仇,同时也是一部扎实的澳门杏仁饼产业发展史。
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再来重新回顾澳门的这些年,我总觉得特别感慨。
第四代长子梁鼎文(任达华饰)在动荡的时代中把一间小小的饼店发展壮大,又当爸又当妈,靠的就是梁家信条“有信,有心,有信心”。
祖上移居澳门当官的梁家,到了第四代(梁鼎文一代)已经与官场无缘,说是家道中落显得过分了一些,但仅靠骑楼下一间小小的饼家维持整个梁家家业,想想都知道是很辛苦的事情了。
虽然当时(60-70年代)受香港经济腾飞带动,持续增多的香港游客增对澳门杏仁饼伴手礼需求也直线上升,澳门杏仁饼业迎来了第一次商业黄金时期,但梁鼎文一家也就仅仅达到了基本安稳的水准。
梁家三代人口众多,养活所有人其实是一份不小的开支,作为长子的梁鼎文夫妇即使早出晚归,手脚不停,仍然难以为继,稍有意外,原来看似家大业大的大户人家,即刻土崩瓦解。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
这句话用在梁家身上,真是再契合不过了。
本剧一开头,不仅一家之长梁恒被一直想要买下梁家大屋的死对头苏耀庭气得中风入院,孙子梁家栋(梁鼎文之子)也亦患上急性疾病需要到香港就医,梁家一老一少命悬一线,在医院的每一天都是要花钱的。
为了救人,梁鼎文不得不将家中名画悉数变卖,但这也仅仅是杯水车薪而已,而一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弟弟梁鼎武还借高利贷欠下赌债,让大嫂宋曼琴(鼎文的妻子)不得不背着丈夫把祖屋变卖给梁家的死对头苏家,才得以挽救一老一小两条人命。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看剧的时候,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梁家整个家族的故事主线上,但仍旧被剧中非常多的细节所打动:街道邻里之间的人情味、手工制作杏仁饼的环境和工序、葡萄牙人依仗权力在当时的澳门不可一世… …这些细节都让整个剧更多了一些厚重感。
再比如,梁鼎文夫妇带着新生儿子家栋在码头乘船前往香港治病的情节,就是是澳门-香港水运交通历史一个很好的体现,同时也暗暗埋下了杏仁饼发家的历史契机。
因为杏仁饼从一开始并不是定位为手信礼,而是作为澳门-香港之间中短途水运乘客的充饥之物。
水运发达的澳门,经常有香港旅客往返,(当时)4小时的水上时间不算短,赶路的旅客都会在码头购买一些小食物在路上吃。
原本只是作为充饥之物的杏仁饼,因为味道浓郁口感松化,不仅在旅澳港人圈子中收获了良好口碑,口耳相传之下,知名范围慢慢辐射到这些人的亲友团,影响力在急速增大。
正因为如此,80年代的梁鼎文才能够靠着一间小饼家(勉强)支撑着一个家族。
但很快,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严重打击了香港经济,也严重影响了依赖香港市场的澳门饼业,自然梁家也受到极大的波及。
梁鼎文说以前一天可以卖两百盒,现在卖二十盒都困难,正正是这种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
而当初大口气买下梁家大宅的苏耀庭,也不得不面对要将大宅转手给美国人的窘迫。
但即使是这种困难时刻,梁鼎文仍然将饼家坚持下去,“只要有一个人吃,我就继续做下去”,这已经不仅仅是关乎生意经营,更关乎的是一种坚持的信念,特别是前景未来不明的情况下,这种坚持尤其可贵。
更雪上加霜的是,澳门治安也因为处于回归的敏感时期而动荡不安,人心不稳,尤其是各种店家会受到当地黑社会的滋扰和威胁。
开蟹黄粥店的大冠因为不交保护费而被小混混打伤,而黑社会更是和警察勾结敲诈商人,梁鼎文不得不交钱才能把大冠从警局赎出来。
大冠和梁家的关系,正正是梁家“有信、有心、有信心”家训的体现,梁鼎文说,第一炉杏仁饼是酬谢街坊顾客的,这是梁家百年来的规矩。
做人就得做饼一样,得把良心摆进去。
邻里街坊所组成的小社区,是每一个小店经营兴家立业的根本,保护对方就是保护自己。
即使是对自己一事无成的弟弟,连父亲也放弃了,他也没有放弃,安排工作和婚事,每一件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在父亲死后,梁鼎文也自然有能力担得起整个粱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
在我看来,剧里的角色,每个单拎出来看,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澳门人家》从1987年开始讲起,前面几集都是聚焦在澳门回归前的时期。
在这十多年里,梁家的命运也随着杏仁饼业的发展起伏动荡不堪,长者病重,幼儿重疾,祖宅被迫变卖,家庭破裂,都是澳门杏仁饼业在初期小规模作坊和金融危机中,处于行业之中的小人物必然要面对的真实的艰难生活。
但即使在动荡的时代被生活暴击,梁鼎文仍然坚持良心做人做饼,最终在逆境中成就一方事业。
我想我会继续追下去,看看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梁家饼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再拿回粱家老宅。
澳门,赌城!
这是澳门留给我,恐怕也是留给大部分中国人的最与众不同的标签。
澳门、摩纳哥、大西洋城、拉斯维加斯,世界四大赌城,它当仁不让,排在第一。
中国之荣耀?
华夏之骄傲?
不是的,正因为它头上的这个标签,让我这个对博彩业深恶痛绝的人,从心底拒绝这个城市。
避免提及和想起。
甚而至于讨厌赌王一家。
凡是和赌字沾边的我都不喜欢。
它也不像香港,可以让我们通过许多的影视作品,加以了解、理解,付诸情感。
以澳门为蓝本的文学影视作品,并不多。
严歌苓是我打小就喜欢的女作家,她所有的小说我都看,包括据之改编的电影《妈阁是座城》。
这部小说非但没让我爱上澳门,反而更加深了我对澳门的坏印象。
所以,澳门在我心里的印象就只是世界第一大赌城了。
《澳门人家》怕是会创纪录:它可能会帮我打破我和澳门之间的坚冰,温度是澳门的寻常百姓,此剧视角朴素,通过一户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以现实主义的白描,一斑窥全豹,向我们打开了通往澳门的另外一扇门,向我们展示了与赌博无关的另外一种视角下的澳门。
一组组似曾相识的家庭场景,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熟悉面孔,血肉交融,情感相通,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一样的仁义礼智信家国情怀。
我慢慢走进他们的家门,融入他们的心灵。
澳门,还是中国特色的澳门!
祖母母亲怀抱里的一员!
虽然只是看到前四集,但是我们能明显感觉出梁家人的思乡之情爱国之心。
当年的澳门,还未回归祖国怀抱,生活在葡人的管理之下,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
就像郑大冠的遭遇,本是小本生意,葡人也会来吃霸王餐。
梁家中堂里悬挂着一副图,上面画的是梁家人的祖籍福建的景色,人都说睹物思人,梁家人是睹画思乡。
在那副画中,寄托了梁家人对家乡的遥想和思念,梁家发生变故之后,梁鼎文把中堂那副画当掉了,他们的不舍之情可想而知。
当梁恒和梁鼎文听到澳门回归祖国的消息,父子俩都为之一震,就像是分别已久的子女与母亲相聚。
梁恒牙疼去看牙医,他想的也是盼着澳门回归祖国那天。
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希望在之后的剧情里,梁恒能看到澳门回归的荣耀时刻。
断断续续看了几集,剧情不谈,口音怪怪的。
这剧情太虐了吧!心疼老头子,还没等到澳门回归就走了… …
任达华演了个智障
小时候我顾着看电视不吃饭也是被爸爸揪着耳朵拉上饭桌的,家栋说耳朵被爸爸揪得一大一小,我笑喷了,深有体会,哈哈。
剧情还ok,澳门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百态,性格朴实的左邻右舍相互扶持,有信有心有信心。
老戏骨不错啊
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电视剧,一部我看了笑到呕吐的电视剧,一部电视剧只有两个国家才能拍出来的电视剧,一部8000万播放量只有26个评论的电视剧,剧组人员工作很用心,望这种主旋律的电视能够影响更多的人。
献礼片 就这么看吧
置景有点假
澳门一直想去看看
平淡
既然是庆澳门回归的作品,能地道一点吗。作为广东人,看着觉得这只是个披着澳门外皮的情满四合院而已。在粤语地区没人说 甭的,称呼孩子也不会叫什么儿,顶多叫什么仔什么女。还有,九十年代后期,靓仔靓女更多的是称呼你不认识的人。在餐厅叫服务员都叫靓仔靓女的,还会有人自称第一靓仔这么滑稽吗?要不是任影帝,三分都给多了。
对题材很感兴趣,题材确实很棒,但是文哥的人设真的很塌、过于固执过于谦虚,刻意凹的“传承”让人很无语。爱国的部分我还是很能共鸣的、能看到哽咽,因为这点多给了一颗星(不然就只有一颗了)。
梁鼎武欠的赌债是葬送梁家大宅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大嫂的宋曼琴能怎么办,我猜她接下来应该会卖掉祖宅吧… ...不得不佩服江珊的演技,把大嫂这个角色饰演的入木三分,值得夸赞。
。。夹带私货呢
今年cctv1最糟糕的剧了,没有哪怕一丢丢的剧情,编剧凑活成这样头一次见
被困在家陪妈妈看剧
董洁真的老了
梁恒和梁鼎文对梁家大屋的执念,我想不明白为何就这么深,也许因为我是女的吧,姐姐说嫁人后觉得在婆家是外人,在娘家是客人,在哪都没有归属感。
不错的。